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健脾丸,枳实导滞丸,保和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甘五味姜 疏肝健脾丸

健脾丸

《证治准绳》

[组成] 1、白术炒,二两半(75g) 2~4、木香另研 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各22g) 5、白茯苓去皮,二两(60g) 6、人参一两五钱(45g) 7~13、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取面 山楂取肉 山药 肉豆蔻面裹煨热,纸包槌去油,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 脾虚食积证。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方解] 健脾丸证因脾虚胃弱,运化失常,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

脾胃纳运无力,故见食少难消,大便溏薄;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脉象虚弱;食积阻滞气机,生湿化热,故脘腹痞闷、苔腻微黄。

治当健脾与消食并举。

君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止泻,重用。

臣药山楂、神曲、麦芽、人参、山药。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人参、山药益气补脾,助苓、术健脾之力。

佐药木香、砂仁、陈皮、肉豆蔻、黄连,木香、砂仁、陈皮乃芳香之品,理气开胃,醒脾化湿,既除脘腹痞闷,又使全方补而不滞;肉豆蔻温涩,合山药涩肠止泻;黄连清热燥湿,清解食积所化之热。

佐使药甘草补中和药。

诸药合用,脾健则泻止,食消则胃和,诸症自愈。

健脾丸配伍特点:补气健脾药与消食行气药同用,为消补兼施之剂,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因方中含四君子汤及山药等益气健脾之品居多,故补重于消,且食消脾自健,故方名“健脾”。

[运用]

1.辨证要点 健脾丸为治疗脾虚食滞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利水渗湿;

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温中祛寒。

健脾丸为消补兼施之剂,但补益之药多壅滞,消克之品易伤脾,临床应用时应权衡轻重,配伍适宜。

3.现代运用 健脾丸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属脾虚食滞者。

方剂之消食剂之消食化滞之枳实导滞丸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下午 06:40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1、大黄一两(30g) 2~3、枳实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 4~7、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各9g) 8、泽泻二钱(6g)

[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开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 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 湿热食积证。

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解] 枳实导滞丸证因湿热食滞,内阻胃肠所致。

湿热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故见脘腹胀满疼痛;食积不消,湿热不化,则大便泄泻或下痢;若热壅气阻,又可见大便秘结。

治宜消积导滞,清热利湿。

君药大黄苦寒,攻积泻热,积热从大便下。

臣药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积,除脘腹胀满。

佐药黄连、黄芩、茯苓、泽泻、白术、神曲。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茯苓、泽泻甘淡,渗利水湿止泻;白术甘苦性温,健脾燥湿,攻积不伤正;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化滞,食消脾胃和。

诸药相伍,积去食消,湿去热清,诸症自解。此方用于湿热食滞之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积,内阻胃肠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胀满较甚,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等以助理气导滞之功。

3.现代运用 枳实导滞丸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痢疾等属湿热积滞者。

4.使用注意 泄泻无积滞及孕妇均不宜使用。

方剂之消食剂之消食化滞之保和丸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下午 06:37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 1、山楂六两(180g) 2、神曲二两(60g) 3~4、半夏 茯苓各三两(各90g)5~7、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两(各30g)

[用法]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消食和胃。

[主治] 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解] 保和丸证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则脘腹痞满胀痛;脾胃升降失职,浊阴不降,则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清气不升,则大便泄泻等。

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君药山楂酸甘性温,消一切饮食积滞,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重用;

臣药神曲、莱菔子。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而平,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君臣同用,能消各种食物积滞。

佐药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半夏、陈皮辛温,理气化湿,和胃止呕;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味苦微寒,既散结助消积,又清解食积所生之热。食积易于阻气、生湿、化热,用佐药助化。

诸药配伍,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热清湿去,则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保和丸为治疗一切食积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药力较缓,食积较重者,加枳实、槟榔;

苔黄脉数者,加黄连、黄芩;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兼脾虚者,加白术。

3.现代运用 保和丸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

4.使用注意 保和丸属攻伐之剂,故不宜久服。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3:“保和丸,治一切食积。”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为食积痰滞,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山楂酸温性紧,善消腥羶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温之性,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下气,而化面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瘀积,二味以之为辅。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积郁之凝,必多痰滞,故以二陈化痰而行气。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

[临床报道]

用保和丸加减治疗介人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患者110例。日1剂,从介入前3天开始,连续10剂;同时配合静脉点滴胃复安40mg,日1次。设对照组89例,静脉点滴胃复安 40mg,日1次,连续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105人(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好转5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100%。治疗组的症状消失、正常饮食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宋爱英,等.保和丸治疗介入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 1995;12(6):45]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保和丸及其无糖颗粒剂均能增强肠蠕动频率,无糖颗粒剂还能显著加速小肠推进运动,无糖颗粒剂能促进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和胰淀粉酶活性的作用比丸剂更佳。上述结果不仅解释了保和丸的药理作用,且说明无糖颗粒剂这一新剂型较传统的丸剂优越。[宋必卫.保和无糖颗粒剂助消化作用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6;31(3): 165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贝母瓜蒌散

