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院校 义务兵考空军院校条件

空军院校组建和发展历程

1949年8月,刘亚楼受命率领代表团赴苏联商请援建中国空军有关事宜,于8月24日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校,其中轰炸机航校2所,歼击机航校4所,并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协助工作。

据曾参与当时谈判的原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吕黎平少将回忆,苏联空军总司令员维尔希宁元帅在谈判中提及,按照当时中国的设想,训练350至400名飞行员,应当组建6所航校,1年速成毕业,每个学员在初、中、高级飞机上各飞50-60小时,总共飞行150-180小时即可毕业。前半年使用一个机场,后半年可用两个机场平行训练。中国原有的长春航校是日、美式飞机,必须改装训练,否则使用三个国家制造的飞机型号过于杂乱,不利于保证训练进度和质量。中国自己已经训练出来的110名飞行员可以编到6所航校去,经半年改装和战斗课目训练即可组建1个能担负作战任务的混合师。1年以后,6所航校的学员全部毕业,又可组建歼击师2个,轰炸师1个(均为3团制),飞机总数可达350-400架。关于航校飞机的配备问题,维尔希宁提出,每所航校配备雅克-18初教机15架、雅克-11(乌特伯轰教机)中教机15架、乌拉-9、乌拉-2高教机15架,6所航校共配备教练机270架。每所歼击航校配备拉-9战斗机30架,每所轰炸航校配备杜-2轰炸机20架,共计作战飞机160架,另配运输机4架,首批援助总共提供飞机434架。至于专家的数量,按照每所歼击航校100人,每所轰炸航校120人配备,有校级军官、飞行教员等飞行干部20人,其他则是地勤人员、理论教员、航医、后勤保障人员,另有少量派驻空军司令部以及空降旅的专家,共878人。

194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第1轰炸机航校在黑龙江哈尔滨,第2轰炸机航校在吉林长春,第1歼击机航校在辽宁锦州,第2歼击机航校在辽宁沈阳,第3歼击机航校在山东济南,第4歼击机航校在北京开始筹建。为了迅速组建新的航校,原东北老航校部分人员分别编入新组成的各航校以加强技术力量,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原老航校留下的人员和设备的作用,11月18日,中央军委批准以原东北老航校为基础,在牡丹江组建第7航校,主要培养运输机空地勤人员。12月20日,军委正式颁布命令,将上述航校依此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七航空学校。(1976年在各航校称谓前加“空军”二字)

为办好航校,军委和空军确定,校长人选全部由东北老航校有飞行经验的干部担任,政委则由各野战军陆军师政委中择优挑选。各航校首任校长、政委分别是:

第1航校校长刘善本(原东北老航校副校长)、政委姚克祐(原2野28师政委);

第2航校校长刘风(原东北老航校大队长)、政委李世安(原2野115师政委);

第3航校校长陈熙(原东北老航校大队长)、政委王学武(原3野101师政委);

第4航校校长吕黎平(原东北老航校训练长)、政委李发应(原1野3师政委);

第5航校校长方子翼(原东北老航校教育主任)、政委王绍渊(原3野63师政委);

第6航校校长安志敏(原东北老航校副大队长)、政委张百春(原4野141师政委);

第7航校校魏坚(原东北老航校副大队长)、政委罗野岗(原2野54师政委)。

1949年12月1日,经过50多天的紧张筹备,6所航校同时开学。第7航校也于1950年1月5日开学。

从1950年1月开始,空军在各地先后组建了1批航空预科总队,并于1951年7月13日统一将驻吉林长春、陕西西安、四川成都、江苏徐州、浙江杭州、湖北孝感的预科总队分别命名为空军第1、2、4、5、6、7航空预科总队,同时将培训地面通信技术人员的西安通信总队命名为第3航空预科总队。1953年6月,又在河北保定组建第8航空预科总队。1954年,将所有的预科总队全部统一改编为航空预备学校。

1951年,为进一步满足航空兵部队迅速发展的需要,空军开始改、扩建新的航校。先将原空、地勤人员混训的7所既有航校扩建为7所单一的空勤航校和3所地勤航校:第8、9、10航校,分别驻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和山西太原。至1953年底,又新建了第11、12两所歼击航校,分别驻陕西户县和陕西临汾。1953年2月19日,空军还在北京南苑机场成立了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调4航校校长吕黎平任班主任。

1954年10月,为培训基层各类专业干部,空军分别在河南洛阳、陕西太原新建了政治学校(不久迁往江苏南京)、后勤学校,分别担负培养政工和后勤基层干部的任务。1955年8月,国务院将隶属高教部的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其前身为军委气象局气象干部学校)划归空军领导,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气象专科学校,负责培训全军气象专业技术干部。1956年10月9日,又在四川新津成立了第14航校,培训中国民航的空地勤人员。

随着航空兵部队的组建和发展,地勤人员的需要量迅速增加,为此空军决定将第8、第10两所航校的任务调整为专门培训歼击机地勤各类“师”,第9航校培训轰炸机各类地勤人员的任务不变。1956年4月将原第4预校(成都)改编为第13航校,主要培训歼击机地勤各类“员”。

