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语文高考年报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

2011年广东省高考语文科考试年报

一、试卷总评价

(一)稳定是今年广东卷的主旋律。

谈到广东语文卷的特点,这几年都离不开“稳定”这一个特点。确实,稳定是这几年广东语文卷最大的特点,无论是试卷结构、分值安排还是考点分布、题型设计、试题总量都没有多大的变化,考生拿到试卷是再熟悉不过了。对试卷没有陌生感,这有利于考生更快地,更容易地进入答题的状态,好处是不言自明的。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同样如是,试卷结构稳定,考查的内容坚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考点都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题型稳定,没有偏题、怪题。

(二)思想上注重岭南文化的渗透。

今年的选考题,注意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且有很强的广东地方元素,粤味很浓。文学类文本所选作者、故事发生的背景,实用类文本的作者及所写人物全部都是广东籍的,这对于考生关注我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了解身边的历史人物有积极的意义。这引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关注一些传统的经典外,还要关注本土文化,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陈秉汉的《严冬海猎》,作者陈秉汉,是广东普宁人,曾任饶平县文联副主席、潮州市作协副主席,这篇散文发表在《儿童文学》2004年第1期上,后编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这是首次选用广东本土作家的作品作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阅读材料。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文本为传记《梁宗岱先生》,传主梁宗岱是广东的文化名人,他是广东新会人,广州外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很有个性,有传奇般的人生。作者温源宁是广东陆丰人,是北京大学的英文教授。

选考试题有很强的广东地方特色,粤味很浓,文学类所选文本的作者,故事发生的背景,实用类文本的作者及所写人物全部是广东籍的,使广东考生觉得亲切,对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了解身边的历史人物有积极意义。

(三)选文注重文体的综合性。

试卷出来后,不少高考指导老师提出,今年选考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文都存在文体特征不鲜明的问题。仔细研读选文,确实,陈秉汉的《严冬海猎》说是散文,但是更像是小说;温源宁的《梁宗岱先生》说是传记,但是更像是随笔。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专家在故意模糊文体的界限,注重文体的综合性。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强调的是学习典范的文体,对文体特征比较重视。现在考试卷的选文却是出现模糊文体特征的文章,指导老师和考生有点不适应,有点意见是正常的。选文注重文体的综合性,文体特征不那么鲜明,跟考生的预期有一定的矛盾,会令到考生有些不适应,但是从命题的角度来讲,选文注重文体的综合性,使到命题更加灵活,也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文体知识来解答考题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例如第17小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散文考查人物形象,这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小说才考查人物形象。但就是选择了该综合性的文本,让散文考查人物形象的试题出现了,使到试卷更加灵活了。我们在阅读课外文章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文体交叉的情况,不一定每一篇文章都是标准的规范的一种文体。我们联系之前几年的广东语文考卷选考题的选文,也发现有这个文体综合的倾向,命题专家已经注重文体的综合性,可能今年文体综合的特点更加明显,才更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解答相关的试题还是没有障碍的。

(四)作文能从思维的层次区分考生的水平。

今年的作文题《回到原点》,用导语加标题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对于考生思考、立意的建构是有推动作用的,对有创意的写作也是有利的。“回到原点”审题没有难度,但写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是考生对此关注较少,普遍感觉不熟悉;二是不容易套作,就是事先准备的材料不容易现成用在这样的标题里。它要求考生要有相应的独立思考,需要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需要发挥真实的写作能力。这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能力的培养。这也告诉考生与高考指导老师,在备考的时候要避免猜题、押题。

(五)试卷有利于考生考出一个好分数。

今年广东考生考出了一个历史最好的高考语文分数,全省平均分达到100.72分,前所未有。高分段的考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年136-140分的考生有294人,141-145分的考生也有30人,这也是少见的。取得好成绩令人鼓舞,这归功于各中学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指导老师与考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是,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得历史最好的分数与试题难度有所下降关系也是很大的。试题的选考题部分和语言综合运用部分与往年比较,难度下降是实实在在的。从整卷看,今年试题比去年整体难度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①所选的材料语言比较平白,没有艰涩的语言。文言文选用的是近代的作品,语言浅白。古诗鉴赏部分,选用的是宋词,苏轼的作品,比较容易理解。默写题选用的都是名篇中的名句,考生比较熟悉。②第22题语言综合运用题分成两道互不关联的小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对单一,难度明显降低。分成两道分值为3分的小题,考生不容易大幅度失分。③从应试心理来说,今年的题型基本没有什么改变,考生都有比较充分的备考,会让考生更快更容易进入答题状态。

