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 错误 赏析

台湾诗人郑愁予1954年写的这首错误,一直以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这样的诗应该是古典诗歌在现代诗歌语境中真实再现的典型例子,全诗轻盈自然而不造作,情感流露真实,不乏多情,不少伤感,更多对人世的感悟,觉着是突围诗群创作的方向之一!只是于50年后的今天,这种古典字眼应该化得更开些,更青出于蓝了。(比如这样的字眼或那个时代的专用语,或称作当时的时代烙印,跫音,春帷,底心)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参考资料:高中课本第一测的第三课
一个落寞的江南女子倦守空闺,苦苦守侯出远门的意中人,但深闺紧锁不住三月怀春的心灵。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他可能邂逅了这个女子,也可能暗恋上了她,抑或两个人还发生了爱恋的故事。但一切不过是美丽的错误,最终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的马蹄声中,美丽的故事终于结束了。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散文《一片树叶》,里面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泽厚启示我们生命本体充满了偶然性,邂逅之美的本质就表现在它是偶然性与一次性的。正因如此,邂逅才令人难以忘怀。所以东山魁夷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当然我们必须说,一次性的邂逅留给我们的有刻骨铭心的回忆,但是两相邂逅则会有故事。


这首诗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书写了男女久别的愁绪,且有一种哀怨的情怀,莲花暗指女子,把情人久别的愁苦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的表现了出来,应该是心上人。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
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
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欣赏《错误》
1.解题
现代诗社主要成员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杨牧:“自从现代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精神与浪子情怀的结合)他的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好的作品不需要多,一篇便足以独步文坛,占尽风情。这不仅让人想起欧阳修的那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诗的主人公“你”在江南小城里寂寞地等待着亲人从战场归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使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脚步,这容颜经历了希望和失望,就像莲花绽放又凋零。

主人公在寂寞中等待。寂寞是无形的,诗人用“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等意象来指代女主人公寂寞的心情。

结尾一段,“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具有表现性,更能感动读者。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使用倒装语句,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比起“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这样的表达,显然在意境和语气上都有更加悠长深远的韵味。




《错误》之人物形象赏析   文 / 南屏晚钟

好的作品不需要多,一篇便足以独步文坛,占尽风情。
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错误》便是如此。


小诗很短,加上两句题头也还不过十行。但就在这紧凑集中的几十个字里,作者却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美丽到极至寂寞到极至每一举一动都叫人心疼到碎裂的女子的形象。


粗粗想想,诗歌的选材并不新鲜,“游子——思妇”是我们传统的古典诗歌中很常用的一个大题材。不过认真思索一下就可以发现,郑诗里的思妇形象又不同于我们古典诗歌里读出的那一类人。《错误》里的女子,由于被作者捕捉到了一个生活的瞬间而与历朝历代的思妇都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独特又鲜明的意象。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一人物形象是对传统题材的一个拓展。

在我们传统的古典诗歌当中,思妇的定位都是非常明确的无尽的等待。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在他们的笔下,无论女子在明月夜倚楼遥想的骨立形销,还是脸净妆匀凭楼远眺的万般惆怅,都很明白地叫人知道什么样的期盼都不过是一种绝望。尤其是白词里“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个“皆不是”,无情地崭断了所有的奢想,而斜晖脉脉之下的,又何止是水悠悠,恨又何尝不是如此滔滔无绝期呢?

郑诗里的女子跟她们有相似的地方,美丽如斯,寂寞如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昭示的是一份多么专注的执着,却丝毫不去考虑这坚贞有没有价值和结果。可是郑诗中漫长的等待不是绝望,隐藏在表面的平静之下的是没有磨灭的希望,而这希望催生在渐近的马蹄声中变成无数次预想里的重新聚首的幸福。达达的马蹄声近,一扇久闭的小窗马上就准备打开,枯寂已久的容颜马上就准备一次倾心的绽放,可就在笑意即将爬上嘴角的那一刻,马蹄声已与自己错肩而过。希望的小火苗是如此微弱,在过客带过的微风里飘摇直至熄灭,而心也在喜悦的颠峰重新跌落到无底的黑暗的深渊中去。忽喜旋忧,这喜后之忧的烈度要远远超出那种一直是很绝望的等待,巨大的心理落差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使抒情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