1957年空防合并以后,原防空军所属的高级防空学校、高射炮兵学校、雷达学校、技术学校和防空学校全部划归空军建制。同年9月,空军将西安的第3预校改编为空军通信学校。1958年6月空军精简整编时撤销了第5、6、7、8四所航空预备学校、1所技术学校(原防空军),只保留了第1预校,仍驻长春,同时以原第3、4预校为基础在江西南昌组建了新的第2预校。原技术学校培训高炮技术干部的任务并入设在上海的高射炮兵学校,由其统一培训高炮部队连、排指挥和技术干部。防空学校与雷达学校合并,定名为空军雷达学校,校址湖北武汉,主要培训雷达兵、探照灯兵部队站(连)、排长和技师。高级防校仍继续担负培训高炮、雷达部队营以上指挥干部的任务。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改编为高级航空学校。

1958年9月12日,以第3预校和第1、2航校部分人员、兰空西安户县场站为基础,在陕西户县成立第16航校,主要培训轰炸机、运输机部队领航员和通信射击员。同年9月29日,在河北保定成立了第15航校,负责培训地地、地空、地舰导弹技师。1960年1月,第15航校改称空军高级专科学校。1960年5月,在吉林市成立第17航校,培训歼击机机械员。1961年4月,在长春成立空军卫生学校,主要培训中级卫生干部。

为了加强空军中、高级指挥干部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1958年9月12日,在北京组建空军学院,空军副司令员刘震上将兼任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中将兼任副院长,主要培训航空兵部队团(营)级指挥员、大队以上领航主任和参谋人员;轮训空军师以上指挥员、参谋人员和团以上机关政治、后勤干部。1961年2月,在西安组建了空军工程学院,空军分管装备技术和科研工作的副司令员常乾坤兼任院长和政治委员,主要培训中队以上航空工程机务干部、机场建筑工程技术干部和气象工程技术干部。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营(大队)、团以上指挥、技术干部的培训任务,分别由高级航校、高级防校、气象学校和高级专科学校承担,为此,1963年3月,以上4所学校分别改名为空军第1、2、3、4高级专科学校。

1963年3月,根据民航总局的决定,将空军第14航校与民航机械专科学校、民航天津高级航校、成都民航第3航校、柳州民航第4航校进行合并调整,各校培训空勤人员的部分合并为中国民航高级航校,校址设在四川广汉;各校培训地勤人员的部分合并为中国民航机械专科学校,校址设在天津。

与此同时,空军部分院校的驻地也根据需要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第4航校1951年由辽宁沈阳迁至河北石家庄,第6航校1952年9月由北京南苑迁至河北涿县,高炮学校1958年由上海迁至河南信阳,后勤学校1958年由太原迁至江苏徐州,第11航校1959年6月由陕西阎良迁至河北沧县,政治学校1962年7月由江苏南京迁至上海,气象学校1963年由北京迁至江苏南京,第5航校及其所属的两个训练团于1963年至1966年分别由山东济南迁至甘肃武威、张掖。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到1965年,空军共有各级各类院校29所,即:空军学院1所、空军工程学院1所、高级专科学校4所、空勤航校10所、地勤航校(机务学校)5所、政治、后勤、高炮、雷达、通信、卫生学校各1所、航空预备学校2所。

1967年5月,空军将第8、9、10、13航校分别改为空军第1、2、3、4航空机务学校。

文革期间,在林彪所谓“少而精、短而少”和“突出政治”等错误方针指导下,空军院校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和挫折。在“一切为了准备打仗”的前提下,空军分别新建了4所培训歼击机飞行员的航校。1967年7月1日在新疆柳树泉组建第8航校;同年5月,将新组建的第15航校改称第9航校;1968年4月1日,在齐齐哈尔组建第10航校;1968年11月2日,空军第1高级专科学校改编为第13航校,并于1970年2月由北京南苑迁至山东济南,1978年12月又迁至安徽蚌埠。同时部分院校校址和驻地做了迁移,名称也作了相应修改:第2航校1966年至1969年由长春分批搬迁入川,进驻四川夹江、泸州、宜宾等机场;第7航校1968年7月由牡丹江迁至长春;雷达学校1969年11月9日和通信学校无线电部分合并,改称空军第4专科学校;第1机务学校1970年1月由沈阳迁至河南信阳。

1969年2月,在极左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下,空军撤销了12所地面院校,包括空军学院、第二高专、高炮学校、政治学校、第3、4机务学校、第17航校、第1、2预校、通信学校、后勤学校和卫生学校,使空军院校总数一下子砍掉了三分之一。

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以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为扭转军事训练工作的严重局面,提出在全军大办教导队和恢复、重建军事院校的一系列措施。空军于1973年12月在空军学院原址建立了空军军政干部学校;1974年1月恢复了两所航空预备学校,9月重建了空军通信学校;1975年3月在吉林市组建空军军医学校,4月将第4专科学校改为雷达学校。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空军院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在已经恢复和改建了第1、2预校、通信学校、军医学校、军政干校、工程学院、第二炮校(即原第4高专)、气象学校和雷达学校的基础上,又重新在上海、徐州、桂林、北京先后恢复建立了空军政治学校、后勤学校、高炮学校和空军学院(同时撤销军政干校)。原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吴富善中将(文革期间调离空军,先后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75年10月回到空军,担任主管部队训练和院校工作的副司令员,兼任空军学院院长,空军副政委刘世昌少将兼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

1979年6月,空军气象学校改称为空军气象学院(江苏南京)。

1983年6月,空军第二高炮学校改称为空军地空导弹学院(该校还曾先后使用过空军技术学院、第二高炮学院等名称);空军雷达学校改称为空军雷达学院(湖北武汉)。

1985年10月30日,空军撤销第9、10航校。

1986年6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军院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空军学院改称空军指挥学院(北京西郊);

