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是明崇祯太子“朱慈烺”而非“曹雪芹”?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

世界名著《红楼梦》自诞生以来就备受瞩目,二百年来,评点派、索隐派、题咏派、考证派等研究络绎不绝,对于《红楼梦》作者的猜测和探索一直层出不穷、众说纷纭,现存在曹雪芹、曹頫、洪昇、查继佐、吴梅村、朱明末系隐王等多种说法,也有人索隐出《红楼》故事是“明珠家事”、“张候家事”、“康熙朝政治状态”、“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作者自传”等,而经过笔者三十余年的研究表明:

《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崇祯朝太子朱慈烺,他在明末战乱中逃出,后改名为俎云阳,隐居于今河北省乐亭县冯家哨,而《红楼梦》中“贾府”“大观园”及四大家族的参考原型也皆在乐亭。在康熙初年南明小朝廷相继灭亡后,太子感到以自身力量实现宏伟大志无望,于是以“石兄”、“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为笔名、化名,写作“怀金悼玉”的治理之书《红楼梦》,寄希望于后人身上。因此,《红楼梦》其实就是“朱楼梦”,是借才子佳人的故事,写朱明王朝三百年江山社稷突然幻灭的南柯一梦,以悼故国之悲,怀亡国之恨,讽清初之政,悟万事之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原著中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因此,曹雪芹也是当前各界公认的作者。然而曹雪芹是谁?他的身份如何?目前众说纷纭,终无定论。据笔者考证,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真实作者。

首先,据“曹学”纪年,由曹雪芹朋友敦诚于1764年2月2日之后写的挽诗中“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可推知,曹雪芹生于清雍正二年,而这距曹家雍正五年被抄家仅四年不足,一个虚岁四岁的孩子如何有“鲜花著锦、烈火烹油”尊荣生活的回忆,如何创作出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现实主义悲剧?而开卷所说的“曾历过一番梦幻”若非指其抄家,则更无他指。

其次,由现在红学界公认的、流传最早的《红楼梦》抄本甲戌本中对乾隆皇帝“弘历”的名字无避讳可知,此版本形成于乾隆朝以前,应为前朝甲戌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又据第五回元春判词可分析出《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康熙元年1662年之前。此时被认为是曹寅孙子的曹雪芹尚未出生。

第四,清代上层学者玉研农早已表示《红楼梦》是部“糟蹋满人”的书,而作为世代受满清皇帝恩宠、执掌江宁织造数十年的正白旗包衣曹寅的子孙,即便家道衰落,又怎能在作品中大骂满清朝廷?在康乾文字狱鼎盛之时,如此具有政治意味的著作中又怎可署作者真名呢?与此同时,以“曹雪芹”一个真名与四个化名混在一起也极不符常规。

第五,作品中多处涉及皇族家事,如贾妃与贾母王夫人的对泣,皇宫内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奖惩制度、婚嫁内选等各项制度礼仪,被抄家的五品官后代曹雪芹是无从得知的。

最后,作者在著作中反复表露“生于末世运偏消”,脂批:“感叹句,自寓”。若按“曹学”纪年,当时清入中原,进入康乾盛世,不存在末世,唯一可解释的就是朱明王朝的末世。作者是朱明王朝遗民,化名曹雪芹(“曹”姓与“朱”姓同宗),借爱情故事,暗写朱明王朝的衰亡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红楼梦》作者真实身份——明末太子朱慈烺下落之谜

据《明史》可知,崇祯朝太子朱慈烺,生于1629年二月初四,为周后所生,崇祯三年(1630)立为太子,十岁正式出阁读书,崇祯帝为培养其成为一代明君,选调方逄年、吴伟业等全国最好的醇儒名士十六人作为太子的老师,并常带太子参加各种国务活动,教其阅读和批改奏章,这些都为太子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明末那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崇祯为给大明保留一丝血脉,命太子换上平民衣服出城,自己与太监总管王承恩自尽于煤山。太子在逃亡中被农民军捕获,不久,李自成携太子、定王参加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败北。从此,太子的下落成了难解谜团,虽然南明小朝廷和清初都出现太子案,但最终都证实是假。

“甲申之变”至今三百余年,太子下落仍是团团迷雾,有人说太子被清廷所杀,有人说太子被吴三桂所杀,有说太子随李自成兵败、不知所终,有说太子逃出后出家为僧。据笔者考证,太子朱慈烺逃脱后隐居乡下,首先建立家庭,过平常人的生活,然后在明遗老帮助下着手置办铁匠炉、打造兵器,为实现反清的大志做物资人员储备。

纵观《红楼梦》全书,帝王之气显露无疑。作者开篇便运用“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并用脂批“补天济世,勿用常言”暗示主人公的帝王身份。

其次,人物取名暗藏玄机。贾宝玉是贾府接班人,暗指太子自己。其父名政,隐皇帝;其母王夫人,即帝王的夫人;妻子薛宝钗称蘅芜君,用汉武帝李夫人典故暗指帝王皇后身份;他爱慕的林黛玉称潇湘妃子。而宝玉自称“怡红公子”,红隐朱姓,“怡”是朱元璋的燕王支,也是帝王支子孙起名排行辈的第十三个字,暗指宝玉即作者自己是朱明王朝的第十三代太子。

第三,贾府、大观园建筑、园林有皇宫气派,室内设置、奴仆配备、衣着颜色、服侍图案等均为皇家专用,其亭台楼阁、匾额题词等也暗射了帝王之家。再者,秦可卿丧礼、贾母大寿、祭祀、生日、看戏等礼仪风俗也均为皇室规格。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四,由“娄东诗派”和明朝遗老的诗词可见,太子朱慈烺在战场逃脱后隐居在今河北省乐亭县,按其父遗嘱改名为俎云阳。俎,一方面为朱的谐音,也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祭器,以此为姓是对祖宗和家族的祭奠;另一方面,俎作砧板解,如俎上肉,表明太子当时受压迫欺凌、无可逃避的处境。他“凡有外形亲友之人,一概不见”,只暗中与明遗民联络。康熙初年,南明诸帝相继被清所灭,他预感自己反清的希望渺茫,就开始写作《红楼梦》,寄希望于后人。

