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入门常识

(一)中药的性能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1.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古代以四时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说明,故性气通用,沿用至今)。

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温热性药物能升人阳气-增强人体的机能活动;寒凉性药物能降低人之阳气-减弱人的机能活动。

一般把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定为温、热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

此外,尚有某些药物既有温热,又有寒凉药性功能的存在。

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入门常识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发散:麻黄、薄荷。

行气血:陈皮、木香、川芎。

滋补润养:菟丝子、蛇床子。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滋补气血:党参、熟地。

缓解腹中挛急疼痛:饴糖、甘草。

酸(涩):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收敛-自汗、盗汗:龙骨、牡蛎。

固涩-久泻、脱肛: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

尿频、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带下:芡实、莲子、金樱子。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气)杏仁-泄降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泻火泄热)山栀-清心泻火。

燥湿:黄连清湿热;厚朴温化寒湿。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软坚散结:海藻、昆布、瓦楞子。

泻下:芒硝。

潜降:羚羊角、石决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异,然其中某些药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渗为阳”辛甘淡味药物属阳,酸苦咸味药物属阴。

同一辛味药,有辛寒(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等。

性味组合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苏、荆芥、葱白均为辛温,它们都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

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温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养阴潜热生津;甘草甘平,以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药物,则是一气而兼有两种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温;当归甘辛温;生地黄甘苦寒等。这种情况说明了药物之性味是复杂的,也体现了药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应根据某一药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长于调和营卫、发散风寒,作为解表药,故首列辛味。尚有补益强壮作用,常合补益之品同用,此为甘味之功。温经通络、温阳化气则辛甘温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为辛甘温。当归为常用补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温,并有活血调经之力,此辛味应之,故当归性味定为甘辛温。药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

临床辩证用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如辛能散气,故气虚时不宜用;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之;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之。

[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2.升降浮沉

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见,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升和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的。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药物的特点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表、散寒、祛风、开窍等药理作用;而沉降药物的特点则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敛、泻下、渗利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气味和质地的轻重。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大凡质轻的药物,如花叶之类多主升浮,质重的药物,如种子、矿石、贝壳之类多主沉降。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热,不升反沉,故有泻下逐水作用;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风诸热。此外,药物的升降浮沉还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发生改变。酒制则升、盐炒则下行、姜汁炒则能发散、醋炒则能收敛。

3.归经

归经是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如肺经有病时,常有咳、喘、痰症状,杏仁能止咳平喘,说明杏仁归入肺经;肝有病时,胁痛或不适为其主要表现用青皮能治胁痛,说明青皮归入肝经等。由于药物归经不同,同属一性味药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别,如黄芩、黄连,黄柏同属苦寒清热药,但黄芩入肺经而长于清肺热;黄连入心、胃经而能泻心火、清胃热;柏入肾经而重于泻相火。又如肉桂和干姜同为温里药。但因干姜入肺、脾、胃经,故肺、脾、胃有寒多择用干姜;而肉桂因入肝、肾经,故肝、肾有寒多选用肉桂而不用干姜。

一般来说,每经每脏的病证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药,使药都归于本经。如太阳经表证,常用人本经之麻黄、桂枝作为解表之主药;肝肾阴虚者多用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所组成的方剂六味地黄汤来治疗。

头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经脉之病证,前头痛(阳明经)者加白芷;偏头痛(少阳经)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阳经),加用蔓荆子等。

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入胃经。故应用于上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经,故试用于肺癌的治疗等。均是按药物之归经所探求到的某些药物的新途径。

白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疗脾胃气虚,腹泻呕吐,口渴自汗等多种病证,这些病证均与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关。因而通过白术归脾经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因为同归一经之药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执一而废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热虚实之别,入肺药虽有麻黄、干姜、黄芩、百合、桑白皮、葶苈子等,临床上运用麻黄、干姜温肺之寒以疗咳;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以止咳;百合滋补肺虚而止咳;葶苈子以泄肺实而止咳。

