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老师:《学佛的体会》第三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下面,我就接着给大家汇报学佛的体会,如何对治习气。这当中有很多的故事,都是自己切身的体验。我们说,对治习气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学佛就是对治习气,对治习气才算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要贯穿这四个字,对治习气。

我们上一集给大家讲了,跟孩子在一起相处,我们应该放掉对立,放掉自己的脾气,学着没有脾气。学着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讲到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我这有个故事。这是个很著名的故事,收集在中国有一套书,叫《哈佛家训》。《哈佛家训》是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整理出来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是为了孩子励志的。是西方的一套书,出版在美国。它这里面分了很多,比如,忍耐、爱、勤劳、忠诚、努力等等。

《哈佛家训》里面有一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在英国伦敦有一个BigBen,大钟,那是个教堂。教堂后面有一块墓地,墓园。很多英国著名的人士,他们就埋在那个地方。同时,这个BigBen教堂也是个旅游圣地,是个旅游景点。全世界到伦敦旅游的人,有些会安排到那去参观这个教堂。参观的这些人都会到后边,教堂的墓园,墓地的花园去参观。当中有个神父的墓,墓碑有墓志铭,写了这么了几句话,这几句话也是很有名的,广为流传。大概意思是说: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当我是个年轻人的时候,我想改变整个世界;后来到了中年,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世界,我觉得我可能能改变我的国家;等我到了老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改变不了我的国家,我可能只能改变我的家庭;等我到了暮年,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也改变不了我的家庭,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如果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就想着改变我自己,也许我能改变我的家庭,也许我也就能改变我的国家,最后,我也许能改变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墓志铭所记载的这个神父的几句话非常正确。跟我们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精神完全是一致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易经》上说的“君子当自强不息”。就是说我们的着力点,我们所最最关注的,不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东西。按照我们儒家修学的八件事,八个次第,第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前面四个是讲的内;然后在外,我们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的基础在于格物,格物就是修行。“物”就是非理的情想,非理的欲望,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私。所以这个神父最后发现,真正的,我们能改变的,我们应该改变的,真正改变的全体,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别的。

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从来没有强调过,从来没有说过,找别人的问题,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的不是,跟别人搞对立,从来没有过。全是讲我们在遇境逢缘,遇到客观环境,遇到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很多很好的方法。按照《了凡四训》上说的,改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从事上改,第二个从理上改,第三个从心上改。最究竟最圆满的,就是心上改。如果心上改我们做不到,我们就退到理上改。把道理弄明白,我们就改过来了。事上改呢?了凡说,这是很疲劳,此起彼伏,因为你就事改。从理上改,是把道理弄清楚,就像印光大师说的,“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就是道理,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还有一个最究竟的,比它更高的。对那种根器特别好的人,上根人,人家不琢磨这理,上来就是按了凡先生说的,“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我根本不琢磨理不理。“正念现前”,“正念”按我们净土宗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不花时间琢磨这个道理,什么“幻妄”、“五蕴皆空”、没有实体实性……不想这个,这还是概念,这还是啰嗦。我就一句阿弥陀佛,我不给妄念时间,我也不给妄念机会。按照印光老和尚说的,“心里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之外,了无他物”。心里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之外,了无他物。这就是袁了凡先生说的,最上上的修行方法。它跟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达到的效果都一样。“初则勉力息妄”,刚开始我们要很努力地息妄,要靠这句佛号。我的体会是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之后,烦恼才能压得住,刚开始的时候。很努力啊!念半个小时的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勉力息妄”,息掉这个妄想,息掉这个烦恼。“久则无妄可得”。时间长了,你就养成习惯了。这个妄念、烦恼就起不来了,就真的没有了。它们俩,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所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久则无妄可得”,就没有妄产生了,能得到了。

我们看这两种改,从心上改,从理上改,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哪个更费事呢?从理上改,不如从心上改。我们真正是个久修的人,长时间修行的人,最后能不能用从心上改这个最好的方法。就一句佛号,不再琢磨为什么,不再琢磨“我空”、“法空”、“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不琢磨这个,就一句佛号,反正它是妄的。“我空”、“法空”这些相、这些概念,也是虚妄的。最实在的就是“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来替代所有的概念、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妄想、所有的执着,分析判断全给它替代下来,反正它是妄的。理明白了,你不是也是要息妄吗?你念佛,不是最后也达到息妄,也是把这个妄想给息掉吗?

我们把理弄明白了,相当于把这个药方弄明白了。我们吃这副药,是什么药方,它解决什么问题,有哪几味药,每味药的功能是什么?就象阅读这个药方一样。这个药方我们读明白了,我们还得落实在改,还得把这药吃进去。药方明白了,按照药方来吃这个药。药方明白了,印光老和尚说,利他。因为你可以跟别人讲,你为什么要吃这副药,这副药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它解决什么问题,它的作用是什么。而服了这副药是自利。所以,我们把理搞明白,我们就能帮助别人,把道理讲清楚。我们把理搞明白,我们吃这副药,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心上改,我们可能不知道知道这药方讲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药的成分是什么,我们就吃这副药。一句佛号,能把自己的病治好,能把自己的业障消掉,能把自己的烦恼给对治、压住。回过头来,理你也会明白。因为一句阿弥陀佛,又是理又是事,理事不二。这句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或者是四字洪名,都包括了。

对治习气,不能放松。我们要跟习气交朋友,我们要跟习气和平相处。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所谓对治习气,他老人家说,就和兵守城一样。城郭,就是城池,这两个字用在一起就是讲的一个城。习气相当于城外边这些兵,他们要攻这个城,我们这些守军就要守住这个城。他说,我们守军,关键的问题在于主帅不昏不惰。白天一定要提高警觉,晚上也要提高警觉,昼夜二十四小时不放松。一旦敌人来犯,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包围住。要把它彻底地改变,彻底地消灭,这些烦恼要给它转过来,剿除干净,不留余地。你什么时候来,我什么时候派兵,把你给剿灭掉。你白天来,我白天出兵跟你对、跟你打;你晚上来,我晚上给你出兵打。一句话,昼夜六时不放松。对治烦恼,就如同守城一样。

我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这些守军,守护城的这些兵,又昏又惰。昏就是迷糊,隋就是懒惰,懒。昏就是昏乱,糊涂了。再一个就是懒隋,不勤。勤修戒定慧,他不勤,他懒。算了算了,就这么着吧,怪累的。或者遇到这个事他不知道应该怎么想这个问题,昏昏沉沉。这就麻烦了。我们能不能有这种打仗的感觉,对治,对治习气。这个习气,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有。

我今天前面几集给大家汇报的,就是自己的习气。我为什么讲那么多自己修学上的对治习气的故事呢?就是希望多给大家讲一些这些故事,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拿了我这些故事,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举一反三,就会用。首先是要警觉,第二个就是坚决地克服掉,不留余地,不留情面,不跟它妥协。印光大师说,习气出现,我们应该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有一万个敌人跟我一个人打,我就这么大的压力。一万个人打我一个人,那我一定得非常紧张,非常警觉,我们才能跟这一万个人对付。压力很大,诚惶诚恐,战兢惕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朝乾夕惕,乾惕在念。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怀着一种惊恐的心,戒惧的心,谨防的心。

印光老和尚用一句比较古的话,“慎独知于衾影”,慎独就是你自己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你慎独不慎独谁知道啊!“衾”,上面一个今天的“今”,底下一个衣服的“衣”,这个“衾”字,就是床单的意思。“影”就是你自己身体的影子。“慎独知于衾影”,就是,你一定要有这种感觉,你的影子知道你。你的床单,你自己躺在床上睡觉,影子就是你站着走,有影子。你要把影子看成一个什么,监督你的对象。你举心动念,你不能对不起这个影子。你要害怕这个影子,它就像一个,你身体之外的一个人,在监督你、考察你、观察你。晚上睡觉,这个衾,这个床单,它知道你。我们如果能慎独能做到这种功夫,印光大师说,你差不多得道了。

印光大师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他说“见先哲于羹墙”,“先哲”就是古圣先贤,“哲”就是贤人、哲人、圣贤人,“先”,过去的,那讲的就是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因为他天天心存这个榜样,尧帝和舜帝。“念之久久”,久而久之的念,久而久之的念,最后“见尧于羹”,他喝汤就看到尧的影子。“见舜于墙”,他们家院子的墙,他一看,墙上好像是舜帝。孔子,我们说是儒家的创始人。你看,念之久久,他就产生了这种现象。

