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 西汉吕后

张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22

汉初的政治形势是君与臣共天下,诸侯王国与侯国的存在始终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这种形势在出现之时就已蕴涵着变化的趋势,当着中央集权逐渐强大之时,王国与侯国的置废及其封域变迁就总要不断发生。再者由于行政管理的需要,郡县的调整,尤其是县的置废也是常事。周师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一书企图复原西汉一朝的政区变迁情况,但限于文献的不足征,对于西汉初中期的郡国,只能及于某些年代界址的推定而已,而无法确证界址之内的具体县级政区(县道邑及侯国)详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以及徐州楚王墓封泥的出土,不但使得探索吕后二年汉郡所属县目具备了可能性,而且也能更准确地复原其时的郡国政区。以是本文试图结合史籍和秦汉时期之出土材料,初步复原吕后二年之西汉郡国政区,尽量接近汉初政区地理之真面目。以下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请大家指正。

一、关于以《二年律令·秩律》(以下简称秩律)复原汉郡政区可能之探讨

《秩律》中给出了吕后二年属汉中央政府所统辖的二百余个县名,如其名单完整,则自然可从中推导出吕后二年之汉郡支书名单。以后文所还原之郡县情况,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县道名确乎完整的结论[1]。然其中侯国名单则显然不完整,二百余个县名中有20个爲侯国[2],列表如下:

侯国

侯名

始封户数

位次

所属郡

备注



吕种

吕后兄子



刘朝

河内

孝惠子

平阳

曹窋

10600户

2

河东

曹参子,孝惠初爲侍中,吕后四年爲御史大夫



周勃

8100户

4

河东

时爲太尉



萧何夫人

1

南阳

承夫爵



张平

2700户

48

北地

击英布卢绾功封



公上武

1300户

123

河内

公上不害子,孝惠二年嗣



卢罢师

1200户

114

河内

以平城功受封

隆虑

周竈

34

河内

时爲将军,屡出征

河阳

陈涓

29

河内

以丞相定齐地功封,后无述及其功

城父

尹开方

2000户

26

颍川

尹恢子,孝惠三年嗣,吕后三年被夺侯

壶关

刘武

河内

孝惠子

襄城

刘义

颍川

孝惠子

中牟

单父圣

2200户

125

颍川

高帝十二年方封

颍阴

灌婴

5000户

9

颍川

传言以列侯事孝惠及吕后,当爲车骑将军或大将军

舞阳

樊伉

5000户

5

颍川

樊哙子,吕后侄

启封

陶青

2000户

115

颍川

陶舍子,高帝十一年嗣,文帝末爲御史大夫

女阴

夏侯婴

6900户

8

颍川

时爲太仆

焉陵

朱濞

700户

52

颍川

击项藉臧荼功,高帝十二年十二月封

阳陵

傅靖

2600户

10

广汉

傅宽子,孝惠六年嗣

显然高帝、孝惠、吕后三朝所封侯国数目远过于此,因此首先我们有必要探讨,何以这20个侯国会出现在秩律中,惟有如此,方可补上其未出现在秩律中的侯国名称。不难看出,除沛、女阴等少数侯国外,其余侯国均位于汉廷直属郡,沛县作爲刘邦故里地位特殊,不可与普通县同等而语,之前更是高帝汤沐邑,当不归属楚国管辖。女阴侯国以地望似应在淮阳国内,然亦有可能属南阳郡,详见后文。以此,我们可以推断《秩律》所列出侯国的一条标准爲:地望在中央直属郡内。换句话说,位于诸侯王国中的侯国不列于秩侓之中。(侯国既归中央管辖似应列于秩律中,而竟不列,当有其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

但即使在汉郡范围内,存在的侯国也不仅只有上述20国。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我们可以列出一份当时封地在该区域的侯国表[3]:

侯国

侯名

始封户数

位次

所属郡

备注

南安

宣虎

900户

63

蜀郡



强昫独

1500户

95

蜀郡

强瞻子

汁邡

雍巨鹿

2500户

57

广汉

雍齿子

猗氏

陈支

1100户

50

河东

陈遬子,孝惠七年嗣。位次曰长陵

长修

杜中

1900户

108

河东

杜恬子,孝惠三年嗣,位次曰信平侯

故市

阎无害

1000户

55

河南

阎泽赤子,高帝九年嗣

平皋

刘远

580户

121

河内

刘佗子,项氏降臣

阳河

卞安国

上党

卞欣子

杜衍

王翥

1700户

102

南阳

斩项羽

涅阳

吕胜

1500户

104

南阳

斩项羽

棘阳

杜得臣

2000户

81

南阳

击项藉

筑阳

萧延

南阳

萧何少子

复阳

陈胥

1000户

49

南阳

击项藉

乐成

丁礼

1000户

42

南阳

属灌婴,杀龙且功封侯

吴房

杨武

700户

94

南阳

斩项羽功封

成阳

奚意

600户

110

南阳

以太原尉定代功封



黄极忠

1000户

113

南郡

前爲临江将,后降,破英布故封



黎朱苍

700户

121

南郡

以长沙相封



室圣

1000户

71

东郡

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 西汉吕后
室中同子



翟盱

900户

130

东郡

以汉二年之功,高帝十一年获封



季必

1000户

90

东郡

以击韩信功侯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爲何这些侯国不在《秩律》中出现?

对比两份侯国名单,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所封者多爲皇子或外戚,或则多爲在功臣位次中排名靠前者,即不然亦往往封侯较晚,多有在高帝末年击英布、卢绾役中建功者,疑其多爲当时尚在汉廷任职者。例,除人所皆知的周勃、夏侯婴、灌婴等人外,如隆虑侯周竈,《汉书·高后纪》云,“(七年)遣隆虑侯竈将兵击之。”《文帝纪》亦有“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之记载。则周竈吕后时期当一直爲汉之将军。又如平阳侯曹窋于吕后八年“行御史大夫事”[4],则此前已仕于中央亦明矣。即使无此类记载的侯国,也颇有类似嫌疑,如城父侯,其在吕后二年后一年便被夺侯,又不言是何罪过,很有可能是朝中得罪吕后,以至于此。又如蓾侯,乃因击卢绾功得侯,则直至高惠之际依然有职在身,延续到吕后二年亦颇合乎情理。虽然其中有多人并无确切记载当时是否任职中央,然文献记载有所缺漏并不爲奇,且观后一份名单,亦找不到记载称其中有人当时正在朝中任职。

秩律给出的应当是汉廷政府支付官吏俸禄的标准,故猜测,侯国赋税乃列侯自得,故中央并不支付侯国官吏的俸禄。《汉书·高帝纪》所载十二年三月诏亦云:“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爲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爲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然对于出仕汉中央朝廷者则不同,《二年律令》中屡屡可见有关“吏及宦皇帝者”的表述,且对此类人士多有优待,如《徭律》即称“吏及宦皇帝者不与给傅送。”颇疑凡出仕汉廷者,由于无法自理侯国事务,故中央爲其支付县令/长之俸禄,此亦属于对于任职中央者的一项福利政策。然如曲逆(陈平封国)、安国(王陵封国)等何以不出现在秩律中,仍令人费解,或与汉初侯国与地望所在王国之关系有关,考虑到汉初在王国境的侯国仍属于王国所管辖范围,侯国因故废除后地亦入王国而非汉,此类侯国令长之秩遂由王国支付,无关汉廷[5]。又,軑侯黎朱苍爲长沙相而不见于秩律,当因其乃长沙国功臣,秩亦当由长沙国承担之故也。又疑凡爲王国所聘任者,其封国皆不出现在秩律中也。观秩律八百石县中,河东属县平阳与绛两侯国附于后,疑此项政策乃爲孝惠或吕后时期方推行,因故两侯国后方得列入。

