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录

简介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资源 保护价值 管理状况

简介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资源 保护价值 管理状况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境内,面积48666公顷,1992年经赤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经晋升为国家级, 三岔河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区地处贵州高原北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切割严重,谷坡壁立,人迹罕至,因而保存了大面积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林相保存完好,原生性强,森林覆盖率达89.6%。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已经查明的生物物种有15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28科、411属、805种;蕨类植物37科、81属、163种;大型真菌35科、45属、77种;兽类8目、24科、72种;鸟类15目、35科、142种;爬行类3目、10科、34种;两栖类2目、9科、31种;鱼类5目、11科、57种;昆虫9目、49科、175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珙桐、桫椤、福建柏、香果树等10多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和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灵猫、穿山甲等27种。保护区内还有许多独特的单优群落和中国新纪录种,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0′~106°29′,北纬28°07′~28°34′,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面积48666公顷,核心区面积17436公顷,缓冲区面积4866公顷,实验区26364hm公顷。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习水保护区地处川黔南北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位,属大娄山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区内出露岩层主要为红砂岩,以超深切割的嶂谷及剧烈的崩塌地貌形态为主要特征,崩塌岩块遍及山麓斜坡,围椅形悬谷、红岩柱、崩塌林等特殊的地貌极为醒目,它们与常绿阔叶林构成了绿树红岩、峡谷林深的独特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 水文

习水保护区属长江水系,其主要河流有赤水河及习水河。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也是保护区所在地习水县最大的过境河流,流经本县西南的回龙、隆兴、同民、土城等乡镇,于小坝居士岩进入赤水市。在县境内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717.1平方公里。干流落差57米,平均比降1.3‰,多年平均流量224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18.08万千瓦,支流可开发量2.43万千瓦。

习水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习水县东北的寨坝镇九龙村高家坡南麓,河源海拔1270M,干流流经习水县寨坝、大坡、三岔河、程寨等乡镇,在程寨乡大白塘蜂子岩进入赤水市境,于四川省合江县城关镇的李子林汇入赤水河,河口海拔210米。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156公里,落差1059.7米,平均比降6.8‰,多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其中蜂子岩以上习水段长73.7公里,落差866米,平均比降11.75‰。县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8.711万千瓦,可开发量2.553万千瓦。 气候

习水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云量多(多年平均总量8.2),阴雨天多(晴天日数占年总日数的11~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实际上只有3438~3784MJ/M2年,仅相当于太阳辐射总量的28.8~32.3%,是贵州乃至全国太阳辐射最低值区之一。区内年平均气温14.7℃,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4.9℃。≥10℃的年积温3462.9~5888.3℃。河谷地区≥10℃的年积温近6000℃,而海拔较高的林区≥10℃的年积温为3400℃。由此可见,有效性强的积温给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热量条件。

习水保护区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之间。其雨量分布呈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少,自中部山梁向东北和西南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最多的为6月,占年降水量的11~20%,1月降水量最少,约为年降水量的5%。无霜期240~250天,年均相对湿度82~91%。 土壤

习水保护区的土壤系白垩、侏罗系的紫红、砖红色砂页岩发育形成的紫色土最多,黄壤其次,黄棕壤最少。

在紫色土中以酸性紫色土最多,中性紫色土次之,而钙质紫色土分布很少。酸性紫色土PH值在4.1~4.7之间,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的变化范围大;中性紫色土为壤质粘土,土层薄,PH值为6.4,全钾含量高,而速效氮、磷、钾、腐殖质等均属中下水平;钙质紫色土亦为壤质粘土,PH值在7.4~7.7之间,全钾含量颇高;而速效氮、磷、钾、全量磷、腐殖质等均偏低。

黄壤多分布在平缓地带,因而土层中厚,PH值在4.1~4.8,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少,全钾、有效钾中等,有机质含量0.92~12.32%。

黄棕壤分布地势高(海拔1400M以上),土壤风化弱,PH值3.9~4.6,腐殖质含量较高,全氮、碱解氮较高,而全磷、速效磷少,全钾、有效钾居中偏少。 自然植被

保护区的地带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树种占优势。局部地段分布有面积较少的针阔混交林。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以高大挺拔的树木和浓郁茂密的林冠组成的森林景观,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区内有林地面积3509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8510.7公顷,疏林地面积216.5公顷,森林覆盖率89.6%。主要森林类型有银木荷林、青冈栎林、大头茶林、福建柏林、丝栗栲林、贵州山柳林、红翅槭林等。此外,在沟谷地带常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