方剂之祛痰剂之化痰熄风之半夏白术天麻汤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下午 12:56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 1、半夏一钱五分(4.5g) 2~4、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 5、白术三钱(9g) 6、甘草五分(1.5g)

[用法]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升降失司,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内有痰浊,则舌苔白腻;脉来弦滑,主风主痰。

治当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君药半夏、天麻。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李东垣《脾胃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

佐药橘红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

使药姜、枣、甘草。甘草和中调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综观全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半夏白术天麻汤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原燥湿化痰基础上,加健脾燥湿之白术、平肝熄风之天麻,组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头痛》中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较本方多蔓荆子三钱,白术减为一钱,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之证。

[运用]

1.辨证要点 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眩晕较甚者,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

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3.现代运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4.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方剂之祛痰剂之温化寒痰之苓甘五味姜辛汤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下午 12:48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组成] 1、茯苓四两(12g) 2、甘草三两(9g)3、干姜三两(9g)4、细辛三两(5g) 5、五味子半升(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

治当温阳化饮。

君药干姜,温肺散寒化饮,温运脾阳化湿。

臣药细辛、茯苓。细辛辛散,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导水饮之邪从小便去,二、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

佐药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调节肺司开合之职,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

使药甘草和中调药。

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之变法。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运用]

1.辨证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方剂】健脾丸,枳实导滞丸,保和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甘五味姜 疏肝健脾丸
2.加减变化

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

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

脾虚食少者,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3.现代运用 苓甘五味姜辛汤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4.使用注意 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方剂之祛痰剂之润燥化痰之贝母瓜蒌散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下午 12:37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组成] 1、贝母一钱五分(4.5g) 2、瓜蒌一钱(3g) 3~6、天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解] 贝母瓜蒌散证多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

燥痰不化,清肃无权,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

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君药贝母、瓜蒌。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瓜蒌甘寒微苦,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与贝母相须为用,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

臣药天花粉、橘红、茯苓。天花粉,清降肺热,生津润燥,助君药之力。痰因湿聚,湿自脾来,痰又易阻滞气机,无论湿痰抑或燥痰,皆须配伍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此乃祛痰剂配伍通则,但橘红温燥、茯苓渗利,故用量颇轻,

佐药贝母、瓜蒌、天花粉少量于寒性药中,去性存用,加强脾运,输津润肺燥。

佐使药桔梗宣肺化痰,引诸药入肺经。

全方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调,以润肺化痰为主,且润肺而不留痰,化痰不伤津,如此则肺得清润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权而咳逆自平。

贝母瓜蒌散与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之异同:

相同点: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机不尽相同,因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

相异点:贝母瓜蒌散证为燥热伤肺,灼津为痰所致,方中以贝母、瓜蒌为主,旨在润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难咯;

清燥救肺汤证为新感温燥,耗气伤阴,方中以桑叶宣肺,配伍石膏清热、麦冬润燥、人参益气,旨在清宣燥热,主治温燥伤肺、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等;

麦门冬汤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方中以大量麦冬配伍半夏、人参,旨在滋阴润肺,降逆下气,主治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等。

《医学心悟》卷3类中风篇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黑山栀、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类中风证,其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 斜偏废之候。

[运用]

1.辨证要点 贝母瓜蒌散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

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

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3.现代运用 贝母瓜蒌散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4.使用注意 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卷3:“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

2.方论选录 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为君;瓜蒌、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诸药入肺,宣肺利气为使。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肃有权则咳逆可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448.html

更多阅读

吃多了:到底该用保和丸还是大山楂丸?

脾虚如此常见,导致人们中气不足,百病丛生。那么,脾是怎么伤的呢?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脾虚也是嘴巴惹的祸,说白了,就是吃出来的。所以很多人说:“要想健康,先得管住你们那张嘴。”但我不是太同意这个说法。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不信,我

保和丸的功效与作用 保和丸饭前还是饭后

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而平,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三药同用为臣,能消各种食物积滞。食积易于阻气、生湿、化热,故以半夏、陈皮辛温,理气化湿,和胃止呕;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和中止泻;连翘味苦微寒,既可散结以

中西药配伍禁忌 血塞通注谢液配伍禁忌

一、鞣质——地榆、石榴皮、五倍子、老鹳草、虎杖、大黄、诃子、仙鹤草 儿茶、茶叶、侧柏叶、拳参、扁畜、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牛黄消炎丸、肠风槐角丸、虎杖浸膏片、枳实导滞丸、分清五淋丸、利胆排石片、祛风舒筋丸、周氏回

声明:《方剂 健脾丸,枳实导滞丸,保和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甘五味姜 疏肝健脾丸》为网友海风掠过北极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