总的来说,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总体难度有所降低,便于考生考取一个较好的分数,但是部分试题区分度不够,作为选拔性的试题,还有值得斟酌的地方。另外,试题在能力层级设置上有不准确的地方,例如第17题,参考答案是说能力层级是D级,而实际上这只是B级的题目。参考答案的制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第23题,没有给出答题示例,作为这么重要的考试,是不恰当的。

二、试卷的设计

1.试卷结构

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继续保持过去四年的试卷结构,全卷共6道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考生需回答必考内容的18道小题和选考内容的3道小题。试卷模式相对稳定,部分题目略有调整,第22题语言综合运用题,将原来的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变为两道相对单一的语言运用考题。

试题类型分为选择题型和非选择题型。选择题部分,第1题,考查汉字字音;第2题,考查词语;第3题,考查病句;第4题,考查句子衔接;第5题,考查文言实词;第6题,考查文言虚词;第7题,考查文言文段信息筛选;第8题,考查文言文文段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第12题,多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文意的判断;第13题,单项选择题,考查对论述文文段文意的判断。合共占分32分。

非选择题部分,第9题,考查断句和翻译;第10题,考查对一首宋词的鉴赏;第11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第14题,考查对论述文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第15题,考查运用论述文中的理论来分析某种相关的现象;第16题,考查散文中描写的意图;第17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第18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19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第20题,考查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第21题,考查对文段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1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和句子的整合;第23题,考查主题班会主持人串联词;第24题,考查作文。

其中,第16、17、18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做题,第19、20、21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做题。考生需要选择其中一组试题作答。

2.双向细目表

题号

考点

能力层级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1

字音

A

3

1.82

0.61

1.46

0.28

2

词语

E

3

2.07

0.69

1.39

0.26

3

病句

E

3

2.29

0.76

1.28

0.28

4

句子衔接

E

3

2.78

0.93

0.77

0.31

5

文言实词

C

3

1.13

0.38

1.45

0.42

6

文言虚词

B

3

2.22

0.74

1.32

0.41

7

信息筛选

C

3

2.73

0.91

0.86

0.29

8

分析概括

C

3

1.99

0.66

1.42

0.36

9

断句和翻译

B

10

5.72

0.57

2.25

0.71

10

古诗词鉴赏

D

7

3.56

0.51

1.71

0.61

11

名句默写

A

6

4.76

0.79

1.79

0.66

12

论述文阅读

B

5

4.10

0.82

1.91

0.39

13

论述文阅读

D

3

2.59

0.86

1.03

0.34

14

论述文阅读

B

4

2.01

0.50

1.11

0.47

15

论述文阅读

C

4

2011年广东语文高考年报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

2.60

0.65

1.13

0.52

16

文学类文本阅读

D

4

2.14

0.53

1.05

0.53

17

文学类文本阅读

D

4

3.29

0.82

0.96

0.48

18

文学类文本阅读

F

7

4.28

0.61

1.53

0.55

19

实用类文本阅读

C

4

2.25

0.56

1.16

0.44

20

实用类文本阅读

D

5

2.74

0.55

1.46

0.43

21

实用类文本阅读

F

6

3.51

0.58

1.17

0.49

22

语言综合运用

E

6

5.19

0.86

1.09

0.46

23

语言综合运用

E

6

3.78

0.63

1.33

0.48

24

作文

E

60

40.55

0.67

6.20

0.71

3.知识、能力要求考查的分析

第1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答案为C,题中各带点字的读音分别为:A.xié/xié jiān/chànxù/chù B.huò/hèxī/qī zài/ zài C.chǔ/zhùnáo/ráo zhuàn/chuánD.qiè/què bàn/ bànxǐng/shěng,C项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答案。全省考生中,15499人选答A项,占2.51%;209655人选答B项,占34.02%;16308人选答C项,占2.65%;374612人选答D项,占60.78%。

