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四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20.贾宪(生卒年份不详)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21.华罗庚(公元1910年—1985年)

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75岁的华罗庚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了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起初,他做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料,如饥似渴地攻读一门又一门数学课程;后转做教学工作,并很快由助教升为讲师。1934年,华罗庚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连续发表了几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注意。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华罗庚回到祖国,由于他的卓越成就,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此后他又应邀于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教授一生成就辉煌,他在世界级刊物上发表过150多篇论文,写了9本书,其中有许多重要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 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 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着《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着《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他还培养了一批中国数学界的骨干和年轻的新一代数学家,如段学复、闵嗣鹤、万哲先、王元、陈景润等。50年代~60年代,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潮流,华罗庚教授积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并亲自去全国各地普及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华罗庚教授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振兴中国近代数学的带头人和世界著名的第一流大数学家,他的名字与少数经典数学家一起被列入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

22.关肇直(19l9.2.13-1982.11.12)
关肇直是中国数学家,生于北京。原籍广东省南海县。父亲关葆麟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铁道工程师多年,于1932年故世;母亲陆绍馨,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曾从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关葆麟去世后,母亲以微薄的收入艰难地抚育关肇直及其弟妹多人。全国解放后,关肇直尽心亲侍慈母,直至1967年去世。关肇直于1959年1月与刘翠娥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刘翠娥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
  关肇直于1927年进北京培华中学附属小学学习。1931年入英国人办的崇德中学学习。学校对英文要求十分严格,加上关肇直自小就由父母习以英文、德文,为日后掌握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俄文奠定了良好基础。193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于l938年转入燕京大学数学系学习。毕业后在燕京大学(后迁成都)任教。参加成都教授联谊会,担任学生进步组织的导师,积极支持抗日救国学生运动。1946年春从成都返回北平(北京),不久从燕京大学转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1947年通过考试成为国民政府派遣的中法交换生赴法国留学。名义上去瑞士学哲学,实际上去了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研究数学,导师是著名数学家、'一般拓朴与泛函分析的创始人弗雷歇(M.R.Frechetl),1948年参加革命团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是该会旅法分会的创办人之一。l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他毅然决定放弃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于12月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他立即参加了组建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他和其它同志一起,协助郭沫若院长筹划建院事宜,确定科学院的方向、任务、体制等,组建科学院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处处长,编译局处长。1952年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并在数学研究所从事数学研究,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原子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从l952年起,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校教授以及华南工学院名誉教授;并兼任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学术顾问、该院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顾问、研究员。他还是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副组长、自动化学科组成员;曾担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成员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和《系统科学与数学》等杂志的编委或主编等职。l980年,他与其它科学家一起创建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所所长。他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l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关肇直长期从事泛函分析、数学物理、现代控制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l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获国防科委、国工办科研奖十几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关肇直参与主持的项目《尖兵一号返回型卫星和东方红一号》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本人获'科技进步'奖章。
