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病例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变是小肠的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以腹痛,便血,发热、呕吐、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多见于5一14岁的儿童。每年以4—11月发病率最高.农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为散发性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西医病名.在其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中.与中医某些临床论述相似。如初发时有上腹或脐周疼痛,与中医常见的。腹痛”证无大区别。随着痛的加重,大便呈现黄色稀糊状,伴有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与。热泻”证相似,如大便呈血水样,粪少、有恶臭.则又颇似。血痢”证。苦发热增高,腹痛加剧,大便下如赤豆水或猪肝烂鱼样物,更符合。毒痢。证的表现。若病情、长势凶猛,短期内以上诸症加重.并出现神昏谵语,四肢厥冷,呼吸喘促,昏迷不醒等虚弱危象时.则与。疫痢。证临床苌现基本吻合。

[临床表现]

以腹痛腹泻起病,初起时腹痛较轻,粪便呈稀糊状。 1—3天后腹痛加重.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也可影响全腹部。粪便带血,呈赤豆汤样或血水样,有时有暗红色血块,粪质少,且恶臭,每日2—10次,每次血量5—20毫升不等。呕吐、腹泻,偶有吐咖啡样物质,有时吐出蛔虫或胆汁。多数病人于起病时即发热,大都为中等热或低热,但也可高达39。C以上。腹痛、便血和小麻症状较重者易出现早期休克症状,病人出现面色灰白,烦躁,四肢冷,血压有下降趋势。体征一般较少,腹部常膨胀,有时可见肠型.扪之柔软,脐周和上腹部有轻压痛。

便血一般持续2—3天或5—6天,长者可达半月以上,然后次数和血量逐渐减少.粪便转为深绿色或泥土色。腹痛渐由持续性转为间歇发作性,次数也逐渐减少,往往在便血停止后3—5天消失.进食过早可使腹痛加剧。

发热时间氏短不一,大都在4—7天内渐退,偶有长达2—3周者,发热时间长者便血时间亦往往较长。病程约1—3周,极少复发,无胃肠功能紊乱等后遗症。

重型病例在起病后1—2天内出现剧烈腹痛,大量便血和频繁呕吐,不久即发生严重休克,四肢厥冷,皮肤出现紫红花纹,血压下降。有的病例则在起病后1—2天内,除腹痛便血外.中毒症状加重,高热,抽搐,神志模糊以至昏迷,很快进入休克状态。重型病例常呈麻痹性肠梗阻表现。发生腹膜炎者有明显腹膜刺激征。有时可扪及坏死的肠段。个别病例发生肠穿孔。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病例

[诊断要点]

①年龄在5—14岁的儿童或青年,起病较突然。.

②有腹痛、便血、发热,呕吐、脞胀等临床表现。

③有肠道蛔血病史.

④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镜检有红细胞和少量或等量脓细胞。

⑤腹部X光透视或平片可见空肠充气或有液平面。

[病机分析]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起病较急.多因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而引发.

夏秋季节,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郁蒸蕴结,导致运化失司.气血阻滞,郁积化热,热毒灼伤肠道脉络.气血与邪毒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此病。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厚味,积食不化,酿成湿热火毒,熏蒸肠腑,或因误食秽浊不洁之物,损伤肠胃,导致小肠失职,气机痞寒,清浊不化,血聚成瘀,津留为湿,瘀、湿与热相并化生邪毒,使血肉腐败,肠壁坏死:或因蛔虫内扰肠腑,导致肠道气机雍滞.腑气阻塞.气血凝滞,气血与湿毒,秽浊相搏结,化生为脓血。

本病因于感受暑、湿、热毒郁于肌丧或侵及肠胃.郁积化热,故有发热;肠道腑气不通,而致腹痛,腹胀: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而呕吐;肠内腐烂秽浊之物化为脓血而排出,故便下脓血;若热毒炽盛.蒙蔽清窍可致高热惊厥.昏不识人;吐泻便血量多.津血流失.阳随阴脱.则见肢冷厥逆,脉微欲绝的危象.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有普通型和重型两种。

1.普通型

(1)初期:轻度腹痛,常位于胃脘或脐周.痛时欲泻,泻后暂安,大便稀溏,形如黄酱,气味腥臭,无脓血(但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口微渴,身热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属湿热下注。治以清化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药如:煨葛根、黄连,黄芩、薏苡仁,厚朴,金银花,连翘、车前子、甘草。水煎服.每日l剂.方用葛根解肌清热、煨用兼能升清止泻;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为立方重点.

