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陶俑特点及历史价值 汉代陶俑

要:陶俑是丧葬中明器的一种,是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种象征。汉代陶俑以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著称于世,是了解汉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之一。汉俑是中国古代陶俑制作的一个高峰,题材多样,技艺高超,具有多种时代特点。汉俑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上,还反映了当时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汉代陶俑 特点 历史价值

一、 汉代陶俑概述

1、陶俑的引入与淡出

俑是丧葬中明器的一种,是古代先民为死者制作的殉葬品,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种象征。而陶土由于其具有硬度低、易烧制、保存时间长久等特点,常常被大范围的殉葬品制作。奴隶社会时期常有“人殉”的习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陶俑这种文明的方式代替了活人殉葬成为了主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奴隶社会的逐步解体,出现了俑殉现象,即用俑代替活人来殉葬。秦献公元年,秦国首先废除了人殉制度。”俑殉代替人殉,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汉唐时期,俑殉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数量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明代时期,由于造纸术的日臻完善,纸质明器开始大量投入使用,较陶俑相比更加的方便快捷,至此,陶俑才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2、陶俑种类划分

陶俑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类:人物俑、动物俑和镇墓俑。人物俑可分为兵马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和狩猎出行俑五种;动物俑分为家禽俑、家畜俑和猛禽俑三种;镇墓俑最常见的有武士俑、天王俑和十二生肖俑等。从色彩釉色上,又可分为无色的素釉、上彩的彩釉、施釉的釉陶、釉陶彩绘、铅釉陶和三彩等。秦代的陶俑以始皇陵最为出名,汉代以杨家湾兵马俑最为著称,唐代的十八陵更是体现了唐朝盛世的雄伟气象。陶俑种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风貌的精彩缩影,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3、汉代陶俑的考古发现

汉代陶俑的发现较为普遍,目前全国范围内在河南、陕西、四川、山东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考古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西汉早期(汉朝建立至汉景帝末年)、西汉中晚期(汉武帝时期至更始帝被杀)和东汉时期。

西汉早期的陶俑包括阳陵陶俑、杨家湾陶俑、安陵与霸陵陪葬墓陶俑、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陶俑等。西汉中晚期陶俑除建国前在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外,建国后还出土了山东济南无影山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陶俑、河北邯郸彭家寨陶俑和河南洛阳西汉墓彩绘陶俑。东汉具有代表性的陶俑有四川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和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灰陶持锸男立俑等。

西汉陶俑的出土地点多为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一带,而东汉时,陶俑的制作中心开始向四川境内的成都平原转移,同时,其艺术形态逐渐世俗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众生色彩。

4、汉代陶俑的时代特点

(1)规模大,数量多,出土地点集中

汉代陶俑,目前所知西汉多出土于陕西西安、咸阳一代汉代帝王陵区、江苏徐州地区与河南洛阳一带。东汉时期逐渐向四川发展,多出土于成都平原。这些随葬陶俑,大多发现于随葬坑内,包括帝后陵墓和王公大臣陪葬墓两类。规模大,数量多,具有巨大的考古价值。如阳陵陪葬坑俑,现已发掘2000余件,总数可能逾万件。杨家湾汉墓仅为大臣陪葬俑,却出土了2584件。这些考古发现的地点集中,其原因大多因为关中一带属秦汉都城所在,王公贵族等社会地位显赫的人颇多,为其厚葬提供了有利条件。

(2)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作为其殉葬仪仗的象征

汉代陶俑多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到了秦俑的影响。汉在多方面均袭秦制,自然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效法。汉代的兵马俑具有强烈的仪仗性质,是王公贵族地位权势的象征,具有很大的享乐成分。同时,对匈奴的连番作战和对西域的开通也是导致汉代陶俑在题材上多为兵马俑的原因。汉代兵马俑以杨家湾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最为精彩,分为骑兵俑和步马俑。俑身彩画红、白、绿、黄、紫等各色服饰,有些人俑还着有黑色铠甲。马俑彩画鞯子和辔头,毛色有黑、红、紫、白等,有的站立,有的昂头似在嘶鸣。骑俑呈握缰绳和举器械的姿态,大部分的马和骑俑背上都有不同的数字记号。汉代陶俑体型较小,大多为真人的三分之一,但其躯体基本结构及比例大多十分合理,因此俯视时更加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3)塑造吸收楚木俑制作的方法,技艺高超,风格多彩多姿

