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十家”--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九流十家不包括



“九流十家”--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国学[guó xué]

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2592.htm

中华国学奠基人——伏羲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因此也可以称为是国家的文学或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也有学者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目录

国学概念

国学延革

经典著作

国学名家

国学先锋

研究机构

国学新著

展开

国学概念

国学延革

经典著作

国学名家

国学先锋

研究机构

国学新著

展开

编辑本段国学概念

国学,是中华民族自古固有的严谨完善的学术体系,包括以道家为核心的自然国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人文国学两大部分。明代分为质测之学(自然科学),通几之学(哲学和人文科学),宰理之学(社会科学)。

但是,在清代一提到国学,就是人文学术,只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学,相当于今天的哲学史学文学三科,这三科都不过是明代国学通几之学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清代国学视野比明代以前缩小了很多,实为国学的衰落时代。

当时国学即“National 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清代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者黎黍匀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相对古代,我国一般简单划分人的能力为“文能力”与“武能力”,因此“文学”跟当代的狭义专门指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文学可以理解为“文”类的学科。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诗、词、歌、赋、小说、音曲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1]。

概念的内涵

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学者黎黍匀认为,国学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这些学科具有历史性、延伸性 、发展性、现代性、国家性。其中历史性体现在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影响力,比如《孟子》的学说,在各个时代有重要影响力,属于历史性质。

延伸性

包括了持续性和同化性。历代有印度佛学与我国阴阳学说的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学的体系,以及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同化。最明显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诊断、医学作品几乎都有中医阴阳理论的表现和应用,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有互相同化的特征。

发展性

包括了该文化或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如儒家自孔子之后,不断出现了朱熹、王阳明等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在宋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视,使其影响力及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现代性

包括了该文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当代的价值。比如《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认为:“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将要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找智慧的精妙。”这是国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客观影响力,也是国学本身的价值的体现。

国家性

包括了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文化,具备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而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道德经,有相似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埃及的太阳文化与中国的阴阳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各国文学的国家特征,民族特征。

我国国学能够体现了以上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和同化力,这是很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国学概念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本段大国学概念全部出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谈谈中华大国学圈》等文)[2]

编辑本段国学延革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六艺,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等。 第三部分:诗赋。诗和赋不一[3]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房中术、医术都是方技。定义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传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燧人氏根据天文观察做《河图》《洛书》,一般连称《河洛》或《河图洛书》,是国学的奠基者;伏羲据《河图洛书》推演出八卦五行,即由《河图》推演出八卦,据《洛书》抽象出五行,是国学体系创立的完成者。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从明代起,国学详细分为质测、通几、宰理三学,质是区分,测是测量,质测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通是通达,几是根本,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会科学。明代国学划分,视野开阔,质测、通几、宰理三学相当于现代学术的自然技术科学、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类学术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学术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国学的真正气魄。

但是,清代国学退化为义理考据辞章,仅相当于现代学术的哲学史学文学。可以说,清代以后的国学已经无法代表中华学术的广阔视野和基本精神。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21世纪初期,科学终结论在西方兴起,中华虽然较少认同科学终结论者,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化派与中华科学传统文化派对科学主义者展开了前后夹攻,论战再次爆发,不过拥护西学的科学主义者已经转为守势。事实表明,所谓科学的终结仅仅是西方科学的极限已经显露出来,而东方科学的复兴暨科学的革命则刚刚开始。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机构沿革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数理、天文、算学、地理、博物、农学、化学、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自然国学以道家为核心和主流;人文国学以儒家为主流和核心;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百家、儒道释三家国教等,道儒两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墨法两家辅助,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清代以后专注人文学术,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民国后承续清代,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传统国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科学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入门书目

