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悟性论新译 达摩大师悟性论

原文: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译文:道以寂灭为(本)体。修行以离相为宗(旨)。故(佛)经说:“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就是觉的意思,人有(灵)觉(之)心,(这心)得(成)菩提道,故名为佛。(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以)知(道)有相是无相之相。(这个相)不可以眼见,(只)唯可以智知。若闻(知)此法的人生(起)一念信心,此人因为发(这)大乘(心),乃超(越于)三界(之外)。三界就是贪嗔痴,返贪嗔痴成为戒定慧就叫做超三界。

原文: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菩萨所行之处也。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译文:然(而)贪嗔痴亦没有实性,但(依)据众生而言。(若)能返照(自心)了了(明明白白),(所)见(到的)贪嗔痴性就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佛)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所有佛都是从本心而来,本心也常被贪嗔痴三毒心所包围,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就成为世尊。)三毒就是贪嗔痴,大乘最上乘就是菩萨所行,是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乘是用船来做佛渡众生的比喻,大乘最上乘比喻大船可以渡很多的众生,小乘是比喻小船只可以渡小量的众生)(佛)经云。“无乘为佛乘也。”(佛渡众生而不着于心不取于相所以叫无乘)

原文: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心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译文:(假)若人(们)知(道)六根不(真)实五蕴(也只是)假(借的)名(词),(周)遍(全身)体(去寻)求必(然)无(确)定(的)处(所),(应)当知(道)此人(理)解佛语。(佛)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不忆(念)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然明)了此言的人行住坐卧皆是禅定;知(道本)心是空(寂)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弃)心(外所拥有的一切而毫)不吝(惜)名大布施。离(开)所有的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所)谓(超)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然)作此(领)会的人一切诸相不离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愈,此皆(是)大禅定力(的功用)。

原文: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译文:凡(是)将心(向外)求法(的都称)为迷,不将心(向外)求法(的称)为悟;不(粘)著(于)文字名(为)解脱;不染(着于)六尘名(为)护法;出离(于)生死名(为)出家;不受后有名(之为)得道;不生妄想名(为)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相处名为彼岸。迷(失自心)时有此岸,悟(解自心)时无此岸。何以故?(因)为凡夫一向住此(岸),若(然)觉(悟)最上乘的人心不住此亦不住彼(金刚经说:应无所住生其心),故能离于此彼岸。(假)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

原文: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其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译文:(心生)烦恼名众生,(心开)悟解名菩提。(众生与菩提)亦不一(样)也不异(样),只(相)隔(于)迷悟(之间)。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在)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佛)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意思就是在平等法里凡人和圣人都是做不到的,只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才能够做到。)(假)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才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的缘)故。

原文: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即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译文:是因为小乘人妄(想斩)断烦恼和妄(想进)入涅槃为涅槃所(拘)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又不离空,故(而)常在涅槃。涅槃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以)知(道)涅槃就是空心。诸佛入涅槃就是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就是无烦恼处。

原文: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寂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译文:(所谓)空闲处就是无贪嗔痴。贪(成)为欲界、嗔(成)为色界、痴(成)为无色界。若(果有)一念心生(起)就(进)入三界,(这)一念心灭(时)就出三界。是(以)知(道)三界(的)生灭和万法有无皆由一心(所生起)。(但)凡言一心(是)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假)若知(道)心是假(借的)名(词)无有实(际的身)体。即(刻)知(道)自(己)寂(净)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起)心(念)名(之)为有;小乘一向(消)灭心(念)名(之)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也未曾灭心故名(之)为非有非无心,(此)非有非无心名(之)为中道。是(以)知(道)将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将心学法则心法俱悟。(注:法无心者得也是无心者通)

原文: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译文:(但)凡迷者迷于(求)悟,(求)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道)心(是)空无(的)即(时)超(越)迷悟。无有迷悟(时)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能)自(己生出)色,由(于)心(的缘)故(生出)色。心不(能)自(己明白)心,由(于)色(的缘)故(才能明白)心。是(以)知(道)心色两相俱有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这才名真见。真见是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而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原文: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心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

译文:凡夫所见(的一切)皆名(叫)妄想,(尝)若寂灭无见时始名真见。(在)心境相对(时)见生于中。(尝)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故(而)心境俱净(时)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真解。