《红楼梦》“一声多歌”、“一笔不写一家文字”。首先要写成一部宝黛爱情故事小说,吸引读者,保护自己和著作的流传;其次要反省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警示后人;三要揭示清朝由盛及衰、“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社会发展必然规律;最后还要记录下明末清初的历史史实和自己的一些经历。所以,太子朱慈烺把后半生大部分精力和心血用于写作此书。

自古名山大川,雄奇秀丽,萃天地精华,含钟灵毓秀之气,故常引得奇人逸士或驻足流连,或结庐而居。太平时节,居于斯地,读书吟咏,学问精进,佳句连篇;如逢乱世,僻处深山,遁入空门,参禅悟道,避祸全身。梅州东南有一胜境为阴那山,号称形似天钟,五峰耸秀,山下灵光寺三殿巍峙,与粤之罗浮、南华鼎峙东南。自晚唐高僧惭愧和尚托钵驻足,卓锡此山,创庵参禅,从此引出历代不知多少传奇故事来。

在雄伟瑰丽五指峰下的阴那山灵光寺,进寺的山道旁有一座名叫“小歇石”的大石头,石上题刻梅州先贤明朝翰林李士淳的一首《小歇石》同名诗:

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

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

驻足吟读这首意境隽永的古诗,仰观五指奇峰,俯听明溪潺潺流水,足达物我两忘的境界。然而陶醉其中者恐怕想不到:自己已触及一个历史秘密,当年李士淳提到的中原车马客,不是普通的文人骚客或叩佛香客,而是在正史中被宣告不知所终、生死不明的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这是一桩令人唏嘘的历史悬案。



(李士淳于当年带回家乡的“翰林院编修”鎏金木匾)

300年前,一个天潢贵胄身份的皇太子怎么会从远隔万里的北京皇城来到粤东深山古寺?事情还要从那个动荡的时代说起。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十八日,中国发生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次日,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自尽,一个曾经强大的明王朝统治大厦轰然垮塌。一连几天京城烽烟漫天,这天,已经年届16岁的皇太子朱慈烺在几名小宦官的陪同下,悄悄敲开外祖父周奎家的府门,试图暂避风头,再寻找机会潜出京城。然而,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眼见李自成的大顺军迅速完全控制了北京城,贪生怕死的周奎向大顺军报告了皇太子的下落,以此来换取身家性命的保全。于是两个政治上的死对头在这样的场合下相逢了,已是胜利者的李自成厉声问已为阶下囚的朱慈烺:“你的父亲在哪里?”太子答道:“已在宁寿宫辞世”,李自成又问道:“你家何以失天下?”太子冷冷地说:“因误用周延儒等奸臣”, 朱慈烺的回答虽谈不上切中问题的要害,但谈吐的神色自若和镇定的心态,让身经百战的李自成心中泛起一丝敬意。朱慈烺突然反问:“何不赶快杀掉我?”猝不及防的李自成吃惊不小,他审视这位年轻人一会儿后宣布:“你无罪,我怎么会随便杀人”,于是他下令封朱慈烺为宋王,囚禁在刘宗敏营中,一为显示自己的宽厚,二为打算将之作为政治工具以资日后利用。

朱慈烺被押送到刘宗敏的营中,一位须发斑白老者的身影让他眼前一亮,这位老者正是他的老师之一翰林院编修李士淳。李士淳因不愿接受大顺农民军政权的授官被羁押在这里。与传授了自己6年学问的老师相见,谈话间,朱慈烺得知另几位讲读东宫老师们的下落:项煜变节投靠了大顺政权,大诗人吴伟业则已逃往江南。感慨之余,既师生之谊又是君臣关系的两人商量寻找机会逃出生天。一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挟持太子出征山海关的大顺军被吴三桂联合清军击败,退回北京城的李自成明白,自己兵力大损,在北京已经无法立足,决心撤退到根据地陕西重整旗鼓,仓促撤退混乱之中,朱慈烺乘机逃脱。在混乱的北京城,明太子体验了什么是人心叵测,他盘算:“作为世敌的满洲人到来,自己决不会有好果子吃。”这时他想到了那位身受严刑拒不变节的老师李士淳。

暮春时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北国也披上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装,一辆骡子拉着的篷车在北京通往南方的官道上匆匆前奔。车上坐着的一老一少脸上忧心忡忡,这两人正是李士淳和明太子朱慈烺。他们内心没有丝毫逃出险境的喜悦,是因为在路上了解到南京传来的消息,朱慈烺的堂叔朱由崧已在南京登基继位做了皇帝,这样朱慈烺就处于尴尬的处境。路途漫长,坏消息却一个接一个传来,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宣布,把在北京投顺和被迫临时顺从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视为逆党,南明朝廷刑部同时把李士淳这类拒绝合作受到农民军严刑的官员也被定位为降贼诸臣,罪名是被囚偷息生还。

