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电视剧《闯关东》涉及到的历史事实 电视剧闯关东演员表

由李幼斌、小宋佳、萨日娜、牛莉等主演的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赢得收视开门红,收视率不断攀升,超过了前年的开年戏《汉武大帝》,创出了2007年以来央视的收视新高。中央一套刚刚播完,但大家兴致未尽,应广大观众要求,目前,央视八套正在重播。

《闯关东》以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事变”前的近三十年中,两千多万山东人悲壮地向东北大迁移为背景,讲述了朱开山一家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死里逃生,背井离乡闯荡东北的传奇故事。在闯关东的海路和旱路中,土匪、官兵、土豪、乡霸、流民、善人、矿工等各色人物陆续登场,给这一家带来了一路坎坷和悲欢离合。

《闯关东》的火热,除了剧情曲折、故事感人、演技精湛、制作精良等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作铺垫,拨动了民族精神的心弦。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够让市场满意、让观众喜欢,主要是做到了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富有传奇色彩。也就是编剧高满堂和孙建业所说的“要让传奇的手搭在历史的肩膀上”。这样,电视剧就拥有了历史厚重感,能够引起人们对过去那段悲壮历史的深情回忆。这也正是该剧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

既然涉及到历史,就有历史的事实掺杂在里面。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试对剧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实做简要说明,以期帮助喜欢这部电视剧的观众,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这部电视剧的认识和了解。

一、“闯关东”的历史由来

闯关东,也就是山海关以内百姓冲破重重困难和阻碍到关外的东北去谋生。它是清朝末年特别是民国时期,山东、河北人民移民东北的一种社会现象。之所以叫“闯”,是因为自清朝初年开始,朝廷就禁止关内百姓出关。破产农民受生活所迫,只有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和途中的千重百难,涌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

清朝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直到1792年,才有所放宽,这年下令“弛贫民出关之禁”。到了1803年,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加剧,民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再次下令禁止直隶、山东附近的百姓出关。直到1823年道光初年,才重新下令让各关口不能留难出口谋生的贫民。以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天下大乱,不准出关的法令也就形同虚设了。1863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不准出关屯垦的法令,招募流民到黑龙江屯田,并准许开垦奉天土地。

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300万人。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时期,闯关东洪流澎湃。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东北的山东人达792万之多。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是“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现在东北居民的先祖大多是黄河下游地区山东、河北一带居民的后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移民特别是山东贫苦农民移居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陈彩章先生在1936年所著《中国历史人口变迁之研究》一书中,讲到关内人口迁移东北三省的情况时说:“大概移往东三省之人口,百分之八十为山东人,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我们根据陈先生所讲的这个比例,参照有关历史资料及实地考察所得资料,推算1912年至1949年这38年之中,山东移民东北三省总人数达1836.4万人;返回山东的有1044.5万人,回返率为56.9%;留住东北的有791.9万人,留住率为43.1%。这些数字虽不十分准确,但可以说,大体上是反映了民国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的。

民国年间(1912—1949),山东移民东北的规模大大超过清代,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山东人多地少,且土地占有极不合理,造成广大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这是山东人口迁移东北的基本原因。民国年间山东耕地不到1亿亩,而人口数却始终浮动在3000万上下。人均耕地不到3亩,且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其中近一半贫苦农民根本没有土地。高密县城关镇南关村,1948年,98%的土地被人口占22%的地主霸占,而人口占78%的农民只占有2%的土地。正是这种情况,迫使全村34户计118人逃荒东北。

2、灾荒与战乱是促使山东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直接原因。民国时期,山东天灾频繁,兵连祸结,战争连年不已,兵匪、旱灾、蝗灾常常轮番发作,酿成极严重的饥荒。1927年,山东大灾荒几遍五六十个县,受灾者200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60%。灾区中之居民,有田不得耕,有房不得住,于是颠沛流离,辗转而赴东三省者,不下百余万人。据《哈尔滨晨报》特派通讯员调查,难民中最多者,为山东沂水、黄县二地之民,日照、莒县、济宁、临沂、菏泽、定陶等地次之。

