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國文第五冊》(2000版) 双向式英语第五册文本

國民中學國文 第五冊

編著者 許俊雅、許惠禎、馮聞、郭鶴鳴、楊如雪、董金裕、盧翠芳

版次 正式本初版

西元出版年 2000[民89年]

目次

一 山中避雨

二 王叔遠核舟記

三 小小的島

四 勤訓

五 習慣說

語文常識(上)修辭法上篇

六 故鄉的桂花雨

七 文天祥從容就義

八 失根的蘭花

九 愚公移山

十 享福與吃苦

語文常識(下)修辭法下篇

十一 詞選

(一)浣溪沙

(二)清平樂 村居

十二 寄弟墨書

十三 遇見一株樹

十四 報紙的言論

十五 我心目中的世界

版權頁

第五冊第一課 山中避雨 豐子愷

前天同了兩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燭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音階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正。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衖裡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violin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和著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piano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Beethoven的Sonata。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Piano笨重如棺材,violin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violin之廣,也儘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violin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唐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云:「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第五冊第二課 王叔遠核舟記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噫!技亦靈怪矣哉!

第五冊第三課 小小的島 鄭愁予

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

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

淺沙上,老是棲息著五色的魚群

小島跳響在枝上,如琴鍵的起落

那兒的山崖都愛凝望,披垂著長藤如髮

那兒的草地都善等待,鋪綴著野花如果盤

那兒浴你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

則你的健康是鬱鬱的,愛情是徐徐的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

那時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螢火蟲

以我的一生為你點盞燈

第五冊第四課 勤訓 李文炤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第五冊第五課 習慣說  劉蓉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士平之。

後蓉履其地,蹴然以驚,如士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後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什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第五冊第六課 故鄉的桂花雨  琦君
《國中國文第五冊》(2000版) 双向式英语第五册文本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彿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的呈淡黃色,臺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香味,覓到就會引起鄉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廳前的康院中,委著兩株木樨、兩株繡球。還有父親書房前的廊簷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小時候,無論什麼花,我都不懂欣賞。儘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桂花樹不像梅花那麼有姿態,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找細花,不與繁花鬥豔。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 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吃花」在詩人看來是多麼俗氣。但我寧可俗,就是愛桂花。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故鄉是近海縣分,八月正是颱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做風水啊?」她擔心的第一是將收成的稻穀,第二就是將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後院子走一遭,嘴裡念著:「只要不做風水,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原來桂花是糕餅的香料。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裡。尤其是被風吹落,那就溼落落的,香味差太多了。「搖桂花」對於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布,雲腳長毛,就知道要「做風水」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簞,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要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淨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裡,晒上好幾天太陽,晒乾了,放在鐵罐子裡,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滷,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瓏,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秋季遠足,一定去滿覺瓏賞桂花,「賞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飽餐「桂花栗子羹」。因滿覺瓏除桂花以外,還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而撒上幾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失有桂花香。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中有點不忍。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礙,就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的西方極樂世界。

我回家時,總捧一大袋桂花回來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於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第五冊第七課 文天祥從容就義 明?胡廣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長跪不拜。左右強之,堅立不為動。極言宋無不道之君,無可弔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權臣誤國,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將、叛臣,入其國都,毀其宗社。天祥相宋於再造之時,宋亡矣,天祥當速死,不當久生。

上使諭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天祥曰:「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願一死足矣。」又使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天祥對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願歸附,當賜之死。」麥朮丁力贊其決,遂可其奏。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繫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第五冊第八課 失根的蘭花 陳之藩

顧先生一家約我去費城郊區一個小的大學裡看花。汽車走了一個鐘頭的樣子,到了校園;校園美得像首詩,也像幅畫。依山起伏,古樹成蔭,綠藤爬滿了一幢一幢的小樓,綠草爬滿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鳥語,沒有聲音。像一個夢,一個安靜的夢。

花圃有兩片,裡面的花,種子是從中國來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樹叢裡,閃爍著如星光的丁香,這些花全是從中國來的吧!由於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園裡的花花朵朵,與這些簡直沒有兩樣;然而,我怎樣也不能把童年時的情感再回憶能來。我不知為什麼,總覺得這些花不該出現在這裡。它們的背景應該是來今雨軒,應該是諧趣園,應該是故宮的石階,或亭閣的柵欄。因為背景變了,花的顏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淚,不知為什麼流下來。

