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坪七日 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

杨柳坪村七日

演播室:

512汶川地震后,数以百万计的灾区民众失去家园,他们将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我们跟随一对北川的夫妇回到故乡,纪录了这段时间以来他们生活的村庄的变化,看到人们怎样寻找出路、重建家园,如何治愈创伤,寻找希望。

字幕: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 2008年5月24日

解说:绵阳九州体育馆,这个因地震而为世人突然熟知的地方,一度容纳了3万多名汶川地震中避难的灾民。

记者(现场解说):这是绵阳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九州体育场。这附近全部是在这等车想要回家的一灾民。从三天前开始,每天将近有上千人从这离开,回乡抗震自救。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儿的灾民绝大部分来自北川,那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这很多人房屋都已经垮塌,回到家之后怎么样安家生活,我想很多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记者:大哥, 你们是北川哪儿的?

等车回乡的灾民:我们是北川擂鼓的。

记者:在这等车等多长时间了?

等车回乡的灾民:等了两个多小时。

记者:那你现在家里头房子怎么样啊

等车回乡的灾民:房子垮了,没有房子了,基本无法居住。

等车回乡的灾民:里面全是堰了

等车回乡的灾民:里边的山垮塌以后形成了堰

记者:像老人家的话,你们现在让她回去,这一路上能安心吗?

等车回乡的灾民:已经都出了这么大的事,这次国家给我们救援,我们自己要想办法是不是?自己要自食其力。

记者:你这背的是什么呀?

等车回家的灾区小姑娘:家的东西。

记者:我看看沉不沉,这怎么也得有三四十斤啊!你现在回去害不害怕?

等车回家的灾区小姑娘:害怕。

记者:那为什么还要回去啊

等车回家的灾区小姑娘:毕竟是自己的家。

记者:那现在家里什么样知道吗?

等车回家的灾区小姑娘:不知道。

记者:您是去哪啊

叶光明 杨正红夫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们去北川的,我们都是回家的,都是擂鼓的,都是到北川的。

记者:那家里头帐篷够不够知道吗?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不知道。

记者:那么帐篷不够怎么办啊?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因为我们家里毕竟房子垮了嘛,还有其它的篷布什么,我们山上的树木多嘛,就可以把它弄下来自己搭。

记者:你们要是多等几天的话,也许那边帐篷能给你建好,能够多运点过去,你不就省点事嘛。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不!我们自己好脚好手,我们自己回去盖。因为在这里他们对我们确实太好!

叶光明 杨正红夫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太好了!

叶夫妇旁边的人:她小孩在(北川县)里面读书,还是班长,这次他们整个班,包括老师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一个都没有出来。

解说:上车的催促声打断了这对夫妇的叙述,他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点发的食品匆匆忙忙上了车。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其他的如果是没有联系好就不要去了,灾民。

记者:你们村子什么情况啊?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们村子也是一样的,全部垮了。

解说:这对夫妇叫叶光明和杨正红,是北川县杨柳坪村的村民,他们的家乡在将近200公里之外。

记者(现场解说):这里是北川县城,杨柳坪村就在紧邻的这些山上,在这次地震中,杨柳坪村的88户人家的房子,几乎全部跨塌。20多人遇难,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在县城工作、或者上学。现在北川县城已经封锁,村民们没有办法进入,他们只能在岩石上,摆上祭品来纪念亲人。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我们先走了。

解说:地震后滑落的石头随处可见,最重的有上百吨,塌方的岩石砸毁了上山的路,只有摩托车可以勉强通行,一段不到二十公里的山路大概要开四十多分钟。

记者:就这了

叶光明 杨正红夫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对。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我想找找有没有我儿子的照片。这是他,小时候的。

记者:叫什么?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叫叶强,这是他小时候,这是他三四岁的时间。