背诵老子《德道经》(多数版本是《道德经》,因道经在前或德经在后而命名),古文较好头脑较快,可以理解后背诵。古文不好干脆直接背诵。《老子》文字古朴简洁,多背几次内容自然明白。验证手段,内省静坐,无中生有。让大家只读《老子》有这样几个原因:1、老子是孔子老师,《论语》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经》的阐扬,所以看了老子容易懂得论语许多语言的出处。2、诸子百家中名家、法家等等的名称都源于《道德经》。3、《道德经》并不仅仅是人文经典,也是自然科学经典。内涵广阔。有韩国学者说《道德》是人类第一部理论物理学著作,西方卡朴拉等许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4、老子是道家的承前启后者,即黄老道家的后者,老庄道家的前者。也就是说,不懂《黄帝内经》的可以先看《老子》,不懂《庄子》的可以参看《老子》。看过《道德》后,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阅读途径:老子——通读《三玄》,即通读易,内经,老子(3玄有另1人文说法,略)。——通读《三玄》后可以看任意自然科学典籍,各科大致有:天学,各种星经。地学,山经,水经。生物博物,尔雅,本草等。数学,算经。逻辑学,《尚书.洪范》,五行志。数理逻辑,《易》体系诸书,包括《皇极经世》。实验科学,参同契,内景经。核心学科,内经,医典。农学,神农书。技术科学,《梦溪》、《天工》等等。

二是人文学者的阅读途径:老子——论语——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作品。

甲方法。上述途径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只是快速入门的途径。中华文明即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中华知识体系,全部源于《易》,伏羲首造。不含《经》,《经》是文王孔子后来加的文字注解。因此,如欲根本解决问题,直读《易》。《易》无文字,只有卦爻(即象和数),要读懂它,必须演卦,就是排列卦爻。排列久了,含义自然知道。验证手段:内省工夫。知《易》后,其余经典皆为坦途。本途径多数人会认为过难,但也有少数人适合这样,所以最后讲。

另外,还可以从梁启超先生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获得阅读途径:(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 (丙)韵文书类 -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 (戊)随意涉览书类。[4]

国学意义

有鉴于此,2009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为“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 去委屈委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国学诵读

国学诵读在中国具有3000年以上的习惯,从封建社会的私塾到当今学校的晨读,从未间断。但是国学内容里也包含很多封建迷信的内容,慎选好未来将适合当今社会的国学精髓文化,总结为3000条国学小节目,非常有利于国学精髓文化的简单化传承。早期教育探索者张学政先生也号召在全国进行全民普及学国学,并提倡每天早晚诵读国学10分钟,对于国学传承具有一定意义。[5]这一点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国学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国学宗旨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国学教育

在大学里设立[6]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国学是专供上层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頖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吕思勉曾说:"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独家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①。国学招收的学生,自元士以上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学。《礼记·王制》说:"凡入学以齿。"郑玄注释:"皆以长幼受学,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国学,凡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入学,毋需再分尊卑等级。其实,这条"入学以齿"中的"齿"字,却很有讲究。恰恰是在这一"齿"字上,严格区分出尊卑贵贱,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还有迁宗(分支)的规定。在臣属之间,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层层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人的子弟虽然都有资格进入国学,但是"子随父贵",在入学的年龄上,也得按照等级差别,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级,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学的年龄,也要相差两岁。这是奴隶制教育的特殊现象,也正是"齿"字的实际含义。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 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15岁升入大学。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年读完小学,23 岁升入大学①。

国学境遇

当代的国学,很多人都在推崇,甚至办了很多的国学培训机构,但是,一不小心就成了伪国学。

首先,国学对自己的学科规定表明其不属于现代学术体系。第一,国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对象,是文史哲等混融在一起而未分化的人文学科。它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科,也不具有科学性。

国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脱离现实,学术价值也有限。即使研究儒家经典,也不是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需要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多种现代学科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而不是传统的、未分化的经学。

其次,国学的研究方法也不是现代的、科学的。它信守儒家观念,以注解、阐释经书为主要方法,实际上是以意识形态论证代替了学术研究。现代学术已经独立于意识形态,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加以区分,确立以现代理性指导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那种“实用理性”的、以信仰代科学、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前现代的研究方法也已经失去了合理性。

一些大学设立的国学院或者国学研究机构,实际上也是“国故学”,即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如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学等,它们已经分门别类,分属于不同的大学科(如文、史、哲等),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国学,是一种画蛇添足之举。这说明,国学学科在实践上行不通,无法取代现代学术,无法进入现代学术体制。[7]

