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教父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教父TheGodfather

上映日期: 1972年3月24日美国 发行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片长:175 min


《教父》的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编剧 Writer:

演员 Actor:

制作人 Produced by: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摄影 Cinema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选角导演 Casting: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剧情简介

  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柯里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柯里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教父”有三个儿子:暴躁好色的长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勾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索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养子、家族参谋顾问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这是教父一生中遭遇的第二次袭击.第一袭击在电影中只用几句话就草草带过,而在小说中却是这样叙述的:一个小刺客抱着必死的决心冲进教父的房子并向教父投出了炸弹,教父因此受了伤而那刺客也被乱枪打死.  “教父”中枪入院。索洛佐要汤姆.哈根设法使桑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桑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索洛佐串通一气。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索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索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罗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被塔塔格里奥家族的人打得千疮百孔。“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桑尼报了仇。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医生把康妮带走,让旁人认为她得了精神病。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迈克·唐·柯里昂。  教父精彩对白  “永远别让你的敌人知道你想什么”  “永远别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我们开出的条件你是无法拒绝的,要么是你的签字要么是把你的脑浆留在这份合同上。”  “我准备向他提出一个他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我费了一生的精力,试图不让自己变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们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可以。”  “总有一天--也许这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会让你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请在我女儿的婚礼上接受正义,这也算是我送给你的一件礼物!”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是敌人更要接近他”  :教父一里面被允许在柯里昂家族西迁后自立的两个人物——赛西欧和克莱曼沙,是柯里昂家族原本掌握“兵团”势力的头目,也是教父二里面在回忆片段里面,维托-柯里昂一起的两个人物。即和维托-柯里昂讨论逃避方诺西敲诈。后来赛西欧叛变被麦克除掉。电影剧照:































电影评论:《教父》 ——70年代的泥淖TaoTaoLi1972年发生了这么几件历史性的事。尼克松访华了、慕尼黑惨案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完结了;还有就是,科波拉的《教父》上映了。《教父》无疑一时成就了科波拉,而科波拉后来在谈到《教父》时说道:“当派拉蒙公司向我提供这一机会时,我开始看这本小说,只看了五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我认为它只是一本流行的、耸人听闻的小说。是那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他说的不是风凉话,确是大实话。可想而知,当科波拉出于经济考虑而拍的时候多少有些不情愿,然而我们知道即使他不拍,也会有人拍,我们不知道的只是它会不会依然是经典。经典好比一个油田,有巨大的价值,不同在于,油田总有采完的那一天,而经典作品能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价值。《教父》将在一代一代人的眼里反复上映,儿子成了父亲,女儿成了母亲,对于其价值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这种差别不是“100个哈姆雷特式”的,只是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认识差别。在《教父》上映的70年代这尤为明显。
一、在电影文化方面70年代,传统好莱坞电影相继失势,类型片变得累人,观众变得挑剔,当然观众一直很挑剔,但很难找到比70年代的美国观众更挑剔的观众了,美国大片的本土票房被欧洲的甩在了后面,看惯了传统类型片的美利坚人民就像养叼了的狗,一般菜饭懒得再碰了。同时,缓慢起步的电视逐步开始与高雅的电影展开夺食,而电视偏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老迈臃肿的电影本已没有老虎的威严,反倒还沾染了病猫的衰颓。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好莱坞电影人借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东风,走起革新之路。在路上累死,总比在原地困死好,再者,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惯例,路上总能发生好事,这在现实中应验了。顺应民意天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在这时兴起,从电影技术的革新,到产业链的添新,更重要的是一些年轻人走出电影学院立志要像大西洋对岸的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们看齐写与众不同的故事、拍自己的东西,这其中就有33岁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为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代表作,“《教父》是对经典的强盗类型片的复苏,然而也为这种经典类型注入一些新的出人意料的曲折和变化。” 这些曲折和变化表现在对黑帮家族传神细致的描述中——当美国观众看着这批黑手党凶残得如此优雅时,不免不雅的张开双嘴轻微的叹一句“我的上帝呀”。其次,这种在大时代背景下更替的家族史诗是传统强盗片不设想的,西部牛仔在西装革履的黑手党的逼视下不免有些不堪一击。最后,《教父》客观冷峻的视角,模糊了善恶的界限,其暴力程度也值得大书一番,可是科波拉说:“如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了暴力,那绝非出自我的本意。事实上,影片里只有极少的真正暴力场面,而且非常短暂。”我们不知道科波拉是装傻,还是充愣,事实告诉我们,作为一部电影《教父》始终在沉浸在一种仇杀、报复的环境里,往往一个血腥场面伴随着长时间的累加铺垫,直至倾囊而出,即使现在看惯电影里飚满血浆,《教父》相比之依然叫人坐立不安。《教父》也因此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和排头兵,为日后的黑帮题材电影立下了标尺,是他们不断学习的榜样和始终抄袭的对象。

