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入门公路车的骑行姿势调整 公路车骑行教学视频

騎姿 上篇

目前我們遇到的公路新手最普遍的问题有两种:

1.

上管總長,特別強調龍頭太長骨盆無法長時間直立,手用力撐會導致肩痛,姿勢無法維持。

2.

坐墊高度太高,骨盆晃動太大膝蓋容易受傷,太低大腿抬不高膝蓋會以外八姿態騎乘,既無力又傷膝蓋。

講騎姿我們來看圖說故事吧,下圖為新手( 紅色 )與老手( 藍色 )在騎乘姿勢上的比較,騎姿的特點就是 「立骨盆」「 拱背部 」「轉髖不轉腿」



1. 初學者想像把手向前壓,骨盆就會立起來,但最終目的是能放手還可維持相同骨盆直立的姿勢;同時手指放鬆,手肘向內收,輕鬆坐手不負重量。

2. 肩隨手往前、頭向後收。

3. 背自然拱起,約在第十二節胸椎。

4. 骨盆立起。

5. 屁股不前移,要用大腿根部上提。

6. 膝蓋內收,不可外八。



腕:高速巡航姿勢,基本上手要打直甚至內收。

肩:肘打直,肩胛前移,從上面看下來像個倒U字形。

腰:骨盆立肘內收,從背後看不太到手肘,像“花枝“一樣流線型。

背:從後上方向下看,手腳全部隱藏在身體的面積底下。



← 修正後 修正前→ 自己比較吧!

補充說明修正前的照片:

圖右下一 典型的初學者錯誤,屁股前移,肘彎,背平。

圖右下二 肩胛骨外開手肘外擴,肌肉容易僵硬,體幹無法固定



很多人騎不快的原因在於過分意識身體的末梢,Road Bike 用到的肌肉和日常生活中不同,有意識的使用末梢的小肌肉不耐久,盡量不去意識膝蓋以下的部份,連膝蓋與大腿骨也是,而是用更上面的側腹肌和骨盤來想像,以這樣的意識來騎乘,踩踏會改變,對應的肌肉也會不同。

在腳踏的時候,想像畫個大圓,出力的時間會比較長。腰部如果搖晃重心不穩腳跟下降,只使用小腿肌容易抽筋。



腹部用力與腰部騎乘時的穩定很重要,雖然初學時可以用手「壓」車把讓腰立起來,最終還是能放開雙手時依然可以維持相同的騎姿。

實際上以C.D.個人的經驗,只要Bike Fitting 作的好,不用刻意去維持姿勢,騎上去就已經是這個騎姿了

騎姿 中篇

在討論騎姿的時候一定會提到就是Bike Fiting,C.D.的實際心得認為這根本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但這個議題很特別,資料很少,說法很多!不知道多數作者是不是因為設定不當產生運動傷害後擔心需負賠償責任,所以均簡單帶過。在日文雜誌裡講到setup的部分也僅舉例而無相關說明。,再者就收集的資料中各種論述均有,甚至相反,實難認定何為真理,這篇文章車友不妨定位成一個參考而不是金科玉律,畢竟每個人的身體均不相同,最適合的設定是要多加嘗試。另外 我假定這篇文章的讀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公路車騎乘經驗,也有一台現成的公路車可當調整的參考。車子設定的目的是為了100km以上的競賽目的,一半山路一半平路的使用範圍。先訂出這些背景條件很重要,在計時賽與1~200km的長途公路競賽與登山賽….在設定上完全不同。

談Bike fitting,先談最適合尺寸!什麼是最適尺寸?請教過目前有訂製車服務的高阿丹先生下的定義:

1.

一定騎的很舒服。

2.

