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巡礼 911十五周年

  [注:《当代散曲》执行主编折电川(网名:一水)老师,发来门岿老师的论文稿给我学习,阅后深感受益,遂征求老师意见后转发博客,愿与诸君共分享。]

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巡礼

文/门岿


  论文提要:中国散曲研究会是中国韵文学会下属一级的专门进行散曲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这个研究会怎样成立的,它的章程、组织机构和它的成员,以及它十五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它十五年里所组织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果,它今后的发展方向。对这些问题,这里第一次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散曲研究会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论说。

  关键词:散曲研究会十五年活动成果

  中国散曲研究会的成立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已经十五周年了,十五年来中国散曲研究会逐渐发展壮大,虽然直到目前它还不能与一些显学学会相比肩,但是回顾散曲研究会十五年的历程,依然可以让人欢欣鼓舞。

  在当今的学术领域,散曲是一个比较冷和比较小的学科。正因为其“冷”和“小”,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人,其精神才显得更加可贵。散曲研究会副理事长吕薇芬先生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上就说过:“学问的大小与学科的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说学问的大小,与研究的冷热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学术界谁都不能不承认散曲研究会的顾问任二北先生是一位大学问家,可是任先生一生所为,做的全是冷门学问,研究的全是小学科。散曲研究者和散曲学者的心态和胸怀,是最值得称道的。这些学者和研究者大都不会趋炎附势,也不屑于去争名夺利,更不愿做什么哗众取宠之事。他们大都甘于寂寞,乐于踏踏实实做学问。正由于散曲研究会聚集了一批这样的学者和研究者,所以十五年来集腋成裘,其研究成果早也蔚然可观了。散曲学也日益为学术界所瞩目。散曲研究会会员新疆师大的胥惠民先生在1989年曾说:“我向来认为中国的旧体诗歌是由诗词散曲共同构成的,散曲与诗词鼎立支持着中国辉煌的诗歌大厦。希望随着散曲研究会的成立不仅推动曲学的研究,而且推动散曲的创作,恢复它应该同诗词平起平坐的地位。经过学界的努力,我想这一天应该到来的,也会到来的”(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期,1990,4)。胥先生所希望的这一天,也是我们散曲研究会为之奋斗的目标。虽然“这一天”还难以说何时到来,但是经过散曲研究会众多学者的努力,我们已经向“这一天”又前进了十五年。

  散曲诞生于公元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它兴于金元,盛于元明。在元明时期,就已有人对散曲这一新兴的诗歌样式进行研究,包括散曲作品的辑佚、编选、赏析,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对作品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的评说,对散曲文体特点的探求,对散曲作家生平的记述等等。但是元明清三代的人们还没有近当代学者的科学分类概念,所以他们对散曲的评论不是混杂在戏曲评论中,就是夹带于诗词中。他们不是使用意义宽泛的“曲学”概念,就是使用笼统的“乐府”概念。影响所及,直到二十世纪新的科学分类诞生许多年后,就在当今,仍然有一些学者还在使用“曲学”甚至“乐府”的概念来论说散曲。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在不断地极力澄清那些含义模糊的概念。很多学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戏曲就是戏曲,散曲就是散曲,诗词就是诗词,它们各有自己的领域,界限相当明确。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词学会相继成立。散曲,不是戏曲,它是韵文的一种样式,但是它不是诗,也不是词;它是与诗,与词相鼎立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种新形式,它为中国古典戏曲的诞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演唱格式。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座高峰。这里所谓的“元曲”,就是指的元散曲。我们还应当说,当今凡是所谓“曲”乃是“散曲”的简称。所谓“曲学”的含义则比较宽,可以是“戏曲学”,“散曲学”,还可以是“曲艺学”。

  为了散曲学的独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致力于散曲研究的学者就曾经做过许多工作,不过由于时机不成熟,当时响应者寥寥。但是当代散曲学的建立却正是奠基于二三十年代这些先生的劳作。到了八十年代散曲研究出现了空前的高潮,举国上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各地都有散曲集子的编纂,出版有对散曲的介绍,赏析以及评说,各个省份都有学者致力于散曲研究,因此成立散曲研究会就成为应时代所需,水到渠成之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原为中心,西至新疆,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东到台湾,二十六个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散曲研究会。
  二、中国散曲研究会的组织与活动

