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工业用水分类及定义

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瘢痕的定义

瘢痕的分类:瘢痕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即使是轻微的损伤)后,在伤口或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其具体的定义只能从皮肤改变的组织病理结构甚至超微结构上并结合临床具体表现加以描述。因此瘢痕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瘢痕的分类:

(一)从瘢痕组织的病理学分类
1.正常皮肤瘢痕
组织切片表层为菲薄的上皮结构,仅由几层上皮细胞组成,无皮钉,称瘢痕表皮。深层为增厚的结缔组织,主要为胶原纤维,无弹力纤维以及真皮乳头、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较多,胶原纤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顺序。后期,细胞、血管、淋巴管的成分减少,胶原纤维呈互相平行较有规律的束状排列。
2.增生性瘢痕
瘢痕表面为数层上皮细胞,形成很薄且光滑的覆盖层,有时出现角化或细胞增生,无皮钉,但可有棘皮样改变向下伸展,其下真皮层为胶原纤维所替代,胶原纤维较厚,排列不太规则,但有与其长轴平行的倾向,这些弧形长索状胶原组成旋涡状组织学支架,其中有大量的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分布均匀,在开始时毛细血管的形成快而多,表现新生期活跃的特点,以后胶原纤维即由显著的旋涡状变成结节状,纤维束增厚而结节也更加致密,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在结节周围也变明显。旋涡状与结节状胶原可同时见到。这些结节常被胶原纤维包围成包裹状,结节渐增大,到一定限度时胶原所包围的结节中细胞渐减少,血管也减少。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到一层正常形态的胶原纤维,它将瘢痕与皮下组织隔开。在结节与旋涡状胶原纤维中常有粘多糖沉积,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坚硬的原因。以后这些结节逐渐伸长,使瘢痕渐变成熟。

3.瘢痕疙瘩
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较粗的、呈漩涡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所构成。胶原束嗜酸,着色淡,肥厚,透明,稍有折射。成纤维细胞较少,纤维母细胞可多见分裂现象,无弹力纤维。
(二)从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分类
1.表浅性瘢痕或扁平瘢痕
多见于皮肤擦伤,表浅的感染或浅度烧伤后形成。这类瘢痕外观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但局部平软,无功能障碍,时间久了瘢痕逐渐不明显,一般不需要手术。
2.条索状瘢痕或挛缩性瘢痕
常见于创伤或外科手术切口愈合后,严重者可形成增生性瘢痕,这种瘢痕不仅造成外形缺陷,还可由于直线瘢痕挛缩造成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瘢痕挛缩引起的有眼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等。挛缩瘢痕是以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而命名的瘢痕。主要由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开放性创面,经肉芽形成、创缘的肉心性收缩、上皮再生覆盖等步骤而形成的瘢痕;也可由于不恰当的手木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肤特定定向的裂伤直接缝合后形成的瘢痕发展而成。由挛缩瘢痕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称为瘢痕挛缩畸形,简称瘢痕挛缩。有皮肤缺损的挛缩瘢痕生成,始于创缘的向心性收缩,其过程据某些研究者认为主要为从创缘基质的成纤维细胞分化而成的成肌细胞所起的作用。成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纤维细胞,胞质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能产生胶原,并有甚多成束的微丝,具有平滑肌细胞的特征和同样的收缩性能。肉芽组织的组成成分中,成肌纤维细胞至少占。在创面愈合过程申,成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联结而成的合胞体,使创缘皮肤与创面基质的组织相连接,其收缩使创缘带动四周正常皮肤呈向心性收缩,因而创面日益缩小。创面愈合后,并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的瘢痕组织的继续收缩,遂形成挛缩瘢痕。不恰当的手术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肤特定定向的裂伤直接缝合后挛缩瘢痕的生成,则完全痕组织胶原纤维的沉积和收缩所致。在挛缩瘢痕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创面创缘的向心性收缩,或直线缝合创口的短缩,创面四周或创口两端的外围皮肤也被牵拉带动而向创面或创口的中心移动。在皮面宽阔的躯干部位,代偿能力强,形成挛缩瘢痕后,如不超出代偿能力的限度,可能经过逐渐的调整适应,虽引起一定程度的瘢痕挛缩畸形,但常不致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在器官聚集的面部和皮面较躯干狭窄的四肢、颈部等部位,则代偿能力有限。无论有皮肤缺损的创面,还是没有皮肤缺损例如在面部与眼睑缘、口唇缘相垂直,或在四肢关节屈侧、伸侧与关节面相垂直,或在颈前纵向的不恰当手术切口和皮肤组织的深度裂伤等的直接缝合创口;都将导致程度不等的瘢痕挛缩畸形及其伴随的功能障碍。特别是在四肢,如未能及时治疗,久之,还可引起源部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等的短缩或移位,骨关节的变形脱位等一系列继发改变。如挛缩瘢痕发生在儿童期,治疗延误,还可造成发育障碍。这些都进一步加重形态和功能损毁的程度,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并影响手术的最终效果。挛缩瘢痕的预防胜于治疗。见有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都应及时行皮肤移植术修复,以阻止创缘的向心性收缩,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遵循整形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以“”成形术即时改变创口的直线垂直方向缝合。此外;严格的无菌无创技术操作,防止感染,减少组织损伤,也都是预防发生瘢痕挛缩或减轻挛缩程度所不可忽视的措施。挛缩瘢痕的治疗,包括注意选择手术时机,彻底解除挛缩,妥善修复创面,和进行适当的术后处置等步骤。手术时间,一般不宜过早应侯瘢痕稳定,已进入成熟阶段,基质松动后进行。过早手术,正常解剖层次由于瘢痕粘连,往往不甚清晰,易发生误伤,且出血也较多。但如在眼睑或口周等部位,为了保护视力或解决进食困难时,应尽早手术。目前在烧伤的后期修复治疗中,对发生于功能部位的瘢痕挛缩,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以免出现继发畸形,尤其是儿童时期.

