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封闭基金学习——封基系列论坛ZT 转贴

封闭基金学习——封基系列论坛(ZT) [转贴 2008-08-25 22:17:06]

在市场令人难以作为的情况下,还是静心下来学习,好好总结,为下次战斗做好充足准备。在艰难的日子中,重新学习有关封闭基金的知识,坚定投资封闭基金的信念!米汤有关封闭基金系列的东西写的完全完整,理论联系实际,令人回味再回味,花1,2个小时时间学习后再花几天时间慢慢品味。或许你会发现,投资原来就是这么简单,投资品种的选择原来是这么容易!

搜狐博客> 米汤论投资> 日志

http://ricewater.blog.sohu.com/entry/4042252/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一
无论你选择市场中的什么投资品种,哪怕是保险、储蓄,首先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应该怎样了解这个投资品种、如何认识这个投资品种、根据它的特点我应该制定怎样的投资计划、在投资过程中如何看待出现的各种问题。我想,只有靠正确的思想引导,才有可能保证你自己持续长久的盈利。当然有关理念方面的问题,范围非常宽泛,可以讨论的内容也很多,以后还会继续研究这些方面的内容,不过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就讨论一下具体的投资品种——封闭式基金。

在网上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经常去的基金论坛大体包括多来米、酷基网以及和讯网的基金论坛。在多来米和酷基网上,基本上所有的基民都是讨论开放式基金,很少有人关注封闭式基金;而在和讯网的基金大家谈里面,大多数人都在讨论封闭式基金,偶尔有几个新注册的ID发贴说说开放式基金,好一点的情况就是有人回帖:赶紧把开放式基金卖了吧,那玩意不灵活~~差一点的情况就是根本无人问津,理都没有理,很快就以潜水艇的速度沉入几页之外了。我分析了一下,觉得这种情况是由于论坛的人员成分决定的:在多来米等新兴的基金论坛中,基民往往都是第一次涉足股市相关的投资市场,或者说第一次接触的投资品种就是开放式基金,可能其中很多人到现在还不知道如何买卖股票或者封闭式基金;而和讯是个老论坛了,里面存在着一大批炒股N年的老股民,这些人整天在二级市场上打拼,很自然就会接触到场内的封闭式基金,而多年炒股的习惯使他们很难接受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方式。因此给我的感觉当真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啊~~

从我个人的感觉,以前没有炒过股票的新基民,很难将视线从开放式基金转移到封闭式基金上来,甚至于在一些基金名人(如laok博士)的博客中,也很难看到有关封闭式基金的讨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门槛略高于开放式基金——只有拥有了某个证券公司的个人帐户,才能够购买封闭式基金,而大多数开基的投资者都是在银行申购开基的,接触封基的机会很少;其次,封基本身作为一个投资品种,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影响力比较小,现在仍在运行的封基大约只有40只,比起规模已达几百只并且仍在不断扩大的开放式基金,封基已经从原来的老大哥变成了跟班小弟;第三,历史以及制度上的原因造成了封闭式基金相对于开基而言,存在很多弊端,从总体业绩上来讲也不如开基出色,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够;此外,封基本身存在折价率等概念上需要学习的知识,不如开基通俗易懂,不爱学习的人就会习惯性的望而却步,等等等等~~~这些原因,造成现在市场上股票、开放式基金、ETF以及LOF等投资品种(权证等对老百姓而言风险过大的品种不在讨论之列)的行情都要比封闭式基金火热,整个封闭式基金市场呈现一潭死水的局面~~

那么是不是说封闭式基金就是一个不适合我们的投资品种呢?我觉得任何问题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虽然封基市场死气沉沉的现状说明它必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任何存在也有它的合理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分析这种合理性,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适合自己投资的方面,并据此决定自己是否应该投资封闭式基金,而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认为开基就比封基好,或者封基就比开基佳。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最好的基金,只有最适合你的基金。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二


在继续讨论封闭式基金之前,先说点题外话。有兄弟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开放式基金上,贪多嚼不烂。我觉得投资应该用一个开放的眼光看整个市场上的各个品种,如果你不研究,你怎么知道是封闭式基金适合你,还是开放式基金适合你呢?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从来没有在场内碰过的ETF其实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呢,这时候你还认为自己就应该只研究仅在银行购买的开基吗?所谓贪多嚼不烂,我觉得也不是问题,投资毕竟不是搞自己所学的专业,要研究得又精又深,只要发现投资品种的优点和劣势,对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就行了,真要研究得特别特别深,好像就失去让基金经理代我们理财的意义了。总而言之,眼光应该开阔、选择应该符合自己的实际、投资应该有组合、对喜欢的品种要集中投资——这也就是我的基本投资哲学~~

书接上回,继续讲封闭式基金,上一篇主要讲了一些封闭式基金市场的现状,分析的不够全面,以后结合具体的分析再细说,这次主要说说折价率这个问题。

提到封闭式基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折价率。很多报道或者专家点评中,之所以把封基称为所谓的“价值洼地”,大概都是因为折价的存在。所谓折价,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打折,比如女孩子喜欢去商场买打折的衣服,原价300的裙子,打个七折买就是210,多划算。封基的折价率也是一个意思。首先封基也是有净值的,不过不是每天都公布新净值,而是一周公布一次,这样你在一周之内看到的净值都是上周五公布的,从净值来看有明显的时滞性。只不过你能够在场内交易的价格和封基的净值并不一样,比如昨天收盘时基金丰和的交易价格是1.836元,而本周丰和的净值为2.750元,那么折价率就是(2.750-1.836)/2.750=33.24%。用买衣服的意思来理解,就可以这样想:基金丰和买了很多股票,建立了一个股票组合,而你在二级市场上买基金丰和,就相当于打6.7折买下了这一揽子股票,你也可以自己去场内买这些股票,不过那可是不打折的原价购买哦。

这样算下来,买封闭式基金就相当于打折买一揽子股票,同时你还要看到,折价率是相对于封基本身的净值而言的,对于购买封基的人来说,隐含收益率还要更高。比如你用丰和的交易价格1.836购买了该基金,如果现在开始,丰和一直到存续期结束,它的净值都是不涨不跌,那么到期之后你拿到手里的钱就应该是2.750(如果到期封转开那么就不是给现钱,而是填权之后直接转为开放式基金的相应份额),这样你的收益率实际是(2.750-1.836)/1.836=49.78%。想想看,先不看封基的绩效如何,单是你购买它就能够带来将近50%的套利收益,天下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大家赶紧来抢啊~~不过不要着急,如果真有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场内那么多聪明人早就看到了,还会轮到我们这些新基民吗?既然交易价格和封基净值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就必然说明封基存在着一些让人不愿意碰它的弊端,导致折价率居高不下。后面我会继续分析折价率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浅析封基,未完待续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三
书接上回,继续说封闭式基金~~

既然封基的折价率隐含着如此巨大的套利空间,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早应该被人疯抢才对啊,买卖过股票的人都知道当一个题材热炒的时候,其价格上升会是多么迅速,在2001年的上一波牛市行情中,好像也出现过封基溢价(所谓溢价的概念,正好和折价相反,就是交易价格不仅不比净值低,而且还高于封基的净值)的现象。那么为什么牛市都已经疯狂到现在这个程度了,封基市场还是半死不活呢?这是因为封基本身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么高的折价空间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封基市场还没有多少溢价封基出现,正说明市场还没有疯狂到上次崩盘前夕的水平,现在还算是有点安全性,呵呵。

为什么说折价空间不是那么容易套利呢?首先要搞清楚封基本身和开基有本质的区别。所谓封闭,当然是不允许随便申购、赎回,基金的规模是固定大小的。仍以基金丰和为例,2002年4月4日该基金成立,规模为30亿份,那么直到丰和的存续期结束之前(也就是到2017年3月22日之前),它的规模都是固定的30亿份不变,在此期间,任何该基金的持有人都不能向基金公司提出申购新的份额、或者从基金公司赎回自己持有的份额。这种情况下,任何基金的持有人想要抛弃这个封闭式基金,就必须在二级市场上转卖给他人。现在看出问题所在了吧:所谓折价率,只有在你持有封闭式基金到期的时候才有意义,因为在此之前你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封闭式基金,都是按照交易价格进行的,和封基本身的净值不发生任何关系。很多人或者很多文章,整天都在拿封基的折价率说事儿:有折价率存在、打折买股票、价值洼地~~在我看来,很有点混淆视听的感觉。因为只要封基没到期,折价率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换个角度看,我这样认为:封基也算是市场里的一个股票,只不过是比较特殊的股票,它的交易价格就是它的股价,而它的净值表现就是它的基本面,折价率只不过是基本面和股价之间的一个比照罢了。

封基也是分为大盘和小盘基金的,只不过这里的定义和开基不太一样。在开基中,大、小盘基金的区分主要是指该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股票的取向,而封基的大、小盘之分主要是指基金本身的规模。现在市场上的大盘封基一般是20亿份或者30亿份的规模,而小盘封基的规模一般是5亿份或者8亿份。由于小盘封基主要集中在今、明两年到期,所以对于投资者而言,对小盘封基的折价率套利可能在两年内实现,因此小盘封基的折价率比较低,普遍不超过15%(场内没有傻瓜,如果小盘封基的折价率达到我前面说过的30%以上,早就有一大堆人进来抢了,众人哄抢的结果也必然造成封基交易价格上涨,还是会将折价率缩小的)。而大盘封基普遍在2010年以后到期,科瑞和久嘉甚至要到2017年到期,这种封基折价率再大,对于短线客而言也没有任何吸引力,因此不存在热炒的问题,折价率也就不会有缩小的可能了。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四
书接上回,继续说封闭式基金。有的TX嫌我这个系列写得太慢了,呵呵,其实没必要心急,首先如果自己真的对封闭式基金感兴趣,那么我这个系列不过是抛砖引玉,投资封基还是要靠你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更新博客上。我随意写,您随意看,轻松自在,岂不美哉?