原文:夫真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译文:真见是非直(接)见于(眼所)见,只见于(眼)不见。真解是非直(接)解于(理性的理)解,只解于(理性的)不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始名真解。解与不解俱(是)非解。(佛)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意思是用理性去思维的叫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时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时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时则(所有)法皆(是)妄。若法逐于人时则(所有)法皆(是)真。

原文: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

译文:所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念)不生(佛)法而(佛)法不生(于)心(念)心法两寂故常在定(中);众生心(念)生(起)则佛法灭心(念)灭则佛法生心(念)生(起)则真法灭心(念)灭则真法生。已知(道)一切法各不相(隶)属是名得道人;知(道)心(念)不属一切(佛)法此人常在道场(中)。

原文: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

译文:(众生)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本)性(是)空(的缘)故。(众生)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犯了罪(也)无罪。何以故?罪无处所(的缘)故。(佛)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业)因(为)疑惑而生(起)。若作此解前世罪业即为消灭。(众生若)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

原文:修道之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俱不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译文:修道之人(心)不(向)外求道。何以故?知(道)心(就)是道。若得(本)心时无心可得,若得(至)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念去)求道皆名邪见。(众生)迷时(以为)有佛有法,悟(时方知)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修道的人身灭道成。亦如(某)甲折树生此业报身(而)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离)生死,亦不得爱(乐)生死,但(于)念念之中俱不妄想(注:所谓不妄想是指念念中不分别,不分别有无不分别善恶不分别美丑。),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原文: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

译文:(当)眼见色时不染(着)于色,耳闻声时(亦)不染于声,(这样)皆解脱。眼不着色时眼为禅门,耳不着声时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系缚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照)色的人色不生于心而心不生于色就是色与心俱是清净。

原文: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译文:(在)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当)众生造作妄想(时)以心生心(念)故(而)常在地狱。菩萨(聚精会神地)观(照)察(看自心生起的)妄想,不以心生(分别)心故(而)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分别的)心(念)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分别)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原文: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

译文:若一念心起时就产生有善恶二业,(这时就)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时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因)为(身)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而)胸臆空洞与天同量(广大)。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自)心(就)是涅槃。若(言)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

原文: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译文:一切烦恼(可以成)为如来种子,(只)为因烦恼而(获)得智慧,(所以)只可道烦恼生如来而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以)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比)喻为谷。佛在心中有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时佛从心出;朽腐若尽时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有如)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有如)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原文: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此处。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而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译文:心中有三毒(存在时)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存在时)名国土清净。(佛)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无有此处。(意思是指有三毒心存在是不可能成佛的)”不净秽恶就是无明三毒(贪嗔痴);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心,(在清净觉悟心中)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心)所言(的一切)即(使)尽日言也是道,若能有其(心)所言即(使)终日(沉)默(不语)也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的人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在三昧(之中)。若知时(机)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机)而默默亦系缚。是(以)故(知)言若离相时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时默即是系缚。

原文: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来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即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即渡非法。则是法也。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1)。宁移贱称。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2)是也。

译文:文字(在)本性解脱时文字不能系缚(否则)系缚自来(于)文字。法(本来)无(有)高下(之分)若(然)见高下就是非法。非法(比喻)为筏,是法(比喻)为人。筏(就是如果)人乘筏则渡非法(而成为)是法。若以世俗言之即有男女贵贱(之分别);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之分别)。所以天女悟道而不变女形;车匿解真也不改贱称。这不但是男女贵贱皆由一相(生出)。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就是十二入。

(注:(1)车匿解真是佛经中的典故:车匿即由非有非空门而证得道法。上记之中,昆勒论、车匿所用论并未传于我国。

(2)十二入 在<三藏法数> 中的 解释::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於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於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於耳,是名声入。〔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於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於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於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於意,是名法入。

原文: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译文:离(开自)心无佛,离佛无(自)心;亦如离(开)水无(有)冰,亦如离(开)冰无水。言离心无佛非是远离于心而是使(之)不着(于)心相。(佛)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讲的)即是离心相。离(开)佛无心言(的是)佛从心(生)出。心能生佛,然(而)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而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的人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的人未见佛而先见(到自)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且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且会)被水所迷。