西汉初年,侯国并不归所在地郡守管辖,然从地理疆域上说,这些被置爲侯国的县却是所属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郡守尉仍然需要行县至侯国[6],显见其对于侯国的事务仍有一定的处置权。当侯国被废除后,仍将成爲郡的下属县,因此出于对当时政区复原的需要,下文中我们将在各郡下补出地望位于该郡的侯国(凡以《表》所补之侯国均在县名后标以**)。

二、吕后二年各郡行政区域剖面复原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云高祖末年,汉有十五郡,即内史、河东、河南、河内、上党、南阳、南郡、巴郡、蜀郡、汉中、广汉、陇西、上郡、北地、云中[7],之后随着淮阳国的废除重置,颍川郡重归中央,而以《秩律》中的县来看,东郡很可能也在吕后二年前复置(详见后文)。则截至吕后二年,西汉中央共管辖十七郡[8],以《秩律》及迄今爲止对《秩律》各家的研究,可以恢复出如下的郡县区划:

内史:栎阳、长安、频阳、临晋、新丰、杜(即《地理志》京兆尹之杜陵)、高陵、虢、郿、[9]槐里、雍、好畤、颌阳、胡(即《地理志》右扶风之湖)、夏阳、下邽、漦、郑、云阳、重泉、华阴、衙、蓝田、池阳、汧、杜阳、漆、上雒、商、武城、翟道、鄜、美阳、褱德

故汉初内史之疆域乃爲:与河东以河水爲界,与河南、南阳以原函谷关(即《地理志》弘农县)及武关一线爲界,西部边界与《地理志》中三辅相仿,唯栒邑此时不属内史。[10]



陇西:上邽、故道、羌道、西、冀、成纪、阿阳、临洮[11]、平乐(疑爲《地理志》武都之平乐道)、狄道、戎邑、辨道、武都道、予道、氐道、薄道、下辨(疑爲《地理志》武都之下辨道)、豲道、略阳(疑爲《地理志》天水之略阳道)、绵诸(疑爲《地理志》天水之绵诸道)[12]

陇西疆域约等于《地理志》中陇西、天水二郡及武都郡部分县,南有武都郡之武都道、平乐道等县。



上郡[13]:圜阳、高奴、雕阴、洛都、襄洛[14]、漆垣、定阳、平陆、饶、阳周、原都、平都、平周、武都[15]、徒涅(即《地理志》西河之徒经)、西都、中阳、广衍、高望、雕阴道

上郡爲《地理志》中上郡与西河郡河西部分之和,北至武都,东界黄河,西线当在长城处。[16]



北地:彭阳、乌氏、朝那、阴密、郁郅、蓾侯国、楬邑(即《地理志》右扶风之栒邑)、归德、朐衍、义管道、略畔道、朐衍道、方渠除道

北地郡疆域北至河水,西与汉初至陇西郡交界,南有栒邑,东界上郡。

巴郡:朐忍、郪、资中、阆中[17]、江州、江阳[18]、临江、涪陵、安汉、宕渠、枳

蜀郡:郫[19]、成都、临邛、青衣道、严道、湔氐道、绵虒道、南安侯国**、繁侯国**[20]

广汉郡:雒、新都、武阳、梓潼、涪、葭明、阳陵[21]、阴平道、甸氐道、什邡侯国**

汉中郡[22]:南郑、成固、西城、沮[23]、旬阳、安阳、长利、锡、上庸、武陵、房陵

从上述四郡辖县看,蜀郡东达江水、沫水相会之南安,广汉则乃爲汉初析蜀郡东部而置。巴郡之疆域远较《地理志》时期爲大,西线抵资中、江阳一线。唯汉中与汉末差别不大,其之后惟将最西之沮县析出以置武都郡。



河东郡[24]:杨、临汾、蒲反、平阳侯国、绛侯国、汾阴[25]、垣、濩泽、襄陵、蒲子、皮氏、北屈、彘、解陵[26]、猗氏侯国**、长修侯国**、高粱侯国**[27]

河东疆域基本与汉末一致,唯端氏汉初属上党。



上党郡:沂阳(志无)[28]、长子、潞、涉、余吾、屯留、武安、端氏、阿氏(即《地理志》之陭氏)、壶关(侯国)、泫氏、高都、铜鞮、涅、襄垣、阳河侯国(即《地理志》之阳阿)**

上党郡疆域汉末与汉初变动不大,惟析置两县以属魏郡,另与河东郡之边界略有调整。



河南郡:雒阳、陕、卢氏、新安、新成、宜阳、平阴、河南、缑氏、成皋、荥阳、卷、岐(志无)、阳武、陈留、梁、圉、酸枣、密、故市侯国**、武强侯国**

汉初河南郡疆域西至秦函谷关,东有陈留郡西部及淮阳国小部,然东南中牟以南此时归于颖川,西南界与北界基本与《地理志》相符。



河内郡:温、修武、轵侯国、河阳侯国、汲侯国、荡阴、朝歌、邺、野王、山阳、内黄、蘩阳(即《地理志》魏郡之繁阳)、共侯国、馆阴(即《地理志》魏郡之馆陶)、隆虑侯国、怀、州[29]、平皋侯国**

河内郡疆域在《地理志》之河内外另有魏郡大部,最北已抵馆陶。[30]



东郡[31]:濮阳、阳平[32]、东阿、聊城、燕、观、白马、东武阳、茬平、甄城、顿丘、清侯国**、衍侯国**[33]、戚侯国**

东郡于高帝十二年曾罢以益梁国,故吕后二年时不得秦之东郡全部,与《地理志》之东郡相比,亦缺少离狐(后汉属济阴郡)、癝丘(后汉属济阴)、寿良等东南诸县。



颍川郡[34]:阳翟、城父侯国[35]、成安、阳城、苑陵、襄城侯国、偃、郏、尉氏、颍阳、长社、许、中牟侯国、颍阴侯国、定陵、舞阳侯国、启封侯国(即《地理志》河南郡之开封)、焉陵侯国

颖川郡六百石属县秩律中分两组列出,前一组乃上述县中由阳城至长社者,后则爲从中牟至焉陵。疑高帝“罢颍川郡,颇益淮阳”所益淮阳者仅后数县也,吕后复封淮阳国时,仅授以秦淮阳郡之地,故复置颖川郡。此颖川郡疆域大于《地理志》之颖川郡,西至中牟苑陵一带,北至启封(开封),东南至汝南之阳城。



南阳郡:宛、穰、慎[36]、新野、酂侯国、析、郦、邓、南陵、比阳、平氏、胡阳、蔡阳、随、西平、叶、阳成[37]、雉、阳安、鲁阳、朗陵、犫、女阴侯国、杜衍侯国**、涅阳侯国**、、棘阳侯国**、筑阳侯国**、乐成侯国**、吴房侯国**、成阳侯国**

