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把苏共交给斯大林 苏共

列宁往事:后悔把苏共交给斯大林

追寻“十月”的遗痕:列宁仍受50后和60后崇拜

后悔把苏共交给斯大林 苏共
在列宁格勒,人们最常听到的名称,当然是列宁。以列宁命名的地铁、车站、广场、街道、雕塑、博物馆、公园,乃至文化宫、电影院等等,可以说数不胜数。对于我们这一代50—60年代长大并深受苏联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而列宁所经历的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这代人顶礼膜拜的“圣地”。

实际上,在列宁格勒真正保留列宁当年活动过的历史纪念遗迹只有几处。一是斯莫尔尼宫,二是拉兹里夫湖,三是芬兰火车站。这几处地方我们早已通过历史教科书、电影、电视、小说或图片等而略知一二,但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其风采的机会在我们一生来说,却稀少到万一。所幸的是我在列市生活学习一段有限时间,便有这样的机会去追寻青少年时代所向往的梦境。

当我们踏雪走近斯莫尔尼宫时,立即感受到她的壮阔、宏伟和典雅。宫前一个被白雪覆盖的花坛中央,竖立着一尊高大的列宁雕像。列宁左手拿着帽子,右手伸向前方。他的头顶、肩膀、胳膊以及衣褶间都积起了一层白雪,好像镶上了银边。他昂首注视远方的神态,似一位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正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当年奔腾激越的战斗岁月和革命豪情,诉说近百年来社会变革的云谲波诡和苏维埃国家的兴衰。

绕过雕像,我们便站在斯莫尔尼宫跟前。她的左右两侧延伸很长,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绿树丛里;她的中央正面由上下两层组成,下面是一排七个连拱式的廊门,廊门之上耸立着八根粗壮的伊奥尼亚式立柱,立柱上擎接着钝三角形的楼顶。整个建筑颜色由黄白两色相间调配,看去气势恢弘,造型古典幽雅,不愧是镶嵌在涅瓦河畔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据说斯莫尔尼宫建于上个世纪初,沙皇俄国在此开办了一所贵族女子学校,直到1917年10月她才成为社会主义革命武装起义的大本营和政权机关所在地,现在则由圣彼得堡市政府和博物馆共同拥有。步入位于二层的讲演大厅时,每个人的心头都升腾起一种仰慕、追怀和神圣的感情。这座大厅四壁雪白,又被称为白厅。顶部的巨幅光荣女神浮雕,一盏盏华丽的枝形吊灯以及四周壁柱、窗沿镶缀的白色浮雕,使人联想到上个世纪这里的主人———俄国上流社会女子舒适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那一排排殷红的木背靠椅整齐地摆放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则给参观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俄历1917年10月,俄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进入最后白热化阶段。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决定10月24日(新历11月6日)发动武装起义,司令部就设在斯莫尔尼宫。那天夜晚,列宁来到这里,亲自指挥各路起义部队,所有重要目标和通向首都的交通要道都被革命武装控制起来;波罗的海起义舰队的水兵也调来扼守涅瓦河上的战略要地;25日凌晨,几乎所有临时政府的机关包括电报局、电讯社、发电厂、邮政局等被占领,只剩下冬宫、参谋本部和几个据点在临时政府手中。列宁断然下令攻克冬宫这座最后的堡垒,从涅瓦河上传来阿芙乐尔巡洋舰隆隆的信号炮声,赤卫队战士和水兵英勇冲向冬宫的拱形门洞,冲在前面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爬上厚重的铁栅栏大门,冬宫在25日深夜被攻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部长们被逮捕,武装起义取得完全胜利。当晚,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工兵农代表的苏维埃。紧接着,第二天代表大会又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就在眼前的大厅,列宁几次走上高高的讲台,他那深邃的革命思想、精辟而独到的演说,博得六百多位代表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星移斗转,白云苍狗,世界风云变幻,那场扭转乾坤、震撼世界的战斗,已成为昨天的历史。[详细]

《客居莫斯科》 序



与陌生的俄罗斯人擦肩而过或萍水相逢或贴身而坐,细观他们读书看报的神态,倾听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声调,从其中感受俄罗斯普通百姓的气质和风貌。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客居莫斯科》 第一部分

在列宁格勒的文化旅游景点,经常可以看到身披婚纱的新郎新娘的身影,他们在亲友簇拥下,大大方方、含情脉脉地在一起合影留念,很让远近的路人回眸飞瞥,投以忌羡的目光。

中国姑娘的俄式婚礼(1)