更致命的是,南京发生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假冒太子案后,南明弘光政权宣布皇太子已经在北京被满清统治者杀害。用现在时髦的网络语言形容,就是朱慈烺已“被死亡”,李士淳则是“被犯罪”,南京是去不成了,朱慈烺眼看自己从光复大明河山的一面旗帜一下子变成多余的“死人”,颓然躺在颠簸的骡车上问李士淳:“先生,太祖高皇帝的龙兴之地,孤是去不成了,哪里才是孤安身的地方,大明江山被这班乱臣贼子败坏,实在是不甘心啊!”精通经史并在宦海沉浮多年的李士淳深知眼前政治处境的险恶,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深深了解明朝皇权争夺的残酷和党争的厉害,眼下两人无一兵一卒,贸然暴露身份,不论是南明政权还是满洲政权都不会放过他们。想到这里,他小声对太子说道:“殿下,看来以后说话暂不要自称孤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是蕴藏身份,先到臣的家乡广东程乡县再作打算吧。”

几个月的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李士淳身上受的大顺军夹刑留下的伤痛渐渐痊愈,在随从的扶持下,他跳下骡车走了多日的崎岖山路,眼前的山花草木越来越和家乡松口的景物相似。他边走边盘算着下一步棋:“方今兵荒马乱,明室江山摇摇欲坠存亡未卜,自己这次回来并非告老致仕、衣锦还乡,还带着一个满口京腔的少年,回到人流如织的交通要冲之地松口,太惹眼了,极不利于隐匿太子的身份。”李士淳左思右想,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为钻研学问住进阴那山下灵光寺埋首攻书的经历,那地方远离尘嚣,又是佛门之地,自己与现在住持古镗为首的一班僧众交情匪浅,当年还亲自为灵光寺撰写了一部《阴那山志》。于是他决定把太子托名为罹难同僚的儿子送进山寺读书,同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小歇石》诗,勉励太子韬光养晦,静待时局的变化。



(广东梅县阴那山灵光寺)

太子在灵光寺隐居的最初几年里,山外的时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弘光、隆武、绍武等好几个南明政权,都在满清八旗铁骑的横扫下,像历史泡沫转瞬即灭,继之而起的永历政权虽苦苦支撑10来年,后期也是在西南地区苟延残喘,并于1661年覆灭。另一方面,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加紧诛杀明朝宗室,断绝反清力量以之作为感召旗号,强化自身的统治。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士淳看到坚持多年的反清复明活动希望渺茫,清政权也在1651年后对程乡县实施管治,为了太子的人身安全,李士淳劝说朱慈烺在灵光寺剃度出家,从此灵光寺多了一位法号为奯山的和尚。为了更好地蕴藏秘密,李士淳还与清政权派驻程乡的官员合作,装出一副臣顺新朝的姿态。他的举动不但瞒住清朝统治者,一些忠于明室的节士也被瞒住,以为他真的变节投敌。节士林丹九先生不愿臣清,穿着明朝读书人的冠服,从长潭一线天的悬崖一跃而下,留下的遗书还不忘抨击李士淳。为了守住秘密,李士淳默默承受误解和污名,临终时还写诗慨叹:“如何百世悠悠口,不谅南山赋采薇。”

身为明室后裔的奯山和尚过起暮鼓晨钟的生涯,修习参悟禅宗的佛学真谛,最初内心却很难马上做到静如秋水。一日,他仰观五指峰,想到太祖朱元璋当初以皇觉寺一个小和尚的出身,经过百战拼杀夺取天下,而今大明江山冰消瓦解,自己从皇太子的身份转变成和尚,如此不可思议的宿命轮回,令人感慨。思绪万千的奯山和尚回到僧房,提笔写下《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二首:

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

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

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

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

相传朱元璋一次与军师刘伯温对弈时,雅兴大发,乘兴出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奯山和尚诗中引用该句联,大有愧疚自己缺乏老祖宗扭转乾坤魄力之态,而寄望有位能人指点像五指峰那样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助自己一臂之力。

坚实的文化基础让已是奯山和尚的朱慈烺在佛学的钻研取得很深的造诣,30来岁就被尊为大和尚。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奯山都会举行一项太阳生日的祭祀仪式,实则是纪念其父亲崇祯皇帝殉国的忌日,后来太阳生日作为一种民俗在粤东乃至闽浙沿海一带流传开来。

四年之后,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发动的三藩之乱震动大江南北,对于这场沐猴而冠的权力之争,奯山和尚看透了吴三桂当年杀害永历帝的卑劣本质,没有贸然站出来响应。果如所料,吴三桂最终自己称帝,所建政权也在1681年被清军扑灭。奯山和尚私下与台湾的郑氏政权联络,却没有得到郑经的回应。战火停息,阴那山灵光寺又恢复了平静。这天,奯山和尚正在打坐,徒孙慧日和尚急急忙忙跑进来,低声禀道:“太师父,一队官府的人马正从阴那村逶迤而来,称要追查顺治七年,寺里为《观音座前买田点灯善信芳名》立碑刻上永历年号的事因。”奯山沉吟半晌,知道灵光寺也不是隐身参禅的安稳所在了。几日之后,因立碑的僧人冰如已在几年前的战乱中不知去向,追查事件不了了之。风波之后,奯山和尚权衡利害,决定带着慧日到书坑和金丰之间的偏僻小庙祥云庵安身。



(《阴那山志》)

1685年,奯山和尚让慧日和尚担任祥云庵的住持。随后,年近花甲的奯山和尚朱慈烺决定远游交趾,即现在的越南一带,去寻访明朝的遗民和宗室后裔,特别是凭吊老师李士淳的同年进士、揭阳人郭之奇流亡的地点,郭之奇后来被越南的黎朝政权遣送回国遭到杀害,心情沉重的老和尚借此伤悼家国之痛。根据他的徒孙慧日和尚留下嵌立在祥云庵的一块碑记,奯山和尚先来到广州的报资寺。报资寺是明朝的叛将尚可喜获清廷封为平南王后建的家庙,三藩之乱平息后,尚可喜家族在庙里的坟冢已被平夷一空。奯山和尚在此驻足,冷眼旁观这位助纣为虐的家国仇人最终落得满门被灭族,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奯山和尚从那里出发乘船到越南。当时的越南佛教禅门流行禅宗的临济宗,传教开山祖师正是由报资寺越洋过去的一位程乡县籍谢姓僧人。一个老僧不远千里漂洋过海,跑到国外去云游,的确是件不寻常的举动。

