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11) 汉代风云人物全集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11) 汉代风云人物全集
王立群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11: 功过是非 吕后的一生非常复杂,她有许多秽政,比如说杀功臣、诛皇子、虐杀戚姬等。但是,她还有一些德政,就是她也为当时汉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做了一些好事。那么,这么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人物,我们该怎样评价她?该怎样认识她?我觉得这里边应当注意到的就是,在吕后和汉惠帝执政的这十五年间,社会政局比较稳定;斗争的激烈性,主要是表现在上层权力集团的争夺,而整个社会还是稳定的。 [画外音]在吕后掌权的十五年时间内,她对功臣大开杀戒,对刘姓皇族大开杀戒;又从私欲出发大封诸吕为王,整个宫廷的政治斗争呈现出一片血雨腥风。而一般情况下,封建社会的宫廷政治和江山社稷的稳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为什么在吕后掌权期间,虽然上层斗争激烈,但整个社会却表现得相当平稳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在平定黥布之乱以后,病情是日渐严重。在他最后拒绝医生为他看病的时候,吕后开始询问他身后事了。刘邦一生中间,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两次重伤都是箭伤,一次是荥阳会战,一次是平定黥布,特别是他平黥布回来以后,已经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间了。这一天,吕后请医生给他看病,医生问了病情,刘邦问能不能治?医生说可以治。刘邦这个时候就把医生给骂了一顿,高祖骂曰:我提三尺剑起义,有了今天,这是天命;我今天的病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天命。然后,给了看病钱,打发医生走了,最后拒绝吃药,不再治了。他伤得那么重,病得那么重,拒绝治疗,这在刘邦一生中间是从来没有过的。吕后已经有预感了,在刘邦最后弥留之际,她就向刘邦问了几个问题,说陛下万岁之后,萧相国(箫何)如果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如果曹相国去世了,谁可以继任?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有一点耿直,认死理,可以让陈平辅佐他;陈平这个人智谋有余,但是不能独挡全面。还有一个人是周勃,这个人厚重少文,虽然不善于言辞,但是他很忠诚,安刘氏者必勃也,最后能够安定刘姓江山的,一定是这个周勃。这个话读起来,总觉得有点后人追记的意思,刘邦临死的时候怎么能想到会出现危机,周勃最后能够安刘氏呢?所以,史书上说的东西,我认为有时候也不可全信。吕后又问了,再往后呢?意思是王陵、陈平、周勃之后呢?刘邦说,再往后也用不着你管了。那意思是再往后,你也不在了。这个故事说明在刘邦弥留之际,吕后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相国的人选。汉代的相国权力非常大,我们在前面讲了《大封诸吕》,吕后想封诸吕为王,她问王陵,王陵就以白马盟约为理由拒绝她。吕后就没有办法,尽管她那么大的权力,她想封,王陵一个宰相不同意,她就封不了。最后吕后是把王陵的官升了一下,去做后少帝的太傅,这样腾出位置来,才补了一个丞相,这才完事。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来,汉代的相权非常重要,因为皇帝有时候有一些具体事情都是由相国来处理的。而这个相国的人选是刘邦在遗言中留下来的,正像前面讲的顾命制一样,这几个顾命大臣是刘邦的遗言留下来的。这说明,吕后这个时候考虑的问题,是整个相权的平稳交接,而相权的平稳交接,又意味着政治的连续性,政策的连续性,意味着社会的稳定。所以说,在这十五年间,尽管上层斗争十分激烈,但是,整个社会却是稳定的。同时也说明,吕后这个时候并没有野心,至少说她还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客观地说,吕后这个人有私心而无野心;她有私心,而且有时候私心很重,特别是在汉惠帝去世以后,她觉得孤立无援了,恨不得把姓吕的都给拎上来,做她的左右臂膀。但是,她没有篡夺刘氏江山的想法,她对汉初的政治稳定还是起了作用的。刘邦这个遗言吕后是执行了,刘邦死以后,箫何任相国;箫何死了以后,曹参任相国;曹参死了以后,王陵是右丞相,陈平是左丞相,周勃是太尉。一直到惠帝死了以后,吕后要封诸吕为王,王陵是坚决抵制,这个时候她才把王陵调开。在这之前,她完全是按照刘邦的遗言去做的,应当说,这对当时政局的稳定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而吕后在刘邦弥留之际,别的都不问,只问相国人选,也说明她确有政治家的头脑,眼看着这老头子就要死了,此时她首先想到的是相国由谁来继任,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吕后这个人政治眼光是有的,她对稳定汉初的政局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应当肯定的。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吕后不仅仅是一个心狠手辣、只有私欲的女主,她还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气度。在刘邦死后,虽然她诛功臣、杀皇子,但却乱家不乱政,在政治上她稳定了汉初的政局,促进了汉朝的发展。那么,除了稳定汉初的政局以外,吕后在她掌权的十五年时间里,还有哪些对社会发展有作用的政令呢?我们前面讲的都是她干的那些坏事,这里边我们还是要客观地讲一下。废除苛法。秦朝的灭亡对汉初人的震动非常之大,秦王朝那么强大,就陈胜领着几百个庶卒振臂一呼,天下人一响应,三年时间就亡了。所以,从刘邦建国一直到吕后时代,很多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具有政治头脑的文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秦为什么会亡,汉为什么兴,这到底是为什么?后来人们达成一个共识,普遍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一是暴政,二是苛法,秦朝的法律太苛刻了。我们看刘邦打到关中以后,他最得人心的一件事就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他要把秦朝所有的法律都废除。当然,这个约法三章在当时是个临时性的措施,秦朝的法律是有很详细的法典记载的,一个约法三章根本解决不了很多问题,当时的做法就是为了取得民心,争取关中父老的支持。刘邦的约法三章,就是针对着秦朝的苛法来的,因此这个举措是大得民心。但是,刘邦太仓促了,他没有来得及把所有的秦朝苛法都废除掉,结果,从刘邦称汉王开始,一直到刘邦高祖十二年去世,这十二年间很多法律都是沿用秦朝的,秦法一直沿用到汉初。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法律,就是我们在上一集提到过的诛灭三族。