解说:他们的独生儿子叫叶强,今年11岁,遇难之前在北川县城的曲山小学上四年级。

记者:这里写着妈妈节日快乐!全家幸福!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是3月8号那天,我们在放假我们都在家里,他说妈妈我没有啥子礼物送给你,就给我折了这么厚一串。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星期天还跟我下象棋了。这是给他买的象棋,他能下棋还能打游戏。

解说:因为帐篷短缺,回家的当天老叶没有领到,他找出废墟里埋着的木条和彩布,开始搭建临时的住所。

记者:现在搭帐篷都是街坊邻居这么帮着搭是吧。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对。

记者:就是说要在绵阳待着是不是能好点。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毕竟要回到自己的家重建,才是唯一的出路。那毕竟是短时间的,你也不可能说长期待在绵阳吧。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个地方能自救,能够住嘛,我们就回来自己自力更生嘛,比起(北川)县城的人那好多了。

解说:叶嫂在废墟里想翻找一些还能用的东西。

记者:这锅还能用吗?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还能用。因为这个锅还没有烂。

解说:村里来了几个邻居帮着把帐篷的围子搭了起来,下午四点多钟,夫妇俩开始生火吃他们当天的第一顿饭。

记者:你们带过来的这些东西够吃几天呀?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可能够吃个四五天。

记者:可能好多人会觉得挺辛酸的,觉得现在生活太艰难了。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对。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辛苦一点能克服困难,我相信能克服困难,比起他们那些缺脚断手的残疾人要好一点,要好得多。

记者:失去了家,也失去小孩。那希望还在哪?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我们的希望就是第一个希望就是能把自己的家建立起来,第二个希望就是我们能自己亲生一个小孩,不管是儿是女我们愿意自己生一个,好好的培养他。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还是像以前培养那个小孩一样,只要他读书能够读到哪

叶光明 杨正红夫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们一定尽到自己做父母的责任。

字幕:2008年5月28日,杨柳坪村

解说:我们第二次来到杨柳坪村的时候,看到叶家的帐篷已经搭建起来了。

记者:什么时候把帐篷搭起来的?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就是第二天吧。第二天的时候,我们看到下雨了我们就把它搬到这来了,邻居和我们一起就很快地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它搭起来了。

记者:我看床垫也换成床了,你这床从哪儿找出来的?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床从那个破屋里面搬出来的。

记者:这个桌子也有了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桌子也是从里面搬出来的

记者:那你们现在用这个做什么饭呀?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煮大米饭。

记者:有菜吗?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有,我们自己种的有,种的有我们就吃自己的。

记者:这还是比我们上次来的时候条件好点了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好一点。

解说:吃完早饭,叶哥叶嫂去给邻居文家帮忙打蒜薹,两家的孩子都是曲山小学的学生。

记者:你叫什么名字呀?文超是吧。你几岁了?

文超:12岁了。

记者:这是你们家的地吗?

文超:是。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因为这个小孩失去了妈妈,他只有一个父亲忙不过来,所以大家邻居所有邻居都来帮他一下,就这样子。

记者:你知道后天是什么日子吗?

文超:儿童节。

记者:知道。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我们底下好多人都弄到重庆过儿童节去了。

记者:你走吗?你去吗?

文超:不去。

记者:为什么呀?

文超:在家里。

记者:要待在家里呀。

文超:是。

记者:外面可能有很多人想等着你一块,你为什么要待在家里呢?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在家里可以跟爸爸在一起。

记者:是因为这个吗?

文超:是。

记者:你不想离开爸爸是吧。

文超:是。

记者:这样算下来今天能卖多少钱?

村民:一百多块。

记者:要是往年正常季节能卖多少钱?

买蒜主:正常能买三百多,一个是信息不灵通,再一个就是交通闭塞。

解说:打完蒜薹,文家留乡亲们吃中饭,这是地震之后村子里第一次这么多人聚在一起。

记者:酒是哪来的呀?

