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精析>
一、中心思想
《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二、历史地位
(一)理论意义 《提高》是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1、《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它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就此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正因如此,恩格斯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就是它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如何立足于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提纲》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二)实践意义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及改革开发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识、去把握。《提纲》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
三、逻辑结构
《提纲》全文不到1500字,虽然篇幅短小,但就其思想的精神和深度,表述的清晰和准确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
[相当于总论] 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结构 第二部分(3~9条): 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
[相当于分论] 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
[相当于结论] 学的根本特点。

[原文导读]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部分包括一、二条,是整个《提纲》的总纲。在这两条里,马克思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1)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对象
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客体”或叫“精神客体”即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坚决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和人”,即为“感性客体”。但是,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变革,即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2)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虽然也讲过实践观点,可是,他对实践活动“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即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营牟利的利己主义活动。而且,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认为实践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马克思在第一条的结尾时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局限性的要害所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二条)
(1)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第二条里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术语,说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借此也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2)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地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3)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
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实践范畴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把实践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因此,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第三至第九条)
这一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九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第三至第六条)
(1)法国唯物主义在环境和教育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在第三条中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里所说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他们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那么,另一种环境和教育又是由谁来改变的,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他们不能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反二者统一起来,从而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就是说,这种学说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环境的能动改造作用,教育者本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获得的,归根到底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是天生的先知先觉者,另一部分只能是接受天才人物教育的无知的群氓。于是,这种学说从唯物主义前提出发,因不能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终还是陷入唯心史观。
(2)马克思在环境和教育上的观点
针对法国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人自身。人的活动与环境、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3)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贤史观
马克思把批判旧唯物主义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因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旧唯物主义。罗伯特·欧文继承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赞同爱尔维修“个别天才人物”身上,必然陷入唯心史观。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至第九条)
在第四至第七条里,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由于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最突出地反映在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中,所以,马克思从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开始。
(1)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第四条)
①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他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所谓“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宗教把现实的世界分为神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并认为人间世界是由神、上帝创造的。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这种错误观点。他认为“世界被二重化”的原因,只能从人类自身去寻找。世界上根本没有神和上帝,然后又把上帝推崇为支配自己的神,而向它顶礼膜拜,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是要打倒上帝。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从而揭穿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所以马克思说:“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这就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②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
马克思接着指出:“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所谓“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是说费尔巴哈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把宗教变迁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本质。
③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正确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是说宗教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在矛盾去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这时已经开始深入社会经济领域探索社会自身的矛盾了,已经开始把阶级矛盾和人们的经济关系联系起来了,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本根源的思想。在此之后,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指出:“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这就是说,要消灭宗教就必须消除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即必须通过革命实践来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和自然压迫,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宗教才能逐步消亡。这说明,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放在社会革命性的变革中,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的途径;把解决宗教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了。
(2)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第五条)
第五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是在于不懂得实践。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这是说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哲学要研究自然、人类本身。但是,他所说的感性,只是感官对自然界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而不把感性理解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理解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观点(第六条)
第六条,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问:人的本质是什么?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从“你”和“我”这些单个人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认为这种共同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感情,这些是人们生来所固有的,是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由于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在批判宗教时,就不能对造成人将自身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的这一现实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即“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两个错误: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这里是说,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地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实际上,人都是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宗教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2)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这里的“类”,是指与人的社会关系无关的把许多个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一个“类”的共同性,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
费尔巴哈正是以这种抽象的人,即把人的社会性、客观物质属性抽掉了的所谓人的本质作为他的宗教观、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的。由于他把这种抽象的人作为他构造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所以他的宗教观、历史观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4)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七条)
第七条,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宗教不是人的自然的、永恒的本质,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感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它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
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抽象的人”、抽象的“理性、意志、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人都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中生产和生活、并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对于费尔巴哈的错误,恩格斯在《路德维布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第三章中,作了极为中肯和尖锐的分析批判。
3、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八至第九条)
马克思在第八条至第九条里,提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
第八条,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指出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第八条中与前面相呼应,马克思从理论上正面论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思是说,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诸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人们应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
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精神。马克思发现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意义,从而创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为此,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解决”。这就是说,不仅正确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且任何错误的、荒谬的理论,甚至像宗教这样的社会意识,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反映。对这些“神秘东西”也不能用意识本身去说明,只有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才能找到它们的根源,才能科学地说明其本质。
(2)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九条)
第九条,马克思以第八条的论断作铺垫,进一步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马克思说:“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由于直观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不懂得实践地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脱离生产实践所必然结成的社会关系去观察人的本质,因而他们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也就是说,它们至多也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只能说明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而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因此,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社会的本质,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揭示新旧两种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第十至第十一条)
这一部分包括第十至第十一条。马克思对前面讲的新旧两种唯物主义一系列的原则区别的阶级基础进行了归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第十条)
第十条,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
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所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指共产主义社会。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面向未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是整个《提纲》的结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所讲的“哲学家们”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由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加上其阶级局限性,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世界,即或者通过抽象的理论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辩护;或者用某些进步的理论去批判被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而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凋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①毛泽东也指出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理论动态>
对理论界的几种错误看法的简析
1、国内理论界始终有一种观点: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自主的哲学,就在于马克思首次将实践范畴引入哲学。正是从实践的视角去阐释社会历史,才有唯物史观的创立。
认为马克思首次将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观点是有悖于哲学史常识的。在马克思之前就有许多哲学家讲“实践”。例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将“实践”作为很重要的范畴;黑格尔也将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克思并非是哲学史上首先将实践引入哲学的人。真实的情形是:马克思是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对实践作唯物辨证阐释的人。马克思将实践界定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之前哲学家对实践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康德看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的道德践履;黑格尔则将实践阐释为“理性的一种劳作”;费尔巴哈将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的卑污的(经商)活动”,理解为吃吃喝喝。
真是由于马克思对实践范畴作为唯物而又辨证的新解,将它界定为人的有目的的改造客观实在的物质活动,并用这种全新的“实践”去审视人类社会,才创造了唯物史观。
2、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
国内外哲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这种观点认为:唯物辨证主义是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它是当代唯物主义原则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知性抽象(或运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对立,其手法是用“实践本体”取代“物质本体”。
<思考与练习>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
4、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
5、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新实践观的?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3190.html

更多阅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解释 马克思 费尔巴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是在1845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精析>一、中心思想《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

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提纲心得体会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20岁便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28年,他到任大学讲师。1857年,发表著作《神统》。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

声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网友我把萧再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