空军政治学校改称空军政治学院(上海);空军后勤学校改称为空军勤务学院(江苏徐州);10所航校改称为空军飞行学院(其中:1飞院驻黑龙江哈尔滨、2飞院驻四川夹江、3飞院驻辽宁锦州、4飞院驻河北石家庄、5飞院驻甘肃武威、6飞院驻河北涿州、7飞院驻吉林长春、8飞院驻新疆柳树泉、12飞院驻山西临汾、13飞院驻安徽蚌埠);空军第16航校改称为空军领航学院(陕西户县);2所航空预备学校改称为飞行基础学校(其中1基校驻吉林长春、2基校驻河北保定);2所航空机务学校改称为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其中1技校驻河南信阳、2技校驻吉林长春);空军地空导弹学院改称为空军导弹学院(陕西三原);空军高炮学校改称为空军高炮学院(广西桂林);空军通信学校改称为空军电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空军军医学校改称为空军医学专科学校(吉林吉林)。

从1986年开始,空军在8所院校开设士官学员班,同年9月在辽宁大连建立了空军通信士官学校。

1987年4月1日,以原第11航校为基础,空军在河北沧县改编建立了空军飞行试验训练中心。

1987年以后,空军各类院校又有一些新的调整,如勤务学院曾短期撤销,恢复以后改称为空军后勤学院;电讯工程学院曾并入总参西安通信学院,后重新恢复;空军第8飞行学院撤消,所属第4训练团1988年10月4日调归成空航空兵训练基地,第1、3两个训练团并入第5飞行学院;空军领航学院改称为空军第16飞行学院;空军第1飞行基础学校与第7飞行学院合并,改称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第2飞行基础学校缩编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后撤销;2所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分别改称为空军第1、2航空学院。

上个世纪末,在新一轮裁军50万的大潮中,空军院校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整编、合并。驻西安地区的工程、导弹、电讯工程3所院校合一,统称为空军工程大学;高炮学院改编为桂林空军学院,除继续培养高炮部队指挥、技术干部外,还承担起培训空降兵部队指挥干部的任务,结束了空降兵部队无院校教育的历史;空军第16飞行学院缩编为第2飞行学院西安分院,转归成空建制;空军政治学院缩编为总政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气象学院并入解放军理工大学。

1、空军指挥学院

空军指挥学院前身是以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为基础,于1958年9月12日在北京组建的,1969年被撤销,1973年重新组建时改名为空军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5月恢复空军学院名称,1986年6月更名为空军指挥学院。学院坐落于北京西郊著名风景区颐和园昆明湖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它是一所培养空军师团职指挥军官的中级指挥院校,是空军培养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为重点的新型教学体系,创建了航空兵战术指挥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拥有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被总部确定为重点建设院校、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的“三重”院校,构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以培(轮)训教育为主体,以函授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的训练体制。

学院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四个部和七个系、一个战役训练班、一个军事理论研究所,有军事理论、战略、战役、战术、作战指挥等十五个教研室、一个教育技术中心和战略、战役战术、作战运筹等九个研究室、一个信息中心。按照总部确定的训练任务规划,学院开办空军战役指挥、航空兵战术指挥、部队政治工作、后勤装备指挥等十五个专业。此外,学院还承担培训外军留学生的任务。

建院四十多年来,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中前进。学院围绕航空兵中级指挥、战役指挥和研究生培训的主体任务,瞄准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和空军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展开了全过程、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初步实现了由培养指挥一般条件下单一兵(机)种作战,向培养指挥高技术条件下多兵(机)种作战的合成型人才的历史性跨越。共为空军部队培养了两万多名指挥和参谋人才,其中有150多名走上军以上领导岗位,多数担负了师团领导职务。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子玉、空军司令员刘顺尧等一些高级将领均毕业于空军指挥学院。学院培养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员,为空军部队建设,为空军军事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

历任院长:刘震上将(1958.9-1969.2)、宋映大校(1974.10-1975.12)、沈启贤少将(1975.12-1978.4)、吴富善中将(1978.4-1983.5)、杨卫群(1983.5-1988.7)、杨振玉空军中将(1989.11-1993.1)、郑申侠空军上将(1994.4-1996.7)、张希光空军少将(1997.7-2000.8)、刘广智空军少将(2000.8-2004.3)、乙晓光空军少将(2004.3-2008.3)、丁来杭空军少将(2008.3-2009.1)、马健空军少将(2009.1-);

政治委员:刘震上将(1959.2-1969.2)、李德保(1975.5-1975.12)、李如海大校(1975.12-1978.4)、刘世昌少将(1978.4-1983.3)、陈熙少将(1983.3-1984.12)、辛明空军中将(1984.12-1986.12-1990.6)、李源空军少将(1990.6-1992.8)、周子玉空军上将(1992.8-1992.11)、葛棣空军少将(1993.1-1994.4)、王云杰空军少将(1994.4-1997.12)、吕家书空军少将(1997.12-2001.5)、刘振来空军少将(2001.5-2003.12)、林红松空军少将(2004.1-2008.2)、张学义空军少将(2008.2-2010.2)、何立国空军少将(2010.2-);