第2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答案为B。A.蔚为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盛大壮观的景象。B.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功夫,指不可能顾及他人。C.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D.诟病:指责。结合语境,ACD均使用恰当,只有B项使用不恰当,可以改为“应接不暇”或者“目不暇接”才合适。全省考生中,41628人选答A项,占6.75%;425962人选答B项,占69.11%;88977人选答C项,占14.44%;59339人选答D项,占9.63%。

第3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答案为D。A.“包括……所组成”,句式杂糅,保留其中一个即可,即改成“……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或者“……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B.“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成分残缺,缺少了主语,在“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前加上“观众”即可。C.“巨大的”,属于多个定语语序不当,可改为“一个由一块巨大的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全省考生中,5448人选答A项,占0.88%;70416人选答B项,占11.43%;469621人选答C项,占76.20%;70245人选答D项,占11.40%。

第4题,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答案为A。首先确定这5个句子是讲如何使用语言的,确定④为首句,是一个总起句。再根据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确定①应紧跟在④之后,①句“使用语言”与④句中的“语言”相照应。其实到这一步就可以确定答案为A了。后三句是讲修辞与语法规律的关系,⑤在前,③在后,“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与“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相照应,接着是②,是对特例的补充说明。全省考生中,572197人选答A项,占92.84%;22398人选答B项,占3.63%;9802人选答C项,占1.59%;11711人选答D项,占1.90%。

第5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为C。各项带点的字的意思为:A.以……为苦,苦于……,困于。B.释放;放走。C.做官。D.到达,抵达。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全省考生中,35200人选答A项,占5.71%;115697人选答B项,占18.77%;232125人选答C项,占37.66%;232990人选答D项,占37.80%。

第6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答案为B。A.两个“其”字的意思均为代词,可以理解为“他的”。B.第一个“以”是介词,可以理解为“凭”。第二个“以”是连词,可以理解为“而”。C.两个“之”字都是代词,可以理解为“他”,指代罗提督。D.两个“且”字,都是副词,可以理解为“将,将近”。全省考生中,25124人选答A项,占4.08%;455797人选答B项,占73.95%;69592人选答C项,占11.29%;65291人选答D项,占10.59%。

第7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答案B。①叙述他曾经率兵到南山搜查贼寇,与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无关;④叙述他投身行伍,也与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无关。没有①和④的项才符合题干的要求,只有B项符合要求,答案为B。全省考生中,25296人选答A项,占4.10%;560316人选答B项,占90.91%;24387人选答C项,占3.96%;5883人选答D项,占0.95%。

第8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答案为D。原文并未有“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这样的陈述,为臆断。其它各项都符合文意。全省考生中,9443人选答A项,占1.53%;124471人选答B项,占20.20%;72501人选答C项,占11.76%;409299人选答D项,占66.41%。

第9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参考答案为:

(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载那些事,实是在个不寻常的男人。

该题全省平均分为5.72分,标准差为2.23,难度0.57,区分度0.71。

第10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为:(1)初春(“早春”“孟春”亦可)(1分)。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意象描述1分。可直接引用原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照抄原文不给分。列出3个意象或2个意象加“等”才给分)万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时节最美好(初春景物特点概括1分)(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该题全省平均分为3.56分,标准差为1.71,难度0.51,区分度0.61。

第11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参考答案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题全省平均分为4.76分,标准差为1.79,难度0.79,区分度0.66。

第12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答案为AE。A项的命题点出自第二段“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最后一段“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据此推断漂亮的姑娘是美的东西,本身并不是美。故A项不符合文意。E项的命题点在第八段。据原文,“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颜色“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并不是决定了它的美的东西。因此也不符合文意。B项的命题点在第八段。从本段内容来看,美并非由物质决定,所以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推断符合文意。C项还是出自第五段,文中说:“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因此该项符合文意。D项的内容见第四段。文中说:“(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因此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符合文意。全省考生中,548717人选答A项,占89.03%;39141人选答B项,占6.35%;26347人选答C项,占4.27%;49447人选答D项,占8.02%;561429人选答E项,占91.09%。

第13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答案为D。D项的内容见第三段。据本段文意,特别是苏格拉底的感叹“美是难的”可知D项不符合文意。A项的内容仍见第一段“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转换符合文意。B项的内容仍见第七段。文中说:“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符合文意。C项的内容仍在第三段最后一句有直接的表述,符合文意。全省考生中,48265人选答A项,占7.83%;8800人选答B项,占1.43%;25360人选答C项,占4.11%;533195人选答D项,占86.51%。

