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和比干 论语微子



微子和比干都是殷商贵族。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

微子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殷商贵族,帝乙的长微子,殷商最后一个王纣的庶兄,周代宋国的始祖。帝乙是商代第二十九个王,他的长子微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长子微子和次子帝辛(也就是商纣王)不是一个老婆生的,微子的母亲出身贫贱,而帝辛的母亲是皇亲贵戚。帝乙嫌贫爱富,屈从于贵戚,在传位的时候,认为微子虽是长子,但其母寒微,若把帝位传给微子,显得不尊贵,怕无人扶持他;帝辛出身富贵,若把帝位传给帝辛,他的家族在朝中有一股势力,人多势众,有所凭借。于是,帝乙就把帝位传给了帝辛。

商纣即位后,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闻听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

对于宋微子,各种史籍众说纷纭。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氐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祗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史记》中记述的微子开是一位忠臣,屡谏不被采纳,忧国至极。最终无奈逃跑。显然微子开是一位忠臣。

《吕氏春秋·贵因》篇说:“武王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朝,而纣为禽。”“要期”是古人恒言,义为约期。武王与谁约期?与纣约期嘛?不可能。攻人之国,首要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岂有与敌人约期之理?肯定约的不是纣王。那么究竟是谁呢?

再看《贵因》篇下一段文字:

武王至陧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耶。”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阖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雪,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

“殷使胶鬲”之“殷”是殷王纣吗?“其主”之“主”是纣王吗?显然不是。如果是殷王纣,胶鬲报以武王以甲子至殷郊。而武王不如期到达则纣王有更充分的时间备战,对纣王有利,必不杀胶鬲。所以“殷”和“主”都不是殷纣王是肯定的。那么究竟是指谁呢?

《韩非子·初见秦》篇中提到了:纣王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据此双方兵力悬殊已经不难看出,而武王能得胜的主要原因是纣兵倒戈,即纣兵起义。纣兵如此大规模起义,不难想象,必然有人策反。策反者是何人?有可能是微子,其与周的联络人就是胶鬲。那么上文的“主”就是微子。

《吕氏春秋诚廉》篇中有一段记载:

伯夷,叔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出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出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今周上谋而行货,阻兵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共头以明行,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

据此,武王即位时赏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这显然是由于胶鬲侯与周师联络而受赏。封微子“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桑林是殷天子之乐。《左传》中襄公十年传中提到过一句“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桑林是天子的礼遇。而封微子时代为长侯之爵,手持殷商常规的祭祀,奉承桑林之乐,领有孟诸之地。微子既与胶鬲同时受赏,而微子又高于胶鬲,显然上文所说的“其主”即是微子。而微子也就是策反者。

那微子究竟是一个苦口婆心的忠臣还是一个蓄谋的策反者,就交给考古家们慢慢去发掘吧。



比干,本子姓,殷商第29代王文丁之子,第30代王帝乙之季弟,第31代王帝辛(纣王)之叔父。子爵,官少师。曾封比地,因名比干。又封王官故城之地,又名王子比干。

当年帝乙传位时,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帝乙临终时,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其实比干力争帝辛继承王位,并非完全为了维护商朝的继承法,更重要的是他偏爱这个侄子。据太史公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无论是头脑还是四肢,都很发达。有一次王宫的一根顶梁柱坏了,工匠要搭一个架子,把梁顶住,再换上新柱子。帝辛说,你们别麻烦了,我用手托着房梁,你们换吧!

纣王即位之初的表现,能称得上英明君主,他亲率大军东征徐夷(今徐州一带),在战场上往来冲杀,骁勇无比,吓得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纣王投降。纣王率领军队一直打到长江下游地区,东夷部落纷纷臣服。当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里前往迎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但很快纣王就“腐化堕落”了,他大兴土木,强迫奴隶为他修建宫殿,还建造了一座高高的摘星楼,整天在上面与美女、美酒相伴,朝朝笙歌,夜夜曼舞,从此商朝的国都就改名为朝歌(今淇县)了。

史书上记载纣王的种种劣迹完全能让读者忘记他曾经的功劳,而且每一桩都少不了坏女人妲己。纣王有次正和妲己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经过河而去,老的落在后面犹豫不前。纣王说: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妲己不信,纣王就命士兵把两人抓来,用斧子砸开他们的腿骨让妲己看。这条河从此被叫做“折胫河”。

比干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就坦率地直谏,并带着他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的故事:商汤创业时的艰难,盘庚用茅草盖屋,武丁和奴隶一起砍柴锄地,祖甲约束自己,喝酒从来不过3杯,唯恐过量误国……纣王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愈加荒淫暴虐。他不但在王宫里“流酒为池,悬肉为林”,而且还表演“真人秀”,“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纣王的爱妃妲己喜欢看人受虐的情景,有一种叫做炮烙的刑具,就是她发明的:用铜做成空心的柱子,行刑的时候,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柱子上,再把烧红的炭火放进铜柱子里……妲己说她有辨认腹中胎儿是男是女的本领,纣王就抓来100个孕妇试验。妲己让她们先坐下再站起来,然后对纣王说:先抬左腿者是男,先抬右腿者是女。纣王不信妲己就命人当场剖腹检验……