原文: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译文: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一样)。(自心)为三毒所烧的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的即名菩提。(水)为三冬所冻时即名为冰;(冰)为三夏所消时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同理)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白地)知(道)冰性即是水性而水性即是冰性。(同理可知)众生性即(是)菩提性,众生与菩提(是)同一性犹如乌头与附子(是)共(同的)根(只是采摘的)时节不同(故称谓不同)。(因众生心的)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蛇化为龙而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也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原文:真众生度佛与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是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是悟解灭烦恼。非无烦恼就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也不在中流。中流比喻小乘人,此岸比喻凡夫,彼岸比喻菩提。

译文:真(正的)众生度佛与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是(由)烦恼生(起)悟解;佛度众生就是悟解灭(除)烦恼。非无烦恼就非无悟解。是(以)知(道)非烦恼无以生(起)悟解;非悟解(后)无以灭(除)烦恼。若(众生)迷时(由)佛(来)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六祖坛经有: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成就的缘)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有分)别。(众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然)知心空(而)不见(于)相则(远)离迷悟,既(然远)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也不在中流。中流比喻小乘人,此岸比喻凡夫,彼岸比喻菩提。

原文: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

译文:佛有三身就是化身、报身与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出)现;修智慧即报身(出)现;觉无为即法身(出)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就是化身佛;断惑修善雪山成道就是报身佛;无言无说湛然常住就是法身佛。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是(根)据人(才)智有上、中、下(三等随缘解说)。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
达摩悟性论新译 达摩大师悟性论

原文: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

译文:上上智人(自心)内照圆寂明心就是佛不(须)待心而得佛(智),是(以了)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获)取不可(言)说,这就是解脱心成(就)于大道。(佛)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了。众生造业而业(又转过来)造(就)众生;今世造业而后世受报(再)无有(解)脱(的)时(候)。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后)报。(佛)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讲空话?人能造业而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则业与人俱生(起);人若不造业则业与人俱灭(除)。是(以了)知业由人造而人由业(转)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因)由(转)人(下一)生;亦如人能弘(扬至)道而道不能弘(扬)人。今(日)之凡夫往往造业而妄说无(后世的)报(应)。岂不苦哉?

原文: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译文:若以至理而论(说)前心造(业)后心(受)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业)即后心无(受)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佛)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注:虽然相信有佛但是讲佛苦行的就是邪见,虽然相信有佛但是讲佛有得到很多的叫做名信不具足也叫做一阐提。)”(但凡)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就使凡夫成(为)圣人。

原文: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既须早求人天之喜,无令两失。

译文: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而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佛)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佛)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而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佛)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尽(是因)由一心而(生)起。若(然)心相内净由如虚空(立)即出离(了)身心内(的)八万四千(种)烦恼(的)病(的根)本。凡夫在生(的时候担)忧死(神的降临)(在面)临(吃)饱(的时候忧)愁饥(饿的到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而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的人既须早求人天之福无令两失。

http://www.putixin.com/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3NDc2MjY4.html?f=537932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39aJWhBHPE/?fr=rec1&FR=LIAN&refid=affb4ae62e66d53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17740.html

更多阅读

《楞伽经》说什么? 楞伽经

《楞伽经》说什么?应春花秋月仁者要求,简单说几句关于如何理解《楞伽经》的问题:四卷本楞伽经是六朝刘宋元嘉年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所译,相传此四卷楞伽,即是中国禅宗的老祖宗达摩大师传给其弟子慧可用来印心的版本,今依太虚大师详

白话文: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十地品之一【题 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在《十地经论》中的解释,此卷分为八

《罗织经》新译全本 世说新语全本全注全译

《罗织经》新译(全本)维真氏 2009年8月【译者按】本人对《罗织经》部分原文的理解与坊间可见的译文有所不同,所以重新译过。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如转发、引用、刊载本译文,务请说明出处。《罗织经》著者来俊臣等均为唐武则天时期的酷吏

南怀瑾:禅宗概要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禅定”的原名为“禅那”,又有中文的翻译为“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

声明:《达摩悟性论新译 达摩大师悟性论》为网友带泪的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