第14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参考答案为: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味外之味”出自“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一句。联系上文的观点的“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味”指的是“一定的物质条件(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具体指的就是“酸甜苦辣”(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是说明美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第二个“味”我们可以推出: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的事物之美。该题全省平均分为2.01分,标准差为1.11,难度0.50,区分度0.47。

第15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参考答案为: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1分)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3分)题干中的“文中原理”,即是本文段的观点句“美的东西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所说的“美的东西”的“变化”有两种:一是由“一种美”变为“另外一种美”,如“晴光潋滟的西湖”和“山雨空濛的西湖”;二是由“美”变为“不美”,如杜甫诗中的“春雨”和“秋雨”。无论哪种变化,都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变化”所致。明白了文中的这一观点,再用这一观点却分析题干中的事例就不难了。

该题全省平均分为2.60分,标准差为1.13,难度0.65,区分度0.52。

第16题,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参考答案为:①渲染气候的寒冷(1分),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辛(1分)。或渲染气候的寒冷(1),为后文海龙下海捕鱼做铺垫。(1分)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安宁,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2分)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2分)景物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不可或缺。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目的,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不是单一的。思考的角度应围绕着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展开。该题全省平均分为2.14分,标准差为1.05,难度0.53,区分度0.53。

第17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参考答案为:(1)勤劳能干;(2)对家庭有责任感;(3)对孩子关心爱护。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及以上给4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原文来看,写父亲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等内容,体现的是父亲的勤劳坚强和对家庭有责任敢。写父亲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找,体现的是父亲对子女的爱护子女。该题全省平均分为3.29分,标准差为0.96,难度0.82,区分度0.48。

第18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F。参考答案为:(1)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如爸爸不许他捕尖头鱼,妈妈为爸爸出海担心,妹妹给爸爸捶背。爸爸妈妈寻找海龙、妈妈安慰妹妹。(2)海龙对家庭困难的体察。如爸爸生病不能继续下还捕鱼、爸爸治病欠下债务、家里没钱过年、一家人粗劣的晚饭。(3)自身顽强的意志及平时的磨练。如海龙下海捕鱼,在冰冷的海水里没有反悔退缩、海龙平时不惧严寒,寒冷的天气也下海洗澡潜水。(4)父亲的榜样力量对海龙的影响。如海龙几次要跟爸爸下海。自己捕鱼之前模仿爸爸让身体变热。捕鱼时想到。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塑造了一个倔强、勇敢、机智的渔家少年典型。该题全省平均分为4.28分,标准差为1.53,难度0.61,区分度0.55。

第19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参考答案为:(1)夸张,(1分)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1分)本题重点考查常用修辞手法及其效果,难度不大,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意来分析。(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1分)该题全省平均分为2.254分,标准差为1.16,难度0.56,区分度0.44。

第20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参考答案为:(1)有激情(热情);(2)执着(求真,好胜);(3)直率(真挚);(4)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按照按考纲分类,传记为实用类文本,但传记又通常借助于文学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性特点。本文塑造了一位十分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本题选定④⑤⑥文字,要求概括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稍作归纳,得出答案并不艰难。该题全省平均分为2.74分,标准差为1.46,难度0.55,区分度0.43。

第21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参考答案为:(1)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1分)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生活充满激情,(1分)这会让人觉得活着是美好的,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1分)(2)梁宗岱从不灰心失望,(1分)他每天都表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无忧无虑,乐观自信,(1分)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1分)本题考查考生对全文中心的把握和基本思路的梳理,考生只要认真审清题目和划线句子所谈的两类人,了解问题指向是从两个方面作答,联系全文稍作提炼,即可准确作答。该题全省平均分为3.51分,标准差为1.17,难度0.58,区分度0.49。