二、在社会文化层面。60到70年代的美国时值越战越战越不利,深陷泥淖,难以自拔;总统肯尼迪步了林肯后尘遭人暗杀;欧洲各思潮和新浪潮电影一样飘扬过海不远万里来威胁北美大陆;对人权的重视和追求演变成示威活动,一堆堆烂事堆着没人管的时候,尼克松很荣幸成为了第一位遭弹劾的总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失去民心,对外对内都没有好的对策,人民总是处在愤懑之中,人民的愤怒往往伴随着犯罪活动的猖獗,暴力、贩毒、诈骗、赌博像发作的牛皮藓,四处窜生蔓延……一大批反映社会黑暗的影片得以出现,传统好莱坞中光辉的美国形象显得衰退没有影响力,《教父》也是出于这样的形势之下。黑手党串通政府官员,行凶作恶,总能逃过制裁;如巴尔扎克所言:“在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人们为了金钱和权力厮杀拼斗,直至献血流尽,千疮百孔,我们得到信息是正义往往可以被金钱收购,黑白一色,人们在这之中看到了平时想要表达又无从说起的一部分。虽然科波拉在后来的日子里谈到《教父》的很多话不像是真的,然而千真万确的是他又说:“在《教父》的结尾,迈克尔谋害了那么多人, 却矢口否认,关上了门。我用这样的场面对他进行严正的谴责。可惜, 很多人显然未能领会这点。如果说,我想进行的谴责被角色的魅力所淹没,我愿借《教父》二集的机会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他们更愿意把一切转嫁到政府上面,而那些分度翩翩的西西里人只不过是其象征和代表,不可恨,反可爱,即使几分钟之前还对怒吼的枪管惊恐不已。而使无数青年来到美国,努力奋发的美国梦是否破碎?象征垮掉一代的文学家克鲁亚克刚刚去世,而他的思想确得到了保留和传承,美国梦的光鲜亮丽何在?电影的最后,在谈及接手家族事业的时候,在这次促膝长谈中,老教父维克多•科里昂不仅面授机宜,而且向儿子麦克倾诉了自己的愿望,“这一辈子,我从没向谁道过歉。可我原来想的是, 等到了你那个时代, 你会成为一个真正操控局面的大人物———科里昂议员, 科里昂州长。时间不多了,迈克,时间不多了。”有人将此作为两代人美国梦的交接,然而从之后两集中,我们得知,世事无力,麦克和他的父亲一样只是越陷越深,没能找到终点的那一天。美国梦,从西西里逃到纽约,从一个小工千难万险成就了一番事业,然而至死都没有把自己洗刷清白,人们说到科里昂家族时只想像到黑手党家族的恐怖。美国梦就在眼前咫尺之遥,又远在天边,美国带个人的幻想总是无比真实,触手可及的背后是永远无法到达,可是人们总归会认识到这一点,于是,美国梦碎不再唐突。

马龙•白兰度说过,大工业每时每刻都在杀人——汽车、吸烟和污染。自70年代以来一切未有改观,美国社会可能已经从泥淖中翻身,不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数十年难得一遇的经济危机成了新的隐患,工业社会的末端,种种问题依旧谋杀着人民的生命。