3、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土质肥沃,对山东破产农民有很大的吸引力。1931年,东北三省已有耕地2亿亩,人口2380万,人均耕地8.5亩,为当时山东同时期人均耕地的3倍。而且土质肥沃,三江平原谷物收成较山东为好。1931年东三省谷物亩产93公斤,比山东解放前正常年景亩产62.5公斤要多30.5公斤。此外,东北三省尚有大量可垦荒地,这无疑对山东无地或少地而想获得土地的破产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东北三省工商业比较发达,也是吸引山东破产农民迁移的重要因素。东北三省有丰富的农产品、森林资源以及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对工商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吸引着与东北三省毗邻的山东人去经商做工。山东胶东一带每年有大批人去东北三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如莱阳县城厢镇民国年间迁入东北的360人中,就有290人到大连等地做工经商。

5、山东与东北三省毗邻,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山东移民东北三省大抵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西路,由京奉铁路入关,然后沿京奉、南满、打通、四洮等路分散。此外,还有许多贫苦农民拖儿带女,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三省。第二条是东路,移民大都是坐车或步行到烟台、威海卫、青岛、石臼,然后坐火轮船到大连登陆,由南海转赴长春、滨海等地。或是在沿海的小渡口,如黄县的龙口、蓬莱的兰家口、刘家旺、蓬莱城等渡口,坐帆船到对岸营口、丹东登陆。由于路程近、交通便利,路费比较便宜,船费只要几元钱,迁移者只要变卖点家产,或亲朋相助,即可解决。

6、山东与东北三省广泛而密切的社会联系,是山东移民东北三省的心理因素。山东人闯关东历史悠久,到清朝末年移民数量已不下几百万。这些移民散居于东北三省各个地区,从事各种职业。正是这些移民与山东老家的亲属邻里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山东广大破产农民由此取得各种信息,形成迁移动机。如果缺少这些社会联系,移民新到一地,举目无亲,是很难落脚的。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口、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的移民地。闯关东也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民国年间,山东移民东北三省,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所迫,但是,这不仅对移民本身,而且对东北三省,对民族、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贫苦农民向东北三省的迁移,大大促进了东北三省农业、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使东北三省与全国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大大促进了汉民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增强了东北边疆的力量,移民在同日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朱开山等剧中人物的原型

据编剧高满堂、孙建业介绍:“李幼斌扮演的朱开山,以及鲜儿、朱家三兄弟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根据很多闯关东者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故事原型的故事,有些比电视剧本身还传奇。”

朱开山的原型来源于大连码头的于二哥。“于二哥是个码头工人,但他绑腿上整天别着把小匕首,在当地工人中很有影响,把头都很憷他。”高满堂介绍,几百年来,闯关东的山东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苦耐劳、心胸开阔、深藏不露。这种特点,在剧中朱开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朱家人在每个阶段都要与天斗、与人斗,但最后都是与人和谐,山东人身上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被广泛坚持,正像朱开山在剧中所说:“我们是一棵山东的高粱,孤零零地挺立在东北大地上,凡事要小心。”

网上也有朋友推测,说朱开山原型,来源于山东义和团领袖朱红灯的。朱红灯原名朱逢明,山东泗水县柘沟镇宋家人。1898年,因避水灾逃荒到长清县大李庄他舅舅家以行医为业。中日甲午战争后,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境内教堂遍设,帝国主义传教士横行乡里,凌侮百姓,群众义愤。此时,长清县有的地方已开始设场练拳,并出现了“兴清灭洋”,“拿洋教、保江山”的口号。朱红灯便拜师习拳,在大李庄设场。他还以行医卖药为掩护,到邻近各乡进行反洋教宣传,很快被推为长清一带义和拳的首领。1899年夏,朱红灯把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公开进行反洋教斗争。朱红灯的六弟朱灯红和张国宝则率领百余名团民活动于夏津一带。1899年12月11日,禹城义和团在十甲屯韩庄“闹教”被清军驱散,团民大怒,将禹城县内17处教堂全部砸毁。外国公使纷纷提出抗议,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12月24日,毓贤于离任前下令将朱红灯、心诚和尚、于清水等杀害。