楚木俑的制作多为模制,统一制作出身体和头部,然后再对身体衣饰、面部表情进行细部加工。这种制作方式在把握对象真实比例的基础上,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姿势形体一致却面貌不同。这种制作方法,既突出了军队威严整齐之气氛,又摆脱了呆板之感。如杨家湾兵马俑,2548件中,除了少数侍俑、乐舞俑外,基本分成骑马俑和步兵俑两种,姿势保持统一,给人以一种压抑、紧张的感觉。再如阳陵陶俑,吸收楚俑风格,一部分陶俑双肩处安装木臂,木臂自由活动,俑外着衣,配以彩绘。这种制作艺术使得陶俑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4)汉代陶俑随葬制度化

汉代陶俑,多出土于帝后与王公大臣陵墓的随葬坑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生前的等级与荣耀。虽然按目前文献记载,汉代并没有明确的丧葬物品的规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从陶俑的规格来看,大多为人体高度的1/3左右,如阳陵陶俑高60厘米,杨家湾兵马俑平均高度为56厘米,霸陵立俑高53-57厘米,安陵陶俑高44-46厘米。从埋葬方式来看,大多在墓室周围,以随葬坑的形式出现,而墓室内部却不见大规模的陶俑出现。阳陵、杨家湾、安陵、霸陵都采用这种方法。随葬坑的分布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墓室周围修建俑坑,二是在墓室外围,挖一环形俑坑带。这可能也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显示。

(5)陶俑题材日趋广泛

汉代早期陶俑以兵马俑和侍女俑最为常见,而中晚期后,伴随着社会发展、丧葬习俗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墓室结构多为东西耳室、东西侧室和主室构成,耳室一为马厩,一为仓房,侧室则为餐室和客厅,后室是墓主的棺椁所在,完全仿照现实生活在地下重现。因此,涉猎的题材日趋广泛,不仅有从事各种舞蹈、体育、竞技、娱乐的人物,还有各种动物和日常器物。各种题材的陶俑,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6)追求对神韵的塑造

汉代陶俑躯体比例缩小,不如秦俑写实,但是却及其注意对神韵的塑造。陶土的粗糙与制作手法的简洁决定了陶俑写意的风格,造型简洁拙朴,气运流转生动,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如成都天回山击鼓说唱俑,“他笑脸可掬,额际的皱纹也都堆着笑;他笑口大开,上排牙齿全部暴露出来了;他的笑眼眯缝着,虽小,但感染力很强;至于他高兴得右腿平伸,脚掌心向外,五个脚趾对准了观众,完全是超出了常态,使人们不但没有感受到癫狂,而是感受到了兴奋。”毫无疑问,匠人对于陶俑神韵的把握细致入微,极富艺术感染力,匠心独运的设计展现其技术之高超,造诣之深厚。

5、与秦俑的比较

从功用上来说,汉俑和秦俑都是贵族体现身份象征的随葬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风气与丧葬观念的反映。但从外部形态、塑造手法和题材内容上均有所不同。

(1)外部形态不同:猛武与纤巧

秦俑在总体气势上给人以“大”、“真”、“多”的鲜明印象,以真人为模特塑造,因此其身高、形态、表情都十分真实具体。工匠通过对眉、眼、唇、胡须等刻画,着重表现了战士们机智、勇敢、猛武刚健的性格特征,体现了秦军的威严与气魄。而汉俑仅为真人1/3大小,高者68厘米,矮者仅45厘米左右,但是其躯体基本结构及比例大致符合客观事实。雕塑者对其适当的艺术处理,使得汉俑体型虽小,但比例适当,纤巧生动,局部的刻画更加入微,表情的描绘犹有神韵。

(2)塑造手法不同:写实与写意

秦俑陶塑风格是具体的、写实的,它是秦朝军队的缩影,是一种艺术性的再现,体现了战士们旺盛的战斗精神,给人以威武庄严的印象。秦俑的描绘细腻,强调了对面部表情的刻画,每个士兵的外貌都被如实的记录下来,军队的形态也如实再现,为研究秦国军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而汉俑则以写实为主,兼有写意的风格,承袭了南方楚文化俑的特征,在某些细节上处理草率,着重表述意境美。这些俑的形象眉清目秀,身姿轻巧单薄,同秦俑雄浑的气度截然不同。

