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系列之导演篇 伊朗导演

月如沙 发布于: 2010-04-16 21:23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世界公认的电影大师

1940年6月22日生于德黑兰,18岁那年,阿巴斯获得一项美术奖而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学习绘画。由于不按学校规定修课而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拖了13年才毕业。与此同时,他为交通警察部门作平面广告设计,和拍摄影视广告短片。1969年,应邀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这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阿巴斯从此有机会利用系里的设备和条件拍电影,该系后来也成为伊朗电影复兴的基地。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总计拍摄了22部电影,包括记录片和剧情片。。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1987年,朴素的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让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1991年的作品《生活在继续》成为阿巴斯首次携与参展纽约电影节之作,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和金摄影机奖。1994年,拍摄了《橄榄树下的情人》,该片与前两部合称为阿巴斯的“村庄三部曲”。1997年,哲理影片《樱桃的滋味》为阿巴斯赢得了更大的声誉,在戛纳影展上夺得金棕榈大奖。阿巴斯成为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1999年他推出了《随风而去》一译《风会带着我们走》,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0年,库亚斯塔米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型DV(数码录像)记录片《ABC在非洲》。2002年推出《十》或称《十段生命的律动》,2005年与肯·罗奇和埃曼诺·奥尔联合导演了《航向幸福的旅程》。

有很多电影大师对他推崇备至,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马丁.西科塞斯认为:“基亚罗斯塔米代表了艺术电影的最高成就”,黑泽明则曾在一本随《哪里是我朋友的家》和《生命在继续》的放映而印刷的小册子上写下一段极具赞美的评论:“我认为伊朗导演阿巴斯德电影很了不起。用语言无法表达我的感情,而且我只想简单的建议你们去看他的电影。那时,你们就会明白我想说的话。雷伊离开我们之后,我曾非常伤心,但看过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后,我感谢上帝送给我们一个优秀的接班人。一段时间以来,在发达国家电影下滑的最深处,一些在电影领域有经验的民族制作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品;而看过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后,我仍需要一定时间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

16 21:23

莫森-马克马尔巴夫Mohsen Makhmalbaf

现今仍活跃于世界影坛上的最出色的伊朗导演之一

1957年5月29日出生于伊朗的德黑兰,作为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他在很小就被卷入到好战的伊朗恐怖组织与伊朗国王政权的暴力活动中,17岁的时候,因为刺伤了一名警察,莫森被当局判处死刑。幸好由于他还未成年,他最终躲过了死亡的命运并在服刑五年后出狱。这时正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兴起的时候。莫森参与创建了一个艺术家团体,称为“伊斯兰传播组织”。而他自己也从此成为了一名多产的作家,写过戏剧,小说,散文等。并最终转向电影创作。

1981年他为电影《解释》创作了剧本,转年他又自编自导了《纳什奥的忏悔》。接下来他大概每年创作一部电影,并且每部之间风格和内容都有很大差异。他的早期作品还有1983年的《两眼双盲》,1984年的《从魔鬼奔向上帝》,1985年的《抵抗》,1989年的《意中人的婚姻》等。他开始受到国际电影节的关注。而他在1990年接连拍的两部电影《爱之时光》和《赞亚塔之夜》则遭到伊朗当局禁映的命运。莫森因此再次改变风格1993年的《从前的影院》是一部奇妙的描绘伊朗电影复兴的滑稽喜剧。1993年他在拍摄《演员》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妻子因事故意外死亡,他之后又娶了她的妹妹,后者日后也投身电影行业。

1993年,穆森特成立了“马克马巴夫家族电影学校”,学生除了朋友的小孩,还包括穆森特的太太、大女儿萨米拉、儿子,以及小女儿哈娜。穆森特强调独创精神和务实的拍摄经验,他不主张死记电影理论,他说:“我们无法教一朵花如何生长,我们只能给予它成长所需的肥料、阳光……”。而他一手创建的玛克玛尔巴夫电影公司也为伊朗电影业输出了很多人才。他的主要作品有1995年的《电影万岁》、1996年的《无知时刻》、《魔毯》,1998年的《万籁俱寂》,1999年的《吉什岛的故事》,2001年的《坎大哈》,2005年的《性与哲学》,2006年的《蚂蚁的尖叫》等。

家庭成员:

莎米拉-马克马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1980.2.15- ) 莫森之女,伊朗著名女导演。

汉娜-马克马尔巴夫HanaMakhmalbaf(1988- ) 莫森之女,伊朗著名女导演。

玛兹耶赫-梅什基尼MarziyahMeshkini 莫森之妻,执导《当我成为女人时》或称《女人三部曲》。

梅萨姆-马克马尔巴夫MaysamMakhmalbaf 莫森之子。主攻摄影与剪辑,拍摄纪录片《莎米拉是如何拍摄(黑板)的》。



伊朗著名导演

1959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十二三岁的时候参加了演艺活动,学习表演。伊斯兰革命后加入了政府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的艺术部门。早年出演过许多电影,其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在莫森.马克马巴夫的多部作品中担任主角,包括《战胜魔鬼》《两眼双盲》、政治电影《抵制》,受到了不少熏陶。