村民:以前的,以前留下来的。

村民:就存了这点。

村民:是。

解说:几家凑了点还能吃的腊肉,又从自家菜地里挖了点土豆和黄瓜。

记者:今天为什么得把酒倒满。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其实都是受伤的人,我们都是受灾的人,大家一点心意嘛来,看一下。二一个是我们能够团圆,互相通报一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要一起度过这个难关,度过去。平时的时候,没有灾难之前,都是在外地走动比较少,现在回来团圆了,所以今天就我们喝杯团圆酒。主持人在这,来!我敬你,祝你们工作顺利。

记者:祝福你们团圆。

村民:谢谢!

解说:杨柳坪村是一个羌族聚集区,这个羌族村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全国的千家绿化村,1995年的时候全村人就已经集体到北京旅游了。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们这里气侯也好,主要是反季节蔬菜,我们这个地方

致富也是靠反季节蔬菜富起来的。以前出土豆就要出两三万斤,造林的时候树很小的时候。这里面就兼种玉米、种土豆,然后种萝卜蔬菜,萝卜只要40天就可以变成钱了。基本上5.12之前,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是很好过,这里很好过。办农家乐以旅游为主,像星期六以前路没断的时候,星期五到星期天基本上在这上面有百十辆小车,就是边上绵阳江油成都,很多全家出来旅游的,中午很凉快在这里耍一下,休息一晚上,又下去了。

解说:但地震之后,村子里现在连吃水都成了问题。

记者:但是这个水,这是什么时候积的水?

村民:至少是前两三个月。

记者:哎呀!二三月、三四月积到现在。那你这水肯定不能喝啊。现在你怎么办呢?

村民:我们没办法,还是吃这个水。我们好几家都吃这水,确实没法子。

记者:你现在简单的消毒能做到吗?

村民:做得到,我那里有药,前两天才投到里面的。我投了片剂,食用水的片剂投在里头了。

记者:就算这个水都不多了呀。

村民:这也维持不了多久。

解说:村子里各家各户都有蓄水池,但现在能用的不到一半。叶家的蓄水池在地震中震裂了,叶哥只能去山里找泉水担回家用。

记者:你也去担水啊。

村民:是。

记者:还拿着这个干吗?

村民:水装满了避免出去了。

村民:拿这个盖着是吧。

村民:是。

记者:现在到哪去找这个水源。

村民:在山那边。

村民:他(指文志全)救了我们小孩的,他在城关小学。

记者:那怎么救的呢?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在村上下去的时候,找我小孩的时候,那是很正常的。

解说:地震前国家曾投资数百万解决了整个曲山镇的饮水问题,但这些设施在地震中全都被损毁。恢复起来要用相当的时间。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没有原先大了,以往这个水要大一点,这水就是流量不大。

记者:万一说这个地方天旱起来,水源断了你们怎么办?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那这个水源就很困难,很困难。没有水源你就

记者:现在你们自己能有什么办法?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这个灾后还是,只要是有水源的地方,可能需要把水池子还是要扩大一点。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像目前我们就通过这样一个办法,把屋檐的水接下来,这个解决一部分;水源里的水减少了,但是它还在淌这样来自救。

记者:但是万一要干旱的话,又不降雨又不淌水怎么办呢?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那就有点困难了,那只能从山底下往上拉。

记者:往上拉水的话,你现在大车还上不来。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上不来,就是交通问题,这一个是路的问题;二一个交通的问题。

记者:老乡,对不起!能不能停一停,您这是带着猪干嘛去?你这带着猪干吗?

村民:房子垮了,把猪砸伤了。

记者:这猪蹄上都是砸伤的是吗?

村民:是。

村民:也没的喂。

记者:现在上面没有粮食喂猪吗?

村民:没有电没有粮食。

村民:又没有电,就推不出来磨。

记者:那你现在怎么办呢?

村民:拉下去喂。

记者:下去找什么地方喂?