不过是一个错误而已,这错误来得那么华美,叫人痛断肝肠却又欲哭无泪。于是无论马背上的那个人是不是女子的意中人都不再重要,惟有女子的面容在马蹄声消后无法去揣想。那么奇妙的一个瞬间,命运给主人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被郑愁予先生准确地把握住,用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笔墨拓展了传统题材,成就了现代抒情诗的一首绝唱。

《错误》与中国古代闺怨诗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 错误 赏析
———郑愁予《错误》赏析



摘要:《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承受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笔者认为《错误》一诗只是取材没有跳出古代闺怨诗的传统,但在两方面却达到了古代闺怨诗难以企及的高度:一为中国古典诗韵与现代技法的完美结合;一是在痴情女子的忧伤上更进一层抒写了“浪子”的情怀。



初看郑愁予的《错误》其选材并不新鲜,仍没有跳出闺怨诗的题材,传统的古典诗歌中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诗在中国源远流长,上自《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下至清朝的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温庭筠的《望江南》:白居易的《长相思》等等。



《错误》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心上人归来的主题。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这个美丽纯洁如莲花般的女子在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意中人的马蹄声渐近,姑娘的心如莲花般绽放。却是人不归,怎的寐。女子的容颜又暗淡憔悴如莲花凋零飘落。寒暑轮回,物换星移,又是一年春好色,面对这片江南美景,“我”的女子感不到拂面的轻风;三月的柳絮飘飞,只是加深了她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帷不揭,就像那夕阳落山后的青石街道,在黑暗中寂寞而清冷……这不仅让人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时间悄悄的挪移了,只剩下衣带渐宽与容颜憔悴。

我们不妨举一首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错误》与古代的闺怨诗在题材上是一致的。但以上只是对《错误》第二段的解读,如果我们纵观这首诗我们就能发现《错误》有两点达到了古代闺怨诗难以企及的高度。一是在痴情女子的忧伤上更进一层抒写了“浪子”的情怀。





郑诗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永远是一句美好的祝词。“我”达达的马蹄声打江南走过——一介过客。留给读者深深的遗憾,

”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错误。
《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也就是说,描写的主体应该是男子而不是女子。既然如此,它也就不能说是承受了闺怨诗的传统,因为闺怨诗的抒情主体,无疑应该是女子。李白的《玉阶怨》、朱庆余的《宫中词》、杜荀鹤的《春宫怨》、金昌绪的《春怨》无一不是如此。

其实错误所写的是一种浪子情怀。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诗人这番话为我们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台湾动荡

诗人郑愁予本身就因《错误》《水手刀》等被称为“浪子诗人”,尽管诗人自己认为“仁侠”要比“浪子”准确,但二者志在天下的情怀是相同的。《错误》就是以“我”为主体的浪子宣言。“我”为女子爱慕、相思,“我”心里很清楚。他不但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待,也知道她已经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已经等待得生命如同莲花开落般寂寞的消逝,已经等得心如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小城般绝望,已经等得心如无声无息、春帷不揭的窗扉般空寂。诗一二节用逐层递进的手法,以男子的视角,渲染了女子等待的痛苦。这是在为第三节浪子言志铺张声势。“我”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不走进小城,敲开窗扉,与女子相见呢?为什么“我”的到来是个错误?只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郑愁予《情妇》),在《错误》中,“我”更变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一个彻底的浪子。女子的有情,成了男子铁石心肠的陪衬。“我”或许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战士,要投入战斗;或许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要投入工作;或许只是一个志在走四方的仁侠之士、浪子旅人……总之,女子爱上了一个不回家的人。

忠贞的女子爱上了铁石心肠的男子,这是“错误”的根源所在。这到底是由谁造成的?笔者以为应该是双方而非单方的。“我”在女子的生命里出现,是一个错误,反之亦然。这错误是双方的人生目标不同所造成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这种冲突,自古就有,而且将会与人类共存。正因为这样,闺怨诗与浪子诗便成了一对双胞胎。《错误》的继承与创新就在于它是对闺怨诗的回答,这种回答并非儿女情长的相思,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少有的男子汉的声音:对不起,我有我的选择!