(2)极期:可分为热毒迫血和阳明腑实两大证型。

①热毒入盅:若发病初期未能引起重视,或失治误治,病情即迅速发展.腹痛加剧,呈阵发性,疼痛范围扩大,甚至出现全腹疼痛,大便带血,呈果酱色或洗肉水样,或便中夹有瘀血块,便次频多,尿短赤、身热重、口苦,口烦渴,呕吐褐色样物,或为苦水,常呕出蛔虫,舌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属热毒壅盛.迫血下行。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方用加减白头翁汤,药如:白头翁.黄连、秦皮、银花、 白芍、 当归、 赤小豆,三七、地榆, 活血藤、 甘草。水煎服, 每日l剂.

方用白头翁、黄连、秦皮、金银花.赤小豆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药:当归、三七、地榆、活血藤活血化瘀止血,白芍、甘草酸甘敛阴,缓急止痛;若病程短,正气未衰,腹胀热痛甚者可加大黄,厚朴:病较久而痛刷,脉细无力者可加人参;下血不止面色苍白者.口丁加阿胶珠或桃花散(赤石脂、干姜、粳米);吐下蛔虫者叮加川椒.乌梅.

②阳明腑实:平素休壮或阳盛之人,患病后邪队阳化,蕴结于胃畅而发为腑实证,症见愎部憋胀难忍.腹痛剧烈,呈持续性,按之加重。频频呕吐,大便下血,初为水样,继呈红色,有奇臭,肠道梗阻,或欲下不得下, 北热,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或脉弦有力。属阳明热盛,内灼肠腑,结聚不通.治以峻下热结、涤荡秽浊、清热解毒.方用小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药如:生大黄,枳实.黄芩,山栀、茜草、槐花,黄连、厚.朴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大黄常用量10--15克,后下,其力始猛,合枳实、厚朴三味为小承气汤,具有行气除满,泻热通便的功效。合黄连,黄芩、山栀泻火解毒,另加茜草、槐花凉血止血,共奏除毒热、下秽浊、止便血之功。腹痛甚者加广木香,莱菔子、槟榔,便血甚加早莲草、桑寄生、地榆、仙钨草.

外用大蒜芒硝膏:大蒜30克.去皮捣烂,加芒硝30克,掺入面粉中加水揉成人薄饼,敷在腹部压痛点周围,敷前先在局部皮肤上涂以米醋,每日敷2小时,连用5—7日.有消炎止痛作用.

针刺常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湿热重针大椎、曲池、内庭;腹痛明显针足三里(或上巨虚)、天枢,中脘。合谷;呕吐针内关。中冲。十宣;腹泻血使者针足三里透上巨虚,天枢透大巨、大肠俞透小肠俞,或刺天枢、水分、气海、足三里、阴陵泉,用泻法。厥逆者灸关元。气海,百会、肾俞、神阙.耳针取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腹,热高毒盛者加神门及耳炎放血,伴呕恶者加胃、耳中(膈)。可先用针刺,然后用埋耳针的方法.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发病后即应注意卧床休息,禁止进食,同时给予液体补入,以防脱水、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并可选用西药抗菌素和抗休克药物.以增强疗效和预防休克的发生.