(3)题材内容:单一与多样

目前发现的秦俑多为兵马俑,而汉俑除此之外还有各式的人物俑、动物俑和镇墓俑。汉俑题材广泛,涉猎领域丰富,运用“以形写神”或“以神写神”的手法,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一刹那记录下来,描绘出人物的精神与个性,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同时东汉时期,陶俑开始关注劳动人民生活,向世俗化方向转变。杂技俑、歌舞俑、说唱俑的出现,从题材上大大拓宽了以前的单一限制,生活情趣更为浓厚,民间艺术更加灿烂多彩,使时隔千年的现代人依然能够到这些汉朝人民的淳朴气息,犹闻其声,犹观其容。

二、汉代陶俑的价值及影响

1、美学价值

(1)汉俑艺术风格流变

汉代是中国古代陶俑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从资料上看,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男女侍俑外,还有武士俑、骑马俑、文官俑、武官俑、歌舞伎乐俑、百戏俑等,此外陶畜禽俑在汉代大量出现,如马、牛、羊、猪、犬、鸡、鸭、鸟等。后世所见的各种陶俑在这一时期都已基本出现。

西汉前期陶俑的制作明显继承了秦代注重细节刻画、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如杨家湾汉墓中发现的兵马俑群,出土时的彩绘陶俑有骑兵和步兵俑等,具有整齐划一、工艺精良、塑造精美的特点。而阳陵陶俑则生动的反应了“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生活崇尚简朴的风气。这两批陶俑都明显表现出了官府作坊陶俑制作的特征。

西汉中后期,陶俑的制作则完全摆脱了官府手工作坊风格的束缚,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陶俑取材更加广泛,反映追求享乐的各种陶俑以及表示地主阶级富有的女婢和家畜形象普遍起来。人物的塑造注重内在神韵的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总体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注重追求简洁明快的动态美。

浅析汉代陶俑特点及历史价值 汉代陶俑

东汉陶俑艺术在继承西汉风格的基础上,又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寓巧于拙的艺术风格。东汉对陶俑形象的塑造,不刻意追求形体比例的准确和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通过大轮廓剪影式的雕塑形式来表现塑造陶俑的内在神韵。同时,东汉陶俑的题材更加广泛,逐步趋向世俗化发展。

(2)汉俑艺术特点

汉代陶俑具有形式多变、应物象形、气韵生动和乡土气息的特点。它涉猎领域丰富,具有多种题材和类型。同时由于此种艺术范式的普遍性,工匠无意间便可创造出佳品,其具象塑造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汉俑带有强烈的写意风格,往往寥寥数笔,便轮廓已出,气韵灵动,仿佛如在眼前。由于西汉中晚期后逐渐向世俗化演变,因此以民间风貌为题材的陶俑便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

(3)击鼓说唱俑

一提起汉俑,就不得不提起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这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与地方风貌,反映的东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已经成为东汉陶俑的一个标志性作品。陶俑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将这位“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成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

(4)对现代雕塑的影响

汉代陶俑重神韵而又高度夸张概括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现代雕塑突破西方雕塑壁垒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汉俑艺术手法简洁明快,具有强健而旺盛的生命力,是传统雕塑的一个高峰。汉俑运用独特的形式语言,凭借细腻的情感和娴熟的技术,让人感受到无法在西洋美术中体会到的东方写意的单纯美。汉俑通过立式和浮雕的形式,不仅传达了原型的自然美,更传达了作者本身的内在情绪与心理状态,这份领悟非技艺能够弥补,非得作者自己的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这个地步。汉俑的美,美在古朴、稚拙,美在大气、雄浑,美在节奏、韵律,美在率真、自然,它的写意风格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无疑是当今雕塑艺术学习的典范。

2、历史价值

(1)体现两汉社会风貌——政治、经济、文化的完全展现

自春秋战国到秦代,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百姓颠沛流离。直至西汉初年,中国社会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汉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和休养生息、重农抑末的主张,促使国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和武帝时期的昌盛。强大的经济后盾为厚葬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为大规模的陶俑制作提供了可能性。

两汉时期的俑,是在秦俑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秦俑是君主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产物,是表现统治者威严的主要象征。因此,西汉早期的俑多以兵马俑为题材,表现统治者高贵的身份与崇高的荣耀。汉俑与秦俑相比体型较小,这也是汉代崇尚简约的风气所致。“文景之治”后的陶俑题材逐渐广泛,引入了众多表现享乐生活的杂技宴乐俑,体现了汉王朝的强大、贵族生前的穷奢极欲和死后厚葬的风气。东汉时期的陶俑逐渐世俗化,开始关注社会的各个阶层,是研究当时社会的风貌的重要材料。这个时期的陶俑气韵生动,神情自然,体现了人民随和的心理状态、淳朴的社会风气与自然的生活氛围,极富情趣与生命力。从艺术角度来看,它不仅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昭示了历代人们对于美的理解,通过历代陶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各个时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水平和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

