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文/郭清华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概括

【内容提要】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何许物也?一千七百多年来不乏有人研究,但是,他们各抒己见,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木牛流马研究者层出不穷,他们研究复制的木牛流马模型也是千奇百怪,形式多样。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这篇文章各自的认识理解不同,抓不住其中的基本特点与要素,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制木牛流马法》,结合自己多年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就复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和相关的特点要素,目的是,为研究和复制木牛流马者,提供理论上的一些参考。欠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复制 诸葛亮木牛流马 几个 特点要素

一、关于对研究木牛流马的几点基本看法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何许物也?一千七百多年来不乏有人研究,但是,他们各抒己见,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连弩、八阵图三项科研成果,最终就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遗留的三大难题,是一个难解之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木牛流马研究者层出不穷,他们研究复制的木牛流马模型也是千奇百怪。新闻媒体也先后报道过不少人研究复制木牛流马的成果,他们大都号称根据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文章内涵,“已经破解了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不少人因此还申请了《专利证书》,但是,他们都是昙花一现,经过新闻媒体的一阵炒作报道之后,很快烟消云散,没有任何结果。这是因为,他们各自对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都有不同的认识理解,抓不住其中的基本要素,因此,就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什么样的木牛流马都有。

2005年3月和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和北京电视台先后来勉县特邀采访过笔者,希望本人就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谈谈看法,笔者根据多年专业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谈了《关于对研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点看法》:

(1)、“木牛流马”是两种运输工具,绝非统称一物,就是说,木牛流马不是一个物品。

(2)、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是研究“木牛流马”的唯一根据,抛开这一根据研究复制木牛流马,一定属于他自己附会、臆造的道具或者叫玩具,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3)、历史资料和考古资料证明,汉代以前,所有车辆都是轮子运动,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也不例外,是轮子运行,“转者为牛足”就是很好的证明。现代木牛流马研究复制者,有不少是靠四条木腿行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四条腿行走的结构原理是曲柄连杆,而曲柄连杆结构原理属于近现代工业机械的产品,和汉代的技术无关,因此,根本不靠谱。

除此之外,木牛流马也绝对不是“鸡公车”之类的手推独轮车,因为,考古资料表明,在东汉以前,独轮车已经在民间普遍使用,当时叫“辘车”。

(4)、“木牛流马”是从动——既是人力推、拉,而不可能是自动行走。因为,我们应该明白,在电能和蒸汽机出现之前,全世界所有车辆都是不会自动的。

(5)、根据《制木牛流马法》中说木牛是“头入领中,舌著于腹”,又“垂者为牛舌,刻者为牛齿”的描述,参考汉代“指南车”与“记里鼓车”的“减速齿轮”和“自动离合齿轮”原理与结构,笔者认为,“木牛”很可能是利用“垂者为牛舌”和“刻者为牛齿”的设计,安装了制动离合——即刹车原理的构件,“牛舌”就是制动离合手柄。因此,“木牛”有制动离合(刹车)的结构原理,这绝非是一般的装饰构件。

(6)、“木牛”或者“流马”的制作,应是由诸多相关的木质构件组合而成,其组合工艺应该是使用汉代普遍流行的榫铆工艺,绝对不能够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材料,如:焊接、冲压、铆钉、钢铁构件、铝塑构件、现代化工粘接物、橡胶材料、螺杆、螺丝等。

(7)、《制木牛流马法》说,“木牛载一岁粮”,是指一个“木牛”一次运载一个人一年食用的粮食。一个流马有“等板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根据《汉书.律历志》、汉刘向《说宛.辩物篇》和《居延汉简释文》,以及《考古》1962年2期、1982年5期与《文博》1985年第4期等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结合换算汉代与今天的度、量、衡数量,得出一个“木牛”一次运载粮食约600—640斤,一个“流马”一次可运载粮食280斤,学术界研究者基本认可这个标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所说的粮食,是指“大米”之类的净粮,因为,北伐前线不可能有条件加工面粉或者粗粮。从上述情况来看,无论是谁研究复制的木牛流马,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运载量标准,其结构组合与功用就可能有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年,诸葛亮的“木牛”或者“流马”往前线运送粮食,走的是秦岭高山500里栈道,一般要走25天左右,才能到达目的地。由于秦岭山地常年多雨和潮湿,木牛流马不但要考虑在山间崎岖道路行走的安全,而且还要需要考虑粮食被雨水淋湿而发霉的后果,假如一旦翻车,还要考虑粮食不受任何损失。因此,木牛流马在装载粮食的问题上,一定是要考虑密闭问题的,只有这样,才会不进水受潮和不易摔坏的。