  中国散曲研究会隶属于中国韵文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下属原有四个分会,即诗学分会、词学分会、曲学分会、赋学分会。但是“曲学”一词含义极易引起人们误解。虽然中国韵文学会秘书长,中国散曲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羊春秋先生曾明确讲:“曲学学会不包括剧曲,只研究散曲”(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期),但是在两年的酝酿时间里,很多学者还是认为明确成立散曲研究会好。所以在1990年2月11日在河北石家庄国际大厦就宣告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紧接着宣布中国韵文学会曲学分会改组为散曲研究会。对此学者纷纷表示支持和欢迎。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傅璇琮先生在1989年即致函散曲研究会筹备组说:“我们(指他和蔡义江先生)都认为成立中国散曲研究会是好事。这些年来散曲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但通盘考虑还不够,如有一个学会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必将对研究是一个促进”;韵文学会常务理事李悔吾先生也致函新成立的散曲研究会秘书处,说:“曲学研究会改为散曲研究会甚当”(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期)。

  散曲学不是显学,研究散曲的艰苦情况大家都有体会。其一,散曲研究本身,队伍还不够壮大,研究资料又奇缺;其二,散曲研究的社会地位与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极不相符,成果赏识者少,发表园地也少;其三,研究资金更是极为匮乏,很少有部门高瞻远瞩对散曲研究投入资金。许多散曲研究者都是坚守阵地各自为战,借戏曲或诗词之光,顽强地开辟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是这些有志于散曲研究的意志坚定的学者们走到一起来了,尽管艰苦,但是他们有了交流心声的同志,有了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战友,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研究队伍,因而他们都非常高兴。散曲研究会的成立应该说标志着中国散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散曲研究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明确了研究会的宗旨、任务、组织形式与组织性质、会员的义务和权利(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期)。成立大会选举了理事,召开了理事会议。散曲研究会成立时最初登记者约有100人,涉及20个省市,理事35人,常务理事17人(包括原韵文学会曲学分会理事)。第一届理事长是德高望重的羊春秋先生。副理事长是研究散曲成就卓著的谢伯阳先生,他也就是散曲研究会的第二届理事长。还有一位女性副理事长,她就是《文学遗产》的优秀编审,研究元散曲成果累累,大名鼎鼎的吕薇芬先生。第一届秘书长由曾用两年时间四处奔波联系发起单位,筹集资金,和各方协商,并致力散曲研究的门岿先生担任。研究会聘请了老一辈散曲研究专家为顾问,他们是任二北先生、赵朴初先生、顾学颉先生、吴晓铃先生、王季思先生、郑骞先生、罗忼烈先生。

  依据研究会章程,理事成员任期一届五年,研究会成立十五年应产生三届理事会,在第一届理事任满的1995年因为没有能召开会员大会,所以直到1997年第三届研讨会才得以改选。有关情况可以参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七期(1996年7月)。研究会秘书处原设立在天津社会科学院,从1997年以后则转移到福建师范大学,本来与福建师范大学议定秘书长由热心散曲事业的何云麟先生出任,福建师大方面还推荐中文系的齐裕昆先生为副理事长。可是当交接之时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自行将秘书长更换为蒋松源先生。对于这种变故研究会来不及应对,只得暂时接受现实。好在福建师范大学实践了召开第三届散曲研讨会的诺言。在这次会上增选了李修生和门岿两先生为副理事长,认可了齐裕昆先生为副理事长,蒋松源先生为秘书长。但是齐,蒋两先生都不是以研究散曲为专长的学者,他们加入散曲行列并不是出于自身对散曲事业的热爱,所以在研讨会开过之后,关于秘书处还需要编辑《散曲研究信息》,需要筹备以后的研讨会,需要出版研讨会论文集等等日常工作,他们就不大热心了,或者说他们无暇顾及了。所以从1997年到2002年秘书处在福建的五年,《散曲研究信息》一期也没有编,泉州会议,即第三届研讨会的论文集,在会议结束六七年后也没有和会员见面,很多会员对福建秘书处的工作提出了质疑,很不满意,认为他们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会员之间的联系给切断了。在这种情况下,理事会其他成员策划了,召开了第四届,第五届散曲研讨会,在第五届研讨会上,经会员多人提议,全体到会理事商讨,全体到会会员表决,通过决议——将散曲研究会秘书处再迁移到佛山大学,佛山大学的领导表示支持,于是热爱散曲事业,不求名利,只作贡献,在散曲研究方面又成绩卓越的赵义山先生出任第三届秘书长了。这才有了《散曲研究信息》第八期,第九期,才有了第六届到第八届散曲研讨会及研讨会论文集和会员见面。从此研究会活动才又恢复了正常的运行。

