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机制一班——赵小盼甘肃民勤沙漠化调查报告 甘肃沙漠化

甘肃民勤沙漠化调查报告
民勤县土地沙漠化情况调查报告



甘肃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毗邻武威、金昌和内蒙古左右旗。县境内地势平坦,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7万。该县近几十年风蚀极为严重,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逐年扩大,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沙漠以每年8~1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最大处每年超过120m,大片绿洲沦为不毛之地,沙漠区内的乔、灌木及大片草甸萎缩、枯死,固沙能力减弱,覆盖率降低,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为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沙漠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强调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大计。
那么民勤到底怎样呢?调查组一行来到了民勤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2007年7月29日调查组踏上了民勤调研之路,历时三天,圆满的完成了调研任务。
首先,我们在汽车上、街头、田间,通过走访、问卷等多种方式获得了沙漠化下的百姓生活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接下来参观了民勤一中,了解当地的教育,深刻的感受了民勤人为了改变现状而给予在年轻一代身上的无限希望。同时调查组还深入双茨科乡红星村与当地基层干部进行了比较广泛的交流,走访农户,体验民生。最后,我们来到了与沙漠毗邻的大滩乡,在这里我们进行了实景拍摄。另我们惊讶的是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正面的沙漠防护带,这里的植被也不少,但排列错乱。只要有风,细小的沙砾便会在植物的缝隙见流动,毫无疑问这里是沙的海洋。
在这里的街道上,被风携带过来的沙砾随处可见,这个现象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光靠植树很难抑制这些细纱的流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沙逼人退的现象。那么我们能不能采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呢?
答案是有的。我们注意到了在2006年7月24-25日,由北京林学会与马来西亚Ecofuture公司承办的“生态垫在沙漠化防治及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家林业局、项目实施省、市、自治区林业厅(局)以及马来西亚种植及原产业部等1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生态垫是利用棕榈树的残渣等加工制作成的可降解网状草垫物,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属纯天然植物制品,疏松多孔,较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土壤侵蚀等作用,可广泛用于沙地覆盖、困难立地造林和城市绿化美化建设。
中马科技合作“生态垫在沙漠化防治及城市绿化中的应用项目”于2002年正式启动。通过试验示范,研究生态垫在荒漠化防治、防止水土流失和边坡治理及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的作用,探讨生态垫在北京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首都绿化美化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探索防沙治沙的新方法、新措施。通过三年多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截止到2006年初,共铺设生态垫124.7万平方米,应用范围涉及到边坡和沙地治理、果园、沙荒地、城市街道等多个立地类型,共建示范推广区16个,造林和植被恢复366公顷,为北京及我国北方地区的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及城市绿化提供了示范。该项目还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2005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正如我们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资金投入排在沙漠化治理措施的榜首。在民勤百姓的文化水平偏低,要引进科技治沙需要政府和一些公司的积极引导。
在民勤县双茨科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当地新建的蔬菜大棚。据了解,这些棚是政府为了提高群众收入、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投入。若是我们站在治沙、改善民勤环境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沙逼人退的现象。除了在上面提到的生态垫治沙外,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势在必行。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把林沙草产业发展作为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建设中始终遵循“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基本思路,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2000年以来,该市在内蒙古率先推行了禁牧、休牧、轮牧,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全市涌现出以沙漠生态资源为载体的中蒙药现代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以种植沙柳造纸为龙头、发展绿色沙产业的东达蒙古王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实现了个人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沙地增绿的综合效益。目前,内蒙古共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林业企业175家。2006年,全区林业产业加工企业的总产值达到83亿元,非公有制林业已成为内蒙古林业第二、三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内蒙古特种种植产业种植面积2063.47万亩,总收入达到42493.35万元。
蒙古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民勤应该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优先发展沙草产业。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
不得不说的是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广大民勤朋友给我们提供了热情的帮助。但同时他们的那种力不从心的眼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片渴望着关注的土地,她曾经哺育过无数的华夏儿女。但现在这里气候变迁、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日益恶化。而解决这一切的方法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指导,更需要全社会对这里的帮助和当地的全民参与!
这是一片等待着我们去挽救的绿洲,而我们的行动速度必将决定民勤未来的面貌!





民勤县土地沙漠化情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1.您的性别: A.男74.6% B.女25.3%

2.您的年龄: A. 20以下15.3% B. 20-3047.3% C .30-40 16.9% D.40-5010.2%E.50岁以上10.2%

3.您的学历:A.高中以及高中以上45.8%B.大专25.4%
C.本科22.0% D.本科以上6.8%

4.您的职业:A.农民28.8% B.学生32.2% C.教育工作者8.5%
D.政府官员1.7% E.个体经营户3.4%F.其他退休/金融等8.5%

5.环保方面的知识您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A.报刊杂志 (22人) B.网络(11人) C.电视广播(32人) D.听别人说(12人)
群众获取环保知识,因受教育程度不同,在渠道上各有所偏重,但大多集中在电视广播点上;由此可见宣传的渠道有所单一,应该加强在各个方面的宣传工作!
10机制一班——赵小盼甘肃民勤沙漠化调查报告 甘肃沙漠化

6.您认为目前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A.很好13.6%B.一般27.1% C.还应加大力度59.3%

7.您参加过环境保护的活动吗?A.经常27.1%B.偶尔59.3%
C.从来没有 8.5% D.组织的不好,所以没去5.1%
8.您认为是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影响有:
A.移民(30人) B.收入变化(18人)C.子女教育(18人)
D.交通(7人) E.其他干寒,滥砍滥伐等(13人)
史上的水茂草肥林丰的河西走廊,终究承受不住的人口的负载,沦为现时受风沙威胁的北方沙尘暴起源地,不得不令人深思!

