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2014-07-09 三剑客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媒体,不但要尽可能充分提供全方位的国际信息,还要提供不同角度的观点,政府必须诚实对国民交代自己国际政策的来由,媒体要有补充和监督的能力。

特约 林达(旅美作者)

这篇文章是源起于去年,2013年8月21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郊区,发生化武袭击。它造成1229人死亡。

化学武器攻击是奥巴马总统设定的“红线”,在他宣称美国将对叙利亚军事干预之后,8月31日,奥巴马总统又突然宣布,原先已成定局的武装打击叙利亚,要交给国会讨论,讨论时间不限。我当时想,这就是个拖黄版了。很好理解,联盟总共才英美两家,奥巴马做出这个决定的两天前,8月29日,英国下院已投票否决参战。其后的半个月,美国国会投票结果为否决的可能越来越大。9月10日,奥巴马总统再次要求国会延迟表决,表示还在寻求政治解决。当时听他的讲话,虽然言辞间决心不减,我看着,觉得更像是向下再走一个台阶。果不其然,最后,确实就下了台阶,没有出兵。于是,叙利亚的局势又拖了一年,现而今,战火已经漫延进入伊拉克。这让我想起一个根据真实历史拍摄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今天面临的一切困扰,都以此发端。

这个电影由汤姆·汉克斯和茱莉亚·罗伯兹两大明星主演,自然就耐看。它获得了金球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提名,却没有得奖。它的音乐特别好,浓浓的阿拉伯味道,尤其是漫长的结尾字幕段,是紧拉慢唱的一个阿拉伯版本,强烈节奏伴着悠长嘶哑沁入人心的缓慢旋律。

电影开端,深蓝,星空月光下,是层次丰富的排箫吧?凄婉得恰到好处,一个扎着头巾跪地祈祷的侧影,动作缓慢,擵面,起立,转身,拾起地下和人差不多高的一个物件,扛上肩。然后,转身面对我们。

毫无准备的一声呼啸,烈焰扑满整个荧幕。这是阿富汗自由战士,那是肩扛式导弹发射器。

电影是开端结尾颁奖仪式的连接呼应,中间插播回顾的老套结构。一开始是给来自德克萨斯州的众议员查理·威尔逊颁奖。颁奖者说:苏联帝国的瓦解溃败,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而达到高潮,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十三年前,苏军似乎所向无敌,而查理·威尔逊毫不气馁,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打击,大大削弱了这个帝国。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历史会可悲地很不相同。

威尔逊的故事始于1980年。而故事的起源,其实应该追溯到更早。

阿富汗的故事,你可以在许多不同地方找到,它本是个古国,从现代社会眼光看,显然曾经很不完美,不完美来自历史发展本身,它还没有发展到重视公平。国王是专权的,社会是有等级的,却是一个千年缓慢发展的稳定结构。但是,容不得它充分准备,就开始遭遇来自外部的现代潮流冲击。阿富汗从1901年就开始现代化改革,可还是一个封建部落国家,假如容它缓慢社会进化,也许可以走得更为平和。1949年,阿富汗已经取消新闻检查制度,有了报业自由和第一次自由的议会选举。可是,它又被挤在四周冷战的大阵营里,国家一冲两半,左的左,右的右。骨子里却还是个古国,权力斗争还是王国方式,武力政变是政权变换的传统做法。也许,极左一端原本走不到那么远,但是假如背后有强大外力推动,就可以了。

1953年,亲苏的达乌德汉政变夺权,国王死在狱中。他一度被称为“红色亲王”,当他开始“立场不稳”、试图脱离苏联掌控,1978年4月27日,更极端的亲苏派, 信仰共产主义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苏联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就是著名的“沙尔革命”。革命一天就成功了,第二天,就把达乌德汉一大家子杀得只剩个孙女。这一次,阿富汗真的变为红色,称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党主席塔拉基也就是国家主席,称作革命委员会主席,强行土地改革、反宗教、解散部落,要合作化集体化走向社会主义改造。顿时怨声载道,彪悍的部落立马反抗,二十八个省有二十五个省在武装起义,但中心地带的反抗很快被镇压下去。才一年多,1979年,塔拉基和部长会议主席阿明又开始一场内斗,而后来的故事真是很“一千零一夜”:塔拉基在宫里设了鸿门宴,请阿明和警察头目塔隆一起赴宴,一进去,一场乱枪扫射,塔隆当场被打死,而逃出命来的阿明马上又带兵赶回,他抓了塔拉基,最后下令,把他用枕头给闷死了。