上次说到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套利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因此也不会有很多人热捧,折价率在短期内也不会消除,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封基存在这么高的折价率呢?要解释其中的原委,恐怕很复杂,不是一、两个简单的因素决定的,我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如果您有更深入的了解,欢迎告诉我,如果我说得不对,及时纠错哦:)

在我看来,造成封闭式基金高折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制度上的弊病——首先,封闭式基金的份额固定,基金持有人不能随时向基金公司申购或者赎回基金,那么从基金经理的角度来看,操作封基的压力要比开基小得太多太多了。开放式基金如果一段时间内表现不好(甚至不是不赚钱,而是不如别的开基赚钱快),就会惨遭基民抛弃。买开放式基金可不是娶老婆,讲究什么长相厮守,基民对绩差开基用脚投票的权利使得基金经理不得不全力以赴,保住客户群,毕竟只有忠诚的客户群才能保证稳定持续的手续费收入,这可是基金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而对于封基经理而言,操作基金绩效的好坏,丝毫不影响基金的规模,就算操作的封基业绩再优秀,也不会从基金持有人手里多赚一分钱管理费;操作得再差,基金持有人也只能干瞪眼,没有任何制约措施——这就不仅仅是娶老婆了,简直是从小定下的娃娃亲,你要是实在对这个老婆不满意,对不起,不能离婚,你只能找到一个愿意娶自己的老婆的下家,把她转让过去才行(还不能原价转让哦,要按打折的市场价转让)。这时候,封基的基金经理是否尽全力就完全靠自己的职业操守了。从基金公司的角度看,也完全没必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非盈利重点的封基上,以前就曾有过这种传言:基金公司往往安排新上任的基金经理在封基上操盘练手,等水平经验达到一定水准了,再赴公司新设立的开基上任。在这种情况下,封基的业绩普遍不如开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说明这个现象不是要责怪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人本身都是趋利性动物,明明开基会带来更好的效益、更多的声誉,谁会多为封基操心呢?只不过由于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造成了封基业绩普遍不如开基,愿意选择封基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可以这样想象:市场中封基的交易价格本来跟净值是一样的,但是大家发现封基的盈利能力比开基差,那么大家都是用净值来买基金,当然要去买好基金了,封基就无人问津了——你也是用净值买卖,怎么可能比得过开基呢?于是封基的交易价格被迫下调,当价格比净值低5%的时候,大家还是觉得不划算,就便宜这么点儿,开基领先的那部分业绩都赚回来了,于是还是没有人碰,价格就继续下调;价格比净值低15%的时候,大家发现小盘封基两年内能到期,就是届时能套利15%的折价空间,这个折扣还是可以顶得过不如开基的那一部分业绩了,于是小盘封基就有人买了,它的折价率就稳定在15%左右了;大盘封基现在还是没人碰——只打15%的折扣,居然要我拿到2010年以后才能套现,不划算啊,于是大盘封基的价格下调到打7折以上的时候,投资者发现这么大折扣的封基还是值得投资的,于是购买的人开始增多,大盘封基的折价率也就稳定在30%左右了。

那么折价率是否有缩小的可能呢?据我几个月来的观察,还是出现过这种现象的,具体可以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基金净值表现出色,我前面说过,可以把封闭式基金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股票,交易价格就是它的股价,基金净值就是它的基本面——这种“股票”比一般的股票好分析多了,基本面多单纯啊。投资者在分析各个封基的时候,当然要看它们的净值表现,对于净值表现好的封基,也就相当于基本面好的股票,当然有更多人追捧,交易价格与净值的差距也就比一般封基小些。比如基金开元,从年初到4月份,表现极其优异,不但是封基中当仁不让的老大,而且丝毫不逊于开基(我记得有段时间只比华夏大盘差,净值增长率高于其他任何开基)。因此这段时间里尽管其他大盘封基的折价都在30%左右,但是开元的折价率一直稳定在20%左右,而近段时间开元重仓的券商股高位滞胀,开元的表现不如人意了,现在的折价率也开始攀升到25%以上了。

第二,题材炒做。封基的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样,那么股票中常见的题材炒做也会在封基中出现。比如前一阵子S阿胶即将要复牌的消息一传出来,重仓S阿胶的基金泰和就得到外围游资的疯狂追捧,交易价格节节攀升,当孪生兄弟基金丰和的折价率半死不活的维持在33%以上时,泰和的折价率却在S阿胶复牌前后几天内迅速上升到20%以内,行情极其火爆。不过这种题材炒做往往如一阵风,大多是短线套利客所为,因此当S阿胶复牌行情过去后,泰和的价格又开始下跌,折价率重新逐步扩大了。比泰和更为明显的就是封基中的杭潇钢构——基金金鑫了,从净值表现来讲,金鑫在封基中都只能算很一般的角色,可是重仓S双汇的概念使得今年年内金鑫几度被热炒,交易价格和折价率如同过山车般大起大落,这种妖鸡是短线客的最爱,作为长期持有者,我是不敢碰的,在场外观望一下也是很刺激的:)

第三,封转开。其实这种折价率缩小的方式才是封闭式基金的最终归宿。从今年已经实现封转开的封闭式基金来看,随着到期日的临近,折价率会迅速缩小,填权效应明显,某些受到热捧的到期封基甚至在转开放式基金前夕享受溢价交易的待遇。很多短线操作者很喜欢炒做封转开题材——就算是在只有5%的折价率时介入,短期内凭空套利的机会仍然是很诱人的。

当然,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的涨跌还是紧跟大盘的,在没有特殊因素(比如某股票复牌)存在的情况下,封基的价格基本上都会跟大盘同涨同跌,由于一周之内净值不会变化,因此随时交易价格的实时变化,折价率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参量,小幅的扩大或者缩小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五
下面这段文字是我从华安基金公司官方网站上的基金安顺经理回答网友提问中粘贴下来的,这个问题就是我提出的,下面是安顺以及华安宏利的基金经理尚志民先生给出的回答,以此作为今天这篇日志的开头:

尚经理您好,关于安顺和宏利的业绩比较问题

提问人:ricewater 提问日期:2007-05-09
问:

尚经理,您好。我仔细对比了一下基金安顺和华安宏利的第一季度季报,两个基金的重仓基本差不多,确实显示出是您和陈女士两个人同时操盘的两个基金,但是为什么安顺第一季度的净值增长率要比华安宏利差许多?我不敢妄自揣测封闭式基金给开基抬轿子的情况,但也烦请尚经理解释一下好吗?谢谢!

答:

请留意一下我们以往的回复,就此问题已做过多次较为详实的分析与解释。
我在这仅简单说明几点:
一,产品设计中对股票仓位的比例下限不同,安顺为80%,宏利为95%,在今年的市场中显然开放式基金的仓位是有优势的;
二,开放式基金的规模是动态的,申购赎回有时可能会给操作带来被动性,但有时也会在较好的时机带来操作的便利,而客观上说开放式基金在操作中主观上也更为积极些;
三,历来我都不认为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经理整体水平高于封闭式基金,简单的拿开放式基金的最好收益率与封闭式基金的最好收益率来相比并不恰当,过往是,今天这个时点上也是。

有关华安宏利和安顺的对比
提问人:ricewater 提问日期:2007-05-10
问:

尚经理,您好。华安宏利和基金安顺都是您操盘的基金,为什么今年两者表现的差异很大?今年以来华安宏利的净值增长率是65%,可是基金安顺的净值增长率只有45%。我查看了一下两只基金的第一季度季报,重仓股基本一致,为什么表现会有这么大差距?难道真的有传说中的利益输送问题?还望尚经理解释一下,谢谢:)

答:

请参见过往的回复。我再强调一句,社会需要和协,这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投资者选择基金的同时,应该也是对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经理投出了信任一票,否则投资就有些盲目了。






为什么要把这段粘贴过来呢?当然是想说明一些问题。对于封闭式基金,我们总有一些传统的看法:透明度不如开放式基金高、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没有制约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担心同一家基金公司的封闭式基金向开放式基金的利益输送问题。我们不能说大家的这些想法就是对封闭式基金的偏见,因为以往可能确实出现过这些情况,特别是几年熊市中,基金市场中的混乱和黑暗确实危及到了封基投资者的个人利益,导致很多老投资者对封基失去了信心,不再涉足这个市场。

如果说存在利益输送问题,我想,像基金安顺和华安宏利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引起大家联想的——同一个基金经理同时操盘一只老牌封闭式基金(基金安顺1999年就挂牌上市了)和一只新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华安宏利创建不到一年),甚至新增的基金经理助理陈俏宇女士也是同时协助尚志民先生操盘两只基金,还有什么情况比这种更容易做到利益输送呢?这个问题我问了尚先生两遍,他也很耐心的解答了两遍,在提问之后我又查看了前面一些网友的提问,也有很多人问了我问的这个问题(可见存在这种担心的投资者何其多),尚先生也回答了多次,不厌其烦的态度令人赞赏。

首先,不论回答问题的是不是真的就是尚志民先生本人,我都还是比较欣赏华安公司积极与网友互动的这种做法,起码这表达了基金公司尊重投资者的一种姿态;其次,正如尚先生给出的答案中所表露出来的意思:你总得信任某些人吧?在没有发现很明显的违规违法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苗头或者证据之前,如果仅凭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那么确实还是不要投资封基了,否则不管封基是否会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你的投资都会让你寝食难安。因此,我的建议就是:如果你过于看重我今天所列出的这些大家习惯担心的问题,那么你就不要贪图折价率而投资封基了,开放式基金恐怕是更能令你放心的投资品种。就现有的制度而言,无法从规则上对封基构成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因此与其一面投资封基一面责骂可能出现的利益输送,就不如远离封基来得安心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开基也会出现老鼠仓,唐建的丑事不是已经曝光了吗?因此你还是要自己分析、自己判断、一旦确定了投资方向,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否则每次投资一个基金都要瞻前顾后、疑神疑鬼,岂不把自己弄得比基金经理还要身心俱疲了?呵呵~~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六
今天想讲讲封闭式基金分红这个问题。为了通过对比更好的说明问题,首先说说开放式基金的分红。如今,越来越多的开放式基金的持有人已经认识到开放式基金的分红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假设我在某基金净值2元的时候申购,刚买了1000份以后正好该基金每份分红5角,那么本来我花了2000元进行申购,现在还给我了500元,我申购基金的钱变成1500元1000份,每份净值1元5角,实际上就是左手钱到右手的一个过程。当然如果你是在基金净值1元的时候申购1000份,在净值2元的时候分红5角,那么确实分红给你的500元是基金替你赚的钱,问题是开放式基金随时可以申购赎回啊,要是你觉得1元钱的基金涨到2元钱的时候已经赚够了,完全可以自己赎回500元,用不着基金公司用分红的方式强制帮你赎回啊,毕竟还有好多人不希望赎回呢(表现的方式就是分红再投资了)。而且开基大比例分红往往是出于持续营销考虑,针对众多新基民对高净值老基莫名恐惧的现状,利用净值归一等数字游戏吸引更多投资者的手段而已,而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利益而进行的分红,因此在我看来,开放式基金的分红至少对投资人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但是在和讯的基金论坛中、在各大基金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在很多媒体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很多要求或者呼吁封闭式基金分红的呼声,有时候甚至很多基民以封基是否分红来判断封基的基金公司是否对投资者负责。难道封基的投资者都不知道分红的实质意义吗?或者说封基的分红和开基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有不同,第一个不同就是封基的分红不是简单的左手到右手,而是会带来实际利益的,这主要是由于封基的折价率造成的。具体说起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游戏,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封基净值2元,交易价格是1元5角,那么这个封基的折价率就是25%,如果现在我在分红前按照交易价格1元5角买入这个封基,那么在该封基每份分红1元时,基金公司就还给你1元,封基的净值变成1元,而交易价格变成了5角,此时折价率就变成了50%了,此时市场发现了该封基的折价率比正常情况下要大许多,相对于该封基的投资价值,这个折价率偏高,属于不合理的存在(想想看,打5折卖的封基出现了,那市场不疯抢才怪呢),因此存在很好的套利机会,就会出现很多资金追捧,随着填权效应的迅速发生,折价率很快又缩小到25%左右,也就是净值1元不变,交易价格上升到7角5分钱左右了。此时假设我认为我已经赚得足够多了,按照7角5分钱的价格卖掉封闭式基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不看净值,仅仅分红这一个举动就把你买入时花的1元5角变成了1元(分红)+7角5分钱(卖掉封基时的交易价格)=1.75元了,也就是说分红后折价率扩大带来的填权效应会凭空给你带来16.7%的收益啊。这就是封基分红的意义所在了~~

此外,由于封闭式基金是不能够随便赎回的,因此分红的另一层含义相当于基金净值中的部分资金提前封转开,对于那些苦于无法制约封闭式基金管理人的封基投资者而言,强烈要求分红也是一种很好的变相制约封基管理人的措施。而且,要求基金公司将封基的业绩都分享给所有的投资者,可以给封基的投资人建立长期投资的信心。总而言之,封闭式基金分红所带来的好处很多,我们选择封基就要跟选择开基时反其道行之——尽量选择经常分红、大额分红的封闭式基金,从而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七


