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与乌药 去甲乌药碱

乌药:气中和血。香附:血中行气。乌药归肾经,香附归肝经。

乌药:

【药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中药应用

1.寒凝气滞之胸腹诸痛证。该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尿频,遗尿。该品辛散温通,入肾与膀胱而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如缩泉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1]

医家论药

“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药品化义》)

“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本草衍义》)

“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本草求真》)

“乌药,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本草新编》)

“乌药,气温,味辛,气厚味轻,入足阳明少阴经药也。诸冷能除,凡气堪顺。止翻胃,缩小便。辟疫瘴时行,解蛊毒卒中。佐香附,能治妇人诸般气症,君平胃,能消男妇诸般食积。用于风药能疏风,用于胀满能降气,用于气阻能发阻,用于腹痛能止痛。又主肾间冷气攻冲,此又为足少阴药也。然此剂无滋益人,不可多服,但取其辛散凝滞而已。”(《药鉴》)

各家论述

1.《本草抬遗》:主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2.《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癫,并解冷热。

3.王好古:理元气。

4.《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

5.《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6.《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7.《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8.《纲目》:乌药,辛温香窜,能散诸气,故《惠民和剂局方》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四磨汤者,降中兼l,滞中带补也,《朱氏集验方》治虚寒小便频数缩泉丸,取其通阳明、少阴经也。

9.《本草经疏》:乌药,辛温散气,病属气虚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气病,不知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气虚、气热用之,能无贻害耶(????)。

10.《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11.《本草述》:按乌药之用,耳食者本于寇氏'走泄多'一语,以为专于辛散而已,如海藏谓其'理元气',何以忽而不一绎也?如止于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数能节,症结能消,头风虚肿之可除,腹中有虫之可尽,妇人产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疗,小儿积聚蛔虫及慢惊昏沉之可安,即《日华子》亦谓其功不能尽述者,是其徒以辛散为功乎?盖不等于补气之剂,亦不同于耗气之味,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使止以疏散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谓能理气乎?丹溪每于补阴剂内入乌药叶,岂非灼见此味,于达阳之中而有和阴之妙乎?达阳而能和阴,则不等于耗剂矣。香附血中行气,乌药气中和血,离血而行气,是谓之耗,不谓之理,盖气本出于阴中之阳,达于阳中之阴也。

12.《本草新编》:乌药,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

13.《本草求真》:乌药,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用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优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1]

经典选方

1.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痛,痛经。

2.暖肝煎(《景岳全书》),用于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3.四磨汤(《济生方》),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4.乌药顺气散(《赤水玄珠》),行气宽胸,治七情忧思所致的胀满痞塞之证。

5.排气饮(《沈氏尊生方》),行气消滞,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

6.缩泉丸(《妇人良方》),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

7.五磨饮子(《医方集解》),顺气行滞。

8.六磨汤(《证治准绳》),顺气行滞,调理肝脾,通便导滞,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小。

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治气血凝结,脉络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积块,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减乏力,时有寒热,月事不行。

10.治疗胀满痞塞七情忧思所致:天台乌药、香附、沉香、砂仁、橘红、半夏 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调.(《赤水玄珠》乌药顺气散)  11.治疗泻血血痢:乌药不以多少 炭火烧存性捣罗为末 陈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圣济总录》乌金丸)

[1]

配伍效用

乌药配伍沉香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沉香醒脾开胃、祛湿化浊、行气止痛。二药合用,走气分、达下焦,有醒脾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脾虚之胸闷、腹胀、气短、乏力、呕吐等症。

乌药配伍当归 乌药辛开温通,行气解郁、散寒止痛,偏走气分;当归辛散温运,养血活血、调经止痛,偏走血分。二者伍用,共奏行气活血、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气滞血淤之痛经、产后腹痛以及寒疝等症。

乌药配伍木香 乌药行气止痛散寒,长于温散下焦寒湿;木香行气止痛,功擅行脾胃气滞。两药相须为用,其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寒凝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属气滞不通者。

乌药配伍薤白 乌药行气止痛散寒;薤白通阳散结行气。二者伍用,有行气通阳、止痛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阴寒痰浊凝滞所致之胸痹而症见胸闷、疼痛者。

乌药配伍益智仁 乌药温肾散寒;益智仁补肾缩尿。二者伍用,有温补肾阳、散寒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衰之尿频、遗尿等。[

肝气为病,脾寒肝旺---乌药香附散:制香附1钱半,绿萼梅8分,陈皮8分,青皮5分,乌药8分,左金丸1钱,焦枳实7分,甘草8分,白芍1钱。

香附散:

香附散

香附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

【异名】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

【组成】天仙藤(洗,略炒) 香附子(炒) 陈皮 甘草 乌药

【用法】上药等分,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350毫升,加生姜3片,木瓜3片,紫苏3叶,同煎至250毫升,放温澄清,空腹时服,一日三次。小便利,气脉通,体轻,肿渐消。