十幾歲,就在外面飄流,淚從來也未這樣不知不覺地流過。在異鄉見過與童年完全相異的東西,也見過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總未因異鄉事物而想過家。到渭水濱,那水,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我只感到新奇,並不感覺陌生;到咸陽城,那城,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我只感覺它古老,並不感覺傷感。我曾在秦嶺中揀過與香山上同樣紅的楓葉,在蜀中我也曾看到與太廟中同樣老的古松,我也並未因而想起過家;雖然那些時候,我曾窮苦得像個乞丐,而胸中卻總是有嚼菜根用以自勵的精神。我曾驕傲地說過:「我,到處可以為家。」

然而,自至美國,情感突然變了。在夜裡的夢中,常常是家裡的小屋在風雨中坍塌了,或是母親的頭髮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愛看與故鄉不同的東西,而又不敢看與故鄉相同的東西。我這時才恍然悟到我所謂的到處可以為家,是因為蠶未離開那片桑葉;等到離開國土步,即到處均不可以為家了。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這時候才憶起,故鄉士地之芬芳,與故鄉花草的豔麗。我曾記得,八歲時肩起小鐮刀跟著叔父下地去割金黃的麥穗。而今這童年的彩色版畫,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繪畫。

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壑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古人說:「人生如萍」--在水上亂流;那是因為古人未出國門,沒有感覺離國之苦。萍還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飄零在此萬紫千紅的春天。

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士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我十幾歲就無家可歸,並未覺其苦。十幾年後,祖國已破,卻深覺出個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說:「頭可所,血可流,身不可辱」嗎?我覺得應該是:「身可辱,家可破,國不可亡。」

第五冊第九課 愚公移山  列子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營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無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第五冊第十課 享福與吃苦 何仲英

現在我國人的大毛病,只是圖享福,不願吃苦。一般做父母的,常常以為年紀大了,應該享福;享不到福,便嘆命苦,便悲福薄。有許多青年人也作如是想,看見人家享福,羨慕得很;勉強他們暫吃辛苦,而他們的欲望、他們的希冀,總是對準享福的方面去進行的。甚至讀書只要文憑,不肯在學業上努力;只望「做人上人」,不願「吃苦中苦」。這種觀念,雖不敢說普遍在一般青年的腦海當中,但至少有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我們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覺悟。

我們不必希望做「人上人」,但必要做「人中人」。我既是人中人,就當盡人的一分責任。沒有農夫,那裡有飯吃?沒有瓦匠、木匠,那裡有方子住?沒有工、商,那裡有物品?沒有效命沙場的戰士,那裡可以克服敵人,保護我們的安全?沒有嘔心絞腦的學人,那裡會有發明、發現和著述,來滿足我片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求?我們一時一刻的需要,都有無量數的勞動者--無論是勞心或勞力--辛辛苦苦地來供給,而我們坐享其福。我們若不是也吃一點苦,也盡一點責,我們非但對不住他們,亦且何以對得住自己呢?

特殊階級的人,坐享優越的生活權利;或擁遺產,或發橫財,或領乾薪,他們享現成福,用不著吃苦,也想不到世上有苦可吃,這真是人群的蠹蟲。我們須知最可愛的,是世上最大多數的肯吃苦、肯工作的平民,他們只要做一天人,就幹一天事,他們的生命總是完全靠吃苦來撐持的。吃苦的人多,享現成福的人少,社會國家自然富強;吃苦的人少,享現成福的人多,社會國家自然衰弱。若是大家都要享福,不願吃苦,國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於泡影,終至吃苦而已!

