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纪念碑碑文一览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文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注: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此碑,1958年4月落成。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

二、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碑文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企图并吞中国,进而称霸世界。自清末开始,日本不断侵略中国,并在甲午战争打败清廷,攫取台湾。民国二十年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此后,在华北、华中等地发动事变,国民政府为避免冲突扩大,采取妥协政策。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台方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领导下发表宣言:“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一宣言确定了对日抗战之立场,并凝聚全民共识。

八年抗战期间,台方坚决抵抗日军侵略,在美、英、苏等同盟国协同下,终于获得胜利。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中国战区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典礼。翌年八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明订十月二十五日为“台湾光复节”。

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共有二十多次大型会战、一千余次重要战役。台方牺牲的陆军有三百二十多万人;海军舰艇损失殆尽;空军损失飞机二千四百余架,有数千位飞行员殉国。抗战期间,台湾人民不但积极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亦曾赴大陆参与抗战,组织台湾义勇队,打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整体估计,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投降,中国有二千万人以上死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计。

战后,中华民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之一,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抗战表现出中华民族坚苦卓绝、抵御外侮的伟大精神。谨以此碑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胞,永志怀念。

“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纪念碑”碑文委员会谨立

“中华民国”一百年十月二十五日

(注:此碑1999年10月25日落成。马英九上任后,邀请“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等历史学家成立碑文撰写小组,经深入研议后正式立下碑文。)

三、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四、台儿庄大战纪念碑碑文

“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一九三八年春,日军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欲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孙连仲部防守台儿庄,以汤恩伯部在峄北附敌之背。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疯狂进攻。我国将士同仇敌忾,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刘震东司令在莒县壮烈殉国,王铭璋师长血洒滕县。在台儿庄,日军一度占领城寨四分之三,孙连仲所部寸土必争,死力支撑,使我军完成对敌合围。四月六日,孙汤各部发起攻击,将敌一举击溃。是役,历经月余,歼敌万余,击落日机两架,缴获战车五十余辆,大炮三十多门,枪枝万余。创八年抗战之伟绩,扬中华民族之雄风。五十五年过去,爱国将士冲锋的呼喊犹在耳畔,惊愧夺魄的场面似在眼前。先烈精神不朽。萦怀于斯,勒石永志。”

(注:此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碑名,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先生撰写碑文。成文时间1993年4月8日)

五、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鄂豫边区,虎踞中原,峥嵘岁月,群雄奋起。为推翻帝主义、官僚资本义主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堂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数十年。

建党初期,董必武、陈潭秋等为边区培训了大批革命骨干,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北伐战争时期,边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大革命失败后,边区相继爆发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其他多处起义。学井岗山办法,建立人民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实行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同志领导下,在这里英勇奋战,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广大群众先后协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又坚持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李先念等同志先后在河南竹沟南下,会合豫南、鄂中、鄂东抗日武装,坚持执行党中央和中原局指示,高举抗日统一战线旗帜,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使鄂豫边区迅速成为中原抗日的战略基地。1941年春,新四军五师成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持下,五师健儿战胜了敌顽夹击和包围封锁的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的节节胜利,先后歼灭了大量日伪,开辟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部队主力转移至宣化店地区,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三十余万人于鄂豫边区,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各解放区的反内战斗争。面对敌人的步步进逼,中原军民同仇敌忾,奋力自卫。三月,党中央派董必武前来慰问。五月上旬,周恩来代表中共邀美、蒋代表到宣化店视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对突围作了战略部署。六月下旬,国民党悍然发动进攻。中原人民子弟兵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突破重围,取得了战略坚持和战略转移的胜利,拉开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此后边区军民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紧密配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战略反攻,全力支援了南下作战的解放大军,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巨大功勋。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国内外敌人对鄂豫边区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兽蹄所至,尸横遍野,庐舍成墟,惨绝人寰。但是,不论敌人何等凶残,斗争多么艰险,边区军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始终一往无前,浴血奋战。千千万万烈士为了人民利益,有的冲锋陷阵,牺牲于枪林弹雨之中;有的坚贞不屈,就义于敌人屠刀之下。慷慨悲歌,动天地,泣鬼神。仅以大悟为例,从1927年徐海东领导建立农民自卫军起,到新中国诞生,武装斗争从未间断,牺牲约六万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碧血点点染江河。我们抚今追昔,当永远铭记革命前辈之丰功伟绩,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向着共产主义目标继续奋进!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湖北省委员会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