【主治】子气。妊娠三月之后,两足至腿膝渐肿,行步艰辛,喘闷,食欲不振,似水气状,甚或脚措间有黄水出。

香附散

【来源】《普济方》卷五十五。

【组成】香附子(去毛)

【用法】研为细末,以棉杖送入耳中,或干掺。

【主治】脓耳。

香附散

【来源】《眼科阐微》卷三。

【组成】夏枯草90克 香附60克 甘草12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4.5克,清茶调服下,咽干则疼减半,五服全止。

【主治】目珠、眉棱骨及头半边痛。

方剂名称 香附散

药物组成 香附1斤,白及4两。

处方来源 《青囊秘传》。

方剂主治 皮肤色白木硬之症。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法用量 葱白、生姜汁调服。或再将麸皮炒热熨,随症用。

香附: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经】: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安胎。主胁肋胀痛;乳房胀育;疝气疼痛;月经不调;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经行腹痛;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1]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2]④《雷公炮炙论》:采得香附,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切忌。

【用法用量】:6-9克

生用解表止痛,醋炒消积止痛,酒炒通络止痛,炒炭止血。[3]

【内服】:煎汤,7.5~15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⑴ 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⑵ 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王好古称之为“妇人之仙药”。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药理作用

① 对子宫的作用。香附子(购自南京,据说产于广东)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较弱。

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 镇痛作用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③ 抗菌作用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医传承经典选方

香附-原植物

① 治一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香附子(炒,去毛)1600克,缩砂仁400克,甘草(爁)200克。上为细末。每服10克,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② 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500克,甘草(炒)50克,香附子(去皮毛,焙干)1000克。上为细末。每服10克,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局方》小乌沉汤)

③ 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100克,蕲艾叶25克。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④ 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 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50克,白矾末25克。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⑥ 治偏正头痛:川芎100克,香附子(炒)200克。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⑦ 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 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 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每服10克,清米饮调下。(《本事方》)

⑩ 治肛门脱出: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三因方》香荆散)

香附与乌药 去甲乌药碱
⑾ 治老小痃癖往来疼痛:香附、南星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⑿ 治颓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10克,海藻5克。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

⒀ 安胎: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10克。(《中藏经》铁罩散)

⒁ 治元脏虚冷,月侯不调,头眩,少食,浑身寒热,腹中急痛,赤白带下,心怔气闷,血中虚寒,胎气不固:香附250克。醋煮,焙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妇人良方》醋附丸)

⒂ 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⒃ 治乳痈,一切痈肿:香附(细末)50克,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匀,以蒲公英100克,煎酒去渣,以酒调药。热敷患处。(《医学心悟》香附饼) ⒄治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10克,忌铁器。(《卫生易简方》)

⒅ 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经验良方》)

⒆ 治四时瘟疫、伤寒:陈皮(不去白)100克,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200克,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每服10克,入盐点服。(《局方》香苏散)

⒇ 治跌打损伤:炒香附20克,姜黄30克。共研细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10克。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1) 治鸡眼,疣:香附、木贼各25克。

制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备用。

用法:一先将患处洗净,去硬茧,以不出血为度。

再以少量药液加热,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二次。

二将备用之药液倒入小容器内2~5毫升,加热,再扣在疣上3~5分钟,连续五次即可。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名家论述

香附的图片(20张)

《汤液本草》:香附子,益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化去凝血,是推陈也。

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②王好古:香附,凡气郁血气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气。

③《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④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⑤《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

炒黑则止血,得童漫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

《本草纲目》香附条所治之病证就有40多种,书中的配伍有13种之多,如: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流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藭、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郁气,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艾叶则治血气、暖子宫。

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飞霞子韩愗云,香附能推陈致新,故诸书皆云益气,而俗有耗气之说、宜于女人不宜于男子者非矣。

盖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日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主药,世所罕知。

辅以参、芪,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

愗游方外时,悬壶轻济,治百病黄鹤丹,治妇人青囊丸,随宜用引,辄有小效,人索不已,用者当思法外意可也。

黄鹤丹方用香附500克,黄连250克,洗晒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假如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饮下,气病香汤下,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汤下,余可类推。

青囊丸,方用香附略炒500克,乌药略炮265克,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

随证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为妙。

⑥《本草经疏》:莎草根,治妇人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者,皆降气、调气、散结、理滞之所致也,盖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逆而郁,则血亦凝涩,气顺则血亦从之而和畅,此女人崩漏带下,月事不调之病所以咸须之耳。

然须辅之以益血凉血之药,气虚者兼入补气药乃可奏功也。

⑦《本草述》:香附,主治诸证,当审为血中之气病,乃中肯窾,不漫同于诸治气之味也。

……故上焦心包络所生病,如七情抑郁者能开之,以心包络主血也;中焦脾胃所生病,如霍乱吐逆及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能畅之,以胃生血,脾统血也;下焦肝肾所生病,如膀胱连胁下气妨,如下血、尿血及女子崩漏、带下、月候不调等证,亦以胃脾为血之元,肝固血之脏,肾乃血之海也。