村民:我们底下有水、有粮食,下面比这方便的多。

记者;那你们开车慢点啊。

字幕:2008年5月29日,杨柳坪村。

解说:第三次来到杨柳坪村的时候,我们看到各家各户都已经开始清理房子。

记者:叶大哥,那你这个房子要是把瓦弄完了,你还往里搬啊。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现在还不能搬。

记者:是啊。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还不能搬,要把里面的垃圾清理了,清理了把砖清出来,清出来放到那里。

记者:你这个光把瓦贴上也不行吧。底下这个梁是不是也有坏的?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这个不正了。

记者:村子里现在还有木匠吗?

杨柳坪七日 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村子里有木匠,有木匠,他也是失去了小孩的,现在没有心思干,也是没心思干。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我那边房子那么宽,我让他过去住,他要赖在这。八十多了,太容易拌倒。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我就绊倒了,这个溜我还不晓得。

记者:这个儿子也是担心您安全吗?是吧。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你说一下,你去不去嘛。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我不去。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那你就别翻房子了,你就过来住呗。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这个房子到处都是洞。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你再弄我就把房子掀了。

记者: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83。

记者:83了,啊?多大年纪了?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没有多大。

记者:生气了。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他要翻房子,看起来很危险,他大娃不让他搬,我们都劝他到他大娃那里去住。

记者:他现在还住在里头啊?!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他要住在这,他大娃那边有房子。这是危险建筑。他不听。

记者:有房子是吗?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是。蚊帐给他取了、毯子给他撤了、铺盖给他撤了,他还要住。

记者:这那行啊。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就是不要他住这,让他去帐篷住,他不去。

记者:他为什么不走啊。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他觉得没有危险,他不怕,他说不怕余震。

记者:您坐会儿,这不是也担心您一个人上房不安全吗?儿子也是担心你吗。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是。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她是北京的记者。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北京。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北京的记者。

记者:去帐篷住行不行?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不怕不怕,北京、北京来的。

记者:对,就怕您在这不安全。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北京没地震吧。

记者:北京没有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你去住帐篷。

夏启柱的爹(今年83岁):我说木架子没有什么危险,主要是砖。

解说:老人的儿子终于还是说服了父亲,搬去同住。他自己上房修理。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我的小孩去世了,也没有办法做生意了,我的两个孩子加他们这三个人,可以住在一起谈谈心、聊聊天,他也孤单、我也孤单。

记者:毕竟是失去了亲人了吗。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失去亲人嘛。没法嘛,有这么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没有办法。

记者:哪来的腊肉啊。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自己的。

记者:原来屋子里的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是,原来屋子里的。

记者:你从哪儿找出来的?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原来走的时候还在这里面,没有谁偷,有些人就被偷完了,可是我这没谁偷。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说在屋里找吧你不信。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我说是芡粉你不相信。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那才怪了。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怪了就怪了。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这个是碱。

记者:你找着了。你一下就找着了,这两天过来觉得还是比刚来那天要好点,日子。

叶光明 杨正红夫妇:好多了。

记者:刚回来那天的时候,是不是心里还是没着没落的。

叶光明、杨正红夫妇:对。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因为回来毕竟这么久了嘛,有点习惯了。刚回来那天,刚好一走到屋就看到我儿子那些东西,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就想起。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因为毕竟过了这么多天了嘛。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今天早上我还做个梦。

记者:做什么梦?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点过,我好像把他找着了。我说你怎么在这呢?他说还是在学校,他说我还是班长,我还救了两个学生,我救了两个四班的,就觉得娃娃又回来了。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因为我们这个村子电话打不通,摩托车的声音一响我就觉得他回来了。

字幕:2008年5月30日 杨柳坪村

解说: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小家伙可怜,你怎么逃出来的。

解说:村子里有一只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刚出生的小猫,他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妈妈,村子里的人都说这只猫很难活下来。但是文志全决定把小猫养起来,给文超作个伴。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走到那的时候只看到了一棵梧桐树,那棵梧桐树被抬起来,不是在街道上被抬起来的,而是被一个房子抬起来的。就在这个角落上,把这个拱走了把那个也拱走了,我找他们就找到这个位置。