编辑本段资源

植物资源

习水保护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多年野外考察资料汇总,现已查明区内各类植物有266科、765属、1674种以上。

大型真菌种类也很多,有38科85属192种。其中可供食用60种、药用46种、木腐菌63种、毒菌18种。其中具有食用价值的有银耳、毛木耳、木耳、小鸡油菌、金针菇、红汁乳菇等60种;药用价值有灵芝、树舌灵芝、香菇、假芝等46种。

保护区苔藓植物49科119属279种。其中平珠藓属Plagiopus及平珠藓、云南青毛藓、小叶鞭苔等31种为贵州新记录。

蕨类植物共30科70属12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桫椤等3种,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在沟谷的局部地段形成罕见的单优群落。

习水保护区种子植物149科491属1074种。种子植物是组成森林生态的主体,特别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竹亚科等种类,构建区内森林景观格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内分布珍稀植物68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还有众多的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野生蔬菜等经济价值物种。

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这里处于东亚植物区系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省的西缘,既有丰富的华中成分、华南、华东成分,也有云南、东喜马拉雅成分。根据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分析,世界分布34属、热带分布235属、温带分布222属,除世界分布属外,习水植物区系的热带成分占51.42%,温带成分占48.58%;热带地理成分略占优势。在1074种种子植物地理分布中,世界分布23种、热带分布245种、温带分布806种,除世界分布23种外,热带成分占区内总种数的23.31%;温带成分占区内总种数的76.69%。中国特有种588种,占区内总种数的54.74%;其中贵州特有种10种。

习水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23种,即Ι级重点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2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福建柏、闽楠、楠木、红豆树、鹅掌楸、花榈木、香果树等17种;《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的Ⅲ级保护植物4种。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川桂、檫木等8种;还有《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Ⅱ》名录中的31种。其中桫椤、福建柏形成单优群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动物资源

习水保护区各类动物资源相当丰富,经重点考察,现已查明区内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14种)的28.6%;二级重点保护有28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65种)的43%。

保护区兽类有74种,分属8目25科,占贵州省兽类总数的54%,其中国家Ι级重点保护兽类有豹、云豹;国家Ⅱ级保护兽类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班灵狸、林麝、鬣羚、班羚。这些珍稀保护兽类占贵州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的75%。另有小麂、赤麂和毛冠鹿等3种为贵州省重点保护种类;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其它野生兽类,如豹猫、黄鼬、竹鼠等。

值得一提的是,习水保护区为猕猴和藏酋猴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它们主要在植被繁茂的山间群集活动。据调查:猕猴20-40只一群,计有500多只;藏酋猴15-20只一群,计有260多只。与此同时,习水林区曾是华南虎的栖息地,到五十年代仍有华南虎出没伤人。

鸟类:现已查清的计144种,隶属16目36科,占全省鸟类种总数的35%。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白冠长尾雉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黑)鸢、普通鵟、白尾鹞、红隼、红腹角雉、白鹇、红腹锦鸮、领角鸮、班头鸺鹠、灰林鸮等10种;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11种,即蚁鴷、斑姬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

爬行类动物已查清的有34种,隶属3目10科,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数的33%;其中24种属省级保护动物。从区系成分看,有14种属华中华南地区种,占41.18%,可见这里是以华中华南区种类占优势。区内大多数爬行类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两栖类动物:习水保护区丰富的地表水给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因而繁多的两栖动物在这里广泛分布。现已查清的就有31种,隶属2目9科,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数的49%。贵州分布的10个科中的两栖动物有9个科在区内都有分布。其中大鲵、虎纹蛙及细痣疣螈三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鱼类资源在习水保护区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也多。据考察期间查明的鱼类就有57种,分属5目11科。其种数占贵州省鱼类种数(202种)的28.22%。其中鲤科鱼类就多达34种,占区内57种的59.66%。在57种鱼类中,除泥鳅、草鱼、鲫鱼等鱼类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有广泛分布外,还有不少长江水系的特有种,如蒙古红鲌、翘嘴红鲌、高体近红鲌、吻鲌等,充分说明了习水的鱼类完全具备长江水系的特点。鱼类的经济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在习水已知的57种鱼类中,有一半以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昆虫资源十分丰富多彩,据贵州大学昆虫所于2000年5月、9月组织多单位对习水保护区昆虫资源进行考察,经整理鉴定有15目、161科、693属、1095种,其中有新属4个属,新种71种,中国新记录14种。 景观资源