鲜儿的故事,基本来自两部分,一是传说,二是一本叫《驼龙》的小册子。“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传奇经历,这个女人经历非常坎坷,感情非常丰富,曾经被地主欺压,后来当了女匪首。这个女人被处死的时候,要求上刑场时要坐在马车上披红挂绿,令人感到非常震撼。”

传杰的原型,来源于龙口的蒋先生。蒋先生是闯关东者的后代,少年的时候开始在大连做生意,他的经历,就是剧中传杰从一个小孩子发展到成熟商人的成长史,“他聪明能干,从小跟着商业大家学习,甚至因为紧张晚上尿床这样的细节,都是原型的亲身经历。”

三、老金沟的前世今生

在《闯关东》前十集中,有大量的关于淘金的情节。孙建业说,为了解这个行当,他们曾经去了当前老金沟所在地黑河市罕达汽镇采访,见到了许多当年的淘金工人。这些80多岁的老人说:“当年金矿里淘金的,99%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当时有句俗语,驴不干,马不干,大小牲口都不干,山东人来干!”这些曾经的淘金者现在大多伤痕累累,但是一谈到淘金往事,他们眼里马上放射出夺人的光芒,“那些艰难的往事他们永远忘不了。”

据资料介绍,电视剧中的“老金沟”位于黑河市罕达汽镇。

1919年,黑河市逢源金厂的把头邱方华等在余庆金厂地界内的泥鳅河(嫩江支流)探出富矿。经两金厂交涉,矿地最终为余庆金厂所得。但因余庆金厂与矿源地相隔数百里,自身无力经营,矿地遂由余庆金厂股东李忠绍出资买得。李忠绍随即在泥鳅河建立了兴安金厂总厂,并相继设立了罕达汽、阿拉汽、霍龙门、西斯阁、圈泡子、九道沟和小河力7个分厂。1924至1926年间,为金厂采金的兴旺期,工人最多时达7000余人,日产黄金曾高达960两。1925年,产金5.28万两。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并控制了兴安金厂。此外,还强行在金厂采区内插牌划界、强占矿区,并从关内和东北各地招骗大批矿工进行掠夺式开采。1938年后,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把金厂收归伪采金株式会社统一经营;另一方面开始建造采金船,实行机械化采金。先后在金厂罕达汽大沟排建了3只钢铁结构的采金船,斗容总量315升。同时,配套建立了1座400马力的柴油发电厂,供采金船作业。期间,年产黄金在6400两左右,最高年份达11168两。1943年,日本侵略者因侵略战争短缺钢铁,被迫拆除并运走了采金船上的钢铁,强行封闭了矿山。

1947年,黑嫩省政府金矿管理局在罕达汽金矿设第一分局。1951年8月,五道沟和罕达汽两矿合并为罕达汽金矿,下归地区管理。1957年,罕达汽金矿又下交爱辉县经营,金矿规模逐步缩小,企业开始亏损。1958年,金矿王宝祥所在的采金班,在爱辉县四道沟飞机场探得新矿源。同年4月10日,采金量创建国后日产金36.7两的最高纪录。1960年6月1日,建成并投产了新中国第一条采金船。1962年7月,罕达汽金矿再次上收归省。1963年5月2日,再建采金船。至9月23日,建成1条50升采金船。1964年,罕达汽金矿上收归冶金部所属。1983年,采金船增至6条、计600升。年底,金矿产金超过万两。1992年,矿内有各种型号采金船7条,人工水道数处。生产设备设计生产能力达万两,实际生产能力已连续10年超万两。