在越南游历了数年,奯山和尚才启程回国,回到广州的报资寺不久,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终因路途颠簸一病不起,在那里圆寂,追随30年前去世的老师李士淳而去。他的徒孙慧日获知消息后,亲赴羊城运回师祖的骸骨,安葬在风光秀丽、号称小阴那的祥云庵侧,明朝的末代皇太子就这样默默长眠他乡,把无数的秘密和惆怅带进黄土。

后来他的徒孙慧日步入晚年时起名真愧和尚,面对清朝的高压统治,既小心翼翼,又不甘心师祖的事迹湮灭无闻。于是他请书坑的一位文人饶渠,把自己口述的经历写成一篇《真愧比丘纪略碑》的碑文,暗则是为师祖留名立传,碑文中介绍了他与奯山和尚的师承关系,奯山和尚晚年的远游和归宿,含蓄地提到:“追随踯躅,几历风波”,指的就是奯山和尚在晚年,利用三藩之乱的动荡局势,进行了最后一次徒劳的反清复明努力。

崇祯太子朱慈烺小传

太子名慈烺,毅宗长子也,母孝节烈皇后周氏,以崇祯二年二月庚寅巳时生。诏曰:“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以今年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注1)

崇祯三年二月庚申,册封皇太子。先数日,帝命大学士率中书官于南熏殿写篆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于会极门,赐文官四品上武官三品上并皇亲披红纻丝。册立日,帝以戒严免升殿,百官听宣敕于午门,行十二拜礼。赐三品以上及日讲官,各花朵红一疋,三品以下,皆半红花枝用角,日讲官红全匹花枝用银,仪制署司事员外贺世铸叙劳,升光禄寺少卿,尚书李腾芳,加太子少保。(注2)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注3)崇祯十年丁丑,礼部请太子出阁讲读,帝定于崇祯十一年正月行冠礼,二月出阁。太子冠礼三加,初折上巾,二远游冠,三九旎冕。太子是时年十岁矣,既行冠礼,执圭见群臣,进止不失尺寸。(注4)

帝手书太子讲官称先生,余官称官名。诸臣进讲章,帝亲加删正。(注5)钦定太子讲读侍班官四员: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讲读官六员:礼部侍郎方逢年、石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增志。较书官二员:编修胡守恒、检讨杨士聪。侍书官二员:中书黄应恩、朱国诏。旧制:日讲官、东宫讲官无相兼者,恐皇上与东宫同日御讲筵,致相妨也。黄应恩既充正字,又充侍书,则以淄川从外入,不谙衙门规例,而士聪系辛未,增志系甲戌一辈尤为错谬,临期,逢元罢去,侍郎顾锡畴代。(注6)

太子既出阁讲读,出居端敬殿,以方拱乾为詹事太监,邱致中为东宫伴读。其内侍则李继周、高起潜等。帝谕拱乾等:“善训太子。太子聪敏,可渐造也。”(注7)

太子于经籍,多宫中所诵习,而书法尤工,凭几操银管若飞。书成,导已朱藤一,腰玉大珰,随后左右用黄封捧之,送内阁点定。(注8)

崇祯十五年十月十七日,帝日讲毕,与辅臣讲东宫事,因出黄匣内钦定官属约八条,曰:“离问亲亲,交结有司,诳吓给诱,擅作威福,言动非礼,关防欠肃,内外宜别,出入当礼。”皆御笔也。帝曰,日后太子登极,侍太子者皆从龙之人,内员之选,尤须慎之。辅臣遂奏请以年六十以上女婢事东宫,帝曰:“宫中法度严,他也不敢。”(注9)

太子既长,元旦早朝,未尝不在帝侧。有所诛赏处分,帝引之共视,每阅章疏,亦必召太子同观,教以群臣所上书,且语之曰:“凡阅科道疏,须观其立意,或荐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处。若铺张题面,娓娓纸上者,借耳,无为所欺也。”(注10)

宫禁礼重,太子既出阁,非上命不得朝后。一日帝坐偏殿,太子以出阁固,来请朝,适案上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帝叹曰:“儿见母有几,而关我耶?今后竟入朝,勿问也。”(注9)时太子年当选婚,迁居慈庆宫。慈庆宫本为熹庙懿安张皇后所居,在东华门内,端敬殿之东。太子入居,更名端本宫。(注10)以寇急,缓选妃之举。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曰:“大事去矣。”遂语宫人:“传主儿来。”太子既入,帝亟命宫人持敝衣至,亲为之解其衣换之,且手系其带而告曰:“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常人。乱离之后,匿形迹,藏姓名,遇老者翁之,少者伯叔之。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言也!”(注11)帝以太子托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遣之出。(注12)

翌日,帝缢于万岁山。闯贼入京,宗周、之俊献太子于闯贼。(注13)时人忆云: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注14)自成命太子跪。太子怒曰:“吾岂为若屈耶?” 自成厉声诘责曰:“若父皇何在?”太子曰:“崩于南宫矣!”自成复曰:“汝家何以失天下?”太子曰:“我何知!百官当知之。”自成不能屈,霁色曰:“汝父在者,吾能尊养之。”太子复曰:“何不杀我?”自成曰:“汝无罪。”太子曰:“若是,则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自成以礼葬烈皇帝后,太子泣,至昏夜不去。(注15)自成东出,人见太子马衔尾随后,自成战败而还,失太子。(注16)