9.您认为中国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是:A.很严重 69.5%B.比较严重30.5%
C.不太严重 0% D.较轻0%E.不存在0%

10.您怎样看待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A.只是个别地区问题13.6%B.是全国的问题54.2
C.是整个世界的问题32.2%
11.您认为关于土地沙漠化问题的治理主要应从哪方面入手:
A.宣传教育(22人)21% B.国家政策(28人)26% C.资金投入(33人)31%
D.技术投入(17人)16% E.其他政府工作形式化,环保意识等(5人)4%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关于治理问题,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资金的问题以及向配套的政策!!

12.您有没有想过民勤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A.生态会得到较好恢复10.2 % B.民勤绿洲会消亡13.6%
C.不好说,要看治理的具体措施61.0%D.没有想过5.1%

13.您对于民勤生态移民持什么态度?
A.乐观,能解决问题8.5%B.消极,一点帮助也没有10.2%
C.中性,可能会解决部分问题,但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81.3%
14. 关于生态移民您最关心的是什么?
A.所移的地区(12人)B.子女教育(35人)C.政策的保障(35人)D.经济收入的改变(11人)
对待生态移民,大家考虑最多的还是子女教育和政府关于移民的政策及其保障。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大问题上尤其考虑到了对子女
前途的影响,以及搬迁以后的生活环境

15.您对民勤的环境满意程度如何:A.很满意0% B.比较满意31.5% C.不满69.5%
请注明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不满意:_沙尘暴,水资源缺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锐减,气候恶劣等_满意:政策到位,宣传力度大,积极治理石羊河流域等。
16.您觉的在防沙治沙方面那里做的较好/那里不足较好:农民辛勤植树养林,宣传、资金投入、压沙节水等活动组织的好比较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治沙措施不科学,.草树等保护的不好,缺水问题没有,解决绿化面积小,关的井数量少,放牧过渡等。
17.您所做过的或您所见过的保护民勤绿洲的行动都有那些?植树造林,关井压田,压沙节水,退耕还林,宣传教育,移民禁牧,调整经济结构,垃圾回收利用,志愿者活动,减污排放,建造日光温棚,科学利用土地等。
18.如果现在您想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民勤绿洲,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全民动员,政府实干!
 保护民勤,保护自己!
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治理!
 节约用水,植树造林,拯救民勤!
 快行动起来吧!不要让我们的家园变成沙漠!
 朋友们保护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从保护民勤绿洲开始!
 民勤绿洲,人人有责;倘若忽视,全系腐败,再不治理,全民灭亡!







我的感想
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产生的根源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因此沙漠化的治理应该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沙漠化治理却是采用间接迂回的方法。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

  ——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樊胜岳说,围栏封育,建设“草库仑”,实行划区轮牧的做法,本身没有把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转;没围起来的地方,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化的继续加剧。他认为,当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压力入手,这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

  那么,沙漠化治理新思路是什么呢?

  樊胜岳认为,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从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迁,从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与此同时,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值得注意的是,种树种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载力的跃升应同步进行。前者离开了后者,沙漠化的治理由于没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后者离开了前者,在强烈风蚀下不可能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可调节水肥因子在技术上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沙漠化治理开发中新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严重。一些地方实行的地膜玉米技术,可使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空间。当地推行的“进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种一亩地膜玉米,退耕三亩沙漠化土地,改种拧条等治沙牧草,使当地的沙漠化进程迅速得到遏止并开始逆转。

  据了解,沙漠化治理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中国科学院在不同类型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沙漠化治理的技术体系,主要有植物治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植物治沙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和恢复天然植被以固定流沙。而设置各种人工沙障或喷洒化学固沙制剂等,用以阻截流沙,这类治沙技术统称为工程措施。治沙的工程措施一般是临时性的,旨在稳定沙面,为在沙丘和风蚀地上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创造稳定的生态环境。

  其次,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粮草间作,将牧草引入农田耕作系统,发展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培肥土壤,生产优质原料,大力发展畜牧业,丰富农业结构,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系统。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引导农民致富。沙漠化地区并非都存在粮食紧缺的问题,我国农牧交错地区有些地方粮食已自给有余,但当地农民在致富心理的促使下,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等工作仍然进展缓慢。毛乌素沙地的许多农民挖甘草致富,使土壤结构严重破坏,沙漠化现象再度恶化。可见,提高沙漠化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是治理沙漠化的关键一环。

  樊胜岳说,沙漠化地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畜产品和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轻工业企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稳定拉动农业结构调整,使沙漠化地区由农业发展阶段向工业阶段过渡,使生态系统中过度的人口压力,沿着产业链条从农业内部传递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沙漠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152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10机制一班——赵小盼甘肃民勤沙漠化调查报告 甘肃沙漠化》为网友追梦听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