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场面,气得浑身发抖,一边自言自语“我是皇伯,强谏于王”,一边疾步走到纣王面前,直言他的错误,并且请求将妲己斩首,全门赐死!纣王愤愤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比干继续说:当年汤王时,天下大灾,饿殍塞途,汤王下车抚尸而哭,自责无德。又立即开仓济贫,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称颂。你今天的作为与先王的仁政背道而驰,若不改悔,天下就危险啦!纣王听完气得拂袖而去。

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便兴旺发达起来。微子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中,朝中大臣无不称快。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又悔又喜。

比干从国都朝歌来到微子国,找到微子。在微子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兴奋不已。不但改变了过去对微子的“成见”,而且回朝之后,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救国救民。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

这时,纣王身旁的妲己不怀好意的地说:“陛下,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纣王听信谗言,竟当场将比干剖腹掏心。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

据说,比干被掏心之后,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来找微子。走到微子国东一座土山上时,卧地而死。

比干在历史上名气极大,被孔子称为“三仁”之一(语出《论语·微子》),又被尊为林姓太始祖,历代很多帝王将相、节臣名士都曾亲临比干庙(今卫辉境内)瞻谒凭吊。人们称赞他是“三代孤忠”、“亘古忠臣”、“千载之臣模”、“逆耳批鳞第一人”(以上均出自比干庙碑文)。然而,与其名声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历史上关于比干的事迹却少得可怜,仅在《史记·殷本纪》和《史记·宋微子世家》略有提及,这一点实在令人遗憾万分。

不过,我们仍可以从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记载来推测比干本人的一些情况,以增加后人对他的了解。

殷纣王在杀比干时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真的是这样吗?”(原文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从纣王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我们可以推测,比干在当时必被称为“圣人”,名动朝野,深入人心,所以纣王才能脱口而出。而“圣人”的称号,在古代是专门用于称颂那些个人道德修养极高、智慧才能极高并且为国为民作了很大贡献的人物。在商朝时期,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只有此前的尧、舜、商汤和当时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比干能和这几人并称,可知他必定德慧双修,为时人所敬。

“圣人”之所以为圣,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并传之后世。从史载来看,比干在因劝谏纣王而被杀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可称道之处。但我们想,商朝人决不会无缘无故、随随便便将一个人称为“圣人”的,所以比干肯定在当时有着常人不可企及的德养、超凡脱俗的智慧,其言行足以为时人之楷模,甚至有可能为国为民立下过不朽的业绩。但与同时代的微子、箕子相比,比干的事迹却最少,这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史料散失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比干为人十分谦让,总是先人后己,不喜出风头,甘于淡泊,安于宁静。这种品格使得他虽为时人所敬仰,却不被后人所了解。

比干在准备劝谏纣王时说:“做国君的有了错误而臣子不去拼死劝他(改正),而可怜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继续遭受这种残暴的统治呢)!”(原文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比干身为皇亲国戚(纣王的叔父),当商朝统治面临危险时,没有考虑商朝社稷,祖宗天下,而惟独考虑到了老百姓所遭受的灾难,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远在3000多年前的奴隶制时代,显得何等进步,又何等珍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干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大思想家。其境界如此之高,难怪当时被称为“圣人”。

人的性格总是多重的、复杂的,比干也不例外,在他甘于淡泊、安于宁静的谦让作风中,也埋藏着一颗火热的心,一颗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忠烈之心。所以当纣王乱政、商朝倾危之时,比干才能不再耽于自身的安详,以死抗争。“强谏纣”(《史记·殷本纪》),“乃直言谏纣”(《史记·宋微子世家》),从司马迁的简略记载中,我们可以想像当时是怎样一种激烈的场面,比干的语言也必是火辣辣的,最终触怒纣王,杀身成仁。这使我们后人了解到比干既有温恭谦让的一面,又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其性格生动鲜活,其形象更加丰满,既让人崇敬,又令人倍感亲切。

比干反对逃避,但他却不阻拦微子的离去,也不当面驳斥箕子的言论。可以看出比干宽以待人,理解别人的心情,体谅他人的处境,尊重朋友的意见。

大臣祖伊劝谏遭拒,九侯、鄂侯先后被杀,箕子佯狂而为奴为囚,微子惧祸竟远走他乡。比干明知纣王已不可谏,国事已不可挽,却仍担起了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他劝谏纣前说要“死争”,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这次行动的危险,却依然挺身而出。这种勇担责任的精神,令后人无比敬仰。

旧时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人家各有所司。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敬祀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发。除了武财神赵公明外,还有文财神比干。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登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二者的区别就是:天官神志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烁。