这个罪,在秦代历史上的刑法中叫夷三族,或者叫族诛,就是把这一族,或者若干个族灭掉。族诛是在当时刑法中最残酷的一种,它一杀就是多少族人。刘邦在世的时候,韩信、彭越都是夷三族,夷三族不光是杀人多,而且执行刑罚是非常残忍的,不是把人一刀杀了就了事,它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先在额头和面部刺字,这叫黥;第二步,劓,把鼻子割掉;第三步,把左右手和脚的趾头剁掉;第四步,笞杀之,就是用乱棍打死;第五步,削其首,人死了以后把头砍掉;第六步,已经到这个程度了,还要把死者的尸体制成肉酱。我们讲过彭越死的时候,把他的肉酱分给诸侯们吃,那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秦朝的法典记载的。夷三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人弄死,所以,这个法律是极其残酷的。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族诛商代就有了,秦朝就是夷三族。韩信和彭越受夷三族罪是很让人同情的,韩信的死并不是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骑,那个说法不准确,他就是按照这么一步一步被杀死的。那么这个夷三族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三族都包括什么?这个历史上说法不一。比较早的有一种说法,比如像《周礼》,《周礼》是汉代人郑玄做的注,讲的是父子孙三代,就是父亲这一代、自身这一代、儿子这一代,指的是这三族人;第二种说法是《大戴礼记》的记载,这个说法很普遍,叫父族、母族、妻族,是这三族,这个范围就很大了,和父亲有关系的、和母亲有关系的、和妻子有关系的这三族全要灭族;第三种说法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记载了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张晏的人作的注释,他说这个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产。什么叫同产呢?同产就是同一母生下来的兄弟。他这里说的有父母,有妻子,这个妻子是包括妻和子,还有兄弟。这第三种说法范围就小了一点。后来,发展到三族杀得不过瘾,加到五族;五族不过瘾,七族;七族还不够,九族,最后发展到明成祖杀方孝孺,杀了多少?灭十族。这个明成祖真可谓登峰造极。明成祖朱棣本来不该他继位,朱元璋死了以后,朱棣是燕王,他就起兵造反,四年时间打到南京,占了南京以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下落了。当时方孝孺在南京政府中是一个威望很高的人。燕王朱棣就要降服方孝孺,他叫方孝孺为他服务写一个诏书,方孝孺就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就是指的燕王朱棣篡位。朱棣叫他改他不改,然后朱棣就火了,说你不怕死吗?方孝孺说我不怕。朱棣又说,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说,别说灭九族,灭十族我也不怕。朱棣一气之下,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又加上了他的学生,他的门生,合起一下子灭了十族,杀了837个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灭十族的来历。在古代社会,刑罚是没有文明进步可言的,在一个家庭中,只要丈夫犯了罪被杀,妻子一定得跟着受诛连,随意滥杀无辜形成惯例,这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吕后能够在她主政期间做到废除苛法灭三族罪,应当说是她的德政。她废除的不光是灭三族罪,还有妖言令。这个妖言令也是秦始皇兴的,什么叫妖言?就是你的话说得不合适,我听得不顺耳,就是妖言。这个妖言令也是很厉害的,它等于是用透明胶把你的嘴巴封起来,钳制你的言论,任何人也不能随便讲话,否则就是妖言惑众,这个也要杀。吕后她废除秦朝的苛法,目的是为了缓和当时统治阶级和老百姓的矛盾,客观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另外,她还废除了对商人的很多限制。刘邦在世的时候,对商人有很多的限制,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商人不能乘车,吕后都给它废除了。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对商人压制得很厉害,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吕后废除对商人的限制也是她德政的表现。 [画外音]在吕后掌握权力的十五年时间里,她实行的一些政治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她的德政。虽然她也有很多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但她掌权期间的德政与秽政是并存的。但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中,人们只记得吕后在戚夫人身上制造的人彘事件,在功臣韩信、彭越身上制造了灭三族事件,以及吕后对刘姓皇族毫不留情的杀戮事件呢?吕后在人们记忆中的形象如此恶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但是这个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点,就是吕后的德政,我发现老百姓都没有记住,吕后的秽政人们都记得可清楚了,这个历史的记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在读《史记》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吕后这个人尽管确实很坏,但是她还是做过一些好事,只是她做的好事没有被人记住而已。如果今天不在这儿替她说两句,我觉得对她有点冤枉了,当我站在这儿评价吕后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很矛盾。吕后要作为一个人来说,她简直就不是个人,但是她确实也做过一些好事,这样的人,该如何评价她?一提起吕后,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人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呢?我们对待历史人物,历来都是有两种评价,一种是历史评价,一种叫民间评价;历史评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都要说到,不能只是片面地说这个人是如何的坏,同时还要顾及到她在历史上的一些功劳。民间评价就不一样了,民间评价看重的是人和人性,特别重视人性,而吕后的民间形象非常恶劣,这就导致了人们疾恶如仇的心理,记不住她有过的德政了。吕后的民间评价如此恶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三点:第一,牝鸡司晨。牝鸡就是母鸡,司就是管事,司晨就是那个鸡早上管打鸣,牝鸡司晨翻译过来,就是母鸡报晓。