当代价值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8]

国学,是作为当代社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社会达人的一项最重要的人文识别,是中国企业家特有的人生观价值的战略支点。这种人文识别,以及价值支点,在国际化的今天,得到特有的彰显和肯定。——沈墨(赵红军)

编辑本段经典著作

经部

——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古籍

”、“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还有《弟子规引》

史部

——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子部

——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二十二子》

[9]

《二十二子》一书,由先秦两汉魏晋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书目分别是:《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经史子集四部正名

何谓国学?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朱熹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心学”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焦循、钱大昕、阮元等为冠。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编辑本段国学名家

梁启超

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祖籍浙江余杭),名炳麟,汉族,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章太炎

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钱穆

钱穆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中研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着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逝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季羡林

(1911年─2009年7月11日),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7卷、《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季羡林

、《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国学大师名录

国学大师不完全名单:燧人氏、伏羲、黄帝、嫘祖(女)、神农、尹吉甫,仓颉、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孔子及七十二贤人、孟子及弟子、庄子及弟子、老子、孙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尸子、列子、文中子、吕不韦、屈原、宋玉、孙膑、毛亨、毛苌、贾谊、董仲舒、王充、桓谭、向秀、嵇康、钟会、葛洪、慧远、僧肇、慧能、周敦颐、张载、求前大师、二程、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梁启超、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费孝通、沙孟海、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南怀瑾、叶曼、查良镛、钱锺书、吴燎、梁漱溟等。

编辑本段国学先锋

《80后国学先锋黄锋坚守文化根脉[10]》:“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水的上善品性去做公益,谦卑无分别、真诚最耐心。”目前国内做得最火的国学网站之一26国学网创始人黄锋坚定地向笔者传达了这一理念。

从2008年至今,这位80后的有志之士怀揣着对国学的赤子情怀,满腔热血耕耘传统文化推广事业,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将26国学网从呱呱落地哺育到今日的“二八佳人”,为国学爱好者们创造了一个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的“云国学平台”。

万事因缘起。2008年的一天,黄锋忙里偷闲中,偶然来到万佛禅寺,寺内的免费国学读物让他备感兴趣,自此与佛学结缘。凭着从心而发的热情,这位计算机专业毕业从事项目管理的“80后”,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国学研究上。

黄锋告诉记者,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在大学期间一度着迷于西方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初谈不上对传统文化有啥认识,但万佛禅寺里的书却吸引我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为此,黄锋于2009年组织起了国学俱乐部,定期开设文化沙龙和座谈会,吸引了周围一批批国学爱好者参与。

经过几年酝酿后,2011年黄锋组织身边有着共同爱好的青年国学才俊在深圳创办了26国学网,先后在江苏、安徽、北京、上海,云南,河北等地开设分站,为当地的国学爱好者提供了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创立一个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国学教育意义的网站虽是件迫切的事,但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黄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当前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确实令人担忧,喧嚣的闹市里总少了片刻宁静的自我思索,如何才能让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如何在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下提倡传统文化教育,是他正在探索中的人生使命。

“我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服务好每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真正做到国学引导,时时内省,刻刻观照,分分安详,秒秒自在。”黄锋告诉记者,为着这个梦,26国学云联盟联合了国内外众多人的力量,实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国学云服务,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我推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是,在传播国学文化的同时兼顾其他文化群落,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在各自路径中都延伸得很远很辽阔,我们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对镜中砥砺前行探索。譬如在全球秩序混乱的秩序中,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对西方来说是一副清醒剂,而西方的科学实证精神恰是我们须学习的。然而,作为炎黄华子孙,我们首先必须守住自己文化的根脉,枝叶才能更好地伸向天空,任何文化的超越都是先从自己文化着眼生发的。”黄锋表示。