至是,太子下落,遂不可知。

时有南北太子案。

北太子者,盖云有似太子者诣周中书元振家而出,为街道所奏,继而殿中勘之,言宫中事颇合,以讯内官,莫敢认者。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某,曾侍我”。杨即诈曰:“奴婢姓张,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旧侍卫锦衣卒十人讯之,咸曰:“是永王”。有晋王者,山西从闯来,因留京师,独言其伪。于是言真者,皆下狱。刑曹郎钱凤览详讯,遂以真皇子报命。晋王抵览,览勃然语侵晋王。复廷讯之,内阁谢升执以为伪。太子曰:“某事,先生忆之否?”升默然,一揖退。凤览面叱升不臣。正阳门商民数人具疏救皇子,詈谢升禽兽无道,具疏人亦下狱。乙酉正月初十日,清廷摄政王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注17)

南太子者,盖云东宫旧奄李继周、杨进朝奉南廷御札迎之。先是,吴三桂拥太子离永平,至榆河,隐逸之民间,使人导入皇姑寺。太监高起潜奔西山,太子自诣之,遂同至天津,浮海而南。而起潜奉中朝之旨,欲加弑害,其侄鸿胪序班名梦箕者曰不可,挟之渡江,因栖于苏,复转于杭。而后梦箕惧祸及己,乃密启于马士英,于是遣内竖李继周持御札召之。继周至杭,闻已诣金华,即往觅之,乃跪曰:“奴婢叩小爷头。”且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继周进京,先白士英,随奏弘光。太子止石城门外,弘光复遣北京张、王两内竖觇之,二竖一见太子,即抱足大恸,见天寒衣薄,各解衣以进。弘光闻之,大怒曰:“真假未辨,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遂掠二竖俱死,继周亦赐酖死。有旧奄苏某云:“东宫其真,其足骭骨左右各双,谁能伪者?特慑于积威,无敢相剖耳。”

弘光复召勋臣朱国弼等、阁臣马士英等、词臣刘正宗等入见武英殿,面谕同府部九卿科道辨验北来太子真伪。日午,群臣奏:“系故驸马都尉王内侄孙王之明,曾侍卫东宫,家破南奔,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家丁穆虎教之诈称太子。”遂投之入狱。太子于狱中遣校尉买香烛,香烛至,太子即燃火间南北向再拜,大呼“太祖高皇帝、皇考皇帝!”复再叩首,号泣数声,拭泪就坐,饮泣不已,满狱为之凄然。

有内官以密疏劝弘光曰:“东宫足骭异于常形,每骭则双,莫之能诬。”乙酉三月辛卯,呼东宫旧时詹事太监拱乾辨之,拱乾唯唯。百官集定,众拥拱乾前,王铎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见,即云“方先生在”。拱乾惧,即退入人后,不敢复前,亦不敢言真伪。张孙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来,从不曾自己说是太子。你等不认罢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你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众官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黄得功、何腾蛟均上疏为太子争,弘光有旨王之明假冒系亲口供吐,不必悬揣过虑。三月戊戌,左都李沾复会审太子于朝。及审时,沾呼“王之明”,不应。喝问何不应?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声彻于内。将出朝,旧东宫伴读邱致中捧持大恸。弘光闻,即令擒下,发镇抚司严讯。

有题诗于皇城曰:百神护跸贼中来,会见前星闭后开,海上扶苏原未死,狱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关宗社,忠义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处遇,普天空向棘圜哀!(注18)

南北太子,一时真假难分。因钱凤览以死上疏争北太子故,多谓北太子为真。然北太子称其“从来未落贼手,止是流亡在外。”时礼部尚书黄熙胤、中书朱国诏都曾闻太子在流贼刘宗敏处,晋王亦言太子被贼裹去,同在一处。先是,公主审详形貌,全然不是太子,袁贵妃及宫女秦寿,也皆不认识。(注19)左良玉力争南太子时亦称“李贼逆乱,尚锡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视为仇!”(注20)可见太子曾落贼手人尽皆知,故又疑北太子为假。又或云南北太子皆假,有传太子卒于乱军中。(注21)

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指的是明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焕和四子朱慈灿。当李白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破北京,灭亡明朝后,慈烺、慈焕和慈灿都被大顺军所掳获,其中朱慈烺还被封为宋王。清军进贡,李白成率军西退,慈烺等均不知所终。顺治元年(1644年)底和次年年初,清朝控制下的北京和南明弘光朝廷所在的南京,先后都发生了审辩故太子的事件。在北京,是因为天下初定,怕人们借助太子思念明朝,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判定系属伪冒,把他杀了;在南京,弘光帝朱由崧更怕太子枪了他的皇帝位置,当然不愿有个真太子,也断定是假,打入监牢。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破南京,这位假太子被带往北京,最后不知下落。

既然南北两位太子都是假的,那么他可能还活在世上,隐匿在某个地方。另外,慈焕和慈灿的命运也常激起人们的猜想。顺治的十几年中,就不止一次地出现有人借着他们的名义从事反清活动。到了玄烨继位以后,这种情况仍时隐时显地出现。正如有人所言,朱三太子已成了“康熙间,人思明裔的一种公名”了①。

康熙年间,人们扯起朱三太子旗号来反抗清朝的第一个高潮,是在三藩战争期间。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在南方起兵进入湖南、四川不久,以质子身份留在北京的三桂子应熊,据说亦有所动静。京城中人情汹汹,出现某种不稳定的形势。有个叫杨起隆的人,以崇祯皇帝嫡裔朱三太子自许,乘机组织大家准备起事。参加者很多都是八旗旗下奴仆和其他下层人士,总数达到干余人。他们原定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用白布裹额、红带束腰作为标识,在城内外同时放火发动进攻。可惜队伍中出现叛徒,镶黄旗监生郎廷枢家仆黄裁缝和正黄旗周公直家仆陈益,先后向主家出首。迫使杨起隆提前行动。因为事出仓促,结果遭到惨败,牺牲者无数,被捕者达200余人。杨起隆在混战中冲出重围,幸得不死。