第22题,考查考生正确选用词语、连贯句意、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E。参考答案为(1)①尽管②既然③因而。该句子是一个四个单句构成的三层复句。通读弄清大意后,根据关联词“尽管……但是……”,“既然……就……”照应搭配关系,很快可以确定前两个关联词。最后一句显然与前文构成了因果关系,故填“因而”。(2)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该题要求将三个短句整合为一个稍长一点的单句。短句变长句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找准主干句,把其他句子变为它的枝叶成分;二是像数学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一样,将几个句子整合为一个长句。该题全省平均分为5.19分,标准差为1.09,难度0.86,区分度0.46。

第23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为E。参考示例:刚才听了李明同学介绍“元宵节”,我们都知道了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团团圆圆。然而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所有的节日中是不是只有元宵节才象征着团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韩梅同学所要介绍的“中秋节”吧。题目设置了三点要求:一是所写内容要与给出的两个节日有关,要能够展示节日的文化特征。二是形式上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三是字数上有要求,不得少于60字。三个要求逐一落实即可。该题全省平均分为3.78分,标准差为1.32,难度0.63,区分度0.48。

第24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今年的作文题,一以贯之以导语引出作文题目的模式。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依然是一条由导语引出标题的作文题。导语对“原点”作了4种解释。

第1种解释:“‘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这个解释最容易理解。“原点”就是“原来的出发点”。由此引申为“原来的目的”、“原来的本意”、“原来的状态”;等等。第2种解释:“‘原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这个解释引导考生从纵向对“原点”作虚的理解。由此可联想到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道德的源头、精神家园的源头,等等。第3种解释:“‘原点’可以是坐标的中心。”这是从一个具象的圆圈,去作有形的解释。第4种解释:“‘原点’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这个解释,是沿着第3点的有形“中心”而引申到无形的“核心”,再由无形的核心引申到抽象的“事物的根本”。导语从“起点”、“源头”、“中心”、“根本”4方面解释“原点”之后,用省略号进一步表示“原点”的开放性。

导语只是作文提示而不是作文要求。考生可以根据导语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可以仅就导语其中的一点作文,也可以就导语其中的几点或全部提示作文。

导语对标题的关键词“原点”作出了开放性的解释,主要对考生起启发思路的作用,对评判不起约束作用。离开或不离开导语写作均可,关键看文章对“回到原点”的“体验与认识”的思想水平,看考生对自己的关于“回到原点”的“体验与认识”的论证与分析是否深透,看考生对相关资料积累的多寡及其运用材料的能力与水平,对观点与材料的组织的能力,看考生运用句式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以及书写是否工整正确,等等。

《回到原点》这道题目,审题没有难度,但写作有难度,想写好更有难度。造成写作有难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原点”虽然无所不在,但考生对“回到原点”关注较少,普遍感觉不熟悉。第二个原因,是备考时有所准备的思想、材料、文段不容易用在这条标题的文章里。考生要靠自己的综合素质,开展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

这道作文题,能较好地实现区分与选拨的功能,能较好地杜绝套作,较好地把写作推“回到”写作的“原点”,实现新课标所界定的写作本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在评分的时候,按照等级评分标准的要求,看重考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看重考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的水平;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考生创造性的思路与结构的能力。

该题全省平均分为40.55分,标准差为5.54,难度0.68,区分度0.71。

三、试题特色及评价

1.试题特色

①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考查上,坚持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坚持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前四道选择题主要考虑对中学的教学引导,试题设置为难度较低的容易题。而后两道语言综合运用题,考查的是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第22题,分成两道小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子的整合,难度较低,基本没有区分度。第23题考查主题班会主持人串连语,这在广东高考中已经出现过,这道题没有新的考查形式,学生做起来困难不大。考查的内容是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和中秋节相关,有利于提高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②在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上,文言文在内容上体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同时保持了传统的考查形式。文段选用清代的文本,材料取自《清代名人轶事》,文本语言浅白但是缺乏典范性。古诗鉴赏题选用了苏轼的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分别考查内容和思想感情等内容。

③在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的考查上,今年论述类文本选用了蒋孔阳先生的《美和美的东西》,这篇文章对提高考生对美和审美的认识有一定的作用。试题的难度与去年相比大致差不多,难度不太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各分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段落的开头直接给出,文中也没有出现太难找和太难懂的信息与句子。其二,问题的设置也较为简单,大多数答案可直接在文中找出和稍加归纳与推论就可得出。

