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影响后世的精神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包拯影响后世的精神

包拯, 作为封建政府的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当时范仲淹

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留下了许多可贵

的精神,也值得人们很好地总结。

1、忠君爱国,直言切谏

包拯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 很懂得士大夫为官从政的本分。曾

说:“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

有竭忠死义之分”。[131]因此,在走上仕途之后,处处“确然素

守”,时时“期以勉循,”一心一意要把国家治理好,来报答皇上

的知遇之恩。一部《包拯集》,全属“奏议”,可以说全是针对当

时政治腐败所提的意见和进行改革的办法。由于首先是写给皇帝看

的,因而从其用词造句上,就可以直接体会到他的心态和精神。诸

如“愿陛下嵇前代之成败、念当今之得失”、“惟陛下特留圣意”、

“惟陛下特赐省察”、“望陛下图议谋策”、“愿陛下遵而行之”、

包拯影响后世的精神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望陛下早赐指挥”、“愿陛下顾宗社之重”、“望陛下上禀祖宗

之训,下为社稷之计”之类,俯拾即是,无须备举,其忠君爱国之

热忱,已可概见。

包拯的这些话,虽然出自忠君爱国的热忱,但正如人们的常说,

“忠言逆耳,”也不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何况人君居万乘之尊,

喜怒无常,逆鳞难批呢!这就需要几分直言切谏的勇气了。有一次,

他对仁宗说:“自陛下嗣守神器,已逾二纪,”虽然也想“孜孜求

治,”但效果并不好,以至“时多疵疠,民未富庶,国廪罕蓄,邦

计益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认为:“盖知人用人之道

恐有所未尽耳”。一下便把责任归到了仁宗的身上。[100]包拯对仁

宗提意见的内容很广泛,除一般国家大事而外,不少地方还牵涉到

仁宗个人的不是。如《七事》疏就集中指责了仁宗“不问是非”、

“以朋党为意”、“颇恶才能之士”、“颇主先入之说”、“多有

疑下之意”、“未能委任忠贤”、“多有窜逐之臣”等等。再一次

体现了他说话的直率,“然言不激切,则不足开宸虑而补圣政。”

[140]只要有补于政治的改革,哪怕皇帝听了不高兴,他也要直言不

讳的。有时,包拯甚至还指摘仁宗“有私昵后宫之过”。[115]许多

事实表明,包拯的言行确实是“上裨帝阙,下瘳民病,中塞国蠹,

一本于大中至正之道。”“其心亦无他,止知忠于君而为得也”。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言词有时虽不免有些过分,但“天下不得异

议”,没有人说他做得不对,得到了当时和后人的尊敬。(307页)

2、民为国本,为民请命

北宋中期, 政治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贪官污史横行

霸道,加重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民不堪命。包拯从传统的民本

思想出发,对这个问题当然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他对仁宗皇帝说:

“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他极

力要求仁宗“少留圣意,大缓吾民,以安天下”。[69] 他具体提出

了许多整顿腐败的办法,《包拯集》中直接请求薄赋敛、宽力役、

救饥馑、免折变、籴粮草、罢冶户、罢税率、改盐法、改茶法、罢

巡驿、除放欠、保民田、止抑配、惩赃吏的奏疏,至少在五十封以

上,鲜明地表现出包拯对民间疾苦的深刻了解,对生民休戚的诚挚

关怀。他为了制止贪污腐败,整顿吏治,达到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幼有所养,老有所终,无夭阏之伤,无庸调之苦”

。[91]已经尽力而为,做到了一个封建官员所能做到的一切,这种

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实践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刚直不阿,不畏权贵

包拯在一首中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

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1]这是他作官的座右铬。为了对历史负责,不被后人唾骂,他对

当时众多封建官僚追求名利,曲道谋身的行为,感到可耻。他立下

誓言,一定要作一个清心寡欲、直道谋身、刚直不阿、象唐朝魏征

那样的“忠直无隐之臣。”[145]《包拯集》中大量事实表明他对当

时政治腐败的揭发,是不遗余力,不顾情面,不查个水落石出,不

肯罢休的。

包拯很清楚, 对权势豪猾的不法行为进行整顿,是不那么容易

的。心直口快,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些封建时代为人处事的教

条,他当然不会不懂。他亲眼看到不少“公清守节之人,或不曲事

左右,为众所嫉者,即被加诬,构成其罪,遂使守己之士或负终身

之玷,可不痛惜哉。”[16]然而,一颗公忠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支撑着他不怕打击报复,义无反顾,决心去对那些腐败邪恶的势力

斗争到底。最能表现他这种个性与品德的是两弹宋庠,六弹张尧佐,

七弹王逵。他不畏权势的事例很多,《宋史本传》说他“立朝刚毅,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是个很好的概括,此处就不再

罗列事例,徒增篇幅了。

包拯的刚直精神, 当时就获得朝野的赞扬。欧阳修称他“清节

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281页)刘敞说他“识清

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282页)吴奎为他作的《墓志

铭》说:“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

我抗其辞。自始至终,言行必一。”(262页)

包拯死后, 他的“奏议”被编辑出版,广泛流传。人们在诵读

的时候,仍然不断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明朝的胡俨在为包拯奏议新

版作的《序》中说:“公在当时,为人峭直,其忠孝大节,议论风

采, 著于庙堂, 闻于天下,传之后世,载诸史册者,章章矣。”

“观其敷奏详明,谏诤剀切,举刺不避乎权势,犯颜不畏乎逆鳞;