还是继续说封闭式基金吧,管它大盘涨跌,我自岿然不动,呵呵。

前面讲了很多投资理念的东西,我觉得判断封闭式基金是否适合你,主要也是根据你的投资理念来决定的,而不是说看到封闭式基金的净值增长速度不如开基,所以不选择封基。这个道理说过很多次了,如果投资永远只看眼下的增长率,不去分析投资产品的特性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否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或者说干脆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计划,那么你的投资可能经常以割肉为结局,只有真正形成自己一套思路的人,严格遵守投资纪律的人,才可能长久稳定的盈利,毕竟这个市场永远不是看你眼下赚了多少,而是看谁活得时间最久。

如果你是一个短线操作者,那么你来炒开基还不如炒封基。首先投入的性价比就很不划算,开基申购手续费大多高达1.5%,赎回也要0.5%,一进一出2%的费用在习惯于炒股的老股民来看,无异于抢钱;而封基只要交0.25%的佣金和5块钱划卡费就可以买卖(各个证券公司手续费可能稍有不同),连印花税都不用交(想想这次印花税调控带来的风波和骂声吧,呵呵)。其次,封基的交易像股票一样,是根据实时价格买卖,非常适合短线操作者快进快出,和讯论坛里面的一些走短线的老股民,一提起买开基还要猜当天收市时的行情就痛不欲生,在他们看来,每天都在一个未知的净值数值上买卖基金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此外,封基也和股票一样,划帐到帐速度快,不会耽误短线客应对行情变化的各种操作,如果你要是走短线炒开基,恐怕这次赎回的钱到帐的时候,一拨行情也早结束了。因此,如果你每个月都会对同一只开基频繁操作(当然不是指你持续买入的情况,而是说频繁买进卖出),那么建议不要投资开基了,因为你的心态是走短线,既然走短线,买开基就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快进快出的事情还是杀到股市中自己完成吧。

可是,如果你真是一个坚定的短线客,喜欢波段操作低买高卖,那么我要说你炒封基又不如炒股票了。今年以来我对封基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开基,每天的行情我都要仔细看看。在我看来,除了极少数题材封基,大多数封基交易价格的基本上都跟随大盘涨跌,偏离大盘的幅度很有限。比如今天只有基金银丰(这个封基有封转开的题材炒做,所以一直可以被称为题材封基,而且最近要大比例分红了,所以被疯狂追捧)的上涨达到9.434%,其他从1%到5%不等,很少像其他板块一样,在轮动成为热点的时候会普遍疯狂大涨。而昨天,疯狂上涨的是重仓S双汇的著名妖鸡基金金鑫,除了它也没有其他封基跟着狂涨不已。因此如果你想通过短期操作赚取暴利,那么有时候你选择的封基会让你急死。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盘下跌的时候封基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避风港。很多人声称封基是避风港是因为他们觉得有折价率存在,可是我还是那个观点:如果你不将封基持有到期,那么折价率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为什么说封基是避风港呢?如果我们跳出基金的概念,把封基等同于其他股票来看,那么封基就是一种基本面非常好的股票,和讯网上有一位高手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就以他的说法举个例子,如果将封基看成是股票,那么封基的分红就可以看成它每股的盈利,第一季度招商银行每股盈利0.17元,今天招行的收盘价是22.64,可以说2007年招行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在30倍左右了,那么如果把基金开元第一季度每份分红0.1元看作是它第一季度的每股盈利,以招行的标准来看,开元的价格应该是多少呢?至少不应该是折价交易吧?这位高手的说法不一定恰当,因为按照他的理论,把封基的净值以及分红看作它的每股盈利,那么封基就完全不应该折价交易,反而应当大幅溢价,可是现在市场的封基仍然有很大的折价,存在即合理,可以反证他的说法并不是完全在理的。可是这种说法可以折射出封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在价值的场内交易品种,因此我认为封基之所以可以称为股市大跌时的避风港,完全是因为封基的净值体现出来的是它实实在在赚到的钱,这个基本面是不容否认的,因此出现调整的时候,封基的交易价格下跌幅度会很有限,很少或者说不可能出现垃圾股连续N个跌停的局面,更不会像认沽权证一样被人认为是一堆疯子在炒做一张内在价值为零的废纸。

总而言之,如果您是水平很高的短线客,那么我上面说的对高手而言都是废话。如果您是初出茅庐的短线投资者,那么可以拿封基练练手,找找感觉,不过我所见到的大多数新入股市的短线客,都会耐不住封基慢腾腾的架势,转而投奔疯狂涨停的各种题材股了,呵呵~~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八


一个月以前,我开始写这个封基系列,那个时候,很多优秀的大盘封基哪怕折价率在35%以上也无人问津。所以我曾经用一潭死水来形容那时的封基市场。可是今天,封基已经连续第三天疯狂了,说句开玩笑的话,涨停的面积之大,以至于你手上没有个涨停的封基,简直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很多人高呼:封基的好日子回来了!封基的价值终于得到市场认同了!封基终于踏上了向价值回归的缩小折价之路了!可是此时,我要泼泼冷水了,呵呵~~
首先分析造成这轮疯狂行情的原因吧。从整个大盘的走势来看,现在和上月同期没有太大的差别,现在的点位也基本接近上月峰值,可是封基的行情却与上月同期截然相反。是封基本身发生了什么质的飞跃?好像没有。是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终于认识到封基的价值了?我觉得恰好相反,是封基的疯狂上涨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才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封基变成了疯鸡呢?

第一、资金。大家都知道场内始终涌动着一股势力强大的游资,他们以投机为主题,任何值得炒作的板块都不会放过。而且我始终认为:股市里的投机炒做跟明星的炒作没有什么区别,明星的炒作是为了吸引眼球,从而吸引粉丝掏腰包消费明星,股市里主力的炒作也不过是吸引其他投资者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有人接棒的目的。印花税上调是一个很好的客观借口,认沽权证这种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废纸(当然是在眼下股价高企的情况下而言的),因为没有印花税,就成为主力疯狂炒作吸引散户飞蛾扑火的工具。那么炒完权证,另外一个没有印花税可是却充满丰富内在价值的品种——封基就必然成为游资转战的主战场了。因此首先我要说,没有进入过封基市场的投资者,千万不要因为眼下封基疯狂的行情而眼红心动,盲目跟风。在没有充分了解封基、没有制定完整的投资封基的计划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出手购买封基,尤其不应该疯追溢价的封基——封基本身的魅力所在就是它的折价率,试想如果你购买封基的价格不但不能打折,还要高于封基本身的净值,那么你买封基的意义何在?岂不是还不如购买整体业绩相对更好的开基(比较一下今年封基前10名和开基前10名净值增长率的差别,就知道我说得没错了)?而且,现在溢价最大的还是封基中的妖鸡——基金金鑫,从净值表现来看,金鑫在封基中也远算不上是上乘,一个2014年才到期的大盘封基,仅仅靠一个重仓S双汇的概念就值得溢价近10%?从这个可疑而诡异的现象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行情对散户不利,实在不宜盲目追涨。

第二、分红。对于封基大幅上涨的解释,另一种说法是近期又临近封基分红之日,已有几家封基的基金公司宣布了年中分红方案。分红蛋糕十分诱人不假,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呵呵。我以基金安顺为例,这个基金宣布每10份分红2元,相当于每份分红0.2元,安顺上周五涨停,今天又以接近涨停位报收,每份0.2元的分红,仅仅相当于安顺一天涨停时交易价格上涨的数值,因此如果你是因为分红的原因追涨封基,想要在我前面文章中提到过的分红效应中获得填权套利的机会,恐怕因为行情的疯狂已经超过了分红的数额而效果不大了。此外,有人说分红行情会使封基的整体折价率逐步缩小,那么我要说几个月前,当所有封基要把2006年全年的收益都分红掉的时候,也有人提出类似的说法,不过那一波行情过去之后,我们还是在5月份重新看到了折价35%的封基。因此我认为,分红所带来的不过是封基板块的一阵热潮而已,游资套利结束,必然会转而攻击其他板块,封基的交易价格也会随之大幅涨跌,或者说随着大盘上下波动。所有认为分红会一劳永逸消除折价率过大问题的说法,我觉得都缺乏实质上的根据,因为分红并没有改变封基运行机制的本质,又怎么能起到永远消除折价的作用呢?

第三、创新型封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刺激本轮封基的原动力是创新型封基的提出。已有几家基金公司向证监会上报了自己的创新型封基改革方案,似乎有了这些方案,封基死水微澜的局面将不复存在。首先看一下新的方案是怎么解释的:

“首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产品将于近期推出,可能采取基金分级模式。所谓基金分级模式是将封闭式基金产品分成优先级份额与普通级份额。优先级份额的目标投资者是风险收益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而普通级份额则定位于那些期望通过融资增加其投资资本额,进而获得超额收益,有较高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

  优先级份额享有优先分配权,分级基金可以为优先级份额提供多种收益分配及本金保护机制。但基金收益分配满足优先级份额收益分配后的大部分将分配给普通级份额。支付给优先份额的优先收益分配,对于普通份额而言相当于借贷成本。

  普通级份额将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优先级份额则可通过场外的其他方式提供进入或退出的安排。

  从结果来看,优先级份额的收益现金流将呈现相对稳定、持续的特点,其风险收益特征与低等级债券相似。普通级份额则通过对优先级份额基准收益优先分配权的让渡,获取较高比例的超额收益分配权。

  据专家分析,在牛市环境中,普通级份额上市后的交易折价可得到极大的抑制,并极可能出现溢价交易。这是因为分级结构中的普通级份额包含了看涨期权。不过,如果市场看跌,普通级份额也容易出现折价现象。”

说句实在话,这个方案在我看来,不但理解起来很复杂,而且操作起来可能更不方便。对于普通投资者特别是没有明确投资计划的投资者来说,是选择普通级份额还是优先级份额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了,至于普通级份额中包含的看涨期权,隐约已经有点期货的影子,这样的产品,小小散户能玩转吗?至于这种方案是否真的能够大幅消除折价率,我资质鲁钝,实在不敢妄言,只是希望最终推出的创新型封基能够具备好理解、操作性强的特点,而且对老封基不要构成伤害就好。

总而言之,虽然眼下封基的折价大幅缩小乃至出现溢价,但是我并没有看到封基本身的运行机制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一切浮云只是浮云而已,而浮云总是会散去的,因此现在的疯狂在我看来都还只是短期效应。现在下任何断言,认为以后折价会被永久性的消除,似乎都不应该是定论,而只是一个美好的预测而已。作为散户,我认为不应该被疯狂的行情冲昏了头,如果认为折价率会永久消除了,因此不把握这次机会就没有在封基上套利的机会了,据此入市的风险可能会很大,股市上任何等不及的心态以及怕赚不着钱的贪念都会进一步放大你投资风险。退一万步讲,这个市场永远不会缺少投资的机会,最可贵的是你自己的耐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至于封基本身,真正的结局只能靠结局自己说话~~