(8)、“木牛流马”为什么会失传成为千古之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实用价值不理想。第二,缺乏社会实用基础,无法传承。第三,作为军事之需的设计创制,本身就有一定保密价值,所以木牛流马无法真实再现。

上述八个观点随后在学术界和互联网上也公开发表了,目的是为研究木牛流马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在这八条观点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二条,因为,必须准确理解《制木牛流马法》,抓住这个根本,才可能在研究、复制方面有收获。

二、准确理解《制木牛流马法》是研究复制木牛流马的根本

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制作和首次使用“木牛”是在建兴九年(231)春诸葛亮出军“围祁山”之时,次年(232)便“休士劝农于黄沙”并“作流马木牛”。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驻五丈原”时,“始以流马运”粮。从这些记载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最后是只见流马而没了木牛。据此分析,“木牛”当创制于建兴五至八年(227—230年)之间,“流马”创制于建兴十至十一年(232——233)。这说明,诸葛亮在制作使用“木牛”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创新,又研制了比“木牛”先进的“流马”而取代了“木牛”,绝不是诸葛亮故弄玄虚,把同一种运输工具前者叫“木牛”,后者叫“流马”,它们是造型各异、功用不同的两种运输工具,而不是同一种运输工具的统称。

《制木牛流马法》出现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相诸葛亮集》之中,它是研究“木牛流马”的唯一根据。但是,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深奥难懂,神秘莫测,因此,不少人曲解内涵,还有人望文兴叹,认为《制木牛流马法》很可能是后世人编造出来的,研究木牛流马,根本没必要去理会它,这纯属没有根据的说法。

西晋泰始十年(274年),陈寿汇集了诸葛亮的二十四篇文章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并以此书奏之晋武帝司马炎,陈寿因此被“封为著作郎”,称陈寿“有良史之才”,是“当代人写当代事”。陈寿汇编的这些文章,是在诸葛亮死后整四十年成书的,资料来源应当是流传下来的诸葛亮原作文章,是十分可靠的,不用质疑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选录了各种史料140余种,其中有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一文,说明他当时还见过陈寿汇编的《蜀相诸葛亮》一书,所以,其资料是后世人了解和研究诸葛亮“木牛流马”唯一最早而详尽的史料,唐、宋以来的史籍都收录了《制木牛流马法》这篇文章,它的真实可靠性毋庸置疑。因此,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来推翻《制木牛流马法》之前,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如此看来,抛开《制木牛流马法》去研究复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毫无实际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三、诸葛亮《制木牛流马法》原文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軮,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四、关于复制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

从诸葛亮的《制木牛流马法》不难看出,文章枯燥难懂,似读天书。难怪上千年来很难有人以此将木牛流马复制成功,因此,历来就有人就怀疑《制木牛流马法》存在的真实性,还有人认为其中的文字有可能是抄错了。

《制木牛流马法》中,木牛只有各个部件的名称,结构与形象描述,还有部分作用和功能说明,但是整体上缺乏各个组合部件的尺寸。

流马只有各个部件的尺寸,没有部件组合结构原理和功能说明。特别是,有些部件如后载克,不知道是何部件,难以理解。靬(音jian),这样好的一大块皮革部件不知道安装在哪里?起什么作用?三脚杠究竟安装在哪里?起什么作用?一概不知。

但是,认真阅读分析诸葛亮《制木牛流马法》,其中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要素,如果抓住这些特点和要素,才有可能复制出靠谱的木牛流马。否则,无论再辛苦努力,复制出来的木牛流马肯定和诸葛亮无关。比如:

1、关于木牛的复制特点和要素:

从整体来看,如果严格按照《制木牛流马法》中木牛的介绍,用汉代的科学技术和材料复制木牛看起来比较容易成功。但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和要素:

(1)、根据《制木牛流马法》中对木牛的整体介绍,木牛的外形必须是由几十个不同木质构件组合的完整的牛,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牛的形体,它就一定不是诸葛亮的木牛。它们的组合,一定是用汉代榫卯关系将各个名称的木构件组合成为一头完整的木牛,而不是用简单的几块木板拼凑。特别是,这种组合绝对不能够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材料,如:焊接、冲压、铆钉、钢铁构件、铝塑构件、现代化工粘接物、橡胶材料、螺杆、螺丝等。

(2)、《制木牛流马法》说,“双者为牛脚,一脚四足,转者为牛足”,证明木牛行走一定是靠人力推拉的轮子运动,而且牛足上分别安装有四个轮子,如同今天飞机的起落架。

(3)、《制木牛流马法》说,木牛“细者为牛軮,摄者为牛秋轴”,这两句说明一个问题,前者是说人力牵拉的细细牛皮绳,后者是说固定牵拉牛皮绳的小木桩。摄,就是拴住牵拉的细细牛皮绳的意思。秋轴,就是拴牛軮——皮绳的小木桩。说明木牛是靠人力后面推,前面拉行走的。根据老百姓历来将绳索拴在牛鼻子鼻孔牵牛的习惯,“牛秋轴”的小木桩应该是在牛的鼻子上。

