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喜剧---我与拿破仑 意大利式喜剧

意大利喜剧---我与拿破仑 意大利式喜剧

最近迷上了一款叫《哥萨克2——拿破仑战争》的老游戏,游戏中那一队队整齐的方阵、一门门崭新的加农炮,还有在战鼓声中那一次次的有节奏齐射和一轮轮奋力的肉搏,真是叫人大呼过瘾!同时个人也趁着热乎劲儿粗略的普及了些有关于拿破仑同学的一些光荣事迹。而以上这些的引子便是下面我要介绍的这部我看了两遍的06年意大利电影。(当然之所以看两遍是因为在第一遍时没看懂,呵呵,够衰啊!)那么首先还是我一贯的习惯,引用一下网上的介绍吧:

1814年,被流放到厄尔巴岛的拿破仑,来到这个小岛后,受到岛上的居民和贵族们的热烈欢迎。马丁诺·帕普科希,Portoferraio的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学校教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自由意志主义者。他钟情于男爵夫人伊米莉亚,并且十分憎恨前独裁者,甚至想杀死他,因为他曾经背叛了革命的理想,并且为那些曾经在整个欧洲战争流血牺牲的年轻战士们报仇。
正好他得到一个书记员的职位,能够为这个新的“厄尔巴岛国王”效力,马丁诺·帕普科希心中暗自设想了不可告人的行动计划。不料这位高贵的人却远远要比原先设想好的计划复杂得多。厌倦了放逐的生活,或许还有可能已经感觉到这位年轻的革命者的敌意,拿破仑自我解嘲似的大笑起来,好让马丁诺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末路英雄,彻底的失败、疲惫不堪并且充满了悔恨之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马丁诺·帕普科希措手不及……

引用完毕(看来我不愧是一个懒人啊!哈哈!)其实我对看外国电影有一个称不上规则的规则:韩国电影我从来都是随大流的看,因为我觉得他只配这这么看;日本电影我经常自己看,因为日本人的观点从来都是很偏激孤立所以只能按个人所需来看;国内、欧美的电影我从来都是杂烩的看,因为国内电影对于我尚待开发,而我对于欧美电影也尚待开发。好在我大学同寝的上铺是一个被称为“电影达人”的高手,在他对我们整个寝室的电影手法普及课中,倒是真正地让我学了两手。在这里我就卖弄卖弄我这套花拳绣腿吧。

伴随着一个莫名而诡异梦境的结束,我们的主角马丁诺·帕普科希开始了他新的一天,在这个微观而近乎独立的厄尔巴岛上,他恐怕再平凡不过了。而他唯一有异于常人的就是他的那份青春,那份沉浸于当时法国大革命思潮下的“自由”青春,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而就像“绝对自由”总会出现“不和谐”的束缚一样,敌人总是存在的,这次他们的共同敌人就是那位被冠以“窃取革命果实”并叱诧风云影响着整个欧洲并还时不时“托梦”却又要背对着他的那位袖珍巨人兼科西嘉的小怪物——拿破仑.波拿巴。而伴随着隆重的欢迎仪式(仅限于此岛)和小船的靠岸,故事便在这位落魄皇帝和平凡主人公之间开始了。

我们的主人公总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藐视敌人的机会,比如在课堂上的文字游戏,当然他也付出了“扰乱教学秩序”的代价,他的哥哥一直期望他能继承家业,而他却嘲笑他哥哥的墨守成规、平平凡凡并以他"伟大的目的"为借口逃避那份本该属于他的远航,他姐姐为他好可他却嘲笑他姐姐守身如玉;总的来说他就像一支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不时发出着嗡嗡的乱响,还散发着那股青春的乳臭味,离他越近影响就越大。但家人总归是家人,她姐姐太了解弟弟了,那份关于男爵夫人的质问,顿时使他无言以对,直接跑出了家门。但是并非所有的地方都不能容纳他的青春,至少那位男爵夫人需要这份青春的冲动来呵护,但.......也却也仅至于此。于是他再度无家可归,不过正像我们所说的那句“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总之一份诏令便使他获得了与他仇人朝夕相处的机会。带着这份意外的收获,他径直来到了他所敬仰的导师家中并开始滔滔不觉戏说着他的不平凡,可是谁想到这位启蒙了他思想同时真正对拿破仑怀有血海深仇的老人,非但不对他投以同情的目光,还对他这种毫无目的的轻狂态度大加斥责。(或许仇恨终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吧。)于是我们的主角只能可怜的露宿野外了,但在亲人的“强迫”下他最终回到了他曾愤然离去的家。同时也带回了一份伟大的计划——刺杀拿破仑为他那些年轻的战士报仇。

第二天,他便进入了这王国的中枢,终于要面对这位科西嘉的小怪物了。可就在见到本尊后他却很难与旁边那副著名的拿破仑穿越圣伯纳山口的画像联系起来。可怜的主角啊,看来就算他的敌人都不再是完美了,在真实面前他再一次受到了打击。再看看这位伟大而落魄皇帝,用他的话讲:“看我缺少了什么?肚子太大,头发太少,眼睛呢?我的眼睛还像鹰一样锐利吗?说实话,我从来不觉得我有像鹰一样锐利的眼睛。”这还不算完,即便是在工作结束,他还要面对着那一个个对皇帝抱有无限好奇人们的发问,真不知道他是该忠于自己理想还是该享受这份无愧的荣誉?于是马丁诺最痛恨的“平凡一天”就这样度过了。但这只是刚刚开始.......