(3)恢复期:大便次数和血量逐渐减少,粪便转为深绿色或泥土色.较粘稠,腹痛减轻转为间断性隐痛,热势大减,但午后仍有低热,口干渴欲饮,舌红苔剥脱或微黄腻,舌面少津,脉细数或虚数。属阴伤滓亏,余邪未清.治以养阴清热,健脾理气,方用增液汤合枳术丸加减。药如:玄参、麦冬,生地、枳实,白术、延胡、麦芽、山栀.黄连、仙鹤草.水煎服,每日1剂。

方小玄参、麦冬、生地三味为增液汤,取其养胃阴,清虚热的功效;枳实、 白术、麦芽健脾消滞;延胡哩气通腑;山栀、黄连清解余热。若虚热不退 口干,纳少,舌红,苔燥,脉虚数者,宜清热生津法,用竹叶石膏汤加减;邪热已退,胃阴大伤者,拟育阴清热法.用沙参支冬汤加减:过用苦寒损伤脾胃者,宜益气补脾法,凹君子汤加减;贫血、低蛋白水肿者,宜益气健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恢复期须注意不可过早进饮食,否则极易诱发腹痛。

1.重型

发病急骤, 1—2天内即有剧烈的腹痛和显著的腹胀.呕吐频频。短期内出现壮热抽搐,面赤.烦躁不安,甚至昏不识人。舌质紫暗.苔黄燥,脉弦数。或大便:欠量出血,面色苍白.周身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短促,口鼻气冷,皮肤呈紫色大理石样花纹,舌质淡紫,脉微欲绝,或芤,或虚入无力。若治疗不及寸,可危及生命。前证属热毒炽盛,蒙蔽清窍;后证属阳气暴脱。

治疗上,前者应清热解毒,镇痉开窍,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之类.每次1丸,每日2次.用水化开鼻饲或灌服.汤药常用清营汤加减,药如;犀角粉、珍珠粉、生地、玄参,金银花、麦冬.黄连、生石膏,蝉衣,菖蒲。郁金。水煎频服,不拘量.若抽搐严重者可另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钩藤;腹痛、腹胀,剧痛者加延胡、白芍、枳实,厚朴;呕吐频繁者可用灶心土60克泡水煎药,另加代赭石、旋复花、陈皮、竹茹等。

后者治疗上应采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法,急用参附龙牡汤:红人参、制附:广、生龙骨、生牡蛎。气阴两虚.除上症外还可见唇干齿燥,口渴欲饮等症状。方中红人参改为西洋参,加麦冬,生地、五味子,山萸肉.黄精以养阴生津.收涩固脱敛汗。若大便出血不止.加三七粉、紫草、茜草、仙鹤草.

重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预后凶险,应予以高度重视,在中医治疗的同时要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如果出现肠管坏死,腹膜炎或腹胀严重,有肠穿孔危险,内科治疗无效时.应果断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据江陆芹报导,按中医温病蓄血病机,将本病分为血蓄肠道,内陷厥阴,瘀阻厥脱三型。其中血蓄肠道型类似于普通型的初期症状;内陷厥阴型类似于极期的热毒迫血型的症状;瘀阻厥脱型类似于极期的阳明腑实型和重型的症状.江氏等认为,该病的病机中始终贯穿着…个。瘀”字,因此在治疗上除按照常规的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回阳救逆等法外,均加入活血逐瘀类蓟物。同时配合禁食,胃肠减压和应用纠正水、 电解质平衡以及抗休克等西医疗法.取得7一较好的治疗效果,也说明对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这样的危重症,必须中西医通力合作.始能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8567.html

更多阅读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鉴赏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鉴赏【原词】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摘要】纳兰性德生于清初康熙盛世的王朝,出身

转载 急性胃肠炎的穴位按摩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急性胃肠炎的穴位按摩疗法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病毒感染、毒素、化学品作用等引起的胃肠道急性、弥漫性炎症。大多数由于食人带有细菌或毒素的食物如变质、腐/败、受污染的食品等引起。常在24小时内发

什么是坏死性胰腺炎 九菊枫是什么药

坏死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胰腺病理改变严重,肿大变硬,腺泡及脂肪坏死,血管出血坏死,脂肪坏死可累及周围组织如肠系膜和后腹膜,病程长的感染后可形成脓肿或瘘管。组织坏死的同时可产生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多肽,缓激肽,组织胺,5—羟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能治好吗

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为铜代谢障碍所致。本病由Wilson于1912年首先报道,故又称Wilson病。胆道排泄减少及铜蓝蛋白合成障碍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铜在体内尤其是肝内大量沉积,特别是在肝、脑、肾及角膜内的堆积,过多的

声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肠炎病例》为网友半步沧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