南阳郡之疆域西有弘农之析县,与淮阳国疑以汝水分界,然最东竟包囊汝阴、慎县。南界与《地理志》大致相合。

南郡:宜城、巫、江陵、秭归、临沮、夷陵、醴陵(志无)[38]、孱陵、销(志无)、竟陵、安陆、州陵、沙羡、西陵(疑乃《地理志》江夏郡之西阳)[39]、夷道、下隽、索、邔侯国**、軑侯国**

南郡之疆域爲《地理志》南郡、江夏郡西部及武陵郡西北角。



云中郡[40]:云中、九原、咸阳、原阳、北舆、旗陵[41]、西安阳、武泉、沙陵、南舆、曼柏、莫?、河阴、博陵

云中郡疆域向西一直推进到西安阳,包括了《地理志》中五原郡大部。



其他:长陵、安陵、万年邑(此三城在内史)、黄乡(在河南郡)[42]、灵州(《志》属北地)、圜阴(志属西河)[43]

另秩律中闲阳地望不明[44]。

三、秩律所能推导的吕后二年王国边界及政区面貌

还原出吕后二年汉廷所辖郡县的基本面貌后,其与汉郡相邻的王国边界也进一步清晰,尤其在梁国、赵国等王国上,秩律让我们对其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

梁国:从《秩律》中出现的东郡、河南郡等县名来看,至吕后二年,梁国西界已可确定。前文东郡条可见梁国之西北界,其离狐、癝丘、寿良[45]、须昌侯国[46]等均属梁国。另陈留、封丘、酸枣等县亦见于秩律,则梁之西界确与《梁孝王世家》中西至高阳的记载相吻合。西南界,《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襄邑、宁陵、傿县乃文帝时期由淮阳所割,则吕后二年,梁西南与淮阳在雍丘、睢阳一线分界。其东界亦可以根据楚王墓所出土之封泥中确定的楚国西界得出,大致在棘壁处。

其领县有:雍丘、外黄、昌邑、砀、方与、成阳、亢父、下邑、虞、爰戚、济阳、成武、都关、蒙、东緍、临济(即《地理志》之平丘)[47]、成安、单父、长垣、定陶、宛朐[48]、任城、无盐、东平陆、南平阳、睢阳、乘氏、栗、谯、鄼[49]、离狐、寿良、癝丘、范、须昌侯国、胡陵侯国、橐侯国、东茅侯国、甾侯国、建平侯国、芒侯国。[50]

淮阳国:吕后元年复置淮阳国,以封孝惠子强,然以《秩律》见,其封域不得刘友之淮阳全境也。《秩律》中颖川郡六百石属县乃分两次列出,前一次爲“阳城、苑陵、襄城、偃、郏、尉氏、颖阳、长社”,其后又列出“许……中牟、颖阴、定陵、舞阳、启封、闲阳、女阴、索、焉陵”,更值得一提的是,后一份县目之后紧接便是东郡属县,故疑后一拨颖川属县乃是此前“颇益淮阳”的部分。然至吕后元年复置淮阳国时,颖川郡属县均复归原郡,淮阳国唯得旧淮阳郡之地也。以南阳郡属县看,汉初之淮阳郡亦非《地理志》中淮阳国与汝南郡之和也,汝南郡之所置,乃由淮阳之南境和南阳郡、南郡数县而置,并非全然爲淮阳国所割也。

吕后二年之淮阳国领县当有[51]:陈、苦、柘、鄢、襄邑、上蔡、细阳、召陵、项、濅、固陵(即志之固始)、城父、  强[52]、平舆、新郪[53]、女阳、南顿、新蔡、长平[54]、阳夏、甯陵侯国、慎阳侯国、新阳侯国、博阳侯国[55]。

淮南国:从《二年律令》中的南郡县目,亦可推及汉初淮南国之西境。周振鹤师《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江夏郡东部数县乃故衡山国地,即吕后二年之淮南国地也。汉初淮南国之政区当如下[56]:

淮南内史:寿春、阴陵、历阳、东城、建阳、钟离、曲阳、六、蓼、安丰、全椒、合肥、襄安、临湖、弋阳、期思侯国。

衡山郡:蕲春、鄂、邾、西陵、寻阳、居巢、潜、舒、雩娄、皖、枞阳、松兹侯国。

豫章郡:南昌、南野、雩都、新淦、海昏、庐陵、赣、南城。

庐江郡:歙、黟、泾、陵阳、下稚、历陵、鄡阳、鄱阳、余干、彭泽、柴桑。

赵国:《二年律令·秩律》不仅明确了魏郡绝非高帝所置,也给出了汉初赵国的南界,其时赵王友之赵国南部以斥丘、清渊一线与河内郡分界,北部常恒山郡则被吕后所夺,以封孝惠子爲恒山王[57]。赵国余有赵内史(原邯郸郡)、钜鹿郡、清河郡及河间郡。

刘友赵国政区则如下[58]:

赵内史:邯郸、襄国、柏人、鄗、房子、斥丘侯国、平棘侯国、张侯国。

钜鹿郡:下曲阳、曲周侯国、广平侯国、广阿侯国、禾成侯国、任侯国、宋子侯国、贳侯国、堂阳侯国。

清河郡:信都、东武城、观津、鄃、厝、脩、信都、扶柳侯国、辟阳侯国[59]、清阳侯国[60]、棘蒲侯国、南宫侯国、复阳侯国。

河间郡:南皮、浮阳、章武、东光、阜城、东平舒、乐成、武遂、桃[61]、平都侯国、甘泉侯国[62]。

恒山国与此时之赵国在元氏、深泽一带分界,吕后二年尚未析置中山郡,其辖县二十五[63]。属县如下:元氏、石邑、灵寿、蒲吾、上曲阳、九门、井陉、南行唐、真定、肥纍、绵曼、关县、卢奴、北平侯国、深泽侯国、苦陉、安国侯国、曲逆侯国、望都、广望、新处[64]、陉城[65]、唐县、新市、毋极。

代国:通过秩律还原出吕后二年云中郡的辖县情况后,亦有助于进一步复原汉初代国疆域领县。吕后二年,代王刘恒之封国爲汉初之代郡、雁门、太原及高帝所置之定襄郡。《汉书·高帝纪》,六年“春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爲代王。”《韩王信传》则记载韩信王太原三十一县。即高帝六年云中、雁门、代郡合计五十三县,太原三十一县。吕后二年之代国即此八十四县去除云中郡也。

前述《二年律令》所见云中郡属县有十四县。则此时代国领县犹有七十县也。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勃“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而《地理志》中雁门仅得十四县也,且阴馆县明确记载爲景帝后三年置。又,汉初韩王信受封太原,后韩王信请都马邑,《地理志》中马邑属雁门郡。则汉初马邑乃属太原也,地望观之,马邑南之楼烦、埒县亦必定归太原。[66]