3.蹼状瘢痕
瘢痕呈蹼状,形似鸭蹼。此类瘢痕好发于关节的屈侧,也可见于管腔状脏器在体表的开口部位,如口角、鼻孔、尿道口、阴道口等。蹼状瘢痕实际上是瘢痕挛缩在上述特殊部位的特有表现。蹼状瘢痕的生成,系由于垂直跨越关节屈侧的狭窄长条形创面或纵行直线创口,或由于沿管腔在体表开口的游离缘的线状创口,愈合后的瘢痕两端向中央逐渐收缩的结果。随着瘢痕的短缩,出现关节的屈曲变形,管腔口游离缘的瘢痕由弧线向直线的转变,并带动和牵引瘢痕两侧及其基质部具有弹性的松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随同瘢痕一起,向远离关节屈侧的方向,和向管腔的中心方向移动和移位,逐渐形成皱襞面成为蹼状瘢痕。蹼状瘢痕实际是瘢痕挛缩在某些特殊部位的特有表现。烧伤为导致蹼状瘢痕形成的最常见原因。偶尔因皮肤的切割撕裂伤、化脓性感染,或手术切口位置不当所引起。大型蹼状瘢痕,多发生在颈前、腋窝、肘窝、腘窝、及会阴等部。随着关节活动的不断牵拉,蹼的面积可逐惭扩展,而厚度随之变薄。小型蹼状瘢痕,常见于内外眦角,鼻唇沟、口角、指掌侧、指蹼、鼻孔、尿道口、阴道口、会阴等部位.
4.凹陷性瘢痕
瘢痕表面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呈现凹陷畸形者,称之为凹陷性瘢痕(
。凹陷性瘢痕可由于皮肤、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创伤愈合所至。仅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缺损者,凹陷畸形较浅,多只有外观影响,不伴有功能障碍。累及深部组织如肌肉或骨骼的缺损者,往往伴有功能障碍,需手术修复。凹陷瘢痕如为面积较小较浅者,可用局部瘢痕组织充垫法治疗。即只将瘢痕的表皮削除,保留其深层组织以供充垫凹陷之需。然后充分剥离两侧皮下组织,将创口直接缝合。凹陷即可消失,外观得以改善。如为面积较小但较深的凹陷瘢痕,则须视所在部位,采用局部脂肪瓣或肌瓣的移转,或真皮、脂肪、筋膜、软骨、骨组织的游离移植,或组织代用品的植入等方法,才能将凹陷完全充垫平整。切除瘢痕后的创面,于游离创缘后直接缝合。如为面积较大且较深的凹陷瘢痕,切除瘢痕后的创口
不能直接缝合时,则需行皮瓣、皮管或肌皮瓣手术,同时或后期另行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骨骼等缺损的修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形。
5.萎缩性瘢痕
外观多平坦,与四周的皮肤相齐或稍低。表面平滑光亮,有的色素减退呈现苍白,有的色素沉着呈褐色,也有苍白和褐色相间呈现于同一部位者。质地韧而柔软,基质较松动,可以提捏。此类瘢痕多见于面部和胸背部,一般较稳定,不引起功能障碍,不需手术治疗。萎烧伤或较薄的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之后缩瘢痕多由于较浅的皮肤损伤所致。如浅的瘢痕。偶见个别较深的皮肤损伤,如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萎缩瘢痕的。萎缩瘢痕因很少招致显著的功能失常,故通常不需治疗。其位于面部,因色泽差异而有碍外貌者,如面积较小且在适当部位时,可行分期切除缝合术,或瘢痕切除局部皮瓣移转修复术,以改善外观。如行瘢痕切除皮片移植术,因皮片存活后远期肤色发生变化,能否达到手术预期目的颇难预料,故宜慎用。因较深的皮肤损伤所致的萎缩瘢痕,不甚稳定,或与深部组织粘连而有损功能时,应行瘢痕切除,切除后的创面多需以皮瓣修复。大面积严重烧伤行后期修复手术植皮时如缺乏正常皮肤可供切取,位于后背或肢体其他部位的萎缩瘢痕,不得已时也可作为供皮区使用,但须注意切取皮片不可太厚。以免造成供皮创面的愈合困难。