有最大的調整空間。

在這個原則下,如果一台車要去「適應」,基本你的設定就有再調整的必要,我們可以同意設定沒有對錯,但一定有範圍,不然車廠沒有必要作出那麼多尺寸的車架供車友選擇。那一個規格是可以提供「最舒適」與「最大的調整空間」可由一些步驟來嘗試。

第一件事,決定你的曲柄長:

在這個部分,找到的資料有:身高的1/10、股骨長的18.5%、腿長x 0.216....等等的參考資料,總括而言,太長的曲柄不利迴轉,太短的曲柄不利爬坡。我的身高166,胯下長78cm依各種算法都是在170mm以下倒是不用費心,我也試騎過172.5mm腿長的曲柄,完全就是個不舒服。如果還想多瞭解可參閱EUAQ版的6649篇談曲柄長的文章。另外Campy '07年新推出了177.5與180的腿長,可提供長腿車友更多的選擇。

第二件事,座墊高與膝迴轉點

坐墊高:

有幾個公式就是跨下長的0.865=BB到坐墊頂面或是腿 長 x 1.09 = 踏板軸心到座墊表面的距離,可以用這個長度作為的起始設定點,因為實際上踏板高低、坐墊軟硬、踩踏的方式都會影響這個高度,甚至有車友視登山或平地作不同 的設定。另一個設定方法是坐在椅墊上腳後跟放在踏板上以腿打直的高度設為坐墊高。另外也可由背後觀察踩踏時屁股會不會左右搖擺作為高度的確認。另外補充: 高度並非一成不變,登山賽調低一點,平路調高一點有助踩踏,一般約是在3mm的範圍內作調整。另外隨著膝迴轉點改變,要重新檢視坐墊高度需否須配合作調整。

調整坐墊高C.D.習慣先在黑呦喲的座管上貼上一截白色的電器絕緣膠布作記號(調高的話在切齊坐管束的位置,降低時先貼在預量位置),再來微調。

膝迴轉點:

這個設定方式爭議頗多,各方論述均有,最常見的設定點是在膝迴轉點切齊踏板軸中線或是膝蓋前緣切齊踏板軸前緣( 也有一說法:曲柄水平時,從前腳膝蓋前緣的垂直線切過曲柄前緣 ),以這個位置為中心點,膝轉點越前方股四頭肌群使用多於臀大肌群,加速快、力量大、耐力差,適合短距離高強度的使用方式,例如短距離的計時賽….等(這點也可在計時賽車坐管角普遍垂直於公路車上觀察的到,只不過計時賽車的設定還有更多是對風阻的考量)。膝轉點越後則反之,臀大肌群使用多於股四頭肌,力量小耐力佳適合長程公路賽。在台灣有眾多訂製車經驗的赫茲工作室白老闆建議以破百公路賽的使用情況,膝轉點後退約2~3cm,可保有舒適的騎乘來應付85%的巡航輸出,在需高輸出時臀部一用力,轉點會往前偏移回到中心點位置便於使用快肌的出力。我在改過設定後騎熟悉的 台北-福隆 破百路程後感受明顯差異(並不僅調整了膝轉點,包括坐墊高、手把坐墊高度差等均重新設定,設定過後不需用力,不需意念思考,騎乘姿勢自然就是前一篇轉髖的騎姿,讓我感到非常神奇)

事實上調整膝迴轉點並不是前後移動坐墊或是換一個座桿這樣 單純,車架在設計時是已經考量了座桿的OFFSET,原設計位置是在坐管的中心線對上坐墊中心線再後退1mm左右,以ITALY品牌來說坐墊大多設計在 27.6cm,從坐墊前緣量到13.9mm 的位置對齊車架坐管中心線(不是坐桿)這個坐墊位置就是車架的原設計點,這時檢查一下你的膝迴轉點是否符合騎乘目標,如果是,那這個車架的座管角度非常適 合你,如果不對再檢視一下偏差值作修正,如果偏差太大那麼你就要考慮更換車架,或嘗試訂製一個車架。大幅調動坐墊只是削足適履,改變了車架原始設計的特性 (包含重心...等性能諸元 ) 。

坐墊高與膝迴轉點放在同一個單元,是因為該變膝迴轉點會改變坐墊高,反之亦同。

插花補充實務應用:

1.膝迴轉點決定了肌肉群使用的方式,往前-股四頭肌群用的多些,往後 - 臀大肌群用的多些 ,依據這個原則作適當調配,以C.D.不足的耐力加上孱弱的肌力以金山賽為例,我會後退迴轉點約1cm,花東賽會後退2cm,短程計時賽回標準點甚至再往前1cm。