错误为何美丽?表层来讲,从女子的视角来看,“达达的马蹄”会敲醒一段沉睡已久的感情故事,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美丽;而从男子这个视角来看,也自有它的美:“我”明了一切,然而却没有选择相见,这里面也自有一种刻骨铭心的遗憾。深层次来讲,应该是,“我”与女子的相遇,早已注定是一曲千古遗憾的恋歌。但“我”传达给女子的,并非卿卿我我的“美丽”,而是要用一种男性的理智告诉女子:我们的相遇是一个错误,不管这错误是多么美丽,它终究是一个错误,希望你能忘掉我。

总之,笔者以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浪子的情怀,也是对中国传统闺怨诗的一种现代式的回答:我是一个浪子,在你生命里注定只是一个过客,请你忘掉我……



…鄭愁予是現代詩中最令人著迷的抒情詩人,二十年來一直是行雲流水的象徵,縱合古典與現代的美,鎔融中國與西方的真,為我們創造出最鎮靜最永恆的現代詩。

有經驗的人一定同意,愁予的詩最難英譯,例如「錯誤」裡愁予的節奏是很中國的,非英語節奏所能替代。他的詩、他的人是無盡的寶藏,靜待大家一同探索、囚泳!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上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短短四行絕句,描寫一個宮闈女子的生活片斷,卻傳達出了自古以來,閨怨的精神原委。這樣的情節故事,換上了江南的背景,正是「錯誤」詩中那個主述者「我」所臆想的女子的故事。因此古今印證,古典新義,新義古典,正是文化延續的精神所在。事實上,這首詩也可作為古典閨怨新詩時代結束的代表,往後發展出來的「閨怨詩」已屬於現代女性面臨的新問題

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上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短短四行絕句,描寫一個宮闈女子的生活片斷,卻傳達出了自古以來,閨怨的精神原委。這樣的情節故事,換上了江南的背景,正是「錯誤」詩中那個主述者「我」所臆想的女子的故事。因此古今印證,古典新義,新義古典,正是文化延續的精神所在。事實上,這首詩也可作為古典閨怨新詩時代結束的代表,往後發展出來的「閨怨詩」已屬於現代女性面臨的新問題在七、八o年代,這首詩曾造成風靡現象,原因是它浪漫豐美的抒情韻味,以及淡淡的悲劇色彩,再加上和諧的音韻之美,適合吟誦,深受年輕一輩的讀者喜愛。這首詩的情節本事極為單純:一個旅客騎馬經過某地,因其浪漫情懷,遂設想城中可能有閨中人在等待歸人的來到,等待的心情跌宕起伏,非常戲劇化--從冰凍的寂靜,到盼望的喜悅,再由聽到馬蹄聲的驚喜,轉為發現錯誤後的失落。而旅客則抱歉地說明這原是個「美麗的錯誤」,因為他只是個過客。

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解读成情诗,表达闺中怨妇盼望归人的心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7274.html

更多阅读

郑愁予:《错误》

中国大学生在线 ->>化成天下 ->>采桑诗苑 ->>赏析郑愁予:《错误》来源:水清浅的博客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6 08:36:13 编辑:陈绪元 点击次数:12846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雨的自述——改写郑愁予的《雨说》 雨说 郑愁予教案

春妈妈来了。于是,我在春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你们身边。我看到:田圃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枯黄的牧场没有了牛羊的踪迹,鱼塘不再有鱼儿在嬉戏玩耍,小溪也变得沉默,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亲爱的朋友,请不要着急,我来了。踏着春妈妈的脚步,我来了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 郑愁予 错误简单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于 1954年赏析:

声明:《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 错误 赏析》为网友小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