六、福建籍湘江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碑文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进抵广西境内的湘江地域,遭到国民党三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鏖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开辟了胜利通道。在湘江战役中,参加长征的以龙岩、三明为主的近三万名福建籍红军将士,有上万人血染湘江。特别是担任全军总后卫的、基本上由福建籍儿女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近六千将士,被国民党军队合围在湘江东岸全州、灌阳交界的都庞岭山区,坚持到弹尽粮绝,最后除少数突围外,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经查,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福建籍烈士英名仅有一千一百一十四位,其余英烈均为无名英雄。青山埋忠骨,湘江颂英灵。或许他们的名字已无从知晓,但他们的英魂常在、精神永存!为慰藉先烈英灵,家乡人民特在此设立无名烈士碑,以志纪念。山川共存,日月同辉,英烈不朽,千古永垂!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办

福建省民政厅·老区办

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

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三月立

七、新圩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碑文

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退出赣,闽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经湖南道县由永安关,雷口关进入灌阳。国民党反动派利用湘江天然屏障,集中了30万兵力,妄图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灌阳,全州,兴安等地区。

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中央军委炮兵营,红五师第十四,十五团及红六师第十八团先后爱命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浴血奋战四天三夜,完成了阻击任务,因形式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当地土豪劣绅,将红军设立在新圩下立湾村祠堂的临时救护所里的一百多位伤病员捆绑后,残忍地丢进酒海井这个深不可测的地下河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为缅怀先烈,告慰英灵,教育后人,特立此碑。

安息吧,英勇的烈士们!

中共灌阳县委

灌阳县人民政府立

公元2003年12月

八、苏家崮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日军为消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对沂蒙山区实施了“铁壁合围”、“反复合击”的疯狂大扫荡。日寇铁蹄所至,人民罹难,生灵涂炭。十二月七日凌晨,日伪军六千余人从平邑、费县等地分多路向山东分局党校及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驻地郑城镇快速进犯,情况万分危急。为掩护党校学员及部队主力转移,三团以两个半连(一连、四连、五连一个排及特务连部分人员)的兵力誓死扼守苏家崮,以劣势装备阻击二十七倍于已的凶残敌人,血战九个小时,击退敌十四次冲锋,毙伤敌四百余人,直至弹尽援绝。战斗至下午三时,敌冲上山崮,所余三十余名英烈尽毁枪枝,以山石砸敌,抱敌寇投崖,与敌同归于尽。参战官兵除七八人突国外,自团主任陈晓峰同志以下两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是役,三团虽伤亡很大,但掩护了党校全体学员安全转移,并予敌重大伤亡,震慑了敌胆,激励了抗战士气,在我党我军抗日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青山巍巍埋忠骨,正气浩然贯长虹。当年血战苏家崮的先烈们虽已长眠,但他们的崇高精神却永远励我们前行,催我们奋进。为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抗战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原山东野战军第八师)、七三二三三部队(原三团)深入开展学习光荣传统、履行使命任务教育,组织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并派人员赴山东平邑县郑城镇会同地方政府修缮苏家崮抗日烈士陵园,告慰先烈在天之灵。

抗战先烈丰碑长存!

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舟山警备区

山东省平邑县人民政府

公元二00九年八月一日

九、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碑文

“路西②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政府虽则高喊精诚团结,实则包藏祸心, 消极抗战,致使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铁蹄所至,玉石俱焚,奸淫掳掠,杀戮同胞,中华民族浩劫空前。兵资之后,盗贼蜂起,田园荒芜,哀鸿遍野,庐舍为墟。我新四军第二师奉命杖节③东征,奋发忠勇,百战百胜,屡挫敌焰。旌旗所指,倭寇披靡,拯百姓于水火之中,登斯民于衽席之上④。师行所至,虽不惊,军民一致,敌忾同仇,皖东大地赖以光复。广大人民无不以手加额,弹冠相庆。我根据地政简刑轻,颂声载道,人民乐业,百废俱兴。国民党对我民主政府之诸多建树,未予丝毫赞许,且亦视若仇雠。为其媚日求和,无视民族大义,忘煮豆燃萁⑤之讥,行亲痛仇快之实,则悍然高插反共之帜,对我根据地兵戎频加。我二师江淮健儿,为保卫路西人民,为尽忠国家民族,为保卫抗战成果,不顾腹背受敌,赴汤蹈火,效命疆场,义无反顾,洒热血,抛头颅,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与侯奴喋血战斗中,我二师将士以身殉国者数以千计,其中共产党员七百九十余人。为旌表烈士殊,地方绅老耆宿群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使忠魂有托,以慰英灵。值兹胜利曙光在望,河山光复指日可待,谨撰碑文,以表彰英烈奇勋于万一,使后死者瞻之弥高,其不务抗日专事磨擦者亦当幡然憬悟乎。是为记。”