新的计划伴随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庄严的乐曲声和人们的“簇拥”下,皇帝陛下开始建设起他王国,在那一口十分蹩脚的法语指挥下,大家被忙得团团转。可皇帝却忙里偷闲来到石崖用单筒望远镜寻找并发现了他的家乡——科西嘉来,当看他回忆童年并说将贝壳献给妈妈的时候,那表情是在是Q的可爱,就像一只肥肥的浣熊。(个人觉得)当然我们的马丁诺也瞄准了机会,但是结果却是令他自己都莫名其妙。没办法他只能继续跟着他的敌人视察集市,并由拿破仑亲自为他上了一堂政治课。

此后无论是在打猎途中还是其它的地方,他又接二连三的遭受失败,好像总有那么一道若隐若现的墙,把我们的主人公同这位伟人阻隔,这让他郁闷到了极点,当然男爵夫人总是会别出心裁地来安慰他,但他仍然不清楚这份情感到底算什么?这时他哥哥的那条船遭遇海难的消息传来,面对现实毫无办法的他终于在与拿破仑的争吵中爆发,可结果却是他得到了拿破仑的全力帮助来搜索他哥哥。最终他哥哥的平安归来,并且在游历了世界后灵感大开决定写一部鸿篇巨制。此时的的马丁诺虽不再那么内疚,可在听到他哥哥的所见所闻后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惭愧,毕竟当作家曾经是他的梦想。但总之,虽然马丁诺心存感激,但这却并不能妨碍他实现他所谓的崇高理想。

就在一个正可以体现他心情的雨夜。正当他为现实的打击所极度不爽的时候,他却听到了拿破仑对自己所做作为的忏悔,这令他激动不已。似乎世界再次回到了他所希望的轨迹上,但他启蒙老师对拿破仑复仇行动的失败,使他在一次感到自己的无力,虽然拿破仑向他保证不会再有残酷的战争,但是伟人的“兑现”却仍然无法改变他老师被枪决的“合理判决”。当昔日的学生成为今日的刽子手时所有人都在痛苦的面对这一不可违背的现实。而这些终于再次使马丁诺燃起了复仇的火焰。可是就在他终于真正的抱着觉悟付诸于行动的时候,拿破仑却再没有时间赔他呆这个小岛上了。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位枭雄的回归。同样在拿破仑的床上同样有东西等待着马丁诺的发现,那就是他曾经送给男爵夫人的玩具熊。于是就在他感到被彻底的愚弄的同时,真实的世界变得未经分明了..........

马丁诺继承了家业干起了运输,并让他那思如泉涌的哥哥专心写作,他的姐姐也终于安心的嫁给传令官了,他自己也和那个倾慕并爱护着他的佣人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孩子,当然还伴随着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的再次放逐以及男爵夫人那些不期回复的信件。但这些似乎对于现在的马丁诺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而那支曾经不翼而飞的手枪的再次出现又令我们的主人公如有所思。

终于到了电影的尾声,我们的马丁诺在雨中看望他的老师,同时也将他曾经的“武器”深埋于怀念之中,是啊,假如写作只属于那些经历丰富的人。而世界之属于拥有野心和能力的人,而偷情只属于那些地位高贵的人,假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是如此秩序的话,那这份武器又有什么用处呢?就在我们的主人公即将告别前人的足迹,进入前方那一望无际的森林之时,我最爱听的欢乐颂突然响起,而伴随着这份(在我看来)包容一切的音乐声,主人公愤然回头,飞奔回来重新拾回自己的武器。而在个人看来这可能正是电影中我们主人公最不平凡的财富,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财富,而这份财富正是思想的解放。在个人看来这份思想的解放决不是现在人们对于“自由”、“民主”这些时下对于中国十分时髦的词汇驾轻就熟的运用。而是人们真正对于世界认识的一次突破。这其实是一份真正的飞跃。这点从电影《骇客帝国》,《加勒比海盗》,甚至是《怪物史瑞克》等等一些欧美电影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其实耶稣受难所换来的并不只是那绝对的善,实在是换来了人们人们脱离茫然的不安后对于善恶的自由选则。(至少在一部叫《炽天使》的电影中,导演是借着天使之口说出的。)

至此请允许我用一个蹩脚的比喻来YY思想:

思想像一条巨龙,年轻人乘坐它遨游世界,穿梭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谁让他们的青春无处寄托:对于成年人,巨龙折断牙齿剥下鳞片为他们铸成利剑和盔甲,因为现实的生活需要他们披荆斩棘;当人们老了,巨龙则静静的守护在他的身边,因为他们需要这份希望的支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3230.html

更多阅读

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相逢是首歌,相聚是种缘,从相遇到相识,从相知到相守,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在岁末年初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首记忆中的美好,分享心中的故事……我与她“一见钟情”□ 张学勇第一次见到《中国教师报》,是在2006年的春天。那年,学校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 胡子宏生命日记全部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衡水好友郭俊禹的一篇《我与胡子宏唱反调》,引起了我的思考。老郭发这篇文字前,曾经征求了我的意见。我读后,没觉得有何不可。本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所谓殊途同归,逮住耗子是好

罗立为:我与焦国标的交往……

【罗立为:我与@焦国标的交往……】2014.8.14.与焦国标在北京延庆“四季花海”……(于浩宸摄)那年中秋时分,我到木樨地寓所拜会@康国雄老先生。康老迎门,济济一堂精英,我座位正对着的红夹克先生,康老介绍:“这是焦国标……”分手时

转载 《我与地坛》全文,史铁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

高中一年级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那时候才真正感觉自己是以一个“人”的状态存在!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灵魂!自此读了史铁生的大多数文章。来北京第一个“景点”即是地坛,我想看看在史铁生笔下出现无数次的园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声明:《意大利喜剧---我与拿破仑 意大利式喜剧》为网友领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