解说:文志全的女儿9岁,也在北川县城里念书,地震当天文志全下山去救孩子,但因为路上救其他人耽误了找到孩子的时间。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们住在一起的。

记者:今天他(文志全)生日啊。

村民:他的生日。

记者;多大岁数啊。

村民:76年唐山地震那年生的。

记者:您现在一个人在家里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是。

村民:他的爱人和小孩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在这个县城里面一死一伤。

记者:反正我昨天觉得你情绪还行,今天就觉得不太好。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今天确实考虑到我32年之内,从没有过过这样的生日、没有走过这样的路、从没有这样孤单过。

记者:去年那年过生日,最高兴的是什么?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女儿。她用我给她的三个月的零花钱给我定了一个生日蛋糕,她从来不敢向我要零用钱。地震以前,我只给了她买了个冰激凌,她要两块钱我都没给,两块钱都没给。

记者:我觉得你心里好像对女儿一直很内疚。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她太听我话了。虽然我没把她救出来,当天下午我从村子里下去还救了很多人。

记者:她妈妈怪你吗?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因为她知道我下去一定能把她救出来,凭我的能力。

记者:你现在后不后悔?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不后悔,我真的不后悔,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学校而是整个县都遭到地震。虽然她只是三年级,我相信如果是她活着话,写作文她会写《我的爸爸》,写这篇作文。

解说:刚刚失去母亲的文超听到小叔的这番话再也忍耐不住自己的情绪。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男人,你是男人。不哭,男人从不滴眼泪。

字幕:2008年5月31日,曲山镇救灾指挥中心,距北川县城3公里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要找个高底盘的车,这边不安全,你跟着他去、快去,注意安全。

解说:曲山镇政府的办公楼在这次地震中跨塌了,临时的指挥部就设在离北川县城不到三公里的公路边上。地震之后,村里要到山下去拉救灾粮。全村各户都得去人,因为路被山石砸坏,很多地方都需要人背着粮食才能通过。

救灾工作人员:你们是多少?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我们是9200斤,306个人。

救灾工作人员:我给你点点。

记者:你们多长时间来领一次?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这次领的是一个月的,头一回领的是十天的。一人一天一斤,一个月三十斤。这样的领一个月。

记者:领的除了大米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大米、盐巴,还有方便面,还有日常日用品:电筒、电池。凡是有的我们都给他领着嘛。

记者:你现在村子里88户人家,能保证都有吗?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保证都有每户都有,吃的是每户都有,我管社长社长管各户是这样的。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各社的社长过来,领各社的米。

记者:万一家里只有老人没有青壮年那怎么办?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社长负责弄回去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走没有?要他等一下,明天转来领物资。

记者:现在你们还能有多少工作人员在这里组织?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在这个地方我们只有三个,只有三个工作人员。

记者:只也三个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是。

记者:你们原来镇上有多少人干过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我们是30多个人。

记者:地震之后呢?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地震过后我们还有,村干部还有十七八个。

记者:那些人都遇难了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都遇难了,我们镇长、副镇长、党政办主任、农办主任,还有民政办副主任都是一家一家人(遇难)。

记者:那你现在镇上这么多工作,就靠你们十几个人在这盯着现在。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是。邓家那一片我们去了五个干部,我们书记、代理镇长,在这里的人好多都是轻伤。

记者:你自己受伤了吗?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受伤了。

记者:什么地方?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我是腰,轻伤。我住了两天医院。

记者:那你从什么时候盯在这儿的?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我是20号。

记者:一直在这儿吗这十几天。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是,白天晚上都在这里。没有办法,死的人太多了,不说了。

记者:那你自己家谁照顾呢?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就他们自己照顾自己。

陈勇(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支部书记):各个社长回去把花名册造起来,老百姓领完之后签个字,完了以后把这个表收回来,我再存到大队的档案里面去,就这样了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解说:杨柳坪村的粮食领齐了,叶哥分到了60,这是他们夫妻俩一个月的口粮。沿山而住的村子开始组织起来,清理这条上山唯一的道路。

记者:你现在是把这个路清出来是吗?