罗炳辉、谭震林

1944年7月19日

( 注: ①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1944年7月始建于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1946年6月被国民党军炸毁,1964年重建并扩大为藉塘烈士陵园。 ②路西:指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津浦路西地区,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以西,淮南铁路以东。所以称“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 ③杖节:节,指符节,古代将帅或使者手持的标志。杖节,意为举着旗帜。 ④登斯民于衽席之上:援席,指床席。此句意为让人民安居乐业。 ⑤煮豆燃其:用豆茎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自相残害。《世说新语》记载,魏文帝曹丕令弟曹植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做不出就要杀头。曹植立即作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葱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十、驼峰飞行纪念碑碑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驼峰飞行是战争期间中美军民的一大壮举。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缅甸,切断了中国抗日后方的主要通道。其时,中国作为打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全民英勇抗战已经四年有余。

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中美两国共同开辟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空中运输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至中国云南昆明,全长八百余公里,飞越当时视为空中禁区的喜玛拉雅山南段,海拔五千公尺上下,群峰耸立,似骆驼峰背,飞机穿行其间,驼峰飞行由此得名。

驼峰飞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也是世界航空史上仅见的在极其艰险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战时空运,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中美两国在驼峰飞行中动用了近千架飞机数万名航空和地勤人员,往来运送战略物资七十余万吨,人员三万余名,其中有赴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两个师。另有千余架作战飞机经此线投入中国战场。驼峰飞行为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为纪念这一航空史上的壮举和中美人民反法西斯并肩战斗的情谊,缅怀先烈,表彰生者,铭记世界和平来之不易,经北京航空联谊会、昆明航空联谊会倡议,得到各地航空联谊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及海内外航空界并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赞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支持下建立此碑,启迪后人,永志不忘。

北京航空联谊会 撰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日 昆明

十一、中原突围烈士纪念碑碑文

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起点,埋葬蒋家王朝的开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以和平谈判为幌子,一方面却调兵谴将妄图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力争和平,同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场关于中国命运前途的较量中,以武汉外围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枢纽。为巩固这一地区,中共中央令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河南(嵩岳)军区部队和冀鲁豫军区水东部队从豫西、豫中分路南下,于1945年10月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

1946年1月,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中原军区部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今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就地待命,而国民党军却秘密调集三十余万军队,构筑六千余座碉堡,将中原军区部队围困在宣化店附近,方圆不足一百公里的狭小地带,进行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中原军区部队竭尽全力为争取和平而斗争,一面与国民党军进行谈判,一面依靠群众,生产自救,共度难关。三月,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到宣化店慰问中原将士,极大的鼓舞了中原军民的斗志。五月,周恩来谐美蒋代表赴宣化店视察调处,迫使国民党签定《汉口协议》,推迟了全国内战爆发的时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帅三十余万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由此挑起全面内战。中原军区五万将士在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领下,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预先批准的战役计划,奋起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中原军区部队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其他部队在东、西、东线配合行动,全体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奋战,斩关夺隘,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墙堵,于7月底八月初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突围战役后,中原军区部队除一部进入八兄弟解放区外,主力又遵照中央指示,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豫、陕、鄂西北两个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与全国解放区正面战场相呼应的中原敌后战场,最后汇入刘、邓大军战略进攻中原的行列。

(注:此碑坐落于湖北省大悟县,1998年4月落成,江泽民题写碑名)

十二、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部队,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和东北人民的支援下,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于一九四八年秋把东北境内蒋军主力分别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我军为了全部歼灭敌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发动了大规模的辽沈战役,向敌军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战役开始,我军首先解放兴城、义县,截断了敌军向华北的退路,继而又切断了锦州同锦西葫芦岛的联系,完全把锦州敌军包围起来。自十月九日起,我军在塔山地区又阻击了从海上调来增援的敌军九个师,我军以少胜多,奋战七昼夜,使敌军不得前进一步。十四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于十五日十八时胜利结束战斗,全歼守敌十余万人,解放了北宁路上的战略要点———锦州,从而扼住了东北蒋军向关内联系的咽喉。在我军这一胜利声震撼下,长春守敌一部起义,其余投降。这时,沈阳地区敌军主力从沈阳进到彰武一带,企图重占锦州,打开南逃通路。我大军迅速由锦北上,以雷霆万钧之势,对该敌展开大规模分割包围,决战于黑山、大虎山地区,经两昼夜的激战,全部歼灭敌军,我军乘胜向沈阳、营口进军,十一月二日沈阳、营口相继解放。至此,历时五十二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蒋军精锐四十七万余人,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辽沈战役是解放东北的最后一战,为解放华北和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这一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人民解放事业,用鲜血换来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将永远在人民心里。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在中国人民历史上放射光辉。