中国姑娘的俄式婚礼(2)

我的校友阿布杜拉(1)

我的校友阿布杜拉(2)

二十年后的重逢(1)

二十年后的重逢(2)

俄语老师彼得(1)

俄语老师彼得(2)

拉维利夫妇(1)

拉维利夫妇(2)

相聚在拉多加湖畔(1)

相聚在拉多加湖畔(2)

《客居莫斯科》 第二部分

在列宁格勒,人们最常听到的名称,当然是列宁。以列宁命名的地铁、车站、广场、街道、雕塑、博物馆、公园,乃至文化宫、电影院等等,可以说数不胜数。

追寻“十月”的遗痕(1)

追寻“十月”的遗痕(2)

高尚的观众(1)

高尚的观众(2)

爱情风景线(1)

爱情风景线(2)

踯躅俯首山(1)

踯躅俯首山(2)

小教堂看洗礼(1)

小教堂看洗礼(2)

《客居莫斯科》 第三部分

在苏联末期,我赴列宁格勒财经大学进修时,曾多次路经莫斯科,也就有机会到文登哈,一睹这座前苏联最大展览馆的末世盛况。

闲逛“文登哈”(1)

闲逛“文登哈”(2)

在普希金雕像前(1)

在普希金雕像前(2)

木偶的幽默(1)

木偶的幽默(2)

教我开车的师傅阿列克塞(1)

教我开车的师傅阿列克塞(2)

夫人讲述的故事(1)

夫人讲述的故事(2)

《客居莫斯科》 第四部分

当我们登上一个缓缓隆起的丘顶,遇见一对画家夫妇,正在握笔作画,我们在旁边看了半天。他们画的是小丘前方的碧水、绿树、青草及小凳上的游人,可以看出这是一对爱好大自然的画家。

画家柳达和她的丈夫(1)

画家柳达和她的丈夫(2)

东方研究所的他乡客

神甫

02

回首列宁的秘密革命:茅草窝里指挥运动

从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到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时隔不长,但却出现了异常复杂的政治局面。这期间列宁的活动对指导革命走向胜利起着关键作用。我们不少中国人所熟悉的另一幅关于列宁的油画,就反映了当时的一个情景:在拉兹里夫湖畔小茅屋的木墩上,列宁神情专注地写着著述。

1917年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即列宁格勒)和全国其他城市先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但它的执行委员会却控制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手里。孟什维克的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管理不了国家,应该让资产阶级组织政权。结果,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控制着各级权力机构;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居于辅助地位。

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将革命推向前进,真正建立起代表工兵利益的政权?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期盼着列宁回来领导革命。4月16日夜,列宁乔装从国外乘火车返回彼得格勒,成千上万名工人和士兵聚集在芬兰火车站迎接他。列宁站在装甲车上,挥动着手臂发表激奋人心的演说,他号召“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要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几天后,《真理报》发表列宁在党的会议上的报告,这就是有名的“四月提纲”。

此后,临时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它继承了沙皇政府对欧战的政策,向协约国保证将世界大战继续打下去。这激起工人和士兵的强烈反对,7月中上旬,彼得格勒五十万群众两次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调集军队,开枪镇压示威群众,同时解除工人武装,查封党报,通缉列宁。革命暂时转入地下,列宁秘密来到市郊的拉兹里夫,两个月以后又迁到芬兰。在拉兹里夫这段时期,他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指出和平过渡取得政权的时机已经过去,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待过的小茅屋,是一个普通农村常见的三角形黄褐色茅草窝棚,长约四米,宽两米,窝棚前高后低,像一个微型草教堂。窝棚近旁有座纪念碑,与其说是纪念碑,倒不如说是一个花岗岩窝棚,其形状与草窝棚相似,它的正面镌刻着几行金色文字,大意是说:1917年6月至8月,革命领袖由于资产阶级追捕而在此处窝棚里隐蔽,并写下《国家与革命》。为此,列宁城的工人们建造了花岗岩纪念碑。1927年。

伟人在困境中也许更能激发出他的凌云壮志,更坚定他追求真理的信心,更焕发他超人的智慧。或者说艰难的环境是他们思想更加放射夺目光辉的催化剂。普通人在困境中可能会丧失勇气或者放弃追求。伟人就是伟人,他们的意志比钢铁还要坚强。这或许是他们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理想。信念。这是更重要的。[详细]