村民:是,我们清出来能够过个小车,现在这样就都过不去。这样一来的话,还可以过个摩托车或者三轮车都行。

记者:你们都是住在村子里的人吗?

村民:我们都是住在这个村子。

记者:是村里要求你们来的还是你们自己来的?

村民:我们村干部一喊,个人也就主动来修了。

解说:但是有一些地震塌方之后的大石头,光靠人力是没有办法处理的。

记者:你像这条路上像这样的石块还有多少?

村民:还多得很。甚至还有大概两公里的,就已经没有路了。

记者:我们已经看见有一些村民在平路了,但是有一些大石头人力解决不了,它得爆破才行。那怎么办呢?

王文明(北川县曲山镇城管办主任):只要唐家山的洪水一过,水一过以后,我们镇上专门有分管安全的他们就要跟班作业。

字幕:2008年6月1日,杨柳坪村

解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村子里的孩子住得很分散,文超没有小伙伴,他只是带着猫习惯性地呆在叶家。

记者:你现在书包还在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我原来的书包都没拿出来,这是发的。

记者:就只有一个书包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是。

记者:书没有啊。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没有。

记者:我刚来那天它还什么都不会吃呢。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是。

记者:那天好多人说它肯定活不下来。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是。

记者:你也这么想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有时这样想,但是我尽最大的努力。

记者:为什么呀?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它也是条命。

记者:发生地震之后还见过老师跟同学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老师在养伤。

记者:同学们还好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还好。养伤的也都好了。

记者:现在有人去上学了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有。

记者:你知道他们在哪上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不知道。

记者:你想去上吗?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想。

记者:太白村一个叫陈志豪的小朋友,跟你一样大,他托我把它转交给灾区的没有书读没有地方住的小孩。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谢谢!

记者:你打开看看。他自己攒的这是二十块钱还有他宝贝的石头。

解说:文超的父亲想给儿子联系上学的地方,但是山上的通讯都中断了,唯一一个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需要走到很远的山口上去。

记者:校长说肯定能解决吗。

文超的爸爸:应该可以。

解说:在今天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失去儿子的叶氏夫妇总有些心神不宁。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因为每年的6月1号,我儿子喜喜欢欢的、高高兴兴的,学校发糖嘛;再一个学校还要开典礼,还有颁奖仪式嘛。因为每天像今天这个6月1号都能得到几张奖状回来,因为从今天的早晨到今天的中午,我一直还想着他。你看我今天干活都是傻傻的在那干,我就在这干一下,到那干一下,然后再去干别的事。

解说:文超和叶家的孩子叶强是好朋友。两个孩子以前总是在一起学习、一块下棋、一起玩。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像这个孩子今天在这里一直没走,他好像少了个伙伴。以往我们的强哥都在屋里,强哥没在他一天没走一直在我们这里耍,你们过去后他一直在这里耍。还是少了个伙伴这种感觉。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我儿子说的我一定要战胜我超哥,我一定要走赢他。

杨正红(叶光明的妻子):下不下棋,下就赶紧去拿来。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你要红的还是黑的。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我摆黑的嘛,你摆红的是吧。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你摆黑的,可以。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打将。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不行了,我好像输了是不是?你把我相吃了,什么时候吃的?输了,我输了。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我打了相才将的。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输了。

字幕:2008年6月2日 杨柳坪村

记者:文超,你爸爸在吗?那你去叫叫他。

解说:这次上山我们带来了文超老师的口信,说他所在的曲山小学的师生

已经全部转移到了八一帐篷小学。

记者:文大哥,我们昨天晚上在底下碰到一个曲山学校的老师。他说现在好多学生都转移到总装准备的一个帐篷学校里面去了。

文超的爸爸:愿意吧。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嗯!

