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清水河的桥 张家口清水桥资料

张 家 口 清 水 河 的 桥

文字素材/网络 图片/网络(署名者除外)

文字编撰·图片复制/塞上齐翁 审定/曹钰

【编者按】本文引用的史料、文字、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系网上搜集。编撰中文字有增删,图片有缩放,未及征求原作者意见,专此致歉,并致谢意。

我上个世纪50年代离开张家口,此后回去过几次,最后一次回去是2003年。每次回去我都非常关心张家口的市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的市政建设发展快、变化大,而张家口给我的印象却是几十年一贯制,似乎始终依然固我。

2013年暑期,陪老伴回张家口参加一中高50班毕业50周年聚会。阔别10年,张家口真的让我刮目相看,拆迁了危房旧房、新建了住宅小区、道路拓宽、硬化美化,尤其是清水河改造和东西河沿的景观建设,使城市品位有了显著的提升。对于张家口这样一座市区空间拥挤,改造极其困难的老旧城市而言,这绝对是大手笔,需要大决心、大气魄,真是可喜可贺。

我抽空流连于西河沿拍照时,突然想了解清水河桥梁改造建设的情况。于是向人们打听,回答或语焉不详,或一知半解,有的干脆一无所知。回来到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洋洋洒洒,不可谓不丰富,但是没有一份比较完整系统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资料。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把这些资料归纳整理出来,理清清水河桥梁建设、变迁、发展的脉络,也算为家乡做一件小事吧。

当然,由于资料都是网上搜集,疏漏或错误肯定难免,还望行家或知情者发现后不吝赐教,以便及时订正。

张家口清水河近年改建、新建的20座大桥(由北向南排序):

序号

兴建或

竣工时间

(年)

新标准

名称

曾用名称

习惯名称

位 置

(桥西——桥东)

1

1975

红旗桥

东窑子镇红旗路跨清水河处

2

2008

通泰桥

北环与清水河交汇处

3

1932

清水桥

三中桥

古宏大街东 建国路北口

4

1985

清园桥

人民公园东大门 东河沿

5

1930

解放桥

汉卿桥

至善街 解放路

6

1925

通桥

普渡桥

清河桥

桥西大街 宣化路

7

2008

商务桥

西坝岗路 商务北横街

8

1953

建设桥

四中桥

建设西街建设东街

9

70年代

东方红桥

原铁道桥改为步行桥

10

1969

钻石桥

工业桥

工业西街工业东街

11

2008

双虹桥

工业南桥

新春街工业南横街

12

1989

纬一桥

盛华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13

2001

纬三桥

朝阳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14

京包

铁路桥

15

2009

新垣桥

市区南部新垣路上与清水河交汇处

16

2009

纬五桥

新规划的中心城区锦绣西大街与清水河交汇处

17

2008

纬六桥

南环桥

清水河大桥

南环线与清水河交叉处

18

京藏

高速桥

19

2009

纬七桥

清河南桥

清水河与洋河交汇处跨清水河桥

20

2009

明湖桥

清水河与洋河交汇处跨洋河桥

制表:任景芳

张 家 口 市 区 桥 梁 分 布 及 大 致 位 置



上图中,红旗桥、东方红桥、工业南桥、纬三桥、新垣桥,因地标与百度地图不一致,又缺乏确切相关资料,故所标为大致位置。如若有误,望知情者教正(任景芳注)。

张家口市18座公路桥简介(以始建时间先后为序)

一、清河桥(通桥)

清河桥的前身是普渡桥(一说普济桥)。张家口市区分为桥东、桥西,其地标参照就是普渡桥,后来重建叫清河桥。民间也称通桥。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镇守张家口的都督梁秀倡导捐资组织修建,张家口众多义民慷慨解囊,出资出力,建成一座七孔石拱桥,长25丈,宽2.2丈,高1.8丈,取名为普渡桥。此桥是当时唯一的一座过河通桥,所以后来人们便把此桥叫成了“通桥”。

