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偷”人民日报报头 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电话

陕西日报“偷”人民日报报头

杨立新

作者按语:

近日,有新浪博客网友“延河柳”者,发文对本文持有异议。称:“本人再查康熙词典(注:应为《康熙字典》),发现‘陜’字的释文中明明白白的写着‘俗作陝’,也就是‘陜’(xia)是‘陝’的俗体字!(注:既然“陜”字“俗作陝”,怎么“陜”倒成了“陝”的俗体字?)”但诸君可去查查《康熙字典》,在下卷1351页,明明白白地写着“【篇海】俗作陕”(见下图)。古代俗体字是指当时流行的与正体字不同的一种写法,如“尽”﹑“备”分别为“盡”﹑“備”的俗体字,后来多成为简化字的来源,“陕”字亦同。而“陝(shǎn)”字有自己独立的音形义,是绝不可能成为“陜(xiá)”的俗体字的。特摄取《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为证,立此存照,以戒妄言者。


《康熙字典》下卷1351页


《汉语大字典》4130页

近日偶然翻阅《陕西日报》,发现其毛体“陕西日报”报头有些怪异:四字搭配生硬,互不连属,尤其“陕”字笔画线条很不协调。一眼之下,显系集字。然而让我备感惊讶的是,该报竟然“偷”了《人民日报》报头中的三个字!

比较两报报头,相信熟悉《人民日报》的网友很容易辨识得出,《陕西日报》报头中的“日报”二字显系摘自《人民日报》报头。您一定会奇怪,怎么是三个字呢?

别忙。请仔细看那个“陕”字,瞅准其中的一撇一捺,字中藏了个“人民日报”的“人”字。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是经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修过的,其笔画秀劲完美,金生玉润,具有唯一性,即使毛本人也未必写得出来。现在我们就让“陕”字中的“人”(下左图)现身,与“人民日报”的“人”(下右图)进行比对,起收笔完全一样,只不过角度和比例有所调整而已。

查阅百度百科的资料,陕西日报是全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报之一,前身为由毛泽东倡议创建并题写报名、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

百度百科还附有一张1940-2009年陕西日报报头变迁图。由此我们知道陕西日报共变更过7次报头,这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可谓绝无仅有。

上图右侧竖排黑字为1940年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边区群众报》报头;左一应为1948年元月《边区群众报》改为《群众日报》后毛泽东再题的报头,此时该报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左二右起的《陕西日报》并非毛泽东亲笔所题,因其“报”字显然摘自《群众日报》的“报”,应是集毛字;左三即现在使用的左起《陕西日报》报头,“陕”字不仅“偷”了“人民日报”的“人”字,其左耳旁也取上面右起“陕西日报”的“陕”;左四使用的是黑体美术字,将繁体的“陝”与简体的“报”混用;左五为颜体字,如果判断没错的话,应是华国锋亲笔所题;左六集的是王羲之的字,如“报”字与《淳化阁帖》王羲之法帖中的“报”字(见下右图)完全一样。

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陕西日报此前曾经使用过一次集毛字的报头,为何又不用了?是因为报头右起要改为左起吗?另外,即使要重新集毛字,也完全可以把原来的“陕”字拿过来,这样放在目前的报头中会显得和谐些,为何还要借《人民日报》的“人”拼凑出一个“陕”字来呢?

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两个“陕西日报”报头,“陕”字竟然不一样:右起的报头中为“陜”,“大”中间是两个“人”;左起报头中为“陝”,“大”中间为两个“入”。那么,这两个字应是异体字,可以通用吧?否!“陜”和“陝”是字音和字意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绝对不可通用。

那么,“陜”和“陝”,到底哪个才是“陕西”的“陕”?为此,我们只能求教于1900多年前的许慎先生了。

幸运的是,“陜”和“陝”都收入在许慎《说文解字》的“阜部”中,成为《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中的成员。

《说文解字》对“陝”字是这样解释的:“陝,弘农陝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从阜㚒声。”徐铉注音“失冉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古韵书均注音“失冉切,音闪”,为上声。

“弘农陝”即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陝)縣。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与晋战武城,县陝”。“县陝”,即置陝县。可知“陝”为地名无疑。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自陝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故知陕西一词源于周成王时周、召二公的“分陝而治”。今天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陝)塬,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查《汉语大字典》,“陝”音shǎn,与古音一致,专用于地名和姓氏。