2.以金山賽為例,平路段儘可能使用臀大肌群,進入爬坡段後,陡坡改坐前2/3坐墊多用股四頭肌群,緩坡則後退原位置以臀大肌群繼續加速,這樣交叉運用肌肉群可有效降低單一肌群使用過度容易抽筋的問題。我們不是選手,肌力與耐力的養成也非一夕之功,總要在技巧的應用上多用心一些。

第三件事?6?4上管總長與坐墊龍頭高度差

上管總長

這個講法很多,C.D.自己最適用的是這個方式:以最舒服的位置坐在椅子上,背脊「打直」手臂「伸直」手掌「放」在橫把上,以這樣的姿勢下心臟與喉結劃一條線,這條線的角度需小於40度。上管總長包括了龍頭長與車架的上管長,誰該分配多少,是短車架長龍頭還是短龍頭長車架倒不是我想討論的重點,須注意的是隨著龍頭墊的高度越高,龍頭長度與車架上管長度重疊的尺寸就越多,因此龍頭高度的調整會改變上管總長,需留意。

坐墊龍頭高度差

以手握車把下圓弧的位置(比下把位再低一點),手臂微彎,這時背部形成的線條要能接近水平。當然這是個理想,以C.D.年屆40頭微禿肚微肥作這個姿勢還 真的有給他吃力,但以這樣的高度手握變把,不需用力自然形成弓背的騎姿倒讓我覺得神奇!(我一次降了2cm),這個高度據白老闆轉述Casati先生的 話,意指除了風阻較低外尚有長抽車而不累的額外好處。給柔軟度高的車友當參考囉!

第四件事?6?4其他的設定與尺寸

其他的尺寸比較沒有爭議,像把手基本上挑與肩同寬,但因供貨問題有的尺寸你想要也沒有,像C.D.改換騎姿前覺得42外-外有點小,40中-中比較剛好, 但現在42外-外的尺寸都嫌大,想改小也找不到41 外-外的車把可以買。將就用吧!( 我喜歡Deda的SuperNature,是一款比小彎把還小的人體工學把(Reach :79.9mm ,Drop:132mm),整個上緣可以與煞變把形成一個「水平」很好握。但僅供應 40、42、43、44、46 cm 外-外 so...把手除了幾何形狀挑挑外尺寸就沒啥好挑的啦! )

另外關於坐墊的水平,一般就是拿把水平尺將椅頭與椅尾調到水平即可,有些坐墊天生怪異比較難喬的,可用坐墊的中心點往前2cm的這段調至水平試試看。

洋洋灑灑說了一堆,不過是個粗調,微調建議使用三滾輪的練習台,檢驗相同心跳值時的輸出效率(例如160HR、95rpm、時速有無進步,肌肉酸痛的反應 如何?.....且在滾輪上有好處可以心無旁鶩專心想想每一個踩踏,感受坐墊高一點好還是低一點佳,也想想腰要怎樣出力騎乘才會穩(反正滾輪上一定得騎的 穩),坐墊退一點肌肉出力情況如何?也不要改的太快,一個設定騎個30min以上再將心得作修正,隔一天再以新的設定騎個30min,慢慢的可以調到一個 最佳點。

找到甜蜜的最佳設定後,是不是就定下來?當然不是。

Bike Fitting 談的是設定符不符合目標,目標不同設定自然不同囉!

轉跨 ? 彎腰 ?

很多人會覺得騎公路車要向前彎是很累的一件事,我們就來看看,你是怎麼彎的。

身體前彎,會有兩個部位有動作,一個是腰,彎腰彎腰,大家都很熟悉;另外一個是髖關節,大家就覺得怪怪的了。

看看下面的圖,紅線是股骨,藍線是骨盆,綠線是脊椎。

紅線與藍線的交角,就是髖關節彎角。

藍線與綠線交角,就是腰椎前彎,所謂彎腰。



這兩個角度增加都可以使身體前彎,手可以握到把手。

彎腰,腰椎呈弓狀,腰椎受力大,背是拱起來的,身體會變短,你可以握較低的把手,但是你的龍頭會比較短。

彎髖關節,腰椎仍筆直,腰椎受力小,身體拉長,背是平的,手可以摸到更遠、更低 。

髖關節與腰椎關節,哪一個較強呢?髖關節是杵臼關節,是人體最穩定的。腰椎的受力在椎間盤,是人體最早退化的,大概十幾歲就開始,也是大部分腰痛的主因。





上圖示:David Zabriski他轉髖做的很好,髖的角度較大,人會較往前。

下圖示:Big George他彎腰較多,髖的角度較小,人會較往後。

實際騎時, 腰更彎了!!!!!