如此,《地理志》中雁门郡14县至多10县汉初属雁门,亦即有七县之后被划归它郡,疑乃爲置定襄郡时分雁门之县而致也。《地理志》中定襄郡十二县,其武皋、武要、安陶、定襄四县与云中郡毗邻,从防范匈奴的战略角度看,秦时当归云中郡。此四县附近汉初当另有一县属云中郡,襄阴虽地望不明,但似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北一带[67],疑乃此县也。而定襄郡所余之成乐、武进、桐过、骆、武城、复陆、都武、复陆则汉初本属雁门郡,高帝十一年乃分云中、雁门置定襄郡也。

《地理志》代郡有十八县,如此合计与前述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马邑以北诸县合计共五十四县,多出一县,当亦爲高帝之后所置,惜不知究爲何县也。

太原郡汉末有二十一县,汉初又领有马邑、楼烦、埒县三县,距韩王信所领之三十一县尚余七县。《地理志》西河郡中干章、临水、皋狼、离石、蔺县、隰成、土军七县均本爲代王子侯国,当即爲此七县也。

长沙国:《汉书》云“波汉之阳,亘九疑,爲长沙”,将长沙国的北境定在汉水,此说向有争议。《二年律令》中下隽、孱陵、索县三县名的存在,可证汉初长沙国之北界不但远离汉水,甚至不得《地理志》武陵郡、长沙国全境也。[68]

吕后二年,长沙国下有长沙内史、武陵郡、桂阳郡。

其内史领县当有:临湘、罗、益阳、攸、安成、宜春(志属豫章)、容陵[69]、连道、湘南、承阳、昭陵。

武陵郡领县有: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零阳、门浅、上衍[70]、义陵侯国。

桂阳郡:零陵、泠道、营道[71]、洮阳、郴县、桂阳、南平、齕道、舂陵[72]、观阳、便侯国[73]、陆梁侯国[74]。

又有离侯国此时存于长沙国,然不知其具体地望。

四、楚元王刘交封域政区复原

吕后二年之楚国仍爲楚元王交之封国,然此时楚国之封域已与高帝六年初受封时之疆域不同,本所辖之薛郡被转授与鲁元公主子张偃,共齐之城阳郡同爲鲁侯张偃之封国[75]。然欲判断此时楚国乃至鲁国的疆域辖县仍需追溯到刘交初受封时。

汉六年,高祖刘邦封其弟交爲楚王,然关于楚国封域正史中记载并不相同。《高纪》及《楚元王传》皆称封薛、东海、彭城三郡之地36县。晁错上疏请削藩又言庶弟元王封楚四十城。宣帝年间楚王延寿与广陵王书则称,元王初受封32县,今国土愈狭云云。孰说爲是,须由侯国与县目的分析始:

考汉六年之后至吕后二年之前,封于楚之侯国有:

侯国

封日

侯名

户数

备注

周吕

高帝六年正月丙戌

吕泽

即楚国之吕县,高帝九年更封。

建成

高帝六年正月丙戌

吕释之

吕后元年更封



高帝六年正月丙午

张良

万户



高帝六年

奚涓母

四千八百户

后更封重平

武原

高帝八年十二月

卫胠

二千八百户



高帝八年三月丙戌

秦同

千户

志无此县,或初仅一乡

傅阳[76]

高帝十二年十月辛丑

周聚

千四百户

下相

高帝十二年十月己酉

冷耳

二千户

谷阳

高帝十二年正月乙丑

冯谿

疑数百户[77]

当乃一乡之地所封



高后元年四月辛卯

吕产



高后元年四月乙酉

阳城延

五百户

当爲一乡之地

上邳

吕后二年五月丙申

刘郢客

刘交受封于高帝六年丙午,由上可知,其受封之时或已有四县另封侯国,刘交所封之三十六县实当在此四县之外。而此后如周吕侯等侯国国除,其封县则入楚国,故晁错乃言楚国封县实爲四十。刘延寿所言之三十二城,或因二、六字形相近,以致讹误也。

关于楚国汉初之辖县,上世纪末徐州发掘的两座重要汉墓中提供了重要线索。徐州北洞山楚王墓与狮子山楚王墓中出土了一批印章封泥,含有丰富的官职与地理信息。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印章封泥中与县名有关者有:

“彭之右尉”、“凌之左尉”、“萧之右尉”、“缯丞”、“山桑丞印”、“虹之左尉”、“襄贲丞印”。

狮子山汉墓出土了共205枚印章、90枚封泥,其中涉及县名的有:

“缯之右尉”、“卞之右尉”、“谷阳丞印”、“北平邑印”、“海邑左尉”、“朐之右尉”、“文阳丞印”、“兰陵之印”、“相令之印”、“僮令之印”、“武原之印”、“承令之印”、“上邳丞印”、“彭城丞印”、“吕丞之印”、“萧丞之印”、“符离丞印”。

合计两墓共有22个县级政区名称出现,其中,彭、谷阳、武原、上邳吕后二年乃爲侯国,彭、谷阳疑乃以一乡之地封,北平邑被考订爲楚元王陵邑,则此三地当不预楚之初封县数。除以上外,从史籍和出土文献中我们还可以找到部分楚国初年之县。

蕲县:《汉书·陈胜传》云,“行至蕲大泽乡,会天大雨。”《汉书·高帝纪》亦有“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爲楚王。”蕲下有乡,必爲一县之名也,属楚内史。

薛县:《汉书·高帝纪》载,英布反时,“滕公言故楚令尹薛公有筹策。”楚汉之际亦有一薛公,《汉书·樊哙传》云,“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薛县乃秦薛郡属县,汉初亦当属楚国薛郡,吕后二年属鲁侯封地。

下相县:名见《汉书·樊哙传》,又十二年十月,楚相冷耳以功封下相侯,户数达二千户,可当一县之地。属楚内史。

鲁县:本爲秦薛郡治所,高帝六年封奚涓母爲侯国,当时当属楚薛郡。然数年之后奚涓母改封重平,此地爲鲁元公主食邑,吕后二年属鲁侯。

瑕丘县:瑕丘《汉志》属山阳郡,乃元朔三年封鲁王子侯国时别属。《汉书·陈胜传》称,“瑕丘公申阳者,张耳嬖臣也。”瑕丘必秦县也,属薛郡。吕后二年爲鲁侯辖县之一。

邹县:《汉书·樊哙传》,“攻邹、鲁、瑕丘、薛。”邹与后数县并举,当爲县也,属薛郡。

下邳县:见《张良传》,“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乃封良留侯,与萧何等俱封。”汉初属彭城,楚内史。

徐县:《陈涉世家》,徐人丁疾,徐县亦秦县,汉初当存也。后淮南王布反时,楚与其战徐僮之间。徐僮两县也。僮县有封泥也。

下蔡县:英布传,有下蔡,所谓“东取吴,西取下蔡”,爲秦县,甘茂即下蔡人也,属楚内史。

取虑县:《史记·陈涉世家》有取虑人郑布,取虑乃秦县,汉初当存也,属楚内史。

滕县:夏侯婴人称滕公,乃楚人称县尹爲公之故,滕本爲县,吕后四年以其封吕更始爲侯国,足证其存。汉初属薛郡。

郯县:秦东海郡郡治,故东海郡又往往称郯郡。

傅阳县:高帝封周聚爲侯国,《汉书·灌婴传》称,灌婴“攻博(傅)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属楚内史。