故事的发生地黑河,是黄金之乡,是我国的主要黄金产地之一。黑河的金子品位高、分布广,自清朝开始开采,数不清的淘金者涌入黑河,使一个个荒寂的山沟,人口迅速膨胀起来。随着采金人的增多,老金沟一带也繁荣热闹起来,开始有一些城镇的雏形了。旧黑河那新兴里、阳春里、太平街上的妓院就是应采金业的繁荣而繁荣起来的。淘金的工人在山里苦了一个夏天,腰包鼓了,带着钱准备回家,走到黑河,就被那些妖冶的妓女绊住了脚,于是大把大把的钱扔在女人的被窝里。钱没了,关里家回不去了。第二年再进沟,然后再重温上年冬天的温柔乡之梦。一年又一年,家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罕达汽金矿有个胭脂沟,据说是因为那儿的金子成色好,专门用于为慈禧太后置姻脂而得名。黑河的金子多,虽经近百年的开采,仍未超过总储量的18%。现在,年产量都在3万两以上。

四、关于甲子沟煤矿的争夺

《闯关东》剧情从39集以后,有许多故事情节是围绕着关于对甲子沟煤矿的开采权争夺展开的。从传杰赶垛途中发现煤层,到父子、朋友商议开矿,到与日本的森田物产争夺开采权,到后来传文欺骗朱开山,山河煤矿被森田物产骗取,再到最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朱家被迫炸毁煤矿出走。可以说,围绕着保护山河煤矿开采权上演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么,甲子沟煤矿是否真实存在呢?如果存在又在什么位置?当时日本对东北煤矿掠夺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肯定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原]电视剧《闯关东》涉及到的历史事实 电视剧闯关东演员表

幅员辽阔的东北地区,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日本把东北拥有的大量煤铁矿藏认定是在“涵育”其国家财富上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物资。早在1904年,日本就乘胜俄之余威,谬称抚顺煤矿为俄人经营,强行占领矿区,并设立抚顺采炭所,接着又强占了辽阳县烟台煤矿,开创了日本侵占中国煤矿之先河。1905年,日本以同样手段得到了本溪湖煤矿,以后虽有中日“合办”之名,实则为日方垄断。1912年,日本财阀大仓组强行开采辽宁庙儿沟铁矿。日本占领抚顺后,又对另一重要的煤矿阜新煤矿(原称新邱煤矿)进行渗透,最终获取了矿权。1914年,大仓组借口矿师被杀,强行夺取阜新的大兴和大新两个煤矿。1915年,日本贪得无厌,又向袁世凯提出21条,强迫中国政府同意它取得更多的在华矿权。日本要求,将所谓“南满九矿”的开采权许与“日本臣民”。“南满九矿”为:本溪湖牛心台煤矿、田师傅沟煤矿、锦县南池塘煤矿、通化县铁厂山煤矿、海龙县煤矿、吉林缸窑煤矿和龙县杉松关煤矿,及辽宁海城、鞍山等地的铁矿,吉林桦甸县夹皮沟金矿。由于中国人强烈反对,日本没有立即得到。但当年,它还是强占了吉林五道口煤矿,以合作为名接办了鞍山和大孤山铁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东北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又强占了不少矿,如西安煤矿、滴道煤矿、复州煤矿、八道壕煤矿、北票煤矿、蛟河煤矿、倒流水金银矿、漠河金矿等几十处大小不同矿区,几乎将东北矿藏全部据为己有。

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煤矿视为“帝国的一大宝库”。强征土地,扩大采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采取极其野蛮的手段,对东北煤矿进行“杀鸡取卵”式的疯狂掠夺。以抚顺煤矿为例,1904年,日本初占煤矿时,仅有千金寨、杨柏堡、老虎台3矿,日产煤300吨,职工360人。1909年,年产量上升到49万吨。随后,通过密开矿井,露天、地下多种方式同时开采,到1926年,煤炭年产量达到600多万吨。1936年,年产量达到900多万吨,占全国煤产量的30%,占东北煤产量的77%。1908~1936年,在不到30年时间里,日本从抚顺掠夺煤炭资源12781万吨。侵占阜新时期,共掠夺煤炭3000万吨,同时,侵略者在这里残酷奴役、迫害中国劳工,造成7万多劳工死亡,并留下4处大规模的万人坑。“九·一八”事变后,掠夺更加残酷和疯狂。1932年到1944年,它从东北掠夺煤炭达到22300万吨。开采过程中,许多煤矿的采煤回收率仅为30%,其余70%白白废掉,东北的煤矿资源在日本人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