1991年拍出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1996年又执导了《继父》。1998年导演了著名的《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扩大了伊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1999年的《天堂的颜色》继续《天堂的孩子》的辉煌,蝉联了蒙特里尔电影节最佳电影奖。2001年首次

转变题材,创作出反映难民生活的《巴伦》一译《天堂挚爱》,2005年执导了《风吹柳树静》,2008年的《麻雀之歌》亦是经典之作。以上作品中《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巴伦》合称“天堂三部曲”

  

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



伊朗著名导演

1960年7月11日出生,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助理导演。1995年执导第一部作品《白气球》,为他赢得了戛纳影展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影展金奖。

1997年,贾法的第二部作品《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一个小女孩放学后等不到妈妈,而决定自己找路回家的过程,影片则为他赢得了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0年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圆圈》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并且以特别的轮舞形式拍摄,无论手法或内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让贾法首度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并难得地连获金狮奖及贾比西影评人奖的双料肯定。贾法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天真通俗路线迥异的风格。

2003年执导《深红的金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6年的《越位》同样将镜头对准伊朗女性,再次赢得国际关注。



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



伊朗著名导演

1969年2月1日出生于伊朗班纳,位于伊朗西北部的库尔德人自治区,他自己是也是一名库尔德人。12岁时他的家庭搬迁到库尔德人自治区的省会,戈巴迪在那里学习并最终在伊朗广播大学获得电影导演艺术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大的电影制片厂工作一段时间后,戈巴迪转而开始拍摄8毫米的短片。他拍摄的纪录片《雾中生活》(Life In Fog)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与赞誉,还参与了伊朗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风带着我来》的拍摄工作。2000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醉马时刻》,这也是第一部伊朗库尔德人拍摄的电影。影片以伊朗古老游牧民族在现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为主题,风格大气写实,曾经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他的下一部长片《Nimeh Mahor N?we Mang》则讲述了库尔德人区的一支乐队的故事。影片的阵容汇集了伊朗电影界的许多大牌人物。2004年执导《会飞的乌龟》,讲述了一个库尔德村庄为了确定美军结束伊拉克战争而努力寻找一个卫星电视天线的故事,获得2004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高荣誉金贝壳奖,戈巴迪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获奖后曾说过:“我愿意把这个奖杯送给电影中的那些孩子们,献给这个世界上所有库尔德人,献给伊朗所有为电影失业而献身的人们。”2006年执导《半个月亮》一译《半月交响曲》,2009年执导《没人了解波斯猫》。

除了执导电影以外,戈巴迪还在伊朗著名女导演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名作《黑板》中出演主要角色。他也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公司Mii电影公司。这是一个致力于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电影推广的公司。  



泰米妮-米兰妮Tahmineh Milani



伊朗著名女导演

1960年生于伊朗大不里士。主要作品《两个女人》(1999)、《面纱之后》(2001)、《第五反映》(2003)。

莎米拉-马克马尔巴夫Samira Makhmalbaf



伊朗著名女导演

(1980.2.15- ) 生于德黑兰,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大女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莎米拉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并且广受赞誉,1998年,18岁的莎米拉凭《苹果》一片,成为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最年轻的导演。2000年,她更凭《黑板》一片成为最年轻的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导演。莎米拉与11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人联合导演了一部短片集《九一一事件簿》,影片在200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展映。2003年,她的《下午五点》再次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不能不让人惊叹于她的天赋之高。2008年执导《背马鞍的男孩》。

  

汉娜-马克马尔巴夫HanaMakhmalbaf



伊朗著名女导演

1988年9月3日出生于伊朗德黑兰,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之女,主要作品有《肯大哈》,《骑单车的男孩》等。

8岁时,她拍摄的短片《我姑妈生病的时候》曾在洛加诺电影节上首映,10岁时她在大姐莎米拉的成名作品《苹果》中任副导演。而2003年当她十五岁时,她执导拍摄的纪录片《疯狂之快乐》(Joy of Madness)是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上首映的第一部电影,创造了威尼斯电影节上最年轻导演的奇迹,也延续了马克马尔巴夫家族的神话。2007年执导《迢迢上学路》,2009年执导《绿日》。

  

巴曼-法玛纳拉 Bahman Farmanara



伊朗著名导演

(1942- )《夜的继续》(1977)、《Ghaman Khanum 的房子》、《伊特加布王子》、《风的高大影子》,1979年革命后被禁止创作,2000年解禁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樟树味,茉莉香》在国际上一举成名,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金奖。



阿里-哈塔米Ali Hatami



伊朗著名导演

(1944-1996),1970年以音乐喜剧《Hasan Kachal》出道,轰动一时,成为当时最卖座的新浪潮电影。1982拍摄传记影片《哈吉-华盛顿》,讲述了伊朗驻美国第一任大使哈吉-华盛顿的故事,影片完成后一直被官方禁映至98年。1991年拍摄剧情片《母亲》。他的女儿莱拉-哈塔米LeilaHatami 是伊朗著名女演员,1996年主演了达瑞什-麦赫瑞执导的《女人花》,2000年凭阿巴斯编剧的《荒废的车站》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巴巴克-帕亚米Babak Payami