引经药除了对本经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能把不归本经的药物引归到本经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以提高药物疗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载体学说)。

表8-1 引经药物举例表

脏腑经络

引经药

脏腑经络

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

黄连、细辛

足阳明胃经

白芷、石膏、葛根

手太阳小肠经

木通、竹叶

手厥阴心包经

丹皮、柴胡

足少阴肾经

肉桂、细辛

手少阴三焦经

柴胡、连翘

足太阳膀胱经

羌活

足厥阴肝经

青皮、川芎、柴胡

手太阴肺经

桔梗、升麻、葱白、

足少阳胆经

柴胡、青皮

足太阴脾经

升麻、苍术

(二)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1.配伍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如石膏、知母合用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如补气之黄芪与利水之茯苓合用,能增强补气利水之功。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如半夏和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半夏和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杀砒霜的毒,,绿豆能解巴豆的毒,所以说防风杀砒霜,绿豆杀巴豆。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芜花。

以上六个方面中,相须,相使属药物的协同作用;相畏相杀属药物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相恶、相反属药物配伍禁忌。

此外,尚有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挥作用的,叫单行,如独参汤及其它单方。

2.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有三种:

(1)配伍禁忌:即两种药物伍用产生毒、副作用或使疗效降低或消除,前人有“十八反”与“十九畏的记述”,所谓反者即指“相反”而言,所谓畏者即指“相恶”而言。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化、海藻。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成分的中成药情况

含半夏、瓜蒌、贝母、白薇、白芨与乌头的中成药。含半夏的中成药处方有二十四个,均系肺系疾患。常见于燥湿化痰,解表化饮,清肺止咳化痰,化痰利咽等。如:二陈丸、小儿青龙颗粒、小柴胡片、止咳化痰丸、四正丸、金嗓利咽丸、参苏丸、柴胡疏肝丸、通宣利肺丸、脑立清丸、桔红丸、藿香正气水、清肺化痰丸、竹沥达痰丸、半夏镇惊丸、桂龙咳喘胶囊等。

含瓜蒌的中成药处方有8个。与肺系大肠疾患有关,常见于清肺止咳、清热解毒、消肿、止咳、通便等。如十香返生丸、儿童清肺丸、止咳橘红口服液、桂龙西瓜霜、清肺抑火丸、清肺化痰丸、鹭鸶咯丸等。

含贝母的中成药处方有二十四个。均系肺系疾病有关,常见于清热解毒、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散结消瘿等。如小儿至宝丸、止咳化痰丸、贝羚胶囊、金嗓散结丸、复方贝母精片、黄氏响声丸、蛇胆川贝散、养阴清肺丸、利咽解毒颗粒等。

含白芨的中成药处方有三个。如羊胆丸:止咳化痰、止血;安阳精制膏:消积化徵、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风散寒等。

含白薇的中成药处方有4个。如牛黄清心丸:清心化痰,镇惊祛风。少林风湿跌打膏: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风散寒。阳和解凝膏:养阴益胃,缓急止痛等。

含乌头类的中成药处方有27个。常用于祛风除湿、散结消肿;通络止痛、温肾助阳、扶正固本等。如中华跌打丸、小活络丸、益肾灵颗粒、济生肾气丸、三七伤药片、木瓜丸、五味麝香丸等。

半蒌贝蔹攻乌

含半夏、瓜蒌、贝母的中成药主要用于止咳化痰、平喘等。因此,在使用这类中成药治疗肺系疾病之咳、喘、痰症状有关时,最好避免使用含乌头类药物,尤其是阳虚所致之病症,最好避免使用含附子一类助阳药。