副院长:杨振玉空军中将(1986.10-1989.11)、吴暇(1987.11-1990.6)、何为荣空军中将(1990.6-1996.12)、傅玉春空军少将(1990.6-1995.12)、刘太行少将(1995.12-1999.7)、邹德玉空军少将(1992.10-1999.7)、阮克庠少将(1999.7-2004.3)、王镇凯空军少将(1999.7-2003.7)、刘弥群空军少将(1999.7-2004.3)、李锁林空军少将(1999.7-2004.3)、刘海南空军少将(1998.10-2008.)、张志平空军少将(2000.8-2008.)、刘晓莲空军少将(2002.4-2008.)、钟万富空军少将(2003.12-)、徐洸空军少将(2008.-)、李勇空军少将(2008.-)、楼胜南空军大校(2009.10-)、朱和平空军少将(2009.-);

副政治委员:黄永福(1986.10-1992.10)、杨胜万空军少将(1999.7-2002.12)、张本忠空军少将(2002.12-2004.12)、王福空军少将(2003.12-200)、徐学军空军少将(2004.12-200)、陈辉空军少将(200?-);

训练部部长:崔玉麟空军少将(1986.10-1990.6)、周钟镐空军少将(1990.6-1995.5)、王镇凯空军少将(1995.5-1999.7)、徐恍(1999.7-200?)、李洋空军少将(200?-)、赵勇空军少将(2008-2010);

训练部副部长:王镇凯空军少将(1986.10-1995.05)、李正国(1096.12-);

政治部主任:梅其仪空军少将(1986.10-1992.09)、杨胜万空军少将(1995.07-1999.07)、张本忠空军少将(1999.07-2002.12)、王建民空军大校(2002.12-200?)、王志学空军少将(200?-);

空军院校 义务兵考空军院校条件
政治部副主任:李成年空军少将(1986.10-1995.12)、刘晓莲空军少将(2000.08-2002.04);

科研部部长(学术研究部):刘太行少将(1992.10-1995.12);

院务部部长:张超汉空军大校(1999.07-2003.12)、苗军空军大校(2003.12-);

2、空军工程大学

空军工程大学1999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由原空军工程学院、空军导弹学院、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全国、全军的重点大学,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是一所融工、理、文、管、法、军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覆盖了空军主要兵种的关键技术学科,是培养空军专业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担负着为空军培养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指挥军官及培训外国留学生任务。

大学中心校区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浐河生态园区,下设工程学院、导弹学院、电讯工程学院和理学院。拥有航空工程、地空导弹技术与指挥、军事通信工程与指挥、文理法、指挥自动化与信息对抗、军队装备管理与系统工程、军事土木工程等七大学科32个系。大学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0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全军重点学科,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10个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拥有一支以知名专业教授为龙头,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拥有教授、副教授62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20余人,特别是有一批享誉全军和空军的知名学者、军事专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庞大,在空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校长:刘凤山空军少将(1999.7-2003.12)、蔡凤震空军少将(2003.12-2006.7)、李学忠空军少将(2006.7-2010.3)、张洪贺空军少将(2010.3-);

政治委员:杨德康空军少将(1999.7-2002.12)、王鸿生空军少将(2002.12-2007.6)、何立国空军少将(2007.6-2010.2)、张学义空军少将(2010.2-);

副校长:刘桂茂空军少将(1999.7-2004.7)、李连榜空军少将(1999.7-2004.12)、李绍敏空军少将(2001.7-2003.12)、黄万荣空军少将(1999.7-2000.7)、侯明勋空军少将(2003.7-)、徐开顶空军少将(2003.12-)、李连榜空军少将(2005.1-)、田一平空军少将(2005.1-)、刘桂茂空军少将、陆阿坤空军少将(2010.6-)、宋万甫空军少将(2010.6-);

副政治委员:董钢铁空军少将(1999.7-2002.12)、姚颖空军少将(2004.7-)、刘邦基空军少将(2010.6-);

训练部部长:陆阿坤空军少将(1999.7-2010.6)、张凤鸣空军大校(2010.6-);

政治部主任:王鸿生空军少将(1999.7-2002.12)、冯世平空军少将(2002.12-2006.12)、刘邦基空军少将(2006.12-2010.8)、张磊空军大校(2010.8-);

科研部部长:杨晓铁空军少将(1999.7-);

院务部部长:武广军空军大校(2010.6-);

2.1、工程学院

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空军工程学院",成立于1959年,位于西安市东郊。主要培养本科以上层次的空军专业技术军官。学院设有基础部,航空机械工程、航空兵器工程、航空自动控制工程、航空电子工程、机场建筑工程、航空管理工程、外语、外训、改装训练等9个系和一个研究生管理大队。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科专业、15个硕士授权专业,15个本科专业。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200余名,在校学员3000余名。学院拥有设备先进、建设配套的各类实验室80个和一座综合实验大楼。在军事航空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综合技术保障、机装备、军用机场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院长:蔡凤震空军少将(1999.7-2003.12)、刘俊空军少将(2003.12-2004.12)、张凤鸣空军大校(2004.12-2010.6);

政治委员:高增基空军少将(1999.7-2002.7)、冯世平空军少将(2002.7-2002.12);

2.1.1、原空军(西安)工程学院

院长:薛少卿少将、李瑞迁空军少将(1985.8-1990.6)、张志勇空军少将(1990.6-1992.10)、宋殿毅空军少将(1992.10-1997.12)、刘凤山空军少将(1997.12-1999.7);

政治委员:侯志新空军少将(1985.8-1990.6)、任光明空军少将(1990.6-1994.4)、高文廉空军少将(1994.4-1996.3);