1924年7月14日夜(农历6月13)),一场特大洪水将普渡桥冲垮成为断桥。这场洪水来势凶猛,使桥东成为一片泽国,淤泥几尺厚。毁塌房屋万余间,失踪死亡两、三千人。

时任察哈尔都统的张之江,报请西北五省边防督办冯玉祥批准,决定在原桥之南修建新桥,取名叫清河桥,也称通桥。

1925年9月7日《民国日报》刊登了张家口市政七项工程其中之二:“改建通桥防桥东及全市之水患。通桥原为七孔石桥,泄洪量为35m3/秒,本年改建为6孔铁桥,泄洪量为150m3/秒。”

铁桥的结构形式为砼墩台,下承式钢架,结构由青岛租界运来的旧铁路桥钢架。桥由中间分隔为上下行,每侧宽仅5米为一车道,道宽11米。桥梁建设由察哈尔市政厅技政工程师赵世忠负责。工程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5万两银元。工程施工经协商由平绥铁路局负责,并承担不足资金的补足。

1926年初,新的通桥(清河桥)竣工。从现存的资料分析,此桥为六孔,其中,由东侧起一、二、三、四孔为钢架桥,五、六孔为石桥(靠桥西一侧),设计风格为当时流行的下承式铁路钢架桥。工艺技术为铆接结构。当时张垣到处都是小平房,建了这么一座钢铁大桥,颇为壮观,实为张垣一景。

1955年曾对桥面做过重修,并增加了每侧1.5米悬挑式人行便道。

1992年由于桥梁上部结构年久失修,节点处大部分锈蚀,部分钢梁锈蚀严重,脱落穿孔多处,经有关部门鉴定已成危桥,断行机动车辆。

1996年4月1日,清河桥(通桥)拆掉,并进行改建。

1997年10月1日,清河桥竣工通车。改建后的清河桥全长132米,宽22米。其中车道16米,双向6车道,人行道每侧各宽3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泥土双拱桥4跨,桥下按百年一遇考虑最大泄洪能力为3150立方米/秒。

钢架通桥(清河桥)历经70余年风风雨雨,见证了张家口的历史变革,成为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被市民视为可与上海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相媲美,誉为塞外清水河上的外白渡桥。据称,当时这样的钢架桥全国仅有5座。

钢架通桥被拆除。尽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更加宽阔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但它给山城的历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是山城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因此,市民至今对当时党政领导的决定颇多微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1600年修建,1924年被洪水冲毁的原清河桥[普渡桥]



1925年修建的清河桥,当时还没有便道桥,桥上铺木板,不准走大车



30年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清河桥[通桥]



30年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清河桥[通桥]



现在的清河桥(通桥)

二、解放桥(汉卿桥)

新建的清河桥虽然又长又宽,还分上下行,但最大的缺点是只能过胶轮汽胎机动车。而当时的张垣,运货、拉料都是畜力铁轱辘车,所以,新桥虽好,马车不能通行,还是只能夏季淌水,冬季涉冰,一年到头经常发生人、畜伤亡和车碎、货毁事故。

1930年冬,察哈尔省主席刘翼飞亲眼看到马车过河的艰难,便责成省建设厅建设能过畜力车的大桥。

1932年10月14日竣工建成。该桥从大河套东口向东,为九孔八墩钢筋加混凝土墩台,木结构桥身,桥长92米。桥面铺装木板,上垫土层,可通行载重马车。第二年4月15日又继续修建为钢筋水泥桥面的载重大车单行桥。因为建桥费用主要是依靠张学良拨款相助,所以此桥就按张学良的字取名“汉卿桥”。此桥建成后,桥东和桥西车马和行人来往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

1938年日本侵占张家口。市中心区交通拥挤,日伪蒙疆政府从火车站到汉卿桥东头拆除了不少房子,开通了一条宽阔的大街取名“中央大街”。接着在汉卿桥北面按日本建桥风格增建了一座120米长的木质结构的大桥,与原汉卿桥并行,也是单行线桥,取名“中央大桥”。