6.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
瘢痕两端以蒂与四周皮肤相连,下有通道与基质分离,其状似桥,称为桥状瘢痕,常与状似垂赘样的赘状瘢痕出现在同一部位。多见于眼睑、颞部、下颌、颈前等部位的皮肤,一般均为多发。瘢痕虽较短小,也很少伴有功能影响,但高低起伏,凸凹不平,有碍观瞻且因难于清洗保持洁净,易于引起感染。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常由于皮肤组织的化脓性或特异性感染,形成皮下潜行扩展的腔隙,自发多处破溃,或经几个切口引流后,潜行腔隙顶方的皮下创面与腔隙的基质创面,各自在不同时间内先后愈合所致。造成未能互相愈着一起的原因,主要由于破溃创口或切口间潜行腔隙顶方的皮肤,因其固有的弹性,创缘自然朝皮下创面卷缩,逐渐向内翻转合拢而愈合较快。但腔隙的基质创面,则因皮肤的弹性,创缘向
后退缩,创面扩大,而愈合较慢之故。局部皮肤较为薄弱,各创口间距离狭小,也是易于形成桥状或赘状瘢痕的有关因素。此外,如交换敷料的方法不当,长时间内持续用引流敷料从一个创口引入,经过皮下从另一个创口穿出,致使腔隙上的皮肤与腔隙的基质间隔离,人为的导致桥状或赘状瘢痕。如潜行腔隙上的皮肤以两个蒂与四周皮肤相连,即形成桥状瘢痕;有时以几个蒂与四周皮肤相通,而形成互相串通的多发桥状瘢痕;如为单蒂,则形成赘状瘢痕。桥状和赘状瘢痕其实皆由正常皮肤的卷拢构成,故又称皮桥和皮赘。治疗时,小的少数的简单皮桥、皮赘,应将卷拢的皮肤切开展平,形成双蒂或单蒂皮瓣,用以修复切除瘢痕后的创面,由于色泽好并具有一定厚度,可以取得较单纯切除缝合为好的外观疗