竹县:《汉书·曹参传》“曹参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属楚内史。

銍县:《汉书·陈胜传》,葛婴“攻銍、鄼、苦、柘、谯。”銍县有自春秋至秦汉之古城址,当爲秦县。又伍徐、董緤、宋留皆銍人也(见《史记·陈涉世家》)。属楚内史。

向县:春秋有莒人入向之语,此向即《地理志》沛郡之向县也。

留县:高帝封张良爲侯国,属楚内史。

建成县:高帝封吕释之爲封国,吕后元年复封吕种,属楚内史。

郊县,一作洨:高后元年封吕产,六年爲吕王,国除。属楚内史。

厹犹县:秦封泥有“厹犹丞印”,属楚内史。

建陵县:秦封泥有“建陵丞印”,属东海郡。

以此,高帝所封楚元王刘交之三十六县当爲:凌、萧、缯、山桑、虹、襄贲、卞、海邑、朐、文阳、兰陵、相、僮、武原、承、上邳、彭城、符离、滕、邹、瑕丘、竹、銍、取虑、徐、下邳、下相、郯、薛、蕲、厹犹、建陵、下蔡、郊、傅阳、向。

吕后二年刘交初封之楚国政区可复原如下:

楚内史:彭城、吕、萧、相、建成、銍、谷阳侯国、虹、山桑、竹、蕲、符离、下蔡、向、留侯国、郊侯国、武原侯国、傅阳侯国、梧侯国。

东海郡:凌、取虑、僮、徐、海邑、朐、郯、兰陵、缯、彭侯国、襄贲、下邳、建陵、厹犹、下相侯国。

另,属薛郡有:鲁、卞、邹、文阳、瑕丘、滕、薛、承、上邳侯国,此时当爲鲁侯所食。



五、齐、吴、燕三国汉初政区复原

高帝所封之王国中,除楚国外,与汉郡全不交界者尚有三:齐、吴、燕。考此三国,吴、燕两国范围内汉初与汉末之间,县级政区变动尚小,齐国则可谓翻天覆地,面目迥异《地理志》时代。

初,高帝封子肥爲齐王,乃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琅邪七郡七十三县授之,孝惠即位后,齐王摄于吕后之威,献城阳郡爲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后元年,又割齐之济南郡爲吕王奉邑。其时齐国所领者尚余齐内史(临淄郡)、琅邪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五郡之地。

其领县如下[78]:

齐内史:临淄、昌国、千乘、狄、剧、东安平、益、蓼城侯国[79]、广侯国、高宛侯国、栒侯国。

济北郡:重平、东平舒、平原、鬲、高唐、漯阴、朸、杨虚、合阳[80]、厌次侯国、成侯国、柳丘侯国、临辕侯国、祝阿侯国。

胶西郡:淳于、平寿、饶、高密、邞、姑幕、营陵侯国、安丘侯国、朱虚侯国、都昌侯国、昌侯国。

胶东郡:掖、腄、黄、临朐、东牟、即墨、下密、昌阳、曲成侯国、魏其侯国、昌武侯国。

琅邪郡:不其、赣榆、琅邪、柜、海曲、椑、横、海曲、东武侯国、高陵侯国。

此外,高帝封靳歙爲信武侯,此侯疑在齐国也,然不知在何郡。又文帝所封齐悼惠王子侯国中武城、白石、安都、瓜丘、营平五县地望存疑,故暂不列入郡名下。

又,吕国领济南一郡,其领县有:东平陵、阳丘、般阳、菅、历城、着、博、卢、盖、南武阳、嬴、德侯国、梁邹侯国、磨侯国、台侯国、绛阳侯国[81]、博成侯国、龙侯国。

城阳郡之地合原楚国之薛郡爲鲁侯所食,其城阳郡领县有[82]:莒、东安、虑、启阳[83]、临沂、阳都侯国、费侯国。加原薛郡之县,鲁侯所食爲:莒、东安、虑、启阳、临沂、鲁、卞、邹、文阳、瑕丘、滕、薛、缯、承、阳都侯国、费侯国、上邳侯国,此时当爲鲁侯所食之两郡之地也。

原汉初吴国、燕国两国辖境内之置县情况与汉末相比区别不大。刘贾荆国初封之时有五十三县,有东阳郡、鄣郡、会稽郡,吴国即承袭此五十三县,且此五十三县似至汉末未变。其政区可复原如下:

吴内史:盱台、射阳侯国、赘其、高山、盐渎、淮阴、淮陵、富陵、东阳侯国、播旌、堂邑侯国、舆、海陵、广陵、江都、高邮、平安。

会稽郡:吴、曲阿、乌伤、毗陵、余暨、阳羡侯国[84]、诸暨、无锡、山阴、丹徒、余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大末、乌程、句章、余杭、鄞、钱唐、鄮、富春。

鄣郡:宛陵、于潜、江乘、春谷、秣陵、故鄣、丹阳、石城、胡孰、陵阳、芜湖、溧阳。

高帝十二年,周勃平定燕地,据其本传载此时燕地之县数,云“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其渔阳二十二县当爲十二县之误,辽东之二十九县实乃辽东辽西两郡之和。以此相比《地理志》,上谷郡少三县,辽东辽西两郡合计少三县。

又樊哙平燕十八城,当爲燕内史之地,后乃属广阳、涿郡也。《地理志》广阳国领4县,其一爲阴乡,当因分置王子侯国原县仅余一乡之故。涿郡领县29,其13县爲王子侯国,其中得自广阳国4,当共阴乡合原本之一县也。其余16县中,自高阳西南本皆爲赵地,则南深泽、蠡吾、高阳、安平、饶阳、中水、武垣7县本不属燕也[85],则合削入渤海郡之安次、文安二县,其县数总和不过十五县也,距十八城尚差三城。此地不当汉初辖县反多过汉末,故疑樊哙时已收复燕内史,兼破上谷三县,故周勃所定上谷县惟有十二也。辽东辽西两郡之新置县疑与朝鲜四郡之内迁有关,惜不知究竟哪三县爲新置也。

高帝十二年,燕赵边界调整,燕国得上述七县地,然此时县数自然非七县[86],汉初似仅有高阳、武垣、饶阳、中水四县,如此燕内史辖县有:蓟、广阳、方城、临乐、涿、廼、榖丘、故安、范阳、容城、易、鄚、安次、文安、高阳、武垣、饶阳、中水侯国、阿陵侯国。

结语

由上述之政区复原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吕后二年的县目相比汉末差异甚大,且西汉一朝之新置县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分布。就汉廷直属区域看,其变化相对较小,河东、上党等郡尤爲明显,新置县集中在内史地区及西北沿边诸郡,当爲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和实关中以制关东政策下的屡徙豪族入关所致。

然除却西北边界外,其余边地在县目变化上趋于静止,燕、吴、淮南等国皆如此,长沙之边郡桂阳甚至出现了县目减少现象,当是由于武帝开岭南后,桂阳无需大量置军事据点之故。

齐、楚、赵、梁等地处关东富庶地带的王国内,县目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其一大原因当爲分置侯国之故。然除此之外,由于人口繁殖、经济开发所导致新置政区以加强统治而产生的县亦当不在少数,此点在齐地尤爲明显。齐地汉初不过七十余县,扣除侯国因素,所新增县目亦当有数十之多。窃以爲,此或与齐地采用郡县制较晚,故秦时置县多领地偏大,至西汉时期方逐步增置新县,以符合行政管理之需要有关。