所以,我们念佛为什么看不见阿弥陀佛呢?忆佛念佛,现前当来,一定见佛。孔子给我们做了证明。孔子他怎么能够在墙上看见舜帝,在汤里头能看见尧帝呢?就是了凡说的,“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除了尧帝和舜帝,他没有别的。按印光大师说,他慢慢慢慢就把自己的业识心,就是烦恼的心、污染的心,通过念尧帝、舜帝,淘洗成尧帝和舜帝。变成一个清净的心、干净的心。他跟尧帝和舜帝就起了感应,不是尧帝和舜帝离开了他,而是他心中的尧帝和舜帝现前了。“一切法由心想生。”

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阿弥陀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菩萨?问题不出在我们心里头有没有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有没有佛菩萨。有!一个都不少。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念,没有专心致志地念,按印光大师的话,没有励志念佛,专心致志,下定决心念佛。这是讲积极的,见先哲于羹墙。向好样子学习,先哲。释迦牟尼佛就是先哲,印光大师就是先哲,观世音菩萨就是先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慎独知于衾影”,这就是改过,防止过愆。孔子讲的,“三人之行,必有我师”。一个是好样子,就是尧和舜,一个是坏样子,我们不能向他学,那就是慎独所要对治的这些习气和烦恼。要当真,学佛一定要当真,一定要拿对治习气当回事。千万千万不要泛泛然、悠悠然,不要得过且过,一定要当真,实实在在地把对治习气变成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学佛这几年,自己的体会就是,自己的过程当中,有些时候进步得比较很快,有些时候阻碍比较多,进步得比较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跟习气的关系。什么时候我们跟习气妥协了,迁就了,习气就把我们转了,又回到了凡夫地,博地凡夫。什么时候我们精神饱满,不放松,坚决跟习气不妥协,我们什么时候进步快。所以进步快不快,境界能不能提高,关键是看我们对待习气的态度。

这里有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今年有一个省,他们办论坛,想请我去。我从去年开始,就按照老和尚说的,不再参加论坛了,希望能够专心致志地念佛,随缘随份地落实佛菩萨的教诲。在家把家管好,在企业把企业管好,敦伦尽分,老实念佛。师父说来不及了,现在一切都要放下,好好念佛。这个论坛特别希望我去,邀请了好几次。在邀请的过程当中,论坛的组织方,有些人、有些老师,在跟我联系的过程当中,我们今天看,就是不客气、不礼貌,口气特别的强硬。我记得好像是说,“你不就是学了传统文化一个买卖人吗,一个商人。你得了佛法这么大的利益,你还不赶快出来讲讲,报祖宗的恩,报佛菩萨的恩。”他这个口气,我们就分析,遇境逢缘,遇到这个环境,遇到这个人,他这种口气给我发了一个短信。

开始我没觉得什么,觉得这个人说话好像挺不客气,但我确确实实没有不高兴。反正我是不去,我就让秘书非常礼貌地给他写了一个回信,说我们不去了,祝贺大会圆满成功,等等。然后他又回了一个短信说,“你爱来不来,反正这一天我给你留着。你要不来,我们这一天什么课也不讲,就空在那里。而且我们会把你回的这个短信公布于众,让大家都知道你是怎么回的这个短信。”这就很不客气了,威胁我,强迫我,一定要来。后来我们也就没有再给他回短信,因为我们前边那个短信就说得很清楚了,不能去,抱歉。他来第二个短信我们就没再理他。然后他就找到了师父,净空法师。净空法师底下的工作人员就找到我,她说,“胡总,人家那边希望你去,师父让我给你打个电话,看你能不能去。”

我说,“我不去了,我都给他们回了短信了。”

“他们挺热情啊!”我能明白,师父底下这个工作人员希望我去。

我说,“我不去了。”

她说,“师父要让你去呢?”

我说,“师父让我去我也不去。”

你看这个时候,我们注意捕捉,不去,这是一件事,事上没什么妨碍,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在起心动念,是不是有烦恼,是不是不高兴。她说,“师父要让你去呢?”我一下子就烦了,就不高兴了。我心里想,这个人真够讨厌的,你找我我不去,你又绕到师父那,拿师父来压我,让师父来找我。我不看僧面我得看佛面,是不是这意思?你是逼着我去,刚开始是威胁我,“你不来没关系,我把你的短信公布于众,我把这天空着,你自己看着办,我们这一天什么都不讲。我让大会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在这等你。”完了又找到师父,这时候心里就容易拱火了。

师父底下的工作人员跟我说,“那如果师父让你去?”

我说,“师父让我去我也不去。”这了赌上气了。所以印光大师说,我们有贪心、有色欲、有嗔恨、有赌气。这个赌气,赌气不就是对立吗。我说我不去,师父让我去我也不去。

她问,“为什么呀?”

我这时候就压不住了,我就把他这个前前后后联系的过程,这些短信,我一鼓脑全倒给这位同修了。

这同修一听:“那是,怎么能这么说话呢?怎么能跟老师这样说话呢!这也太不恭敬了,哪有这么个请老师的方法。”她说,“那我明白了”。

我说,“这是哪请老师啊,这不抓犯人的吗?”

我在电话上说,“逼着我去呀,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我说,“凭什么啊”!

我自己当时还很冠冕堂皇,“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人对老师没有诚敬心,我去干什么?去我讲东西他们也听不进去,我认为他们就是拿我当个标签。胡小林很有影响,大家很喜欢听他的东西,是为了论坛的质量、品牌,很多领导希望我去。他们从心里头真恭敬吗?真愿意听我讲东西吗?真觉得我讲的东西很重要吗?不是,我觉得。我在电话里跟师父身边的工作人员就越说越言辞激烈,越说语速越快,越说情绪越不好,最后就是发脾气。这好象是八月份的事,对,八月份的事儿,八月十几号。

我想,关于论坛前前后后的联系,这些事情,我们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们,印光大师说,不管别人对我们如何与否,我总要尽我的本分,不管他们对我们是不是尽谊尽德,我总要对他尽谊尽德。

印光大师说,三种习气最难对治,一个是贪,第二个是嗔,第三个就是横逆。贪我们大家都知道,见了美食我贪,见了女色我贪,贪财贪色。嗔,就是脾气,发脾气。从贪来讲,我们要持戒,我们喜欢这个东西,我们要控制住自己,把贪心给息灭掉。嗔是别人冒犯你。贪不成,不生气。横逆是什么意思?横逆就是别人对你不合理的做法、说法,对待你,你怎么正确的处理。这个太难了。你说我不主动贪,我劝我自己,还容易。那你说别人惹我生气我不生气,这已经有别人了,别人主动。忍住,定,戒定慧,这已经很不容易。横逆就是他根本就不讲道理,完全错在他那边,来对待你,你能不能不以横逆来对待他。

我们看论坛,他们这些组织者,这么样给我发短信,用这种方式来请我去,这可以说是一种横逆,非常不讲道理,做得不对。但是我们能不能用不讲道理的方式,也是以横逆来对待他?不应该。显然这是习气,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今天把这个故事拿出来说,他完全错了。即便他完全错了,你都不能有脾气,你都不能不高兴,你都不能不舒服,要处之泰然。你被这种横逆纠缠的时候,你怎么才能不被他转过去呢?你怎么才能不受这种横逆的影响呢?你的烦恼怎么才能对治住呢?这就是考验我们功夫的时候,要提起警觉。可以说,胡小林在与这个论坛联系的过程当中,这一仗就打败了。没有把敌兵伏住,没有让他们归降。印光大师说的,全让他们投诚、归降。没有把烦恼转成菩提,烦恼泛滥。

所以,可想而知,对治习气很难,非常难。难能可贵,正是因为它难,所以这个难的你都能战胜,你都能克服掉,你所获得的结果才宝贵,你获得的这种能力才可贵,叫难能可贵。难能、难为、难做,才可贵。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其实我们应该多多的,按了凡先生说,面对这种横逆,“我将欢然受赐”。欢然,形容词的词尾,非常高兴,欢喜,这种状态。受赐,赐,是上给予下,皇帝给予大臣叫赐。像论坛这样发短信请我去,那是赐予我的机会,那是皇帝给大臣的这种待遇啊。你看这种态度,欢然受赐。宝贵,皇帝给你的东西不是宝贵吗,赐予你的,那都是宝贝。又尊重,又珍惜,这种感觉,欢然受赐。“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我怎么会有怒产生呢?

