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能虚心是我师:笔筒流芳与古砚墨香

诗曰:百尺杆头取嫩端,湘风蜀雨迎风前;妙手诗文前朝画,纸冷墨凉留香甜。

纸笔墨砚自明清以来既是人们的实用之物,雅俗共赏之器,也是馈集前朝珍品的一门专题。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布衣百姓都可在此获得共鸣。一截青竹、一团澄泥、一断柞木、一块乌石、一片瓦砾都可在匠人的创意下获得新的生命。并经过历朝历代以及历史名人的传承,体现出了述说不尽的人文精神。如今人们为争一器散尽千金,不是因为竹木泥石材质有何名贵,而是因为那段历史承载的厚重和那份巧夺天工的雕琢艺术,以及那永携的诗文魅力。

文人政客往往愿意把玩松竹的雅兴和情操,但哪知湘竹的俊逸和超脱是起始于它们的清瘦。如果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人硬要将自己视为瘦竹岂不可笑?可见世间,鉴人先要鉴己,鉴己先要正身,正身先要服素,服素既要苦行,借以修炼人品和德行。现代人生世界,上马金下马银,出入乘车坐轿,饱食终日,脑满肠肥,待人三六九等,处事圆圆滑滑,品行似“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获取利益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哪有瘦竹清白超脱的气质可言?

竹雕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能将最普通最廉价的材质,施以篆刻雕镂,并将历史的典故、诗文,通过山川楼阁、高士童子、溪水顽石、松壑竹林汇集于翠竹的一偶,可为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造化。在这种低廉与高贵之间,人们可以深深地体味到“须知天下味,独有菜根香”的美妙意境。

明 朱三松制刘阮入天台竹雕笔筒:笔筒取整段竹筒为材,以减地浮雕技法雕琢刘阮入天台图。笔筒一侧为主要纹饰,绘一小几,一侧一仙女低首沉思,神态自然。另外两侧则为刘、阮,一捧罐伸手欲下,一托颌微笑旁观,几上正为棋局。左后侧另一仙女持扇而立。画面右侧一棵松树遒劲茁壮。空白处落有“三松制”款。刘阮入天台为南朝时期故事,多喻情郎,愿景美好。此件笔筒寓意吉祥,工艺精湛,皮壳熟美,实为竹雕人物故事纹笔筒之精品。

朱三松,名稚征,上海嘉定人。祖朱松邻(名鹤,字子鸣),父朱小松(名缨,字清父),都是当时竹刻的杰出能手,并称“嘉定三朱”。朱三松为小松仲子。陆扶照《南村随笔》称:“疁城(今嘉定)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喜画驴。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一器常历岁月乃成”。



清 康田、时鉴刻竹雕村庄镇集图笔筒:笔筒以竹为材,直身,周身满附雕工。两岸的繁华与热闹、自然风光的优美皆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刀刻之中,人们往来其间,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颇见功底。康田即康田散人,是清道光时期嘉定竹雕艺人。



清 竹雕子谨款兰亭序笔筒:笔筒为竹质,取整段竹节而成,呈修长圆筒状。口沿打磨圆润,饱满挺拔。笔筒外侧以阴刻技法刻王羲之《兰亭集序》及诗文,并有制作者款识:“録王右军兰亭集诗并序于红薇小舍,时丁酉春三月,上浣子谨”,文字琢刻流畅,运刀如笔,极为文气。笔筒底浅挖呈三足。笔筒通体包浆温润,皮壳呈红褐色,极为可人。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成为中国文人雅集的经典,而王右军为此次雅集所作的序更是以文辞灿烂、书法飘逸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兰亭集序也就常常见于文人书房用品的装饰,此件笔筒即是其中的一件佳品,通体造型雅致,刻字流畅,极为文气。



清 云松款竹雕石竹石纹臂搁:臂搁取竹节为材,厚实规整,包浆淳厚。上方为诗文“雪尽身还瘦,云生势不孤”,语出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之“题孙汉阳画石卷”,言此句为唐诗,颇足以状石。主体画面为一怪石,高瘦而立,多处皱漏,实为奇石佳品。其下为数枝竹叶,左右斜出,颇为清雅。臂搁字画俱佳,包浆熟美,意境悠远,实为文人书房之美器。



清 饮中八仙竹雕笔筒:饮八仙指唐朝嗜酒好仙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贺知章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八仙中汝阳王,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曲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

竹能虚心是我师:笔筒流芳与古砚墨香
八仙中李适之,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适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八仙中崔宗之和苏晋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八仙中李白是中心人物。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

八仙中张旭,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八仙中焦遂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显示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样而又统一,构成一个整体,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画面,艺术上确有独创性。笔筒采用圆雕、透雕、浅浮雕的工艺技法,把八仙酒醉后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笔筒颜色深沈,包浆厚重,是一件难得的竹雕文房用具。



清 竹雕渔翁笔筒:筒呈圆形,口底镶木,底承三足,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笔筒外壁浮雕山石嶙峋,古松矫健,渔夫于船首船尾探身向上,往来言谈或吃食饮酒,两旁各有婴妇嬉戏玩乐,尽享人伦之乐。人物刻画生动传情,运刀如笔,刀工深俊,线条刚劲有力,苍松翠滴,置于案头,文人雅趣四溢。