伪满后期,满洲炭矿公司经过调查,推定全东北煤的埋藏量超过200亿吨。如此大产量的煤炭在东北市场上销售量并不大,而是被输出和运往关内各地销售,其中最主要的是运往日本。抚顺煤运往日本国内的数量占煤矿总输出量的50%,占日本煤炭进口总量的60—70%。“九一八事变”后,煤炭产量持续增长,1937年达1034万吨。抚顺煤在很早就被日本海军作为特别规定来使用,日本最大的海军工厂吴工厂,几乎全部使用抚顺煤。据说,制造大炮和军舰甲板的用钢,必须用抚顺煤来冶炼,其他的煤都不行。抚顺煤被认为是最好的工业煤,日本称之为“东洋的标准煤”,并且以抚顺煤作标准,来判定其他煤的优劣。

“满铁”是在《闯关东》中多次提到的一个日本经营组织的名称。讲到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满铁”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它当时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命脉。“满铁”的全称叫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日俄战争后,日本为经营所攫取的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和扩大殖民侵略,根据天皇敕令,儿玉源太郎、后藤新平等80多名日本军阀、官僚、财阀,于1906年11月26日筹建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总社设在日本东京,第一任总裁为后藤新平。1907年3月5日,“满铁”总社迁于大连,4月1日“满铁”正式营业。“满铁”名义上是经营铁路,实际上是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服务的特殊机关,是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移民侵略政策的先锋队。它不仅控制着南满铁路及其支线的铁路运输,而且兼营煤矿、航运、码头、仓库、炼铁、电力、煤气、森林采伐、建筑工业、粮食加工、日用品生产等80多个部门。

例如“满铁”经营的大连港,不仅是日本掠夺中国东北资源的主要渠道,而且控制了东北的对外贸易。在日本统治期间,大连港出口货物主要有煤炭、大豆、豆饼、豆油、花生等,60%以上运往日本,20%运往欧洲各国,近20%运往中国其他港口;进口货物主要是钢铁、日用百货、面粉、纺织品等,70%来自日本,20%来自欧美各国,10%来自中国其他港口。再如“满铁”控制的大连日本制油工业,自日本占据旅大地区的制油业后,中国东北的油坊业的重心由营口转到大连。从1910年至1919年,榨油业占大连工业生产总量的90%,仅1919年当年从大连输出的豆油高达1.8亿公斤,豆饼1500万片(每片20―25公斤)。

“满铁”在疯狂掠夺中国东北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和组织安排日本移民,“满铁”实际上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殖民侵略机构。

电视剧中提到的甲子沟煤矿,是民国时期东北的三大煤矿之一。但是,到底甲子沟煤矿属于哪个大煤矿,具体位于哪里,笔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也未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但,根据日本霸占东北几大煤矿的时间顺序推算,它肯定不属于抚顺煤矿,而应当属于后面的几大煤矿。有的朋友说属于鹤岗市,有的朋友说属于五常市。这两个地方确实都有大型露天煤矿存在。认为属于鹤岗煤矿的朋友,是从传杰走垛的路线来推断的。认为属于五常市的朋友,是因为五常市有个叫山河的地方,在哈尔滨市南面,坐车要四个小时的路程。《闯关东》里,朱家父子每天都往返于煤矿和家之间,从距离上看是符合的。传杰回家后,多次提到他在南边发现了煤层,方向上也完全符合。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现在仍然叫山河,是五常市的一个乡镇所在地。但无论说是哪里,都只能是推断。我认为,甲子沟煤矿很可能不是具体的某个煤矿,而是编剧根据剧情需要做的杜撰。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进行考证。甲子沟煤矿倒底在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牢记住日本疯狂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这段历史。