阿明还是共产主义政权,却知道民怨所在。他试图温和下来,宣称支持宗教自由,不反对伊斯兰教,下令重修重建被毁的清真寺,并作出姿态要和部落修好。阿明公布了一个已被处决的一万八千人名单,声称都是塔拉基干的坏事,撇清和自己的干系。另外,他也在试着减低对苏联的依赖,尝试其他方向的外交突破。这些改变最终引爆了苏联的不满。阿富汗情报部门向阿明递上苏军计划入侵和推翻他的报告,他自认是苏联兄弟党领袖,还宣称那是帝国主义离间的阴谋。结果,年底苏军入侵,即1979年12月27日的所谓“风暴-333行动”。他和儿子都被杀掉。苏联重新扶植了新的国家首脑,他承诺选举、民主、保护私有财产,可是,他只是苏军刺刀下的一个傀儡,阿富汗已是一个苏式国家,如此承诺怎么可能兑现?在政府能够控制的城市里,私有财产无法得到保障,富人和精英,能逃的都逃往国外去,他们当然失去了自己的一切。可是,更惨的是底层平民。

不能更糟了,社会结构和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被生硬毁坏,而且破坏力量还是异国异族的军队,只要强压不下,武力对抗是必然结果。又一次,阿富汗各部落起义。政府军和苏军根本无法控制农村,遍地游击战。苏军无奈,最后的应对是一个下下策:毁去村庄,以此断绝游击队的口粮补给。这一来,阿富汗难民蜂拥而出。阿富汗总共才一千五百万人,苏军占领九年间,以直升机袭击几千个村庄,平民死亡约一百万,占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五百万难民外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小阿富汗的难民,占了世界难民的一半。

这就是威尔逊故事的背景。

汤姆·汉克斯饰演一个花花公子的国会议员威尔逊,茱莉亚·罗伯兹出演在国际舞台神通广大的贵妇乔安妮,仅如此,似乎又落俗套,偏偏还有一个CIA硬汉阿夫拉科多斯,他在冷战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就算不拘小节,他也不是花花公子的不拘小节,那是老特工的我行我素,什么都见过,谁也不在话下。如此三人互动,就有看头。好莱坞电影要好看,就要添加趣味细节,迎合着观众幻想的上流社会繁花似锦、浮光留影的视觉要素,这个电影有意思,就是基本人物故事都真实,不但威尔逊是真的,阿夫拉科多斯是真的,乔安妮也是真的,休士顿真就有她。她在阿富汗事件中的传奇贡献,和电影中也八九不离十。电影没有提到的是,她后来因此得到巴基斯坦颁发的国家最高奖。他们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以色列、埃及、巴基斯坦这样相互冲突、文化迥异的国家,操作着如何支持阿富汗游击队打败苏军这样的大事。

虚构的只是细微末节的花絮,真实故事恰如电影的描述:从德克萨斯来的民主党众议员威尔逊,在1980年看了美联社对于阿富汗难民的报道以后,难以释怀。虽然冷战是个大背景,但是决不能小看个人经历个人感受所引出的个人作用。历史中的乔安妮确实说服了威尔逊去见巴基斯坦领导人,之后,他多次亲临难民营现场。尤其是难民营医院里的儿童惨状,给他以强烈刺激。现实生活中的威尔逊后来回忆说,这个经历烙在他的记忆里,他离开时对自己发誓,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他还是国会议员,就要尽其所能,让苏联为它的罪行支付代价。这个誓言改变了他此后十年的生活。从此,他利用自己在众院国防拨款委员会的委员身份,以各种方式筹集巨额拨款,支持阿富汗的反抗武装,也就是他们所称的“自由战士”,这就是支持阿富汗山民赶走苏联人的“旋风行动”。钱,最后必须落实到有效武器,其中最有效、也最有争议的,就是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美国研发出来不久的肩扛式毒刺导弹,就是影片开端的那个。

这个肩扛式导弹是一个质变。苏联失去制空权,战局顿改。

在那个年代,还在反侵略战争中,人们自然习惯把屠杀阿富汗民众的苏军看作一方,把人民看作另一方,单纯是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但是,实际上,那成百万上千万的难民是一回事,那些舍命勇敢冲在前线的自由战士们,可能复杂很多,弄不巧,他们可能会是“另一回事”。