副院长:苏恩泽空军少将(1985.8-1990.6)、陈刚空军少将(1985.8-1990.6)、章汝达空军少将(1985.8-1990.6)、刘桂茂空军少将(1997.4-1999.7);

训练部部长:陈世钧空军少将(1985.8-1992.9)、林邵新空军少将(1992.9-1096.12)、李连榜空军少将(1996.12-1999.7);

政治部主任:杨永祥空军少将(1985.8-1992.10)、王鸿生空军少将(1996.12-1999.7);

2.2、导弹学院

导弹学院的前身是“空军导弹学院",成立于1958年,位于西安市北郊三原县境内。主要为空军导弹部队、科研院所培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中级军事指挥官。学院现设基础部和雷达工程、计算机工程、导弹工程、机电工程、系统工程、指挥工程等6个系,和一个研究生管理大队。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科专业,12个硕士授权专业,10个本科专业,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30余人,在校学员26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现有各类实验室118个,在军事运筹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防空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院长:王福田空军少将(1999.7-2004.12);

政治委员:刘长斌空军少将(1999.7-2004.5)、周光富空军少将(2004.5-);

2.2.1原空军(西安)导弹学院

院长:沈福林空军少将(1985.8-1990.6)、侯勉空军少将(1989.6-1994.12)、陈鸿猷空军少将(1994.12-1999.7);

政治委员:娄树勋空军少将(1985.8-1990.6)、金恭空军少将(1990.6-1993.11)、任惟修空军少将(1993.11-1997.12);

副院长:侯勉空军少将(1985.8-1989.6)、任惟修空军少将(1985.8-1993.11)、王锦升空军少将(1992.10-1998.12)、黄万荣空军少将(1995.1-1999.7);

训练部部长:叶怀金(1994.12-1999.7);

政治部主任:丁允熙空军少将(1985.8-1993.12);

2.3电讯工程学院

电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空军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7年,位于古城西安市区。主要为空军培养通讯与电子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军官和指挥军官。学院设有基础部、导航、地空通信、网络工程、数据通信、指挥自动化、通信指挥、信息对抗、电力电子与仪表测量等8个系和一个研究生管理大队。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0个本科专业。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10余人,在校学员3000余名。学院拥有设备先进、配套完善的各类实验室125个,在军用导航、指挥自动化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院长:李常荣空军大校(1999.7-2008.4)、赵晋平空军大校(2008.4-);

政治委员:林岳寿空军大校(1999.7-2008.4)、吕建宏空军大校(2008.4-);

2.3.1、原空军(西安)电讯工程学院

院长:杨钧锡(1985.8-1993.12)、王士松空军少将(1993.12-1999.7);

政治委员:刘绪敏(1985.8-1990.6)、侯志新空军少将(1990.6-1993.12)、唐得生空军少将(1993.12-1999.7);

2.4理学院

院长:张凤鸣空军大校(1999.6-2002.12)、朱林户空军大校(2002.12-2004.12)、张胜利空军大校(2004.12-2007.)、张多林空军大校(2007.-);

政治委员:张增军空军大校(2001.12-);

3、空军航空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空军飞行人才为主体、飞行和航空工程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院校,担负培养合格飞行学员、培养航空救生初级指挥干部和空军院校军事共同科目教员的任务。其前身是空军牡丹江老航校的混合大队,1950年组建为空军航空学员预科总队,1954年命名为空军第一预备学校,1986年改名为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校,1993年更名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同年,第二飞行基础学校更名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学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营院面积6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3万平方米。2004年6月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与具有东北老航校血脉相连的原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和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合并组建空军航空大学,为空军直属院校,副军级。

合并后的航空大学位于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大学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和科研部,下辖两个训练基地,8个直属系、1个接改装训练大队和1个军事仿真技术研究所。拥有硕士研究生、本科2个培训层次,承担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军官任职教育、外国军事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大学设有航空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航工程、航空雷达工程、航空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军用光电工程、仿真工程、飞行基础、航空救生、飞机与发动机维修、航空军械维修工程、航空电器仪表维修工程、航空通信与导航维修工程、航空照相设备维修工程和军事仿真工程等十六个专业。拥有硕士研究生、本科2个培训层次,承担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军官任职教育、外国军事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形成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飞行训练三大教学格局

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学员培养分基础教育训练和飞行专业训练两个阶段,基础教育主要是使新学员打下飞行员应具备的良好基础,内容包括航空理论(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空中领航学、空中射击学、航空气象学、飞机构造、航空发动机)、跳伞救生、航空体育等课程。飞行专业训练主要进行飞行技术训练。飞行技术训练分别在初级教练机和高级教练机上进行,学员主要进行飞行基本驾驶技术的系统训练,毕业时达到熟练掌握飞行基本驾驶技术的水平。飞行器动力工程、兵器工程专业,是培养航空机务保障人才的重要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军官基本素质,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航空机械和军械专业技术军官,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使用维修、航空军械维修和监制等工作。

院长:齐路通空军少将(1992.10-1999.7)、刘建新空军少将(1999.7-2003.12)、李绍敏空军少将(2003.12-2004.)、白崇明空军少将(2004.-);

政治委员:刘贵生空军少将(1996.12-2003.12)、林广泛空军少将(2003.12-2005.12)、刘德伟空军少将(2009.-);

副院长:孙玉忠(1996.12-2003.12)、杨佐空军少将(2004.6-);