  关肇直从事泛函分析、数学物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水平很高的成果。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速下降法与单调算子思想
  关肇直于《数学学报》第6卷第4期(1956)发表了学术论文'解非线性函数方程的最速下降法',第一次把梯度法(又称最速下降法)由有限维空间推广到无限维空间,而且和线性问题相仿,其收剑速度是依照等比级数的。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解某些非线性积分方程以及某些非线性微分方程边值问题。并在文中首先提出了单调算子的思想,比外国学者早四、五年。国外关于单调算子的概念,最早见于l960年扎朗顿尼罗和闵梯(E.H.Zafantonello,G.J.Minty)的工作。单调算子是非线性泛函分析中很基本的概念之一,单调算子理论已成为泛函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处理力学、物理学中的许多非线性问题中被广泛地应用。
  (二)激光问题的数学理论
  在数学物理方面,关肇直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中国科学》第14卷第7期(1956)上用法文发表了学术沦文'关于'激光理论'中积分方程的非零本征值的存在性''在论文中他利用泛函分析工具,在很弱的假设下,用极为简短的方式证明了激光理论中一般形式的具有非对称核的线性积分方程非零本征值的存在。这一结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被国外书刊广泛引用,如Magraw-Hill图书公司1972年出版的柯克朗(J.A.Cochran)着的《线性积分方程分析》一书就曾详细地引用过。
  (三)中子迁移理论
  关肇直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另一个创造,就是关于中子迁移理论的研究。1963年他用希尔伯特空间与不定规度空间的算子谱理论解决了平板几何情形的中子迁移的本征函数问题,着有'关于一类本征值问题'(当时未发表)。这比国外罕日布鲁克(Hangelbrook)l973年的同类工作早10年。卡帕(H.G.Kaper)和兹维贝尔(P.F.Zweibel)。在1975年举行的国际迁移理论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载于期刊《TranspostTheoryandStatisticalPhysiss》Vol.4,No.3,第105-123页,1975)中,在'迁移理论中有什么创新'标题下,把罕日布鲁克的方法称为求解方程的新方法;但是,罕氏著作中所解决的问题,在关肇直的文章中是早已解决的了。关肇直于1963年完成的这篇论文直到他去世后于1984年发表在《数学物理学报》上,国外同行当得知他在60年代就作出了如此高水平的工作时都深表惊异。
  (四)飞行器弹性控制理论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四)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关肇直在《中国科学》1974年第4期上发表了'弹性振动的镇定问题',首先提出了用线性算子紧扰动理论解决飞行器弹性振动的镇定问题。在这之前,美国的著名控制论专家鲁塞尔(D.L.Russell)曾用别的方法讨论过此类问题,但他自己认为他所得的结果'当然并非完全满意',增益系数'的增大应能改进系统的稳定性,但这样整体性结果没有得到……'他甚至认为:显然他所用的方法'带来必须小的缺陷,……,但很怀疑这里定理所表述的结果的确切化用任何别的技术来实现。'可是,与鲁塞尔的怀疑相反,关肇直用了算子紧扰动方法技巧,此方法与鲁塞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它确实摆脱了放大系数很小的限制,得出了工程意义更合理的结果。这项成果已经应用到我国的国防尖端技术设计上、成为导弹运载火箭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设计理论。
  (五)几本主要著作
  1.《泛函分析讲义》
  195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关肇直的《泛函分析讲义》。该书吸取了当时国际上几部有名的介绍泛函分析概要的书的长处,内容适中,很具特色,便于自学。这是国内第一部包括当时泛函分析各分支的较全面的专着,国内当时这类书很少;国内除此之外,迄今也仍只一些教科书性质的出版物,所以至今还没有别的书代替它。关肇直曾使用这部著作在1956年和1957年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批青年同志和北京大学第一届泛函分析专门化学生讲授过《泛函分析》课程,培养了一批从事泛函分析等方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此书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
  2.《拓扑空间榻论》
  科学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关肇直教授的这本书。本书是为了数学分析方面的青年数学工作者的需要而写的。目的是使读者获得关于拓扑空间理论的基础知识。本书在当时是这方面较系统的也是较早的一部专着。作者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写的,书中许多定理的证明都是作者给出的,他尽可能地遵循一般实变函数论中的叙述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的特色。这是为了使读者感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有联系,对新的抽象概念不至感到突然,同时又帮助读者直达科学研究的前沿。根据研究概率论方面的读者反映,对他们研究极限定理一类工作颇有帮助。
  3.《高等数学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本书是关肇直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应用数学专业讲授高等数学课程而编写的教材,特点是:材料比较丰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线性泛函分析入门》
  上海科技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关肇直同他的学生张恭庆、冯德兴合着。着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方面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需要,因为当时线性泛函分析已成为许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所渴望了解和应用的一门数学学科。此书的特点是:尽可能从一些问题提炼出泛函分析中的基本概念,让读者透过叙述方法了解到研究的过程。
  5.《现代控制系统理论小丛书》
  这是由关肇直主编的,包括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极值控制理论、系统辨识、最优控制与随机控制理论、分布参数系统理论及其它有关内容,共分十几分册,由科学出版社从1975年开始陆续出版。这套丛书介绍了现代控制系统理论的各个部分,并着重说明这种理论怎样由工程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又怎样用来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此丛书主要是为从事控制理论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而撰写的。此丛书的出版,对于促进我国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3.程大位(公元1533年~1606年)