辽宁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日

十三、塔山阻击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的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个伟大战役的第一阶段,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奉命在塔山一线阻击由锦西、葫芦岛北上增援之敌,保证我军迅速地攻克锦州。

自十月十日起,敌人为了挽救危局,人民公敌蒋介石亲自出马督战,以十一个师的兵力,在其海空军的配合下,向我军塔山堡、铁路桥头和白台山三个主要阵地全线展开了疯狂的进犯。我阵地守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由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在长达八千米无险可守的阵地上,与敌人短兵相接,日夜鏖战,阵地失而复得,工事毁而再修,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反复冲击,使敌人遭到了重大杀伤,狼狈溃逃,我军坚守六昼夜,阵地屹立未动,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是毛主席伟大军事思想的胜利。这一胜利,保证了兄弟部队全歼锦州守敌十万余人,从而斩断敌人关内外联系的咽喉,使东北守敌从此陷入无法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塔山阻击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创立了伟大功勋。烈士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将永远鼓舞人民革命事业胜利前进。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将在中国人民革命史上永远放射光辉。

塔山阻击战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锦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立

十四、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纪念碑碑文

这里长眠着为解放锦州而献身的革命烈士。

半个世纪前的锦州攻坚战,是震惊中外的辽沈大决战中关键一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面对固守待援的国民党十万重兵,奋其智勇,前仆后继,冲越孤岗重峦,高城深堑;喋血明碉暗堡,列巷层楼,激战三十一小时,一举攻克锦州,时在公元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五日。战略要地锦州的解放,加速了东北全境解放的进程,进而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

时届五十周年,改革开放,物阜民康。抚今追昔,长怀先烈。中共锦州市委深切关注,市人大作出决议,市政府精心筹划,社会各界踊跃捐资,选址于倚山面海、遥对新城、苍翠环抱的当年鏖战之地,建此陵园,集中安葬烈士忠骨,以慰英灵。

荆山雄峙,凌水长流。锦州人民永远铭记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立碑永祀,垂范千秋。

锦州市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

十五、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塔文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发动的。国民党反革命军队南线主力猥集徐、海、蚌地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屏障反动统治巢穴南京,疯狂挣扎,挽救其垂死命运。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六十余万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海州西撤敌军劲旅于碾庄圩,继歼豫南来援重兵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敌军主力于永城地区。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面前,敌军四个半师先后起义。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浴血苦战六十五昼夜,共歼灭敌军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计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至此,蒋匪南线精锐部队被歼净尽,江、淮、河、汉广大地区遂告解放。这一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传达战略决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军事思想的光辉体现,是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结果。战役中,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敢于打大仗、打硬仗、不怕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逐村逐屋激战,一沟一堡争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表现了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被解放的蒋军士兵,立即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罪行,调转枪口,杀敌立功。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二百万民兵、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烈士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

英雄们的伟大业绩与日月争辉!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注:此碑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碑文由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商同原参战的第二、三野战军部队及《解放军报》社等单位共同起草并研究修改完成)

十六、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於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进行了震撼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猬集徐州之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军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去,突将敌军包围,压缩在双堆集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二十三昼夜,除一一○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计十一万四千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思想的光辉体现。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冒严寒、闯火海;连续作战奋不顾身,表现出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中原、华东、华北各军区的地方武装和百万民兵、民工,艰苦奋斗,全力支援,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双堆集歼灭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英雄们的伟大业迹昭日月!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凛千秋!