析封闭式基金之九

在本系列的第七篇文章中,我阐述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就是封闭式基金虽然可以象股票一样实时交易,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似乎并不太适合短线交易,或者说如果你的投资思路是短线思维,那么花同样的精力在某只牛股身上快进快出,有可能收益更为丰厚,大多数时候炒封基似乎没有体现出这个品种的优势。在这篇文章写完之后不久,封基板块出现一轮大规模的上涨行情,激起很多人对封基板块的兴趣,因此本系列的第八篇文章没有接着前一篇文章的话头,继续讲封基对中长线投资者的意义,而是就当前的疯狂行情做了一些分析。当时我的观点就是本轮行情有其特殊的动因,并不能据此判断封基今后的走势一定会非常乐观,更不能据此认为折价率高企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至少从现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大盘封基的折价率又回到了20%以上,基本的平均值大约在22%到23%之间,至于下一步的走势,我还是那个观点,无论某只封基是否有各种炒做的题材,整个封基板块在大多数时候还是会随大盘走势起伏的,任何脱离大盘的独立行情,维持的时间都不会太久,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这个道理。
本篇文章继续接着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七,讨论一下封闭式基金对于中长线投资者意味着什么。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自己的投资思路就是做长线,好听一点的名头叫做价值投资者,形成或者说选择这样的理念的原因,在我的“投资理念”系列文章中有所阐述。一直到现在为止,通过我对自己不停的反思和对自身性格的剖析(希望大家在投资之前都应该先分析自己,再分析股市,有位网友说投资股市前,首先要“吾日三省其身”,深以为然),我仍然认为我的长线计划是可以经历牛市和熊市的,也就是只要政局稳定、国家繁荣,我的长线可能会持续10年到20年。关于这个长线问题的分析,以后专门写文章跟大家讨论。

白马笑台风兄曾经给我留言,说看了我这几篇分析封基的文章,似乎除了分红,没有看到投资封基还有什么好处。之所以一直没有跟白马兄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封基的好处,是要因人而异的——如果你是一个短线思路的投资者,确实没有办法享受到封基的丰厚回报;如果你是一个纯粹的投机者,那么还是炒权证吧,既刺激又可能有超额回报;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长期价值投资者,那么恭喜你,封基会是非常适合你的品种。

第一、封基的规模固定,是长期稳健投资的不二选择。对于那些不喜欢亲自在股市中博杀的投资者,或者没有时间、精力天天盯大盘实时操作的上班族,分享牛市成果的最佳方式就是投资基金,把自己的资金交给职业操盘的人打理。可是在我的《也说富国天益》系列中,就曾经分析过开放式基金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随时可以申购赎回的特点,使得大盘剧烈振荡时期中,大量基民不理性的随机申购、赎回的行为会造成基金规模的极度不稳定,给基金经理长期稳定的操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证监会刚刚批准的国投瑞银创新型基金的方案,就是试图保证基金规模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于我自己来说,由于对长远的后市比较看好,因此在投资基金时,从来不会为短期波动所动。可是大批不理性基民的行为影响了基金的业绩,也会间接影响我的收益。用句通俗点的话讲,作为长线投资者,我不太喜欢和那些习惯于高抛低吸(却又经常踩不上点)、获得一点小利就想落袋为安、碰上有一点利空消息就胆战心惊疯狂逃跑的不稳定的“傻钱”搅和在一起。几个月前,我一直在为这个事情苦恼,最后可以说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不得不把投资的重点完全转移到封闭式基金上来。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种做法有因噎废食之嫌——虽然开放式基金有这种弊病,但是不一定会对开基的业绩造成多大影响啊,君不见开放式基金的整体业绩还是好于封闭式基金的嘛?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通过自我剖析(再强调一次自我剖析,只有分析自己的性格和风险承受能力,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我发现我本身很厌恶风险,不喜欢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事情,因此,稳定持久是我投资基金时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许某只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很强悍,基民在股市大涨时疯狂的申购和大跌时疯狂的赎回不会给他造成任何困扰,也不会对这个基金的业绩造成什么影响。可是我可不敢确定我投资的开放式基金的经理恰好就这么强——毕竟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不能固定是一种很可能影响基金业绩的不确定因素啊。在我看来,你选择过去一段时间内表现很好的开放式基金,很有可能下一段时间表现不好(这种例子非常多),而你选择过去几年表现不错的封基,接下来它的表现也不会太差,而且封基的历史比开基长得多,你可以参考的业绩表现也相对更长期、更客观。当然,板块轮动等因素也会造成封基阶段性表现不佳,可是封基毕竟受到的干扰因素要小于开基,因此整体表现出来持续稳定性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开基了。也许我投资封基不会获得比开基更好的收益,可是只要我选择的封基是整个封基板块的优秀品种,那么接下来它也有很大可能在所有封基中位列前茅,这样我获得的收益至少放在所有基金中也属于中上水平,总好过买了一个去年排名前十,可是今年落到倒数名次的开基了。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十

书接上回,继续说封闭式基金对于长期投资者的积极意义。
在浅析封闭式基金之九中,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封闭式基金本身规模固定的特点,对于长期稳健投资而言是非常适合的。操盘规模固定的基金时,基金经理特别是秉承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往往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计划,较少受到外界特别是基民不理性举动的冲击。因此对于封闭式基金未来业绩,往往比开放式基金的表现更具有预测价值。那么,从收益上来讲,封闭式基金又具有什么优势呢?这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封基的第二个积极意义。

首先要再强调一遍,无论是大盘封基还是小盘封基,如果你没有勇气或者没有信心将自己投资的封基持有到期,那么我下面说的对你来讲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封基改革或者封基提前转开放式基金上面,都是一些不可预期的未来。如果本来就计划持有某个大盘封基到2014年到期,要是这个封基提前封转开,对你来讲就是意外之喜;可是如果你的投资计划根本等不到那么久,而你投资这个封基完全是听人说“有可能提前”封转开,那么每天怀着侥幸心理盼望这个可能的提前,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有这份慢腾腾煎熬的功夫,还是自己炒股票吧。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经讲到过如果你能够将封基持有到期,折价率会给你带来巨大的隐含收益率——因为到期的封基折价率会逐渐消除,交易价格和基金净值之间的差价就是你套利的空间。当时提出这个说法是静态的,比如净值1元的封基,折价率25%,如果你刚买入就封转开了,那么你花7角5分买入的一份就可以直接以1元钱卖掉了,消除折价率的过程你可以凭空套利33.3%的收益。其实进一步分析,封基折价率的存在还蕴涵着更为巨大的动态收益。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知道,封基的净值和交易价格不可能是不变的,前面讨论的静态收益只考虑了你买入时净值和交易价格之间的差价问题,可是距离大盘封基到期还有很多年呢,如果未来这些年封基净值和交易价格不断增长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呢?呵呵,就很有趣了~~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吧,用行话讲我们建立一个理想环境下的模型,所谓理想环境,就是消除一些不必要条件对最后结果的影响,只考虑折价率在动态收益中带来的好处,这样便于比较,也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假设现在有个基金公司派出一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两个新设立的基金,基金A是封闭式基金,基金B是开放式基金,既然是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采用完全相同的操作模式,那么我们设立这个理想模型的首要条件就是两个基金净值增长完全相同(当然这个假设的前提也需要排除开放式基金规模变化带来的干扰)。现在假设基金A净值是1元,折价率25%,那么你在场内购买该基金的交易价格就是每份7角5分,基金B既然和基金A净值增长情况一致,那么你在银行里申购基金B就是每份1元了(这里我们这个理想模型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就是不考虑任何手续费,否则开放式基金还得亏,呵呵)。我现在决定出巨资6元钱投资这两个基金,每个基金投资3元,也就是在场内以7角5分的价格购买了4份基金A,在银行以1元的价格申购了3份基金B。下面就到了本模型的第三个条件,当两个基金净值同时增长到3元时基金A到期了,于是封转开,消除了折价率,于是我手中4份基金A的市值是12元(注意如果折价率没有消除市值可没这么多哦),是购买时所投资3元的4倍,而3份基金B的市值呢,是9元,只是申购时所投资3元的3倍。继续疯狂假设:如果两个基金净值同时增长到6元时才是基金A到期日,这时我手中基金A的市值就是24元(翻了8倍),而基金B的市值是18元(翻了6倍);还可以更疯狂假设:基金净值都增长到12元时基金A到期,那么这是基金A的市值48元(16倍),而基金B的市值是36元(12倍)~~~~净值越高,我同时投资基金A和基金B最后赚得的收益差距越大,因为翻番的倍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以后就是32倍对应24倍、64倍对应48倍~~~~~很可怕吧?哈哈~~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后果?很简单——折价率。由于你是打折购买了封闭式基金,那么你投入相同的金额买其他情况都相同的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购买的封闭式基金的份额一定比开放式基金多,由于我又假设两个基金净值增长率是一样的,那么份额多的自然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有人会说了,你以前告诉我们不要对高净值的开放式基金有恐高症,也不要因为净值高,买的份额少就不敢买了,这不是和这里的说法自相矛盾吗?注意,我这里假设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我做对比的两个基金净值增长率相同(也就是他们基金本身赚钱的能力相同),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对比封基和开基才有意义,你的折价率空间才能占到便宜。如果还是不明白,你可以给自己举个例子,用同样的金额去申购一个净值1元折价率25%的封基A、一个净值为1元的开放式基金B、以及一个净值4元的开放式基金,假设三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相同,封基A在增长100%也就是净值成为2元的时候到期,此时开基B的净值也增长100%成为2元,开基C的净值增长100%成为8元,你可以计算一下最后你的收益,看看到底三个基金的收益率各是多少,应该就明白了吧。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封基净值的增长,折价率空间给你带来的收益会越来越多,如果和开基同样的投资金额,同样的业绩表现下,将封基持有到期带来的收益将数倍于开基,换句话说,哪怕我用作对比的开基净值增长率高于封基,我的封基折价率空间带来的动态收益也有很大可能抵过开基超出的那部分收益了。

封基系列还没有写完,我已经发现我现在写文章变得越来越罗嗦了,唉,功力不够啊~~罢了,只要大家能看懂,也算我没白码字一场,呵呵~~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十一



今天继续跟大家探讨封闭式基金对于长线投资者的第三个积极意义,顺便探讨一下我反复强调的持有到期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封闭式基金对于走长线的投资者而言,还具有一个正反馈的激励作用。解释起来很简单: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我是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崇尚长期投资理念,我坚定的买入了优秀的封闭式基金品种,我决心一直持有到期。可是,股市上毕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波动,甚至再来个持续几年的大熊市也说不定。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牛市中对长期投资信心满满的我,会不会有一天坚持不住或者丧失了信心呢?完全有可能,人们对于自己的意志往往习惯性高估,真正面临暴跌时却总是容易丧失勇气。这时,我也许想要抛出持有多年的封基,可是一旦出手,坚持多年只为了获得最后消除折价的套利机会也就没有了,为了最终获得折价空间套利机会的念头也许就帮助我增添了继续持有封基的勇气,坚定我长期投资的信心,这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折价率存在的一个好处呢?呵呵~~

我一直在反复强调持有到期,强调到后来我自己都觉得应该解释一下了,有博友也给我提出了这种问题,如果持有到期是熊市了,怎么办?长期投资不是也应当区分熊市牛市吗?难道眼睁睁看着熊市到来赔钱?