1945年张家口首次解放后,把原“中央大桥”和汉卿桥合称“解放大桥”,即现在位于市中心的“解放桥”。至此“汉卿桥”成了历史。

1946年国民党占领张家口,改名为中山桥。

1948年张家口第二次解放,又恢复为解放桥。

1959年8月10日,历时5个月的解放大桥改建工程竣工,北桥(即日伪时的“中央大桥”)完全拆掉,南桥(原汉卿桥)桥面拆除,两桥配成一般长,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4孔(原15孔)桥,仍然是南北两桥,中间相隔18米(原20米),桥长为115.61米,北桥宽为10.6米,南桥宽为11.5米,又各留了一条人行便道。车马行人两桥分上下,东来西往各走一座桥,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1988年,历时1年的改造,将原来上下两桥改建成一座宽14.9米的钢筋混凝土一体桥。

解放桥处于市中心至善街、长青路、解放街、五一路和清水河的交点,是沟通桥西区和桥东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节点。

2009年解放桥进行了拓宽和景观性钢结构桥梁扩建改造,在保留原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桥墩基础加固及桥梁上部结构的修整完善。将原3米宽的人行道加宽到4米,改造为非机动车道;桥两侧各新建一条净宽4米的人行道。桥景观为飞燕造型斜拉桥形式,大桥每侧各有三个索塔,桥梁全长115米,宽从38米扩为44米,改双向6车道为双向8车道,保证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各行其道,畅通无阻。显著提高了通行能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放桥(上下行各为独立桥体)



2009年改造后的解放桥



改造后的解放桥夜景

三、清水桥(三中桥)

1932年,东山坡已经形成一条土大道,新村一带驻军较多,察哈尔和省级机关往来频繁,为了便于交通,省政府建设厅决定在上堡上东营大街东口偏南到鱼儿山下,汉卿桥以北约1000米处,修建一桥,即“清水桥”。

(另有1939年由伪蒙疆政府所建一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人们都叫它“三中桥”。桥长134米,11孔,为半永久性木架桥。

1965年6月19日,清水桥3个月的施工改造竣工,拆除旧桥,建成11孔现浇混凝土公路桥一座。改建后全长135米,两侧各有人行道1米。

1987年7月5日,清水桥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工程竣工。桥面由9米拓宽到21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与新建的建国路路面相接,大桥还叫清水桥,但壮观多了。



清水桥(三中桥) 摄影/曹钰

四、建设桥(四中桥),位于现在的商务桥以南,东方红步行桥以北)

1953年8月建成。位于桥东七十间房大街西口与桥西南茶坊之间。定名“建设桥”(后来人们叫四中桥),桥长150米,12孔,全部混凝土钢筋结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张家口市府建造的首座新桥。

2009年,原建设桥旧桥拆除并改造,为充分体现现代城市风貌,新桥以“人文历史”为主题,桥型采用平行双索面三跨自锚式悬索桥。纵向加劲梁为钢结构,梁端设混凝土锚锭和端横梁。桥长150米,宽36-39米,双向4车道,桥面为沥青砼路面,充分满足桥梁在整体规划中的定位。同时贯彻“生态、环保、科技”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张家口市的景观特色,提升了城市的市容景观。项目总投资8700万元。



曾经的建设桥



改造后的建设桥
张家口清水河的桥 张家口清水桥资料

五、钻石桥(工业桥)

1969年,在工业横街至桥西现在的二医院处兴建了“工业桥”。

1970年7月6日工业桥改建工程竣工。改建后的工业桥为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结构,12孔,长150米。

2002年9月15日,被列入危桥的工业桥加宽改建工程竣工。新桥桥面加宽为24米,设有盲道。桥下部结构部分利用原桥墩并在两侧增加钢筋砼钻孔注桩,上部结构为双曲拱型。