明当世之务,务引其君于当道,词气森严,确乎不拔,百世之下,

使人读之,奋迅其精神,发扬其志节,炳炳琅琅,光前振后,焕乎

其不可掩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4、以身作则,自奉廉洁

包拯之所以能够成为清官的典型, 自然是与他长期修养磨炼有

关。他树立了一个在当时堪称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曾说:“臣生于

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确然素守,期以

勉循。”[131]表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切都是匡正缺失,

尽心报国,决不贪恋职权,尸位素餐。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无所云

补的官,他是不肯当的。

包拯的这种性格, 早在他求学的时代就养成了。《朱子语类》

记载,包拯幼年在一僧舍读书,出入必经一富人门,富人每候门邀

座,请入用饭,其意甚殷。但包拯以其“富人”,恐“为他日累,

不肯“妄与之交。”(卷129)

包拯到京城去选官时,有材料说他住的地方与宰相吕夷简同里,

吕知道他是个人才,想见他,罗为己用。但过了几天,包却未去拜

见,选了一个知县,便朝辞赴任去了。(273页)说明他不愿开后门,

不肯在达官贵人面前低声下气以求提拔,用事实证明了他“直道是

身谋,无贻来者羞”的誓言。

包拯出仕后, 从地方官作起,历任要职,所到之处无不清廉自

守。在知端州时,当地出产的贡品端砚,素来是文人学士达官贵人

喜爱的宝物,但作为父母官的包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

一观归,”不想用它作为结交权贵的礼物,也不想自己收藏有损清

白的名声。后来,一直坚持这样作。“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宋史本传》)

包拯不仅自奉廉洁, 清操自守,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孙,立

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

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187] 七十年代

合肥包拯家族墓的发掘,用事实证明了这种要求是贯彻执行了的。

包拯夫妇墓中,并无贵重遗物。其子包绶墓志铭说,“公生平清苦

自守,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

公可谓能克家者。”其孙包永年,虽累任主薄、县尉、知县等职,

但其墓志铭说,他死后,“发所私,了无蓄遗,故丧葬之具,皆二

弟力营之。于是益知公生平刻苦,自筮仕以迄于终,曾无贪求苟得

于下也如此。”

包拯确实是个清白正直的人。 没有见不得人的地方,因此他也

就敢于对当时的种种腐败现象,加以揭发批判,进行严肃处理,收

到一定的效果,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好评。

这样, 我们就对包拯在复杂的仕宦生涯中,为什么官运亨通,

保持不倒的原因,得到一些可以理解的答案。表面看来,包拯的性

格刚毅,很容易得罪人,坚持原则到了不通人情的程度,他既不想

随波逐流混日子,又不愿同流合污图升官,还想要有所作为求发展,

是很难行得通的。然而,历史事实却告诉我们,他竟然走通了,这

里面究竟有什么奥秘?或特殊的背景呢?我们没有发现。于是我们

想大概是,由于他惟其爱国,尽管言词激烈,但无异心,因而皇帝

可以容忍,予以采纳;由于他惟其爱民,尽管官居高位,但无架子,

因而得到民众拥护,表示支持;由于他惟其正直,虽不与人苟合,

但不偏袒,因而没有卷入党争,免遭攻击;由于他惟其廉洁,虽有

方便条件,但不谋私,因而没有把柄可抓,保持清白。这就是他在

伴君如伴虎的专制时代,没有被皇帝罢官;在朋党大纷争的北宋政

坛,没有被浪潮卷倒;在官民隔阂的封建社会,没有被民众抛弃;

在贪污盛行的腐败环境,没有被污染的根本原因。他的官运不倒,

绝非不易解释的偶然,从某种程度上考虑,应该是事在意中。

千百年来, 每当人们遇到腐败逆流弥漫政坛,忠贞之士遭受压

抑,广大民众溺于水火,正气不得伸,有冤无处诉的时候,便想到

了这位敢说真话,敢斗邪恶,为民请命的清官,希望上天鉴临,惩

治邪恶,驯致太平。其心可悯,其意可嘉。让我们满足人们这点小

小的愿望吧。还包拯以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他留给后人的遗著,

发扬他的可贵精神,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认为

这是自己的责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613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神话与文学

1、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页。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

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包拯 包拯断案的故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

宋朝“妇人之见”成就了包拯之“状元”:作文与治国之

优秀作文观与优秀人才观陈继英在我国,人们对包拯的大名妇孺皆知,然而,包拯如何得中状元,却少有人知,“妇人”如何论作文与治国之才更少有人知,关于优秀作文与优秀人才观的“妇人之见”更无人提过。最近中央电视台四套每晚播出的《大宋

包拯铡包勉的三大历史遗憾 2015三大遗憾

包拯铡包勉的三大历史遗憾秋点兵近来,感觉空虚,想高雅自己,提高品位和层次,所以闲暇之余就欣赏起国粹京剧来了。《赤桑镇》是国粹京剧的代表曲目之一,讲的包拯年幼失去父母,由嫂吴妙贞抚养成人。吴子包勉任萧山县令,贪赃枉法,包拯秉公将

包拯简介 包拯怎么死的

【个人档案】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号:包青天;包家;黄河清;包公;包龙图;包黑炭。  籍贯:安徽合肥  特征:额头上有个月形记号,而且脸比较黑。(此特征为小说杜撰,并非真实)  生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  属相:猪  生日:夏历三月二十三

声明:《包拯影响后世的精神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网友逢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