当然,由于出土文献的不够完整,以上之考证今后还有可完善之处。可惜如《二年律令》这样的简牍实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若类似文献能够多有出露的机会,则西汉一代的政区面貌庶几可得进一步厘清。如荆州松柏汉墓中所出土的南郡公文使我们得以知道南郡在武帝初期的辖县情况[87],可惜其他各郡国同时的详情并没有其他文献可以说明,否则我们或许又可作出武帝初年全国郡县分布的断面图了。

附记:本文系据作者之前在简帛网发布的《从〈二年律令·秩律〉推测吕后二年汉廷所属政区面貌》(2011年11月2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85)一文修订而成。

(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2013年1月20日22:36)



[1]详见后文巴蜀汉中数郡条与河东郡条下之脚注。

[2]《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此处已比照《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两表对部分侯国记载不一,如阎泽赤封国《史表》作故市,《汉表》作敬市,笔者所引多爲《史表》,后文从《汉表》者另注。另,凡地望不明者此处不载。)下文表格中所记载皆见于史表、汉表,不再另作注。

[3]由于当时侯国仍有部分至今地望无考,故下列侯国当并非秩律中所缺佚侯国之完整名单。后文对吕后二年县道侯国之考订时,亦因此不得不将部分侯国缺席。

[4]《汉书》卷三《高后纪》。

[5]汉初侯国封于王国境内者,国除后乃入王国境中,中期方改。以肥如爲例,肥如侯国地处燕国境内,于景帝元年国除。《史记·荆燕世家》记载,武帝年间燕王定国因杀肥如令获罪,显见肥如县后归燕国管辖,燕王方可杀之。又如高帝以土军封宣义,宣氏侯国元朔二年国除,后代王子又获封此县,显见土军国除后归代国。

[6]《史记·绛侯世家》中,河东郡守尉便常行县至绛县。

[7]谭其骧《西汉地理考辨(二则)》考证之,见《禹贡半月刊》第6卷10期。

[8]周振鹤师《〈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一文中已指出吕后二年颖川郡当存在,东郡亦有可能恢复建置。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中亦以爲吕后二年汉中央所辖有十七郡。

[9]千石县新丰前有五字空缺,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中以竹简红外线影像技术,查知第二字爲高,该县当爲高陵。另第五个从邑旁,或爲郿县。郿县见于《史记·樊哙传》及《周勃传》,汉时又爲右辅都尉治所,乃大县,此时当存。则此五字仍余首字与第四字,当爲两单字县名。疑一爲杜县,《史记·灌婴传》,“(高祖)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樊哙传》亦云,“至栎阳,赐食邑杜之樊乡。”则杜县此时可析置两乡分封两侯国,亦不至于数年后被废置。另一字疑爲虢。

[10]图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改绘,地望不名者不绘入,后图皆如此,不另作说明。又,长陵、安陵等此时可能并不归内史管辖,故上文县名中未列入,然其地望实在内史境中,故地图中又绘入。下图中灵州等皆类此。

[11]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中指出故道见于《行书律》,《汉书·吕后纪》载二年羌道地震,则故道、羌道当爲缺失之县。《二年律令》中453号简前部有残缺,从简之字数看似乎少11-12字,此处简文所涉当爲陇西属县,除故道、羌道外当犹有数县。西县见于《高帝纪》、阿阳见《高后纪》,临洮见《秦始皇本纪》,冀县见《秦本纪》,成纪见《李广传》,且西、阿阳等县均有秦封泥传世。剩余之7-8字或?正是此5县,故补之于此。

[12]西汉之道与县自然不同,然《二年律令》中如略阳、绵诸等,《汉志》均记作道。西汉亦不乏同名道、县并存之例,如雕阴之与雕阴道,可见即便同名,道与县并不可因同名而等同视之。然此处诸县名,于《地理志》中惟有同名道可对应,律文中又不见此些道,故惟有暂且将之视作相通。

[13]《史记·匈奴列传》,“复收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朝那既然此时存在于北地郡,不知何以上郡却无肤施。

[14]秩律中有襄城,在上郡属县之列,整理者以爲乃襄洛之误,从此说。

[15]武都志属五原郡,疑其地望当在曼柏之南,故初属上郡。

[16]上郡图与《图集》部分县定点不同,其平周、圜阳、圜阴其地望参考王有爲硕士论文《由汉圜水圜阴及圜阳看陕北榆林地区两汉城址分布》而绘。

[17]朐忍和临邛之间校释小组以爲少6字,王元钧《张家山汉墓残简缀合五例》中将此残简拼合,判断所缺少乃“郪、资中、阆中”5字3县。其拼合图相当清晰,当无误。且郪县见于《里耶秦简》,又淮阳国有新郪,必此前已有一郪县存也。周波《汉初简帛文字资料研究二题》(刊于《文史》2012年第4期)据此缀合判断汉初郪、资中等县当属巴郡。如此亦可解释何以汉初之广汉郡无广汉县,颇疑广汉县乃武帝置犍爲郡时调整广汉郡界域时取广汉之嘉名而置,其亦恰与汉中期人名多有取爲广汉者相应。

[18]江阳从律文顺序看,恰在广汉、巴郡之间,以资中或此时属巴郡看,江阳归巴郡辖更合理,故从周波之说置江阳于巴郡之下。

[19]千石县成都与雒间缺一字,王子今、马振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中以爲当是郫,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中称,此字红外线显示右侧从邑旁,故郫县可能极大,可从。

[20]南安爲宣虎封国,其属蜀郡可见《邓通传》。又,高帝曾封强瞻爲蘩侯,或即爲蜀郡之繁县。以秩律中有蘩阳县,实爲《地理志》之繁阳,似蘩繁可通也。补此一侯国后,巴、蜀、汉中、广汉县数正合四十一县,与史载刘邦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相合。

[21]戎邑与江阳之间有四字,释文爲“□□□陵”,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云,以竹简红外线影像四字当作“葭明阳陵”,葭明秦已置县,当见于律令,汉初应属广汉郡,阳陵地望不明,相家巷秦封泥中有该县名,当爲秦置,汉因,汉初高帝曾封傅宽爲阳陵侯,或许竟是此县。

[22]《华阳国志》言,高帝时,“以田叔爲汉中守,属县十一”,此处汉中恰11县,正与《二年律令》中汉中郡之县数相当也。

[23]沮县志属武都,秩律中却位于汉中属县之列。则汉初汉中郡西界至沮县,亦可知武都郡并非如《后汉书》所言由广汉北部分置,乃取陇西南部与汉中之沮而置,《汉志》武都与陇西相连排列颇爲得当。

[24]律文中无安邑,不知何故。秦封泥有“安邑丞印”,知秦有安邑县也。楚汉之际,《曹参传》“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之语。或因河东有平阳、绛等几大侯国,均户数众多,汉初经战火残败,县户数通常不多,而仅平阳侯与绛侯所封户数便近两万,疑安邑及曲沃等县此时均划归侯国地,故不复存。又《曹参传》云,“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县”,而秩律所复原之河东、河内、上党三郡辖县恰爲51,差一县,其猗氏侯国不过千一百户,疑初非一县,加以安邑、曲沃,正合五十二县,与传文相合。

