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新闻媒体走转改,走入基层,可是不能光脚走入基层,脑子却扔在上头。刚看到这则新闻,有关军事又有关娱乐,便拿来给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先请看截图:来自于网易的http://news.163.com/11/1114/13/7IQS131500014JB5.html
西瑁洲岛简称西岛,1963年,西岛成立了女子民兵连,当时的“八姐妹炮班”曾扬名大江南北。新一代西岛女民兵家富不忘报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赢得人们广泛赞誉。
上世纪7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海霞》,让电影人物拍摄的原型三亚西瑁洲岛上的女民兵,名扬大江南北。
文图都来自于新华网,我们再来看看新华网的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1/14/c_122275910.htm
这是一组系列照片,作者是署名是军报记者:不知这位军报记者是否看到电影《海霞》呢?!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
刚看了一下,光明网也转发了,是出自中国军网。http://mil.gmw.cn/2011-11/13/content_2960549_12.htm
原来新华网也是出自于中国军网。
上图为当年电影《海霞》的海报照片,实际电影《海霞》的原型在哪呢?请看同样是新华网的报道:http://www.zj.xinhuanet.com/website/2009-10/20/content_17761230.htm
1975年,一部以60年代初浙江南部沿海渔民生活为背景,讲述一群女民兵参加保卫新中国战斗的故事片《海霞》问世。
“大海边哟/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啊织鱼网/高山下哟悬崖旁/风卷大海起波浪/渔家姑娘在海边/练啊练刀枪……”这部电影的主题歌曾唱响全中国。
影片中的女主角海霞的原型就是当年温州市洞头县女子民兵连连长汪月霞,那时,她24岁。
新中国成立后,洞头岛经历了解放—失守—又解放—又失守的反复争夺过程。直到1952年1月,才第三次解放了洞头岛。
1958年9月毛主席指示:为建设巩固海防前线,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海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60年代初,大陆东南沿海形势严峻,经常遭到敌特袭扰,地处海防前线的洞头岛成了保卫祖国的最前哨。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在洞头岛渔民家庭的汪月霞和姐妹们一起参加了洞头岛的保卫战斗,她们给前线部队送水送饭,护理伤病员。
1960年4月23日,汪月霞被推荐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做“军民联防”的典型发言。会后,国防部奉毛主席的命令赠送给她一支最新式的半自动步枪和10发子弹,当时,这种新式步枪部队都还未装备。
1960年6月,由120名洞头姑娘组成的“北沙女子民兵连”(后称“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立,汪月霞为连长,陈玉兰为指导员。1962年6月,她们配合驻岛某部六连抢修战壕4500米、掩体51个,并连续18个昼夜坚守阵地,多次粉碎敌特上岛袭扰行动。
浙江洞头海岛女民兵的事迹传遍了全中国,激励着一代青年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海浪拍岸,涛声依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洞头已成为浙江海产养殖业基地和旅游胜地。汪月霞也儿孙满堂,她依然牵挂着女子民兵连,经常去连队看看女民兵,鼓励她们练兵习武,姑娘们都亲切地称她“老连长”。
汪月霞的一生也和共和国的命运一样跌宕起伏,由于受“四人帮”的迫害,汪月霞的身体遭受很大打击。不过她的视力却很好,“别看我这把年纪了,没戴过老花镜,穿针引线准着呢,再举起枪,我还能打个10环!”汪月霞乐呵呵地说。
作者:记者王振宇摄影报道
洞头海岛在浙江,西瑁洲岛在海南三亚,不仅地点不同,而且事件也不同。
现在新闻媒体走转改是好事,但是在我们脚走下去的同时,请记得一定要把大脑也随脚带着!
点子正点道为止,点到为止。
(点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