程大位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安徽省休宁县(今黄山市)人。其故居至今尚存。

程大位出身小商,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常不惜重金购求算书。 20岁左右时,他利用外出经商的机会,邀游吴楚,遍访名师,遇有“睿通数学者,辄造请问难,孜孜不倦”。他身居小县城,对土地测量十分重视,曾创造“丈量步车”,并绘图传世。程大位40岁以后,倦于外游,便“归而覃思于率水之上余二十年”。他认真钻研古籍,绎其文义,审其成法,遍取各家之长,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终于在万历二十年(1592)写成《算法统宗》(原名《直指算法统宗》)17卷。其后6年(1598),又对该书删其繁抚,揭其要领,写成《算法纂要》4卷,先后在休宁刊行。

《算法统宗》中,第一、二卷是全书所用的基本知识;第3到12卷为各种应用题解法汇编,各卷基本上以《九章算术》的章名为标题;第13卷到16卷为“难题”,其实算法都很简单,只是条件用诗歌表达;比较隐晦;第17卷为“杂法”。书中各类问题都用珠算,程大位所使用的一套简明顺口的珠算加减乘除口诀及开方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的珠算法,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珠算书。它的成书及广泛流传,标志着我国数学史上由筹算向珠算转化的完成,程大位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珠算一代宗师”。

明末思想家徐光启曾指出,明代数学落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实事”,另一个是“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程大位作为数学家,却与哪些“名理之儒”的观点不同,他十分重视实事,重视数学的应用。他的《算法统宗》之,所以能“风行宇内”,使“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是与它的实用性分不开的。

(一)重视数学应用

程大位认为数学有广泛的用处,他说:“远而天地之高广,近而山川之浩衍;大而朝廷军国之需,小而民生日用之费,皆莫能外。”吴继绥在《算法统宗》序中也引用过他说的话:“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在程大位看来,数学是社会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他在《算法统宗》中开宗明义,以诗歌形式写道:“世间六艺任纷坛,算乃人之根本;知书不知算法,如临暗室昏昏。”这与当时的理学家们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和轻视数学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当时盛行的八股取士制,是“以四书五经命题,八股文章取士”的,它引导知识分子远离自然科学,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许多读书人为了功名,埋头于儒家经典,只会奢谈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哪里还顾得上数学和其它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呢?程大位却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束缚,中年以后全力写作《算法统宗》。以解决当时社会急需的实际问题,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不仅如此,程大位还敢于针对时弊,秉笔直书、从数学的角度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愚弄。卷三的“亩法论”便表现了这种思想,文中说:“万历九年遵诏清丈,敝邑(休宁)总书擅变亩法,田分四等,上则一百九十步,中则二百二十步,下则二百六十步,下下则三百步。……与前贤二百四十步一亩大相缪皮,借日土田有肥硗,征役有轻重,亦宜就土田高下。别米麦之多寡、不得轻变亩法。第总书开其弊窦,举邑业已遵行,何容置喙!姑记之此,以见作聪明乱旧章之自云。”显然,这种以“土地肥挠”和“征役轻重”来确定田亩单位的作法是十分荒唐的。其目的无非是浑水摸鱼,敲诈百姓。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正直数学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综观《算法统宗》全书,作者是十分重视数学应用的。595道题中,绝大部分是密切结合人民生活的应用问题。开方、勾股等方面有些纯数学问题,也是为应用题作准备的。在应用问题中,包括田亩测量、交通运输、物资分配、容积计算、税收贸易、工程技术等。题目分类基本上沿袭《九章算术》,但在体例上与《九章算术》有一点明显的不同,就是首先列举了学习全书所需的基本知识,包括算法提纲、大数、小数、度量衡、田亩测量制、珠算定位法、珠算四则运算口诀等。这就使该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便于自学,成为一本良好的数学入门书。