我们每一次如果遇到境界的时候,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都抱着这样一种欢然受赐的态度。这是把烦恼转成菩提的前提。我们怎么看,这些外来的影响,所以,非常难。这些东西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非常高兴,我终于又找到一次机会来考验我自己。我终于又有一次机会来勘验我自己修学的水平。我终于又有一次来考验我自己的能力,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能不能制伏它。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说,“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金子,是要靠炼才炼纯的,才是纯金,否则那就是矿中金,金矿。金子在里边,那不是纯金,没用。我们每个人都是金矿。金子是好东西,佛性。在哪里?在烦恼当中,金矿。我们现在要把这金矿的矿渣都给它炼掉,把纯金提出来。“刀不磨不利”,这要告诉我们,我们的修行跟烦恼的关系,我们正是要借着这些矿渣,正是借着这些磨刀石,才能把金子提炼出来,才能把刀子磨快。

我原来挺惧怕烦恼的,惧怕习气。自责、埋怨、后悔、犯嘀咕,你看这又没过了关,怎么又这样了,怎么又在烦恼面前打了败仗了?忏悔是对的,知过改过是对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个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天两天所能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持之以恒,不放松。“朝乾夕惕”,早晨起来乾惕,晚上要警惕。早上起来要告诫自己,晚上要检讨自己,朝乾夕惕。“惕惕若厉”,“惕”就是警惕,“若”就是如同,“厉”就是恶事。就是每天从早到晚,都要打起紧张,都要提起精神,就有恶境、恶缘出现,警觉,朝乾夕惕。长存一颗朝乾夕惕的心,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我们有准备,“惺惺有备”。“惺”就是一个竖心旁一个星星的“星”,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就是警觉。“惺惺有备”,准备好,我是个战士,我今天开始一天的生活工作,我要警惕出现烦恼。一出现烦恼,全力以赴,全力以赴把它剿灭,把它转过来。

大家说那你活得多累。是很累,是很难,但是,进步相当快。印光大师说,很快你就能高于流品,流品就是一般的人,你就会比他们高,你就大踏步地进步。而且你烦恼轻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轻一分,你办事圆满一分;烦恼轻一分,大家喜欢你一分;烦恼轻一分,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一分,真的是这样。

你说我们都是念佛,我前一段跟大家汇报了,重新再向大家谈了印光大师十念法,念佛的方法的体会。我们说念佛,真是妄念太多,太难压伏它了,佛号不得力,压不住妄念,胡思乱想。我的体会是什么,印光大师说,随缘念佛。你在念佛堂念佛,你自己在办公室念佛,在飞机上念佛,那是没有事情发生,没人干扰你。你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妄念出来,你挡不住它。而随缘念佛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发生真实的情况,真实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不能拿佛号压住它,不被境缘所转。如果说你能在境界当中,在真人真事当中,你都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烦恼,制伏自己的烦恼,你不信你试试,你再自己独处,在念佛的时候,妄念就会少得多。
胡小林老师:《学佛的体会》第三集

其实真正最好的念佛方法,印光大师说,“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不受它的干扰。如果你在这些真刀真枪的俗务面前,譬如说论坛的短信,这种横逆现象,丢了四千台炉子这个订单,上卫生间这个脏,种牙的手术,这都是真事,这是念佛堂里发生不了的。这都是实实在在能给你带来感受的,带来财、带来疼痛、带来不顺心、带来嗔恨、带来刺激、带来委屈。这些真事,你在这境界当中,随这个缘来念这个佛,如果在境缘当中你的佛号得力,那我们可想而知,你回到念佛堂再念这佛号,肯定更得力!因为它是个理想的环境,比那个环境要好多了。那么恶劣的环境,大风大浪都过来了,风平浪静的西湖你还是问题吗?我们说,取法于上,得乎于中。我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条件下我都锻炼过来,我的习气我都能压得住。我在念佛堂这么好的环境,这么清静的环境,干扰这么少的情况下,我念佛还能不得力吗?

所以我在这里,要向大家汇报我最近的体会。我原来对这个境缘,随缘,我不随缘。我不愿意管公司的事情,我觉得它干扰我;我不愿意跟孩子在一起,我觉得我想拜佛;我不愿意上午半天员工找我,因为什么呢,我要看经,我要绕佛,我要拜佛。我把工作和生活跟念佛对立起来。你放心,你这样你的佛号不得力。印光大师说,为什么?因为你不经历这个寒彻骨,“若不经得一番寒彻骨”,寒,冷到你骨里,哪能争得梅花扑鼻香?你怎么能够得到梅花的扑鼻香呢?他就讲这个念佛,你正是因为在这种最艰苦、最不好念、最头疼、最麻烦的情况下,你佛号不断,得力,能把这种真实的烦恼能给它压住,你再到念佛堂去念那个佛,那就容易多了。还是我们说的,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我们要找地方炼这个金,我们要找石头磨这个刀。要找这个地方炼这个金,冶炼炉来炼这个金,这个炉子,就是我们说的缘。随这个炉子来念我们的佛,随这个缘来念佛,消业障。我们现在很多,这种感受特别的强烈。

我们现在,念佛是念佛,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生活的时候不念佛,念佛的时候没工作、没生活,脱节的。这个脱节,最后造成佛号不得力。印光大师说,依然是散妄纠结。散妄心纠结在那。怎么不行呢?佛七也打了,十念法也学了,每天三个小时念佛我也都念了,我怎么还这么多妄念?我怎么一遇到情况还是习气现前?因为你这个部队光演习没有真打过仗。你真打仗的时候还是不行,真刀真枪还是不行,所有我们一定要在境缘当中学会念佛。用什么方法?用十念法。就像我第一次给大家所说的,这一次来,我给大家讲种牙的手术。两个钟头,八点半到十点半,一个十句佛号都没念下来,你就知道自己的功夫不行了。提高警觉,这哪能去得了西方?念佛念了快一年了,怎么遇到这点小事,佛号都间断、都夹杂、都不得力?换句话说,随缘念佛。你牙齿不好,这是个缘。随这个缘你来念这个佛。有些人会说,那你要这样不是自找苦吃吗?对不对?没事找事。没事找事那不叫随缘,事来了不躲事,这叫随缘。

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二祖慧可求见他,求法,让他安心。他最后把胳膊给切断了,拿着胳膊到达摩祖师那。达摩祖师说,“你看你这人,怎么把胳膊都给切下来了?”他说,“我求您给我安心。”达摩祖师会观机,大德,佛菩萨。他说,“你把心拿来,我来给你安。”一下,二祖慧可就开悟了,就大彻大悟了。哦!哪有心?了不可得!这就是机会教育。那我说,你现在胡小林也把胳膊切下来,我念这个佛,那没必要,那不叫随缘。慧可有这个缘分能见到达摩,站了很长时间等着他,求见了很多次。达摩那时候面壁九年在少林寺,他就是不见人。他没法办,他随着达摩不愿见人这个缘,他把胳膊给切下来了。随缘念佛。他随他那个缘,我们今天要随我们的缘。随缘念佛自在,你看牙,你的牙齿不好,这不是就是你的问题吗,这不就是个缘份吗。你没有一副好牙齿,你必须得看病,你不能说,我因为念佛我就不看牙了。那不对,该干什么得干什么,敦伦尽分。敦伦讲人伦,实际上,牙也跟你也是众生之一。咱们学佛的人知道,牙齿跟我们整体也有一个关系,这关系就是伦。你也得敦,这个伦也得敦,牙齿跟身体整体的这个伦你也得敦。把牙齿跟身体的关系搞好,你也得敦这个伦。敦就是和睦,这和睦当中得有爱在里面,这叫敦。你要爱这个牙齿,你要关心它。你不能为了自己念佛,你放着牙齿不治,这不叫随缘。随缘才有爱,随缘才能关心别人,随缘才能考虑别人,随缘才能把自己放下。不随缘就是自私,不随缘就是没有爱心,不随缘就是不考虑别人,不随缘就是只有自己,这是最大的烦恼,不随缘就是最大的习气。

我们随缘了,我们要去看这个牙,别忘了,后边还有个念佛。随缘念佛消业障。三件事,第一要随缘,把自己放下。第二要觉悟,我随缘我不能随着你走,我不能让缘把我给拽走。论坛这个短信就是缘,我就被这个缘拽走了。我没有念成佛,我没有觉悟。我没有在这个境缘当中,境缘,境就是论坛,缘就是办论坛这些人,在这个境缘当中,我没把境缘转过来,我被境缘转过去了。

随缘以后第二件事干什么?念佛。结果是什么,才能消业障。什么是业障?散妄的心,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业障。你真正能随缘,在境缘当中真正佛号得力,你业障就消了。你一年级的功课完成了,一年级的事再出现,无所谓了,学会了,不是问题了,那咱们再说二年级的。二年级的习气我又克服掉了,二年级这种程度的烦恼出现了,我没问题了,我完全能克服掉。三年级亦复如是,一步一步地提高。我们说,这叫境界的提高。很多同修问我,我怎么老没有境界的提高?因为你没有在境界当中念佛,你拒绝境界。你要不然就拒绝境界,要不然在境界当中就被境界拽走,产生烦恼。它又一次在演练你的烦恼,增加你的烦恼,让你复习烦恼,让你实践你的烦恼,让你用你的烦恼。你没有把烦恼转成菩提,你没有把烦恼变成觉悟。