在治疗臃肿、瘰疠、溃疡类的中成药中,一般都含有半夏、瓜蒌、白蔹、白芨等药。所以,要避免使用含有乌头类中成药或汤剂。

在治疗风寒湿痹疼痛诸病的中成药中绝大多数均含有乌头类药物。因此,在服用该类中成药时一定要避免使用含“半、蒌、贝、蔹、芨”类中成药和汤药。

临床工作中必须使用多种中成药或中成药与汤药时,须注意服药间隔时间,一般为2~3小时,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事件。

藻戟芫遂战草

绝大多数中成药和中药汤剂中含有甘草。而含海藻、昆布的中成药或中药汤剂,主要作用为软坚散结、化痰饮,常用于瘿瘤、瘰疠、痰饮水肿、睾丸肿痛等症。如乳核片、乳核散结丸,济生橘核丸等。须注意使用含甘草方剂和中成药,以及化学药甘草复方提取制剂(如:甘草合剂、甘草甜素、甘草甜素注射液、甘草酸单胺等)。

含大戟方剂的中成药主要作用为泻水饮、通二便、解毒癖秽等。常用于肝胆膨胀、悬饮、水饮、痈疽肿毒、瘰疠、秽疫等。须注意有甘草的中成药、汤药和甘草单方提取制剂。

含芫花的中成药和中药汤剂很少,主要作用为泻水逐饮,解毒杀虫。常用于水肿、痰饮等,如十枣丸(汤)。

含甘遂的中成药也很少,如舟车丸、臌症丸等。用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凡治疗以上所述病患,一定要注意甘草配伍的中成药和中药汤剂及甘草单味制剂。

诸参辛芍叛藜芦

含诸参、细辛、芍药的中成药和汤剂的频率很高,而含藜芦的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极少。如三七伤宁胶囊、神州跌打丸。所以,当临床中使用含藜芦的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时,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其他中成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梭;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在古今配方中也有反、畏同用的例子,如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泻水的药效;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胃脘痛,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而药效无损。

(2)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大多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如剧烈泻下药巴豆、芦荟、番泻叶;逐水药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催吐药瓜蒂、藜芦;麻醉药闹羊花;破血通经药干漆、三棱、莪术、阿魏、水蛭、虻虫;通窍药麝香、蟾酥、穿山甲;其它剧毒药如水银、砒霜、生附子、轻粉等。

慎用药大多是烈性或有小毒的药物。如泻下药大黄、芒硝;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益母草、五灵脂等;通淋利水药冬葵子、薏苡仁;重镇降逆药磁石;其它如半夏、南星、牛黄、贯众等。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莱;蜜反生葱等记载。此外,服用发汗药应忌生冷;调理脾胃药应忌油腻;消肿、理气药应忌豆类;止咳平喘药应忌鱼腥;止泻药应忌瓜果。

(三)中药的炮制与用量

地黄生用性寒而凉血,制熟则微温而补血;首乌生用导泻,制熟用则补肝肾、乌须发;蒲黄生用破血行瘀,炒用止血;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白术土炒补脾和中力强;柴胡醒制舒肝解郁效增。

乌头、附子为剧毒之品,经反复浸泡漂煮,有毒成分被水解、溶出,毒性大减;半夏、南星经生姜、明矾制后可降低毒性,祛除激喉催吐之物;女贞子盐水拌蒸,去其寒性,避免腹泻等。

蜜炙、酒炙、醋炙通常都有矫味、矫臭作用。如五灵脂醋炒去恶味等。

如贝壳类药材炮制后便于粉碎,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白芥子、莱菔子炒熟以去其酶,才能保存有效成分不被分解等。

2.常用的炮制方法

炒焦之药物有焦香味道,以增强健脾开胃之力或改善药物之偏。炒炭的药物可增强收敛止血之功,如荆芥炭。辅料炒是加辅料同炒,如土炒白术,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

炙:与辅料炒无多大区别,一般多将用蜜炒的叫炙。如炙甘草、炙黄芪。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其松脆易于粉碎。多适用于矿石类或贝壳类药物。