  在研究会成立起始,会员叶松林先生就指出,研究会“如果没有活动,不能组织学术交流,则就会失去凝聚力”(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期)。散曲研究会十五年还是做了一些事情,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的。这可以从8个方面来概括:
  1、秘书处编辑了10期《中国散曲研究信息》:其中1期,1990年4月编成;2期,1990年12月编成;3期1991年11月编成;4期,1992年11月编成;5期,1994年1月编成;6期,1995年1月编成;7期,1996年7月编成;1到7期由天津门岿负责编辑。8期,2003年1月编成;9期,2004年2月编成;8到10期由佛山赵义山负责编辑。《信息》起到了会员联系的纽带作用和情报作用。
  2、研究会举办了8届研讨会:第一届会议名称是“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地点在扬州,时间是1991年9月。关于会议情况《散曲研究信息》第三期有报道。第二届会议名称是“全国第二届中国古代散曲研讨会”地点在天津,时间是1994年8月。第三届会议名称是“全国第三届散曲研讨会”地点在泉州,时间是1997年10月。第四届会议名称是“国际元曲会议暨第四届散曲研讨会”地点在鹿泉,时间是1999年7月。第五届会议名称是“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暨第五届散曲研讨会”地点在锦州,时间是2001年9月。第六届会议名称是“梁廷枏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地点在顺德,时间是2002年11月。第七届研讨会名称是“国际曲学暨第七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地点是南宁,时间是2004年的10月。第八届研讨会名称是“黄峨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地点在遂宁,时间是2005年10月。
  3、研究会编辑并出版了8种散曲论文集:①《散曲研究与教学》,即第一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谢伯阳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②《中国古典诗歌的晚晖――散曲》,即第二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门岿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③第三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据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笔者未见)。④《元曲通融》这是一部关于元曲研究的论文总集,但是它却也收录了第四届散曲研讨会的大部分论文,张月中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⑤《词曲研究的新拓展》即第五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周云龙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⑥《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即第六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赵义山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⑦第七届散曲研讨会论文集据说在广西出版(笔者未见)。⑧《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涂红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