所以我们对治习气,一定第一个要亲近这个习气,要亲近这些境缘,千万别拒绝。拒绝了,你也就拒绝磨刀石了,你也拒绝金子的冶炼炉,那金子炼不出来了,刀子也磨不快了。所以我们的境和缘,就相当于我们的磨刀石,和冶炼金子这个冶炼炉。第一要亲近它,因为你只有找到它,就石磨刀,就这个石头才能磨刀。就炉炼金,你就这个炉才能炼金。“就”这个字就是靠近的意思,走到那去的意思。就烦恼练菩提,就着菜下饭,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第一个,不能拒绝境缘。印光大师说,敦伦尽分。我们也不一定攀境缘,你说这个东西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就为了锻炼我这个念佛的菩提心,念佛的功夫得力,没事我找事,没麻烦我找麻烦,没困难我创造困难,这都不对,这都是攀缘。

你要坐出租车了,这是你的缘。今天车子限号,你的车子开不了了,我随着限号这个缘,我就坐出租车。我坐了出租车,我就念佛。出租车里有些时候有气味,比较脏;出租车司机可能不开空调,他为了省油;出租司机有时候爱开个收音机,听相声,听他的路况。这可能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这个时候我们念佛。念什么?没有自己,五蕴皆空,一句佛号不离心间。“心心堤防过愆”,有些时候司机还点颗烟,有些时候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都是我碰到的事,打电话时候踩刹车,深一脚浅一脚,晃荡晃荡晃荡,因为他不是你的司机,他不是你的员工,你下车了再什么时候见面就不一定了。他不会那么在意你,像你自己家里的司机,或者你公司的司机那样对待老板。这都是遇境逢缘,你能不能不起嗔恨?

我这次到美国这一个月就体会了。美国的出租司机有时候开车开的,那是真难受!一会刹车一会并线一会加油,就是坐车子就晃荡,就跟那不倒翁似的,晃来晃去晃来晃去,没坐过这种车。因为在北京都自己的司机,开车开得很稳。你坐社会上的车,他不知道你是谁,他也犯不上那么在意你。你不就这一趟吗?给了钱你就走人了,下次再什么时候见面不知道,我不用那么在意你。这个时候,随坐出租车这个缘,我们念佛。我怎么又生气了,我怎么又看不惯了,我怎么又不高兴了?有些时候你还想说他两句,师傅,您慢点开,你还想说他两句。不说,坚决不说。为什么?他明明开车开得不对,他明明对他的职业不尊重,他没有完成他开车,司机哪有这么开车的!

不是不说。如果你能像陶行知校长那样说,那你说他。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那些做不好事情的人,有缺点的同事,有问题的下级,有毛病的孩子,什么时候我们这些人可以说?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板、作为同事,我们可以说别人。你真正把他当成病人,而你自己是大夫的时候,你说他。你真正没有从心里不高兴,你没有看不惯,你没有对立了,你说他。这个时候的说,就是老和尚说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否则的话,你要甄别,你自己要搞清楚,我这句话说出去,我到底是多少是为了听话人的对方说的,是为了利益他的,是为了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说的。还有多少百分比是因为我不高兴而说的,我不舒服说的,我不满意说的。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问自己,这个嘴张和不张。

不是不能劝人,像陶校长那样劝人可以,越劝得多越好。因为什么?他会说话,因为他没有自己,他全都是爱心。仁者无敌,陶校长怎么说别人怎么听,因为他没有对立面。仁者无敌,“敌”就是对立面,因为他没有自己,他一心想着听话人的利益,一心想着听话人的感受,一心想着听话人的前途,那怎么说都是对的。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怎么说,打他骂他都对,他都能接受。为什么?心和心是有感应的。你爱不爱他,你真的是不是利益他,他能够感觉。

所以我们说,“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这不是和稀泥吗,世间能没过错吗?杀人犯、抢银行的,怎么叫不见世间过?这么多的过错,我们这修道人、学佛的人能看不见吗,那不装瞎子吗,装聋、装疯卖傻吗?那不装聋子吗,装瞎子吗?这句话很深!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不是说世间没有过错,是因为这个过错在你心目中没有产生对立。社会和世界上的过错,在你心里没有一个过和对的这种二法。你没有不高兴,你没有觉得他是过错,我讨厌这个过错,我看不惯这个过错,我不喜欢这个过错。这叫不见世间过。你什么时候能对这个世间的过错,包括世界、国家、社会、家庭、同事、朋友身上这些过错,你能够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你的心是清净的。在这种清净心的状态下,来处理这种过错,你才能做到《弟子规》上说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过错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看到这个过错,我们不管,是不是自私?你别以为不管叫学佛,我们现在学佛了,不跟别人结怨,恒顺众生。你不管也不对,你是父母你要管孩子,你是校长,陶校长是要管学生。你不管,为什么不管?因为我怕得罪人,因为我不能跟别人结怨,因为我是修道者,我不能见世间过。你这个作法就是过,你为什么不管呀?因为你觉得它不是好事,因为你不喜欢它,因为你不想碰它,你还是把它归到过错那一栏里。否则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到香港看老和尚你为什么愿意来,因为你觉得这是好事。这是多大的福报,能到香港看老和尚,对吧?多大的机会。这是好事,所以我愿意来。那么为什么孩子有错误,要不然你就是批评,要不然你就是不管。为什么?因为你认为那是不好的事情,你还把事情分成好和不好。

“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就是在心里没有对立。陶校长没有对立,陶校长解决了孩子的问题,非常圆满。很短的几分钟,四块糖,一句批评没有。孩子高兴,校长高兴,同学高兴。那么三毛的老师,也在解决问题,也在跟同学打交道,也在跟他的学生打交道。他呢,是什么?对立,贪嗔痴慢疑。所以,把最后跟三毛的关系处理到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三毛没过错,他都把三毛想成过错,那是为什么?他为什么就没有发现,三毛真正把这些数学题背下来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和家长高兴。这是这么积极的,这么有价值的,本来是应该奖励糖块的这么一个初发心。要是搁陶行知校长,肯定就因为三毛,怕爸爸妈妈不高兴,怕老师不高兴,这个心理,所以才把所有的题背下来,那陶校长得奖励她一块糖。你这孩子存心真好,你为家长考虑,为老师考虑,奖励你一块糖。那我想,陶校长面对三毛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批评。不仅不会批评,他会奖励她。因为这是对的,这是正确的。为什么同样这个正确的信息,这样一种存心,在这个老师身上,他就没有发现呢?因为他的心里跟这个孩子有对立,他走到了自我认定的这样一个道路上,就是妄想,错误的想法。你数学不好,你考了六次一百,你怎么可能不作弊呢?原来是三毛有事吗?没事。作弊吗?没作弊。搞偷鸡摸狗了吗?没有。“万境本闲”,三毛六次数学一百分的事,这是境,本闲,“闲”就是空闲,闲暇,没事的。“唯心自闹”,谁的心?老师的心,自己给闹腾起来。“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如果这个老师心里没有对立,没有看不惯,没有猜测,没有怀疑,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猜疑来代替事实,这样一种认定,他怎么会把三毛放在他的对立面上。“心若不生,境自如如。”那三毛这件事情,这个境,“如如”,就是它原来的样子。它原来的样子你才能够掌握到,她的真实想法你才能明白。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这是印光大师转述古大德说的话,哪位大德说的,咱也不知道。我们今天生活工作学习,都是境,处到的人事物,都是境。万境本闲,没有什么对立,没有什么好不好,就是你这颗心闹的。“心若不生,境自如如”,我心不生,这个事情就好了吗?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吗?真的。不是问题不存在,不是说杀人这件事就变成好事了。是说杀人的这件事情,抢银行这件不好的事,在你的心里头没有闹腾起对立,没有闹腾起不满,没有闹腾起不高兴,所以你才能以一种冷静的、智慧的心来看待这些问题,随缘,念佛。如果是你的朋友,是你的亲属,是你的同事有了这个问题,你就能把随你这些有关系的缘,随同事的缘,随亲属的缘,随孩子的缘,你把他念佛转过来。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对立。

日本出现这个情况,比如一件不好的事,跟我也没什么关系。那就是没关系的缘,没有那么亲的关系的缘。但它毕竟是这个地球上的,毕竟通过新闻你知道这件不好的事。怎么办?念佛。提醒自己,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遇境逢缘,随缘念佛。我要功夫得力,我下次绝不到这来投胎,在这搞生死轮回。我一定要生活在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看看这个世界,多大麻烦,是吧!

