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56个名字——独龙族 陈氏太极拳56式图解

独龙族,有人口5817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000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

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独龙族勤劳、勇敢,有着优良淳朴的道德观念。重信用,尊诺言,是独龙人的传统美德。他们的住房从不加锁;粮仓门上仅横竖插上几根树枝作记号,从不担心被盗。独龙族还十分好客重友,一家有事,全村来帮,相互馈赠,毫不吝啬。如今,现代生活虽然改变着独龙人的面貌,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依然保存。

神秘的河谷

独龙河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唯河谷两岸土质肥沃、气候适中。盛产贝母、黄连、雪莲、虫草、当归、茯苓、麝香、熊胆等名贵药材。珍稀的红杉、铁杉、云杉和乔松则劲而挺拔,遍布于群山雪岭。原始森林中野牛出没,飞鼠成群,各种珍禽奇兽栖息。被人称为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美丽、富饶、神奇的宝珠。

每年1 0 月份,这里被大雪掩埋通道,曲折幽深的河谷成为一条与世隔绝的“死胡同”,一直延续至次年的6 月份,冰雪消融时才能进出独龙江流域。即便此时,欲达河谷也并非易事,需要登天梯,翻越冬年积雪的高黎贡山茉莉王隘口;过溜索,横跨喧啸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最后向西穿过深山老林中的马帮栈道方能下达河谷。历史上由于旅途的艰辛,就连那些贪婪而又敢于冒险的商贾,面对着独龙河谷也常常生畏而驻足。成为人们心中“神秘的河谷”。



“太古之民”

世世代代的独龙人生息、繁衍在独龙河两岸,独龙河水陶冶了他们淳朴、机智的精神文化与道德观。每个成年的独龙男子都是身怀绝技的好猎手。原始的弩弓、竹签和扣索到了独龙人的手中能够制服凶猛的野兽。他们还善于使用一种有毒的植物汁液,把它涂在箭镞上让击中的巨兽即刻身亡。打渔和捕获的猎物带回村中,一定会按照传统的民族习惯平均分配。独龙人认为,有了食物仅由自己享用这是可耻的事情。分得鱼肉的人家还常把自己的一份转送给村中的孤儿或病人。
图解56个名字——独龙族 陈氏太极拳56式图解

独龙族家庭尊老爱幼,男女老少和睦相处。遇到婚丧嫁娶不请自到,而且一定会带着礼物。客人进门先送上一捧玉米豆,让你在火塘旁边爆玉米花吃“点心”。接着便煮茶或筛米酒,摆上一碗碗的烤粑粑、鱼和野味,甚至端出一大盘香喷喷的“夏拉”(醉鸡)或“吉咪”(臭竹笋)来招待贵宾。

独龙人讲究信用。主人离家外出不锁屋门,只是用一根木棍将大门别住。秋天在山里收下的玉米和山芋也从不运回,堆成一垛就地存放。一个大家族的粮仓常常建在离家很远的山坡之上,由管仓的主妇一人取用并且分食。如出远门,为减轻长途跋涉的负担。把返回路上的干粮袋系在沿途的树枝上,其它过往行人却不会擅自动用。“物各有主,路不拾遗”,这是独龙地域人人恪守的优良传统。

独龙村寨倚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有的用竹篾编织成地板和墙壁,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独龙毯用途很多,白天可当衣服穿,晚上又可作被子盖,远方的朋友来访,它是最好的纪念品。青年男女们还把那精心编织的独龙毯作为情物互相馈赠。一床讲究的独龙毯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以至提综、引纬、打纬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使用多种不同的器具。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人民特有的传统服饰。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独龙毯斜披并从腋下拉向前胸,前后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裤。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右肩右臂穿衬衣或完全袒露。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浑身焕发出一种粗犷的野性。独龙男女均喜爱装饰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