关于“陜”,《说文解字》的解释为:“陜,隘也。从阜夾声。”徐铉注音“侯夾切”,为入声。《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逮秦地之陜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此处的“陜”、“隘”互文连用,其义为“隘”明白无误。查《汉语大字典》,“陜”音xiá,同“狭”、“峡”。与“陝”字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辞源》在“陝”、“陜”字条后,还专门注明二字的不同点:一是字形相似而有别,“陝”字右为“㚒”,“陜”字右为“夾”,即“陝”字右半“大”下为二“入”字,“陜”字右半“大”下为二“人”字;二是字音不同,“陝”音shǎn,古时为上声字,“陜”音xiá,古时为入声字;三是字义不同,“陝”为地名,“陜”为“(狭)隘”义。

我们再看看《说文解字》中“陝”、“陜”的小篆例字。请您辨析一下,哪个是“陝”,哪个为“陜”?

如果不识篆,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上图中左为“陝”,右为“陜”。其实答案恰恰相反。

下面是《说文解字》中“人”和“入”的小篆例字,可以看出,像楷书“入”字的反而是“人”,像楷书“人”字的反而是“入”。看来在小篆中,“陜”和“陝”就容易搞错。

《说文解字》“人”《说文解字》“入”

正因为两字只有如此细微的差异,故后世往往将“陝”、“陜”二字弄错,或以陝为陜,将陜作为地名;或以陜为陝,将“陝”释为“隘”义。

了解了“陝”、“陜”二字的区别,我们也就豁然明白了为什么陕西日报要“偷”人民日报的报头了。这其中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原来该报右起集毛字的报头里竟然有一个错字,就是那个“陜”字,“陝西日报”竟错为“陜西日报”!

在陕西,用错“陝”字的情况非止一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名乃集鲁迅体而成,其中的“陕”字用的就是二“人”“陜”,而该校校徽中的篆书却是个“陝”字。

可能是该校已发现并想纠正这一错误,故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大门上的“陕”字已改成简体,变成了繁简混用。

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毛泽东、鲁迅写错了“陕”字,还是陕西日报、陕西师范大学集错了字?为什么二单位发现错误后,没有再在二人的手迹中选出“陝”字来,而是一个用毛体拼凑出一个“陝”字,另一个用简化字来替换?看来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毛、周二公可能终其一生都有没写对这个“陝”字!如果哪位朋友不赞同本人的观点,请在二人的手稿中找出二“入”“陝”来,本人即行更正。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曾对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的同志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看来,圣人、贤人都有可能写错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为尊者讳,为伟人讳,也不能为私情囿,受世俗扰,这才是负责任的文化态度。

其实,岂止毛、周二公写错了“陝”字,就连古代的大学者也犯此鲁鱼亥豕的错误。

在陕西省三原县,有“关中唐帝十八陵”之一的唐庄陵,陵前立有清代著名学者、状元郎毕沅(1730-1797年)题写的“唐敬宗庄陵”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碑中落款中的“陝西”的“陝”,竟然也错成了“陜”!如果不是刻工错误,就是这位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写错了字。



陕西日报“偷”人民日报报头 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电话

当然,“陝”、“陜”二字容易搞错确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明清刻本中,就有误将“陝”字刻成“陜”字的,从而扩大了错误的传播。而在手写体中,古人为方便起见,常常将“陝”字简写成“陕”(即现在简化字的来源),又将问题给掩盖了下来。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笔历史的糊涂账不能再糊涂下去了,必须予以彻底澄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4973.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 2002人民日报逝世

康永和同志逝世《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07日 04 版)据新华社电原国家劳动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康永和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于2013年12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康永和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美国人是怎么说人民日报新楼的图 人民币英文怎么说

文/散粉思考者最近人民日报新大楼披上“土豪金”。其造型引起热议,其与央视“大裤衩”堪称阴阳调和。其设计者曾表示,其主要设计概念是以圆形造型表达“天圆地方”的寓意。由圆形高层和方形辅楼组合成“天圆地方”的建筑形式,从三个“

《人民日报》社论《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内容提要: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接着中印战争爆发。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接着邓小平访美,接着中越战争爆发。2012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忍无可忍,无需

声明:《陕西日报“偷”人民日报报头 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电话》为网友我的厮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