  4、研究会组织会员参加了2种文献的编写:①《元曲百科大辞典》1991年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散曲部分是由中国散曲研究会组织会员编写的。散曲会员有6人担任该书的副主编或分卷主编或领衔撰稿,有21人参加撰稿。②《全元曲》1998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张月中先生策划的,全书38位编委,散曲研究会会员就有19人,其中2人为主编成员,4人为副主编成员。有30多位散曲会员参加了该书的撰稿,该书散曲部分全是由散曲研究会组织会员完成的。(关于会员参加此书编写的情况《散曲研究信息》第四期有报道,那时说该书名为《元曲大成》,计划1993年出版)。
  5、研究会成功组织了一次散曲演唱会。时间是1994年8月,地点在天津渤田歌舞厅。演唱者有著名歌星、昆曲教授、音乐讲师、戏曲演员和研究人员。歌唱了元代散曲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贯云石、白贲等人的名作。(见《散曲研究信息》第六期)。
  6、研究会应会员要求(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二期“理事汪正章先生来函”)组织了一次评奖活动。这次评奖从1990年12月通知会员申报,1991年11月成立评奖委员会并公布评奖范围,等级、办法(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第三期),到1994年8月宣布结果,共历时4年,评出优秀论著荣誉奖4项,优秀奖16项(见《散曲研究信息》第六期)。
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巡礼 911十五周年
  7、研究会曾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联合成立过一个东方文教科贸公司,时间是1993年,策划人是副秘书长傅希尧先生。研究会投入资金3000元,目的想为研究会创收,但是由于会员地处分散,不能实际参与公司经营,所以到1995年公司解体,我研究会未得赢利,幸好把投入资金基本收回,总算也没有什么损失(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五期,第七期)。
  8、研究会计划组织的活动还有编著《中国散曲研究集成》,此计划由副理事长吕薇芬创意,由门岿与山西古籍出版社洽谈(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一期,第二期),虽然出版社表示欣赏,但是三年洽谈没有文字协议,因而未得实施。
  十五年研究会组织的活动不能说很多,但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一个纯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坚持活动,坚持组织,没有间断,这正是全体会员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应该说没有散曲会员,就没有散曲研究会,我要大声说:感谢全体会员,感谢你们对散曲事业的热爱,感谢全体会员对散曲研究所付出的一切贡献和全部劳作!

  三、中国散曲研究会的成果和地位

  中国散曲研究会的成果就是散曲研究会会员的成果集合。由于全国研究散曲的学者大多已加入散曲研究会,所以散曲研究会的成果也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中国当代研究散曲的水平和成就。散曲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不少会员在加入散曲研究会之前就已经专注于散曲研究,或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我们以为虽然这些会员的研究成果是在加入研究会之前完成的,但也不妨把这些成果列入研究会,因为研究会之所以成立,正是有许多会员在研究会未成立时他们已经研究散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人和他们的成果乃是研究会成立的基础。因此在叙述研究会的成果时,就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会成立前的成果,一部分则是研究会成立后会员所取得的新成果。

  在研究会成立前,散曲研究成果主要是老一辈学者所创立的。他们的研究对后人,对散曲研究会成员的研究具有示范和引路的作用。这里最主要的就是散曲研究会几位顾问的研究成果。首先是为当代散曲学建立奠基者任二北先生。他编著有《散曲丛刊》,他的《散曲研究》是近当代第一部散曲理论专著。他是中国第一个培养散曲博士的导师。他在95岁高龄还亲临散曲第一届研讨会,并和全体会员合影留念。其他顾问,如王季思先生著有《玉轮轩曲论》,《元散曲选注》;吴晓铃先生有《南北宫词纪校补》;顾学颉先生著有《元曲释词》(与王学奇合著);郑骞先生著有《从诗到曲》,《景午丛编》《北曲套式汇录评解》,《北曲新谱》;罗忼烈先生著有《诗词曲论文集》,《两小山斋论文集》,《北小令文字谱》,《元曲三百首笺》。赵朴初先生则是当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名作《三哭》在60年代曾广为传颂。这些顾问的著作分别对散曲的体制,音乐,语言等不同的艺术特质进行了论说,并对一些散曲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说,他们的研究大都是开创性的,对后来者具有启示意义。这些顾问对散曲研究会都十分关爱。在第一次散曲研讨会开幕时,王季思、顾学颉、吴晓铃、罗忼烈先生都有热情洋溢的致词或贺词(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三期),对散曲研究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支持。