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古今中外,幾多聖賢豪傑,那一個不是從吃苦中磨鍊出來的?佛世尊身為王子,多福多樂,獨願捨家入山,苦修六年,睡在曠野中,樹林下,穿著死人遺下的衣服,每日僅吃幾粒豆子、幾粒芝麻,維持生命;這是多麼苦惱,而他獨處之泰然,所以成為教主。孔子一車兩馬,周遊天下,寧受天下揶揄而救世之心終不稍減,奔波之苦迄未掛懷。這種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們應該效法的。再看晉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過於鬆散,每天要搬磚頭;英國名相格蘭斯頓,每日午飯後要劈一點鐘的柴。難道他們一個要做瓦匠,一個要做火夫嗎?笑話,笑話,他們決不是的。他們不過借此鍛鍊吃苦的精神,恐怕身體安逸了,將來不能做事。他的用心是很深遠的。

論語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大學又說:「小人閒居為不善,便是萬惡淵藪,便是小人無忌憚處。」前清末年,京城裡的旗人,個個總靠一分口糧,舒舒服服過日子,個個都是鎮日地拿著一隻雀籠,口裡哼著幾句京腔,何嘗不享福?就此一點便可亡國而有餘,那裡還能夠支持得住國家!

我們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價。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終;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眾人之苦者,享眾人之福;真正會享福者,先要備嘗艱苦,而後苦盡甘來,始有滋味。孟子說:「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磨鍊意志的最好機會,這是鼓勵吃苦的不二法門。

諸位青年啊!你現在很失意嗎?你家裡很窮嗎?沒有錢買書,沒有力量升學嗎?你身子很單薄嗎?你腦筋遲鈍,不能做艱難的功課嗎?你想改科,貪圖省事嗎?你過慣了學校生活,受不住家庭壓迫、社會欺陵嗎?你們以為是少爺階級、上流身分,叫你灑掃、應對、布衣、惡食,你就不肯嗎?你假如存著這種心志,你的前途還有什麼希望呢?

奉勸諸位:得意莫歡欣,失意莫苦惱。享福不為福,吃苦不為苦。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宋儒又說:「少年得志大不幸!」現在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正志士努力工作之日,摩頂放踵,有所不惜,更那裡可以偷安旦夕,享福自娛?我們雖不敢希望個個人能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蘭斯頓的勤懇、不懈的精而。我們雖不見得有什麼大苦好吃,但至少要革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習慣。做人要從吃苦做起,吃苦要從細微處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這是對於諸位的一點貢獻。

第五冊第十一課 詞選

(一)浣溪沙 周邦彥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二)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第五冊第十二課 寄弟墨書 鄭燮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書,知新置田穫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後,堪為農夫以沒世矣。

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人,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其不能發達者,鄉里作惡,小頭銳面,更不可當。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為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所以忍氣吞聲,只得捱人笑罵。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彼稱我為主人,我稱彼為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

第五冊第十三課 遇見一株樹  王家祥

有時候,遇見一株美麗的樹的心情無法確切形容,但我知道我必是非常的歡喜。如此生活的微末細枝,激盪我心情的能量卻是相當巨大的。

在視覺上,樹給我的享受是一種繁複的影像,不得不專注地停下腳步,用心靈仔細地分析。時常,我的智慧也無法精確地解析枝葉間華麗繁複的構造組織。她們在美的藝術造境上絕對嘆為觀止,變化萬千。

一株美麗的樹在枝葉的生長安排上,呈現出和諧的驚人創造,即使生命現象強大豐富,茂密而力量充沛,每一片樹葉之間卻和諧而井然有序。有些樹種的風格嚴謹而穩重,有些是細緻溫柔,有些則飛揚瀟灑,有些呈堅毅不屈以及永恆的身姿。

但樹給我的繁複華麗的視覺印象,厲應在心靈上的,卻是簡單的快樂、簡單的愉悅、簡單的舒適。

我在樹林裡猛然撞見一株全力盛開的黃魂。她那豔麗耀眼的黃色花朵,在陽光下是一種龐大集團的色彩,花的形體已然消失,簡化成強烈的、不需精確描述的黃;印象化的,點點無數的黃,具有神奇魔力,能量驚人。我的心情由猛瞬間的驚奇轉為專注而簡單的快樂。

而人生追尋的,便是此種心靈的簡單快樂,我發覺,植物可以很直接地給我這些。

遇見一株樹後,停下腳步來仔細看這株美麗的樹,是一項美妙的戶外活動。如果你連接觸她的時間都沒有的話,只能說明你很匆促,在心靈上很匆促。即使你此時沒有工作,沒有約會,你從來沒有過「瞧一棵樹」的念頭,沒有停下來與她「相處十秒鐘」的習慣,更沒有「邂逅一株美麗的植物」的浪漫想法,那麼你必須注意你的心靈狀態了。你可能很久未曾安靜下來了,即使你常常孤獨自處,可能也是表面假象的安靜。