(二)改进珠算法

《算法统宗》的另一特点是大部分题采用珠算,这也体现厂作者着眼于应用的精神。珠算盘是一种构造简单、价格低廉、容易携带的计算工具。珠算与筹算相比,运算更为方便、迅速。但当时的珠算方法还不够完善,有的口诀也不够顺畅,于是程大位便花大力气改进珠算法及珠算口诀。他为了区别乘除法口诀,在卷一明确规定:“九九合数”应“呼小数在上,大数在下”,“九归歌”应“呼大数在上,小数在下”。例如“六八四十八”是乘法口诀,“八六七十四”是除法口诀。书中记载着完整的撞归口诀,如“一归:见一无除作九一,起一下还一”;“二归,见二无除作九二,起一下还二”等等。第六、七卷中,程大位还给出珠算开平、立方的方法。虽不能肯定这是他的发明,但该书确是最早记载这种方法的古算书之一。(成书稍早于《算法统宗》而出版稍晚的朱载培《算学新说》中也有珠算开平、立方法。)书中的珠算定位法则应归功于程大位,因为当时流行的珠算书中都未提到。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虽有定位法,但他是用于筹算。首次完整地叙述珠算定位法的是《算法统宗》中的“定位总歌”:

“数家定位法为奇,因乘俱向下位推。

加减只需认本位,归与归除上位施。

法多原实逆上数,法前得零顺下宜。

法少原实降下数,法前得零逆上知。”

程大位十分重视珠算口诀,他认为口诀是学珠算、用珠算的基础,一定要记熟。他反复强调:“一要熟读九歌,二要诵归除歌法”,“学算之人须努力,先将九数时时习。”

(三)补充面积公式

在用珠算法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面积问题。对于广大农村来说,田亩测量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程大位十分重视面积问题。在《算法统宗》卷三“方田”中,他结合田亩测量总结出大量面积公式,并编成歌谣,给出图形。这一卷所绘图形60余种,其中比较基本的有十几种,其它都是由这些图形割补而成的。这十几种图形中,一些是《九章算术》中已有公式的,如方田(正方形)、直田(矩形)、圭田(三角形)、邪田(梯形)、圆田(圆形)、弧田(弓形)等,另一些图形则是《九章算术》中没有的,程大位分别给出公式。

对于计算结果、程大位既要求尽可能准确,又主张根据—体情况适可而止。

程大位不用旧法而创立“截法”、就是为了计算结果的准确。他说:“遇歪斜不等,必有斜步,岂可作正步相乘?若截之,庶无误矣。”对于更加复杂的图形,只用“截法”还不行,程大位便采用“截盈补虚”的方法,他说:“田之形状甚多,具载难尽,学者不必执泥,在于临场机变,必须截盈补虚,卑尖减大,以合规式。但田中央先取出方、直、勾股、圭、梭等形,另积旁余,并而于一,然后用法乘除之,用少广章开方等法还原,始为精密之术焉。”但他对准确性的要求是有限度的,因为他着眼于应用。他指出:“世之习算者,咸以方五斜七、围三径一为准,殊不知方五则斜七有奇,径一则围三有奇”,可见他知道有更准确的比值,但他认为不一定使用,因为:数多则散漫难收”,即精确的数据位数多,计算起采太复杂,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没有必要的。

(四)创造丈量步车

为了适应当时测量田亩的需要,程大位还创造了一种丈量步车,在《算法统宗》中绘有图形并有详细解说;这种测量工具类似于现在的卷尺,由环、十字架、转轴、锁、钻角及缠在十字架内的竹尺(薄竹片制成的尺)构成,如图6。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先进的测量工具。程大位对自己的发明十分得意,在图边自题:“宾渠制造心机巧,隶首传来数学精。”