  散曲研究会的会员们在研究会成立之前的研究成果也很可观。仅专著而言,这里有①对散曲作品的收集整理注释与研究:比较著名的有吴战垒编的《西湖散曲选》(1983),谢伯阳与凌景埏合编的《全清散曲》(1985),洪柏昭与王季思、谢伯阳合编的《元明请散曲选》(1988),洪柏昭、王季思等合编的《元散曲选注》(1981),羊春秋编的《元人散曲选》(1982),毛炳身等编的《元散曲欣赏》(1983),傅正谷、刘维俊合编的《元散曲选析》(1982),曾永义编著的《元人散曲选详注》(1981)宁希元等编的《元人散曲选粹》(1985),何云麟等编的《元代散曲选》(1985)宋浩庆编的《元明散曲》(1987)。②有对散曲作家的生平考证和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张增元和赵景深先生合编的《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1987),王文才先生的《元曲纪事》(1985),刘益国的《马致远散曲校注》(1989),孔繁信等人的《张养浩作品选》(1987),李修生的《卢疏斋集辑存》(1984)以及他与人合编的《乔吉集》(1988),胥惠民、张玉声等人的《贯云石作品辑注》(1986),王钢的《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1988),王学奇等人的《关汉卿全集校注》(1988),范长华的《张可久散曲研究》(1989),张月中等主编的《关汉卿研究新论》(1989)、《关汉卿研究精华》(1990)。③有对散曲历史发展轨迹的探寻:如曾永义所著的《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1983)。④有对散曲体制及其艺术的探究:如李殿魁著作的《元明散曲之分析与研究》(1965)。⑤有对散曲音律的研究:如李殿魁的《元散曲订律》(1971),叶长海的《王骥德曲律研究》(1983)。⑥有对散曲典故的研究:如吕薇芬的《全元散曲典故辞典》(1985)。⑦有对散曲研究的统计,如何贵初的《元散曲论著索引》(1989)。至于单篇论文可以说数以百计,论说的范围极其广泛。从这一时期的论文索引人们自可以得见在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之前的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学术自由研究的局面出现,散曲研究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高潮。散曲研究会的成立实际是应运而生,散曲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的开展无疑又推动了散曲研究的发展。因而在散曲研究会成立后,研究会会员们的研究成果数量激增,可以说研究会成员们的成果代表了当今中国散曲研究的最高成就:

  第一、关于散曲作品的编辑:谢伯阳《全明散曲》的出版((1994)则使元明清三代散曲全都有了完整的资料,为人们研究三代散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金榜的《阳春白雪(注释)》(1991)则使人们可以方便地阅读元代著名的散曲选本。羊春秋的《元明清散曲三百首》(1992)和黄天骥编的《元明清散曲精华》(1992)精选了三代散曲作品,可以使人们一册在手一睹三代散曲的概貌。王毅等人的《元曲三百首注析》(1992)和奚海等人的《元曲三百首赏析》(1995),彭久安的《元代散曲选译》(1994),张宜雷的《元曲精华》(1994),黄卉的《新注今评元曲三百首》(1997),蒋星煜等编的《元曲一百首》(1997、2002),吴新雷和杨栋的《元散曲经典》(1999),吕薇芬等主编的《全元散曲广选、新注、集评》(2000)以及她编的《元曲三百首》(2000),田同旭编的《元曲二百首》(2001),张燕瑾等编的《新选元曲三百首》(2001),锺林斌的《元曲三百首译注评》(2001),谭帆等人的《元散曲》(2003)则是进一步对元散曲的解说和普及。门岿的《明曲三百首》(2002)和谢伯阳的《清曲三百首》(2002)则是对散曲三百首系列的补充,可以使人们对明清散曲有更精到的认识。

  第二、关于散曲发展史的研究:李昌集的《中国古代散曲史》(1991)是新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说散曲发展流变的专著,它弥补了此前几种散曲史的不足,诸如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1934)、卢前的《中国散曲史》(1944)、罗锦堂的《中国散曲史》(台湾1983)等。梁扬等人的《中国散曲史》(1995)则意味着更多的学者不仅注意编选散曲,而且进一步在探寻散曲发展的轨迹。杨栋的《中国散曲学史研究》(1998)则是从当今科学发展的角度第一次对散曲学形成历史的研究,它标志着当代学者已经从理论上认识散曲,从此散曲学也作为一门学问跻身于学术的圣殿。王星琦的《元明散曲史论》(1999)和赵义山的《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2002)则分别论说了不同时期散曲研究的状况,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