  《教父》浅析之一:“美国梦”的激情史诗
   文/1度
  
   楔子
  初读马里奥•普佐的《教父》已是三年前的事,这本近500页(译林出版社1995年版,周汉林译)的原著小说在脑中残留的点滴印象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打磨到现在仅仅只需用“浪漫主义的心灵史诗”来概括。之后,先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才陆续看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所谓的经典:电影版的《教父》三部曲。
  ——在这里,之所以用“所谓的经典”大概是为了熨贴地形容当初囫囵吞枣的观影感受——不可否认也无需否认——第一次看《教父Ⅰ》并没有带给我过多的感触:175分钟的片子,虽然相对小说不能说冗长,但对于一部电影确实是太长了;另外,出场人物繁杂(据说本片出场人物达200余人)且易变(一不小心就挂掉了,然后又来一个人顶替);叙事方式也不见得取巧,全片以快节奏的“交代叙事法(为交代而交代)”处理众多原著中有详细背景的事件;这样一部影片,在脑海中还残留原著韵味的时刻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忠实地用紧凑的影像声画处理了马里奥•普佐的原著——且因了忠实的蓝本加上紧凑的节奏,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要急躁地讲完一个故事——毕竟,和文字相比,在处理同一场景之时,直观的影像远不比文字的意犹未尽。
   甚至于,倍受推崇的《教父 Ⅱ》也不见得比饱受抨击的《教父Ⅲ》高明许多——当然,第三部中索菲娅•科波拉的蹩脚演技煞尽风景,促使其根本无法同第一、二部同日而语,这里的比较只是相对于一种主观的观影感受。
  而现在,当我用了近十小时的时间一口气看完《教父》三部曲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的粗俗——电影带给我的震撼使我强烈怀疑起自己的鉴赏能力:面对一部如此优秀的电影我很难释怀自己当初的无动于衷;是的,电影在这期间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虽然偶尔也会被身边的朋友提起,但讨论除了一句“还不错”并没有深入;另外,至于其在某某榜单的排名或上或下更与我无关;最后,更与观影方式扯不上关系,因为我是在第一部还没看到三分之一时就其震慑住了,才产生一口气看完三部的冲动——那么,或许我只能学周黎明在谈论《公民凯恩》之时说的那样:一定是我自己的哪根神经突然开窍了……
  
  冒险家的美国
  
   在《教父Ⅲ》中有这么一组镜头,第二代“教父”麦克•考利昂之女玛丽的堂兄指着一栋破旧的公寓向其介绍说说:“可记得?‘仁科橄榄油’,我们的爷爷赖以起家,他送货周薪三元,三年后拥有这家公司……”玛丽回答说:“是的,这种事只有美国才有。”
  ——是的——这种事确实只有美国才会有:《教父》三部曲以插叙的方式从第一代“教父”维多•考利昂(马龙•白兰度饰)事业的颠峰时期展开故事,随着他被袭击,受伤入院,过渡期间的种种险恶,直到第二代麦克•考利昂(阿尔•帕西诺)继续大统,力挽狂澜,维多的无疾终老是第一部的完结;第二部以维托全家被当地黑手党杀害被迫只身一人逃到美国纽约展开,另一条线索则在麦克身上,表现其如何周转于黑道与白道之间——在父亲事业的成型与儿子事业的转型间相互切换,延续了第一部的同时又完善了其前隐去的内容,最后在麦克的追忆中结束;第三部首先在时间上有了很大的跨越,1979年,麦克已是古来稀之年,在其全力向白道进军的颠峰时刻却无奈的发现白道甚至比黑道更加险恶,最后在乏回天之术的时刻不得不禅让,第三代“教父”为麦克之兄的遗子,有着父亲般暴躁的脾性,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影片的结局设置为麦克痛失爱女,颓然逝世,这是第二代“教父”的终结篇同时也是第三代“教父”文森•考利昂的启示篇,但后者似乎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如果说这是考利昂家族史诗的完结也不为过……
  
  从一个“小逃犯”到分割纽约五大家族的巨头,再到独霸内华达州的枭雄,直至控股全球最大房地产商的世界级富翁,影片《教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家史的最好的样本:残忍与阴险并重,不择手段的周旋于法律的漏洞与政治的虚伪——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一种司空见惯的模式。在该片导演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另一部影片《造雨人》中有一句台词说:“你知道妓女与律师的区别吗?妓女不会上死人……”而在《教父》中亦有类似的诠释:“那些提公文包的律师要比拿冲锋枪的黑社会抢的更多……”这是一种社会体制的必然,而并不是纯粹的人性主观感受:考利昂家族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们济弱除强深得人心或是因为“教父”那和蔼可亲的爱“讲道理”的性格使然。换言之,不具备艺术美观的考利昂家族也同样会统领资本主义的地下王国。这就是原著,马里奥•普佐在全书的开头引用巴尔扎克名言:“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的本意。
  卡夫卡的遗作《失踪的人》在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的译名为《美国》,据说是:“一九二七年出版时被布罗德改的。”——从《失踪的人》到《美国》似乎更直接的表达了卡夫卡意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原貌的勃勃野心;而由此我们可见:在旁观者看来惊险而刺激的“美国梦”其实就是一场生死不明的较量,有人得到钱财,更多人失去生命,中国古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凄切婉叹,如果套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人发财万骨哭”应该是再贴切不过。
  