(五)寓算题于诗词

除了《算法统宗》的内容以外,我们从它的文字形式上也可以看出作者重视数学的应用与普及的思想。全书文字分为叙述性文字、诗词歌诀及图表中的文字三种形式,而诗词贯穿全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诗词,既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直接为数学服务的。例如“留头乘”的歌诀是一首七绝:“下乘之法此为真,起于先将第二因,三四五来乘遍了,却将本位破其身。”衰分章的一首《西江月》用来命题:“群羊一百四十,剪毛不惮勤劳,群中有母有羊羔,先剪二毛比较。大羊剪毛斤二,一十二两羔毛,百五十斤是根苗,子母各该多少?”这些诗词浅明易懂,生动有趣,使读者在学习珠算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再如盈肋章用来命题的一首五律:“今携一壶酒,游春郊外走。逢朋添一倍,入店饮斗九。相逢三处店,饮尽壶中酒。试问能算士,如何知原有?”此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罢全诗,仿佛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携酒春游图。这种大众化的生动诗歌,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兴趣。《算法统宗》寓算题于诗词,赋予数学书以文学色彩,其普及数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在愉快地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数学的理解。《算法统宗》成为明清两代流传最广泛的算书,甚至能超越国度,受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欢迎,其引人入胜的文字无疑是原因之一。

24.陈景润(公元1933—1996)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它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25.陈建功(公元1893年~1971年)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1893—1971),淅江绍兴人,曾任淅江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杭州大学副校长,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委员。早年提倡国语讲学,自编中文数学教材,是最早把西方现代数学较全面地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长期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函数论、特别是直交函数级数论、三角级数论单叶函数论和函数逼近论等方面理论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生著作甚多。

1929年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时,他的指导老师藤原教授在庆祝会上说:“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少成就。不过,我有一个中国学生,名叫陈建功,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光荣。”

陈建功生于浙江绍兴,从小好学,一向是文理兼优的好学生,数学尤其突出。1913年到1929年,陈建功三次东渡日本求学,1929年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成为20世纪初留日学生中第一个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在日本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外国科学家。这件事轰动了日本列岛。当时,他的导师藤原教授苦于自己专业领域内缺少日文著作,只能用英文上课,便委托陈建功用日文写了一部《三角函数论》,既反映国际最新成果,也包括了陈建功自己的研究心得。他在写书时首创的许多日文名词,至今还在使用。回国后,陈建功被聘为浙江大学数学教授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一起,从1931年开始举办数学讨论班,对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大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逐渐形成了国内外著名的陈苏学派。这个学派代表了中国函数论和微分几何研究的最高水平。

26.陈省身(公元1911年~2004 年12月3日)

在数学领域,沃尔夫奖与菲尔兹奖是公认的能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数学大奖。菲尔兹奖主要奖励在现代数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而沃尔夫奖主要奖励在数学上做出开创性工作、具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到1990年为止,世界上仅有24位数学家获得过沃尔夫奖,而陈省身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由于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杰出工作获得1984年度沃尔夫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数学家。

陈省身先生1911年生,浙江嘉兴人。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受教于姜立夫教授。193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德国汉堡大学随布拉施克教授研究几何,仅用了1年零3个月便在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以“法国巴黎索邦中国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到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师从国际数学大师E·嘉当。1937-1943年,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和拓扑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46-1948年筹建中央数学研究所并任代理所长。1949-1960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1979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1981-1984年任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后任名誉所长。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深远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被公认为“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先后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以色列沃尔夫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及首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多项荣誉。

陈省身对祖国心怀赤诚,1972年后多次回到祖国访问讲学,慨言“为祖国工作,是我崇高的荣誉”。2000年定居南开大学,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永久居留权。他盛赞新中国欣欣向荣,瞩望祖国早日统一,诚挚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发展科学事业、培养和引进人才等建言献策,受到高度重视。1984年应聘出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创办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培养中国高级数学人才基地。努力推进中国科学家与美国及各国的学术交流,促成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并被推选为大会名誉主席。他殚精竭虑地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高度称赞他对中国数学科学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除了在数学上做出的巨大成就,陈省身教授还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吴文俊等。