这是有性别歧视的,它专门讽刺的是女性主政,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传统的男权社会,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的称制者,所以她的行为特别受人关注。比如说,刘邦有八个儿子,那么他至少有八个妻子,其实远不止如此。但是,吕后呢?她有一个宠幸的臣子叫审食其,这个审食其据说是中国十大男宠之首,我们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刘邦有那么多妻妾,大家觉得很正常;吕后要有一个男宠,就觉得这不得了,这个就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特别容易受到人们的诟病、批评;作为一个女性的领导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点,人性缺失。民间评价最看重的是人性,而吕后做事她最大的失误,就是缺少人性。我们可以分析她的三件事,比如说杀功臣,在这件事情上,她刚好和民间的评价相背离。民间评价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知恩报恩,韩信是吕后的恩公,同时也是汉朝的恩公,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当时韩信在齐国统领三十万大军的时候,假如他帮助项羽,刘邦就灭了;结果他帮助刘邦,项羽也就灭了,他是汉朝最大的功臣,但是吕后把他杀了。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说吕后把韩信用一个布袋兜起来悬着,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然后用竹签字一点一点地把他刺死,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历史记载,纯属民间文学。但是,民间文学的创作是有来头的,它的来源是源于对吕后残忍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杜撰出来的。如果吕后是一个很贤惠的人,你杜撰这个没有人相信。这个三不见流传很广,很多人甚至以为这就是正史的记载,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的事。但这事恰恰说明了吕后的民间形象恶劣,她知恩不但不图报,反而是以怨报德,怎么能够得到民间老百姓的善评呢?我们再看她杀戚夫人,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我们前面讲过,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误,就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失误罪不当诛,不至于死,而且她的死是人彘事件。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吕后还让她的儿子汉惠帝去看人彘,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竟然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吕后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更何谈老百姓会怎么看待她这件事情?吕后把戚夫人杀了不说还要制成人彘,还要向她的儿子来炫耀,这在她所有的事情中间,数这个人彘事件是她最大的败笔,这在她的人生中间,是最残忍、最黑暗的一幕,也是最不为后人所齿的。民间老百姓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她的取死之道,但她在挑战失败以后,已经是弱者了,对待一个弱者,怎么能这样残酷地虐杀她?吕后这样做当然得不到民间的善评。从这一点上说,她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丧尽天良。吕后不光是这样残酷地对待戚姬一个人,而且是极不人道地对待很多人,用我们今天的反人类罪给她戴上,那也是不为过的。吕后做的第三件错误事情就是封诸吕,这个封诸吕也得不到民间的善评。因为人们在民间评价中间,除了我刚才说的同情弱者,以德报德,知恩报恩以外,民间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民间评价非常强调的是正统观念。汉朝的江山姓什么?天下人公认姓刘,你姓吕的去拿,姓刘的人就不答应,天下的百姓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如果你吕姓的人立了功被封侯,或者是刘姓的人封王,大家无可厚非。可是你吕姓没有立功,非要占那个王,民间就不认可。从这一点上说,吕后违反了民间评价的重要原则,就是正统的思想观念,她的做法是和正统观念背道而驰的。讲到这里,我倒是真想为吕后提个建议。吕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吕姓富贵,并且能够世代富贵。但是,就这富贵二字,吕后选择有误,她可以给吕姓钱,给吕姓地,不一定非要吕姓的人去做王。特别是不能杀一个姓刘的,安排一个姓吕的,再杀一个姓刘的,再安排一个姓吕的,这样做就不得人心了。即使给了吕姓钱,封了吕姓侯,只要不给他们封王,哪怕是封一群侯,也不会引起天下大乱。因为你让他们富,遏制住了他们贵,只有这样吕姓的人才可能平平安安,世代延续下去。一旦封王就是既富且贵,这就犯了大忌,既富且贵这叫逆势而行,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吕后她是听不到我这个富而不贵的建议了。最后我还要再谈一点吕后民间形象恶劣的原因。吕后是有一些德政,也有一些秽政,她的德政是面对全国老百姓的,不是对哪一个人的,所以不容易被人们记住;而她的秽政是面对着一个个具体的人,如戚姬、韩信、彭越、刘如意等人,而且又有很生动的故事,所以很容易被人们记住。假若你给很多的人每人一百块钱,可能谁也记不住;但是你要给一个人一百万,大家马上就记住了。当你做最高君王惠及天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记不住你;但是你对某一个人违反常规,特别破格,人们就记住了,这应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吕后确实也有点冤枉。以上我们对吕后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就是我认为的所谓全面的一个评价。这个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的女主,她为稳定汉初的社会,推动汉初经济的发展,废除秦朝的苛法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应当得到肯定。但是这个人也做了许多丧尽天良、人性缺失的事情。但是历史非常奇怪,历史只记住了她的秽政,却很少想到她的德政,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有关吕后,我的讲解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根据视频记录及相关博文修订整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4372.html