彎腰的,在一些power rider,較常看到,騎起來,腰力用的較重,下踩也重,較倚重股四頭肌,像Hincapie,不過這樣比較傷腰。

轉髖的,比較可以利用到髂腰肌,psoas muscle,會較順。

一般我們在踩踏較累時,或上坡時,比較偏向彎腰,會往前坐,這時你如果將屁股沿坐墊上往後推,就會較傾向轉髖,你會突然覺得,大腿突然變輕鬆了,就是因你多了髂腰肌可以用,這樣是較好,較輕鬆的狀況。

轉跨彎腰與車子設定

在轉跨彎腰一文中,我們談到了兩者的差別。

轉跨可以讓你達到較低風阻姿勢, 像David Z手把可以較低,彎腰者就叫沒辦法, 如Hincapie

有幾個小地方會讓你轉跨容易一點:

1較好的柔軟度

2較陡一點的座管角度,如74-75度間,當然這跟車架大小有關。

3坐墊略往前,使膝蓋前垂線落在踏板軸上,或再往前一點,這會使髖關節角度前開一點。

自行車設定

如何選購一台合身的自行車,是最基本的問題但也最不受重視。

決定車架大小及設定不只能看身高,騎乘方式,柔軟度,都是重要的依據。

因此同樣的身材可能用不同尺寸的車架,設定也可能不一樣。

讓我們來看看自行車的構造、組件,及幾個重要的數值。



A:

車架

(圖1)

1:座管長:A(中到中)、B (中到頂) 此為廠商標示車架大小的依據,必須注意為中到中或中到頂 兩者可能差1至3公分。比方Colnago為中到頂,Pinarello 標示為中到中,而DeRosa某些車款為中到頂。這幾年,有車廠會改變車架設計,在購買的時候必須注意。 另外在壓縮車架上,座管長就較不具參考價值,反倒是上管長較準。

2:上管長: 在傳統車架為水平上管,標示較無爭議;但對於壓縮車架而言就必須特別留意各車廠標示法均有差別,必須以水平有效上管長為標準。上管長度要分成兩段來考慮 一為SEATBACK 為BB連線至座管中心點 BB連線至頭管中心點 則是為REACH的一部份 不過 SEATBACK的標示 通常不清楚 要以座管角度+長度來算出

3:頭管長:取決於車架大小,不過有清楚標示的車廠並不多。但因無牙車頭碗及隱藏車頭碗的流行,龍頭高不再可以調整,只能由前叉的預留管長決定。當預留管長比頭管長太多(扣掉龍頭及前叉碗高大於3CM時)會因墊片太長影響前叉穩定度。

4:座管角度: 車架越大,角度越小。座管角度主要影響SEATBACK。

5:頭管角度: 車架越大,角度越大。 頭管角度小(如71度)會使的TRAIL變長,操控較頓,如COLNAGO

[转] 入门公路车的骑行姿势调整 公路车骑行教学视频
。不過小車架常需較小角度的頭管,來拉長輪距, 增加穩定度, 加上RAKE大一點的前差(>45MM )會改善操控。

6:鏈條支管長:通常是固定的,約為395-410mm,不過也有一些車廠在大一點的車架會拉長個3-5mm。越短傳動效能越佳,不過操控上也較不穩定,且鏈條準線會變化較大,變速較亦有雜音。像捷安特TCR 就以超短鏈支長聞名。

B:

前叉:前移距離(fork rake)如所示;頭管延伸線交叉至前後輪軸線點,至前輪軸長。一般約為38至50mm, 同一車架用較短的rake的前差,軸距變短, TRAIL變大,轉向會較不精準、頓,需要壓車。; 較長rake,軸距變長,TRAIL變小,操控會叫轉向較精準。一般標準常為43mm (Colnago)或 45mm ( Pinarello)。較小車架會用較長rake (小於50CM)來增長軸距,增加穩定度,常用 50mm rake. 另外前差的長度也很重要,一般約在367 -375MM 間。當你換了一隻長度不一樣的前差, 或是高度不一樣的車頭碗, 整個車架角度就都改變了, 不得不注意。COLNAGO的前差就很短,你如果換上REYNOLDS前叉, 就整個往後倒了。

