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大地震的启示 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

智利大地震的启示
Chile earthquake
罗祖德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位于南美洲的智利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测定,这次里氏8.8级的大地震与一个多月前海地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相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后者的800倍之多。面对接连发生的地震,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在救灾和重建家园的同时关注着震后的疫病预防,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发现,从灾害中学习防灾减灾。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识。

地震是否进入了高发期
进入2010年以来,连续发生的海地、智利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智利地震发生后不过10天,中国台湾高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又相继发生了里氏6.5级以上强震。一时间恐震情绪迅速蔓延,地震谣传也频频出现,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全球地震是否进入活跃期的讨论。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活动有其固有的规律和节律,地震的发生有着高发期和平静期,两者相互交替。通常,人们以里氏8级以上大地震的数量和地震频发程度作为划分高发期和平静期的标准。
在20世纪前60年间,全球地震活动频繁,里氏8级以上地震频发。1960年5月23日,智利曾经发生过一次里氏8.9级的[yhz1]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而自1960年后的40年地震活动相对稳定,里氏8级以上地震很少发生。这百年间可谓60年活跃,40年平稳。
然而,好景不长,近10年来里氏8级以上大地震多次发生。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发生了里氏8.7级的特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30万人罹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2005年3月,里氏8.5级大地震再次发生于印度尼西亚,造成1300多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69130人遇难,374031人受伤,17824人失踪。2009年9月29日,萨摩亚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7.3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亡人数超过20万。一个多月以后,智利又发生里氏8.8级强震。10年间发生了5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2年发生一次,十分频繁。
面对地震高发,强震频频,对于地震是否进入高发活跃期,专家学者意见不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士鋐研究员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连续发生一些造成巨大灾难的大地震,全球地震活动出现明显增强的态势,全球可能已经进入活跃期。但是,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属正常现象。根据地震资料数据统计,全球每年7级以上灾难性地震高达17~20次,并且年年如此,而5级以上地震则可达上百次,只是有些地震发生在大海或人烟稀少的荒漠未曾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已。更有专家认为,自从1900年以来,110年中8级或8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发生一次,近10年来地震伤亡人数每年约1万人,当前发生的地震和伤亡人数也属正常范围之内,全球地震活动总体平衡。
对于全球地震活动是否进入活跃期的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对于全球地震是否进入活跃期的讨论,结论并不重要。地震活动趋向频繁,特大地震多发,导致人们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要盲目恐震,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防震减灾是当务之急。

海啸预警因何虚惊一场
智利地震之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立即陆续向太平洋沿岸53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海啸预警,并告知海啸引起的海浪可达3米。
这一预警是及时和必要的。2009年12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引发的印度洋大海啸酿及重大伤亡的惨剧还历历在目。1960年5月23日的智利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导致菲律宾、日本、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受灾严重。然而,这次预警却让人虚惊一场。海啸虽准时到来,但只是带来“温柔”一击,浪高也远没有3米,抵达我国沿海时浪高仅20厘米。
那么,为什么破坏性海啸没有发生呢?这得从地震和海啸的关系说起。海啸古已有之。中国对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到来时大海满溢、波浪直立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生动地描述天上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铺天盖地而来的态势。
智利大地震的启示 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往往是由地震、海底地质变化、海面气象巨变所引发的。但是,并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酿成海啸。海啸往往和海底地震相伴,海洋地震的高发区也常是海啸的产生地。1700多年来,全球共发生破坏性地震海啸260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80%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由于海啸产生的机制十分复杂,且受到震源条件、震区水深、震级大小等影响,因此海啸预警技术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尽早熟练掌握这门技术,正确预报,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海啸造成的灾害损失。对于这次海啸并未酿发灾害,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官员表示,宁可发布错误的预报,也不愿意人民的生命财产承受风险。

智利地震伤亡为何较少
智利地震的强度远大于海地地震,可是据最新报道因灾死亡人数为800多人,而海地地震因灾死亡人数却超过20万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智力地震的伤亡会少于海地地震?在智利防震救灾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地震是杀伤力、破坏力极大的天灾之一。从地震灾害史看,一次地震死亡5万人以上的共发生17次之多,一次地震死亡20万人以上的共发生过5次,可见其杀伤力之大。然而,地震却是不具有直接杀伤力的灾害。从任何一次地震灾害来看,真正死亡在地震主灾的人数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伤亡都是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虽然与震级高低、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有关,但首要因素是震灾发生的地域和人口密集程度。如果地震发生在人迹稀少的海洋和沙漠,即使震级再大,死亡人数也不会太多;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那么死亡人数就可能非常惊人。人口密度大会对灾害产生“放大效应”。20世纪70年代,中国河北的唐山和新疆的乌恰县几乎同时都发生了7.6级地震,唐山几乎被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而乌恰县仅有几人死亡。这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
从100多年的地震史来看,地震灾害造成的重大伤亡往往在城市,而且次生灾通常是罪魁祸首。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建筑物倒塌、煤气管道折裂、电线短路、火炉翻倒,引发火灾。旧金山市整整烧了3天。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引起大火,使东京市的大片木屋毁于一旦,全城死难者中90%惨死于震后的大火之中。地震的次生灾害不仅有火灾、海啸,由于地震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会引起大气层变化,震后往往大雨倾盆,震灾中死亡的人兽尸体被雨水浸泡,污染了水源,疫情随之而生。此外,地震还会诱发岩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这次智利地震震中距首都圣地亚哥325千米,距离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115千米,震源深度约为35千米。相比之下,海地地震震中距首都太子港仅15千米,震源深度为13千米。因此,智利地震对地表破坏力要比海地地震小得多。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多少还取决于受灾建筑物的牢固性和防震救灾的设施。建筑物牢固能有效地切断灾害链,极大地抑制次生灾害的发生。智利的建筑物大都有较强的抗震性,而海地许多建筑物破旧简陋,即使是新建高楼如联合国驻海地总部大楼也因抗震强度较弱,在7.3级地震到来时瞬间倒塌。
另外,智利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智利政府有丰富的抗震救灾协调指挥经验,并拥有一批地震专家。智利民众经历过多次地震浩劫,大多数人都有着丰富的避灾、抗灾经验,伤亡不多也在情理之中。