④在选考内容的考查上,今年广东省的文学类文本选用散文,实用类文本选用了传记。但是具体分析文本,两篇文章的文体特点都不明显,不具有典范性。《严冬海猎》更像小说,《梁宗岱先生》更像随笔,归入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也是可以的。和论述类文本考查不同的是,选考内容应该考查的是阅读中较高的能力层级,难度应稍大,这样才有利于对考生进行区分。但是今年的选考试题,实际考查的能力层级有点低。

选考试题有很强的广东地方特色,粤味很浓,文学类所选文本的作者,故事发生的背景,实用类文本的作者及所写人物全部是广东籍的,使广东考生觉得亲切,对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地域文化,了解身边的历史人物有积极意义。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陈秉汉的《严冬海猎》,作者陈秉汉,是广东普宁人,曾任饶平县文联副主席、潮州市作协副主席,这篇散文发表在《儿童文学》2004年第1期上,后编入《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这是首次选用广东本土作家的作品作为高考试题阅读材料。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梁宗岱先生》,传主梁宗岱是广东的文化名人,他是广东新会人,广州外语学院(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很有个性,有传奇般的人生。作者温源宁是广东陆丰人,是北京大学的英文教授。

⑤在写作能力的考查上,坚持历年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即让绝大多数的考生有内容写,有兴趣写,今年的作文试题是命题作文《回到原点》,这道题目,题目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写作空间较大。考生可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从不同角度选材立意,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考生对于这个题目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熟悉,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套作,便于考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更适合写成议论文。有独立见解,思考较深刻的考生能够有更充分的表现空间,能得高分,便于拉开距离。

2.试卷、试题评估指标分析

2011年广东省考生总数为624317人。

提交有效卷616320份,不调度数为7997份,满分150分。最后考试统计的数据如下:

题数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信度

选择题

10

23.37

5.71

0.74

1.05

非选择题

14

77

12.28

0.65

0.67

全卷

24

100.72

16.14

0.67

0.75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信息:

(1)全省平均分100.72是广东历史上高考语文最好的一个分数,相比2010年全省平均分的92.09,差不多高了8分。这是不是有点“大跃进”的味道呢?笔者认为不是!广东语文高考成绩平均分一直在90分左右徘徊,提高成绩是广大高三指导老师和考生的愿望。以往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语文怎么努力也很难有提高,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对付语文高考。今年的情况给了大家很好的启示:语文努力也是可以提升成绩的,大家努力吧。

(2)难度0.67比2010年的难度0.61有所降低,部分试题的难度去到0.9是有点容易,但从总体来说是适当的,难度的平衡做得还是比较适当的,并没有“放水”。

(3)全卷的标准差为16.14,达到全卷标准差应大于15的要求,属于良好状况。

从评卷场当场取得具体的各题得分情况如下(数据与考试院最终数据略有差异):

第9题(满分10分),考查断句和翻译。

满分:9092人满分率:1.48%

及格(6-10分):323533人及格率:52.49%

0分:10561人0分率:1.71%

第10-11题(满分13分),考查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是宋词)和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都在考试说明的指定篇目中。

满分:13217人满分率:2.14%

及格(8-13分):351850人及格率:57.09%

0分:7634人0分率:1.24%

第14-15题(满分8分),考查论述文阅读。

满分:22041人满分率:3.58%

及格(5-8分):318846人及格率:51.73%

0分:11987人0分率:1.94%

选考题,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提交174906份,实用类提交436976份,共提交611882份。

从有效提交答卷的考卷来分析,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174906人,占28.38%,比去年增加了73845人;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有436976人,占70.90%。因为涂卡的问题,不能正常扫描的有4438人,占0.72%。涂卡问题年年强调,但是还是有这么多考生犯错,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

第16-18题(满分15分),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考查的体裁是散文。

满分:1632人满分率:0.26%

及格(9-15分):123323人及格率:20.00%

0分:663人0分率:0.11%

第19-21题(满分15分),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考查的体裁是传记。

满分:865人满分率:0.14%

及格(9-15分):221066人及格率:35.87%

0分:1551人0分率:0.25%

第22题(满分6分),考查的是语言综合运用,考查关联词语和句子整合。

满分:282984人满分率:45.92 %

及格(4-6分):502108人及格率:81.47%

0分:2112人0分率:0.34%

第23题(满分6分),考查的是语言综合运用,写主题班会主持人串语。

满分:34289人 满分率:5.56%

及格(4-6分):358044人及格率:58.09%

0分:21274人 0分率:3.45%

第24题(满分60分),考查的是命题作文。

三评提交总次数:1296162人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文数据,是按照三评单独统计的,不是按照考生最后得分进行统计的。考生的最后成绩要考试院另行统计,所以要用“人次”来作为单位。