文超的爸爸:没事。

解说:文超在离家之前到妈妈的坟前告别。

记者:舍不得猫了。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是。

记者:你交给谁了。

文超(北川县曲山小学)交给我婆婆。

送文超上学的人们:上车上车上车,超娃子,听话!不哭!不哭! 超娃子。

文超的同学: 想不想我?大家一起把他抱起来。耶!

字幕:2008年6月2日晚 杨柳坪村四社村民会议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水源大家都去担两三天就完了。

村民:现在还下嘛。天下雨呢。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不下雨呢?

村民:还有政府的矿泉水等着你去背嘛。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恢复生产必须要有水源,才有充足的劳动力。

村民:你说的要水源那个就给你弄来了。你就是说得这么轻易。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问题肯定要提出来是不是。

村民:提这个问题哪算问题。

叶光明(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恢复生产过后,生产路不通电不通连信息都不通,这是肯定的。路不通你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拉不出去这个是个问题。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这个东西政府正在考虑。

村民:交通方便了啥都方便,然后才能说到水的问题。

夏启柱(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四社社长):还有石头几十吨一百多吨的砸在路当中,那怎么行啊,你弄弄不起老百姓瞪着眼看着没办法。

记者:你是觉得将来重建不是大问题。

村民:不是大问题,不可能有好大的问题。我们都这么年轻才40多岁。

解说:文志全打算离开一阵子去照顾受伤的妻子,但他说自己一定要回到家乡。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这句话我敢跟你约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果这个地方有一户人的话,肯定是我。

记者:可是你现在出去打工你随便找一个工作就可以安身了,你为什么还要(回来)?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我随便找个工作,是绝对是一个月挣个千八百块钱是绝对可以的。但是我心不甘,我是个农村人,通过这次劫难,我以前很爱钱,真的很爱钱,但是现在钱对我来说不重要了,真的不算什么。

记者:那什么对你来说重要。

文志全(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信心。像你现在一样,你这只小猫你在它临近死亡的时候能够把它带下来,让它重新生活。我相信你心里一定希望它能够长这么大,有一天你能看见它的时候,它能跟你亲就是这样。

记者(现场解说):在这十天当中,我们看到一座村庄从废墟里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重建的路还很长,而心灵上的创痛更是难以轻易愈合,但是不管从那只幸存的小猫身上,还是从杨柳坪村村民的身上,我们都看到生命的顽强和尊严。几百年前,杨柳坪村的祖先来到这片山峦,在这里开疆辟土,繁衍生息。今天我们相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能以同样的信念度过劫难,重建家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7060.html

更多阅读

杨柳坪七日 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

杨柳坪村七日演播室:512汶川地震后,数以百万计的灾区民众失去家园,他们将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我们跟随一对北川的夫妇回到故乡,纪录了这段时间以来他们生活的村庄的变化,看到人们怎样寻找出路、重建家园,如何治愈创伤,寻找希望。字幕:四川

恩施市禁止整酒 新闻调查整酒

见过婚丧摆酒的,见过嫁娶摆酒的,但你见过家里挖个沼气池、生窝猪崽也要摆酒的吗?  逢红白喜事,摆几桌酒席宴请亲戚朋友,这种风俗在恩施地区叫“整酒”。近几年来,这种纯正的民风却逐渐变味有事无事整整酒,借机收受礼金或是收回曾经送出去

新闻调查 杨柳坪七日视频 杨柳坪七日

512汶川地震后,数以百万计的灾区民众失去家园,他们将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我们跟随一对北川的夫妇回到故乡,纪录了这段时间以来他们生活的村庄的变化,看到人们怎样寻找出路、重建家园,如何治愈创伤,寻找希望。

声明:《杨柳坪七日 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为网友选择保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