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回忆报考李泽厚的研究生

梦想北京

彭富春(摘自《漫游者说—我的自白》)

我在湖边生活一年了。湖边看起来是寂静的,但它实际上是动荡不安的。不过这不意味着暴风雨中的东湖水的波浪汹涌,也不是珞珈山森林的松涛起伏,而是人们生活的变动不居。湖边似乎是一个教师人生的中转站。一批批青年教师从本校或外校带着行李和书籍单身来到了湖边,但当人们结婚生子了,就会移居到珞珈山南教师宿舍中更大的房子。还有的会因为工作变动而离开湖边,也有的会由于到外地或者到外国读书深造而远走他乡。

  每当看到他人离开湖边时,我都会在内心里有一股深深的触动。他们离开了武大,去了一个我只知道名字却尚未去过的地方。我一直只呆在武汉大学,而它只是只是世界的一角。五年来我已经走遍了它的每一个角落,对它也失去了往日的新奇。而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和精彩。我对它们的了解不过是通过书刊,报纸,广播和电影,它们对于我只是一个想象的存在,是一个名字,是声音,图象。我从未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去体验过。我甚至还没有乘过在原野上飞驰的列车,在江河和大海中行驶的轮船,更不用说在云层上飞行的飞机了。因此我非常渴望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漫游。

  去外面的世界成为了我的梦想,但是否真正走出珞珈山对于我还是一个问题。这样在我的内心,是留在武大还是离开武大,似乎是在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留在武大,当然有许多优点。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不畏惧它夏天火炉般的炎热和冬天冰雪的寒冷。我也熟悉了周围的人们,其中许多是我的同学老师和朋友。另外我生活的地方和我的家乡也非常地近,便于我去看望我的家人。但留在武大也有许多缺点。最主要的是武汉地区缺少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学校里蔓延着保守和落后以及夜郎自大的歪风。特别不能令一个独行特立的年轻人忍受的是,在本地的学界存在着一种由地头蛇和土皇帝所编制的网络。在经过了反复的比较之后,我还是决定离开武汉和武汉大学。但离开武大到哪里去呢,这个世界太大了,它几乎让人无法作出合理的选择。但我自己有很明确的目标,去北京或者去美国。不过这又存在一个问题,是通过考研究生去北京还是通过靠托福去美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和当时许多青年人一样,做着美国梦。周边人连续不断的去美国的消息,更是激发着我要早日实现美国梦。我也买了托福资料,借来了英语录音带,了解一下到美国去英语入学考试的困难度。但我从朋友那得知,去美国是需要许多钱的,而且是美元。首先考托福需要很多钱,然后申请学校也要一些钱。如果有幸被某个大学录取并获得奖学金的话,那么还需要许多路费。这些钱对于我来说几乎就是天文数字。我毫无疑问,靠我自己的工资,也许永远都无法支付这些费用。但我也无法找人借钱,因为我只有亲戚和穷朋友。在农村的家人不仅不能帮助我,反而还需要我的支持呢。我实在无法解决我考托福和出国的相关费用,因此我只好放弃了我的美国梦。这种放弃对我来说是一种无奈和痛苦。

  尽管我不再做美国梦,但是我还在做北京梦。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研究生,而且是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我从一些渠道知道,李泽厚已经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研究,回到了北京。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招生广告也标明,他将在一九八五年招收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也不时地听到,有许多人都想报考他的研究生,特别是一些在全国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亲自指导。我明白,报考李泽厚的研究生将是一场全国性的竞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公开的冒险,失败的几率是很高的,而成功的几率是很低的。我参加这场竞争也意味着步入了冒险者的行列。如果成功的话,那么当然很好,如果失败的话,那么就糟糕了。我在周围人的眼中是一个佼佼者,失败将无情地抹去我头上的灵光圈。同时从上大学以来,我在学习上一直非常顺利,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失败将折磨我骄傲的心灵。但我认为,我要寻找一位最优秀的老师,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关键问题是,我要借此对自己进行考核,自己的学习离李泽厚所要求的入学标准究竟有多远。至于是否能考上,谁也说不准。但我对自己始终怀有信心。我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这样我就不顾一切地到学校报名处,填写了报名表。然后我就准备复习,但感到没有什么好复习的。

  到了考试那一天的早上,我按时来到了设在桂园教学楼的研究生入学考场。走进桂园,我就有一种家园之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同时看到考场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又想起了参加两次高考的经历。在考场前,我还遇到了一些熟人,有的是我的同学,有的是我的老师。我们都是试图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一进考场,发现同考李泽厚的还有两个同学。我们作了考前的简单交谈,我感到他们远远不是我的对手。这使我对于自己的成功更充满了信心。我们一门接一门地参加考试,如同过了一道鬼门关又过一道鬼门关一样。每门课考完之后,另外两个同学都垂头丧气,说这下完了。我的感觉却非常轻松,因为对每一道的答题都得心应手。在所有的科目考完之后,我如同卸掉了一个包袱,回到了湖边宿舍,享受起那宁静的时光。
几个月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的朋友给我传来了好消息。全国报考李泽厚的考生近五十名,学校计划录取五名。我的专业考分第一名,一般都八十分以上,有的则高达九十多分。这样我自然列入了初录名单。在这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我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当然使我感到自豪。不久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就派人到武汉大学对我进行考察。他们先找了哲学系的领导座谈,了解我的政治,道德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他们还索取了一份对于我的书面鉴定,上面盖有哲学系的红印。鉴定写得非常好,说我无论哪方面都是优秀的。后来考察人员又来到了我的寝室,与我面谈,看看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走时他们说,要作好到北京长期生活的准备,因为哲学所培养的研究生一般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研究队伍。他们回到北京后,就给我发出了去京面试的通知。