03

列宁遗嘱:为把共产党留给斯大林而焦虑不安

1922年秋,斯大林与列宁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升级,但他并没有和解的意思。在接受《曼彻斯特卫报》(Manchester Guardian)的采访时,斯大林指责列宁歪曲了党的政策的内容。这种做法,实际上相当于学生指责他的老师。政治局成员中除托洛茨基外,还没有人如此毫不客气地给列宁写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增加了列宁对党的总书记的一些担心,他开始为把共产党留给斯大林而焦虑不安。当身体康复的希望渐渐渺茫时,列宁口授了一批信。按他的计划,这批信将在他去世后公开。因为列宁想要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宣读出来,故它们以“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命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列宁遗嘱。

1922年12月25日列宁口授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他的同事们,即党的领导人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Pyatakov),而莫洛托夫则是这份口授记录遗漏的领导人之一。因此,列宁就给历史留下了记录。其实,这份遗嘱主要关心的是上述名单中的两个人,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列宁说: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另一方面,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列宁反复思考了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的敌对关系后指出:“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他认为,党的分裂将会危及苏维埃政权的存在。

列宁接着说:“我们党依靠的是两个阶级,因此,如果这两个阶级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党就可能不稳定,它的垮台就不可避免。”在列宁看来,危险在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将会实施偏袒两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不同阶级的政策,这就会引发萧墙之祸,从而瓦解整个政权。

1923年1月4日,他就斯大林的性格特点做了补充。列宁口授道: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列宁也不是他那个时代的完美的政治“星象家”,对于1928年之后发生的大恐慌的程度,遗嘱中全完没有预料到。列宁作为内战时期实行恐怖手段的主要支持者,没有发觉斯大林将在和平时期实行更深程度的恐怖统治的可能性。1922至1923年的遗嘱,仅仅局限于努力剥夺斯大林最重要的管理职位。[详细]

斯大林传:真正考验来临时 世界为什么总想起他

正文

我来说两句(25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4年01月20日17:19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第1页 :众所周知的斯大林

  2

书名:斯大林传

作者:(英)罗伯特?谢伟思

译者:李秀芳 李秉忠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列宁留下取消斯大林总书记的遗嘱,斯大林为何没被撼动?以浪漫主义诗人闻名的早年斯大林,在前苏联建国起了什么作用?执政期间的斯大林,发动文化革命、清除异己、暗杀托洛茨基,有何历史隐情?前苏联改革,继任者如何处置斯大林的遗产?地缘政治中,斯大林如何玩转“三巨头”,如何“领导”中共,如何介入朝鲜战场?斯大林俭朴至极、居家有爱,为何妻子自杀、女儿背叛、儿子牺牲在战场?《古拉格群岛》的依据何在?

备受争议的斯大林,在争议中依然模糊不清。本书的目的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位罪恶与功绩交织的历史巨人?为什么前苏联会一朝解体?一个傲慢与自卑、独裁与孤独、残暴与友爱相交织的“复杂斯大林”在书中异常清晰:从有才华的诗人到激进的革命者,从妻离子散到性格缺陷,从苏共领导人到发动文化革命、大清洗,从卫国统帅到世界强国,从红色“君主”到苏东解散再到普京时代,斯大林的每一步都体现着民族的、文化的、体制的、个性的、大国博弈的诸多因素。斯大林是制度的创造者,又是被制度操控的牺牲品……

作者简介

罗伯特·谢伟思: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俄苏史研究权威。长期致力于前苏联及当代俄罗斯、东欧政治、历史与社会研究。著作有《列宁:政治生涯》、《俄国革命:1900-1927》,《托洛茨基传》、《同志们:共产主义世界史》、《俄罗斯现代史》。

其研究以“有声有色的调研”和档案使用为特色,时常出乎西方学者意料。《托洛茨基传》因为一反西方观点,将托洛茨基还原为“冷血至极而无情到底”为英国知识分子不满。2010年,其《斯大林传》《托洛茨基传》因受到英国著名的俄苏史学者、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在亚马逊网站上恶意攻击,引发学界的空前支援,这桩匿名攻击案以费吉斯公开道歉结束。

译者简介

李秀芳,华东师范大学史学博士,师从沈志华教授,现任教于上海海事大学。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史、中国外交史;合著有《新中国初期“留苏潮”实录与思考》等十余部著作。