我们回过头来说,这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万境本闲”,不太好理解,确确实实这个境是不太好的境,怎么叫闲呢,怎么叫没事呢?“唯心自闹”,是你心里把它闹腾起来,把这个没事的,我把这个本来没事的我把它变成坏了。这里边有个故事,我拿出来给大家讲讲。

有一个寺院,有一个方丈,还有一个小和尚。这个小和尚烦恼习气特别重,爱抱怨,爱不高兴,爱生气。他就老问师父,“师父,我为什么这么多烦恼,我怎么那么容易不高兴。”师父说,“这样吧,你拿一个杯子来,再拿一个盐罐来。”这小和尚就拿了一杯水,杯子盛了一杯水,再拿盐罐。老和尚说,“来,拿勺子取一勺盐,你放在这杯水里边,搅一搅。”这小和尚就搅了搅,搅了搅后这老和尚说,“来,喝一口。”小和尚就喝了一口这盐水,“哎呀,”这小和尚说,“真咸,又咸又苦。”老和尚说,“什么,又咸又苦是吧?走,拿着这个盐罐,咱们到旁边的湖边上去。”

这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就来到了湖边。“你再取一勺盐,洒进这湖水里面。”小和尚又取了一勺盐,洒在湖里头。老和尚说,“来,尝尝这湖里的水,还咸不咸。”小和尚看看老和尚,就取了湖里的一口水,一喝,他说,“一点儿都不咸。”“什么感觉?”“清凉,甘甜。”“嗯,”老和尚说,“明白了吗?”小和尚说,“我不太明白。”老和尚说,“放在湖里的这勺盐,跟前面放在杯里的那勺盐,量上有区别吗?”小和尚说,“没有,一样多。”

这个盐,就是我们说的“万境本闲”中的一境,客观上的这件事情,小和尚以外的这勺盐。老和尚说同样的多少,你怎么就有不同的感受呢?放在杯子里的这勺盐,你喝这水就是咸的,放到湖水里头,这个水就不咸,清凉甘甜。盐有多有少吗?盐没有多没有少,为什么你的感觉不一样呢?因为水的量不一样。“心若不生”,讲得就是你的心量。心量太小,你的心就生了。心量大,大到什么程度?尽虚空,遍法界,就是净空老和尚讲的,量周沙界,心包太虚。你这么大的心量,什么事情在这个心量当中,都没事。任何的境,任何的缘,在这样一种心量当中,都是没事的,对你都不会有影响。

师父就讲了,盐没有多少,一样多,为什么你的感觉会不一样呢?问题不出在盐的多少这一边,问题出在你的心量这一边,问题出在你的水量这一边。这个水量就是咱们人的心量,这个盐就是你在平常生活当中遇到的所谓烦恼。我们要求改变盐多少,不可能!这些东西都是你命里带来的,这个盐的多少是命中注定的。我们这一辈子,遇到的麻烦和困难,你投胎到这娑婆世界了,是吧,你是带着业力来的,你是带着账本来的。这个账本所规定你吃多少苦,享多少福,这是定的。这个东西你可不能着急,你也没法作用给它。你想去掉这个业是不可能的,你想不还这个账也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这个盐的多少是定下来的,因为这是因果规律。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个盐缩小。老和尚说,问题在于把盐放进水里的量扩大。同样一勺盐,面对水量大的湖,它就不咸;面对水量小的杯子里的水,它就咸。那问题不在盐这边,盐就是你这一生注定要吃的苦,要受的罪,要遇到的麻烦。就是我们说的,你的伦,你的分。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来对待它。“心若不生,境自如如”。那么,我心量大,你说这个盐的故事我理解,那你说我儿子惹我生气。我给你举个例子,万境本闲,境自如如。

我的大儿子,他在国外,六岁就去了。他请我吃饭,特认真,孝敬。爸爸吃素,他给我查了半天,他说,“爸,原来你特喜欢吃意大利饭。”

我说,“是,意大利面条,意大利的这个什么,我特别喜欢吃。”海鲜面呀,波罗内丝(音译),就是猪肉酱做的这个面,那现在没法吃了。

他说,“爸,其实意大利有个米饭是素的,叫芮索托(音译)。”芮索托(音译)是意大利产于地中海一种非常硬的米,煮了以后放上汤,放上素菜。

他说,“爸,这个一点儿荤的都没有,我带你去吃。”

坐下来以后,咱英文也不懂,儿子挑了一个挺好的餐厅。随缘,随着儿子孝敬这个缘,他高兴的事情咱们随着做,就坐下来。坐下来以后,芮索托上来了,咱们中国人讲话叫汤泡饭,这个意思,就是汤煮的米饭。因为咱们长期吃素,不吃肉,这一喝,就知道它是牛骨头汤炖的,用炖牛骨头的汤来调的这个米饭的汤,同时这里面有很多cheese。因为儿子也不吃素,这个餐厅,你说要芮索托,你也没给人家说你是吃素的。Nocheese,Nomeat,不要cheese,也不要肉,你没说,人家上来了。上来以后,我怎么办?机会。

他说,“爸,我觉得这个汤有问题,我来尝一尝。”

一尝,他说,“爸,你别吃了,我再给你要一份,他这个汤不对,而且里面有cheese末,撒上的还没化。”他知道我不吃cheese。

我说,“你已经点了你这个饭了,这个饭你怎么吃啊。”

他说,“我打包吧,打包我晚上吃,我给您要一份素汤,清汤炖的这个饭,这个汤饭。”

我说,“不用不用,别麻烦了,晚上再吃,咱们还可以吃点新鲜的,这个我就吃了。”

他说,“你没事吗?你会不会不高兴啊?”

为什么儿子会问这个问题,那原来就真的不高兴,就真的拉脸,不顺心,不喜欢,不愿意。我吃素,你这是荤的呀!我跟这个饭对立,遇境逢缘,就不高兴。那么现在同样还是这顿饭,过去的时候遇到这个荤的东西,不小心,点的时候不注意。比如我记得有一次,儿子请我去吃日本餐。弄的不错,尤利做的寿司卷、黄瓜卷、毛豆、银杏,这都是素的。就那个汤,日本那个汤里面放的木鱼花,那木鱼不就是动物吗。我记得那是两年前,就跟儿子拉了脸,就不高兴了,觉得委屈。你看你们又是金枪鱼,又是三文鱼,又是烤牛肉,又是炒米饭,你看我就弄点素的。我本来就不愿意来,我自己在家煮碗面条不挺好吗。你非得要请我来吃日本餐,结果哪是为了我,都是为了你们,那心量小。这个汤出现了问题,就对这个汤不高兴,就拉脸。没说什么,但是儿子感觉到气氛不行。两年以后,又同样遇到这个问题。他给你点了一个意大利的饭,这个饭里边又是荤的,比上次那个汤还荤,牛肉汤炖的,上边还有cheese,就吃下去了。为什么呢?觉悟了,这不是考验吗?遇境逢缘,能不能不起心动念?能不能把它吃下去,不跟这个饭对立?

我们吃素,是因为慈悲。是因为我们跟这些众生,这些动物,有同体的感觉。因为我们怕疼,所以我们吃别人的肉,别人就不疼吗?因为我们爱惜生命,难道我们吃这些众生,它就不爱惜生命吗?将心比心,这是推己及人。吃素是一件事,事上本来是件好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情的出发点是个好心,是个慈悲的心,是个平等的心。但是吃素一旦变成自私自利的一件事情,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平台,变成一个张扬自私自利的由头、借口,那么吃素这件事情,存的心就不对了。是一个表现自我,自我对立的一个砝码,一个说法。这能行吗?你这个素白吃了,你吃素跟吃肉一模一样。吃素就是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你不能吃别人的,你今天吃这个素,你推己及人了吗,你要发脾气的话?你愿意请你爸爸吃饭的时候,你爸爸吃素,你不小心给他点了一个你认为的素菜,最后里边是荤的,然后你爸爸跟你不高兴。你胡小林愿意吗?你要不愿意,你能这样对待你的儿子吗?你愿意让别人跟你拉脸吗?你愿意别人在你面前对你表现不高兴吗?你不愿意。你不愿意,你就不能这样对待别人。《弟子规》上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就是我们说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时候意识到这种程度,两年以后随缘,给什么吃什么,怎么都是好。不许有不高兴,不许有脾气,不许说“不”字。儿子一看,爸变了!“爸,您原来不是吃素的吗?”

