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转载) 最后一个匈奴全文阅读

作者:赵琅

黄河裹挟着陕北高原的泥沙滚滚而下,冲刷淤积造就了黄河中下游千里大平原,也成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是从这里一路顺流而下,后来的周、秦也是从这里、沿着这条路线创造了辉煌的伟业。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转载) 最后一个匈奴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回过头来遥望那块神秘的高原,她的脚下一律是厚重的黄土,岁月的刀剑已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黄河肆意奔流,带走了丰富的营养。她的背后是一望无尽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在昏黄落日的照耀下,枯黄的衰草点缀着苍凉的戈壁,我们的耳畔仿佛回荡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悠远哀婉的歌声。

  这是一块神秘的高原,隐藏在她身后的是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玄机四布。在我的记忆里,这里始终与悠扬苍凉的信天游,奔放欢快的腰鼓,高亢嘹亮的唢呐以及有着巨大隐喻意义的窗花连接在一起的。清廷御史王瑞芬在视察陕北高原这片神秘的高原后,给慈禧上的奏折中说到:“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这是十分经典的一句话,我们似乎找到了解读这块神秘高原的一把钥匙。

  从地理位置上看,陕北高原正处在我国西北的一个制高点上,对中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鸟瞰之势。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带。数千年来,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民族冲突、融合成了这块高原上的主旋律。从严格意义上讲,延安以北黄土丘陵区和长城沿线风沙区,很难找到纯正的某一民族的人。公元2世纪,强悍的匈奴人在东汉汉人政权的打击下,又分化成南北两部分,南匈奴最后归附东汉王朝,匈奴十数万人内迁到长城以内定居,从而也完成了这块高原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这块高原上的人们骨子里分别流淌着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血液,两种血液融合激荡,造就了他们迥异于他处的性格。他们既钟情于土地,勤于耕作,留恋故土,同时又不安分守己,勇于冒险,游走四方。陕北高原上的滚滚泥沙带给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丰厚的营养,而陕北高原则是块贫瘠的土地,荒疏的植被,干燥的气候常常使这里的人们食不果腹。没有优越的农耕条件,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外面宽广的世界。

 少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束缚,多了些原始的野性。这里是躁动不安的土地,如果遇到动荡的年代,这里则成了风云际会的高地。就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中国红色根据地丧失殆尽的情况下,是这片神奇的高原,独自撑起中国革命的大旗,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共和国成长的摇篮,这里的人们与中国的历史相遇,谱写出绚丽的乐章。

  我庆幸终于能有这样一部作品来反映陕北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在我眼里,陕西作家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分明就是一部高原史诗。

  小说的开头以两个风流罪人所演绎的故事为楔子,这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一支令我们十分敬佩的匈奴人的队伍,在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接壤地带行走,他们是最后一批匈奴。他们在某个年代里,在神秘的中国北方原野上消失了,从此他们也神秘地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中。本来故事应该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发展下去的必要。可偏偏有那么一个年轻的匈奴士兵,当匈奴的队伍行进到“吴儿堡”,这个匈奴人专门用来安置俘虏来的汉人的村寨时,他悄悄地离开了队伍,同“吴儿堡”赶牛踩场的姑娘演绎了一场奇异的爱情故事。当他们的孩子,带着小拇指光滑的匈奴人的特征降生时,第一声啼哭便带着“高原的粗犷和草原的辽阔”。于是,“吴儿堡”便世世代代演绎着人间悲喜剧。

  时光流转,到了上个世纪初,“吴儿堡”那两个风流罪人的后代杨作新,靠着父亲积攒了多年本来打算用来盘窑的血汗钱,开始了求学之路。从此,这个“吴儿堡”的匈奴娃走向了外面广阔的天地。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动荡年代,杨作新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溪,欢快地投入到时代的汤汤大河中,投身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后来,杨作新却死在了自己人的牢狱里,历史又一次将诡谲的面容呈现给我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3576.html

更多阅读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林煜轩 耿煜轩微博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这几天,我读了《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深受感触。书上讲了一个叫潘冬子的男孩,他的亲人纷纷与“白狗子”做抗争。他爸爸是红军,后来北上打鬼子去了,他妈妈在一次与“白狗子”的战斗中牺牲了,然而那时她的党龄只有一天

《高贵的施舍》读后感_余子恩 高贵的施舍

《高贵的施舍》读后感鄂州市东沟镇中心小学  余子恩今天,我读了《高贵的施舍》这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一个失去右臂的乞丐来乞讨,可是女主人却要求他“出卖”自己的力气,乞丐无奈之下,只好动手,并获得了20元钱的酬劳,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

《爱怕什么》读后感 爱怕什么 全文 毕淑敏

《爱怕什么》读后感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毕淑敏”这样的女作家,但真正接触她还得从本学期的第七组课文说起。第七组课文都是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教材选编了她的一篇文章《学会看病》,选读课文也有她的文章《剥豆》,就连目标与练习中也有

声明:《《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转载) 最后一个匈奴全文阅读》为网友丿丶王灬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