习水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独特雄厚,特别是发育在白垩系紫红色泥岩上的中山峡谷地貌与茂密的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交织而成的习水红层森林地貌景观,是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下的难得的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保护区内层峦叠障的青山绿树间,镶嵌着许多紫红色砂岩,岩面由于长年风霜雪雨的侵蚀呈现出红、白、灰、黑等各色条纹,在大自然的妙笔神工之下交织成一幅幅多彩的、如影似幻的画面,悬挂于红层嶂谷两壁,掩映于绿树青藤之间,随着观赏者思维的不同而呈现出无穷的变化,让人止不住浮想联翩。翠绿茂密的林海、红色巨厚的岩层、高耸绕云的桌状山、幽幽深陷的峡谷、纵横交错的瀑群流水构成了习水自然保护区绚丽多姿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巍巍的群山、茂密的原生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姿多彩的红岩绿树、充满生机的野生动物……,造就了习水保护区情趣无限的自然之韵,使保护区不仅是进行森林生态宣传教育的天然课堂,也是研究红层地貌发育、演化、山地气候成因等方面的理想场所,还有着极其广阔的旅游开发价值。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习水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以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要生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优越的水热条件,它具有比较复杂的种类组成、层次和层片结构;物种多样,食物网络复杂,具有自行调节、自行更新、自行培肥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带性顶级群落;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提供各生物类群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繁育场所,特别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巨大作用。众所周知,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区,其中尤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残存数量和面积不大,习水保护区却保存了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且分布集中成片面积达4万公顷,这是国内其他林区不能比拟的,实属罕见,也可以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研究基地。

习水保护区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特殊,动、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物种资源丰富。考察后各生物学科鉴定的物种近3000种,这充分说明习水保护区不仅物种资源丰富,且特有种也多。在物种锐减的今天,无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水保护区地貌是发育在白垩系红色砂岩及泥岩中的地貌形态,以超深切割的嶂谷及剧烈的崩塌为最主要特征。一般宽不足百米的陡立河谷,其切割深度居然达500-800m。崩塌岩块遍及山麓斜坡,围椅形悬谷、红岩柱、崩塌林等特殊的地貌极为醒目。这样切割深度极大,崩塌强烈发育,且地貌形态组合独特的红层山地景观,是贵州高原独一无二的,也是国内其它地区极难见到的。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当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回归自然热情日益高涨的趋势下,显得更为珍贵,它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天然财富。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下降,这种斜坡地质地理条件的独特性,造就了习水红层森林地貌景观的奇特性、多样性以及原始自然景观的神秘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是无比巨大的。试想,那翠绿茂密的林海,红色巨厚的岩层,与高耸的桌状山和深陷的狭谷相匹配,更有纵横交错层层跌落的流水,伴以两岸猴群出没、鸟叫蝉鸣、彩蝶纷飞;由于这里山高谷深,沟谷狭窄封闭,山面平坦开阔,又有茂密的森林植被调节气候,从而山上山下的气温季节之差明显,冬季沟中温暖如春,夏时山上清凉如秋,防寒避暑兼而有之,置身于这奇特、古朴、典雅的森林环境中,真切感受自然美的沐浴,是使人流连忘返。

编辑本段管理状况

功能区划

根据保护区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习水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下列三个区。

1.核心区:有磨槽滩、雷坡溪、盘龙顶、犁鸳沟、阳大老岭五片核心区,总面积1743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8%。本区人烟稀少,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植被原生性强,生态系统稳定,实行绝对保护。

2.缓冲区:分别在各核心片区的外围划出500-1000米的范围作为缓冲区,总面积486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本区内不许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

3.实验区(含旅游小区):除核心区、缓冲区外的其余部分为科学实验区,总面积2636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4.2%。在保护的前提下,允许采取人为措施,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驯养繁殖和综合经营利用。 建设状况

在国家林业局与省林业厅的关怀与支持下,习水保护区第一期基本建设于2000年5月正式启动,截止2003年底,管理局局址建设(包括办公楼、宣教中心、车库家属楼等土建工程及相应的附属工程等)基本完成,2006年5月通过了省林业厅验收,为习水保护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习水保护区由于工作人员少、科研力量薄弱,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管理局还设法添置了科研设备设施,积极开展天保工程监测、本底资源调查等工作, 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与各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系,在认真搞好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在保护区内开展了昆虫资源调查、植物分类调查、华南虎资源调查等,既增加了保护区本底资源名录,也极大促进了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为促进保护区发展提供了翔实依据。 管理措施