编辑本段研究机构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章太炎先生创办了“国学讲习所”,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到1929年结束历时四年,以四大导师名闻于世,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中央大学也有大量国学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科学院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学热兴起。各个大学都建立了国学研究所,如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有部分大学甚至成立了国学院和国学系,以人民大学为代表。于此同时,民间的国学社团普遍兴起,各大高校也都有国学社。代表的如南京大学国学社。长安国学院是政府批准的全国范围内首家大学以外的独立国学院。其后国家又批准了北京国学院,已经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兴建。国家级的国学院也由国务院参事室牵头开始在鸟巢附近规划兴建。

国学传播机构。综观当前全球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已渐呈蓬勃复兴之势,尤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影响最大,其源也远,其积也厚。三家机构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但又各具特色———北大国学研究院以学术研究著称,人大国学院以培养人才见长,而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则以传播和交流为重。国学传播中心,就是以推动国学的普及、研究、传播、交流为手段,以文化产业化、科研市场化为突破口,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建设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除了高校背景的国学传播机构外,以北京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一批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应运而生,国学传播机构是以普及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精萃、建设先进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常设工作机构,旨在社会范围内,在民间,积极传播华夏文化、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沈墨国学工坊》公益——坚信这样的理念:

1、一个圈子,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有效组织这件事。

2、不要太大,不要太多,一定要做好!

3、舒心的参与、延播,本身就是功德。

4、国学不需要作为你全部的价值,十分之一就好,他是一个特殊的战略价值支点。

5、看看自己,哪些被国学影响,哪些还需要影响。

6、儿子、妻子、孩子。

7、亲人、亲戚、朋友。

8、无论多困难,总要开头,你我会在开始中体现出力量。

9、国学公益,给他一旬中的一天,一天中的一刻,这样就很了不起。

10、付出、参与、交流、凝聚,他就有成效!

《沈墨国学工坊》公益——具体项目:

(1) 国学公益理事人员推介

(2) 节假日,亲人国学公益巡舟

(3) 国学进家庭、进办公环境之艺海沙龙

(4) 国学讲座

(5) 家庭成员书法习作

(6) 行业产业链高端人士对接沙龙(国学理念应用)

(7) 理事企业产品推介应用沙龙(国学理念应用)

(8) 国学与法学应用

(9) 国学与金融资本应用

(10)国学与政策解读应用

(11)其他成熟课题

发起人:沈墨先生

沈墨简介: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峡两岸艺术研究会成员,湖南、江苏省政府特邀艺术顾问,台北故宫博物院特邀艺术顾问,沈墨艺坊掌院、沈墨工坊监院。

1991-199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管理学院,毕业后在中国农业银行任职,与现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胡怀邦、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师出同门,同学师生亦遍布各金融机构。

1998-2010,参与海峡两岸国学研究,在台企联,《台商杂志》、《移居上海》等媒体兼任运营总监,从事华商社团商业与国学研究。

2008年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台办主任、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王毅先生的接见。

2008年就台商在湖南的发展进行报道、调研,受到时任湖南省省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先生的接见。

2009年,受邀参加江苏省沿海发展论坛,受到时任江苏省省长,现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先生接见。

2010年受邀参加中国地产高峰论坛,与时任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进行专题对话。

2010年进入纸包材行业,6个月以后,参与汇东集团纸包材电子商务化进程,研究纸包材行业电子商务研究和应用。

2012年开始筹备组织纸包材行业国学公益活动。

2013年正式启动国学公益活动。

国学著作

《易》和《经》实为两部分,前者又名《易象》,是象数派自然国学和后来的人文国学的总发端;后者是对前者的注释,是义理派国学和人文易学的最初来源之一。伏羲氏画八卦,并创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八卦。当时伏羲氏发现了不少宇宙奥秘,但未有文字之记载而失传。至周文王时,被文王揭发了伏羲氏所发现的奥秘,经文王参透八卦奥秘后,发现内里是包罗宇宙奥秘,同时具备人生有关的一切原理、原则。后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记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条大道理,传于后世。 至春秋时期,孔子五十岁初读易经,觉得易经所记载的都是宇宙之宏观真理,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易经,穷其余生之精力将易经进行批注成为系彖辞,并且创出十翼传于后世。此后由东周、两汉、宋代发展至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之经书,因此被誉为『群经之首』及『中华第一经』。