  第三、关于散曲艺术的探究:羊春秋的《散曲通论》(1992),赵义山的《元散曲通论》(1993、2004)则是两部全面论说散曲和元散曲的专著。其中赵义山先生的论著被学者誉为“20世纪散曲断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它们分别为散曲学做了架构工作。汤易水的《散曲艺术谈》(1995)和王毅的《元散曲艺术论》(1997)是两部专门研究散曲和元散曲艺术的著作,使人们对散曲的美学价值从理论上得以认识。王星琦的《元曲艺术风格研究》(1996)对元散曲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论说,汪志勇的《元人散曲新论》(1996)对元代散曲发表了自己的认识,还有叶长海的《曲学与戏剧学》(1999),奚海的《燕赵元曲艺术》(2002)也对元散曲艺术进行了述说。

  第四、关于散曲作家与作品的研究:门岿的《元曲百家纵论》(1990)是一部全面述说元代散曲家的专著,也可以说是对孙楷第先生《元曲家考略》的补充。他的《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2002)则是对元曲家精神面貌的论说。朱万曙的《沈璟评传》(1992),是对明代曲家沈璟第一次进行比较全面的评说,具有开创意义。姚品文的《朱权研究》(1993)、《宁王朱权》(2002),可以说是目前对明代著名曲家朱权的权威性论著。蒋星煜、洛地两先生的序言对该书作有中肯的评价。孔繁信的《重辑杜善夫集》(1994),张云生的《关汉卿传论》(1990),徐子方的《关汉卿研究》(1994),周国雄的《关汉卿艺术范式阐释》(1997)王毅的《海粟集辑存》(1990)和《冯子振研究》(2001),吕薇芬等人的《张可久集校注》(1995),何贵初的《张养浩及其散曲研究》(2003)等分别对各个散曲家的生平以及创作进行了论说。其中关于冯子振的研究乃是独树一帜,对于张养浩的研究则是集大成之论。梁扬《岭西五大家研究》(2003)则是从地域出发对作家用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第五、关于其他方面涉及散曲的研究:詹杭伦的《金代文学史》(1993),张燕瑾、门岿合著的《中国俗文学史》(1995),李昌集的《中国古代曲学史》(2001),罗思宁等人的《宋辽金元文学史》(1999),董国炎等人的《辽金元文学研究》(1999),徐子方的《元代文人心态史》(2001),李修生、查洪德的《二十世纪辽金文学研究》(2001),车文明的《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2001),张燕瑾、吕薇芬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01),查洪德等人的《元代文学文献学》(2002)李日星的《中国戏曲文化史论》(2003),曾永义的《戏曲源流新伦》(2001)罗忼烈的《两小山斋杂论》(1994),赵义山的《斜出斋曲论》(1999),门岿的《知不足集》(2002),黄天骥的《黄天骥自选集》(2003)等等著作虽然主题不完全在散曲,但也都或多或少涉及散曲研究,有利于散曲研究,它们同样是会员积极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同的学术价值。

  第六、关于散曲的辞书、索引和论文集:蒋星煜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1990),李修生等人的《元曲大辞典》(1995、2003),叶长海等人的《中国曲学大辞典》(1997),刘益国的《元曲熟语辞典》(1998),吕薇芬的《全元曲典故辞典》(2001),何贵初的《元明清散曲论著索引》(1995)、《元曲四大家论著索引》(1996)、《金元文学研究论著目录》(2003)等,这些著作为人们研究散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散曲研究必不可少的工作。

  以上仅是就会员出版的专著所做的粗略统计,相信由于本人闻见的局限,这里没有述及的会员成果不在少数。至于会员发表在全国各地各种报刊的文章更是成百上千。这里限于篇幅不能一一涉及。就前所列研究会成立之后会员所出版的有关散曲研究的成果,我想我们足可以说成就斐然,我们的确创造了一个散曲研究的新时代,我们足可以举杯庆贺。这些成果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散曲研究会的确是一个认真进行学术研究的学会,所有会员都是为了繁荣散曲研究走到一起的,每一次研讨会,每一次论文集的出版都是对全体会员成果的检阅,也是对全体会员的鼓舞和激励。每一个会员都在辛勤的劳作,认真的研究。

每一个会员的研究成果都得到会员们的学习和评阅,会员在研究会里可以找到自己的知音,也可以得到真情实意的交流。研究会也甘愿充当联系广大会员的中介,理事们都不图名利具有自觉的奉献精神。