满分:71人次满分率:0.0054%

及格(36-60分):1126047人次及格率:86.88%

0分:614人次0分率:0.047%

一等卷(48—60分),137796人次,占10.63%

二等卷(36—47分),988251人次,占76.24%

三等卷(23—35分),144334人次,占11.14%

四等卷(0—22分),25784人次,占1.99%

特别优秀的(55—60分),3803人次,占0.14%

从上面非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来看,基本属于正常。

四、考生答卷反映的问题

1.总体平均分有所提高。今年大部分题目的平均分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只有必考现代文阅读的平均分略有下降,全卷的平均分自然就提高。非选择题部分的平均分为77.32分,加上选择题部分平均分的23.7几分,全卷的平均分大约为101分左右。这是一个少有的好分数。分数的提高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跟大家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全情投入,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增加了7万多人,但是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还是比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要多。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近三年来首次出现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平均分高于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差在1分左右。

3.语言综合运用的得分情况大有改观,平均分提高较大,满分卷大增,0分卷大减。语言综合运用题是高考语文的一块实验田,历年都受到关注,前几年这两道题得得分情况都不甚理想,0分卷每年都有8-13万份。

4.作文《回到原点》考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根据抽样调查,考生选择写作的文体大致情况是:议论文占86.7%,散文占8.6%,记叙文占4.7%。作文的平均分40.35比去年的平均分要略高。作文优秀答卷增多,55到60分的考卷有3803人次,这是今年最高的。考生写作运用的素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写作材料陈旧的情况大有改观。考生运用的素材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民生的细节都有所表现,近年的社会热点:强拆、问题食品、环保、网络热点事件等,几乎都能在考生的文章中找到用例。考生在写作时语言运用基本规范,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没有出现。网络用语肯定不能够大面积地运用到作文当中,假如是符合语境,偶有运用网络语言,也是可以允许的。考生作文的用语方面,倒是粤语的影响比较大,以粤语的习惯来表述的文章偶有见到。例如“我走先啦”、运用万能动词“搞”等。

五、考生答卷典型错误分析

1.古诗文阅读

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基本可以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部分考生对考核点把握不够好,原因主要是古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名篇名句补写总体情况较好,相对而言,《论语》和《阿房宫赋》两段文字补写难度稍大。

(1)断句

正确的断法应为: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主要的错误:

“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断为“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断成“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或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殆不可以道里计”断为“殆不可以道∕里计”;“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断为“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或者“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主要错误的原因是未能够整体去理解整段的意思,对部分关键词语的理解有偏差。

(2)翻译题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试题的评分是紧扣“关键词”和“语意通顺”两个方面来进行。考生被扣分也主要是表现在这两方面:

①对关键词“匿”的翻译大部分的考生都是理解的,翻译成“隐藏”、“匿藏”、“躲藏”、“藏在”、“藏伏”。主要的问题是整体理解文意出现偏差,例如把“公”理解为“公开、公众”;“募”理解为“雇佣、命令”;“善”理解为“善待、善良”等等。

②“洵”能够直接翻译对这个字的意思“诚然、实在”的考生不多,有些只是从大意上理解对,理解为肯定判断的都算可以了,翻译为模糊判断的就算错。“洵”字作“诚然、实在”的意思,在人教版、粤教版教材中都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也没有“洵”这个字,考生对此理解不到位,也是情有可原的。从整句来理解,考生理解的难点在“历”“叙”“其”字。

(3)古诗鉴赏

第10题古诗鉴赏题,选择的材料是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第一小题,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主要的问题是对词中所描写的时节的判断有偏差。比较多的考生是直接表述为“莺初解语”的时节,这样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还有考生理解为“立春”、“暮春”、“春分”、“清明”等,是判断不准确。也有一些考生判断为一种现象,但是并不能够知道具体是什么时节,如有的考生判断为“开花的时节”,各个季节都会有开花,开花的季节具体指向太宽泛。