[25]汾阴于六百石县中排于首位,晏昌贵以爲汾阴乃后土祀所在,地位重要,当在汉初属内史[5],然汾阴祀后土始于文帝后元元年,吕后时尚未有后土庙,且汾阴乃在河水之东,汉成帝时渡过河水依然是“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秦惠文王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皮氏属河东,汾阴亦当同属。

[26]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中以爲即《地理志》河东解县。《左传》僖公十五年有“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疑此解梁城即爲解县,颇疑汉初曾名解陵也。

[27]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以爲高粱侯国在河东郡,此处从之。

[28]沂阳不见于地理志,律文中与长子相连。晏昌贵引《水经注》以爲当属上党,从之。

[29]怀县见于《史记·傅宽传》,傅宽“待怀”,汉初当有之,然秩律中不见。因秩律河内属县后缺2字,疑爲怀、州两县,故补之。

[30]河内郡东南当与东郡交界,疑此时两郡当据河分界,故此处绘河内之东南届爲大河。

[31]东郡属县位于律文所书诸县之最末,晏昌贵等均据此指出,此当因东郡高帝末罢属梁国,故起初并不在律文范围内之故。史载,高帝“罢东郡,颇益梁”,是高帝末年取消此郡建制也,律文中又有东郡属县,显见重置。自然高帝是否全罢东郡颇有争议,一说言其并未全罢,然无论何说,吕后二年东郡必存矣。

[32]阳平《地理志》属东郡,然秩律中阳平却和河东属县排在一起,暂列入东郡属县。

[33]《西汉侯国地理》中考衍在卷县附近,翟盱以守燕(县)功获封,侯国在东郡亦合理,从此说。

[34]颍川郡应在吕后二年已恢复,吕后所封之淮阳国并无颖川郡。

[35]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对此有论证,可从。《地理志》汝南有阳城,河南有苑陵、开封及中牟,以地望均近颍川,且以两县在秩律中位置也当属颍川郡。

[36]《二年律令》出现了多个《地理志》属汝南郡的县名,阳安、朗陵等地理位置上临近南阳郡,汉初一度属于南阳并不爲怪。然慎及女阴地望上近沛郡,和南阳郡相距甚远,令人费解。颇疑此时淮阳国本即不包括女阴、慎等县,即《地理志》中之汝南郡南部区域此时被划归南阳郡。

[37]此阳成即爲《汉志》中南阳郡下之堵阳,见谭其骧先生《陈胜乡里阳城考》(《长水集》下第336-341页)。

[38]醴陵不见于《汉志》,然排列于南郡属县下,又荆州松柏汉墓中出土的武帝初年南郡属县中有醴阳县。陵、阳书写时常相混同,醴陵即爲醴阳,或于武帝后省并,前人已多有论述。

[39]《地理志》江夏郡有西陵,然恐其西陵县非秩律中之西陵。荆州松柏汉墓出土的南郡武帝初年县目名单中无西陵县,此时犹爲江夏郡未置年代,西陵不当改属王国。又武威汉简有“河平元年汝南郡西陵”之语,而标准时代在河平元年不足二十年的《地理志》中汝南已无西陵,当爲被省并或改属它郡。中江夏郡有西陵有西阳。观江夏之西陵距汝南颇远,而西阳县濒临汝南。疑此西阳本属南郡,名爲西陵,后文帝置汝南郡时,此西陵县亦改爲汝南所辖,后在成帝年间又改属江夏。由于江夏此前已有一西陵,故改名爲西阳。

[40]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历史研究》2006年01期一文中以爲汉初有九原郡之建置,故《二年律令》中九原等后五原郡属县当属九原郡,云中郡仅有6县。但秩律中云中、五原两郡县目混杂一处,且《史记》、《汉书》中汉初至卫青去河南地前,从未提及九原郡。故仍以爲汉初并无九原郡。

[41]晏昌贵以爲即《地理志》中桢陵,何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吕后二年政区及相关问题》一文中亦以爲是。

[42]长陵、安陵、万年邑三县地望上属内史,黄乡即《地理志》中陈留之小黄,汉初地望属河南郡,然均爲陵县,此时当归太常管辖。

[43]秩律六百石中有灵州和圜阴,然并不与其它县相连,当爲汉初不归郡县管辖之故,故列入其他项。

[44]闲阳与颖川诸县排列在一处,又颖川郡有昆阳县不见于律文,昆阳县名见于《里耶秦简》简16-3,又《汉书·曹参传》有“击羽婴于昆阳”之语,似亦当见存于汉初也。然观图板,此“闲”字颇爲清晰,未知是简文誊写者误写之故还是汉初本就有闲阳县存在,故暂存疑。

[45]离狐、癝丘后汉属济阴,寿良后汉改名寿张属东平国。周师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中指出,后汉之行政建制往往能体现前汉面貌,诚爲至言。

[46]须昌侯国爲高帝十一年封河间守赵衍,衍卒于孝文十五年,如其侯国处于东郡范围当在秩律中,故判断其应属梁国。且从地望上,须昌在泲水之东,属梁可能极大。

[47]《郡国志》称平丘县有临济亭。临济之地名屡见于楚汉之际,陈平投魏于此,田儋亦死此。疑汉初此县当名临济也。

[48]《地理志》作冤句,汉初当作宛朐。陈豨即宛朐人也,后楚王子执侯国亦在此,刘执墓中所出土之金印所刻亦爲宛朐。

[49]《地理志》沛郡东北数县当本属梁国,周师《西汉政区地理》对此已有考订,后文楚国疆域复原亦可证此。

[50]此处之县名多可见于《史记》,如《高纪》、《项羽本纪》及诸功臣传记,如《高祖本纪》,“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还攻外黄,外黄未下。”《夏侯婴传》,“从击秦军砀东,攻济阳。”《樊哙传》,“从围攻东郡守尉于成武。”《高后本纪》吕后父乃单父人,《韩安国传》言安国梁成安人,皆如此类。后文淮阳、赵国、齐国等王国之领县多仿此例而考订,限于篇幅,除需特意标出者,后文不再加注赘述。

[51]此处之领县当有缺漏,如新平、甯平、扶沟、宜禄、西华、鮦阳等汉初未必不存。

[52]此十余县名均可见于史籍,城父志属沛郡,然由《肩水金关汉简》简文见,汉中期属淮阳,又从后文楚国汉初封县亦可知其初并不属楚也。

[53]《奏谳书》中有“淮阳守行县掾新郪狱”,《贾谊传》亦有此县名。

[54]相家巷秦封泥有“平舆丞印”、“女阳丞印”、“南顿丞印”、“新蔡丞印”、“长平丞印”等,足见此五县爲秦县,汉初当存。

[55]此皆高帝所封之侯国,除阳夏因陈豨之叛而国除,其余均见于吕后二年。

[56]《西汉政区地理》中对于汉初淮南国封域与各郡领域已有详细考订。其领县,由于淮南国地西汉一朝开发缓慢,与其条件相近之吴地几无新置县,故疑淮南亦如此,除武帝以后所置侯国,当基本与《地理志》一致。