杨起隆事件结束后,清朝政府将逮捕的200余人统统以参加谋反罪判处陵迟处死,案犯的父祖子孙兄弟暨叔伯兄弟之子斩首,家产籍没。玄烨对于以朱三太子名号出现的杨起隆案是很震惊的,不过对刑部等三法司衙门的判决,也觉得过于严厉了。他联系到当时全国的形势,认为保持京师安定固然重要,但不能单凭威力镇慑,主要靠收拾人心。在他的指示下,在原判208人中,只9人如律凌迟②,其余判斩,“罪犯”家属、亲族从宽免死,人口家产免去抄没入官。另,案中有名者干余人,一慨置之不问。批示下达后,玄烨又通过兵刑二部向京师居民发出告谕,表示除杨起隆等首犯要继续严缉拿获,余下党与都从宽免缉,还要军民人等各安生业,不得听信讹言,自生疑惧;又禁止有人妄行搜拿首告,借端吓讹扰害,使京城的局面较快地稳定下来。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当清军对三藩战争正节节取得胜利的时刻,湖南前线统帅安亲王岳乐报告了在湖南新化一带,出现丁一个叫朱慈灿的人。他自称明朝太子,“招兵散礼”,颇为活跃。接着第二年,大将军图海于陕西汉中、兴安,也逮捕了一名叫朱次门(朱慈瞒)的朱三太子。据说他就是几年前失踪的杨起隆。对这两起朱三太子案,玄烨都十分关注,可又不愿大肆张扬,怕引起汉人思明之心。他一面分别指示押解京师,同时定出调子,“大约是假”。所以最后都以假冒定案,判处死刑。

三藩战争结束后,各地仍不时传出一些朱三太子活动事,清廷随时加以追捕,产生的影响亦都不是很大。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玄烨南巡到江宁,在祭奠明孝陵后,在与大学士等的谈话中表示,他准备派人察访明代后裔,授以职衔,让其世守陵寝,无缺四时祭祀。这实际上是用笼络这样的高姿态,抵消人们对“朱三太子”的关心。几个月后,大学士等向玄烨奏报说,因为明朝亡故已久,子孙埋没无闻,虽经查访,亦无确实可考嫡裔。他们建议改委该地方佐贰官一员,专司祀典,按时祭祀,以尽清廷关怀胜朝之心。其实大学士们的奏报是摸透了玄烨的心底,因为从多次处理朱三太子案中,都以“认定假冒”为了结,真的找到了明朝嫡裔,不是自找难堪吗?
《红楼梦》作者是明崇祯太子“朱慈烺”而非“曹雪芹”?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

康熙四十年代中后期,以苏南和浙东为中心,发生了连续几年的追捕朱三太子事件。玄烨曾说:“朕留意民瘼,悉心采访,诸凡地方之事,此处不报,他处必有奏报者”。“朕前巡幸江南时,预闽江南有贼,后果有念一和尚叛案”。③所称念一和尚,应为一念。他们的活动就与朱三太子案有关。玄烨说的“前幸江南”,应指康熙四十四年或四十六年。就在康熙四十六年年底,苏州织造李煦在密折中,就向皇帝报告了一念和尚在江苏太仓一带聚众起事的事。玄烨在李煦的奏折中朱批道:“此一案早己知道了,又闻浙江四明山有贼”,要李继续秘密查访④。四明山位于浙东的宁波、绍兴二府靠南交界地,早在40年代初,有名叫张念一、又叫张君玉的,与张念二即张君锡等人,在那一带密谋反清。当时改名为王土元的朱三(自供叫朱慈焕),正隐居在近旁的余姚县(属绍兴府)。念一等便以拥戴朱三太子为号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号,在四明山周围不时邀击小股清军。一念和尚在太仓的行动,便是与四明山区紧相呼应的。

四明山区反清斗争的发展,使朱三甚感恐惧。他先从余姚出走,躲到宁波某地。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朱三又连同家眷迁至湖州府长兴县。十一月,官府辑查严紧,他再次只身出走。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另外两个儿子已外出)和一个孙子便在长兴被捕,妻女6人被迫上吊自杀。朱三自出逃后,改用张用观的名字,在山东一带隐匿躲藏,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在汶上县为清廷抓获。

由四明山反清起事而引发的追捕朱三的行动,一直是玄烨注意的重点,这首先是因为它发生在财赋集中、人文荟萃的江浙一带,那里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全国的反响;其次,在大清坐了60来年江山,玄烨又普施“深仁厚泽”,可仍有人忘不了明朝,把年过七旬的一介穷书生当作明太子,以期得众人响应,说明满汉的民族隔阂仍深刻地存在着,也不可小看朱三太子的号召力。尽管四明山和江苏太仓一念和尚的起事规模很小,尽管朱三本人实际并没有参与起事活动,但玄烨还是尽可能地动员了地方政府的很大力量,涉及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山东、直隶等很多省份,并通过朱批和其它形式,不断加以指示。当朱三被拿获后,玄烨说:“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⑤说明连皇帝也承认,朱三至少在行动上没有反对清朝。后来刑部的判词是:“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所以要定为死刑,“以息乱阶”⑥,是以并不确定的思想来定罪的,类似“莫须有”的做法。玄烨不是在十来年前说过要找寻明朝后裔授衔,让其世守祖宗陵墓吗?当真正找到后裔时,他却自食其言,要圈定死罪了。那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朱三的名气太大了。他存在一天,有人就要仰望他,对清朝就多一天威胁。这当然是玄烨所无法容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明烈皇殉国后记》,中华书局,第60页。