首先,对于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10年也不算长,更何况6、7年,封基的正反馈效应还会对长期投资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第二,我确实不知道封基到期的时候股市是牛是熊,也许我真的很倒霉,封基到期的时候正赶上大大的熊市,但是我是做长线的,就算投资开基也会持有到那个时候,这样看来在封基持有到期日来临时,股市是牛是熊对我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那个时候一直在投资基金,干吗不一直投资打折的封基呢?更何况基金经理也不是吃干饭的,熊市来了他怎么着也得调调仓吧。从历史来看,过去几年的大熊市封基的净值跌破1元,交易价格只有4、5角的时候,反而是有经验的投资者大肆建仓的良机,相信他们持有到现在的利润不比持有一般的股票差。第三,经常分红的封闭式基金可以有效降低持有到期的风险。我曾经在和讯的基金论坛里看到过不止一位老股民,已经投资封基多年了。不用往远了说,04年买入封基的投资者,持有到现在的成本都已经是负数了——多次分红的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他购买封基时投入的金额。有一个帖子中还有人问一个老股民,为什么封基已经跌得这么厉害了还不抛,人家的回答就是:反正我的成本是负的,里面玩的钱都不是我的本金,怕什么?更何况抛了封基,我上哪里找这样打折的具有丰富内在价值的品种来投资呢?也许持有几年后,你也会拥有这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来看待手中的封基了~~

最后转贴一段文章,从语言上来看应该是香港那边的金融人士写的,具体内容也是香港基金的情况,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对长期投资以及封基持有到期的理念有一些新的体会:

经历过股市楼市的大上大落后,很多港人明白到,不应过分把投资集中在股票或物业上,因此基金渐渐流行。记得10年前被香港证监认可的基金只有782只,现时急增至3326只,增幅达3倍多。由于基金拥有不同类别,亦可分散至不同股票及地区投资,故一般来说,基金投资者的回报较稳定,不用受着香港经济波动影响投资回报。

  事实上对比世界其他股市,过去10年香港股市的表现一般,MSCI香港股市指数只录得18.57%的升幅,在亚洲四小龙排名第三,仅优于台湾股市。同期MSCI韩国及新加坡指数分别录得253%及76.39%升幅,远优于香港。新兴市场股市升幅更劲,MSCI东欧股市指数过去10年升达305.6%,是主要股市中表现最好的(见附表)。印度股市则排名第二,MSCI印度指数上升296.8%。

  若能投资东欧及印度这两地的基金,回报更是不俗。好像汇丰印度股票基金在十年间急升达1500%,霸菱东欧基金亦升达869%。当然问题是,投资者会否愿意持有这些基金达10年呢?须知道期间它们的波动十分巨大,汇丰印度基金曾单月急跌68.6%,霸菱东欧亦曾单月跌达42%。所以投资者若一笔过投资的话,很多时也会被‘震走’,享受不到长线带来的利润。不过一些利用月供方法的投资者,由于承受市况的波动较少,在低位不但不会止蚀,更会继续买入基金,最终能在10年间获取丰厚的回报。例如每月投资3000元在汇丰的印度基金,10年后可累积达250万,而投入的资金只是36万,可见回报十分可观。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十二



说说分红的操作问题。由于我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意义以及分红过程给投资人带来的套利机会,同时经常分红的封基会大大降低投资者持有封基的成本,从而将长期持有的风险降到最低。既然封基分红好处多多,有博友问我是否应该对即将大比例分红的封基追高,那么我的答案就是:牛市中最好不要这样做。
当股市处于大牛市的时期,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透支。比如一个公司业绩很好、基本面优良,但是如果身处熊市,可能市盈率再低也没人愿意买;一旦进入牛市,这样的优质公司却很可能股价飙升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比如万科,复权股价已接近千元,最近一次配送结束后,又从除权之初的15元左右狂飚到今天的25.64元,市盈率由四十多倍上升到今天的68.6倍。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万科今天值这个价,只不过大家知道未来万科肯定值这个价,又是在牛市,大家疯狂追捧的热情很高,提前就把价位炒到高点,这个就叫透支了。

把这个道理照搬到封基身上,同样成立。对于一般情况而言,应该是封基分红之后->折价率迅速扩大->造成套利机会->大家疯狂追捧->交易价格迅速上升、折价率缩小->套利结束、分红行情结束。但是在牛市中,大家购买热情本来就十分高涨,这个过程就会被提前,当某个封基传出即将分红的消息时,大家早早就开始追捧,没等到封基分红,交易价格已经被炒到很高,这时盲目进场很有可能并不是太好的机会。举个例子,某封基交易价格2元,净值3元,折价率为33%,此时宣布每份分红4毛,假设你先知先觉,马上以2元价格购买该封基,就可以设为情况A;此后,分红消息传出,该封基马上被疯炒,交易价格迅速上升到2.4元左右,假设这场炒做是短短几天内完成的,那么基金净值不变,折价率就缩小到20%,如果你此时跟风购买,就可以设为情况B。下面我们看看两种情况在分红之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分红之后,封基价格重新变成2元,净值变成2.6元,折价率却变成了23%。对于情况A,分红之后手中的封基交易价格重新变为2元,等于白给了0.4元,获利情况跟我前面所说的正常程序中是差不多的。可是如果你进场稍晚,成为情况B中的投资者,那么分红给你的钱还是你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得到享受套利的机会。大家都想做情况A中的投资者,问题是现在是牛市啊,分红消息还没有传到你耳朵里的时候,交易价格可能早已提前大幅飙升了。由于分红行情被提前透支甚至过度透支,在分红结束后交易价格很有可能出现不升反降的情况,因为这个时候,主力早已获利了结,寻找其他板块的机会去了,只会把分红前最后一批进场的散户套在分红后相对的高岗上放哨~~

与此类似的还有前一阵子有停牌题材的封基行情,基金金鑫在双汇复牌之前,被人恶炒到溢价6%的程度,可是双汇复牌交易之后,迅速见光死,交易价格急剧下降,折价率迅速扩大。由此可见,在牛市中,封基的分红行情和停牌题材都已经成为庄家或者游资进行恶炒、吸引散户飞蛾扑火的工具。面对这样的行情,小小散户一定要时刻保持冷静、警惕的头脑,根据自己的投资计划作出理智的选择,比如,对于分红行情如果没有抢得先机就不要盲目追涨,而是根据分红前后折价率空间的变化以及股市大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出手时机。我们应该时刻警惕:牛市中亏钱的散户,大多数都是因为头脑发热~~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十三



继续说封基,这次还是围绕折价率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毕竟封基可以研究的特殊问题主要是折价率和分红问题。
首先来分析一下如何看待折价率的问题。自从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出现封闭式基金这个投资品种以来,为什么会产生折价率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分析过一些产生折价率的因素。在诸多的因素中,我始终认为,未来兑现收益的不确定性即缺乏有保证的收益流动性,是产生折价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包括管理层)似乎都在想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消除折价率,很多短线投机者似乎总在期望依靠快速消除折价迅速套利。最近几年经常被拿出来说事的例子就是基金银丰的提前封转开问题。说起银丰题材,似乎颇有点人民大众集体耍无赖的嫌疑。由于银河基金公司创设银丰的时间较晚,当时封闭式基金的募集已经出现困难,由保险公司带动的封闭式转开放式议论甚嚣尘上,因此证监会高层官员要求基金银丰必须把“封转开”的内容写入招募说明书,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只能照办。因此,在银丰的招募说明书中,就有以下这样一条不同于其他封闭式基金的条款:

“本基金发起设立后封闭运作一年以上,出现下列情形时,由本基金管理人根据本基金其他有关当事人的意见等情况适时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讨论本基金由封闭转开放的相关事宜:1、基金管理人提议;2、持有本基金份额10%以上的持有人提议;3、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由于基金银丰的招募书中有了这么特殊的一笔,银河基金公司和持有银丰的机构、散户之间就展开了漫长的耍无赖以及互相扯皮的过程。从03年到现在,几乎年年都有这样的新闻:某某基金持有人(其中以王源新最为有名)或者某某机构宣布已经召集齐了超过10%的基金持有人,要求基金公司召开大会,讨论银丰提前封转开的问题,可是银河基金公司对此又从来都是冷处理——基本不闻不问,以至于王源新把银河基金公司告上法庭都无人受理此案。从基金持有人角度讲,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封基有这么一条允许开会讨论封转开的条款,因此银丰这个政策的漏子不钻白不钻;从基金公司的角度讲,当初设这么个条款确实很被动,但是公司也是留了后手的——请注意条款中的细节:“由本基金管理人根据本基金其他有关当事人的意见等情况适时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讨论本基金由封闭转开放的相关事宜”,银河基金公司是银丰的管理人没错,这句话又说明只有管理人才是最终是否召开讨论大会的决定性力量,而且还有个“适时”两字,这个适时就不一定适到什么时候去了。于是呢,基金公司和基金持有人各执一词,分别利用招募说明书中对自己有利的字眼开始耍无赖,只可惜扯皮了这么多年,银丰还是没有封转开。

从客观角度来讲,实在说不上两方谁对谁错,因为大家互相耍无赖,互相扯皮,无非都是为了一个“利”字。很多购买银丰的投资者,说白了都是奔着提前封转开这个题材而来的投机者,试想如果刚买入银丰就立刻封转开,凭空套利20%的折价空间,是多么诱人的一次无风险投机啊。因此在我看来,很多投资者打着“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旗号,实在有点无赖——银丰本身和其他的封基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合同中一个特殊的条款就说银丰持有人的利益受到了伤害,那么其他封基的持有人岂不早就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了?如果真的是银丰的长期持有者,希望能够按照合同、通过封转开获得自己应得的回报,那也罢了,可是很多人介入银丰完全是超短期行为,买了如果封转开、折价消除,套利成功就卖掉,如果买了不能封转开,他们跑得也很快。对于这种投机者,实在不明白银丰如何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封闭式基金最大的好处就是无论业绩好坏、身处熊市牛市,它都是旱涝保收的利润来源。由于封基的管理费是每年按固定比例计提的,而封基的规模又是固定的,不存在随时被申购赎回的问题,因此这笔管理费就是基金公司每年的固定收入。如果封基进入提前封转开程序,短期内可能面临大批投机者疯狂赎回套利的局面,缩减基金规模,造成公司盈利下降;从长期看如果是牛市,当然也有可能存在规模扩大,利润增加的情况,但是一旦进入熊市更有可能大幅降低稳定的收入来源。大家的眼睛不要都盯着牛市里基金公司通过开基赚了多少多少,一旦熊市降临,开基所带来的利润会大幅缩小,这时候封基每年带来的固定收入可是保底保命的,因此基金公司不愿意提前封转开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银河基金公司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一味避让和冷处理的无赖作风,也确实很难博得投资人的好感。

从宏观角度来看,封基提前封转开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如果了解台湾当年大批封基转开放式基金的风潮,就会知晓这个道理。当年在QFII的重重压力下,台湾的多只封闭式基金被迫酝酿提前转开放式基金,在这个整体转开,大幅消除折价率的过程中,QFII疯狂套利,赎回大量封基份额,导致基金经理被迫卖出大量股票,加剧了当时本来就动荡的台湾股市的振幅。最后,台湾的封基市场结局惨淡,至今只剩下一只封基仍在运行,可以说作为一个很有价值的投资品种已经在台湾股市上消亡了。我想,台湾的封转开事件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前车之鉴,我们的眼睛,不能仅仅盯着眼前一点套利的蝇头小利上,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如何更好的发展封闭式基金,远不止转开放式基金这一条路可走~~

说句实话,对于现在充斥于网上的跌了就骂娘的现象,我是极端厌恶的。现在很多人真是让人看了很奇怪:如果股票涨了,自己赚了钱,就是自己技术高超、眼光高明;如果股票跌了,赔了钱,就是怪政府、怪监管、怪政策甚至怪别人比自己跑得快,反正是骂什么的都有,就是不反省自己~~

这个现象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典范。3000点开始,管理层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所有人置若罔闻,大家众口一词都在说知道股市有风险,却没有几个真正明白风险的含义;有人唱空,就必然有人出来讽刺这个人踏空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经济学家出来泼冷水,就必然有人骂这些无良的学者,居然不让中国老百姓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外国投资机构说中国股市点位太高,就必然有人说这是外国资本侵略者的阴谋。反正只要大盘一直往上涨,大家的胆子就是很大滴,唱空的人就是必然要被骂滴,所有经济学家都是跟老百姓作对滴,所有外国人都是有阴谋滴,人民群众就是一定要在股市中大赚其钱滴,谁说股市要跌,谁就是跟中国人民作对,谁就应该是千夫所指的对象~~