  复试的时间非常紧,北京的朋友跟我打听情况,并连发两封电报,要求我尽快去北京。为了保证时间,我赶快去火车站买票,但当天的坐票都售完,只剩下了站票。但晚上我还是乘上了去北京的列车。我当时心情有些紧张,不知道在北京面试会到遇到什么问题。火车上人很多,座位都坐满了,连走道都塞满了乘客。在车厢间的接合处也早已被人占领,几乎没有插足的地方。我在人群中的缝隙中往前挤,终于在一个车厢的接合处找到可以站立的地方。车厢内声音嘈杂,火车的轰鸣声与人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人的耳鼓膜虽没有震破,但听觉变得迟钝。车厢内的空气也非常污浊,人体的气味,尤其是烟雾弥漫的烟味使呼吸变得更难受。但我无法考虑这些,心里只是想着面试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站了一夜时间之后,双腿有些酸疼,人已经支持不住了,我不得已蹲了下来,靠着车壁打盹。好不容易黑夜过去,天亮了,火车到达了北京站。

  我匆匆地走向建国门内大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当我来到九楼的哲学研究所办公室找到管研究生的干部之后,他们告诉我要直接找李泽厚去面试,并说明了他的家庭住址。我又急切地乘车找到了李泽厚家所住的地坛北门附近。在敲他家门时,我的心情极为紧张,我就要见到我一直所景仰的老师。我既感到激动,也似乎有些害怕。李泽厚教授很快把门打开让我进去,作了简单的交谈。他给了我一本英文书,并指明了其中的章节,要求我明天译出来,后天交到哲学所办公室。这就是我面试的任务。

彭富春回忆报考李泽厚的研究生
  我到了北京的朋友所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宿舍,在那里开始我的翻译工作。我看了一下李泽厚给我布置的任务,所要译的章节关涉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有十多页,译成汉字达一万多字。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要考我什麽东西呢?我想他无非是想知道我专业(哲学)英语的阅读与翻译的水平如何,尤其是在速度方面。我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地从事这一章节的翻译工作。我首先认真地通读了一篇,并借助英汉词典将其中的生字查了出来,心里已有了把握,正确地翻译这一章节问题不大。问题只是在于时间是否来得及。我只好除了吃饭以外,全力投入翻译过程中。经过紧张的工作之后,我终于完成了任务,将译稿按时交给了哲学所办公室。然后我在北京的大街上闲逛了一下,乘上了回武汉的列车。我想我一定会再来北京的,而且是在今年的开学之日。

  过了几个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终于给我发来了入学通知书。他们将通知书寄到哲学系办公室转交给了我。系里的干部说,我现在走了,以后还是回来吧。我将我去北京读书的消息也告诉了刘纲纪教授,他说我去北京读书非常好,可以扩大眼界,提高境界,但读完了还是回来工作,不要“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我说,如果他继续在武汉大学任教,那么我会考虑回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4536.html

更多阅读

家族命运——李泽钜和李泽楷的人生轨迹 李泽钜李泽楷

李嘉诚分配家产,惊动了香港和华人商界。多年来,这一直是李家被追问最多的话题之一。“总市值近万亿港元的长和系王国,最终将托付给谁?”每次,和黄集团和长江实业[89.801.99%]股东发布会后,记者们都要对此发问。没有丝毫前兆,5月26日,李嘉诚

李泽厚、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

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李泽厚 刘悦笛(《文史哲》2014年第3期)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十四、“普遍立法”行为及其问题刘:“普遍立法”的四个例子,很有趣!您说,如人自杀

美的历程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电子书

美的历程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泽厚(2)申国还没有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北京夭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了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

三见李泽厚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pdf

三见李泽厚  李泽厚先生说,我们是第三次见面吧?  这是2010年9月12日,我到北京去见先生。“80后”的先生身着燕居之服,神清气朗,腰板笔挺,站在家门口,一边握手,一边问我。  第三次?我一下子算不过账来。  先生说,是。上次是90年代,

李泽厚 pdf 时代和它的李泽厚

本刊编辑部 据说,鲁迅曾经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描摹包括自己这代人在内的4代知识分子,可惜最后没有实现。而李泽厚曾经想写一部思想史论,记录中国近现代6代知识分子,研究这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等。在

声明:《彭富春回忆报考李泽厚的研究生》为网友敢爱敢恨敢放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