唐代诗人徐彦伯写过一首著名的作品《比干墓》赞颂比干:

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殷道微而在,受辛纂颓胤。

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

孤卿帝叔父,特进贞而顺。玉床逾皓洁,铜柱方歊焮。

奉国历三朝,观窍明一瞬。季代猖狂主,蓄怒提白刃。

之子弥忠谠,愤然更勇进。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吝。

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骊龙暴双骨,太岳摧孤仞。

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

驻罕歌淑灵,命徒封旅榇。自尔衔幽酷,于嗟流景骏。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磷。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

荒坟护草木,刻桷吹煨烬。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

帝词书乐石,国馔罗芳衅。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



比干之死令微子长痛不已,他知道昏庸无道的纣王决不会叫他做个直言敢谏的王族世兄,所以一走了之,做了个远离凡尘的隐翁。那段篱下赏菊、泽畔垂钓、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日子多好呵,让微子至死都耿耿于怀。果然,商汤不复。武王伐纣,纣退鹿台,见大势已去,和衣自焚,最终自绝于社稷百姓。这都是他不听微子、比干、箕子等忠臣谏言和暴虐无道的必然结果。

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殷朝,微子便手持自己的祭器来到军门。他露出右臂,两手绑在背后,左边让人牵着羊,右边让人拿着茅,跪在地上前行求告武王。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武王驾崩后,成王还年少,周公旦代理行政掌握国家政权。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就与武庚作乱,想攻打成王、周公。周公借用成王的命令诛杀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又让微子管理殷地,以继续殷先祖的事业。微子在殷地作《微子之命》,国名为宋。微子本来就仁义贤能,代替武庚后,殷的百姓十分拥戴他。

微子临终时立他的弟弟衍为国君,这就是微种。微种去世后,儿子宋公稽即位。宋公稽去世后,儿子丁公申即位。丁公申去世后,儿子湣公共即位。湣公共去世后,弟弟炀公熙即位。炀公即位后,湣公有儿子鲋祀杀死炀公夺取君位,并宣布说:“我应当即位。”这就是厉公。厉公去世后,儿子釐公举即位。爵位为宋公,也是仁至义尽了。殷氏遗族又有了这位贤仁者,才有了生息繁衍的机会。据说微子辞世后,被人车载舟负,从四百里外的商丘送返生前避世的微子国,葬在最高点的凤凰台上,与漫天摇曳的芦苇为邻。后来,微子国民众为纪念商朝的三位忠谏之君,即比干、微子、箕子,在比干屈死之地修建了三仁祠,又叫比干庙,塑起比干像,并把这座土山叫做比干岭。有人说,“比干访微子”出自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不对,《封神演义》是清代人的著作,微子国、比干岭不是清代才定名的;更不是由于有了《封神演义》才有了“比干访微子”的传说,而是有了传说,才有了《封神演义》的叙述,不能倒果为因。



比干是否真的死于此地?微子是否真的葬于此地?另作别论。不过,民间传说周朝灭商之后,要把纣王灭绝,不准他传后代,商代的后裔是由微子的后代传下的。微子的后裔姓殷,至今上党潞城微子镇一带仍有殷姓。如今,这里依然有比干庙、微子坟的遗址,还有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十九古庙会,人们以此来纪念比干和微子。

今天,当我们来到当年的微子国,站在荒草萋萋的比干岭上,在太史公的帮助下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仍能嗅到浓浓的血腥,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整个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世间,引领着历代谏臣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微子和比干 论语微子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僚历史上,忠臣劝谏可谓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人臣者因直谏而遭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有,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节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无疑有比干、微子们的“模范”作用。3000多年前,比干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死忠”标准,正如后人评价的“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另一方面,“比干剖心”的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妇孺皆知、长盛不衰地流传,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国人传统文化的心理,首先是“报恩”的情结,纣王能继承王位,比干起了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干有恩于纣王,但纣王恩将仇报,立刻引起人们的巨大愤慨;比干忠心为国,更易激起老百姓的同情。其次,纣王做的种种坏事似乎都是妲己唆使的,这就更迎合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文化心理。那个和纣王差不多坏的夏桀身边不也有一个末喜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9271.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中的子路 梁国杨氏子为何甚聪惠

子路,在论语出现30多次,是论语中描写的最为形象生动的弟子,他的最突出特点是伉直好勇。历史上的张飞、程咬金、李逵等也是这样的性格,为大家所喜爱,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类人。在论语中,最为形象生动的要数子路了。闻之喜、不悦、终身诵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论语》十则为何变成十二章? 论语十则ppt

《论语》十则为何变成十二章?文■周磊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将原来的《论语》十则,更换为新版本的《论语》十二章,仔细比对,发现替换了五则,增加了两则,下面是两次课文的对比:《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五篇原文及翻译

【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

声明:《微子和比干 论语微子》为网友空瓶在漂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