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养成教育

作者:陈平单位:扬州市维扬中学

一、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载:“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因此,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的说,从上到下相关教育部门都普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但实效性较差,也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的具体标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呢?一位台湾的校长在回答大陆学者提问时说:“大陆抓的虚,台湾抓的实,很多情况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抓的虚就产生虚效,虚效就是无效,只有抓得实才能产生实效。”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缺乏默契,没有形成三位一体,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学生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不少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无用论,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俗语有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堂学习无所谓,荒废了学业,缺乏责任意识。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学生已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爱心、同情心淡漠,不遵守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语言文明等基本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随意毁坏公物,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乐意享受,不愿意付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不知爱幼,不知敬老,不懂得感恩。只知有已,不知忠诚国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5、诚信不足。一些学生往往因受到有关的所谓行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办事说话不够守信,诚实不足,“圆滑”有度,“老练”而“世故”,纯朴中似乎夹杂着一些浊气,影响了基本做人的准则。

6、缺乏敬畏与信仰。敬畏与信仰的丧失,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每一代的年轻人,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当时社会的影响,被同化。人若无敬畏感,就谈不上有道德了,甚至连法律也会成为一纸空文。不少学生对道德不敬畏,对大自然不敬畏,对知识不敬畏,对教师不敬畏……直接的后果是无视道德的存在,随地吐痰,破坏自然,对知识的亵渎,对老师和家长的忤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缺乏敬畏与信仰,但这种学生却不在少数,影响了一代代人。

7、缺乏志向与理想。胸无大志,贪求安逸与享乐,是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基本心态。自我激励差,价值观呈现功利性、世俗性、庸俗化的倾向,玩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志向与理想的高低,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素质不高,何来道德的高尚、人格的完美!无所追求的人,对社会和他人也会漠视,将来也是有人格缺陷的人。

8、缺乏团结与信任。当前,我国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缺乏一定的谦让品质,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严重,生活中独来独往,自由主义严重,缺乏全局意识,缺乏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自我意识很强,一切以己为中心,对别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识。而道德却是存在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氛围中,而这种和谐氛围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匮乏。

9、缺乏思想与内涵。思想是人的灵魂,人可以没眼睛,但不能没灵魂。对自己的反思,对未来的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道德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涵养的体现,内涵小的人,不可能有容纳一切的良好品德。

10、心理素质差,缺乏自控和耐挫能力。主要有①自卑胆怯心理:有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缺乏自信心,因此在交往中,学生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②焦虑抑郁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没办好,常埋怨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紧张,担心考不好,不时因事没干好而生气、发脾气;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能自解,情绪不稳,沉默寡言,意志消沉,甚至抑郁。③对立破坏心理:表现为受到挫折后,报复攻击行为严重,采取对立态度,有的甚至有意破坏公物和学校的纪律。心理障碍发展到极致,就是对价值的短视,对生命的漠视、对社会的仇视,这最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11、自制能力差,缺乏独立观念。中学生由于基本上是在老师的关怀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度过的,因此,对独立生活不适应,自理自律能力差。但同时,这时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而个性发展并不成熟,在他们心中有着幼稚与成熟,幻想与现实、高知识与低识别能力、依赖与独立等种种心理矛盾,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12、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不完整。曾经看到报道:幼儿园小朋友远足,体验长征精神。令人发笑,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什么叫长征吗?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小孩子从出生到成人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道德和技能的教育。不能将中学生应该教育的内容下移到幼儿园和小学,也不能将大学教育的内容下移到中学,更不能将小学教育的内容上移到中学和大学。形成完整的德育教育的体系

二、产生如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学生自身生长的发育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印迹,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成分。

第二,社会因素的诱发

社会是个大家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上不少不良思想也随之接踵而来。社会不良的环境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加之网络等多种传媒对学生心灵的摧残,使学生变的比较脆弱。

  (1)社会机制的因素。目前我们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低效的,原因是客观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社会对这类的新事物还不能有效地去规范,比如虚拟网络——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同居、结婚。另外,改革与时代的剧烈变化,必然会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某些领域处于道德真空状态。所谓中学生产生道德危机,这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德育的原因,它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深层的反映。

(2)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大相径庭的,学生出于对社会的好奇而又没有自控及思辨能力,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从而染指了学生。

(3)社会文化的刺激。一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二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至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谋取暴利,不仅让未成年人上网,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社会消极的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毒、赌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从虚拟走向现实。因此我们有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住一个双休日”。