  凶残、虚伪,这几乎是“教父”最基本的生存之道,也是影片屡见不鲜的表现手段,但在我们看来却是身不由己的悲哀坚忍,我们甚至会忍不住去责怪麦克之妻凯不妥协背后的不体谅,我们看见两代“教父”踽踽凉凉,感伤他们身不由己的生存方式,这就使我们更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体制问题,大局“为政治而政治”,个体“为生存而杀人”,所谓的自由亦是被操作的,是一种虚妄的幌子。
  ——原本是一个生脓发疮的毒疣,却被绘声绘色表现的一咏三叹,这是艺术的魅力。而在《教父》之中,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我们都能真实的看到忠实于现实的庞大结构,他们在各自的生存领域各司其职。麦克从一个一心想要脱离家族事业的荣誉军人到一个连自己亲哥哥也杀害的“魔头”,他的蜕变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一次振聋发聩的诘问。
  在原著中,凯也曾愤然离开麦克,也曾一度斥责他杀人不眨眼的恐怖,但最后还是欣然回到他的身边,每天念经诵佛,为丈夫祈祷;在电影中,为了加剧二元对立的戏剧效果,凯却是耿耿于怀,始终分居两地,这似乎是一种“但不为玉碎,必得以瓦全”的对决——是的,但凡你退一毫厘,妥协以求大全,很快便会被相对立面所同化:同样,在《造雨人》中我们可以看见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这种理念,借一个律师之口,说:“每个律师,至少在一个案子中察觉自己无意间越界了;越界久了,界限也消失了,直至成为污水中的另一只鲨鱼。”——因此,原著中凯的角色属性一部分落到了麦克的姐姐康妮身上,这个被弟弟夺去丈夫的可怜女人曾疯狂扑向麦克,斥责他的种种暴行,却在之后的日子沉溺于奢华的生活,为了金钱而向麦克妥协,一步步沦陷为第三部中的帮凶甚至凶手……
  
  这就是“美国梦”的奋斗史,各种各样的欲望琳琅满目如橱窗里的玩具被兜售,一个人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吞没,麦克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家庭却成了黑帮巨鳄;康尼沉溺于骄奢淫逸最初只是为了忘却丧夫之痛,却从侍奉左右的亲人到幕后操纵别人身死的决策者,甚至毒杀自己教父的侩子手。
  在《教父Ⅱ》的结尾,麦克依稀回忆起年轻时不顾忤逆父亲去参军的情形,那时他的身边亲朋满座合家欢乐,如今他的家族事业如日中天却只能靠缅怀来籍慰夕阳西下时那茕茕孑立的寂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
   因为对原著的忠实,科波拉一再坚持将片名定为《Mario Puzo's TheGodfather》,但是电影版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做出了超越——虽然无论从实际操作还是理论方面文字与影像都缺乏可比性,在此,仅从创作理念谈及一二。
  
  原著亦是以维托之女康妮的婚礼展开故事,一路夹叙夹议铺展开电影版前两部的全部内容,其间有大段的插叙来描写维托的发家奋斗史。但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第二部则在侧重表现麦克事业的转型(由黑向白转化)的同时切入其父维多事业的成型,在这里,导演弗朗西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常见的续集往往是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向后继续延伸,而《教父Ⅱ》则在即交代其后事宜的同时又完善了第一部隐去的内容,因此这即是一部续集也是一部前传;而在角色设置上,电影的人物明显要比原著走得更深远,无论是凯与康妮之间的互换还是麦克成长史的规划。
  在叙事手法上,篇幅的限制导致电影无法像小说一样铺设各个事件的背景,因此人物也变得更加鲜活——通过事件的发生我们往往可以反观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开头部分电影没有像小说一样交代各个求助于“教父”的人物的背景,而是以声画直接切入,这样既带动了观众的好奇又有了体现考利昂家族实力的线索,这部分是百大经典开篇之一……
  