(4)、《制木牛流马法》又说“牛仰双辕”,辕,是驾车的必备部件,先秦以前是单辕,先秦以后是双辕,如,人力车为两轮双辕,鸡公车为独轮双辕,木牛也是双辕。由于木牛靠的是人推,上坡和路况不好的时候是后推前拉,因此,木牛的双辕应该是在后腿两侧,它是人力推动木牛的必备工具,更是木牛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制木牛流马法》中还说“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根据汉代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汉代的六尺是今天的140厘米,这样的距离木牛的车轮子转了四圈,一圈的长度就是35厘米,车轮子的直径是11厘米,可见木牛的轮子直径特别小,难怪一天才行走二十里。

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文/郭清华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概括

(6)、根据《制木牛流马法》中“垂者为牛舌,刻者为牛齿,头入颔中,舌著于腹”的描述,结合汉代相关科学技术和记里鼓车、指南车减速齿轮的应用,诸葛亮当时在木牛的舌、齿与颈部、前腿到轮轴之间很有可能设置有制动刹车原理装置;

(7)、《制木牛流马法》中说“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证明牛腹是木牛装载粮食的唯一设计,而且有密闭的盖子。如果两面用“曲者为牛肋”的构建覆盖后,就根本看不见装在牛腹里面的粮食,更不容易轻易地打开“覆者为牛背”的盖子。

(8)、《制木牛流马法》还说,一个木牛一次可以“载一岁粮”。根据相关历史和考古资料的记载与换算,汉代一人一年大约食用粮食600—640斤。如果一个木牛牛腹的承载量达不到这个标准,那就一定不是诸葛亮当年的木牛。

需要说明的是,运往前线的一定是大米、面粉和豆类这样的细粮,因为前线没有条件加工粗粮。特别是,由于秦岭以南历来多雨,木牛一天才群行才20里,500里栈道一个单程运输的时间起码是25天左右,因此,木牛的牛腹仓盖一定是密闭的,以防潮、防水,这是不用质疑的。

木牛的大小尺寸,可以根据牛腹容积的大小比例来参照。

2、关于流马的复制特点和要素:

尽管《制木牛流马法》中流马很难让人理解,但是,也有它的特点和要素,如果有人复制诸葛亮的流马,就必须完成以下三个要素,那就是:

(1)、外形如大象,《制木牛流马法》中说流马“形制如象”就是证明;

(2)、《制木牛流马法》中流马有“等板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也就是说,流马有两个木箱装粮食,总共是四斛六斗。根据汉代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而知,一个流马一次能够装载280斤粮食,如果达不到这个承载量,就不是诸葛亮的流马;

(3)、《制木牛流马法》中说流马有“前后四脚”,因此,它不但有前脚、后脚和前杠、后杠之分,关键是它在前、后脚上都安装有前轴、后轴,轴是安装轮子的,这说明,流马也是四个轮子,靠人力推拉行走的。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郭清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4196.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儿童学习跆拳道的几个问题

关于儿童学习跆拳道的几个问题——简介练习跆拳道能提高吃苦耐劳的能力.无论练习哪种武术,都是要下苦功夫的,一个动作为了做的标准,有力量、有速度,可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到的.强身健体.跆拳道也是一项体育竞技,

关于引体向上:如何做出你的第一个引体向上

关于引体向上:如何做出你的第一个引体向上——简介也许你能轻松地做上三五十个俯卧撑,也许你仰卧起坐的记录破了百,也许你能平推上百斤的重量,却颓丧地发现,自己连半个引体向上都拉不上去。引体向上的起点很高。它需要你从一开始就对抗

关于《道士下山》的几个问题 道士下山下载

关于道士下山的几个问题距离《道士下山》上映已有一月,在这个点写下一些东西,只是发表一些思考。《道士下山》豆瓣评分5·5,如果《捉妖记》能评7·2的话,那么我觉得《道士下山》的分太低了。是的,我们是在比较中得出高下的。不否认陈凯歌已

转载 王东京:关于党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几个问题

2014-07-04 21:22:17|分类:干部教育培训新视|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灿烂的阳光《王东京:关于党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几个问题》这个讲题对我来说有点大,也很难讲。说实话,我之前在经济学部做教员,从综合层面对教学改革与管理研究得不多,

声明:《关于研究复制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几个必备特点和要素文/郭清华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概括》为网友独揽风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