(注:此碑坐落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1981年10月落成,)

十七、渡江胜利纪念碑碑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十八、抗美援朝纪念塔塔文

公元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爆发全面内战。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美国还置我国政府严正警告于不顾,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出动军用飞机侵我领空,轰炸扫射我边境城乡,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刚诞生的新中国,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略决策。

同年十月十九日,彭德怀受命率领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开赴朝鲜战场,与英雄的朝鲜人民并肩抗击侵略者。

全国各族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力支援前方将士,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坚决支持中朝人民的正义斗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负众望,不畏强暴,克服种种困难,以劣势装备,同以美国为首的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联合国军”展开浴血奋战。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与朝鲜军民一起,将侵略军从鸭绿江边驱回三八线附近,迫使其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共歼敌一百零九万余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世人敬仰,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为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民族牺牲,志愿军将士作战伤亡和失踪共三十六万余人,为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为铭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千秋功业,慰藉先烈英灵,激励后人奋进,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修建抗美援朝纪念塔。邓小平同志题写塔名。

为抗美援朝战争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绩万古流芳!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十九、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文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英勇斗争,壮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江苏省人民政府敬立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七年十月

二十、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东经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纬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级七点八级,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十一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十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五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赠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断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清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即展开,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全面展开。国家拨款五十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十余万人,中央领导也多次亲临指导。经七年奋战,市区建成一千二百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十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唐山市人民政府

各地纪念碑碑文一览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文
一九八六年七月

二十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碑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958年,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30 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统帅和指挥下,在全国和青海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下,在这块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成功地进行了16 次核试验,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国威、壮了军威。这一壮丽事业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万名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带着核事业的优良传统和草原人的创业精神,告别核基地,奔赴新岗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建立了历史功勋的人们,功载千秋!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二二一厂建立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

二十二、五九事故殉难矿工纪念碑碑文

公元一九六○年五月九日十三时四十五分,老白洞矿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是时,井底惊雷撼地,井口火光冲天,巷道坍塌,通风阻断,百万吨矿井毁于一旦,684名矿工殁于毒气烈焰,数百个家庭祸从天降,父母妻子痛失亲人。玉龙挥泪,七峰披素,三晋恸怆,全国震惊。其惨烈之状,盖为世界煤矿史之罕见。然塞外云中不失为华夏之灵地,大同矿工无愧于国之栋梁,虽遭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地层深处,幸存者临危不惧,奋力抗争,“虎口”脱险;百里矿山,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赴矿难。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解民倒悬,恩重如山;数十个救护队星夜兼程,首抵现场,舍生忘死,排险救人,劳苦功高;千余名解放军,数百名医护人员,宵

旰辛劳,救死扶伤,情深似海;四面八方,输财济物,救急救难,谱成一章生死与共,风雨同舟之壮曲悲歌。

四十五载,斗转星移,几度春秋。时光流驶,冲不淡追思与怀念;世事变迁,忘不掉教训与痛楚。同煤集团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尽人事而遂民愿,建馆立碑,以示对死难亡灵之垂念,历史教训之记取。甲申隆冬,破土奠基,天地顿哀,大雪纷飞。百里煤海之众,四方贤达之士,慷慨解囊,争相捐资,约二百余万元,其拳拳之心,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今日之大同煤矿,雄踞华北,辐射全球,志存高远,前途辉煌。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视安全为天,惜生命之宝贵,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爰立此碑,以告慰矿难亡灵,旌表献身英烈,警示煤矿员工,教育后代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2005年9月15日

附一: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碑文

我们的国家以他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

附二:美国华盛顿纪念碑碑文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镕镕乎三代之遗志。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其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美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此碑落款为: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镑 耶稣教信辈立石 咸丰三年六月七日,由福建巡抚徐继畲撰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2116.html

更多阅读

传记___红军军帽的设计者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传记红五星 八角帽——红军军帽的设计者红军文化的先驱──赵品三当代的中国人和世界上许多的人们,都熟悉毛泽东主席的伟大一生以及他所缔造中国工农红军,还有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人们同样熟悉毛泽东率领中

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鞋》 红军鞋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今,距离长征胜利已经整整七十周年了。对于七十年前的红军长征,或许今天的人们已经有人逐渐忘记,然而知道那段历史、铭记着

让敌人闻之丧胆的红军小脚女司令组图 红军长征组图

书海泛舟 2010-08-03 01:06:20 阅读58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胡筠是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著名的女将,是文武双全的女战士。她的革命事迹在湘、鄂、赣革命老区广为传颂。平江县大坪乡是胡筠烈士的家乡,是她曾经革命战斗过的地方。胡筠出身诗

红军长征时的26对著名夫妻 红军长征著名故事

时至今日,因为人们对这30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的情况知道的甚少,特别是她们分别与谁结为夫妻,更是不甚了解,故笔者现依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将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6对革命夫妻(包括长征到达瓦窑堡时结婚的)简介如下,供读者备忘。(另外

声明:《各地纪念碑碑文一览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文》为网友爱你大势所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