②《清圣祖实录》作如律者12人,本文出自《平定三逆方略》,卷2。

③《清圣沮实录》,卷255,第15页。

④《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l册,档案出版社,第779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212,第22页。

⑥魏声和:《鸡林旧闻录》,《张先生传》,转引自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第48页。

一 关于历史上的明太子朱慈烺

崇祯自杀后,李自成入京并未加害太子朱慈烺。而李自成出京时乱军颠沛,太子朱慈烺沦为街边巷口厮养仆役,搬砖乞食。

时年十六七岁的太子虽生在北京,却养在深宫,只去太监常进节家玩过,故而回京就先找到了他。常公公不敢怠慢,但当时已是大清天下,也不敢留他,说他姐姐长平公主在姥爷周奎家,便带太子去见周奎。身为太子外祖父的周奎由于及时献媚于李自成,竟毫发无伤。

多尔衮入京后装模作样殡葬崇祯皇帝、皇后,追谥崇祯为“怀宗端皇帝”,陵号为“思陵”,明白表示天下是取于“贼”,而不是取于明,宣扬清军是为明朝“复仇”。这种政治秀,使得明太子误认为,大顺政权不仅让他活着,还给了他一个“宋王”封号,“仁义”的大清,应该不会比李自成差吧。

周奎初见太子外孙,非常惊讶,即时引长平公主来见,兄妹二人相持痛哭。周奎与其侄周绎待太子也非常客气,行坐宴饮间均待之以君臣之礼。晚间,长平公主持一锦袍送给太子,嘱咐他不要再来。兄妹依依惜别。

隔了几日,忍耐不住的太子,再登周家门。负责接待的周绎戒嘱太子说:“千万别说自己是太子,有人问你,就说姓刘,说书为生,如此可以免祸。”太子皇家脾性,坚决不肯。周绎很生气,就把这位表弟逐于门外。太子吵嚷,恰巧清兵巡逻队经过,见事出可疑,就把太子与周绎一同送往刑部审问。

官府中堂之上,清朝一般是有满汉两名官员共审。汉官是刑部主事钱凤览,问明情由,怒从心起,撩衣下堂,冲周绎脑袋猛击一拳,大骂他“背主负恩”。但事关重大,只能下令收监再说。周奎急了,深知此事关涉自身性命,连夜奋笔疾书,具疏上表,直递多尔衮,坚称被逮的不是真太子。

多尔衮听说崇祯太子落案,马上廷勘,并召集昔日太子的锦衣卫扈从及明朝宗室晋王前来认人。十人一见太子,立即下跪敬拜,异口同声说:“此真太子!”明藩宗室晋王却支吾不语。

太子激愤,切齿道:“我来周家,只为看望我公主妹妹。现为周奎叔侄出卖,无论真假,大概逃不出一个‘死’字,也不用再审,给我一刀就好!”

多尔衮明白堂上所立玉面少年真的是崇祯太子,即令收监。钱凤览不知多尔衮阴毒,上疏道:“观周奎疏中所言,他已明说是自己要大义灭亲,以真为伪,为大清除害,请朝廷以仁义为重,认真对待此事。”

多尔衮却自有主张,又在刑部会审,并让明宗皇晋王和前明大学士谢升来当庭质认。

晋王一口咬定太子不是真太子,谢升也摇头。太子高声说:“谢先生,您在东宫给我讲课,城陷前还给我讲‘临危授命’一题,您还记得吗?”谢升大惭,一揖而退,仍旧默不作声。钱凤览见状愤恨,怒斥晋王与谢升不仁不义。

多尔衮把满朝文武大臣(包括在北京降清的前明朝臣)都唤来,探究其意见。前明臣子们多人精,皆惟惟。只有钱凤览与汉臣赵开心力争崇祯太子为真,望清朝恩养。

多尔衮忽然拍案而起,怒道:“真假且不必争,朝廷自有处分。但晋王乃前明王子,谢乃升前朝大臣,钱凤览出言不逊,无上蔑尊至极!伪太子及有关涉案人员,包括钱凤览、赵开心皆斩首示众!”

最后,清廷认定崇祯太子是“伪太子”,而“证人”为崇祯妃子“袁妃”和晋王。晋王乃外藩,先前为清在山西所俘,本人根本没有见过太子,让他说啥就说啥。“袁妃”却是假冒,真袁妃在北京城陷前已被崇祯帝亲自砍死,清入京布告“礼葬”的明帝、后、妃子中就有她。多尔衮大概自己也已忘记,拿强权当真理了。

最终,不仅崇祯太子被杀,引他见周奎的宦官常进节及十名认他是太子的前明锦衣卫官兵皆一同被杀。



祥云庵,位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金山办事金丰村深山密林之中,始建时间不详,然寺存碑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善信施田,由此推及建庵时间应是更早,当有500年历史。祥云庵虽小,然史上曾因两事而闻名,一为清初,住持奯山大和尚暗传为南隐明末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圆寂后葬于庵后侧,修有墓塔供人朝瞻;二在民国初年,该寺为梅州二大比丘尼庵之一。相传惭愧祖师,先此结茅,后创灵光寺,故祥云庵有“小阴那”之称。原庵为土木结构,已破败,2008年千佛塔寺接管,拆除重建,作为静修场所,更名为“祥云禅寺”。