李秉忠,南京大学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当代史及中东国家史研究。

书摘正文

众所周知的斯大林

约瑟夫?斯大林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制造了大规模的屠杀。从20世纪20年代到1953年他去世,斯大林权力膨胀,成为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的化身。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了一个政党、一种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专政体制。这种模式成为“二战”后全球三分之一国家进行社会转型的典范。列宁虽然建造了苏联,但在巩固和稳定这个国家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斯大林。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可能在1991年解体前的几十年前就垮台了。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随之而来的党内领导人的竞争中获胜,这使大部分人吃惊不已。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了维持统治,俄国共产党曾非常不情愿地做出了妥协。斯大林掌权后,不再接受这种妥协。斯大林在苏联推行工业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在农业集体化中丧生。随着劳改体系的膨胀,斯大林通过20世纪30年代末的“大清洗”巩固了其专制独裁。1941年,希特勒打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使斯大林猝不及防。作为最高统帅,斯大林指挥苏联红军奋起反击,打败了德国国防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宣称东欧为其势力范围。不管怎样,斯大林的声望达到了顶峰。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数百万的市民聚集起来哀悼。其实,这些市民有充足的理由反对斯大林和他所倡导的政策。斯大林离苏联而去,而此时的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工业重镇,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浓厚,他所遗留下来的恐怖机关和政治信条几乎举世无双。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历史,主要是试图对其遗产进行一系列的保留、修正和清算。

斯大林自己没有写回忆录。20世纪20年代末期以前,人们疏于对斯大林进行只言片语的描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概述,也鲜有人问津。即使有类似的文字,也充斥着对斯大林的嘲讽与轻蔑。1917年,俄国卓越的编年史家尼古拉?苏哈诺夫(Nikolai Sukhanov)对斯大林不屑一顾,认为他是“毫无生气的、迟钝的、头脑空白的家伙”。托洛茨基(Trotski)及其支持者,如鲍里斯?苏瓦林(Boris Souvarine)和艾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嘲笑斯大林毫无主见,缺乏个性,这点也被其他革命政党所认同,如被驱逐出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尽管他们的政治方向各不相同,但当他们描述这位列宁的继任者时,意见是趋于一致的。在他们看来,斯大林天资愚钝是不言自明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罗曼诺夫王朝于“二月革命”中垮台之前,他并没有徨徨不可终日地生活在流亡状态中。.斯大林既不通晓多国语言,也不是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他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事实证明,斯大林在党的领导人中仅居二流。十月革命后的十年间,即使那些对斯大林态度温和的同志都认为,斯大林的长项是行政管理,国家的重要决策应该由他们做出而非斯大林。

带着勃勃野心和满腔愤恨,斯大林开始着手抬高他的声望。1920年,斯大林强调,列宁在和他的首次会面上,曾自谦是个不起眼的人物。斯大林此举的目的不言自明,他意在向众人暗示,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创建了共产党,而他就是要效仿列宁。这样,他无异于给自己勾勒了一幅自画像。但是,对斯大林而言,自我标榜是不合适的。1924年,助手伊凡?托夫斯图哈(Ivan Tovstukha)写了一本斯大林传略,其中提到了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中的职务,但它充其量只是一本充满溢美与不实言辞的小册子。斯大林和他的同事总是强调他适应政治集体的渴望,但那些自我标榜的所谓的政治支持者,如列夫?托洛茨基(Lev Trotski)、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Grigori Zinoviev)、列夫?加米涅夫(Lev Kamenev)和尼古拉?布哈林(Nikolai Bukharin),与总书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些人认为斯大林是列宁的正统接班人,他掌控着革命的方向,沿着列宁设计好的道路前行。而有些人则将其视为列宁主义最大的背叛者,认为他在鼓吹俄罗斯国家利益方面,与旧式君主毫无二致。他们认为,斯大林想达到罗曼诺夫王朝所没有实现的最大目标,这反映在他向西扩张的对外政策中。俄罗斯民族无论在宣传方面,还是在教育和社会地位方面,都享有特殊权利。因此,斯大林被描述成传统俄国帝国主义的拥护者。