  会员热爱自己的研究会,有什么意见,建议,想法,都主动与研究会秘书处讲述,正是依靠广大会员的支持、关爱,研究会才能坚持十五年,发展十五年,而且越来越兴旺。

  研究会确实是应时而生,它是符合人心的,是散曲研究者自愿组合的,十五年的历程已经显示了散曲研究会的顽强生命力。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中间有7年“信息”中断,但是这7年会员强烈要求恢复信息的呼声,终于使研究会领导下决心扭转了局面,没有使研究会濒临消亡。散曲会的领导经受了考验,我们的第一任理事长羊春秋先生和第二任理事长谢伯扬先生,他们不仅是散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带头人,而且还是我们研究会的顶梁柱、决策人和主心骨。

  这些研究成果足以说明散曲学大有研究的必要。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散曲的方方面面,但是散曲研究领域仍然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者去拓荒。比如本人在《21世纪散曲研究预说》一文就散曲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出至少有8件事要做,对于散曲本身的研究也有8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究(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第6期)。散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20世纪30年代和80-90年代曾两度出现研究热潮,20世纪的学者已经为散曲研究开辟出一条大道,我们散曲研究会的会员也已经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但是散曲研究者仍然肩负着继续开辟并拓宽散曲研究领域的重任。散曲研究会也需要进一步壮大我们的队伍,要把全国以至全世界的散曲研究者都吸引到我们的队伍里来。我们目前的会员名义上有二三百人,但是年老的,辞世的,会逐渐增多。不是我们研究会成立时的顾问多已经离开我们了吗,我们的第一任理事长羊春秋先生也离开我们了吗,我们的第一任理事李悔吾先生、张月中先生、祝肇年先生、傅希尧先生,会员李春祥、傅正谷、张增元等先生也都离开了我们,这是散曲研究事业无可弥补的损失。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一代新人辈出,近年来我们散曲研究会增加了一批新会员,他们是散曲研究的生力军,他们是散曲研究取得大发展的希望。还有一些散曲研究已经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比如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有一本《元散曲通论》的应立本先生,他本应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人,就应当发展他为我们的会员。其他类似的人员还有不少,不是他们不想、不愿加入我们的队伍,实在是因为会员卲世远早已道出的原因:“研究会目前透明度很低,知之者甚少”(见散曲研究信息)第七期)。我们希望我们每一个会员都是一个研究会的宣传员,团结更多的同志共同研究大有前途的散曲事业。我希望在我们研究会20年、30年大庆时会有更多的会员,会有更多的成果,希望我们的散曲研究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门岿(1943——),河南南乐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531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2015年中国最新硅藻泥十大品牌排名 硅藻泥十大排名北疆

原文地址:2015年中国最新硅藻泥十大品牌排名作者:中华新闻在线记者主任陈增雄2015年中国最新硅藻泥十大品牌排名本次评选的2015年硅藻泥十大品牌,是本报社联合多名业界专家深入调查各大中城市的硅藻泥涂料装饰市场实际营销热度,汇总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乡村 湖北十大最美乡村

中国最美的十大乡村——简介乡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世界范围看,乡村这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型乡村、古代型乡村、近代型乡村、现代型乡村、未来型乡村。中国乡村目前正处于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

纪念《中国针灸》杂志创刊30周年 杂志创刊十周年贺词

给编辑部的一封祝贺信《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齐淑兰主任、王晓红编辑:您们好!在2011年8月━━《中国针灸》杂志创刊30周年即将来到之际,我满怀着喜悦和感激的心情,向您们并通过您们,向刘炜宏主编、马兰萍编辑以及编辑部的全体领导和同志

社区成立十周年庆暨重阳节惠民演出主持词 健身房周年庆主持词

(演出时间:2013年10月13日演出地点:江华社区健身广场)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尊敬的各位老年朋友们:合:下午好!男:金秋十月精神爽,晚菊从容傲冰霜。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不但迎来了社区成立十周年喜庆的日子,而且也迎来我们老年朋

声明:《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巡礼 911十五周年》为网友野生箛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