从金丰村道左拐,行约五里许,至祥云庵山门,门联“祥云福荫清风引路跨仙境,林木生辉鸟语迎人报喜声”。跨入山门,渐入佳境,行约六百米,至祥云庵。但见祥云庵,位于山窝之中,半山而筑,三面青山环绕,树木葱笼,正面层峦叠翠,一目十里,远离喧嚣闹市,超凡脱俗,深藏幽静山谷,木鱼声声。庵寺为2008年原址新建,为两堂四横结构,红墙灰瓦,石质门窗。正殿石柱抬梁,雕梁画栋,供奉惭愧祖师,后有三宝座像,左右为观音及地藏座像,一如佛家道场般布局。左右四排横屋为静修室、禅房、接待室及斋堂等。殿后有化胎,半月形状,水泥铺设。庵左侧有百年橄榄树,根部周长一米,树干挺直,枝繁叶茂,一片阴凉。庵右侧山涧有涓涓泉水,安放灵济龙王古碑神位,其后有棵古树,攀壁而上,盘石而长,其根、其干、其枝之状,神似腾龙。

祥云庵风雨五百年,日月有序,世事无常,庵留印记深刻,寺藏古物无多。经2008年拆解重建,陈物古迹所剩无几,四百余年古钟一口、古碑七块及明末崇桢皇太子朱慈烺之墓塔,承载祥云庵非凡之事。

庵存古钟一口,据钟体铭文显示,铸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为程乡县(今梅州)紫云山……。钟体形态古拙,色泽沉稳,铭文记载名属、年代及捐者。此钟文革时期遭砸,肩部留下砸洞,所幸钟体未裂,除砸口外,周身尚是完好,真是风雨五百我犹在,肩部砸口记凡尘。

祥云庵留存古石碑七块,计有:明崇桢十一年(1638年)立“祥云庵义置佛庄碑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真愧比丘记略碑”及“为总持师祖从立当会碑”、清康熙壬午年(1702)立等碑。碑刻记述祥云庵重修扩建外,亦有田租奉粮之事,

祥云庵有明末太子朱慈烺住庵之说。据《明史》载“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崇祯二年二月生,三月二日立为皇太子。……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明末太子究竟命飘何方,正史不明,然经种种史迹及梅州民间传说表明,太子与梅州灵光寺及祥云庵有关。

话说明末崇桢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崇桢皇帝煤山自尽,太子朱慈烺被羁押,后吴三桂联合清军入关,李自成军大败,太子乘乱逃脱,然无藏身之处,危急之际得程乡(今梅州)人氏、翰林院编修、太子老师李士淳携带逃离京城,一路南下,至老师家乡程乡县,隐姓埋名,暂避灵光寺。寺前小歇石,李二淳提诗曰“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诗中勉励太子韬光养晦,安心读书,静待时局,反清复明。后见清朝政权日益稳固,无力反清,复明无望,太子在灵光寺剃度出家,法号奯山,习经参禅,初时难抑凡心,感叹宿命轮回,写下《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二首“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足见太子心有不甘及无奈之情。太子生性聪慧,佛诣高深,30余岁尊为大和尚,民间俗称太子菩萨。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奯山举行太阳生日祭祀仪式,实则纪念其父忌日,此太阳生日作为民俗在粤东及闽浙沿海一带流传至今。为避清权暗查,奯山和尚带徒慧日至祥云庵安身,1685年封慧日和尚为住持,随后奯山和尚朱慈烺经广州报资寺,远游交趾(今越南),传教临济宗,后复返至报资寺,遽尔圆寂,其骸由真愧和尚前往迎归祥云庵,葬于庵之左侧。其墓形制简单,由石头镶砌而成,占地不多,保存完整,墓碑文字经岁月侵蚀,已经风化,字迹难辨。有道是:一方净土埋太子,尘埃落定留迷踪,莫道生前荣与贵,风雨过后土一堆。

慧日法师晚年时,为免祖师奯山和尚事迹湮灭无闻,请人撰写并刻碑《真愧比丘记略碑》,其碑主要为保障祖宗坟墓尝田所立,其中所及明太子朱慈烺记述为“祥云庵僧慧日,别号真愧者,与予交游久深,爱其三戒受持,六根清净,谈经法秩秩有条,说业因凿凿可据。一日,过访盘桓,殷勤留宿,灯光下,前席向予曰:僧今七十有五,肌日癯,病日加,莫知旦夕,生平事未对人言,人亦无有知之者。敬悉陈子居士之前:僧马姓,祖居平远义田郡之长田乡礤上,世族亦颇蕃衍,惜予幼失怙恃,将甫九龄,投拜山大和尚座下为孙,追随踯躅,几历风波。阅年二十有六,谬为师所吹嘘,命住持祥云庵,未几,师游交趾矣。彼时荒凉寂寞,粥不继,殿堂栋折榱崩,每嗟风雨飘摇,即思重建,恨力有不逮,且子食急而子居缓。山下田数亩,荒者垦而辟之,狭者锄而广之。居数年,暂无枵腹之虞。俗卜日建庵,重整梵宇,无何福薄缘浅。师自海旋,寓羊城报资寺,遽尔圆寂,讣至随往运其骸归葬庵之左侧焉。延至四十有二始鸠工,庀材而更新之,总计费用百有余金,所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余皆己所铢积。”

祥云庵,静处无边仙境,挺立参天古木,木鱼声声,梵音阵阵,可谓风水宝地。若解太子迷踪,可补《明史》“太子不知所终”之缺,祥云庵亦或可成旅游热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525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转)《唇诺》作者访谈 唇诺

很好看的文,希望作者加油期待第3.4部原文地址:(转)《唇诺》作者访谈作者:绿野仙踪wap冠盖满京华访谈  1.笔名的由来?有什么特殊含义么?的e2a2dcc36a08a345332c751b2f2e476c  的1efa39bcaec6f3 保护版权!尊重作者!反对盗版!@ Copyrightof

《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

《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中国作家外国作家管理励志抗日主题武侠百家二十五史中国词学四大名著古诗诵读名著汇总中外名著文学精品经典文学玄幻小说

声明:《《红楼梦》作者是明崇祯太子“朱慈烺”而非“曹雪芹”?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背景》为网友男神范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