[57]恒山后避文帝讳改称常山,吕后二年自然仍作恒山,故本文无论郡、国皆以恒山爲名。

[58]高纪、淮阴侯列传等书皆云韩信下赵地五十余城,除却常山二十五城及后文所言畀燕之四城,此时赵国当余有近三十城。下文中斥丘侯国、平棘侯国、张侯国、任侯国、宋子侯国、贳侯国、堂阳侯国、棘蒲侯国、复阳侯果、平都侯国、甘泉侯国初当均以一乡之地封,不预赵五十余城之数。

[59]自信都至此数县/侯国《地理志》属信都国,然汉初当属清河郡。《史记·外戚世家》载窦皇后乃清河观津人,至文帝初,仍命清河郡爲皇后父置园邑,可见文帝元年观津一带犹属清河。又,《岳麓秦简》有“清河太守上信都”之语,信都亦乃清河郡地也。疑至文帝二年置河间国时,乃益清河郡北部数县,此时信都等方不再属清河也。

[60]《汉表》作清河侯国,钱穆《史记地名考》以爲清阳后爲清河王都,不当置侯国,遂以《汉表》爲是,以清河郡之厝县当清河侯国。然《里耶秦简》中已见厝之县名,此乃秦县也,非汉所更名,不当以此城爲清河侯国也。又,武帝迁代王爲清河王后清河确都清阳,然此时清阳侯国已国除,此前景帝所封之清河国又何以必定都清阳。故仍以《史表》爲准。

[61]本爲侯国,吕后元年失爵,故爲县。桃侯国初封不过千户,疑非一县之地,然失爵后亦未必必定并入某县,疑此时当独立爲一县也。

[62]汉表作景侯,《西汉侯国地理》考证在河间。

[63]至西汉中期,中山所辖之县尚常被目爲常山之地,如宣帝舅史传即言爲赵国常山广望邑人,虽武帝时期,中山早已独立爲王国,但其与常山之联系仍由此可见,足见中山分郡绝非汉初之事。

[64]此县或本爲其他名称亦未可知,暂以汉末之新处名之。

[65]《地理志》之陆城,中山王子曾封于此,然史表作陉成,《田叔列传》亦作陉成,可见汉初有此县,名陉成也。

[66]疑此三县之改属雁门当在文帝分代国爲代、太原两国时,因太原郡非边郡,本即富庶过代地其他郡,爲不致两国国力过于悬殊,遂改此三县另属雁门也。

[67]见晓沐、晋源《新见“襄阴”圜钱与“■金”尖足空首布》(《中国钱币》2005年第02期)。

[68]《汉书》所言自然并非空穴来风,然北抵汉水的长沙国乃刘氏长沙国,而非吴氏长沙国也,此文重在复原吕后二年之政区面目,故对刘氏长沙国的疆域暂不涉及。

[69]安城、宜春、容陵俱爲元光六年所封,乃最早一批长沙王子侯国,可能此时王国领县尚多,故犹以一县封之,汉初亦可能存也。

[70]自临沅以下,县名多见于《里耶秦简》简文,门浅、上衍《地理志》无,然数见简文,其更有简文云“索、门浅、上衍、零阳……以次传”之语,故疑此两县当在武陵境内,索与零阳之间也。

[71]以马王堆地图之地望观,此营道县似与《地理志》之营浦相近。

[72]马王堆出土地图中舂陵爲一县,后爲长沙王子侯国,然疑本属桂阳郡,后乃益封长沙国。即景帝非以武陵、零陵、桂阳郡益刘发,而以其中数县相益也。

[73]便侯国乃惠帝封长沙王吴芮子吴浅之封国。荆州松柏汉墓中,便侯国见于南郡属县,而《地理志》中桂阳郡有便县,当爲便侯国前身,武帝之前迁徙至南郡。

[74]长沙国初当无陆梁地,然《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载,“陆量侯须无,诏以爲列诸侯,自置令长,受令长沙王。”既受命于长沙王,此陆量侯当在长沙也。史表作陆梁侯,又有“陆粮尉印”出土。梁、量、粮当相通,所指均爲一地,疑或与都梁相近,暂置于桂阳郡下。

[75]鲁侯张偃袭母得齐之城阳郡,又疑其此时已得楚之薛郡。何也?因吕后之初夺齐之济南,赵之常山,又削梁之东郡数县,非邻边王国几乎皆受波及,楚国不宜例外,故疑薛郡同时被畀予张偃。然其虽受封两郡之地,名号上仍爲侯爵,直至高后六年方正式被封爲鲁王,此由《二年律令》中屡屡出现的“鲁侯”亦可证。故此时之鲁侯国虽名爲侯国,然其地跨两郡,实等同一王国,可谓已得王国之实,惟不得其名耳。故后文鲁侯国将另外标记出。

[76]表作博阳,然前已有陈濞封博阳侯,此当爲傅阳之误。

[77]户数不知,然与此侯同时受封且功相近者多爲封数百户,疑此亦爲封数百户,则本一乡之地也。

[78]下柳丘、临辕、祝阿、磨、台、于陵、博成、龙、都昌、昌、魏其、昌武、高陵等侯国当初乃以一乡之地所封,又疑广、阳都等最早一批所封之侯国或不预七十三县之数。则下文所列有六十四县属七十三县之列,加地望不名之六县,还余三县或即爲城阳所少之县。

[79]高帝封孔聚爲蓼侯,马孟龙考证其蓼侯国当爲千乘之蓼城,从之。

[80]高祖兄喜汉初尝爲合阳侯,当爲一县之地。

[81]《史表》作绛阳侯国,《汉表》作终陵,其后人以于陵大夫复家,钱穆《史记地名考》证其地在于陵。

[82]城阳国所封王子侯国众多,多爲析某县之一乡而置,故其后屡经分合,难以窥得初置时之全貌,其初年所有之县中以下数县当存,暂列于此。其余暂且空缺,待有识者补之。

[83]即《地理志》东海郡之开阳,汉避景帝讳改名,县名见《里耶秦简》。

[84]《史表》作阳义侯,义、羡形似,或爲传写之误。

[85]《西汉政区地理》69页。

[86]赵地汉初不过五十余城,除却恒山二十五城,其内史、钜鹿、清河、河间共三十余县,益燕之地不过河间之一部分,自然不可能有七县之多。

[87]见刘瑞《武帝早期的南郡政区》,刊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4卷第1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182.html

更多阅读

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

闲谈历史:汉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内朝、察举制)一、郡国并行。汉初既沿袭秦代郡县制,又实行分封诸侯制。前朝灭亡,后朝总会汲取经验教训。刘邦认为秦朝灭亡在于未行分封,无同姓王护驾。另外,在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势力,

地望篇 豳国地望考 公考申论考前背诵十篇

【地望篇】豳国地望考 时间:2010-2-1 8:39:17来源:中国庆阳网作者:汪受宽编辑:周国栋 浏览次数: 284豳国地望考汪受宽殷商时期,周人先祖不窋由关中北行,定居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建立豳国,积聚实力,争取民心,历经十余代,前后三百余年,到古

声明:《西汉吕后二年郡国政区面貌考 西汉吕后》为网友丢不起的信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