礼记、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朱熹著)、传习录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雕菰楼集焦循著、文史通义章学诚著、大同书康有为著、国故论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周礼、考信录崔述著、资治通鉴、王船山读通鉴论等相关图书。

书籍资料

书名:国学简史-(经典插图本)

图书编号:2126503国学简史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

ISBN:753668429

作者:张恩富

出版日期:2007-02-01

版次: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经学、诗学、史学、蒙学、书画学是国学的主干。经学,在汉辞代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诗学从《诗经》《楚》,至唐诗、宋词、元曲,长盛不衰。史学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直到清代,仍是极昌盛的一个领域。书画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蒙学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本书按经学、诗学、史、子学、蒙学、书画学分为六卷。作者采用分卷阐述的方式,纲目清晰源流分明,一卷在手,则国学历历在目矣。

图书目录

前言

经学

早期的经学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学

宋代经学

明代经学

清代经学

著名经学著作

楚辞学

唐诗学

宋词学

史学

中国史学的发端

两汉时期的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当代人读经

诗学

诗经学

汉代诗经学的建立

宋以来的诗经学

唐宋元明的清史学

史学的嬗变

子学

先秦子学

九流十家

汉代子学

清代子学

民国以来的子学

蒙学

蒙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蒙学探究

书学

曲阜春耕园学校(幼儿、小学、初中国学塾学校)

一、缘起

当今的世界,正值古今中外文化思想洪流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之中,我们虽不足以为中华文化振衰起敝、继往开来贡献什麼,也没有力量唤回狂逐物欲、陷溺已久的人心……但还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做一点实际的工作。毕竟还有许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做一个敬业乐群、安分守己的人,更希望孩子能接受中华文化的薰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有一些年轻学子对中华文化满怀向往,希望有机会长期学习,有鉴於此,我们成立了春耕园学校,目的是想提供大家一个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

二、历史

春耕园学校的前身是深圳明道国学培训中心,後於丁亥年(2007年)正式创办於闽南山村,己丑年(2009年)春迁址至人文荟萃,英彦辈出的圣域贤关——山东曲阜(在这片古老的土上,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及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元圣”周公、鲁工伯禽等古帝圣贤)。

学校为什麼名为“春耕园”?因为这个世界的任何事情,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事业,绝不是单凴一时的义气,就可以立竿见影,侥幸而有所收获的。在这个中国文化青黄不接的时代,我们只能像春天的农夫,在这个园子裏做一点耕地播种的工作,至於秋天的果实就留给後人去收了。[1]

编辑本段国学新著

书 名:国学三部曲:《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国学探疑》

作者:宋定国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1

SIBN 978-7-5656-1287-9

SIBN 978-7-5656-1288-6

SIBN 978-7-5656-1289-3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 元[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10张)



参考资料

1.国学三部曲.百度百科.2013-06-03[引用日期2013-07-14].

2.国学纵横.百度百科.2013-06-03[引用日期2013-07-14].

3.国学览胜.百度百科.2013-04-27[引用日期2013-07-14].

4.国学探疑.百度百科.2013-06-03[引用日期2013-07-14].

5.宋定国.百度百科.2013-07-06[引用日期2013-07-14].

6.紫竹公.百度百科.2013-06-26[引用日期2013-07-14].

7.“国学”失合理性 已成伪科学.督师网.2013-01-31[引用日期2013-01-31].

8.国学对于当代的重要价值.标语114[引用日期2013-03-29].

9.《二十二子》、《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

10..凤凰网.2013-07-16[引用日期2013-07-28].

