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鼓动沃土》第一集《留住东北大鼓》 鼓动人心

纪录片《鼓动沃土》第一集《留住东北大鼓》 鼓动人心

纪录片《鼓动沃土》第一集



探索者:李迎春

引言

松花江水滋润五谷香,

白山黑水沃土肥田大粮仓。

文化艺术留瑰宝,

精神文明谱新章。

保护“非遗”登金榜,

东北大鼓美名扬。

2011年8月15日,华灯初上。榆树市影剧院门前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东北大鼓演唱会正在这里举行。

可以容纳1200多人的大剧场座无虚席。演出从头到尾是清一色的东北大鼓说唱,从晚上七点开场到十一点半结束,陆续登台亮相的艺人总共有29位,而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更是打破了榆树影剧院已往的演出纪录。

是什么令一度沉寂的东北大鼓再次焕发生机?散发泥土芬芳的东北大鼓是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正文:

2011年8月15日的夜晚,东北三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演唱会在榆树市影剧院举行。东北三省硕果仅存的东北大鼓名家、高手全部汇聚于此。

夏晓华,来自黑龙江群众艺术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人;

邱淑华,来自黑龙江群众艺术馆,下江派东北大鼓名家;

李丽明,来自辽宁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名家;

王连科,来自榆树,吉林省东北大鼓代表性传人;

王淑媛,来自榆树;

张彩丽,来自榆树;

还有王春玲、李淑华、怀亚茹、王维民等等。

这是一场东北大鼓的盛宴!是黑、吉、辽三省文化人为传承、保护、弘扬东北大鼓而共同进行的一次努力。

东北大鼓的代表性传人夏晓华,登台演出了压轴好戏《游湖借伞》,赢得台下观众的一片赞赏。

夏晓华东北大鼓表演艺术家 国家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在咱们东北地区东北大鼓、二人转,这是人们自己的歌、是人们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是老百姓的百姓艺术。

在大鼓艺人心中,东北大鼓是白山黑水的特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更是属于东北老百姓的艺术。在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今天,东北大鼓,这个早年间为东北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如今在多数地方已经销声匿迹。然而,在吉林省榆树市,东北大鼓依然保持着少有的活力和人气儿。榆树市推出的这场演唱会,勾起了大鼓爱好者、表演者以及研究者心底那份久违的记忆。

清乾隆年间,在清八旗子弟当中流行着一种名为“子弟书”的曲艺艺术,虽然叫“书”,却是只唱不说的娱乐形式。

夏晓华东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那么子弟书在清朝的时候,八旗子弟,他们喜欢写诗词歌赋,非常严谨的那种词,给那些艺人们唱。另外他们在宫廷自己也唱,所以叫子弟书。这种子弟是很有身份的,都是八旗子弟,贵族。弹三弦,用一个扳指,平时没事在手上套着,证明我身份,玉的,还是什么什么石头的。

“子弟书”从京师向外扩散,到了满族入关前的皇城——沈阳后,便与东北民歌小调相融合,特别是吸收了“弦子书”的表演,逐步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东北大鼓。

张玉梅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东北大鼓专家:咱们东北大鼓是在北方农民的“弦子书”这个基础发展起来的。北方农民的弦子书,就是一边弹弦、抱着弦,一边唱。这“弦子书”以后呢逐渐地吸收一些东北的民歌、小调,然后也吸收一些个关里来的什么京韵(大鼓)的、乐亭(大鼓)的这些好的因素,借鉴它们一些好的东西。

东北大鼓的基本形式是二人表演。大鼓艺人在面前支一只大鼓,左手持板儿、右手拿鼓键子,旁边一人拉三弦儿,就这么简单地成了一台戏。东北大鼓有说、有唱,是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由于东北大鼓出自沈阳,最初也叫“奉天大鼓”,或是“奉派大鼓”、“奉调大鼓”。