威尔逊们所称的自由战士,他们自称是圣战者。为了不把冷战升级为苏美之间真正的大国战争,按照程序,美国众院国防拨款委员会的钱,是拨给CIA,“旋风行动”是CIA历史上类似行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他们把肩扛式导弹交给阿富汗抵抗战士,并且训练他们使用。他们站在世界面前,看上去都一模一样,都在抗击苏军暴行。当时的世界无从分辨也想不到去分辨,后来才看到,其中,有塔利班,有凯达组织,有本拉登。而肩扛式导弹让他们突然看到自己无限的超强力量,借用新科技,他们就是变形金刚加钢铁侠,没有一个国家他们不能摧毁。

假如在美国你遇到阿富汗老人,聊起来,他们最恨俄国人,他们有时分不清苏联和俄国,可以理解,那个苏联卫星国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毁了他们的生活,令阿富汗倒退了不止一百年。可是,苏军撤离后,圣战者勇士中的塔利班,把熬过难民营回家的阿富汗老百姓,又推下地狱好几层,阿富汗再度倒退,怕是退了几百年。而本拉登是迷恋干大事业的人,很多学者在分析,曾经很喜欢美国的他为什么后来又镖上了美国,原因千奇百怪,其实,一大原因也许只是心理原因,他不是安于“日子”的人,他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战争结束,对这一类人尖是个难熬失落,他需要继续激情燃烧,没有美国,他一定也会找到另一个能够令他亢奋的敌人。能想出把大型民航客机变作大火箭筒对准纽约世贸中心,玩上个超级的,他一定兴奋莫名。当然,他虽然鼓动了无数自杀圣战者,但自己会尽量惜命。

这个电影拍在9·11后的2007年,它设计了这样的结尾。1979年苏军终于被圣战者打退,威尔逊终于打赢了“他的战争”,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可是,那个酷酷的老特工阿夫拉科多斯,却在胜利的日子对他说了一段禅师故事,总结起来,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听着禅师的话,观众心里都会想到塔利班和9·11。电影没有提到的是:9·11以后,那个真实世界中的乔安妮,说了一句我一直无法忘记的话,她说:“我没有制造凯达组织”,“我不可能预见未来。”

先且不提化学武器,叙利亚在此之前已经是一个当年阿富汗。它的人口两千七百万,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是八万至十万之间,流亡国外的难民在两百万左右,另有超过一百万人在国内失去家园,流离失所。在化武事件之前,法国英国美国和欧盟,始终没有如对待利比亚一样处理叙利亚内战。并非他们的议员都不如威尔逊更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而是它的反对派武装可能比阿富汗的更复杂、更危险。

最近,美国媒体不断提供各派政治家和专家的解释和争论,提供详尽的的国际关系背景。9·11以后是一个新时代。它远没有充分展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每一个事件和它引发的系列效应,都可能非常不同。

最需要避免的是,对立观念的双方,都不问青红皂白地以自己的愿望生硬解释别处。全在球化的今天,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媒体,不但要尽可能充分提供全方位的国际信息,还要提供不同角度的观点,政府必须诚实对国民交代自己国际政策的来由,媒体要有补充和监督的能力。一个国家应当有恒定的理念和原则,也需有常识判断、有面对复杂现实调整应对的能力。政府的外交政策,国民可以支持或者反对,支持反对都能够有理有据,有了成熟的国民,才有成熟的国家。

窗体底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5860.html

更多阅读

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带着热烈宗教情感的社会改革者———重读《甘地自传》之一个人的精神探求、宗教信仰,当局限在个人范围,若强加于人,或者说以某种强势想社会扩展推行,终有一些隐患在其中。林达我想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最早遇见甘地,遇到的是一个有定语的名

刘仲敬 | 威尔逊主义与世界秩序 威尔逊世界

刘仲敬| 威尔逊主义与世界秩序2015-01-25 刘仲敬 冬川豆The Signing of North Atlantic Treaty in Washington, D.C., on 4 April 1949美国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它的自身利益和理想原则始终存在完美的和谐,它的政治家不难保持这种和谐。

世界十大经典歌剧介绍之威尔第的「弄臣」 威尔第 弄臣 下载

在绝大多数歌剧中,主人公多是光鲜亮丽、光芒四射的英雄美女。而威尔第的《弄臣》却反其道而行,把一个形貌猥琐的驼背侏儒定为主角。但正是这个形象,自诞生以来就被看作是音乐史上最富有表现力的男中音角色:他分裂破碎的人格兼具着善与恶

声明:《林达:查理·威尔逊的战争》为网友水流云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