植物天生地予人穩定心情的力量,不過也得靠個人去追尋,否則縱使有一整排落葉繽紛的樹林圍繞著你,甚至一整座森林,你也容易視而不見。

尋找自然的方法很簡易,也很直接。內心裡寸草不生的人,當然所處的環境也會寸草不生。假若你想和一株樹成為朋友,最重要的前提,是你必須看得見她。

當你看得見一株樹後,你便看得見一整排樹,秋天的樹、春天的樹、夏日的樹、冬季的樹,一片小樹林及無數的樹。你看得見熱帶林、寒帶林、針葉林、闊葉林、原始林、次生林、一座大森林。

希望那時,你便是個智慧而又心靈平靜的人了。因為即使是林林專家、植物學者,往往有時候也看不見一株樹。

希望那時,你能夠隨時行走在小樹林裡,踩在落葉層上,枯葉被踩碎的微末聲響直抵內心,你享受那種微末卻精湛的時刻,你聽見了,正在修行。

第五冊第十四課 報紙的言論 潘公弼

請看世界上文明國家政治演進的途徑,最初總是帝王政治,進一步則為議會政治,更進一步則為輿論政治。無論政治的經過如何迂迴曲折,時期如何悠遠長久,終逃不了這條堂堂大道。

所謂輿論政治,原來不是一種制度,而是民主精神的現象,政治道德的反映。輿論有如此偉大的效果,亦非一蹴可幾的。若錯認為凡是報紙上的論說便是輿論,論說所褒,便可登臺;論說所貶,只有下野;那就差以千里了。要知報紙論說稱為輿論,或稱為代表輿論,須得輿論自身的健全。

健全的條件,第一是動機純潔:凡因私的愛憎、私的利害、私的信仰而發為言論,無論所言所論的實質萬難動中事理,即使勉強自圓其說,民眾必因鄙其私而並惡其所圓之說。只有大智大慧才能不以人廢言;大眾的眼光裡,只以大公為好,以「便私」為壞。壞人說話,嗤之以鼻;好人說話,洗耳恭聽。從事言論的人,能大公無私,便是動機純潔。

第二條件是識見卓越:因為只有純潔的動機,而沒有豐富的學養、敏銳的觀察,則對於各種隱約的朕兆或昭著的事實,無論它的關係如何遠大,竟不知其為問題,或知其為闆題,而不能理解其內蘊,不能判斷其是非,不能察知民意向背,不能供給解決方案。搖筆為文,泛泛論說,價值毫無,怎稱輿論?

第三條件是文才暢達:文字不過是工具,似乎不成為主要條件,但同樣的識見,有的寫來莫名其妙,使人沉沉欲睡;有的寫來沉著活潑,使人有「劍及覆及」的情緒;有的限於文才,放馬後炮;有的一氣呵成,做急先鋒。如此說來,怎得菲薄工具?當然,只有文才而沒有「第一」、「第二」條件的人,也不配主持筆政。

第四條件是膽氣橫逸:一篇極有價值可以傳之後世的論文,假使沒有發表的膽氣,則只有藏諸名山。藏諸名山那成輿論?退一步說,既不許藏諸名山,又不敢暢所欲言,於是含渾籠統,敷衍點綴,那不能完成輿論使命,更何待言?

總而言之,輿論自身的健全,必須具備上述四條件。動機純潔,然後才能黑白分明,正氣凜然。識見卓越,然後才能指導朝野,利國福民。文才暢達,然後才能鞭辟入裡,針針見血。膽氣橫逸,然後才能申張公道,不屈不撓。若因圖謀私利,而以報紙為攻訐阿諛的工具,這是輿論的罪人。或因膽識不足,不敢言所當言,而歸咎於環境的限制,藉以藏拙,這是報紙對於社會的不負責任。事實上所謂限制,並非只許你作不關痛癢的言論,而竟然以不關痛癢的言論了之,這是報紙的自暴自棄。