先不说这些唱空的对不对,也不说有没有阴谋。我只想问:谁见过只涨不跌的股市?谁见过涨到月球上的股市?道琼斯这么多年的历史了,难道涨到几千万点了?不还是仅仅1万3千多点吗?我看到最夸张的一个网友这样说:“流氓政府,骗子政府,汉奸政府,卖国贼,屠杀人民的吸血鬼,使我一天之间损失近十万,从此又要过苦日子了。象我这样的人至少有4000万,起来吧!无产阶级,贫苦百姓,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暴发!!象八年抗战一样,胜利是属于人民的。”(这段话在王国强先生的博客里面出现,匿名发言的网友确实什么都敢说,而一天能损失10万的人居然敢说自己是无产阶级,真拿农民工兄弟不当人~~)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发生股灾时,在本世纪初纳斯达克股市从5000多跌到1000多的时候,是不是都有无数美国人民要求发动抗战,要求在沉默中爆发?在4000点入市的股民,有几个是理性的?有几个真的了解股市是怎么回事?有几个不是想赌一把,捞一笔?我想问,如果一个赌徒在澳门的赌场赌输了全部钱,跳海自杀了,有几个人会同情他?那么如果你怀着赌性进入股市,和赌徒有什么区别?凭什么在股市跌的时候象个小孩子一样在那里又哭又叫,要求政府负责?大家是成年人啊,要是玩不起这个游戏,就不要玩,明知道中国是政策市,明知道机构在赚散户的钱,明知道面对无数的黑幕我们无能为力,你要是承受不起这些,干吗还要怀着侥幸心理入市?你有这份侥幸心理了,赌自己不会接最后一棒了,那么你就离赌徒不远了,也就不要指望赔钱的时候别人同情你了。

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十四

前阵子比较忙,博客都长草了,大家见谅。今天就讨论一下如何买入封基的问题。

很多人似乎被封闭式基金的双重角色迷惑了,沉迷于封基的市场表现中无法自拔。比如我就经常看到有人抱怨:某某封基最近表现太差了,我要把它卖掉~~有人说:我买了某某封基都几个月了,总也不涨,赚得太少了,我要抛掉,换个表现好的~~

什么是封基的双重角色呢?首先,封基就是一种基金,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和开放式基金的操作方式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一个规模固定,一个规模时刻变化而已,其次,封基又是在场内交易的投资品种,因此又具备股票交易的特点。正因为同时具备两种特性,因此容易混淆视听,让大家看不到究竟什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首先还是要声明,我下面的观点都是以长期投资为基础的,对于做波段做短线的朋友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在我看来,长期投资封基需要把握两个要点:第一,选择封基要看业绩表现;第二,什么时候买入封基,则要看封基的价格表现。简而言之,就是选择品种看净值、介入时机看价格。

长期投资封基,首先要把封基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基金来看,千万不能因为封基是场内交易,就忽略了在基金这方面特性的分析。也就是说,你选择哪个封基,不能单纯看场内交易的实时价格,不能因为价格涨势好就买入,因为价格跌得凶或者表现低迷就认为这是一个绩差封基,继而放弃它。选择封基,首要的还是把封基当成基金,查看晨星等基金网站的各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根据封基的长期净值表现、投资风格、风险偏好、波动情况等各种衡量基金的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要象选择开基一样分析封基的年报、季报,从中查找封基的舱位和持仓品种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分析封基的重仓股是否是自己看好的板块等等。总之,你在选择开基时所做的功课,同样也可以用在选择封基的过程中。说句极端的话,你在决定投资哪个封基的时候,甚至可以完全不去看这个封基当下的市场表现,不需要去理会该封基交易价格的波动情况,一心一意把封基看作一个基金来选择。有时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时候雾尽云散,方见庐山——市场上的尘嚣喧闹反而会扰乱你的思路,安心研究基金,也许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封基。

当你已经确定了某个封基作为自己长期投资的对象时,就涉及到一个何时出手的问题了。此时,我们才应该把眼光投向这个封基的市场表现,看看它的交易价格是否适合我们介入。选择品种的问题很重要,选择介入时机也不容忽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介入点位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太可能存在亏损的危险,因为毕竟我们投资的不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垃圾股。但是介入时机的不同,可能对未来的利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在《浅析封闭式基金之十》中所分析的买入差价不同,长期利润的倍数相差越来越大的道理,在这里同样适用。如果你只想通过长期投资跑赢利率或者通货膨胀,那么确实不用太在乎入市点位,不过如果还要更大的盈利目标,就应该稍稍慎重一些了。
值得注意的是,封基的交易价格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文章中分析过,这里还需要补充一下。一般来讲,大盘的大多数股票普涨、疯涨的时候,不一定是封基的市场价格表现最好的时候,很多情况下,这里就是一个静悄悄的角落,主力、游资不关注的时候会很冷清,很多人据此判断这不是适合介入封基的时机,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操作股票式的短线思维——好像这个板块没有轮动到,就不适合我们出手。但是,在这个市场里做游戏,就要有点逆向思维的勇气和长远看问题的眼光,封基是什么?封基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各种股票的基金,很多股票狂涨的时候,也就说明最近的每个周末封基公布净值的时候,会相当的好看。此时,如果出现净值涨势很好,而交易价格表现低迷的情况,那真是长线投资者的福音——随着折价率的不断扩大,封基的投资价值就不断凸现出来。同样的道理,大盘下跌的时候,封基也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跌,此时选择投资时机也要把净值和交易价格联动起来看,如果交易价格跌得少、净值下跌凶猛,折价率反而会有所缩小,这时是否应该逢低介入也应当慎重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封基的业绩表现选择封基时,最好建立一个封基池。因为如果你只选择了一个封基,不一定根据它的市场表现把握到最佳的介入时机,而选定一个都可以投资的封基池,在选择买入时机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比较和参照,相对而言好操作一些。


最后,转贴一个我收藏已久,不断用于提醒自己的故事,希望大家理性、冷静的看待股市:

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说好无聊。
  
  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的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在的证券市场的人们吧。这个市场的有些所谓的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这样?在ROE高企,资产有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卖烧饼的原理其实一样,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要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忽悠别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钱!
  
  在高ROE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券商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增发类的房地产等等资产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
  
  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前几天大盘狂泻,玉皇大帝估计都能听见全中国股民的骂娘声。无数无知无畏的股民在挥泪割肉之余,始终不忘用阵阵骂声一泄心头之粪,之所以说是“粪”而不是“愤”,实在是因为这些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人啊,其实没有愤怒的资格啊~~

不要怪我用词尖锐,我只想问问,在前一阵子股市疯狂的时候,有多少平民百姓的工作赚钱比股市来钱更容易?或者我先问问,有多少人真的相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个世界永远是有付出才有回报,比如如果你是一个科研人员,你对自己专业必须钻研得比别人精深,才有可能比别人出头快,才有可能从普通的研究人员成长为院士;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你得拥有多么超越别人的眼光和胆识才能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啊,在你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同时,多少曾经一起起步的创业者倒闭了、破产了,或者只能守着一点点小买卖苟且过着日子;如果你是一名公务员,不多的领导岗位如何能光顾到你的头上,阳面上的努力实干和灰暗地带的钻营哪样不需要你殚精竭虑?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何其多,也许更可能何其毒~~

在我们的工作、我们赖以生存的专业中,我们都明白竞争是激烈的,你总得在或明或暗、或拿得出手或见不得人的某个方面比其他人都强,才有可能出头,才有可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回报。为什么到了股市,越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越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都赚钱呢?为什么连市盈率都不知道为何物的新股民总觉得自己亏钱就是天大的冤案,就是ZF对不起自己呢?有人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就应该通过股市让我们分享中国经济带来的成果。说得似乎很理直气壮啊,似乎谁要是反驳谁就是不让中国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谁就是与中国人民作对~~只可惜偷换概念型的乱扣大帽子不过是文革遗风、表面上有理而已。我也希望我们的ZF切实解决现在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能交给股市解决吗?股市是一个资源有效再配置的场所不假,但是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股市是一个扶贫的场所。如果说真是在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恐怕从不到1000点涨到3000点就已经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成长,继续疯长就已经脱离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增长速度了——咱们国家一年GDP增长不过8%到10%,你可以算算需要多少年翻三番。股市疯涨的时候,无数垃圾公司的市盈率显示你有生之年都收不回本钱的时候,你赚的钱就不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钱,不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钱,而是在赚其他人的钱了。如果到了互相赚钱的时候,一个小散户,要资金嘛,不多,要技术嘛,连市盈率是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干脆不关心市盈率,居然不根据市盈率、市净率买股票,我想请问:这样的散户,怎么赚别人的钱?很多人在骂政府的调控帮助外国人赚我们的钱,那我得说股市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这里没有怜悯,也不同情眼泪,你自己啥也不知道就敢买股票,别人技术强当然要赚你的钱。如果说国家不保护我们,设立QFII额度干吗?如果象泰国那样完全放开,恐怕国外的资本大鳄、对冲基金早就大举冲进来了,凭他们的技术、资金和综合实力,早就把我们的散户榨干了,那时候恐怕我们连骂娘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跳楼了。

具体说到这次调控,现在骂娘的人有几个知道其实过去我国股市最高曾经有千分之六的印花税?有几个新股民知道千分之三的印花税实际是正常水平?又有几个知道国家在股市熊市的时候为了活跃市场才把印花税调低到千分之一的?水皮先生说得好:“印花税的税率正常情况下就是3‰。有点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早年间深圳推出的印花税曾经高达6‰。1992年6月12日国家税务局统一规定为3‰。1997年5月12日,为了给狂热的市场降温,印花税被提高到5‰,1998年6月12日下调至4‰,而在2001年11月16日沪深从2245点暴跌至1350点附近时,印花税更被降至2‰,2005年1月23日又被降至1‰。也就是说1‰的标准,实际上是管理层为了活跃市场、降低投资者成本而在股市中采用的标准,是一种典型的让利于民的标准,这个标准并不适用于牛市,而在牛市中收获多多的投资者也不会在这点纳税义务上和政府斤斤计较。”

所有股市大涨的时候端起碗吃肉、股市大跌时放下筷子骂娘的人们啊,有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在股市中赚钱的资本是什么啊?有没有想过天下会不会有平白掉馅饼的好事呢?有没有想过股市可能是一个比你的本职工作竞争更激烈的地方呢?这里的聪明人是那样多,这里会赚别人钱的老手是那样多,如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就想在股市里长久的赚大钱,恐怕就得祈祷自己的运气好,再祈祷有无穷无尽比自己更愚蠢的傻瓜了~~

后记:写完博,发现王国强先生有一段精彩言论值得我们共同学习,那些盲目骂娘就知道埋怨别人的投资者,好好想想自己是否知道股票市场的本质吧:

“很多投资者常常过分看重已知的消息,不相信市场自身的规律存在,所以在每次突发消息出台后往往措手不及,把自己的错误归结为消息本身,比如有人说:假如不出台提高印花税消息,大盘根本不会跌下来,所以29日买股票没错,错就错在财政部。这种思想是很幼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市场中都是很渺小的,只有顺应规律的言论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同,利空只是催化剂,假如市场本身没有下跌的动力,再大的利空也不会把指数打压下去。”

转三个贴子:

第一次转贴:如何从股市中赚点钱

这是本人博客第一次贴出非原创的转贴文章,这篇文章好懂、易学同时一针见血点明主旨的文风一直是我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具体内容更是初入股市者的良师:

一、认识金融市场

从前,有两个朋友结伴沿着百老汇街赶往证券交易所,在快要到华尔街的地方,其中一个问另一位:“老兄,你对市场有什么看法?”