C:

龍頭: 須注意長度,前傾角或俯角。一般跑車的龍頭會有些俯角,常見有6°、8°、10°、17°。但因無牙車頭碗及隱藏車頭碗的流行,龍頭高度較低,所以有些龍頭可兩邊用, 翻過來就變仰角了。如Ritchey的龍頭就可俯仰角交換用,而ITM The Stem就不行。購買時需注意產品說明。

另外不同家的尺寸會有不一樣A的100mm與B的100mm有個5 -10mm的不同是常有的。同樣100mm,不同俯角則有效長度也不一樣。

D:

把手: (圖2)

寬度L上把長P下把深度 H。 手把形狀各家不一,大致可分為圓把、人體工學把。下圖前兩個就是人體工學把。 請注意在調整把手仰角時 其實同時會改變煞變把手的高度與距離P。對於身材較矮小,手也較小的車手 把手選擇較少,且調整也較重要。我們常看到嬌小的車手,無法以下把位長時間騎乘,至於無法改變前後輪配重,及以較低風阻姿勢前進,在平路高速時較吃虧。

E:齒腿長:有165-180mm,每2.5mm 一跳,通常與身高,騎乘方式有關。165-175公分高可用170mm, 太長會增大迴轉半徑, 較不利於高轉速踩踏。





身材參考數值:

C:胯下高:需穿車褲測量,雙腳如踏板寬, 靠牆站, 以一本寬約2-3公分的書,以約10-20公斤力量從胯下上壓,所得高度。這個數值主要為決定坐墊頂至BB中心點距離。

E:肩寬:兩側肩峰距離,相當於把手中到中寬度。

B:胸骨頂高:如C 但量至胸骨頂

D:手長由肩峰至虎口距離

B-C+D 也就是上半身長加手長,決定車架上管長加龍頭長,及車把的P長度再加上坐墊頂至把手的高低差。





請各位看看第一部車與第二部車的差別

第一部車是ULLRICH的坐騎,(ULLRICH 身高手長 B-C+D值很大)也是目前職業選手的設定取向;也就是較小的車架,較大的坐墊-把手落差,已得到較低風阻的姿勢。他連煞變把手都裝在把手最前方的位置,使得姿勢前傾;另外把手下把落差也很大,下把位的姿勢很低。

第二部就是較嬌小的車手的車(B-C+D 較小) ,很明顯的是坐墊-把手落差小很多,煞變把手裝在把手較高較近的位置,把手下把落差較小,下把位的姿勢不致過低。

有關車架大小的選擇建議很多,網路上比比皆是,量身訂做也不在少數,

無法一一詳述。因各家車尺寸訂法有其特點,再配合管材,都可以搭配出不同的特性。

不過很多市售車根據的是職業車手的特性做的;一般車友買到尺寸合適的車,仍需要一番功夫才能設定為適合自己騎乘的特性,更不要提尺寸明顯買錯的了。

以台灣的購車環境,我只有下列建議:

一:先確定自己的目標,是比賽為主,或是只是輕鬆騎騎。比賽用車可以用小一點車架,以加大坐墊-把手落差到10 -15公分,一般車手最好選擇較合乎自己的尺寸,坐墊-把手落差約在5公分上下。年紀較大、柔軟度越差者則越小。

二:確定車架大小,包括坐管長及上管長,以上管長符合為優先。而後比對一下心儀的幾部車,看看有無適合的尺寸的。如尺寸不合,寧願等。

車價尺寸(中到中)可以以跨下長乘以0.66為參考。再參考各家車架同一尺寸的上管長,你會發現約有0.5 -1.5c m的差別 ( Look Merlin Klein 會有較長的上管 義大利的車則較互相接近),上管長車較穩定,短則操控較靈活。另外如果車架頭管在上管之上有欲留個2 -3公分的話,對一般的車友在設定上較容易,或者有前叉碗有較高的上蓋,也會有較多的調整空間。如下圖