……此味于血中行气,则血以和而生,血以和生,则气有所依而健运不穷,是之谓生血,是之谓益气,非二义也。

……用此于补血味中,乃能使旧血和而新血生,即气虚而事补益者,亦借此为先导,去虚中之著,韩愗所谓去虚怯甚速之义也。

按香附子类谓调气之味,不知气之为病所因不一,如痞胀喘哕噫酸噎塞,又如胃脘痛或心腹痛,《局方》概同香燥用之,或砂仁,或沉香,或蕲艾、良姜辈,止可治虚寒或寒湿之病,而火热病气者种种不一,况寒湿之久则亦化火乎,如黄鹤丹之同黄连而用,其义不可思欤。

气郁多用香附,或气弱而郁者,必同补剂而用,固也;然有火伤元气以致者,又须降火之剂而此佐之,若概谓开气之郁,反以燥助火,而气愈弱愈郁矣,明者审之。

⑧《本草求真》:香附,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

⑨《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又凡辛温气药,飚举有余,最易耗散元气,引动肝肾之阳,且多燥烈,则又伤阴。

惟此物虽含温和流动作用,而物质既坚,则虽善走而亦能守,不燥不散,皆其特异之性,故可频用而无流弊。

未尝不外达皮毛,而与风药之解表绝异。

未尝不疏泄解结,又非上行之辛散可比。

好古谓《本草》不言治崩漏,而能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颐谓虽不可直认为益气,而确有举陷之力,丹溪谓须用童便浸过,盖嫌其辛味太浓,以下行为监制之义。

颐意调肝肾者,此法最宜。

或有以醋炒、以青盐炒者,其理盖亦如此。

……气结诸症,固肝胆横逆肆虐为多,此药最能调气,故濒湖谓之专人足厥阴。

其实胸胁痹结,腹笥腆胀,少腹结痛,以及诸疝,无非肝络不疏。

所谓三焦气分者,合上中下而一以贯之,固无论其何经何络也。

药物配伍

香附-药用

香附配伍白芍 香附疏肝理气止痛;白芍柔肝养阴、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养阴、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者.

香附配伍当归、艾叶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三药共用, 共奏补血、散寒、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肝郁、寒滞肝脉之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宫寒不孕、小腹时痛、腰酸带下等症.

香附配伍高良姜 香附理气活血、调经止痛;高良姜温中散寒、降逆止痛.二者伍用, 高良姜得香附,则散寒祛郁;香附得高良姜, 则行气散寒.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肝胃、气滞不行之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者.

香附配伍木香 香附疏肝理气止痛, 兼能活血;木香行气止痛,兼能温中.二者伍用, 有疏肝调中、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胃脘疼痛等症.

香附配伍苏梗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苏梗理气安胎、宽中除胀、和胃止呕.二药伍用, 其解郁止痛、消胀除满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胁肋疼痛;娠妊呕吐、腹胀等.

香附配伍乌药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主行血分,功擅理气开郁;乌药顺气降逆、散寒止痛, 专走气分,长于顺气散寒.二药合用, 有理气解郁、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下焦、气血不和之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泻下、里急后重等症.

香附配伍延胡索 香附走气分,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延胡索走血分,活血祛淤、行气止痛.二者伍用, 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淤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疝气疼痛以及痛经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3930.html

更多阅读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简介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香附的学名是Rhizoma Cyperi (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常用于中药。 香附的功效与作用——工具/原料香附??香附的功效与作用——香附的功效:香附的功效

怎样区别香氛和香水 香氛与香水的区别

怎样区别香氛和香水——简介香氛和香水的区别主要在味道的种类、香味的浓淡、香味持续时间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怎样区别香氛和香水——方法/步骤怎样区别香氛和香水 1、 香氛只有一种味道,香水有三种味道 一般同一种香型的香水和香

豫剧大师常香玉与《桃花庵》附主要唱词 豫剧常香玉专辑

豫剧《桃花庵》是出传统老戏,它最早流传于豫西一带,后来因剧情吸引人,特别是包含了几段优美的唱腔,便逐渐在全省乃至周边省份推广开来,成为豫剧中最有影响的一出戏。豫剧演员中只要是唱青衣的没有不会唱的(大部分没有演过全出),六大名旦常香

香附米 路路通的功效与作用

香附米取之卫香附,产于河南滑县,春秋时,滑属卫地,故滑之香称卫香附,为莎草科植物,具理气解郁、止痛调经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脯胁肋胀痛,疝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症。其性平、味辛、微苦、略甘,有芳香气味,入肝经,具有理气解郁,调经

声明:《香附与乌药 去甲乌药碱》为网友雨后玫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