那位耸耸肩,用手指着特里尼提教堂墓地,说道:“这令我想起那里。”

这位很疑惑,说道:“难道你是说市场如此安静?”

“哦,不是,我的意思是,市场就像墓地,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却终究要进来。”

上面这个故事恰好是当下中国股市的写照,无数人蜂拥而至,甚至很多疯狂的投机者已经把自家的房子典当,换了钱去购买基金或直接炒股。但其实这里面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股票是什么东西,只是看到周围的人赚了钱,于是也一起进来。

最初创立股票可不是为了给人投机或给人制造风险,而是一种为了有益的目的而降低风险的措施。那正好是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很多人知道靠帆船做海外贸易能赚很多钱,但最初只有国王或贵族才能负担得起。很多老百姓也想来分一杯羹,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少有人能独自负担得起一艘船的费用,另外,即使能负担得起,万一船要是沉了或被海盗打劫,那就倾家荡产了。于是想到大家合伙投资远洋贸易,每个人都可以入股,这算是股票思想的雏形,但其实即使这样也不保险。

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里的安东尼奥是一个富商,和别人合伙弄了好几艘船出海,他的朋友巴萨尼奥问他借3000块钱却拿不出,因为都投资到船上了,于是只得问犹太人夏洛克借,安东尼奥心想自己有这么多船到时候肯定还得起,便答应如果还不出就把身上一磅肉割下来,结果很不巧,船竟然都沉了。好在巴萨尼奥要这3000块钱是为了充门面,去向富家女鲍西娅求婚,最后靠着女人的力量大家终于化险为夷。

莎翁的故事出版于1600年,两年后的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人把所有类似于安东尼奥的商人联合起来,同时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还面向全社会融资,每个人只要手头有闲钱,都可以跑去东印度公司,在小本子上记下自己出了多少钱,公司则承诺有收益就给大家分红。于是,即使是一个女仆都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同时荷兰政府也是公司的大股东,换句话说,在股票的创立之初就已经是类似于现在中国的全民炒股了,炒的公司还竟是国有企业。东印度公司由于自身的规模,使得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即使有那么几艘船沉没,也不会有任何一位股东因此倾家荡产。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假设某个小股东突然家里急需要钱怎么办?他不可能立马跑去东印度公司说要拿回自己的钱,事实上东印度公司最初十年都几乎没有盈利,钱都花在造船和做准备之上了,公司也不可能拿出钱给他。于是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成立了最初的股票交易所,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手里的股票,每个人也可以随时买入,通过这种方式给资本创造了流动性。这是破天荒头一遭,此前人们不管是投资什么,几乎都是覆水难收,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你想中途掉转方向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总不可能每个人都跑去交易所交易吧,人太多不说,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如何交易,于是就有了专职的场内交易员和经纪人负责给自己的客户提供交易服务。前者就是一般人想象中的“红马甲”,很多描述股市的电视剧都有这类镜头,一群“红马甲”站成一圈大喊大叫,同时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记着什么,随着交易电子化的推广,相信这类镜头将越来越少。如果说交易员主要活动场所在交易所之内(即场内)的话,那后者经纪人的活动范围就广多了,在英文里经纪人(Broker)最早也有皮条客的意思,实际上两者做的事情非常类似,都是在场外不停的吸引新客户,撮合交易,从中获利。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荷兰这家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就是东印度公司一家,数年之后另一家名为“荷兰联合西印度”的公司也成立并上市了。顾名思义,前者往东方做贸易,后者往西方做贸易。由于都是靠做贸易赚钱,自然而然就需要找大宗货物的买家,一艘船从出海到回航至少好几个月,经理们总不可能先在家睡上几个月的觉,等到船靠岸了再开始找货物的买家,他肯定必须在这空闲的时间内就把买家找到,但此时他手里并没有货,他是在卖手里没有却预期会有的东西。于是期货交易市场便诞生了。这段时间内,他要找到下家并确认以下这些内容:货物种类、数量、交割地点、交割日期、付款条件,同时再收取一些保证金。我们看到,这些内容正好就是一张现代标准期货合同的所有条件,也就是说当年的期货交易市场和现在并无多大分别。

最后一个麻烦的问题是,当年交易用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金币,随着成交量的不断攀升,人们就不得不雇人扛着大量的黄金满街跑,几乎就是“满城尽扛黄金箱”,但这样做很不安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非常的不方便。很可能这些金币今天交给了你,明天你交给了他,后天他又交给了我,转了一圈发现此前扛来扛去都白费劲了。于是大家就公推一些德高望重,人人都信得过的人帮着大家代为保存黄金,同时发行一些“信用凭证”给大家使用,这些凭证可以证明自己确实拥有这些黄金,只要大家都信这个,交易就能够进行下去,这便是“信用”的本意,而保管黄金的机构便是中央银行的前身。那时的银行很保守,自己拥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信用凭证”,绝不会凭空发行,这便是“金本位”的雏形,称该凭证为“纸币”。

荷兰联合西印度公司去美洲做贸易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天然良港,于是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叫做“新阿姆斯特丹”。当时的美洲根本就是一块无主之地,谁都可以来争抢,荷兰担心到手的地盘让人夺了去,于是就在“新阿姆斯特丹”周围建立了城墙。荷兰人的担心果然应验,不久后英国人来进攻,只可惜英国人从水路进攻,城墙没有发挥半点用处。城市被攻克之后更名为“新约克郡(NewYork)”,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纽约。城墙之后30米的地方不能建任何建筑,当初是为了调动军队用,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墙最终被拆除,但那块空地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一条主要街道,由于毗邻城墙,故被称为“墙街”(WallStreet),也就是华尔街。纽约这座城市继承了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因此华尔街也成了此后数百年的世界金融中心。

荷兰人帮全世界建立了最早的金融体系,上述模式和城市一直沿用至今,这便是金融的故事。



二、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当我年轻的时候,别人叫我赌徒;等我活动范围扩大以后,别人叫我投机客;现在,大家称我是银行家。其实我始终如一,做同样的事。

——银行家凯索尔如是说

初入股市大门的人总有两个词时常在耳边回响,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投机”。很多人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大家:要投资,不要投机,实际上没人能分清这两者有何区别。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一样,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清谈。换句话说,如果你最后赚了大钱了,大家就称你是伟大的投资家;如果你最后破产了,大家就称你为可怜的投机客。

华尔街人士施为德曾对投资和投机做过精彩的分析。他说,要让市场新人知道“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就好比想去教育满脸青春豆的小男孩知道“爱情”和“性欲”是不同的,即使这位“赤豆男”迷迷糊糊知道了两者是不同的,但他还是继续去做他原本就想做的事。

要说投资和投机从最初就无法分辨,也有点有失公允。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首要目标是保存资本,并使得资本增值;而后者就一心想着增加财富。正由于这种不同,前者常常会将眼光放远,宁愿放弃一些风险较高(可能收益也高)的行为,不多不少保证每年都赚那么一点。华尔街大作手江恩说:如果你能够维持每年收益25%,那十年下来你的资本就将翻九倍,可见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积累一笔财富还是可行的,由于是复合增长(连续复利),二十年后的收益就是86倍。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平均而言,有可能某些年能达到50%的收益,而有些年却反而亏损了些。如果说25%太高,中国经济发展每年只要达到10%,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到生活明显改善。

可就有很多人看到身边的人暴富之后,幻想着能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能翻几倍,一旦他开始这么想,就会听信江湖骗子的暴富秘籍(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往往是所谓超短线致富秘籍),然后去做一些风险极高的事,如果运气好的话确实能赚到不错的收益,于是他便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古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倒霉的那天迟早会来到,而往往霉运是接二连三的,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很少有人还能用一颗平常心从头来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是通过证券交易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等等,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至少也是中年人。这正说明了复合增长在证券交易中的重要性,随着资本总值的提升,此后赚到的钱会越来越多,而“国产股神”林园最喜欢说的就是“追求复合增长”。事实上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投资的人安全性、稳定性都非常高,他们随着年纪的增加,经历的各种牛市熊市循环也越多,全都能够安然度过,此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摔倒了。据说巴菲特还特意写了一篇《复利的乐趣》的文章,用以阐述这个简单的道理。(巴菲特维持22%的复合增长达40年,成了世界第二富)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伟大的投资家总是很节俭,至少在事业的初期是如此。巴菲特住在几十年前买的老房子里,用着老旧的办公室,开着老爷车;林园说他每个月连2000块钱都花不掉。因为在复合增长的情况下,最初的资金直接关系到最终能赚到多少钱,如果最初能多投资一万元,那十年之后就能多9万(按照上文江恩的例子),二十年后就能多86万。

而靠投机发家的人可能正相反,由于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每天就算计着如何购买奢侈品把钱花出去,随着购买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活成本也大大提升,他不得不再靠投机赚回来更多的钱才能维持现状。但幸运女神并不总在他这边,一旦碰上熊市可就都完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熊市他可没办法靠以前的投机经验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于是他就不得不干更多高风险的事情,最后破产就是必然的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判断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长远的眼光,好好利用“复合增长”的优势,少做高风险的交易,使得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同时,在哪个收入层次就过哪种生活,急于在“人前显贵”的心态并无多大益处,这只能让人脱离理性。

事实上成功的标准完全在于自身,如果你欲望很少,那你会常常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如果你的欲望无穷无尽总也不满足,那就不得不靠更大剂量的外界刺激才能使你感觉兴奋,逼着你离开“投资”的康庄大道,走向“投机”的不归路。而常常是越贪心得到的却越少,不贪心好好操作的人,得到的却会比想象中的多。



三、谁亏钱?谁赚钱?