7.增生性瘢痕
皮肤损伤愈合后,瘢痕仍继续增殖,即可发展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有灼痛和搔痒感,于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有些最终可以平复,痛痒症状也大为减。烧伤和切取厚的中厚皮轻或消失。增生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涉及真皮的创伤,如深片的供皮区创面等,偶尔亦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术切口。增生瘢痕与正常瘢痕的病理组织差别,仅在于瘢痕深部胶原纤维的增厚,排列不规则,或呈旋涡形,或缠绕成绳索状。在旋涡形或绳索状的胶原中常有粘蛋白的沉积,瘢痕成为坚硬的实块。增生瘢痕的形成,主要
由于胶原蛋白的合成代谢超常持续进行,超过分解代谢的速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形成胶原纤维所致。常见有某些局部或全身的诱发因素存在。局部因素,包括异物、炎症、牵拉等。异物,如落入创口内的灰尘、滑石粉、棉花纤维、线结及某些化学物质等。此外,还有细胞破坏后所析离的角质素。炎症,如创面愈合前因长期裸露感染,肉芽组织过度增长:创面愈合后瘢痕内包裹的残存毛囊或腺体组织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感染等。牵拉,深如与皮肤天然纹理、皱褶不一致,或在关节部位的瘢痕,不断地受到牵拉,甚至破溃,以后反复破溃愈合。这些局部因素的刺激,都可导致瘢痕的增生。全身因素,如青壮年,妇女,
尤其是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人。这可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治疗,由于增生瘢痕有自行退变软化的可能,故如无特殊原因,应先试行非手术疗法,如弹力压迫疗法、放射疗法、药物疗法等。创面初愈,如见有瘢痕增生趋向时,即用弹性绷带或弹性织物持续包扎压迫,坚持使用数月,对预防瘢痕继续增生,有明显效果。初期增生瘢痕,经压迫后,可见颜色转显苍白,表明瘢痕内的血流量降低。组织学观察也见血管成分减少,呈旋涡状的胶原纤维开始排列有序,缠绕成绳索状的胶原纤维分解成单束。应用浅层放射线照射。对早期病变疗效较好。但由于放射线对全身的危害,和对局部发育的不良影响,因此不宜用于幼年或大面积瘢痕的照射。在瘢痕内注射年开始应用去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瘢痕的软化和消散,但是副作用大,自炎松(氟羟泼尼松龙、氟羟的松龙)以来,由于副作用较小,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为了便于注射操作和减轻患者痛苦,以使用国内刘文阁博士研制的高液压瘢痕注射器系列或国外的无针头注射器为佳,药物疗法适用于小面积,压迫无效的增生瘢痕,对广泛多发病变不甚适用。手术治疗只用于有显著功能障碍或形态损害的增生瘢痕。但除在某些特殊部位,如眶周、口周、鼻孔等部位,为保护视力,早日解除进食困难和恢复呼吸通畅,需要适当提前手术外,一般情况下,应在非手术疗法和积极的功能锻炼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待瘢痕成熟,增生停止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切除瘢痕,充分松解挛缩,矫正畸形,以皮片或皮瓣修复创面。对于瘢痕面积广阔,皮源又较缺乏的病例,可只切开或部分切除瘢痕,使挛缩松解,以皮片修复缺损。其后,所留下的增生瘢痕,由于张力消失,常见软化进程加速,症状减轻,病理也逐渐自行好转或消散。
8.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的瘢痕。因常出现向四周健全皮肤呈蟹足样浸润的形象,故又名蟹足肿。瘢痕疙瘩多见于岁以下的青壮年,正处于皮肤张力强、代谢旺盛、激素分泌活跃时期的年龄。病变隆出皮面,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质硬韧。多感奇痒难忍。根据临床所见形象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型、①肿瘤型,瘢痕凸起显著,顶部较基质膨大而形如蕈状,表面有皱纹、皱褶或呈结节状。②浸润型,瘢痕较为扁平,呈匍匐状向四周邻近皮肤扩展浸润,边缘不规则。此型的增生力较肿瘤型更强。瘢痕疙瘩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较粗的并呈旋涡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所构成。瘢痕疙瘩的生成,是由于在皮肤损伤后的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
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造成这种异常状况的原因,有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其中全身性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全身性因素,包括如特异性身体素质,这种素质有时还表现出遗传的特点。发生于具有身体素质患者的瘢痕疙瘩,常与皮肤损伤的轻重程度无明显关系,轻微外伤,如蚊虫叮咬、针灸治疗、预防接种或耳垂的耳环穿孔的针刺伤等都可形成瘢痕疙瘩,甚至有时追溯不出可以觉察到的外伤史,这样的病变又称为真性或特发性瘢痕疙瘩。种族的差异也很明显,据某些统计表明,深肤色较浅肤色人种的瘢痕疙瘩发生率倍,因此认为可能与促黑素细胞激素的异常代谢有关。激素分泌的水平也可能属高于全身性因素之一,曾有将猴的皮肤造成损伤后,注射雌激素可以诱发瘢痕疙瘩形成的报告。局部性因素,如异物、炎症、局部牵抗等,与诱发增生性瘢痕的情况相同。总之,瘢痕疙瘩的生成比较复杂,确切病因,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瘢痕疙瘩与增生瘢痕颇多相似之处,有人认为二者只是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或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无本质的差别。因此临床检查不易准确分开,尤其是尚未高度发展呈现典型形象特点的早期瘢痕疙瘩,与增生瘢痕的鉴别更为困难。虽然如此,瘢痕疙瘩也确有某些可供鉴别诊断参考的特点,如除常有明显的特异性身体素质和种族差异因素外,还有显著的瘢痕疙瘩好发部位,最常见于胸骨柄、肩三角肌部、耳廓、下颌、上背部,而罕见于眼睑、手掌、足底、外生殖器等部位。还有随病情进展,瘢痕超出原有基质逐渐向四周正常皮肤浸润扩大,不断增生的特点,病程漫长,长势多年不衰。又如单纯施行切除缝合手术治疗,术后极易复发,且增生力愈强,较原有瘢痕面积更为增大,增长速率也愈快。以上各点均不见于增生性瘢痕。此外,组织学检查也有差别。瘢痕疙瘩可见特有的肥厚、透明、稍有折射、着色较淡的嗜酸性的胶原束,成纤维细胞较少。增生瘢痕则为正常形态的胶原束和大量成熟的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含有丰富的粘蛋白基质,增生性瘢痕含量很少。组织培养也有不同,瘢痕疙瘩的凝块液化较慢,粘蛋白形成的百分比较高。最具意义的是有大量较大而不甚游动、形似类上皮的型成纤维细胞的生成。瘢痕疙瘩的治疗,有药物、放射、手术等几种疗法,均非不寻常的特效,有时综合治疗可能取得较好效果。药物疗法,可用于面积较小的病变,用去炎松溶液以高液压瘢痕注射器或无针头喷射注射器多点分次注射。注意不可注入外围正常皮肤内,以免引起组织萎缩和色素减退。还可在去炎松溶液内混人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有减轻注射疼痛和使药物易于扩散的作用。去炎松霜剂外用涂布也可作为症状治疗之用。放射疗法:浅层放射线照射也只宜用于面积较小尤其是浸润型的病变。或用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以预防术后复发。为避免照射后可能引起局部发育障碍,儿童宜慎用。手术疗法,一般用于伴有挛缩畸形妨碍功能的。如主要以改善外观为目的时,因手术后复发率甚高,故须慎重考虑决定。并须结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望获得较好的疗效,如至少应辅以术后的放射治疗,还可在创缘内注入适量的去炎松溶液。术时,除严守无菌无创技术操作原则外,还切忌在有张力和创口方向与皮肤纹理或皱褶很不一致的情况下直接缝合。缝合时以采用可拆的连续皮内缝合法较好。通常创面较大者,需行皮片移植术修复。注意创缘的方向如与局部皮肤的纹理或皱褶不一致时,应作适当调整,务使大体上一致。供皮区也须采取相应防止瘢痕疙瘩形成的措施。由于常见术后复发多限于创缘而不发生在移植的皮肤部位,因此有保留病变边缘的病变内切除法,但术后外形较差,挛缩的松解也难彻底,因此不甚实用。所用缝线宜较细,拆线应适当提早,以尽量减轻异物刺激反应,而利于防止复发。术后放射治疗,应在拆线后立即开始。