煨:是将药物裹上湿纸或面糊,埋于灰内或置于文火上烘烤,以纸或面糊表面焦黑为度,冷却后剥除纸或面糊使用。目的是利用纸或面糊吸收药物中的部分油质,以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并增强药物疗效,如煨木香。

炮:是将药物放入砂中加热,炒至焦黄爆烈,便于加工,并增强其温燥之性,同时能使药物毒性降低,如炮附子、炮姜。

3.中药的用量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乌头、雄黄之类;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如代赭石、牡蛎类;质轻的用量宜轻,如蝉蜕;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如丁香、檀香。

(2)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病情轻或慢性病,用量宜轻;病情深重顽固用量宜大,还有些药轻用、重用作用不同,如柴胡轻用升阳,重用疏肝。

(3)根据配伍、剂型确定用量:一味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方中主药用量宜重,辅药用量宜轻;汤剂用药宜重, 丸散剂用量宜轻。

(4)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确定用量:妇女、老年、体弱、儿童用量宜轻,男子、体壮、年轻用量宜重。

各类药物用量大致规律如下:

花叶、芳香走窜之品3-9克;根茎类9-15克;矿石贝壳类15-30克;特殊药物例外;细辛一般不超过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

1.君药 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 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

(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一”到“十”方剂

<!--[if !vml]-->  <!--[endif]-->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主要用于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二陈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主治湿痰咳嗽。主要用于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其他还有二妙散、二至丸等。

三仁汤: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主治湿温病初起及暑温夹湿。主要用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其他还有三子养亲汤、三甲复脉汤、三圣散、三层茴香丸、三妙丸、三拗汤、三物备急丸、三痹汤等。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主治脾胃气虚。主要用于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其他还有四生丸、四妙丸、四妙勇安汤、四物汤、四苓散、四逆汤、四神丸、四磨汤等。

五虎追风散:由蝉蜕、南星、天麻、全蝎、僵蚕、朱砂组成。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其他还有五仁丸、五皮散、五味消毒饮、五苓散、五神汤、五积散、五淋散、五磨饮子等。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主治肝肾阴虚。主要用于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等。其他还有六君子汤、六一散、六和汤等等。

七宝美髯丹:由何首乌、茯苓、枸杞子、怀牛膝、当归、菟丝子、破故纸组成。主治肝肾不足。主要用于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腰膝酸软等。其他还有七味白术散、七厘散等等。

八珍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主治气血两虚。主要用于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仲、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其他还有八正散等。

九味羌活汤: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川芎组成。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主要用于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其他还有九仙散等等。

十全大补汤:。由黄芪、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其他还有十灰散、十补丸、十味温胆汤、十枣汤等等。

(三)方剂的运用(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1.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未变的情况下,“随证加减”。例如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假如外感风寒所伤在肺,症见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苔白脉浮者,当以宣肺散寒为主,在麻黄汤中易去炙甘草,加上生姜组成三拗汤,使肺气宣畅,自然诸证皆除。

2.药量加减变化

这种变化是指组成之方剂的药物不变,但药量有了改变,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的主要方面。例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二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但前方中姜、附用量较小,主治阴盛阳微而致四肢厥逆。恶寒卷卧,下利脉微细的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后方中姜、附用量较大,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证候,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用。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理中丸由干姜、白术、人参、甘草等量组成丸剂,治中焦虚寒、自下利、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之证。若治上焦阳虚而致胸痹,证见心中痞闷、胸满、胁下有气上逆抢心、四肢不温、脉沉细等,即用上四味药煎成汤剂分三次服(即人参汤)。这是根据病位有中上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所以一取丸剂缓治,一取汤剂急治,临床上经常将汤剂改成丸、散、膏剂,或将丸、散方药改为汤剂,主要是取缓急不同之意。

(四)常用剂型(制剂)

1.汤剂 如麻黄汤、归脾汤等。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

2.散剂有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末细量少者,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亦有粗末,临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如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冰硼散。散剂有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3.丸剂 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4.片剂 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五)煎服法