钻石桥(工业桥) 摄影/曹钰

六、红旗桥 1975年建成。桥长60米,由东窑子镇修建,当时作为进出于该镇之用。2000年左右,由于防洪需要,该桥被拆除。

2010年9月30日新红旗桥建设竣工。位于东窑子镇红旗路跨清水河处。造型、外观与附近的大境门风格一致,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上部结构为七跨预制混凝土板梁简支结构,跨径为136米,桥梁横断面宽度为24米,主车道宽16米,两侧便道各宽4米,桥梁修建面积为3264平方米。桥梁风格为仿长城型装饰设计,共设有12个观景烽火台,烽火台距人行道板高度2.15米,长度3米,宽度2米,烽火台总面积72平方米。



红旗桥

七、东方红步行桥 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市内铁路货运专线跨河大桥,原为铁道桥,长约178米,为多跨简支梁结构,全桥共分5孔,单孔梁跨径为31.7米,桥宽3.9米。至2006年底闲置停运。

2008年改建为人行景观桥后,分别在东、西两侧(滨河路、西河沿路)设置螺旋梯道上下桥,与滨河路步道联通形成人行立体交通网。使其既保留原有的“工业遗产”特征,同时又展现新的文化特质。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东方红步行桥 摄影/曹钰



东方红步行桥夜景

八、清园桥

1985年建成(另一说为1987年7月5日竣工),位于人民公园东大门口到东河沿黑石坝。此桥虽不能通行机动车辆,但地址选的适中,造型美观别致,方便了桥东一带居民到人民公园游玩和锻炼。



清园桥

九、纬一桥 1989年原纬一桥建成通车(也有1991年9月25日竣工一说)。

2010年4月份开工改建,改建后桥全长143米,桥梁标准断面宽度为33米,桥梁修建面积为4885平方米。桥梁上部结构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变截面连接箱梁,跨径为27.2米,双向六车道,工程总投资达7000多万元。2010年9月13日竣工通车。



纬一桥 摄影曹钰

十、纬三桥 2001年7月20日,经过一年的修建工程竣工,全长160米。该桥是连接纬三路东西方向贯通外环路的交通枢纽,对外环路路网的形成,以及完善城市道路整体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纬三桥 摄影/曹钰

十一、商务桥

2008年10月22日建成通车。位于清河桥与建设桥之间,桥东头接商务街西口,桥西头连西坝岗入口处(现四中加油站)。桥梁主题为“一柱擎天、万象归宗”。类型为独塔单索面斜拉桥,全长148.16米,桥面总宽30米,车行道宽18米,桥梁面积4444.8平方米。桥体由具有现代感的A字主塔以及拉索组成。全桥设一墩两台,墩、台基础均为6根钻孔桩。桥墩为分离式矩形实体墩,桥台为桩柱式桥台,主梁采用预应力砼现浇箱梁,箱梁标准面为单箱三室。主塔布置在中央分隔带上,上设9排拉索组成。索塔高度为桥面以上37米,设计荷载达到城市A级。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



商务桥



十二、双虹桥(工业南桥)

2008年2月动工兴建,10月22日竣工。位于原工业桥以南、纬一大桥以北,西与张柴公路连接,东与工业路连通。桥型为下承式系杆钢拱桥,桥面最宽处45米,桥梁长度148米,桥梁面积6626平方米。桥梁的形态上偏重于现代桥梁风格,主体寓意为“清水聚缘”。主梁及拱肋、系杆均采用国际上较为常用的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把桥梁的功能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桥体设计荷载达到城市A级,结构安全等级一级。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



双虹桥(工业南桥)