第三、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学校教育评价形式单一。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中有载:“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由此可见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004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门也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但是又有几所学校去真正执行的呢?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似乎一切好坏、得失的标准就是“分”!教育部门评价学校是如此,学校评价教师亦是如此,教师评价学生自然也只能如此了,从而致使“重智轻德”的现状也就顺理成章了。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教育问题产生的一因素。

(2)教育制度的执行的走样。“制度是用来执行的而不是用来欣赏的,”不要让形式主义淹没和窒息了精神。而现实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具体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少。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德育工作琐碎繁杂且难以出成绩及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的轻视。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德育的要求实际极低等也造成德育工作苍白无力。

(4)教师素质的因素。有的教师教学是能手,但是面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却无所适从,束手无策。甚至极少数教师的师德还有待加强。

 第四、家庭教育的缺失

(1)过分依赖学校,家庭推脱责任。宋庆龄曾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好最早启蒙老师。而现今家长糊涂的认为: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因此,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脱给了学校,只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的智育和德育及体育,其结果是“赚了银子,丢了孩子”,丧失了最重要的道德情操的教育。

  (2)教育评价方法极端。重智轻德,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考得高分,取得好成绩。乃循循善诱:现在吃苦,等考上大学就什么都好了。他们只关心分数,至于其他可全权代劳。所谓“不成才,亦成人”,他们难道真的不知吗?不以为然!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家庭教育,希望子女尽快成人成材,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学习退步,不问原因就采取指责、训斥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从而产生矛盾乃至激化,产生代沟,缺少沟通和交流。

  (3)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向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个性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如污言秽语、举止失当、生活恶习(吃喝嫖赌)、畸形消费攀比、“走后门”、父母关系不和乃至离婚……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问题的家长。

三、 对策

(一)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塑造一代有道德的人,从最根本上说,需要一个有着良好的社会机制。这样,不道德的人和事,甚至是违法犯罪,就不会频频出现,即使这些情况产生,也不会被放大,蔓延到其他领域,从而整个社会道德现状就会处于良性的运行状态。

1、为青少年校外活动、学习和成长提供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场)、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和爱多注意教育基地等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定期对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2、积极创作、出版和播放更多更好的、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要建立评价、奖励、推荐优秀青少年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机制。严禁出版、销售、播放渲染凶杀、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作品,坚决清除各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加强对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录像放映和网吧等场所的管理,深入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防止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侵蚀。信息管理等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

3、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的专门人员,要结合学生的身理合心理特点,研究出不同阶段德育教育的项目、内容等,并有适当的量化考核方案,作为中考、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学校应该强化的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学校绝不能让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淹没和窒息了中学生的精神。要真正做到“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教育评价的标准“智育”决不能成唯一。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到“学高之师,身正之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把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抓好德育工作。

浅析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养成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既包括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会组织进行的教育,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抓好学生的德育,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始终都应居于首要的突出的地位。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所必然要求的。

2、通过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抓好德育工作。

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当然也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失掉德育,这样的教育最终是不会结果的。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3、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抓好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源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适合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比如语文可以利用综合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历史可以利用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等等。

4、提高师德修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抓好德育工作。

教师应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教育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师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还要遵纪守法,淡化物欲,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等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6、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可以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保护环境”、“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家庭应该肩负的使命

1、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

2、提高、优化家长的自身素质。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好最早启蒙老师。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再者,教育方式要生动、灵活。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教育若过于呆板,会使家庭失去吸引力。所以要注意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亲切、温暖的气氛中受到教育。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重视孩子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溺爱、娇宠孩子,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彻底摒弃“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信条,对孩子采取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可以朋友的身份,用谈心的方式,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适当增加挫折教育,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为其适应今后竞争残酷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多传授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点培养孩子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方法,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重视家庭德育教育软环境的建设。让自己的家庭有品位,有氛围,有情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孩子高雅的爱好和兴趣。好学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出来的。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标兵。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时刻教育孩子“何为何不为”,及时纠正孩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念。

总之,在构成德育教育系统的三个基本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把它们彼此结合起来,实现无缝隙立体教育,发挥整体教育的效益。使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家庭化。从而提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人类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国家培养出能真正肩负起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2149.html

更多阅读

浅析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养成教育

作者:陈平单位:扬州市维扬中学一、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中记

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零售业物流的对策研究

致谢:本文转自kendylee.happy的博客,在此表示感谢!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物流起步比较晚,自加入WTO以来,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在不断增强。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再到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物流呈现出跨越

贫困山区 贫困山区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为例  近年来,四川省平昌县牢固树立“科技就是经济”、“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主动把握“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取向,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科技进步促进

声明:《浅析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养成教育》为网友千里故人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