我说,“对啊,吃素,为什么吃素你知道吗?”借这个机会就给孩子讲,每个众生都有感受。他们是因为过去的业力,今天投胎成为一个愚痴的动物,进到我们的锅里,来到我们的案板上,被我们食用。那是因为他们愚痴,他们的恶业太多,今天感得这种肉身,变成鱼,变成牛,变成猪,让我们吃。我们今天之所以是人,能吃它们,是因为我们过去修了善,投胎成这个人身,所以我们能吃这些动物。那是因为我们过去做了善事,我们的恶少,所以我们投胎成一个人身。我们能左右,能驾驭这些动物的身体。一个是恶而被吃,一个是善而能吃这些东西。我说,“儿子,要是这两件事你弄清楚了,你正是因为善行、善心、善念你才投胎成人,你还愿意干这种恶事吗?你不是把这种善所带来的结果,干了恶事。下辈子你投胎,因为你愚痴,你就变成这些案板上的肉、锅里的鱼、盘子里的菜。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才不吃这些东西。他们可怜,可怜到什么程度?被人家吃,被人家煮,被人家炸,是吧?是因为他们愚痴。那我们今天是用一种愚痴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愚痴的众生,然后下一辈子我们再变成它们,它们的业障消掉了,他们再变成人再来吃我们。这就是佛说的,这一辈子,你吃羊,下一辈子你当羊,被这个羊吃。所以你要抱着这种态度吃素,儿子,你这个素就吃对了。如果说我吃素了,你是我儿子,你得注意我的感受,你得尊重你爸爸。具体表现你就得对我负责,你得给我找一个素菜,稍微不素我就不高兴,我就跟你发脾气。我说,儿子,这个素就吃错了。同样都是吃素,存心不一样。”

这样儿子才明白,“哎呦”,他说,“爸爸,你这么说,我才觉得佛法真伟大。”如果我上来就不高兴,儿子一紧张,这顿饭寥寥收兵,回家了,他会觉得学佛的人怎么样,真怪!一年没见您了,请您吃顿饭,我刚挣了钱,您就给我拉这个脸。这佛谁还敢学?这佛有什么好的?这么多好东西都不吃,世界上六十多亿人,真正吃素的不到一个亿,你这不怪吗?这不是另类吗?他肯定会这么想,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今天他为什么不这么想?因为我的心量大了,我没把吃这碗荤的米饭当成烦恼,我没有感觉。我非常欢喜,我觉得这是考验我的一个境界,这是我转烦恼的一次机会。“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这正是炼金磨刀的好机会。所以就非常欢喜的接受,就像了凡说的“欢然受赐”。你赐给我这碗饭,我再考验考验我这个境界还行不行。我五年没喝牛骨头汤了,我看我喝牛骨头汤能恶心到什么程度。我会不会还恶心,会不会还有分别,会不会还有不舒服。我五年没吃过奶酪cheese了,我今天再吃这个cheese,我看看我到底还会不会反胃,我看看我死得了死不了。假的!你把它当真了,你被它吓住了,你被它控制住了。所以这些东西一放下,就圆满了。你不把这勺盐放在杯子里,你把这勺盐放在湖水里面,水不咸了。这个饭就相当于那勺盐,在你心里没有发生对立,没有引起不快,没有引起不舒服,心量大了。心量大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那大家说,是,这个我能知道。那万境本闲,那个境的好坏就是因为你的心量,它的性质就会改变吗?杀人的,因为我的心量大,杀人就是好事了吗?抢银行的,因为我的心量大,抢银行就是好事了吗?本闲了吗?这些抢银行的就没事了吗?这些杀人的人就没事了吗?不是!他还有他的问题。但是,因为你的心量大了,你的智慧就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智慧就是,整个太虚有多少智慧,你就有多少智慧,整个沙界有多少办法,你的心里就有多少办法,你就能更好的解决这些所谓境缘当中出现的问题。

陶行知校长心量大,他并没有否认这孩子打同学不对。陶行知校长的心量很大,这个同学拿砖头砸同学,他就不制止了吗?说我心量真大,他拿砖头砸同学,是好事!他还在制止他,“你到办公室等我”,对吧。要是好事他怎么会制止呢?肯定是不好的事情。万境本闲,这个孩子拿砖头砸同学是境之一。他没闲,他是有问题,陶校长的心没问题。陶校长的心没有问题,他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法界。那他的福就大,他的智慧就大,就圆满。所以为什么佛菩萨的智慧圆满,为什么佛菩萨的福报大,因为他的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整个太虚跟法界所有的福都是他的,所有的智慧都是他的。这么大的智慧面对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那解决起来不是小菜一碟吗?不是杀鸡用牛刀吗?不是说学生拿砖头砸同学这个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没有!是陶校长的心发生了变化,陶校长的心量大了。这个量大的心面装了大量的智慧,装了大量的慈悲,装了大量的福报,他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是这个意思。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心量大了,坏事就变成好事了,不是!心量大了,你就能有更多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自度度他。自度就是你的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度他,你就有办法从你的心当中产生无限的智慧、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善巧方便,来把对面这个境产生的问题解决掉,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讲两个和尚这杯盐水的故事,非常深刻。你的感受完全决定于你的心量。正是因为你的心量大,这种错误的东西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你才能把它转过来。你看陶校长转这个孩子转的多好。真有问题,拿砖头砸同学。陶校长的心量大,你看他慈悲,他没有自己。你看他出现了四块糖这种智慧,用四块糖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一句批评都没有,这么圆满,那万境是不是本闲?是啊。带来冲突了吗?同学拿砖头砸另外一个同学,带来批评了吗?带来处罚了吗?带来指责了吗?带来开除了吗?都没有!境自如如,还是同学拿了砖头砸另外一个同学,境自如如,境没有变,还是这件事。但是孩子变了没有?孩子变了,我们学佛要学这么圆融的处理方法。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故事,两年前跟儿子吃日本饭,汤里头有木鱼花,当时我印象当中特别深,孩子特别紧张。

像我们做生意的,在社会上的居士,肯定有很多很多朋友、家人、包括孩子。但是因为他们不吃素,因为他们不戒酒,同时你又要必须跟他们在一起,你怎么处理这些问题?你说你各色,我就是格格不入,你喝你的,我吃我的。那行不行呢?行,那大家觉得你是另类。我们这次来香港,坐飞机。香港飞机上的服务小姐,她说,“您是不是订了一份特餐?”特餐!怎么叫我是特餐呢?他们都是正常的餐,你是特别的餐,她就是这个意思。你看,人家怎么看待我们这些吃素的?你是特别的,你是另类。

我很多朋友见我面,“哟,小林,你现在还没恢复正常呢?请人吃饭,你还不吃啊?”

我说,“我不吃,我还吃素。”

“你还没恢复正常啊,你啥时候恢复正常啊?”

他管你叫不正常,他认为他那个是正常,吃肉喝酒。这实际上就反应了我们的问题,大家跟你在一起不舒服。随着咱们自己修学的体会,今年春节,一个老领导退休了,对我们帮助很大。是我在原来单位,出来开自己公司之前,还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好的一个老领导,对我非常支持,非常理解,帮助我很多。这个领导退了,退了以后,太太的精神状态也不太好,神经上也不太好,所以他生活很苦,孩子又不在身边,特别喜欢喝酒,喝茅台。他一喝了酒,人不就兴奋吗?又是过节,碰到我们这些十几二十年的老朋友,情绪也比较激动。“小林,你陪着大哥喝一杯!你甭跟我说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什么,为别人。”你看人家说的一点都没错,你看别他喝多了。“你能不能为大哥喝下这杯酒?他们都说你戒酒了,我就不相信胡小林不会为他大哥喝下这杯酒,就这么不够意思!”你说这多将军呢?而且还是五十年的茅台,挺贵的。现在这茅台酒……我挺心疼的。这一口酒下去,我又不喜欢这个酒,我又不喝这个酒,我心想您留着喝多好,您慢慢喝,这么好的酒,这么好的菜,我请你吃饭,您干嘛让我喝,我这一口喝下去不就糟蹋了吗。“我看小林对他大哥变没变,大哥现在退休了,离开了领导岗位,帮不了你了,你是不是对我就另外一张脸。”你说,我要不喝这杯酒,他会怎么想?这个学佛的人无情无义,就为了自己的佛,为了自己的信仰,不管别人的感受。这就是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我就想起师父跟我说的话,为众生做错了也是对的,为自己做对了都是错的。那我这杯酒要不喝,我是为自己,做对了吗?做对了,做对了也是错的,因为你有自己。为这位大哥喝这杯酒,展现在他面前,学佛的人这种圆融,这种慈悲,这种跟别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尘,这种把别人感受放在自己心上的第一位。我是学佛人,戒了五年的酒,我为了你,破这个戒,没有自己。戒酒是为了众生,我今天喝这杯酒还是为了众生;我戒酒是学佛,我今天喝这杯酒还是学佛。存心不一样,存心是一个心。我说,“大哥,你什么意思,你是说我喝了这杯酒,你就高兴了?”“那当然了,说明老弟心里还有大哥,说明老弟把大哥当成了佛。”你看人家这话说的多好,可不就是佛吗?就说明我们这个老领导平常也接触佛法,也在学习,看我有没有平等心,跟这酒还对立不对立。