   “派拉蒙”公司于1972年推出《教父Ⅰ》,影片上映,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促使其乘胜追击,继而推出第二部,虽然没有落入中国谚语“一鼓作气,再而衰,衰而竭”的魔咒,甚至于第二部在电影艺术方面的造诣远远超过了第一部,但随着故事线性结构的完结,“派拉蒙”与科波拉都没有谈及第三部;直到16年之后,“派拉蒙”与科波拉(据说是被经济逼迫)才于1990年再次携手,推出《教父Ⅲ》,然而,第三部却在无论故事还是拍摄都不输前两部的情形下遭致失败,观众与评论界丝毫不念旧情,票房的残败与“金酸梅”的两项大奖(最差新人与最差女配角:索菲娅•科波拉)着实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许多声音说:时代变了,九十年代已不在需要七十年代的东西——我看不然,时至今日,《教父》前两部的经典依旧无可取代,更不见得落后——我们真正不需要的其实只是第三部那无伤大雅的衍伸,换言之,即画蛇不需要添足——前两部的精良艺术已使故事最大程度的饱和,观众也在这个近乎完美的圆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而第三部又恰恰是在原本的故事之外展开,因此无论是“由来只有新人笑,谁人听见旧人哭”的人伦更替还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社会巍然都已脱离了前两部的轨道,也因了前两部的淋漓尽致,新故事亦不见得能有多大新意。
  
  
  附 第45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教父》
  最佳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教父》
  最佳女主角:丽莎.明尼里《酒店》
  最佳男配角:乔尔.格雷《酒店》
  最佳女配角:艾琳.赫卡特《自由的蝴蝶》
  最佳导演:鲍勃.福斯《酒店》
  最佳原著剧本:马里奥.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教父》
  最佳改编剧本:杰里米.拉纳《总统候选人》
  最佳摄影:杰弗里.昂斯沃思《酒店》
  最佳布景:罗尔夫.曾特鲍尔,米尔根.基巴奇,赫伯特.斯特拉贝尔《酒店》
  最佳服装设计:安东尼.鲍威尔《跟姑妈去旅行》
  最佳录音:罗伯特.努森,戴维.希尔德亚德《酒店》
  最佳剪接:戴维.布雷瑟顿《酒店》
  最佳音乐,歌曲:艾尔.卡沙,乔尔.赫希洪《海神号遇险记》中的歌曲
  最佳音乐,作曲:查理.卓别林,雷蒙德.拉希,拉里.拉塞尔《舞台生涯》
  最佳音乐,配乐:拉尔夫.伯恩斯《酒店》
  最佳短片,动画:《圣诞节颂歌》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诺曼.罗克韦尔的世界……一位美国人的梦想》
  最佳纪录片,短片:《这个极小世界》
  最佳纪录片,长片:《马乔》
  最佳外国语影片:《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法国)
  荣誉奖:
  授予以38年内开明的劳工关系的领导人和非歧视政策的缔造者而受到全体电影工作者尊敬与爱戴的查尔斯.博伦
  授予以演员、艺术赞助人,献身精神的公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爱德华.鲁宾逊,他是一位文艺复兴的人物。
  特别成就奖:
  授予为影片《海神号遇险记》设计视觉效果的勒.布.艾博特,阿.德.弗劳尔斯
  1972年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授予罗莎琳.拉塞尔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无)
  二等奖(奖章)
  授予研究和发展电子摄影并把磁带录像转录在胶片上的约瑟夫.布鲁思
  授予研制电影印片用的电子计算机化光阀调音系统的有关人员:联合电影工业公司的爱德华.赖卡德,霍华德.拉扎尔和伊布姆公司的爱德华.埃弗龙
  授予发展并研制潘那弗莱克斯电影摄影机的潘那维辛公司
  三等奖(奖状)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教父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授予科尔摩根公司的摄影研究为公司和爱克米器材公司的普西斯技术分公司
  授予卡特设备联合公司和拉姆特罗尼克斯公司
  授予德鲁克斯综合公司的戴维.德根科尔布,哈里.拉尔森
  授予卡农公司的吉罗.米凯,赖索.希罗斯和电影电视制片厂协会的电影和电视研究中心的威尔顿.霍尔姆
  授予威尔金公司的伊.赫.盖勒,基.姆.伯格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98750.html

更多阅读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5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奥斯卡金像奖奖杯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2011年2月27日在好莱坞柯达剧院举行,本届奥斯卡由两位好莱坞当红影星詹姆斯·弗兰科和安妮·海瑟薇联袂主持,ABC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现场直播

1957年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历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1957年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日期: 1957年3月27日地点: 美国洛杉矶,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RKO Pantages Theatre)美国纽约,NBC世纪剧院(NBC Century Theatre)主持人: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茜莱斯特·霍尔姆(Celeste Holm)(纽约现场)

声明:《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教父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为网友谁放肆了寂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