副政治委员:雷忠贵空军少将(2003.12-2006.7);

训练部部长:李学锋(1999.7-);

政治部主任:郑玉(1999.7-);

科研部部长

院务部部长:潘宝仁(1999.7-);

3.1、原空军(长春)第二航空学院

原空军第二航空学院担负着培养空军航空工程技术保障干部、航空航天图像情报技术干部和飞行仿真器维修工程师的任务,学院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学院前身是空军第九航空学校,创建于1952年,1967年定名为第二航空机务学校,1986年更名为空军第二航空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空军第二航空学院。

院长:刘凤少将(1952.6-)、吴锦源空军少将(1990.6-1994.12)、马中兴(1994.12-1999.7)、杨佐空军少将(1999.7-2004.6);

政治委员:李世安少将(1952.6-)、霍新堂空军少将(1990.6-1994.12)、荆树森空军少将(1994.12-1996.12)、刘天增空军大校(1996.12-2004.6);

3.2、原空军(长春)第七飞行学院

原空军第七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院校,担负培养具有歼击机飞行驾驶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还担负培养飞行院校、空战射击理论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是东北军区航空学校第二飞行大队,1950年1月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1968年8月迁至吉林省长春市,1976年改名为空军第七航空学校,1986年11月更名为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吉林长春)

院长:李明空军少将(1999.7-2004.06);

政治委员:崔可兵空军少将(1999.7-2004.6);

4、徐州空军学院

徐州空军学院主要承担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研究生、本科生教育,担负着培养空军后勤指挥、管理与技术干部的任务。前身是空军后方勤务学院,于1954年10月在山西太原组建成立,1958年5月迁址徐州,改名为空军后勤学校,1986年6月更名为空军勤务学院,1992年更名为后勤管理技术学院,1993年6月重归空军建制,更名为空军后勤学院,2004年5月更名为徐州空军学院。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先后六易其名,经过了初建、重建、调整前进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2003年12月更名为徐州空军学院,定位为学历教育院校,还承担为空军生长干部和现职干部的任职培训任务,是全军培训规模较大的院校之一。学院还是全军14个首批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学科专业领域1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3个,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

学院坐落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江苏省徐州市,占地面积1315亩,分新、老教学区和生活区,总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建有空军多机种飞行保障模拟训练场、空军后勤装备训练中心、网训中心等实验、实习场所108个,轻武器射击训练场、战术训练场、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等训练场地13个,现代化教室100多个。

学院专业设置涵盖除医疗卫生以外空军后勤系统所有专业和装备系统的航空器材、航空四站和航空弹药专业,包括:指挥自动化工程(本科);航空兵场指挥(本科);汽车指挥(本科);管理工程(本科);后勤指挥(本科);军队财务管理(本科);弹药工程(本科);油料质量与计量(大专);航空兵场站指挥(本科);汽车指挥(大专);基层后勤管事(大专);军需管理(大专);军队财务管理(大专);机场营房建筑与管理(大专);物资管理(大专);航空器材管理(大专);军械储存与管理(大专)等十七专业。形成了以军事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为支撑,结构合理,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航空兵后勤组织指挥、航空军需、航空兵军交运输、航空油料、机场工程、航空器材、航空四站、航空弹药等专业特色鲜明,为空军后勤和装备保障系统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半个世纪以来,徐州空军学院肩负着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使命与责任,如同一条生命不息的大动脉,先后把7万余名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空军现代化建设中来,成为培养空军作战后勤和装备保障人才的摇篮。

院长:方金祥空军少将(1993.1-2001.10)、张国民空军少将(2001.10-2003.12)、吴成林吴成林空军少将(2003.12-2006.8)、吴义富空军少将(2006.8-);

政治委员:严智泽空军少将(1995.6-1997.12)、李世平空军少将(1997.12-2002.6)、于庆志空军少将(2002.6-2006.12)、李广俊空军少将(2006.12-);

副院长:陆延金空军大校(1999.7-)、司树杰空军大校(1999.7-)、丁贤福空军大校(2003.12-)、吴义富空军少将(2003.12-2006.8)、袁长仁空军大校(200?.-)、师航军空军大校(200?.-);

政治部主任:李亚文空军大校(1999.7-2005.5)、杨克检空军大校(2005.5-);

5、桂林空军学院

桂林空军学院是一所为空军培养初级(含部分中级)指挥军官、参谋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全空军培训政治指导员的综合性军事院校。学院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市,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始建于1952年10月,前身是城防高射炮兵学校,校址在上海市;空防合并后,改称为空军高射炮兵学校;1958年9月校址迁至河南信阳市;1969年11月,学校被撤销;1978年3月重建于广西桂林市,校名仍为空军高射炮兵学校;1986年更名为空军高炮学院;1999年定名为解放军桂林空军学院。学院设有航空兵参谋大队(本科)、防空兵雷达及高炮指挥大队(本科)、大学生培训大队(本科)、空降兵指挥系(本科)、航空兵政工系(本科)、地面部队政工系(本科)、空军警卫指挥系(本科)和高炮技术系(本科)等八大专业系(大队)。共有数学、理化、外语、计算机、电工电子、金工、军事高科技、军事管理、军事理论、军事教育、军事共同科目、军事文秘、战术、射击、汽车、航空兵参谋、飞行训练、军务装备、空降兵兵器、空降空投、警卫勤务、警卫技术、党史政工、政治理论、火炮、指挥仪、雷达等31个教研室。