清 竹雕钟馗吉庆图笔筒:笔筒为竹质雕成,通体以镂空雕、减地浮雕等技法描绘钟馗击罄图。画面正中上方一棵老松向下斜倚,树上悬挂一枚罄,树下钟馗坐于石凳之上,姿态威武,右手扺棒敲击。右侧两位小鬼,一捧瓶花,一捧宝剑。洞石雕刻如斧辟,深峻有力,一案上置一酒坛。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全器构图精巧,刀法浑厚,包浆温润,为难得一件的精品人物故事题材笔筒,寓意吉祥,颇可赏玩。



清 中期朱鹤款竹雕赤壁赋笔筒:此笔筒采用宋代苏轼的名作《赤壁赋》为题材,镌刻了苏东坡等人乘舟夜游赤壁的情景。作品构图十分新奇,在岩壑中辟出一角,江水由此奔腾而出。一舟随浪而行,舟中人物昂首瞻月,而举止各异。崖壁间松、柏、桐、椿盘翥如舞,偃昂如盖。云烟飘渺浮动,圆月若映若掩,令人缘景生情。

全器运用了薄衣浅刻、浮雕深刻、镂雕等多种刀法,且充分运用了对立统一、多样对比的创作思路,例如薄云的游曳刀法,江水的劲健刀法,大块岩岫的毛刻,枝干的玲珑剔透,开合之间丰富了艺术的感染力。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擅长诗书画,精雕镂艺术,他将南宗画派揉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唐代以来发展的竹雕艺术开辟了新途径,作品受当世人追捧。朱鹤,明代书画家、竹刻家。字子鸣,号松邻,嘉定派竹刻创始人,因他擅长文学,能绘画,在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进行雕镂,并能在寸许竹木上随意刻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等纹饰。因此他做的器物高压古朴,深为世人器重。

周庆基旧藏。周庆基(1923~2008),湖北天门人,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辅仁大学历史系。祖父周树模,光绪十五年进士,官至黑龙江巡抚兼中俄勘界大臣,民国评议院院长。外祖父余诚格,安徽望江人,曾出任湖南巡抚等职。其早年为民国日报记者,后任河北大学宗教、考古学教授。自幼酷爱古董,好收藏,师承家学,擅金石篆刻。夫人袁家诒,为袁世凯五子,袁克权之女。晚清名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端方之外孙女。



清乾隆周芷岩刻竹石山居图笔筒:

铭文:黄子久本仙才,常隐居海虞之乌目山。读书乐道,交与绝俗。其心地高古,故出笔隽爽。虽意填塞,终归夷淡。片纸点染,流布人间者,宝逾拱璧,赏鉴家定论,在云林、山樵、仲圭之上。芷岩。

圆形直筒式,竹节横膜为底,隐起三矮足,口沿外高内低微有弧度。竹材坚实缜密,色呈熟栗黄;阴刻山水山居图,刀路明快一剔而就。旁边题刻行书诗文。芷岩用刀如笔,以画法施之刻竹不需稿本,自能生动浑成;铁刀镌刻的皴法能表现深浅凹凸之立体感,是山水画法无法达到的境界;于竹材之上,尽写文人意气。诗画之间,意境幽远。他同时精通书画之理,如文人画家一贯之传统,于作品之中兼论画理渊源,为竹刻家中凤毛麟角之人。艺术的精神贵在突破与创新,芷岩不袭旧法另辟蹊径,在竹刻艺术的发展史中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亦奠定了一代宗师的地位。此件作品尺寸小巧,在尽现画意的同时,兼论古今画趣之旨,实比同类单属名款之作高出一筹。

周芷岩,为周灏号,字晋瞻,号雪樵,为嘉定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出生,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周芷岩是嘉定派与吴之璠齐名的竹刻家。他在朱氏画法刻竹的基础上,更出新意,一变前法,通常以浅浮雕及平刻为主,不借画稿,以刀代笔直接在竹筒或竹片上刻山水、树石、丛竹,创造出凹凸皴法。这种技法即后世所称的“平地花纹刻法”,后来仿刻者极少。他采用的阴刻法,功力很深,所刻纹饰、轮廓、皴擦大多是以刀剜出。无论竹根、竹节,还是雕刻中的宽窄深浅、长短斜正、勾勒烘染等都是“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其中画笔不能到之处,他都能以寸刀写之。因此他刻的山水树石、茂林丛竹,刀法变化多端,有的是平刀致如,有的是薄刀轻披,凹凸抑扬,纤细曲折。特别是他在竹壁上刻出的竹石图,自然流畅,极富笔情墨趣。山石的轮廓基本上是一刀剜出,竹枝苍劲雄浑,竹叶有如屈铁,所表现的各个时节的竹风,无不生动有致。他这种以南宗画法直接刻竹的途径,在当时竹刻界首屈一指。《竹人录》中以汉唐诗派比喻清代竹刻,又把周芷岩比作盛唐的杜甫,认为他是清代竹刻开创新法的第一人。