第二题,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考生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只能就描写说描写,未能提炼、体会出词人的思想感情。有考生大致的意思是理解的,但是概括的能力有待提高,未能简洁地表达出词作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4)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题,还是以补写的形式出现,还是四道题目选答其中的三道题目,范围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而且都出自名篇中的名句,命题不偏,考生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写错别字和记错句子上。

2.必考:现代文阅读

本题重点考核学生对文章中心论题与分论点的把握及对文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与理解,出题者所设置的几个问题,基本上实现了考纲对此题的要求。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也要好于往年。14题考生只要用心查找和稍作推论即可找出答案,因此得分率略高。15题为依据文中的观点对一则材料作分析,其答卷情况则复杂些,考生失分也多一些。主要问题为部分考生找对了要点,可在展开分析时,或没法结合原材料,或分析得不到位,不透彻,不完整,或分析得缺乏条理。

今年本题与去年难度基本持平,平均分则略有降低。

3.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17题分析人物形象,19题辨识修辞手法得分普遍较高,说明考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18题概括人物行为原因及其分析,21题理解文本深层内涵,普遍答题不理想,说明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强。

阅读难度降低,平均分有较大提高,满分和接近满分的考生大幅增加,两类文本阅读的分差倒挂,近三年里第一次出现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平均分高于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而且分差也是历年最大的,达到了1.30分。而标准差的数据是比较理想的。

4.语言综合运用

第22题,难度太小,没有区分度,标准差1.09,作为选拔性的试题,是不是合适,值得思考。

第23题,考查的是主题班会主持人的串连语,考生对这样的题型并不陌生。考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语意不连贯,衔接不自然,所写内容与节日不相关。

5.作文

今年的作文题是一道开放性强的作文题,审题没有难度,但写起来有难度。有难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回到原点”虽无所不在,但考生对此关注较少,普遍感觉不熟悉。其二,作文题较好地限制了套作,考前准备的关于热点话题的体验与认识,以及准备好的材料,文段等不容易用在这条标题的文章里。因为需要考生在考场上独立思考,需要发挥真实的写作能力,需要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所以难写。

今年的作文题较好地实现区分与选拔的功能。所以,今年强调,看重考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思维能力;看重考生对“回到原点”的生活体验与认识水平;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路与结构能力。

学生答题情况如下:

不少考生丢弃模式化的写作,进行独立思考和真实的表达,写出了富有个性特色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今年考生独立思考,体现考生思想水平的作文明显增多。

但部分考生还是囿于考前准备的模式写作。也有部分考生对“回到原点”的“生活体验与认识”肤浅,思想水平不高,思想幼稚。

也有部分考生把握不住标题,东拉西扯,层次不清晰,或写不完全文。

从答卷的情况来看,今年作文优秀答卷增多,考生写作运用的素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写作材料陈旧的情况大有改观。根据抽样调查,考生选择写作的文体大致情况是:议论文占86.7%,散文占8.6%,记叙文占4.7%。考生在写作时语言运用基本规范,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没有出现,倒是粤语的影响比较大,以粤语的习惯来表述的文章不少见。

六、对中学教学的启发

1.中学语文教学要以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坚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考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之内,题型稳定,没有偏题、怪题。这给广大中学师生的忠告,中学语文教学要“回到原点”,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切忌钻牛角尖。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阅读材料范围,除了要关注一些传统的经典外,还要关注各类实用性的文体,还要本土文化,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3.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还是要充分重视。今年语言综合运用题目的得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一部分是因为中学师生多年来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视的结果,但是,今年试题的难度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考生的能力一下子提高了比较大的幅度。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之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4.中学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能力的培养。在备考的时候要避免猜题、押题,要把基本的写作能力训练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7259.html

更多阅读

2011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1年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评析(2011-06-16 10:30:25)上海考试院公布2011年秋季高考试卷评析语文稳中有变,平中见深语文卷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变,平中见深”。“稳中有变”,是指积极汲取历年高考命题的成功经验,在选文和题型

2011年全国高考重庆卷语文满分作文 2014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2011年重庆市高考语文卷满分作文材料一: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 “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2009年9月,香

声明:《2011年广东语文高考年报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为网友南方吴彦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