更多阅读

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2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2

王立群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02:一桩疑案[画外音] 吕雉原本是一个大家闺秀,但是嫁给了比自己大一半的小职员刘邦以后,就过上了艰苦的农妇生活。后来刘邦丢下了孤儿寡母离家出走,开始了打天下的生涯,而这一别就是七年。吕雉一个人撑起了这

水浒传人物之吕方_石月山人 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

吕方是潭州人,潭州在今天的湖南长沙。吕方同神算子蒋敬是同乡,吕方是个做生药的生意人,因在山东做生药亏了,就落草此地对影山为寇了。什么叫生药?简单的说,就是能入药的,没有加工的植物、矿物、动物等统称为生药。吕方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转载 靖康之耻后韦贤妃和贵妃的悲惨命运 韦贤妃

原文地址:靖康之耻后韦贤妃和贵妃的悲惨命运作者:兼听则明靖康之耻靖康二年(1127)四月,当上了亡国奴的徽宗、钦宗一行分乘八百六十多辆牛车,在如狼似虎的金兵的押解下开始北上。随行的除了他的皇子、皇孙

汉代风云人物战神韩信之死 汉代风云人物全集

韩信简介汉朝楚王韩信(?—前196年),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楚王[1]、齐王、上大将军。淮阴区码头镇现尚存有韩信当年故里,后曾在其府治内修祠堂。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

声明:《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11) 汉代风云人物全集》为网友弹指情弦暗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