27.施展——从天才少年到国际著名数学家(文/黄梦燕)

一个从偏僻山区走出的少年,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现已在异国他乡的巴黎居里大学被正式批准具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这在国内尚无先例。这个28岁的年轻国际著名数学家就是宁波人施展。

施展十三岁时以465分的高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被人们誉为山村里的神童。全国、省、市电视台和各报社等媒体均作过大量的宣传报导,《光明日报》还专门配发评论,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要在数学天地中占一席之地

施展入校选择了数学系。与他同时考入数学系的还有两个同学,高考分数一个468分,一个466分,自己只考了465分。他感到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面前不但个子矮一截,成绩也矮了一截,秉性要强的施展伤心得流下流泪。指导老师知道后马上找施展谈话,说:“这两位同学是系里的第一和第二名,第三名就是你了,哥哥姐姐年龄比你大,成绩却是你好。”施展心理上得到安慰,学习的动力更大了,他把夺取全系第一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除了学好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外,还找来大量的数学专著进行自学,不懂的地方就向指导老师和教授们请教,通过了三年半的普通科和在北京科大一年半的专业科的攻读,施展的数学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他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考研究生时,学校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老数学家,时任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严加安教授,这位瘦高的数学家,像慈父对待儿子一样,严老师拿出了去年考研究生的试卷测试施展,解题中施展发现了一个问题向严老师提出,严老师仔细地看了一下试卷,感到确实存在问题,便高兴地说:“你很细心,说明这一部分的知识你已掌握,以后可不用再复习了。我愿意接受你,跟我一起研究数学吧!”像这样未考研究生先找导师的情况十分罕见,施展十分高兴。

全国研究生考试如期举行,中科院应用研究所只招9名,并规定第一名可公费留学法国。报考者竟达120人之多,考场的气氛严肃而紧张,教室外还有人民警察站岗。二个小时要完成3张半的考卷,也着实让考生们大伤脑筋。平时解题很快的施展这次也刚做完就被收了卷子,连检查一遍的时间都没有了。有的考生只做了二张、三张、差的只做一张。施展把这次考试当作地狱中的历练,他紧张得头晕呕吐,离开考场时,一脸苍白。

在回家休息的这段时间里,施展始终心神不定,坐卧不安,他担心这次可能会考砸了。爸妈安慰他,考不取也不要紧,像我们这样山沟沟里人家,出一个大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考研究生爸妈没有要求你。可施展却说:“爸、妈,我一定要在数学这个天地中占一席之地,为爸妈争光,为阿拉宁波人争光!”

时间已逼近新学期的开始,施展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到了北京科大,第二天即向家里发电报:“考第一,不出国。”按规定施展考第一名可以公费出国留学,但他又为什么不能出国呢?因为施展未到18周岁的出国年龄;另外施展除学英语外,所修的第二外语是俄语,而留学地点却是法国;第三、中国科技大学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太多,鉴于上述情况,一时很难实现自己愿望的施展,心里感到非常不乐。谁知在考研后不久,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又对两名准备公派出国的和九名录取的研究生再次进行复试,结果施展以94分的成绩独占鳌头,把清华和复旦两名准备公费留学的研究生远远抛在后面,他们只考了70多分。施展高出20分的突出成绩挽回了出国机会,实现了留法的梦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2934.html

更多阅读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故事 销售力的骨牌效应

洪良浩:著名策划人,台湾《突破》杂志社社长,美国耶比欧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销售力实现了财富,也丰富了整个社会。打开你的笔记本电脑,利用无线上网,让你马上遨游网络,各式各样的资讯垂手可得,瞬间置身全球资讯太空中。就以你手上的

成长的故事五年级 成长中必看的五个故事

1、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

马云和十八罗汉的故事 十八个超经典故事

 一: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

声明:《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四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为网友黎夕旧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