习水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使这个物种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主要做法如下:

加强宣传教育,增加保护意识。保护区管理局建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书写张贴标语、召开群众会、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提高习水保护区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林区干部群众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性。

坚持依法管护,有效保护资源。日常工作中,管理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偷砍盗伐林木、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森林公安派出所还在林区选聘人员成立了治安联防队,负责维护林区治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了区内偷砍盗伐、偷猎偷捕现象的发生。

聘请护林员,建立护林骨干队伍及护林网络。鉴于保护区人员编制少,管护范围大的实际情况,管理局在林区聘请了一批思想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农民当任护林员,承担宣传群众、巡山管护的责任,解决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在重点林区组建了护林防火应急小分队,如遇火情,可就地迅速组织义务扑火队伍,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开展联合保护,抓好社区共管。为争取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管理局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共同开展宣传教育和资源管护工作;使自然资源管护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积极开展社区建设,促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保护区属习水县的特贫区域,涉及大坡、三岔河、程寨、东皇、土城、同民等6个乡(镇),有13个自然村,36个村民组,1234户,4860人。区内交通不便,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粮食产量低下。除种粮、养猪、伐树外,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经济上仍属自然封闭的小农经济,群众生活极为贫困。为搞好社区共管,促进管护工作,管理局提出了以“共建”促“共管”的社区发展工作思路,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把资源管护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施发展项目,开展扶贫帮困,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增进了管理机构与林区群众的感情,也减小了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2003年,管理局开始在保护区开展社区发展工作,在开展需求评估调查的基础上协助大白塘管理站辖区内的大白塘村成立了“大白塘村河道管理协会”,开展村民自治对河道资源进行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管理局以保护区小坝管理站辖区统一村为试点开展社区发展工作,通过成立“统一村农民社区发展协会”、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村民实施发展项目、维修道路、修建水渠、改灶节柴、开展村民自治走自然资源共管之路等措施,提高了统一村村民生活水平,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自然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形成了社区共管新模式--“统一模式”在全区内推广。

习水保护区在统一村实施社区共管,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状况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极大缓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区管理局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居民参与自然资源保护,两者间和睦共处,相互扶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统一村社区发展工作的成功,为保护区在统一村外的辖区推广社区发展工作、创建参与式管理的“和谐社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省内乃至全国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除此之外,管理局还出资帮助大白塘、蔺江等村维修公路、捐资帮助长嵌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村民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生活条件,赢得了林区群众好评,也极大促进了管护工作的开展。 生态旅游开发

习水保护区内独特的红层森林景观,是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下的一份宝贵自然遗产,区内原始古朴、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为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多种功能多种效益,2003年,保护区管理局与习水县福源旅游开发公司共同签订了三岔河旅游度假区联合开发协议,双方在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本着“搞好保护,促进开发”的原则,在三岔河旅游开发上作了大量的工作。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三岔河旅游度假区”正式运营,标志着习水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9527.html

更多阅读

印度 观虎好去处卡纳老虎自然保护区 老虎脑自然保护区

去年印度自然摄影之行中有一站是卡纳老虎自然保护区(Kanha TigerReserve)。这个保护区是观赏老虎的好去处,曾经有一个德国人一天看到9只老虎,令人羡慕不已。除此之外,这个保护区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难见到的野生动物,比如沼鹿、印度野狗

西藏的原始森林 长白山红松面积

青藏之行第八站:鲁朗林海和南伊沟 图1.鲁朗林海(来自Googleearth)随着人类破坏性的开发,中国的原始森林越来越少,仅占现有森林面积的2%。中国现有森林大多数为人工林和次生林。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地区,西南地区

天津---蓟县 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津蓟县八仙山地图

八仙山,距蓟县城东北30公里,地处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之腹心,东邻金碧辉煌的清东陵,西接巍峨壮观的黄崖关长城,南濒碧波荡漾的翡翠湖,北依雄奇险秀的雾灵山,这里是天津市地势最高,群峰汇集的地方,9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主峰“聚仙峰”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郴州特产有哪些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声明:《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网友很酷的殺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