按了凡先生说,当然这不能算横逆了,无理的要求。像这种事情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司空见惯的。别人对我们有要求,别人对我们有想法,别人在我们面前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他处人待事的原则,有他们的安排。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跟别人恒顺,这不就是考验吗?你看我上出租汽车,那个出租汽车司机就不爱开空调,省这油,你胡小林能不能顺着。这个出租司机就愿意你坐在后排,他不愿意你坐在前排,你能不能顺着。我们太多太多的自己,我们从早到晚,除了自己就没有别人。

当时,坐了那么一桌领导、朋友,过节,吃年饭。

我拿起这杯酒,我说,“大哥,您看着,您给倒,您觉得我能喝多少。我原来喝酒的时候您都知道,一斤八两我都能喝。今天老哥您让胡小林喝多少,我绝对没有二话。”那杯子是红酒的杯子,得有四两,那个大口杯,他咕咚咕咚就给我倒了有四两酒。我挺心疼的,那一瓶酒挺贵的,五十年茅台。

我说,“大哥,你说分几口喝?你说怎么喝我怎么喝。”

“一口都干了,拿出当年的勇气来。”呵呵,拿出当年的勇气。

我说,“大哥您看,这杯酒祝大哥新春如意,祝大哥身体健康。”我一口气就给喝下去了。我那时候已经四年没喝酒,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我平常经常见面的这些领导、朋友。

“啊?胡小林,你真喝了你!你不是都戒了吗?”

我说,“戒了,戒酒……你知道为什么佛说杀盗淫妄酒,这个酒不让喝吗?”

他说,“为什么?”

我就讲老和尚的一段故事。

老和尚有一次在北京,住在国际饭店,下楼的时候碰到了程思远——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参加一个婚礼,给人当证婚人,他认识净空老和尚。下来的时候,“哎哟,净空法师,碰到你来北京了,真好!不期而遇,来吃顿饭吧。今天我参加一个婚礼,这孩子真有福气,你能不能给这孩子当个证婚人?我是证婚人,你也当证婚人,两个证婚人。”老和尚没有接到邀请,老和尚也没有这个安排,老和尚有自己的事情。我们看师父是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师父说,“好啊!那我就去。”程思远,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德高望重。老和尚觉得,我们是出家师,我们是佛陀的弟子,我们所行所处,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弘扬佛法。今天借这个婚礼能见到这么多的领导、朋友,正是弘扬佛法的好时候。要按我们来讲,老和尚有一千条理由拒绝,“你没说让我来,我还有点事,你们先去忙吧,咱们以后再说。”或者说,“今天晚上给你打个电话,咱们联系联系见个面。”怎么说都行,不为过。没有请我,我没答应你,我是在楼梯碰到这个人的。

老和尚说,“行,那就去吧!”老和尚正好也没什么事,可能那个事情也不重要,老和尚就随了这个缘。你看,随缘。念佛了没有?念佛了。第一个,没准备给老和尚素菜,那全是荤的。老和尚就吃锅边菜,就是青椒、白菜,里面都是肉丸子、肉、鱼……老和尚就吃那个不是肉的东西,叫锅边菜。还有证婚人,你看老和尚多给人面子。人家那年轻人特别激动。

“哎呦,这么一个高僧大德,给我们两口子当证婚人,这是哪年、多少世、多少生修来的福报!”感激啊!爸爸妈妈就敬老和尚酒,老和尚拿起酒杯就喝。

程思远程老先生就说,“哟,这个佛法不是不让吃肉吗?”

师父讲,“佛法最重要的是随缘。吃锅边菜,赵朴老也是这样。”

“不是不让喝酒吗?”

“佛不让喝酒,酒是遮罪,是防止犯罪。酒容易引起性罪——杀盗淫妄,这四件事是性罪,酒是遮罪,不让喝酒的目的,不是酒本身有问题,是因为喝了酒之后容易乱性。只要你不乱性,只要你不犯前四种性罪,酒喝点是没关系的。”

“噢哟,”程思远先生说,“闹了半天,佛法这么灵活,这么圆融,这么方便,那我们都能学佛了!那我们这些吃肉喝酒的人都没问题。”

师父说,“是啊,你本来就是佛!佛不跟别人对立,和光同尘。”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这么多大领导,这么多长者,这么多重要的人物,通过老和尚这一顿中午饭,领略了学佛人的风采,知道了学佛人的圆融,知道了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多好的机会。

那老和尚这顿饭有自己吗?没有。万境本闲,这个肉,这个酒,是不是境?本闲,没事。你要把它当成事,唯心自闹,那它就是对立的。心若不生,老和尚没生这个心。境自如如,酒也罢,肉也罢,假的。如如是真如,一真,实相。实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自如如,境如什么?第一个“如”,如同的“如”,第二个“如”是本来面目,如它本来的面目。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诸法实相。它本来的面目,如如就是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自如如,那我们看到的这些环境,就是诸法实相。你看到的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境自如如,如到这种程度,假的。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就不被它骗了,它就是空的,它就是假的,它就是虚妄的。没有这个东西,你起心动念把这个东西变成了一个东西。

印光大师说,这些东西,境、缘无什势力。没有什么样的力量,势力,“势力”就是力量。无什,“什”就是什么,无什势力,是我们的心给予了它力量。这讲的多好啊!“万境本闲”,它没什么力量。它就是一件事,就是一个虚妄的幻灯片,就是一个电影,就是电视荧光屏演的一个节目。“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它是虚妄的,它如它原来的面目。如如,假的,影响不了你。学佛,我们要把这些道理弄清楚,搞明白,真在境缘当中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多潇洒!多乐呵!多解脱!多招人喜欢!我们这样一种行持,我们这样一种表现,多少人会对佛教、对佛菩萨、对学佛的弟子竖起大拇指。除了利益别人,除了帮助别人,没有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人的好样子。

我就当着这个老领导的面,把这酒喝下去了。我这一喝下去不得了,这些桌上的领导和朋友,有些岁数比我还小的,年轻的领导,他说,“哎呦,胡大哥,你境界真高!我们都不敢说你,跟你在一起吃饭特紧张。我们这五年了从来没有今天这么轻松过,我们老觉得跟你在一起有说不出来的感觉,有压力。”这是年轻的,跟我说,“跟你在一起,真觉得你境界真提高了。这杯酒下去了。我们原来就觉得你有点死性,你有点走火入魔,我们都觉得佛法是让人入魔的魔法。胡小林这么样一个人,放着朋友不管,放着朋友不吃不喝,不管在座人的感受。不管是过年过节,也不管这些老领导跟你是什么关系,你咔嚓一下就不喝了。你把别人放在第二位上,甚至不放在心上。就是想你学佛要持这个酒戒,就是不能喝,我们觉得很别扭。”他们都跟我说出真话来,说出他们当年我不喝酒的时候对我的感觉。

问题是出在他们这边吗?问题出在我们这边。我们没有随缘,我们没有念佛,我们更没有消业障。这个戒酒戒的,越戒业障越重。增长我执,增长我慢,增长我见,边见。我不喝酒,你们喝酒;我是正常的,你们不正常;我是慈悲的,你们不慈悲;我是觉悟的,你们不觉悟……增长业障。所以,喝酒也罢,不喝酒也罢,吃肉也罢,不吃肉也罢,关键在于存心。面对肉,面对酒,你不起贪爱。这个酒、这个肉在我心里不是为自己吃,不是因为我贪、我喜欢、我高兴、我向往。你没有起心动念,无什势力,这个酒和肉没有什么力量。我吃肉喝酒不是因为贪爱来吃它来喝它,这就是功德,这就是菩提心。同样,我们拒绝这个酒,拒绝这个肉,我们讨厌肉、讨厌酒,就是嗔。这个肉、这个酒,尽管你没有吃、没有喝,但是它在你心中引起了对立。那这个戒肉、戒酒就是魔。因为什么?在你心中引起了贪嗔痴,引起了嗔恨,引起了对立,引起了排斥。那你说这个戒肉、吃素、不喝酒,是不是魔?