清嘉庆 邓渭刻琵琶行诗文笔筒:嘉庆戊辰春三月上浣制于二泉听松山馆。云樵山人。

邓渭,字得璜,号云樵山人。竹刻家邓孚嘉之子,自幼师承家学,擅长刻竹和治印。最善竹刻书法,字迹秀丽,为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第一高手。

邓渭刻字艺术在嘉定竹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刻字均为自书,用刀如握笔,能于行刀之停、顿、快、慢中展现出书法的节奏感,点按提撇的韵味。在竹刻书法中最难的还在于入刀处不见利刃之唐突,皆能温婉有致,化于水墨韵味中。此器刻字清隽洁净,布局疏朗整齐,刀法细腻圆顺,雕工与书法融为一体,一气呵成,实为邓渭竹刻佳作。邓渭是竹刻中以书法而著名的竹刻家,此件笔筒落款有年号,嘉庆戊辰当为其中晚年的作品。又有时间和制作此作品的斋馆号,是件值得品玩的竹雕佳作。



清 云樵山人款竹雕白菜笔筒:须知天下味,独有菜根香。云樵山人。尚古。

邓渭[清],字得璜(一作德璜),号云樵山人,主要活动于干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竹刻家邓孚嘉之子,自幼师承家学,擅长刻竹和治印。竹刻工薄地阳文,又善刻行楷,字迹秀丽,为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第一高手。所镌笔筒拓本为《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所收入

笔筒正面采用浮雕细致刻画一颗白菜。刀走龙蛇,几条深刻就将菜叶主脉流畅硬朗的线条表现的淋漓尽致。叶脉剔地而成,阴刻叶脉,虽是浮雕,却通过叶片的迭压穿插体现其立体的层次。白菜旁浅刻几处草叶,使观者产生地面的意象。



清 钱大昕款竹刻诗文笔筒:此笔筒竹质细腻,筋脉如丝。经百年摩挲,包浆红润油古。

铭文:吾乡黄忠节公,文章节义,彪炳古今。而字画刚劲凛然,如端人正士不可犯之色。钱大昕书。

钱大昕(1728 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习。其论《易》先后天之说,其说多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中。另着有《二十二史考异》、《元诗纪事》《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三十多种。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清 王石谷款黄花梨刻竹石笔筒:以黄花梨为材,刻竹石纹饰以画入刀,刀纯如笔。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明三松款竹石纹紫檀笔筒:

铭文:竹能虚心是我师,丁未冬日三松作。

朱三松,名稚征,号三松,以号行世。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出身竹刻世家。祖父朱松邻,工书善画,长于高浮雕、圆雕、竹刻,创嘉定派竹刻。刻有笔筒、香筒、杯、簪钗等。父朱缨,亦善书画,刻竹构思巧妙,刻技精湛,有刘阮入天台香筒传世。朱三松刻竹克承家学,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所刻物象,神完情足,造诣颇深。





清 伊秉绶款黄花梨弦纹笔筒:

陈文述(1771~1843),字云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庆五年举人,官江苏江都知县。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款识:月华洞庭水,兰气潇相烟。云伯先生极赏余此句,书之以恂知己。壬申仲秋,秉绶。





清 孙衣言款鸡翅木诗文笔筒:此笔筒木纹清晰,色泽庄重深沉,皮壳莹润,包浆见古。

铭文:雨过心胸残,日云归带晚霞。瑞安老人。衣言。孙。琴西。

孙衣言(1814-1894)题诗,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寻以及乞归。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有《逊学斋诗文钞》。一代大儒孙诒让之父



清乾隆 御题诗文紫檀臂搁:通体髹黑漆,经长期把玩,皮壳润泽,局部呈牛毛断纹,臂搁正面题刻,“几辅居官为最久,棆开棨戟俾仔肩。由来吏治能谁隐,所重民艰在汝宣。莫以己知自矜也,常如不足尚勤旃。三年方伯凡三易,摛句翻因意慽然。赐直隶总督刘峨御笔。比德,朗润”。

刘峨,字先资,号宣杆,山东单县人,官至兵部尚书。乾隆四十八年至乾隆五十五年任直隶总督。在乾隆朝直隶总督中,他是任期最长的一位,故诗有“几辅居官为最久”之句。在刘峨任职时,三年内更换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09676.html

更多阅读

史海勾沉:王继芳与冯继芳

史海勾沉:王继芳与冯继芳赵复兴王继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固安县志中。王继芳,字世昌,(王)钦之子。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山东兖州府推官,南京工科给事中,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陕西西宁兵备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如是我闻:真实张三丰及真正所创

  人们至今知道的张三丰成份,包括至今天的张三丰传人、有传代谱的传人以至今天人们对张三丰的据说,都不是张三丰的真实,这些成份与真实的误差到了两码事的程度。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张三丰,他的武术一生和所创成份,在张三丰的时候就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声明:《竹能虚心是我师:笔筒流芳与古砚墨香》为网友坚强牌姑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