斯大林的另一个主要形象是权力欲极强的刽子手。人们认为,斯大林一旦掌握了至高的权力,他体内潜伏的病态的欲望就被释放出来,并由此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屠杀。有人以为,如果苏联不是一党专政,大屠杀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他们也相信,如果不是这位丧心病狂的统治者——斯大林控制了苏联共产党及其政治警察的话,这种政治戕害可能也不会在1937—1938年发生。斯大林的迫害方式不仅是监禁和暗杀,他在肉体和精神上摧残受迫害者的同时,还以最有失尊严的方式让这些人蒙羞。斯大林则从中获得深深的满足感。虽然他并不亲自参与,但斯大林鼓励暴力机关采取最惨无人道的手段去打击关在卢比扬卡(Lubyanka)监狱里的那些受害者。对此,斯大林欣喜若狂,这甚至使他最亲近的同僚都感到无法释怀的恐惧。用精神病来定义斯大林的性格也许会引起颇多争议,但不可否认这个人物性格中存在着许多极具破坏性的因素。这种个性是导致苏联“大清洗”的重要诱因。

斯大林只是保护一党制国家行政干部利益的、充满官僚习气的庸才?按照这种解释,党的机关管理者、警察机关和经济机关的人民委员都渴望扩大他们手中的权威和特权。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们就背弃了革命的承诺,斯大林对这些人的需要了如指掌。于是,斯大林利用其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身份来满足他们的愿望。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一定也从中获利不少。行政干部要掌控特权缘于苏联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紧张。1917年十月革命是以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名义展开的,但这部分人却被排除在权力集团之外,由此产生的紧张局势,为官僚阶层提供了机会。党和政府官员们如此肆无忌惮、训练有素,以至于形成了游离于社会其他人员之外的小集团,斯大林就是集中体现。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的一年还没有一本传记问世。30年来,关于斯大林的资料被不断公开,不同时期的资料随着尘封的档案也揭开了各自神秘的面纱。这些档案都是应斯大林的继任者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的要求面世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将斯大林从受人尊敬的共产主义领袖的地位上拉下来。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成为苏共总书记后,重新发起了反对斯大林的运动,并公开了斯大林的著作和为数众多的文献资料。但是,相关文献开放的爆发期是在1991年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掌权后。这时,大多数学者能够接触到有关斯大林的绝密档案。这段时间,是开展研究的黄金时期。原来难以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藏在莫斯科普希金大街的党的中央机关档案馆的档案向独立的学术团体开放,许许多多的档案得以解密。公开历史档案的过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不会一帆风顺。今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对斯大林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乃至私生活进行全面了解。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的。

俄国的作家们抓住了机会,其先行者便是苏共的持不同政见者罗伊?梅德韦杰夫(Roy Medvedev)。他于20世纪60年代就曾写书控诉斯大林。当时,这本书禁止在苏联正式出版,只能在坊间流传。其实,书中观点并不新奇。梅德韦杰夫认为,斯大林愤世嫉俗,官僚气十足,且性格暴躁,阻碍了列宁革命理想的实现。戈尔巴乔夫统治时期,作家们试图进一步去剖析斯大林,德米特里?沃尔科戈塔夫(Dmitri Volkogonov)便是其中一人。一方面,他承认斯大林是一个凶残的独裁者;另一方面,他号召人们也要承认斯大林的优点,即他使苏联的工业和军事有了国际竞争力。后来俄国的传记作家们反对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如爱德华?拉津斯基(Edvard Radzinski)。他将矛头直指其研究对象的精神错乱这一特点上,提出了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沃尔克戈塔夫和拉津斯基的分析虽增加了新的史实资料为佐证,但并没有提供西方世界尚未了解到的知识。

西方史学家们很大程度上也停止了对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期间发展起来的传统观点的重新思考。他们的分歧集中在斯大林的性格、态度和政策等特殊方面,甚至对于斯大林是否应该为苏联“大清洗”运动负责,一直争论不休。美国学者约翰?阿奇?盖蒂(J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348.html

更多阅读

《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 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

《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内容简介在现实社会中,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敬业、主动性,它们的关系究竟是否对立?事实却告诉我们,它们竟然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美]阿尔伯特·哈伯德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反映的是一个叫罗

《把信交给加西亚》

本书讲述的是美西战争时期一个送信的传奇故事,它从一个英雄的事迹揭示出企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双赢的真谛,它以其上百年的广泛流传和超过8亿册的全球销量证明了一个经久不衰的成功模式,一种用忠诚、自信、责任心和主动性就可以创造奇迹的

注意!永远不要把钱交给穿着破皮鞋的人 我穿着大头皮鞋

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吉姆,七年前参加一个金融研讨会。他在就座后发现有人的目光在自己的脚上多停留了一会儿,过分地被人注意引起了他的不安。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穿白袜子,而自己那双醒目的白袜子如同鹤立鸡群。这双来自

声明:《后悔把苏共交给斯大林 苏共》为网友期待完美的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