沿海地区如何正确防灾抗灾
进入21世纪以来,地震、海啸、飓风等天灾大都降临在沿海一带。这些灾害重创了沿海人口密集的城市,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于是,有人提出了人类该不该在充满着自然灾害风险的海岸带居住、生存和发展,并对当前世界内陆人口还不断迁往沿海的趋势以及快速推进城镇化提出质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席科学家杰夫·麦克尼利在总结印度洋大海啸灾难时有句名言:“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人类占领了一个他们本不应该占领的地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放眼全球,当今大河河口、海岸带往往是世界各国的精粹之地,有“黄金带”之称。世界上有80%的大城市和60%的人口聚居在距海岸200千米的海岸线上,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城市林立,港口成群。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使然。然而,“黄金带”也是一个充满着风险的灾害敏感带、脆弱带。这里不仅受到海陆两种灾害的威胁,还往往是地震频发带。因为海岸带地处海陆结合部,有的还处于大地构造上的板块结合部。
事物总是相辅相成,高产出和高风险同存,“黄金带”与“灾害带”相伴。人们早已注意到海岸带存在着很大的灾害风险,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在维也纳宣布“大都市大风险”灾难指数报告时指出,靠海沿河成为城市发展的宝地,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些不断膨胀的地区不再成为安全之地。他们对城市作了安全指数排名,前30位几乎把沿海特大城市全部包括在内,东京排在第一位,上海、北京也位居前列。尽管有灾害风险,但是人们不会放弃海岸带这一方宝地,还会不断地建设沿海城市,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发展。
人类集中生活在沿海地区既成事实,面对“黄金带”利益的诱惑和“灾害带”危险的威胁,人类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沿海地区的灾害防范。要让沿海人民认识到防灾减灾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认识到防灾就是保平安,减灾就是增产。
在灾害的防范中,十分重要的是对海岸带的人口聚集要有量上的控制。当前,在一些海岸城市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对海岸带进行科学规划已显十分紧迫。2005年1月,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会议从印度洋海啸总结出十大教训中,把“仔细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进行长期规划,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列为其中之一。同时,要十分注重沿海的生态建设,要建立灾害早期预警系统,早期预警能够拯救生命,减轻灾害损失。
21世纪仅仅过去了10年,这是灾害频发的10年。我们应当积极探索、研究未知灾害,学会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重大天灾。日本灾害学家寺田寅彦说:“天灾总是在人们忘却时降临。”这次智利地震是50年前智利8.9级地震的重演,尽管智利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但人们万万不会想到,仅隔半个世纪特大地震又再次降临。被寺田寅彦不幸言中,贪婪、遗忘与消极也许正是人类面对的最大天敌。
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这才是应对灾害应有的态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7444.html

更多阅读

《文艺十七年》之1959、1960年篇 崇祯十七年

《新文学史料》继续发表《王林日记·文艺十七年》之1959、1960年篇。编录者按:(1960年)1959年初政策有所缓和,作家们似乎有了一些希望,但没过多久,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已经显露出种种迹象。到了1960年,政治风暴果然

回顾智利1960年9.5级史上超级大地震 1960智利大地震

智利:强震五十年北京时间2010年2 月27 日14 点34 分,智利遭遇世纪罕见的8.8 级特大地震,相当于15 个汶川地震的能量。尽管这次地震被称作人类有记录以来第五大地震,但对于智利来说,这并不是最糟糕的一次。五十年前,人类有记录以来排名第一

1960年河南大饥荒纪实哥哥杀死妹妹烤着吃 1960年河南大饥荒

2000年的5月7日在郑州河南省省委宿舍。八十一岁的张申细言慢语地向我讲了他的历史和他在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经过,他的老部下74岁的周化民在一边听着,有些是他们共同的经历。张申,1953年后任中共开封地委书记,是焦裕禄

声明:《智利大地震的启示 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为网友永恒的希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