张玉梅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东北大鼓专家:它(奉派)是最早,其他的流派基本是围绕它,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不断流传中,随着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东北大鼓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以沈阳为中心的“奉调”,唱腔优美抒情,多演唱《红楼梦》之类的故事曲目;以营口、盖县、岫岩、海城为中心的“南城调”,唱腔慷慨激昂,多演唱《三国演义》等铁马金戈类的故事曲目;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唱腔哀怨低沉,多演唱《孟姜女寻夫》等悲壮类的故事曲目;还有以吉林为轴心的“东城调”和流行于黑龙江的“江北调”等。而榆树市正是“东城调”的大本营。

夏晓华东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级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曲种,它的区别主要是在唱腔,比如说《杨八姐游春》,一开始说“宋祖仁宗坐龙礅”,可以这样唱——(演示),这就是二人转了吧;东北大鼓唱就不是了——(演示),你看这就是东北大鼓了。所以说这就可以证明一点,各种鼓曲它的主要区别是在唱腔上,它并不在词上。

张玉梅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东北大鼓专家:它这个腔调很多,我们归纳一下有十二、三种,但是常用的也就六、七种···这个慢板里的“大口调”就是第一个腔调。什么叫“大口调”呢?这个大口、小口是老艺人他们的习惯说法。就相对来讲那个句幅比较长、那个句子的幅度比较长,它叫“大口”,稍微短一点叫“小口”……这个“大口调”一出现,人们马上就知道这是东北大鼓了。它最有东北大鼓特点的这个调,跟什么都不一样,你比方说那个《忆真妃》“马嵬坡前草青青,……不伤情”

传统东北大鼓主要分为长篇大书和短段两种。大书分成几十回,可以连续演唱,内容主要是剑侠类、公案类和志怪类;短段则有《华容道》、《草船借箭》等三国段子以及《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忆真妃》这样的言情内容。

东北大鼓主要流行于田野乡村,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

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20世纪30年代,东北大鼓进入到鼎盛时期,在它的发端地沈阳,在各个茶楼、市场、甚至田间地头,到处都能听到东北大鼓。从文人雅士到普通市民,人人都以能唱上几句东北大鼓为时尚。

风潮所向,遍及城乡。

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和他的儿子少帅张学良,是出了名的东北大鼓爱好者,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知名大鼓艺人都是张氏帅府里的常客。

“铁鼓敲来手不停,高烧银烛照中庭。梅花一曲春风调,人倚金闺彻夜听”。这是当时的诗人对奉天大鼓盛况做出的生动描绘。······[完整文字请关注长春电视台即将出版的《发现长春》系列丛书]

相关链接:

纪录片《笑天轶事》上集

纪录片《笑天轶事》下集

纪录片《曼苓往事》上集《扬名春城》

纪录片《曼苓往事》下集《梅香天下》

纪录片《传奇戈沙》上集 《画坛追梦》

纪录片《传奇戈沙》下集 《多彩人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0121.html

更多阅读

BBC纪录片《中国的秘密》第二集:中国式结婚内容与观后感_lauren

BBC纪录片《中国的秘密》第二集:中国式结婚1.关于相亲:男生相亲找的是20岁出头听话的女生,还要诚实、孝顺、善良女生相亲找的是有房有车高工资的男生(我认为人品和性格最重要)这是说女生比较物欲的节奏吗?但是,也有男生希望女生有房有车有

优秀纪录片《华尔街》解说词第九集 华尔街解说词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华尔街2010年9月22日起每晚黄金时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拯救危机——10集纪录片《华尔街》(第九集)“这是自从人类有信仰以来就提出的问题,灾难怎么会降临在善良的人身上,如果神是永远和善的,喜爱美好的事物

6集纪录片《辛亥革命》 辛亥 纪录片

第一集《国难深重》:主要反映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深刻阐明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甲午战争更是将中国推向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声明:《纪录片《鼓动沃土》第一集《留住东北大鼓》 鼓动人心》为网友峩的愛魢過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