五、哈尔滨保卫战的真实过程

电视剧《闯关东》大结局第51集、52集中,讲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向东北军发起进攻,“九一八事件”爆发。传武指挥了双城保卫战,鲜儿带着二龙山的弟兄们支援传武,东北军大获全胜。随后,反扑的关东军将东北军逼得只能退守哈尔滨。在哈尔滨保卫战中,朱家人带着饭菜到前沿阵地慰问东北军,传武带领东北军拼死抵抗,二龙山的老四英勇牺牲。为挡住关东军的装甲车,传武拿着炸药包只身上阵,装甲车被摧毁,传武也倒在了血泊中。后来,东北军终因寡不敌众,哈尔滨沦陷,朱开山一家人带着家当、带着爱恨情仇又踏上了远去的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关东军在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的情况下,轻易地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军阀为发动“九一八事变”做了周密的准备。事先多次组织“参谋旅行”,详细调查了东北地区的兵要地志情况,特意安排熟悉东北地区情况的本庄繁担任关东军司令官,此人曾经做过张作霖的军事顾问。1931年4月,又从日本本土调来适合寒冷地区作战的第2师团(又称仙台师团)作为主力部队。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的第7旅,一夜之间,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由于蒋介石曾经下达过“不抵抗”命令,当时东北的军政长官张学良对关东军的战略企图估计不足,机械地执行不抵抗政策,害怕因战斗损伤东北军实力,电令各部撤往关内。在东北军没有集中兵力对日军进行统一协调的反击行动下,一周之内,日军占领了吉林、辽宁两省的30座主要城市、12条铁路线。11月19日,日军占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在整个东北沦陷过程中,只有驻扎在辽宁、吉林的东北军少数部队进行了自卫,驻扎在黑龙江的东北军进行了双城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等几次大规模战斗,最终因孤军奋战、缺乏援军支持而失败。这样,“九一八事变”爆发仅4个月后,东北三省就几乎全部沦陷了。

《闯关东》电视剧中,以双城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作为历史背景,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当时,确实只是在这几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抵抗战役。

双城保卫战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相继占领沈阳、长春。原东北军少将师长于琛徵投靠了日寇,先后在榆树、拉林打败东北军张作舟旅和冯占海部,接着就把矛头指向哈尔滨。因为双城地处要冲,要进攻哈尔滨,必须先控制双城。而双城守军22旅旅长赵毅宁死不降,使于琛徵大为恼火。于琛徵一面率主力北上,向哈尔滨进逼,一面派刘宝林旅开到双城东十里铺附近,对赵毅部进行监视和威胁。1932年2月1日,当得到日寇将由长春出发的情报时,赵毅亲率5个营的兵力,轻装急进,把尚在睡梦中的刘宝林旅包围起来,一举击溃,伪军官兵纷纷缴械投降。除刘宝林率领一部脱逃外,俘获官兵700多人,大小枪支五六百支。2月1日午后,东北军侦悉敌人的兵车已经经过老少沟。晚8时左右,北上的天野旅团两列兵车先后开进双城车站,拟在双城集合,然后向哈尔滨进攻。日寇两列兵车相继进站后,立即整队下车,架枪、给养。在这一战机下,已埋伏好的22旅官兵从三面发起突击,先用猛烈的炮火和机枪火力把敌人压倒在站台上下,随后以刺刀发起白刃战。这次奇袭,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天野旅团的主力遭受沉重打击。随后,日寇由长春派出陆空部队赴双城增援,在日寇飞机、大炮、坦克的猛烈炮火轰炸之下,22旅被迫脱离战场向哈尔滨方向撤退,双城于2月2日被日寇占领。六六一团长吴永和、六六二团长苏成刿等校尉军官20多人以身殉国,士兵伤亡六七百人。

