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推荐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十八岁出门远行》是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的四篇中外小说,反映出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客观现实的压迫与人本能的抗争意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在追寻中的彷徨,追寻梦想以及为此进行的斗争,人在社会中拥有和付出的爱以及人们的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折射出人在成长中应该学会享受成长的满足感并在成长的“蜕变”中为生命增值的主题。《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一位少年离家远行所遇到的一系列离奇事件,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新奇陌生的语言,集中反映出了余华这位作家的写作特点和先锋派小说的艺术风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品味作者的写作特点,感受先锋派小说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鉴赏小说的兴趣。

情感目标:渗透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和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认识成长给人带来的痛苦与欢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推荐词

重点:品味小说新鲜而陌生化的语言。荒诞情节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

难点:理解“汽车”、“旅店”、“红背包”的隐含意义。荒诞情节所表现出的艺术效果。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小说的学习通常从阅读开始,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来发掘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准备通过对话的策略,讨论交流的方式,比较阅读的手段来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新鲜的观点和见解,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进而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关注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语言和作品本身所反映出

的思想内涵。而对于这样一篇情节荒诞离奇的先锋派小说而言,就要引导

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式,避免理解上的简单化和绝对化,要注意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多向度的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品味作品的艺术性和美

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现在给我们一天假期,大家想做什么?(学生们大概会说睡觉、写作业、洗澡、逛街等等)那如果给我们一个月假期,就好比将来高考结束了,高中的学习完成了,大家也都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完整法律权利的公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了,大家想怎么利用这个时间呢?(大多数学生会说去玩、和好友一起出行等)大家都有点“仗剑去国,辞亲远行”的气势。我们今天就阅读一篇小说,跟随作者的语言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咱们一起来品读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说明:问题设计的目的是第一: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情感距离;第二:创设情境,发散学生思维;第三:为课堂的对话策略的实施营造氛围。第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进入课文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并且有目的的阅读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这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

2、提问:下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小说作者余华分别给我们塑造了哪几位主要人物,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主要人物是“我”(远行的少年)、一位汽车司机,小说讲述了一位18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断,主要写“我”“司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出门时的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到结尾的无依无靠、遍体鳞伤,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真实。

说明:问题并不复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交流与表达的能力,而且使刚才的阅读得到检验,学生也从总体上感知了全文。

3、提问:大家读完这篇小说以后有没有什么问题,在情节上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用原文中的语言提出来。

明确: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汽车抛锚时,司机竟能在旁边“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说明:让学生突出感受小说情节的不合理与荒诞性,体会本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4、提问:这些荒诞情节在小说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它产生一种怎样的艺术效果?大家讨论一下。

明确:荒诞的情节能更突出地揭示主题。“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荒诞的情节显示了荒诞社会中荒诞的生活。人生荒谬到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痛苦不已,呼天抢地,而在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麻木不仁。

说明: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先锋派小说的创作特点,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自主理解、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5、提问:文中多次出现了“汽车”、“旅馆”,“红书包”,他们象征着什么?

明确:“汽车”象征着人生的旅程,“旅店”是人生的驿站和歇脚点,而“红书包”可能是一种光明的依靠和寄托。(答案不必拘泥)

说明:深入体会先锋派小说的象征性写法,答案不必拘泥,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从不同的层面理解作品内涵。

6、提问:大家发没发现,本文的语言非常有意思,是我们通常所见不到的,我给大家读一段做个例子:“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类似的语言我们还能不能找到?

明确:“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我坐在驾驶室里,我知道他的屁股此刻肯定又高高翘起,但上嘴唇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他的屁股。”“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等等

说明:对于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本文新鲜陌生的语言加以品味,不仅可以增强读者感受,还可以提高对作者和作品风格流派的认识。

7、提问:把汽车盖比做“嘴唇”,“我”不能动了,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从这些语言的运用可以看出余华这位作家对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和丰富大胆的想像力,读来饶有趣味,但是余华只是想展示自己头脑灵活或是博大家一笑吗?语言的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意义与感情呢?这样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不是为了幽默,而是通过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且近乎冷漠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的冷酷。现实的成人世界也在嘲笑懵懂的少年,在作弄这个心理上还处于“断乳期”的“来客”。鲜明的区别于传统小说写实的语言风格,突出作者个人和先锋派小说的语言特点。

说明:新鲜而陌生的语言是余华小说和先锋派小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因此应作为阅读此文的重点,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余华的语言决不是“耍贫嘴”,他的语言正因为为深刻的文章主题服务才显得格外有价值。

8、提问:这就是余华的作品,这就是先锋派小说,那大家可不可以介绍余华并说说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呢?

明确: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先锋派小说:受西方现代派影响,通过荒诞的情节,运用新鲜陌生的语言、象征性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强调的是一种感受的真实而非传统小说的情节的真实合理。

说明:以往的教学方法往往愿意开篇介绍作者和风格流派,这对阅读文本未免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不良影响,干扰学生的思维并局限了他们的感受空间,我在最后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归纳进而发现真知。

(三)总结

余华作品的语言特点与先锋派小说的文学含义是什么,通过对这篇小说的阅读与理解,我们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与认识。但是理解成长带给我们的启示,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我们才刚刚上路。

(四)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阅读卡夫卡《变形记》(节选),加深自己对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理解。

说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通过比较学习加深印象,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在家:约束狭小单调

远∣↑成 (保护)(温暖) (目标明确)

行↓∣长

在外:自由广阔多彩

(危机) (冷漠) (无所适从)

四、反思

语文教学中应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搞好素质教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4123.html

更多阅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从整体上感知内容,明了蔡元培先生演讲的中心,进而了解先生的性格特点。  3、感受先生真挚的情感,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4中李清华[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 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场桥二小 张卫东设计意图: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

《素描静物的起步学习》教学设计

《素描静物的起步学习》教学设计南昌市实验中学:郭雪玲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观察实物,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2、使学生具备观察、表现、表达的素描写生基本技能。3、通过素描静物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美

声明:《《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推荐词》为网友麻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