9.瘢痕癌
瘢痕组织可发生恶性变成为瘢痕癌。法国外科医师1928年首先提出由于烧伤所致瘢痕形成溃疡后发生癌变的报道,故常称此种溃疡为马氏溃疡,Marjolin 溃疡。
瘢痕癌多发生于因烧伤所致的挛缩瘢痕,常在关节的邻近部位,因瘢痕组织脆弱,又不断受到关节活动的牵拉,反复破溃,经年累月,终至癌变。瘢痕癌也可表现为开始时在瘢痕上出现的丘疹样小结,发痒,以后逐渐增大破溃,成为恶性溃疡。此外,瘢痕癌也可原发于下肢慢性溃疡或慢性骨髓炎窦道部位的瘢痕组织。癌痕癌多为分化较完全的鳞状细胞癌。溃疡病变的边缘隆起增厚,有角质增生或乳头样增生变化。瘢痕癌病变的四周和基质部均为实韧致密的瘢痕组织所包围,其中血管、淋巴管稀少,并可因受瘢痕组织的束缚而管腔闭塞。由于瘢痕组织所构成的保护屏障,故通常多认为癌细胞不易发生扩散转移,病变可在较长时间内限于局部,甚至有时可见仅在溃疡的一部分发生癌变,而其余部分则仍为呈慢
性炎症表现的肉芽组织。由于瘢痕保护屏障的存在,也同时阻碍人体对肿瘤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因此瘢痕癌所在的部位也称为免疫特免部位。但一旦瘤组织突破保护屏障,或因手术切除时屏障遭到破坏,癌细胞将以超越寻常的速度,迅即散播蔓延发生转移。一般以淋巴转移为主,血行转移少见。此外,也有人观察到烧伤所致瘢痕发生癌变后迅速死亡的病例,因此,不支持瘢痕保护屏障的见解。预防瘢痕癌的发生,应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瘢痕进行定期检查。其中特别是易于破溃而不稳定的挛缩瘢痕,应及早将溃疡与瘢痕一起彻底切除,并行病理检查。沥青和其他化学物质烧伤后所形成的瘢痕,也较易、并在较早的时间内发生癌变,故在治疗烧伤时应强调早期切痂植皮。若瘢痕已经形成亦应尽早手术。瘢痕癌由于局部血循环不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均疗效不佳,故一经确诊即应手术切除。因瘢痕癌大多病程进展较慢,转移发生较晚,早期手术预后较好。手术方法是局部病变彻底切除,切除后的创面视所在部位和深度行游离或有蒂植皮术修复。邻近淋巴组织,如就诊较早,无临床淋巴转移迹象时,一般多不主张行预防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如已非早期,则根据病情,或于切除病变的同时或在切除后
周内行淋巴结清扫术。延期清扫的目的,在于如有残留的癌细胞,于瘢痕保护屏障消除后,将迅速向区域淋巴结集中转移而有利于完全清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5179.html