纹面女

妇女纹面,是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新唐书》称“文面濮”,《南诏野史》称“绣面部落”,可见独龙族纹面由来已久,好在现在已经摒弃纹面习惯。据统计,在独龙江峡谷地区现仅存64位纹面女,其中最大年龄108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2岁。纹面是的年龄最大31岁,最小6岁,平均纹面年龄14岁,以12岁左右纹面最多。至于纹面原因,纹面女们有多种说法,有的为了好看,有的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有的为了不被别人抢去为奴,有的为了分别男女,有的为了死后能带走生前的东西。



纹面是一件极痛苦的事,一般是用一根荆棘刺出图案,用西南桦制成的染料着色。脸上血管、神经丰富,要红肿、剧痛3-5天,所纹图案终生不退。



“卡雀哇”节

“卡雀哇”节是独龙族欢庆 新年的传统节日。过去,时间一 般在农历冬腊月间,为期三天。 没有固定的日期,每个家族都可以自由选择吉日过年。1991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 “卡雀哇”节。

节日的第一天,妇女们一大 早就把自己精心纺织的麻布毯挂 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扫净的 坡地上,以表示开始欢度新年 “卡雀哇”。亲朋好友互相邀请, 一起畅饮水酒、品尝佳肴,互相 祝福。男人们把木碗抛向火塘上 挂着的吊板上,以碗口朝天为吉, 就这样一直欢庆到深夜才散。

第二天,全村人聚集到村头的一块空阔草坪上,举行最为隆重的射猎和剽牛祭天仪式。进行射猎仪式时,先用熟面捏出一尖顶圆柱体的象征物,代表兽神,然后用熟面食搓捏成动物的模型,摆在兽神周围,由祭师进行祈祷,祭毕,祭师就把各种模型抛向人群,由射手们任意射猎。独龙人认为射中什么,今年就会猎获什么,人们在鋩锣声中围成圆圈边唱边跳,热闹非凡。

节日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活动是“剽牛祭天”庆典活动。这活动有条件的村寨才举行。牛要成双。牛有时由一家献出,有时是大家凑钱买来的。进行剽牛庆典时,全村人聚到村里的一块草坪上,各家带上食物和水酒。主持年祭的家族长或祭师把牛牵入场中央,拴在木桩上,然后由一名妇女在牛角上挂上串珠,在牛背上披一床独龙毯,祭品摆好,祭师点燃松明和青松毛,面向东方叩头,口中念念有词:“今年我们把牛献给山神,希望山神保佑我们来年能猎到野兽,保佑我们丰收和平安”。祭词念完后,摘下牛身上的独龙毯和珠子,两个勇敢的猎手手持长竹矛,边跳边舞进到场中央,人们给这两位猎手敬酒,人们围成圆圈,敲响鋩锣,边唱边跳剽牛舞,两位猎手手持竹矛猛刺牛的腋下,直到牛倒地,人们大声为他们的勇士喝彩欢呼,之后,人们当场把牛肉煮熟,凡参加者都有一份,人们边吃边唱边跳,共祝节日快乐,来年平安。 “卡雀哇”节在这种祥和欢乐的气 氛中结束。

仪式的最初,独龙族人围着这头牛长时间的转圈,跳剽牛舞



等这条毯子揭去,这牛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致命一枪



牛倒地之后,人们的圈子越来越缩小,很快就聚集到中心去了



通常剽牛师会很快割下牛头,然后抱着抱着绕场继续跳舞,不过过于血腥,这里就不在贴出。

个人认为,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文明的特征之一,人类以动物的肉体为主要食物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但是对生灵的虐杀已超出此范围,与文明背道而驰。相比独龙族的剽牛仪式,佤族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俗可弃。

现在,独龙族除了过他们的 传统节日“卡雀哇”外,还过春节。

在节日或喜庆活动时,独龙族人便会敲击鋩锣,欢歌起舞。



独龙族老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6056.html

更多阅读

管窥孙氏太极拳几个特点 孙氏太极拳97式

近日有人问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我答之如下:1、孙氏太极拳修为与体用的核心是:中和真一之气。2、孙氏太极拳修为原理是:“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

声明:《图解56个名字——独龙族 陈氏太极拳56式图解》为网友老锗與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