三:車買了之後,前叉先不急著鋸短 ,前叉鋸距太短,就無法補救了

L

。先用墊片墊高,騎一段時間後,再鋸至適當長度。看過太多一開始就將前叉鋸至最短,而使整部車設定太前傾,騎的腰酸背痛,半途放棄,不再碰公路車。

四 :龍頭與把手不急著買太好的 ,如果店家有舊的可以試用,先借個差不多尺寸的用用,若合用,再考慮買等級較好的。如果用的龍頭與車價上管長比例不對 則最有可能的試車架尺寸錯了。如車架上管長為53cm,龍頭正常比例為10 -12c m車架上管長為56cm,龍頭正常比例為12 -14c m。若是女性車友,因及上半身比例較男性短,除非買專位女性設計的車架 (同樣座管長下,上管較短),不然可能會用到5 -7c m的龍頭。

五: 首先調整坐墊高度,以跨下長×0.883,為坐墊頂至BB中心點距離。

接著坐在坐墊上,調整坐墊前後距離,坐在坐墊感覺最舒服的地方,使腳在

三點鐘位置時,膝蓋前之垂直線經過踏板中心點 (如下圖左)。在這裡 車架的SEATBACK就很重要了你的大腿越長 需要SEATBACK越長 小腿長的 則坐墊要高 . 以此為基準.再根據施力的方法調整前後.



接下來可以嘗試不同坐墊-把手落差與龍頭長度的組合,可以以鼻尖垂直經過把手頂為準,之後兩端同時增減一公分來調整(坐墊-把手落差+1→龍頭長度-1)感覺腰是不是有壓力。上圖左是以下把位為基準調整,與一般車友從煞變把手上方位置調整起不一樣,因下把位是要求較高的,這個位置可以,則其他位置就沒問題。

在這裡,

上管的前段就較重要了,

這與你的上半身長度較相關。

若你是像劉備,

手長及膝,

那建議是加大把手與龍頭落差 ,來增加REACH

,龍頭可以長一些,

但也要與車架大小搭配,

以免重心太往前。

六:

調整煞變把手與把手的仰角

這是變化最大的

會影響到上述的調整,

不過有一個不變的原則,

就是要握起來順手,

而最重要的是煞變把手與手把之間的角度是否流暢。可以參照下列幾個圖,你可以發現煞變把手的位置差異很大,會有不同的握感與距離。下方八個圖之

右二、三,左一、四,其煞變把手與手把較呈一直線,這樣可以使上把位與煞變把手位置之間的變換較連續,適合不同的騎乘需要,也是目前手把設計的趨勢。

七:一部設定完美的車,是可以變化各種姿勢騎乘,包括上把、煞變把手及下把位。很多人買了跑車,尺寸不合,

只能以上把騎乘,連握到煞變把手都有點吃力。更多人只有辦法以煞變把手上方騎乘,下把位則心有餘而力不足,這都辜負了跑車原本彎把的設計,不如改成平把算了。

八:較嬌小的車手,建議用小彎把,有較小的H(圖2),約12 -13公分,可以較輕鬆的用到下把位。

九: 有俯仰角可交替使用的龍頭,可以變換兩種騎乘姿勢。角度越大,俯仰角變換時,改變也較大。 Ritchey的約六度,CINELLI 約10度。



:

不同的踏板 坐墊高度可相差至 一公分 如從LOOK換成TIME,約可以降低座墊高一公分,進而降低坐墊-把手落差。

進一步文章:

車架的角度與長度



車架的角度與長度

車架大小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可能有很多人不會選 ,車廠就很從善如流, 將車架大小從原來的48 -62c m的15個sizes,變成XS-XL六個sizes,讓大家好選一點, 也把一些測量值省掉了, 每每我在挑時, 總看不到我要的數值。

我們最常看到: 大小 、上管長、 座管角度, 頭管角度, 鏈枝長 ,接下來就沒了。 諸如BB drop、Seatback、頭管長, 常常是看不到的, 還要拿出工程計算機來計算Seatback。