双虹桥(工业南桥)夜景

十三、通泰大桥 2008年12月9日竣工通车。位于北环线跨越清水河处,是张家口市快速路北环线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为主跨190米的钢箱梁拱桥。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抗震烈度7度,洪水频率百年一遇。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下承式钢箱梁结构悬索拱桥。其形状酷似彩虹的拱肋,是张家口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亮点工程之一。通泰大桥是国内第一例主梁为下承式钢结构悬索拱桥。此种受力方式的大桥世界上仅建成2座,一座在英国境内,一座在巴西境内,但跨度均不超过130米。项目总投资12800万元。 全桥吊索共28根,吊索采用高强度镀锌钢丝成品索,双层PE保护层,冷铸锚锚固体系。为保护吊索,除采用PE保护层外,在桥面以上2.5米高度内设不锈钢管,在与主梁结合处设防水罩,上、下锚头采用防腐油脂处理,并设置减震器,在索管内注入发泡材料,拱座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大桥南承清水河东互通,西接清水河西互通和大境门高架桥,这组庞大的“桥梁群”首尾相连,错落有致,总长度达945米,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向西经西太平山隧道穿山而去,犹如一条纽带,将隔河对峙的东西太平山一线相牵。



通泰大桥



通泰大桥夜景

十四、 纬六桥(清水河大桥、南环桥)

2008年建成通车。位于南环线与清水河交叉处。 上部结构采用12-20米预应力砼先简支后连续行张空心板,下部为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纬六桥 摄影/曹钰

十五、纬五桥

2009年3月开工建设,9月底竣工通车。位于张家口市新规划的中心城区,座落于锦绣西大街上,跨越清水河下游。该桥上部结构采用简支T梁结构,全长150米,宽45米-47米,双向六车道。两侧设置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景观设计以水纹、波纹为主体构成元素,突出“水”的文化理念,朴实、亲切。该桥在设计上将人行道外侧做成曲线型景观平台,为游客观赏清水河景观提供了场所。在栏杆的设计上以贴近其曲线风格为主,直立型栏杆形式配以动感的曲线,展现了一种力度美。项目总投资6400万元。



纬五桥 摄影/曹钰



纬五桥

十六、新垣桥

2009年3月开工建设,9月底竣工通车。位于张家口市区南部的新垣路上。新垣桥主桥分左右幅桥,双向六车道布置,全长165米,宽55.6米。该桥位置根据张家口中心区规划确定为站前大街的规划线路上,桥梁设计重点突出景观性。主桥结构体设计为简支板梁桥+飞燕拱造型,该桥以高低错落的飞燕造型拱为建设重点,来突出新区新面貌,彰显城市魅力,体现桥梁四维建筑美感,达到视觉冲击。项目总投资8990万元。



新垣桥 摄影/曹钰

十七、纬七桥(清河南桥)

2009年9月底建成通车。位于张家口市区南部清水河与洋河汇合处,大桥两岸分别与清水河滨河路相连接,两岸各设一个平交口。桥体下部以T梁支撑,桥面呈波浪外形,桥位与大堤基本正交,并用钢管桁架装饰成下承式拱桥形式,增加大桥景观效果,桥梁全长195米,总宽为32米。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肋板台,桩基础。桥墩采用柱式墩,钻孔灌注桩基础。项目计划总投资2900万元。



纬七桥 摄影/曹钰

十八、明湖桥(洋河大桥)

2009年9月底建成通车。位于清水河与洋河交汇处,河两岸各设一个平交口。桥位与大堤基本正交,并用双塔无背索斜拉桥桥型进行装饰,桥梁总宽为32米。洋河大桥为我市远期城市规划,打造洋河两岸城市新区,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证,同时缩短产业集聚区与市区的空间距离,为张家口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明湖桥 摄影/曹钰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7111.html

更多阅读

怎样有效的选择考研英语复习资料书

怎样有效的选择考研英语复习资料书——简介如今考研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考研的同学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复习资料确实件头痛的事,本文基于此现状,为广大考研的学子们提供些许经验,希望能为提供帮助。考研英语主要体型

智能电视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智能电视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电视、电脑、手机。家庭中三块屏幕,电脑早已经智能化了,手机在3G时代正在加速智能化,一块我们非常习惯的屏幕,电视会不会智能化,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正在引起行业内广泛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三屏合一的

声明:《张家口清水河的桥 张家口清水桥资料》为网友残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