輿論之所以有力量,除了它自身必須健全之外,第一還須法律許以自由。言論自由在近代國家是天經地義的,但在極權國家,當局卻以言論自由為危機所伏,往往加以壓迫。在此狀態之下,輿論不成輿論,何來輿論力量?所以輿論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有待法律之保障。

法律許言論自由,常含有兩種意義:一是保障,一是制限。在主張絕對自由的人,以法律制限為要不得,其實我們應該分別法的良惡,未可一律抹煞。惡法應反對,良法亦得要。言論自由猶個人自由,個人自由雖是天賦的,但未聞殺人越貨亦列為自由權之一。所謂言論自由不妨受良法制限的意義,亦復如此。

輿論自身健全了,法律許以自由了,還得朝野對於輿論有判斷的知識與尊重的誠意。所謂判斷,就是觀察立言者:(一)動機是否純潔?(二)是否以民眾利害為出發點?(三)是否以民眾意見為根據?(四)違反民意的是否比民意高出一籌?能判斷,然後惡性的著述無從作崇,而健全的輿論乃得以民意為後援,而發揮其偉大的功能。

在今日,誰都不能否認自帝王政治演進為議會政治與輿論政治,是堂堂大道。要在輿論的自身努力求健全,與各方面能理解所謂輿論政治不是新聞記者的政治,而是全民政治而已。

第五冊第十五課 我心目中的世界 作者:愛因斯坦著 譯者:劉君燦

我們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短暫的過客,但不知為什麼,常又自以為此程有什麼神聖的意義。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知道有一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人是為其他的人活著--主要是為了我們所關心的人的笑靨和生活,此外也為一些並不相識的靈魂,因為同情的絲帶把我們與他們的命運繫在一起。每天有許多次,我都體會到我的內在生活和外在生 活,建構在有關的人們身上,無論是去世的還是健在的。我必須急切地努力,將他們給我的一切還回去;我從他人那兒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每想到此,便心情沉重,為之不安。

人總要有某些理想,來作為他努力和判斷的指南;常常閃耀在我面前,使我的生活充滿快樂的理想是真、善、美。我從未想到把舒適作為標的,因為建築在這種基礎上的生活,和禽獸並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我不感到我是和一群心智相近的人,合作去追求藝術和科學永難窮盡的問標,我的生活將是空虛的。我從來就看不起庸俗事物加諸人類雄心的限制;財富、虛名和權勢,我永遠是不屑一顧的。我相信一個純樸而謙虛的生活,對每一個人身心都有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每個人應該被看成一個「個人」來尊敬,但不必被人們奉為偶像。我已被許多人過分稱羨與尊敬,這真是與我心願相違的命運。或許這種過分的稱讚,是因為我微弱的力量,曾改進了幾許觀念,而這些觀念,正是大家想去理解卻未能如願以償的。

我很清楚地了解,要達到一個確定的目標,必須有人出來領導,啟發思想,從事指揮,並負擔大部分的責任;但被領導的人卻不應該被驅策,他們應被允許選擇他們自己的領袖。在我看來,把社會分成許多階級的種種區別都是虛假的;這些區別,分析到最後,都是依靠強力的。我相信每個寡頭的暴力制度,一定造成墮落;因為暴力無可避免地會引來一些道德低下的人。由於這些理由,我堅決反對專制的軍國主義。

我們所能獲得的最美經驗是奇奧與神祕,這是真正的藝術與科學的泉源。如果一個人對宇宙的這種奧祕所引起的情緒,感到陌生,不再感到驚異與惶恐,他又與死何異--他早閉上眼了。

有人想像上帝對他自己創造的東西會加以賞罰,這麼說上帝似乎又具有某些目的,這真令我無法想像;一言以蔽之,這樣的上帝只是人類心靈的弱點的反映而已。我不相信人在軀殼死後,還能繼續活著。然而有些脆弱的心靈,因為恐懼和自私,的確抱有這種想法。對我來說,只要能夠做到下面的事,就不再感到遺憾了:去沉思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祕密,去思考那宇宙奇妙的構造,並謙卑地試著去了解那在大自然中所展現的知識的最小部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632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國中國文第五冊》(2000版) 双向式英语第五册文本》为网友魔帝殤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