伊朗著名导演

1966年出生于伊朗,由于他的父亲长年在阿富汗为一家石油公司工作,所以巴亚米幼年时在阿富汗长大。其后他赴加拿大上学,并开始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电影艺术,获电影硕士学位。并陆续拍摄了一些短片和纪录片。

回国后,因为当局的压制,巴巴克有近十年的时间没有拍片机会,终于在又一次回家乡伊朗的旅途中,他构思和拍摄了自己第一部剧情长片《明天再说我爱你》(1999),这部影片以诗意的风格和凝练的影像揭示了伊朗成人的情感世界,并且极为丰富的展现了德黑兰的人文风情,影片获邀参加了多个国际影展,并入选柏林影展的“青年论坛”单元。从此他开始在德黑兰和多伦多两地间往返工作。2001年凭第二部《暗票》(一译无记名投票)获得第五十八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讲述一名满怀理想的女子在帮助政府收集选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艰辛,这部影片的构思来源于前辈伊朗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伪纪录片《试验民主》(Testing Democracy)。但本片用了更为深入浅出的手法,直踩政治禁区,宣扬民主制度。巴亚米用他自己的视角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尤其对公共政治机构和民众间的疏离和缺乏沟通的状况进行了刻划。而巴亚米甚至巧妙的使得本片通过了电影审查,得以在伊朗本国放映。巴亚米的主要作品还有《思维有别》(2003)和《RAYE MAKHFI》等。

  

Alireza Raisian (-)伊朗著名导演。1990年执导了处女作《Reyhaneh》。1994年执导《旅程》获得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2002年执导《荒废的车站》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金奖。

Amir Shahab Razavian(-) 伊朗导演。2003年执导《德黑兰7点钟》,2004年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奖。

法哈迪AsgharFarhadi (-)伊朗导演。2003年自编自导处女作《雾中之舞》获得第四十八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奖。2004年《美丽城市》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导演金孔雀奖。2005年《星期三花火》获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

洛珊-班尼蒂玛Rakhshan BaniEtemad 伊朗著名女导演。1986年执导处女处《禁止入内》,1992年《忧伤的娜葛丝》,1995年《蓝色面纱》,《五月女郎》,《烂心城市》,《我们的时代》,与女导演合作执导《吉拉妮》(2005)和《静脉注射》,《静…》被伊朗观众评为“一部真正关注伊朗社会问题,唤起人类良知的影片”。

伊朗电影系列之导演篇 伊朗导演
Majid Gharizadeh 伊朗女导演。1986年《祖父》获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6年《今天的女人》,1999年《青年》。好像只拍了这三部。

玛嘉-莎塔琵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伊朗著名女导演、漫画家。生于伊朗西北部里海沿岸城市雷什特,在首都德黑兰长大,在法语公立学校学习,后来去了维也纳,1994年到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后一直生活在法国,她写过几本儿童读物,创作的插图发表在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包括《纽约人》和《纽约时报》。 2001年出版自传漫画《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共四部,分别是一《面纱》、二《安息日》、三《流落奥地利》和四《回家》。横扫各国漫画大奖,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 2007年的影片《我在伊朗长大》是玛嘉·莎塔琵与文森特·帕兰德的导演处女作,获得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7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长片,并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1904.html

更多阅读

楚留香怀旧电影系列之四——秋官篇上 楚留香新传官网

上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a998d010003e2.html2秋官电影篇郑少秋在连续剧中出演的楚留香毋庸置疑已成为永恒的经典,他因楚而被更多的人所熟识,楚也因他的表演而走进更广大的千千万万人的心里。当年无线的那出电视

经典老电影系列之五《三进山城》拍摄往事 三进山城

本报独家策划本报记者 彭立昭 文/部分摄影经典老电影系列之五梁音 张凤翔 讲述《三进山城》拍摄往事一部部经典电影扣人心弦,一个个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经典影片《三进山城》是1965年出品的,至今50年了。当年该片上映后,就受到了影迷的

楚留香怀旧电影系列之二——狄龙篇上 狄龙电影楚留香

上文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a998d010003cg.html1 狄龙篇一向对自己整理这些乱七八糟娱乐性资料的能力十分得有信心,甚至认为没有人会比自己还认真的了。结果还是闹了一个乌龙。昨天终于收到了那本介绍邵氏群芳的

周润发电影系列之《黄石的孩子》 黄石的孩子周润发截图

海报黄石的孩子主演:周润发,杨紫琼,拉达·米契尔,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代:2010剧情介绍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饰)潜入了南京,打算把日军在当地的暴行公诸于世。可是他被日军发现了,在即将被

声明:《伊朗电影系列之导演篇 伊朗导演》为网友王的风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