從Fitting的觀念來看, 哪一最重要呢?當然是坐墊與BB的的關傒位置, 這也是Fitting時, 第一個要決定的值。 以X- Y軸來表示,X軸就是Seatback,坐墊高則是X-Y的平方和的根。 坐墊的位置, 決定了引擎的特性, 坐墊往後 嘓繩肌腱較有利,較耐操; 坐墊往前, 四頭肌較有利, 爆發力夠 。 所以, 在踩踏的方式不變下, 座管角度要先決定。 一般車架設計是以2.5公分後傾的座管為基準, 座管角度錯了, 那就得靠座管、座墊來調, 這個影響的就是車子重心與操控的感覺, 而不是施力。

決定Seatback的變因,最重要的身體因素是大腿長, 與踩踏的方式, 小腿長則與坐墊高較相關。

當然你會問那麼為什麼會用有後傾的座管為基準; 有兩個理由 ,現代路況好. 座管角度叫以往陡 ,鍊支短,若是以直的座管為基準, 那座管會很後傾, 磨到後輪, 你就得將鏈枝拉長到42-43公分 ,這樣重心會很往後,在旅行車才比較適用。 第二個 ,後傾的坐管較舒服, 震動不會直接頂到屁股。

另外就是坐墊了, 坐墊是可以前後調, 但是絕對不是給你來用來買不合身的車架 。不過坐墊是最難控制的 ,坐墊本身設計時的甜蜜點, 與坐骨的寬度都會影響。 坐骨窄的, 會往前坐, 寬的則往後;寬的坐墊, 你會往前坐 ,窄的就往後。 這個之間會交叉影響, 一般基準是以坐管的中心的的連線, 會通過坐墊中心點前後 一公分 之內為準。

我最常看到是買錯大小, 然後在坐墊與座管上做文章。

下一個決定的就是Reach,這裡變數就多了, 騎乘的性質、 個人的柔軟度、 運動傷害, 都是考慮重點。 我們以下把位置為準來看

Reach由X-Y軸來看X=(上管長-SEATBACK)+龍頭長+把手reach

改變X軸 ,會改變車子前後配重,Y軸的影響較小

Y軸 ,就是坐墊與下把的高低差。

X軸的變數較多, 不管你上管如變 ,龍頭長比例一定要對, 小車架短於90MM

,大車架長於140MM,都較不適當, 這會影響重心與操控。 鼻子通過把手是個基準, 自己在看看習慣看看重心的前後感覺, 習不習慣 。同樣reach下, 覺得重心太往前, 那上管長一點, 龍頭短一點 。

在一樣的上管長之下, 坐管角度越斜的Seatback越長,(上管-Seatback)就越短。所以, 不是上管一樣長, 車架就一樣,這在車架慢慢放大時, 會有點混淆, 當然這與車廠認定的人體比例有關。

高低落差, 與手長較有關傒, 手較長的人, 建議以高低差來調整, 不建議改變X軸的長度, 會影響車子配重的平衡。

在座墊與把手位置決定後, 其他的參數都是影響操控了, 諸如較高或較低的BB、輪距長短、 頭管角度,這就看車廠原始設計用途為何了 。不過有一點得注意, 就是頭管長,當你是以較大落差來騎車時, 就要注意一些一體的carbon車架, 頭管都偏長, 如SCOTT CR1,CERVELO,這樣你會趴不下去。

這些年, 一體式坐管的流行, 讓SEATBACK的問題又出現了,你無法換座管來改變SEATBACK。 你若大小買錯, 就沒輒了。 不過, 這樣也可以讓你確定買到適合的大小, 騎出車廠原始設計的意圖與感受。

一台設定好的車子, 大小對了, 一看起來就覺得比例是對的, 非常有PRO的感覺;大小買錯了, 比例也會跟著錯, 看起來就怪怪的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的車子看起來不夠PRO呢? 那一定是某個點有問題。

借力使力-踩踏篇

向下踩的力量,膝蓋會伸直,這會經由髖往骨盆回去。一般踩踏的力量約在10-30公斤,如果你是比較轉髖前趴,重心比較往前,那這股力,比較可以傳回髖關節,可能以手為支點,以軀幹長度為力臂,將身體重心上提,緩解一些會陰的壓力。力量回彈時,也較有機會將骨盆下壓,經由髖再傳回踏板上。