1.煎药方法

(1)煎药器具;以砂锅、搪瓷皿为好,忌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2)煎药用水量;根据药物体积而定,一般以水浸过药面为度。

(3)注意事项

①煎药之前,将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充分湿润,以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②一般药物均可同煎。煮沸后即改为文火。再煎15-20分钟。煎药时防止药汁外溢及过快熬干。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挥发成分的丢失。如为味厚的滋补药品,如熟地、首乌等,煎煮时间宜稍长,使有效成分更多地被煎出;清热、解表、芳香类药物煎时宜稍短。以免有效成分损失或药性改变。

③有些药物煎法特殊: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芦根、茅根、夏枯草、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用其汁代水煎其它药。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四、五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砂仁等。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混浊或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再放入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以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隔水炖3小时);羚羊角、犀角切成薄片另煎2小时取汁服,或水磨汁或成细末调服。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之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拌搅,使之溶化,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影响药效。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自然药汁、芳香或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麝香、沉香末、肉桂末、田三七、紫雪丹、六神丸等。

2.服药方法

(1)服药次数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分2-3次服。病情重或老年、儿童酌情增减。

(2)服药时间 饮前约1小时服为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服药温度 以温服为宜。但热证者可冷服;寒证者可热服;发汗药宜趁热顿服,服后加盖衣被,以利发汗;服药易吐者,可先服姜汁,再服药。

怀牛膝 偏于滋补肝肾、壮腰膝,多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 川牛膝偏于破血通经、祛风湿,用于血瘀经闭及风湿痛。本品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还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咽肿、吐血、衄血等症。

羌活与独活:羌活与独活都能祛风湿止痛、发汗解表,用治风寒湿痹证及外感风寒湿表证。但羌活气味雄烈,主人膀胱经,发散解表力强,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善治上部风邪,故在上在表的风湿痹痛多用;独活气味较淡,性质也较和缓,主入肾经,偏下行入里,长于祛腰膝筋骨间风湿,善治在下在里之风湿痹痛,且祛风湿力强,是治风湿痹痛之常用要药,但解表之力不如羌活。一般而言,身半以上之风湿痹痛多用羌活,身半以下之风湿痹痛多用独活。

南沙参与北沙参:南沙参与北沙参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但就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参力不及北沙参;就化痰作用而言;则南沙参优于北沙参,且有益气之功。

白术与苍术 皆味苦性温,主归脾胃经,均能燥湿健脾,脾虚湿盛的大便溏泻、水肿、带下、痰饮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白术 —— 味又甘,长于补脾,燥性不及苍术,故补脾益不足,治疗脾弱的虚证多用白术。且白术又能固表止汗,安胎,又常用治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以及脾虚气弱、胎动不安等证。苍术 —— 则味又辛,长于运脾,燥性过于白术,故运脾泻有余,治疗湿盛的实证多用苍术。且苍术又能祛风湿、发汗、明目,又常用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湿热下注所致的足膝肿痛、痿软无力,外感风寒夹湿之表证,以及夜盲症、眼目昏涩等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1441.html

更多阅读

傣族舞的基本知识 傣族舞的基本手型

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

周易断卦、六爻起课的基本知识 周易八卦六爻

周易起断卦、六爻起课的基本知识一、 周易预测起卦的基本方法(略)  二 起卦析卦(略)三、先后天卦定应期(略)四、周易预测中体卦、用卦的关系及部分断卦  占卜时成卦之后,应把卦分为三种,即本卦、互卦、变卦。再根据动爻区分出体卦、用卦

铁路车站的基本知识 公共和铁路基本知识

第一篇 铁路车站的基本知识第一章 车站线路的种类及线间距离一、车站线路的种类 (参照P5图)车站线路详图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见上图所示。1、正线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或者说,直接与区间连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入门常识

(一)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1.性味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

声明:《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入门常识》为网友一丨格调丶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