师父讲了,什么是魔,什么是佛?这件事情出现了,引起你的觉正净,你觉悟了,不起心,不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这个肉,这个酒就是佛法,那就是佛,因为它让你觉悟。如果戒肉戒酒这件事情,在你心里头,是因为对立,而这么做的。是因为你看不惯吃肉的人,是因为你不喜欢喝酒,是因为我不能喝这个酒,喝酒是不对的,喝酒是错误的,我戒酒。那戒酒这件事那就不是佛法,那就是魔法。所以这里面一念之间相差很大,印光老和尚说,“天渊悬殊”,“渊”就是深渊,“天”就是高天,悬殊就是差那么大。同样,师父参加人家的婚礼,不期而遇,到那去,人家那口菜吃的,人家那杯酒喝的,是觉悟,是佛法,是觉正净。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给众生做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口菜吃的,这个婚礼参加的,这口酒喝的,那是功德。同样我们这些不吃肉、不喝酒的人,我们认为好像我们是学佛,错了。为自己就是错了,为自己就是对立。

从今年开始,我就慢慢在品悟、在体会学佛的这些感受。前一段时间,我跟我母亲吃饭,请几位领导在一起吃饭。母亲没有不爱儿子的,我每次吃饭的时候,从老人家的眼神当中能看出来那种忧虑。“怎么也不吃,也不喝?哎哟,这身体怎么受得了啊?五十多岁的人了。”她挺心疼我,挣了那么多钱,天天请我们吃,安排最好的餐馆,最好的餐厅,怎么自己都不喝不吃啊?中秋节刚过完,那天我请我妈妈和几个妈妈在市里的老领导在一块坐。也可能是因为我最近在对治习气方面,我们老太太也有些感觉,觉得我不是那么较劲了。她就说了,“儿子,今天喝点吧!这么多叔叔阿姨,一块过节。你得病的时候,这些叔叔阿姨都帮过咱们。”因为我1989年得癌症,那时我妈妈在市里工作,这些市里的老领导都是我妈妈的上级,他们对我妈妈有很大的帮助和关心。我妈说,“喝点吧,儿子。”要搁过去,我就对立,因为我妈妈很惯我,所以我在妈妈面前特别不恭敬,对老太太没有恭敬心。我爸爸临死之前就对我说,“儿子,你对你妈妈要恭敬。”这老人家走之前,曾经走之前不到一个月,嘱咐过我。老人家看,因为我妈不学佛,我妈特别爱热闹,喜欢应酬,喜欢吃、喝,吃香的喝辣的,这我妈的口头语。我就看不惯,我就不顺眼。我就觉得,你看我让你学佛你也不学,我让你看《认识佛教》你也不看,都这么大岁数了,八十一岁了,你还不学吗?还不觉悟,成天就是这个饭局,什么跳舞,吃喝玩乐这点事,什么时候才觉悟?跟母亲对立。所以母亲跟我在一起吃饭特紧张,她也不敢管我,因为她一管我,我就不高兴,我就拉脸。自己现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治自己的习气,发现做的不对。对母亲这样,就更别说了,连孝道都不尽,你还有看不惯的地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今天妈妈希望你喝点酒,她喜欢这个,你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你为什么?你是为你自己,为你胡小林的佛法,不是众生的佛法,那是你自己的佛法。如果这个佛法前面要加上“自己”两个字,那就是魔法。“自己”的佛法,“自己”的戒酒,那都是魔。我说,“妈,行!您说喝什么吧?”她说,“来点红的吧!”我就喝了,然后跟着母亲一块吃了中秋节的饭,然后上月饼。这月饼,这广东餐厅有火腿的,有鸭蛋黄的,又是鸡蛋皮儿,咱都是不行。这过中秋了,餐厅不得上几块月饼切成一牙一牙的,大家拿牙签扎一点,得吃。但是……我妈就特紧张,“服务员,你这有素月饼没有?”因为我妈知道我吃素,知道要是没有素的他就不吃了,她心疼她儿子,希望她儿子吃点月饼,能吃点吃点。她爱她儿子,希望她儿子多吃点,多喝点,身体健康。心疼。这个时候我母亲就跟餐厅的服务小姐说了,服务小姐说,“我们这儿没有您说的那种月饼。”和月饼的表皮的面他都得放鸡蛋。连鸡蛋都不放的,哪儿这种月饼?您没提前说。

我就跟我妈说,“妈,没事,我能吃,挺好吃的。”我说,“五仁的,我能吃。”

她说,“五仁里面有火腿丝。”

我说,“没关系,妈,没关系,有点火腿丝怕什么呢?都拿上来,就是它了,别给别人添麻烦了。”

就吃了,吃了以后,这老太太一顿饭吃完了以后感觉特奇怪,她就跟我说,“儿子,我觉得你最近是不是学习退步了?”

我说,“我怎么退步了?”

“你现在怎么又喝酒又吃肉的呢?这五年啦,你进步可不小,你可不能退心!”她跟我说,“你可不能退心,你可不能退转,我一看你喝酒吃肉,我又挺担心的。挺努力的,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现在人也改变了很多,你这是不是又想回来继续享受?是不是学佛学累了?有点倒退,有点退步啊,不想学了?”

我说,“妈,没有!”这不就机会吗?就给老人家讲,为什么没有?原来吃素不喝酒,您让我吃让我喝,我不高兴是为什么?那么今天我跟您老人家在一起我又吃又喝又是为什么?原来不吃不喝为自己,今天又吃又喝不为自己,为了您。我说,“妈,只要您高兴,您别说喝这个酒,吃这个月饼里面那点肉,您就让我吃大鱼大肉我都能吃。如果您的感受我都不在乎,我都不往心里去,我这个佛就没学对。这是我的师父净空法师给我说的。连父母的感受你都不放在心上,你说我能够学佛以后对众生慈悲,我能够“兴无缘慈,运同体悲”,无缘的慈你能有吗?你跟你妈这么大恩情的缘分,你的慈悲心都出不来,你说你“兴无缘慈”,你不是骗人吗?“运同体悲”?你是你妈妈生的,你都没有同体的感觉,那种悲心你都没有。妈妈这么心疼你,这种悲心可问天,在你心目当中都引不起来你对妈妈的那种爱,和让老人家省心、不着急。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不就是悲吗?你连这种可怜母亲的心你都出不来,你怎么能够运同体悲?你怎么能够施展出来跟众生同一个身体的悲?你这不是骗人吗?

我就跟我妈妈讲这个道理,妈说,“儿子,你真有进步!我这每年都能看见你进步,你这个不吃不喝有道理,现在你这吃了喝了还有道理,妈妈觉得你现在越来越可爱了,你真是一个佛菩萨的好学生!都像你这么学佛,我觉得这个佛法太伟大了!你这么在意的酒、肉,我们都认为你很执着,很偏执,走火入魔,你今天能够为了别人、为了大家、为了你的妈妈都能放弃掉,我们太感动了,我们太感动了!这个佛是真好!确确实实你现在越来越可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妈妈爱看电视剧,我原来挺讨厌她,因为什么?我觉得电视剧耽误时间,这一下子三十集,四十集。你说你看点什么不好,八十岁了!你不好好念念佛,时不我待,时间不多了,你应该好好学习。你成天就在电视机前面,一会一个瞌睡,一会一个瞌睡,醒了就接着看,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你怎么就不好好学习呢?就对立,我就不愿意回家。一回家,妈妈看电视,她也不跟我说话。她看她的,我在旁边坐会儿,“妈,没什么事我走了。”吃完饭二十分钟就走了。特别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现在不。现在妈妈看什么电视剧,我看什么电视剧,我甚至看两遍。我要把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弄清楚,情节弄清楚,我真正要体会我妈妈爱看在哪,她为什么喜欢这个电视剧,我要寻找跟我妈妈共同的交接的平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佛菩萨说的和光同尘。只有和光同尘了,只有恒顺众生了,才能够把佛法传给她。

老和尚说的这句话非常对,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你把妈妈的生活变成你的生活,那么你佛菩萨的生活就能变成妈妈的生活。把妈妈的生活变成你的生活是因,妈妈全盘接受你胡小林佛菩萨的生活是果。如果我们拒绝母亲的生活,母亲肯定也会拒绝我们所谓行菩萨道的生活。换句话说,你拒绝母亲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还是自私自利,不是行菩萨道,她肯定不接受。所以,我们为了帮助父母亲,为了帮助孩子,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下,和光同尘,回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全盘的接受。这就是佛说的恒顺众生,没有自己。在这过程当中,我们心量扩大,量大福大,量大智慧大,我们就有圆满的智慧来解决目前众生身上存在的所谓佛说的疾病。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次再跟大家见面。谢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1237.html

更多阅读

健康:《食品袋上的秘密》课后反思

健康:《食品袋上的秘密》课后反思东沙幼儿园——杨洋食品是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知道食品的食用安全是幼儿应具备的技能,此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易于操作性且能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十分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

转载 《缅甸荡寇志》第三節﹕掩護轉進 用婴儿作掩护运毒

原文地址:《缅甸荡寇志》第三節﹕掩護轉進作者: 浣繗鍙《缅甸荡寇志》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孙克刚,系孙立人将军部属,该书为作者的亲历见闻,可谓研究远征军历史的原始材料。本文来自网络,没有进行校对,可能存在输

声明:《胡小林老师:《学佛的体会》第三集》为网友余生情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