院长:宋元刚空军少将(1987.11-1993.12)、王克曼空军少将(1993.12-1997.7)、杨维成(1997.7-1999.07)、戴鸿生空军少将(1999.7-2006.7)、郝作春空军少将(2006.7-2009.)、王凤斌空军大校(2009.-);

政治委员:刘世民空军少将(1990.6-1993.12)、杜裕清空军少将(1993.12-1999.7)、王继云空军少将(1999.7-2003.12)、王喜民空军少将(2003.12-2009.)、郝文玮空军大校(2009.-);

副院长:王宪法空军大校;

副政治委员:贺发生空军大校;

6、空军预警学院(原名空军雷达学院)

空军预警学院是一所为陆、海、空军部队培养初中级军事指挥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和防空学校,组建于1952年7月;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更名为“空军雷达学院”;2011年7月再次更名为“空军预警学院”。学院座落在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改装训练基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空军预警学院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雷达兵的院校,设雷达工程(本科)、雷达兵分队指挥(本科)、信息处理工程(本科)、计算机及应用(本科)、雷达设备应用工作(大专)、雷达设备技术(中专)、雷达兵分队指挥(大专、中专)7个系和基础部,构成了以军事装备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兵种战术学、军事情报学等学科为重点的优势学科群。学院还是国家授权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军事学和工学两大门类的9个研究生专业和4个本科生专业,并设有博士后科技工作站。学院拥有雷达兵器运用工程实验室成为军队重点实验室。建院50多年来,已经为空海军输送了4万余名高素质军事人才,并有8名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学院被誉为“空、海军雷达兵军官的摇篮”。

院长:王士俊空军少将(1990.6-1996.7)、郭锡林空军少将(1996.7-2003.7)、吕克勤空军少将(2003.7-2006.1)、张祥空军少将(2006.1-2009.3)、蓝江桥空军少将(2009.1-);

政治委员:杨德康空军少将(1995.12-1997.12)、严智泽空军少将(1997.12-2002.9)、陈克敏空军少将(2002.9-2006.12)、张学义空军少将(2006.12-2008.)、罗益昌罗益昌空军少将(2008.-2009.1)、黄宏空军少将(2009.1-);

副院长:王英烈空军少将(1990.6-1995.7)、崔昌仁空军少将(1996.7-2000.1)、张小宝空军少将(1999.7-200?)、万山虎空军少将(2000.2-200?)、李秀兴空军少将(2001.7-2008.3)、张祥空军少将(2004.1-2006.1)、蓝江桥空军少将(2005.1-2009.1)、马晓岩空军大校(2010.3-);

副政治委员:朱文(1981.7-1989.6)、张广宗空军少将(1999.7-)、郝文玮空军大校(2003.12-2009.)、刘培忠空军大校(2008.-);

训练部部长:张祥空军少将(1999.7-2004.1)、蓝江桥空军少将(2004.1-2005.1)、马晓岩空军大校(2005.1-2009.3)、何明浩空军大校(2009.3-);

政治部主任:张梦义空军大校(1985.8-1992.9)、余伦信空军大校(1999.7-2007.)、鄢献民空军大校(2007.-2010.)、商建亮空军大校(2010.-);

科研部部长:万山虎空军少将(1997.7-2000.12)、王永良空军大校(2009.-);

院务部部长:曾红威空军大校(2007.-);

7、空军(信阳)第一航空学院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是一所培训航空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主要担负着空军航空兵部队地勤各类技术军官和外军留学生的培训任务。学院前身是空军第八航空学校,1951年3月2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将原空地合训的第四航校分别组建为空地分训的两所航校。1951年5月,其中以“地勤营和机关一部分”为基础,于沈阳市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成为我军第一所专门培养航空地勤人员的学校;1967年5月改名为空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1970年1月迁至河南省信阳市,1986年6月更名为“空军第一航空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8月更名为“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学院坐落在素有"豫南明珠"之称的河南省信阳市,学院占地800余亩。学院设有航空机械工程、航空修理与直升机机械工程、航空军械工程、航空特种设备、航空电子工程等7个系,共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飞机与发动机工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航空兵器工程(本科)、火力控制工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导航工程(本科)、飞机与发动机维修工程(专科)、直升机与发动机维修工程(专科)、飞机修理工程(专科)、飞机维修表面工程(专科)、飞机损伤检测工程(专科)、航空军械维修工程(专科)、航空仪电维修工程(专科)、航空通信与导航(专科)、航空雷达维修工程(专科)、航空火控系统维修工程(专科)、航空导弹维修工程(专科)、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等39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航空修理工程、直升机修理工程、飞机表面维修工程等专业,在全军专业技术院校中独有。国家直升机使用维修专业委员会设在该学院;学院另有空军装备技术模拟软件研究中心、空军院校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空军航空装备维修表面工程技术推广站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

建院60年来,学院先后承担过24个机种40个型号飞机的航空工程技术人才培训任务,为我空军部队和外军培训各类技术人才9万余人。毕业学员担任过从航空机务各类师到军区空军、空军的工程部长的各级职务。学院是较早承担外训任务的军事院校,先后接待了24个国家35个军事代表团的来访,有100余名教员到5个国家讲学。

院长:董钢铁空军少将(1994.12-1999.7)、马中兴空军大校(1999.7-2006.)、张建华空军大校(2006.-);

政治委员:贾树栋(1999.7-2003.)、高金业(2003.-2006.)、刘国华(2006.-);