你坐的越挺直,骨盆直立,彎腰,力可能只到膝蓋人就會往後翻,不是前趴了。手不壓重,手的支點作用就小了,力臂更短甚至沒有,身體整個重量都壓在坐墊上。這種狀況,若是重踩,就很容易左右偏擺。

在上坡時,重心整個後移,更轉髖前趴,並屁股前移一些,使髖不受擠壓,重心也會更往前,這時,屁股會有略浮起的感覺,而不是緊緊的貼在座墊上。

在車子的設定上,上坡反而是把座墊-把手落差加大1-2公分,而不是下降,座墊則略前移0.3 -0.5CM,較容易達到。



GOOD FITTING

到底什麼是good fitting

買新車時 你是否買對size了?SIZE對了, 那龍頭、 把手、 坐墊設定對了嗎?

若你已是老手,你有想過量身定作車架嗎? 若你有這個機會,你知道該怎麼根車架廠溝通嗎?

國外專業車店常會有一個fitter, 或是有特約的治療師甚至醫師來幫你做fitting,記得收費大概是fitter$100-150,therapist$200-250,doctor$350-400。有一些高級車架, 定價就已經包括量身定作的費用。到底什麼是一個好的fitter,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他必須自己有騎車,沒有騎車,你根本無法與一個有騎車的人溝通,只是理論派的。第二,必須對基本的解剖構造有瞭解。第三,對各種零件要有了解,才有辦法解決一些問題。

常常具備這三種技能的是三個不同的人,若溝通有問題,那消費者會無所適從。常聽到的是,一個人找了三個fitter,會有三種不同且差別很大的數值。

當你有機會去做一個fitting你最好有下列的準備

1有辦法描述自己的騎乘習慣。

2著車衣, 最好是已熱身過。

3帶著自己覺得較合身的車子,作為參考。描述自己在車上的感覺,哪裡有壓力,好不好施力、、、

4描述騎完車後身體的感受,哪裡較酸。

5是不是有騎車造成的傷害, 如腰痛、 手麻, 壓瘡。

fitting並不是一次就完成, 就像你買床一樣 ,一開始舒服並不是真正的舒服, 要第二天早上起床才知道; 經過一段時間, 你必須把自己的感受與問題回饋給fitter, 作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調整

更多优惠信息和单车资讯请关注极品单车网腾讯认证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88978910/infocenter和极品单车网腾讯微博:http://t.qq.com/bestbicycle极品单车网新浪微博:http://weibo.com/bestbicycle,更多优惠信息将在APP应用:“极品单车”发布,极品单车客户QQ群:16526410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3430.html

更多阅读

台湾印象八骑行苏花公路 苏花公路 骑行

骑行第五天,满洲乡--旭海一段路程,山高坡陡又逢大雨、逆风,艰难骑行,经常骑到体力极限,不得已步行推车上坡,那时真的觉得步行是一种超级享受,可推车爬行时速至多3公里,担心天黑出不了山,故坚持尽力骑行,虽然码表时速仅7公里,比起步行速度还是

1:骑行合肥到上海千里之旅2010/08/13—2010/08/15

2010年夏天的三天,这个年头里天气最最炎热的时候,在上海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连续突破39度的高温里,我接受了一场考验:一个人,骑着同事落在合肥项目上的单车,从合肥回到了上海。这是一场单纯的骑行,固定了起点和终点,我选择用小车轮子去丈量它

成都至雅安骑行318国道第二十五天 我的318国道全程骑行

6月18日,梦幻骑行之旅——川藏线今天开始启程了,成都至雅安只有150公里,我们走了一点冤枉了,160公里,一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上坡,几天的养精蓄锐,也使得这一段路没有什么挑战性,只能算是开始热身,算上今日的骑行,累计行程2874公里。成都是个美丽

川藏线骑行攻略 骑行川藏买什么保险

翻过的,只是心中的一座山。 首先申明:这次的骑行肯定是异常艰难辛苦的,请勇者三思! 其次,请正视你的这次骑行,你是来骑车的,不是来搭车的!我们虽然不BS搭车的人,但还是不太赞同你搭车。请参看以下文字“当骑行川藏南线成为一种泛滥”。再

声明:《转 入门公路车的骑行姿势调整 公路车骑行教学视频》为网友超酷万能对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