哈尔滨保卫战发生于1932年2月3日至5日。当时,为抵抗关东军的进攻,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吉林省警备军司令冯占海、第26旅旅长邢占清、第22旅旅长赵毅、代理护路军司令兼第28旅旅长丁超、吉林警务处处长王之佑等决定联合编成吉林省自卫军,公推李杜为司令,冯占海为副司令,王之佑为前敌总指挥。并以第22、第24、第26、第28旅担任哈尔滨城防,以冯占海率第1旅等部绕道袭击吉林和长春,阻止日军进攻。日军占领双城后,于1932年2月3日,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开始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哈尔滨。以多门为师团长的日军第2师团,进攻哈尔滨外围自卫军前哨阵地;第3步兵旅团和伪吉林“剿匪”司令于深澄指挥5个旅为右翼纵队,向秦家岗、南岗、上号地区中国守军进攻;日军步兵第15旅团为左翼纵队,经松花江畔八里堡向顾乡屯进攻。经过一天的战斗,吉林自卫军的前哨阵地全部失守,被迫退回基本阵地。4日晨,日军发起总攻,自卫军全部投入战斗,下午,日军在铁路两侧向东北守军同时发起攻击。吉林自卫军利用工事和村庄房屋顽强抵抗,炮兵集中火力对进攻的敌军实施歼灭射击,杀伤了大量敌人。日军攻击顿挫,转为就地防守。至16时,日军占领杨马架至永发屯地段。其左翼纵队猛攻顾乡屯,防守该地的自卫军第28旅利用民房、墙垣坚决抗击,但旅长王瑞华临阵脱逃,部队失去指挥,只得放弃阵地退入市区。日军右翼纵队猛攻自卫军26旅防区,旅长邢占清率部拼死抗击,终因装备悬殊,被迫放弃南岗阵地,退到十六道街江坝上。与此同时,王之佑指挥的西、南防线也相继失守。紧急时刻,总司令李杜亲临前线,组织部队在市区边缘构成第三防线,战至天黑,将日军阻止于原地。2月5日拂晓,自卫军开始反击,首先以炮兵实施火力准备,对铁路以东的日军第3旅团阵地集中射击,尔后步兵开始出击。第一线日军陷于苦战困境。第2师团长多门二郎令炮兵对反击的自卫军实施拦阻射击,并将坦克队和预备队投入反击。飞行队的4个中队从双城临时前进机场起飞,轮番轰炸、扫射,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均众。由于自卫军没有空军支援,日军飞机威胁甚大,于5日下午全线撤至哈尔滨以东地区,日军进入哈尔滨市,哈尔滨随即沦陷。

哈尔滨的沦陷,标志着在东北三省的抗日政权和东北军的瓦解,以东北军为主体的抵抗活动趋于消沉,代之而起的是各地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当时,参加哈尔滨保卫战中国方面的主要部队和军官分别是: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丁超,前敌总指挥王之佑,总参谋长杨耀钧,第22旅旅长赵毅,第25旅旅长马宪章,第26旅旅长宋文俊,第29旅旅长王瑞华,暂编第1旅旅长冯占海,骑兵第1旅旅长宫长海,骑兵第2旅旅长姚殿臣,山林游击队统领宋希曾。

在《闯关东》中,主人公朱传武是作为一名团长指挥战斗的。他具体是属于哪支部队就不得而知了。在哈尔滨保卫战中,的确有不少东北军官兵战死沙场,他们的名字也许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0256.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湖南卫视1.25《8090》节目内容的声明 湖南卫视发声明道歉

我是谢发鹏,湖南卫视1月25日《8090》节目中的安雅恋所指的那个解华澎。首先,我要向家人、朋友乃至乡亲道歉,因为我一时不妥的行为,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对不起!但针对安雅恋一事,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湖南卫视的内容与事实出入太大。事

《大学》里引用的《诗经》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

《大学》里引用的《诗经》凌彰《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按传统说法,作者是孔子的门生曾参(公元前505~前436)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曾参,又称曾子,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是战

声明:《原 电视剧《闯关东》涉及到的历史事实 电视剧闯关东演员表》为网友幻想少年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