副院长:许世宏(2005.-)、陈勇(2006.-);

副政委:周清发(2006.-);

训练部部长:严利华(2005.-);

政治部主任:张正斌(2006.-);

8、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

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空军通信士官的任职教育初级技术学校,主要为国家培养空军通信士官人才,当前为正师级。该校的前身是于1986年8月,以沈阳军区空军通信教导队为基础成立的空军大连士官学校,隶属沈阳军区空军。设教务处、军务处、教学保障处、政治处、后勤处,辖12个教研室,3个学员大队。1992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1999年12月,执行师级权限,实行校、系、队三级体制。2001年12月,改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期间,曾并入大连陆军学院作为通信士官训练大队,后再次独立。学校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开发区金州吴屯。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辖基础部,导航、无线电、有线电3个系和10个学员队。开设19个专业,面向空军部队招生,学制2年。近几年来学校共为部队培养出来一万余名通信士官人才,目前在校学生1500余名。

校长:承志祥空军大校(1986.8-1997.12-1999.7)、张公良空军大校(1999.7-);

政治委员:刘玉海空军大校(1986.8-1997.12-1999.7)、王建忠空军大校(1999.7-);

9、空军(上海)政治学院

空军政治学院是空军培养政治指挥干部、政治机关干部、军事心理与心战干部和军事信息管理干部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于1999年5月,转隶并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称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学院坐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城市--上海,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教学实验室、网络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办学方针,积极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发挥综合优势和学科特色,为部队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新型军事人才。

院长:王彦(1985.8-1989.8)、施志清(1990.6-1993.01)、励永庆(1993.1-1998.7)、刘定昌(1998.7-1999.06);

政治委员:吴瑕(1985.8-1987.11)、施志清(1987.11-1990.6)、张集合(1990.6-1997.8)、龚德宏(1997.8-1999.6);

副院长:孙健(1985.8-1990.6)、周其锐(1985.8-1990.6)、齐路通(1990.6-1993.12)、宋兆山(1990.6-1992.10)、张子华(1990.6-1994.12)、刘定昌(1994.12-1998.7);

副政治委员:张集合(1985.8-1990.6)、石柏年(1993.12-1997.12)、刘世民(1996.12-1999.7);

训练部部长:祝耀宗(1985.8-1990.6);

政治部主任:董润民(1985.8-1991.6)、石柏年(1991.6-1993.12)、刘世民(1993.12-1996.12);

10、空军气象学院

空军气象学院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培养军事气象专业人才的高等技术院校。主要任务是培训天气预报、大气探测、气象雷达、气象信息工程、气象电子工程、气象电子仪器设备维护等气象专业技术干部,轮训气象主任、台长等气象业务管理干部。1955年8月,北京气象专科学校移交军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气象专科学校,归空军建制,郭家洛任校长,董涛任政治委员;1960年4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气象学校;1963年1月迁址南京,3月改称空军第3高级专科学校;1969年2月,改称空军第3专科学校;1975年4月,改称空军气象学校;1979年6月,改称空军气象学院,执行军级权限;1986年10月,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办公室,辖气象系、大气探测系、气象电子工程系和图书馆;1999年4月,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成为一所担负着为全军培养各类气象科学技术干部,理、工科相结合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

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设有4个系,9个专业,1个研究中心。5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先后有天气动力学、大气探测学、应用数学、海洋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流体力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7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院40多年来,为军队和地方气象部门培养了1万余名毕业学员,许多学员已成为气象部门的骨干。1978年以来,全院共完成280余项科研课题,参加了12项国家、军队大型气象科学试验,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43部。

院长:王锡友(1989.4-1996.1)、唐万年(1996.1-1999.7);

政治委员:王绍武(1985.8-1991.12)沙显明(1991.12-1992.8)、白景峰(1992.8-1999.7);

副院长:王锡友(1985.8-1989.4)、陆佑中(1990.6-1995.12)、徐银盟(1994.12-1999.7)、杨国祥(1994.12-1999.7);

11、空军原有学院

11.1空军(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

11.2、空军(夹江)第二飞行学院

11.3、空军(锦州)第三飞行学院

11.4、空军(石家庄)第四飞行学院

11.5、空军(武威)第五飞行学院

11.5.1、原空军(新疆哈密)第八飞行学院

11.6、空军(涿州)第六飞行学院

11.6.1、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驻山西临汾)

11.7、空军(蚌埠)第十三飞行学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2769.html

更多阅读

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情况介绍 考研历史学排名

历史学教研室数据处理中心,整理了到2014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情况,历史学包括考古史、中国史、世界史等3个一级学科。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2014年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历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93%,授予的历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

等待美国空军一号:从我家阳台拍摄奥巴马今天乘坐的飞机

今天下午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Reno,在本市的社区大学做一次演讲,目的当然是为了拉选票。内华达州属于摇摆州,是每一届美国总统竞选都要争取的州。奥巴马乘坐的美国空军一号于今天下午3点47分到达Reno机场。在社区大学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

二批院校中我为何选择华东政法大学 2016第二批本科院校

二批院校中我为何选择华东政法大学晓风残月 首先说明,写这篇博文是为了答复朋友们的相关留言提问,并不是要力荐大家都来报这所院校。文章为个人观点,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误导别人。先说我选择二批院校的原则:第一、孩子本人认可(包

声明:《空军院校 义务兵考空军院校条件》为网友酷到爆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