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案例及反思 多媒体教学案例反思

  http://dzzz.e21.cn
征稿订 阅 合 作
(2009年第三期)
首  页内容导读关于我们编读论坛我要投稿

本体与SCORM结合构建语意查询的网络学习环境
现今“网络学习”是最热门的网络应用之一。美国ADL推出SCORM标准用以规范学习教材,使教材能够在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平台上能够重复使用,而教材通常会透过订定的Meta-data来描述其内容。

我国成功研制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全球第二(图)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案例及反思 多媒体教学案例反思
国防科大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成果,系统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



请选择: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案例及反思——“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录像课案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教学关键:
1、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将读和想象、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如:读第二节,要结合课前收集的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想象红军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想象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后再读,这样更容易把自己置身于诗歌描写的情景之中,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来表达感情,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2、要抓住描写红军强渡的词句,加强朗读、想象,重视熏陶感染,细心体会红军的品质以及蕴涵的感情,提高品德修养。
3、注意链接教材以外的丰富材料,帮助学生真切地了解战争年代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缅怀那些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的精神。
研究目标:
在本节课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想,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分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全诗共四节,追昔惜今,既追忆了我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积累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又抚看今朝,叙述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表达了对先烈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学生分析:
在教学《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时,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作为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学习这首诗歌中,要想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了《飞夺泸定桥》一文,收集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收看了电影《飞夺泸定桥》。学生对泸定桥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红军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地夺下泸定桥的事迹比较熟悉,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但如何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站在铁索桥上那时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绪呢?我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按学习能力强弱组建学习小组,这样借助优等生的智慧启发和引领后进生学习。对他们采取同步建构、异步达标的教学策略,并给与他们个性化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把握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细细品味领悟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设计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读的方式,走近文本,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环节时,确立了满足学生差异及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陶冶。继而,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真正让语文诗意化、风情化、情感化、社会化、多元化。把读与思、读与想(象)、读与划、读与写、读与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中,凸现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1、师: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学习菜单附后)。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遇到的困难:一根根铁索密密的弹雨 敌人的火网)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著名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想到心情
二郎山的云雾
大渡河的白浪强渡:攀着 冒着冲破汹涌激荡
激战的楼房教室
洒过鲜血梨花开

附件一:
《我站在铁索桥上》学习菜单
看到想到心情

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是语文本真的体现。在教学时,为了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比较理想教学效果。
(一)课前行动策略
课前,我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课文,使其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布置学生阅读了《飞夺泸定桥》一文,收集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收看了电影《飞夺泸定桥》。让学生对泸定桥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红军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地夺下泸定桥的事迹比较熟悉,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二)课堂行动策略
1、“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1)在教学时,创设媒体情境,采用教学视频让学生欣赏卢定桥的旖旎风光,自然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小组读、对比读、边想象边读,看完视频短片后再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诗人心潮激荡的心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深度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生存学习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训练来加以解决。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学习菜单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登记。这个训练过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始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人所要表达之情,让学生边读边思,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并以朗读作为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线索,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情感发展。同时充分体现出“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感受”这一精神,师生凭借文本,言语、思维、表达就能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努力通过个人思考,小组交流等层层递进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新内容,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策略
在“知识传授型”教学中,拓展学习是非常忌讳的事情,恐怕学生涉猎更多的课外知识,担心个别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瞎说”或“违犯纪律”。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拓展策略是在课前有结构化预习中生成高质量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有效策略。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整合,教材是课程的一个范例,要想使文本问题得到更好地生成和解决,就得把课程视阈扩大,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拓展更大的课程空间,以便深刻了解文本真谛。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了《飞夺泸定桥》一文,收集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收看了电影《飞夺泸定桥》。让学生对泸定桥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红军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地夺下泸定桥的事迹比较熟悉,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课后设计读一读、写一写的环节,让学生学完课文后交流自己收集的其它有关描写长征的诗歌,学习本文后,请把自己想对先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想,采用“深度预习、问题生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个性朗读、体会感情;拓展练习、升华情感”的教学流程,努力让我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来源: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小学 洪山区青锋小学]
[信息作者:周国斌 朱娅琴]
【打印】 【关闭】

信息化教育通讯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责任部门电话:027-87843915 投稿邮箱: e21dzzz@gmail.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5079.html

更多阅读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望岳课堂实录余映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余映潮)(来源:转载于名师刘菊春的博客)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 胡子宏生命日记全部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衡水好友郭俊禹的一篇《我与胡子宏唱反调》,引起了我的思考。老郭发这篇文字前,曾经征求了我的意见。我读后,没觉得有何不可。本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所谓殊途同归,逮住耗子是好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香港 璀璨的明珠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让学生从阅读提示入手,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曹斌锋教学设想《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

声明:《《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案例及反思 多媒体教学案例反思》为网友掬水碎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