(2)支持汉俑厚葬的内部原因:“视死如生”的人生理念

汉代人崇尚“视死如生”的人生理念,认为死亡不过是到了另外的世界,因此吃的、用的、住的也要和生前一样,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要享受什么。汉墓结构多为东西耳室、东西侧室和主室构成,耳室一为马厩,一为仓房,侧室则为餐室和客厅,后室是墓主的棺椁所在,完全仿照现实生活在地下重现。因此陶俑作为生者侍奉死者的替代品,自然被汉人广为使用。汉墓出土的陶器中,不仅有陶俑,还有大量的陶罐、陶壶、陶盆陶灶甚至陶房屋、陶猪圈,一切与生前相同。这种“视死如生”的人生理念促成了厚葬的社会风气,也促进了汉俑艺术的丰富多彩。汉朝皇帝常常将国家收入的1/3用于陵墓建设,其厚葬风俗的盛行可见一斑。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崇信节俭的汉文帝陵墓中也会随葬大批的陶俑。

(3)兵马俑军阵的发掘:进一步完善古代军事研究

目前汉代兵马俑中比较著名的是杨家湾兵马俑和徐州狮子山兵马俑。杨家湾兵马俑布阵严整,表明汉代已采用骑兵、步兵、车兵相互配合作战的战术。杨家湾陶俑坑分为南北两组排列,形成前后两条线的兵力。这种排列有利于阵势的随时转换,充分发挥了各个兵种机动作战的优势,与秦代军阵组合十分相似。兵马俑军阵的发掘,完善了汉代军阵布置排列、军事理论、兵种组合以及武器装备等资料,对古代军事的研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结语:

汉代陶俑别具一格,题材广泛,灵韵生动,风格多彩多姿。虽与秦俑相比,不如其雄浑、大气,但却将以楚木俑为基础的写意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汉俑出土量大且集中,为研究汉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是中华历史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吴怡敏:《汉代陶俑的社会学与艺术价值分析》,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知网

[2]高峰:《浅析汉代陶俑的造型特点及影响》,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陶瓷论坛》

[3]赵建锋:《中国汉代陶俑造型设计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研究》,江南大学,高教硕士论文

[4]佚名:《汉俑的时代特点》

http://www.21ceramics.com/taoyongcicui/yongrentiandi/index1.htm

[5]晏新志:《古代陶俑概论》,汉阳陵博物馆阳陵在线,考古研究

http://www.hylae.com/view.asp?id=1183

[6]佚名:《探究汉代陶俑的历史背景》

http://dalidasha.blog.sohu.com/114490676.html

[7]肖长生:《汉俑雕塑的写意美及其当代性浅探》,《鉴赏典藏》

[8]张童心、吕建昌、曹峻:《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3300.html

更多阅读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分享转载复制地址日志地址: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天使 2010年06月12日 11:20 阅读(34) 评论(1)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字体:大▼ 小中大这次马瑛教授的讲座时间长,内容多,马老师讲的也比较快,不能完全记录

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分析 郭德纲单口相声

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分析台湾路小学刘娜[中文摘要]:相声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深究相声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就会发现,相声的内容是以民俗主义和民族主义为背景,语言是大众化、易于接受的,具有一般语言特点的通俗语言。本

儿童识字的特点及教学的重、难点 儿童识字智力游戏

儿童识字的特点及教学的重、难点  (一)字词知觉的特点及识字教学的难点  儿童识字首先要准确地感知字词,形成鲜明的表象。汉字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轮廓图形,字词知觉就是感知字词图形的特征,并确认它的声音和意义。  1.影响字形知觉

依附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历史地位 思想理论教育是核心

依附理论的中心思想及历史地位依附理论既可理解为对进口替代政策导致拉美国家发展工业化失败的反应,也是对古典马克思主义解释拉美落后性或提供改变落后出路的反应。依附理论学派来自许多不同的传统。一个清晰的来源是拉美经济委员

声明:《浅析汉代陶俑特点及历史价值 汉代陶俑》为网友四叶星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