开放分类:

文化中华文明HOT国学学术朝鲜古代制度国学 学术 文化 北京大学

我来完善  “国学”相关词条:

西学曲水流觞经学诗歌文学黄世长点将集团国学网觞刘晓川挽诗

国学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汉书

后汉书

新元史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

荆楚岁时记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

兵家

儒家

法家

杂家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蒙学】

千家诗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声律启蒙

增广贤文

热门栏目

老子(道德经)三十六计三略朱子语类孔子集语

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国学常识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

什么是杂家——杂家介绍

什么是兵家——兵家介绍

什么是法家——法家介绍

什么是道家——道家介绍

二十五史简介

什么是二十四史

什么是十三经

国学简介

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

文史典籍名词

国学常识之姓名称谓

国学常识之风俗礼仪

国学常识之科举制度

国学简介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详细>>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

国学经典书库

按书名查找:
“九流十家”--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九流十家不包括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礼记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陸氏易解中庸

东坡易传周易正义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易传

韩诗外传毛诗正义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深衣考

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大学

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周易参同契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大学问

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宋书梁书魏书陈书

南史北史南齐书北齐书周书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贞观政要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东观汉记通典

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洛阳伽蓝记越绝书

前汉纪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国故事邺中记

三楚新录江南馀载吴越备史九州春秋越史略

东观奏记北狩见闻录竹书纪年五代史阙文官箴

平宋录大金吊伐录松漠纪闻翰林志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赤松山志真臘風土記荆楚岁时记北戸録

岳陽風土記溪蛮丛笑吴中水利书岁华纪丽谱吴地记

平江记事南岳小录岭表录异东京梦华录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游城南记淳熙三山志桂林风土记朝鲜赋

南宋都城紀勝桂海虞衡志洛阳名园记南方草木状佛国记

捕蝗考宋朝事实大清律例三国杂事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握奇经》《练兵实纪》《将苑》《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守城录》《孙子略解》《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阴符经》《太白阴经》《历代兵制》《素书》《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列子庄子荀子

申鉴说苑新语论衡

茶经棋经中论邓子

蓋廬人物志潜夫论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王守仁全集四十二章经論衡校釋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

鬼谷子归田录唐新语公孙龙子

搜神记搜神后记周易参同契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穆天子传唐摭言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盐铁论宋高僧传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弘明集宣室志

世说新语金匮要略注九章算术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孔丛子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风俗通义鹖冠子齐民要术

潜夫论范子計然西京杂记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朱子语类山房随笔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銀雀山尉繚子司馬法逸文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水戰兵法輯佚群書治要六韜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六韜逸文漢墓竹簡六韜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太公兵法太公金匱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歙州硯譜扬州芍药谱橘录

糖霜譜劉氏菊譜洗冤录集荔枝谱

高僧传陰符經随隐漫录画继

续高僧传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全北齐文全陈文全梁文全齐文

全隋文全唐文先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

全宋文全晋文全后魏文全唐诗全宋词

千家诗文心雕龙文选乐府诗集全元曲

全宋诗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诚斋诗话庚溪诗话草堂诗话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后山诗话彦周诗话二老堂诗话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诗品诗人玉屑中山诗话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王右丞集笺注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

三字经庄子集解商君书汉官六种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孟子全译史记三家注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老子校释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列子集释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明夷待访录裴注三国志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曾国藩文集菜根谭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曾国藩家书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图片

古典小说类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历史工具类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中国历代疆域图

古今地名对照历表(隋之前)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二十四节气表三国地图

民国地图万年历

资源下载

国学经典全文下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29753.html

更多阅读

十种不健康饮品,你知道吗? 亚健康的十种常见症状

据资料,十大不健康饮品是:第一名:碳酸饮料 1造成肥胖: 2影响消化: 3损害牙齿健康: 4导致骨质疏松: 5易患肾结石。第二名:苏打饮料1 苏打饮料会毁坏牙齿 2苏打饮料会使人增肥 3喝苏打饮料使你对其他更加有利于健康的饮料摄入量减少,这会让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练习题 一、填空题。1、从个位起,第七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九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与万位相邻的左边一位是()位,最高位是百亿的数是()位数。2、6006006最高位是(  )位,右边的“6”

厚重的历史感都去哪儿了 历史厚重感

厚重的历史感都去哪儿了文\惠振坚  每天路过这座县城的不只一条小巷,走过凋敝破败的清代马家大屋或是洪家大屋,心里往往会泛起一丝悲凉。县城里仅存的几处延口残喘的古建筑没有得到善待啊,墙外杂乱电线如麻,墙内霉变衰败不堪。  

声明:《“九流十家”--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九流十家不包括》为网友重新过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