更多阅读

瘢痕的形成机制一 艾灸形成瘢痕

瘢痕的形成机制根据瘢痕的组织学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表浅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瘢痕癌、挛缩性瘢痕等,发生在特定解剖部位如面部、颈前、肢体屈侧等部位的增生性瘢痕,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创面的向心性收缩,将导致程度

综述: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疗

`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作者:Ahmed Samir Edriss & V. Smrcka(捷克)关键词:伤口愈合,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治疗摘要:预防瘢痕过度增生一直以来尤其是现在都非常受人们的重视。外科医师们总是无法弄清什么才是最佳的处

国内高校学校logo设计使用的情况及主要分类 高校学科分类

国内高校学校logo设计使用的情况及主要分类在当前高校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下,应该说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logo设计,并且有些学校的标志设计制作得也很成功。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国内的本科院校中,使用圆形印章式的占绝大多数

中医中药治疗瘢痕 中药治疗瘢痕疙瘩

中医中药治疗瘢痕中医药对瘢痕治疗研究历史悠久,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中医认为,瘢痕多因先天因素或金刀所伤,水火烫伤,余毒未净,受外邪侵入肌肤引起,在治疗上应重视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的整体观点。主要治疗方法有内治法,如采用复元活

律师函的定义及格式 律师函格式

律师函的定义及格式  律师函,又称律师信,是指律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就有关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披露、评价,进而提出要求以达到一定效果而制作、发送的专业法律文书。   1、律师函的本质  律师函是律师对某一事实进行法律评价和

声明:《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工业用水分类及定义》为网友龙爷无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