虽然踏进股市门槛的人都是为了赚钱而来,但很明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根据研究显示,甚至绝大部分人最后都摆脱不了亏损的命运,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们可以把股票想象成一个大游泳池,池壁上有类似于股票指数的刻度,分别有一些管道在往里灌水和往外放水,进水管就两根,一根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表现为现金分红),另一根是新股民入市带来的资金;出水管也有两根,一根是交易费用(包括各种税以及佣金),另一根是离开市场的股民带出的钱。

很明显就能看出,第一根进水管(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而言很细小,但却比较稳定,这就是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基本面”,如果市场出现暴跌行情,很多人都会跑去检查一下这根水管是否出了问题,其实这根水管是最不容易出事的,查了也是白查。正由于这根水管的稳定性,很多长期投资人要找的就是它,因为从长期来看“积少成多”,几年下来就有很可观的回报了,更重要的是风险几乎没有。但从短期看你几乎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它实在是太细小了。短期内垃圾股也会暴涨、绩优股也会暴跌的原因正在于此。

第一根出水管(各种税及佣金)是固定存在的交易成本,所有经纪人、交易员都指着这个养家糊口,这相当于使得整个系统能够运转而花费的汽油,是没办法省略的。理论上讲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投资人的话,这部分交易成本不会很多,但随着流动性泛滥,很多人不停的买进卖出,又卖出买进,使得交易成本暴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往往会创出成交天量,而这正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这根水管短期就放出了大量的水,如果进水不足就会出事。
好文:封闭基金学习——封基系列论坛(ZT)[转贴]

第二根进水管是指新股民的新资金,不管古今中外,这根水管都是造成牛市的唯一直接原因,这跟水管是如此的神经质,以至于乐观的时候会涌来波涛汹涌的洪水,悲观的时候却几乎一滴水都没有。格雷厄姆说的“市场先生”也是指它。控制这跟水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信心”,换句话说,老百姓相信会涨,就会带钱进来,那就真的会涨;如果老百姓都不相信会涨,不仅不会带钱进来,还要拿走自己的钱,那就真的会跌。牛市的发动机就是“信心”,而该发动机烧的燃料就是“资金”。但燃料总有烧完的一天,下面这个小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话说美国1929年大崩盘,当时无数大投机客一夜破产,故而也被称作“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包括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混得很惨,但有一位叫巴鲁克的人却占尽先机,在崩盘前的一刻全部抛售离场了。据说促使他这么做的原因是,某一天他去路边找人擦鞋,那位擦鞋童对着他吹嘘自己投资股票买卖赚了不少钱,还愿意向巴鲁克无偿分享自己的投资经验。等鞋子擦完,巴鲁克回到办公室就把股票全线抛出,躲过一劫。

后人在引用这则故事的时候总是评论说:看看,巴鲁克被大众的疯狂所吓倒,所以赶紧脱身了。然后笔锋一转教育大家不要太疯狂,要小心泡沫。但这种解释太过教条,且没有说服力,其实巴鲁克此时已经看出那第二根进水管再也挤不出一滴水了,连擦鞋小孩都通过股票交易赚了不少钱,这时难道还能找到新的股民和新的进场资金吗?既然这条最大的水管断水,虽说指数不一定就此下跌,可也已经不会再涨了,此时抛售正是好时机。附带着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牛市常常会维持数年的原因,因为要通过“赚钱效应”把全国的(乃至全球)闲散资金聚拢,需要花不少的时间。这段时间之内都属于牛市范围。

第二根出水管就很简单了,是指那些落袋为安的股民,他们把账面的资金变成了口袋里真正的人民币。任何一次股市暴跌都是由于这些想要落袋为安的人太多,他们争先恐后的要抛售离场而造成的。他们带走的钱正好就是第二根进水管带来的钱。

把上面讨论的内容综合来看,股票牛市其实和“传销”非常类似,上家不断的吃下家,下家一定要能够找到新的下家才能获利,要是实在找不到新下家,那整个系统就崩盘了。有一句股市箴言说:股票永远不会高到你不能买。只要你确信还有下家,那就尽管买。明白了这些对现在的我们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时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大牛市中,摆在老百姓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永不参与;一条是立刻加入;一条是犹豫了好久再加入。

为什么我不太关注开放式基金了(一)

最近很多朋友会向我咨询开放式基金的问题,具体起来,基本都是某某基金你觉得怎么样?某某开基是否值得买入?或者某某开基是否值得长期持有?每当遇到这种问题,我总会诚恳的说,我确实已经很久不研究开基了,因为随着自己认识和思想的不断前进,我似乎越来越感觉主动型开放式基金对我而言,更像一个“鸡肋”似的投资品种。

从个人的投资经历来讲,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开放式基金,持有时间最长的也是开放式基金,因为持有时间最长,因此到现在为止,利润率最高的也是开放式基金。但是,我仍然慢慢的把研究的重点、投资的重心从开放式基金转移到其他投资品种上来,这是因为什么呢?主要因为三点:一、主动型开放式基金很难跑赢大盘;二、基金公司的不道德行为损害基民利益;三、人事变动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基民对主动型基金的长期投资成为空谈。

首先,成熟市场中一个很明显的经验就是:随着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化,越来越机构化,主动型基金跑赢大盘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下:比如我们以前的A股市场,充斥着大量散户,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无法与庄家、机构相比,因此那时的市场是一个机构庄家吃散户的时代,机构的暴利往往来自于无数散户无知的、错误的反向操作(追涨杀跌);可是随着机构逐渐成为市场中资金的主力,大量散户认识到只有投靠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才能稳定获利,这个市场今后的发展趋势就由机构砍散户变成机构和机构互砍,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能够长期跑赢大盘的基金就会越来越少。其实今年的A股市场中,能够完全跑赢大盘的主动型基金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是符合那个经典理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几乎没有哪个基金经理能够完全踏准节拍,抓住今年层出不穷、转换速度极快的板块轮动。吕俊应该算是大家公认的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了,可是他仍然没能在今年的行情中跑赢大盘,那么我们能够指望的基金经理还有多少?想想跑赢大盘的基金经理会是如此之少,我们又怎么能保证我们选的这个基金的经理恰好就是那少数优秀分子中的一个?这种下注的中奖概率未免太低,也未免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了。

这时有人会说了,牛市中基金经理跑赢大盘确实不容易,但是主动型基金在大调整过程或者熊市中还是有优势的啊,因为这个时候基金经理可以通过调仓规避风险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又未必。
第一、现在多数股票型基金往往都有一个舱位的限制,很多激进型的股票基金最低舱位都不得低于60%,真的来了大风暴,私募、散户都清仓跑路了,可是这公募基金的经理只能受限于舱位规定,死死抗住,这时公募恐怕就要成为公墓了。
第二、当熊市来临的时候,又有多少基金经理能有这个本事早早发现端倪,成功逃顶?有人做过调查,在美国股市1987年崩盘前夕,几乎没有基金经理和机构发出看空后市的言论,当时的华尔街只有一位女分析师成功预测了这次股灾从而声名鹊起,可是此人以后却再也没有做过正确的预测,所以人称华尔街的“傻大姐”。因此指望主动型基金经理通过英明的预见帮助基民成功逃顶落袋为安也是不现实的想法。
第三、总有人感觉在熊市来临时,主动型基金必然优于指数型基金,因为市场开始深度调整的时候,有个人在不停的调仓,总好过跟着指数闭眼等死似的下跌吧。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大盘指数和你投资的指数并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投资的是上证50ETF,那么也就是投资了沪市中权重最大的公司,同时也是相对而言最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如果熊市真的来临,上证50会不会下跌?肯定会!这是勿庸置疑的,这50个权重股不怎么跌,大盘也不会深度调整,问题是第一、这些最优秀的股票肯定会比市盈率几百倍上千倍甚至是根本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跌得少;第二、垃圾股或者业绩不佳的公司股票跌下去有可能永世不会翻身(参见史上曾经叱诧风云的长虹、东方电子等),真正决定国家经济命脉的公司的股票,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了,说明我们的经济已经彻底崩溃了。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任何资产(包括人民币)都会不值钱了,也就无所谓手里有没有股票了。总而言之,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指数来投资指数型基金,就相当于投资了股市中最优秀的几十到几百只股票,在熊市来临中调整的幅度也不一定会大于大盘,跑赢大盘的概率仍然很大,从这点来讲,我看不出主动型基金会有任何明显的优势。

书接上回,继续讲讲我为什么不太关注开放式基金的问题

上次首先分析了我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大多数主动型基金很难跑赢大盘,因此无论牛熊市,选择投资指数都不失为一个获利概率比较大的方式,但是这个观点中有个问题,就是主动型基金既包括开放式,也包括封闭式,为什么我要偏偏单说不再关注开放式了呢?换个角度看,开放式基金中也有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为什么我也不太关注了呢?

这时就涉及到我要分析的第二个问题:基金公司的不道德逐利行为,很可能损害基民利益。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以前分析开放式基金的文章中就提到过,只不过现在可以举一个现成的例子再议论一番,这个例子就是嘉实沪深300基金的分红事件。

嘉实沪深300基金以沪深300指数为目标指数进行跟踪和股票配置,应该说,在牛市中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大背景下,配置这种指数型基金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也是有眼光的长线投资者必须配置的投资品种。但是,我们很失望的看到嘉实沪深300基金在众多投资者的看好和追捧之下,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大比例分红,极力把净值降到1元附近。就此问题,我曾经直接打电话给嘉实客服进行咨询,客服给出的解释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把净值降到1元附近,买的人多了,盘子大了,实力就强了,以后能给客户创造更多利润~~听到这种解释,我只能仰天长叹:基金公司都把基民当成三岁小孩子了啊~~更有意思的是嘉实沪深300的基金经理做客搜狐聊天室,聊天记录显示LAOK等基金名人也参加了这次网上聊天,每当有基民质问基金经理杨宇大比例分红导致该基金无法紧跟指数的问题时,杨经理就会王顾左右而言他,大谈基金公司会以勤勉的态度管理基金,为基民利益着想云云~~

铁的事实是,嘉实沪深300基金在两次分红之后,元气大伤,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跟上沪深300指数的涨势,牛市中的这一拨单边上涨行情,就这样与嘉实沪深300的基民们无缘了。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分析过基金公司本身就具有逐利性,面对无数有净值恐高证的银行基民(代表基金知识不够丰富的非理性基民),数量相对较少的网上基民(代表获得基金知识渠道多,对基金本质理解深刻的理性基民)的利益,往往显得无足轻重。因此大比例分红、拆分这些营销手段在开放式基金中大行其道,发展到最后,最无耻的情况发生了——连指数型基金都开始卖股票分红了,目的只有一个,拼命扩大规模,不断增加管理费收入(既然是按比例计提的,当然是规模越大赚钱越多),至于分红以后的业绩如何,暂不考虑,因为净值1元的基金就是口碑,就是银行基民买基金的理由,所以丝毫不用考虑这些损害基民利益的行为会坏了自己的招牌——说得难听点,人傻、钱多、速分红~~

面对这种现象,我只有无奈,因为无法责备基金公司,也无法责备非理性的基民,那么我所能做的,就是离这些可能损害我的投资利益的开放式基金远一点吧,至少还能省出2%的手续费来,呵呵~~

PS:有的网友不同意我的观点:指数型开放式基金也有业绩不错的呀。从个案来讲,我确实不能把所有开放式基金一棍子打死,我所讨论的,是在当前的制度下,任何基金公司都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大比例分红或者拆分,也就是说我投资任何一个开放式基金都要承担可能发生大比例分红的风险,这个风险是我不愿意承担的,所以只好选择远离开基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现在持有那些名为开放式基金,实际上已经做成封闭式基金而且不折价的品种,比如华夏大盘、上投优势,那么还是可以继续持有下去的,这种情况不在我讨论之列,呵呵~~

书接上回,继续讲讲我不太关注开放式基金的第三个原因,即人事变动造成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基民对主动型基金的长期投资成为空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投资开放式基金,就不要讨论什么频繁的买入卖出、波段操作,对于开放式基金,就是要长期持有。
第一、2%的手续费限制了交易次数。总在这个市场中玩的老鸟,总会注意到交易成本的问题,这也可以解释530的冲击为何会如此巨大。只有刚冲进股市,总以为赚钱很容易的新手,才会视百分之几的手续费如无物,其实从长期来看,股市中的任何时期,稳定的获得2%的利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想大盘上涨2%就是一百多个点的时候,任何网站的大标题都会用彪升、暴涨之类的字样,我们为什么还不重视自己手中资金的2%,而是随随便便的一次操作就为基金公司平白做了贡献了呢?
第二、会自己选择板块还需要基金经理吗?
总有一些基民很喜欢分析基金的重仓股,分析这个基金现在重仓什么板块,并据此作为自己是否应该给基金调仓的依据,比如有人说,某某基金重仓钢铁机械板块,我预测下面一段时间这些板块不会大涨,所以我现在要把这个基金卖掉,换成其他重仓金融地产的基金。首先大家能看到的基金重仓股的信息都不是实时的,没有人是基金经理肚子里的蛔虫,能够时时刻刻知道基金经理现在买了什么股票,你用来做判断的数据都不是实时的,在股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怎么可能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和操作?其次,道明寺说:如果道歉管用,还要警察干吗?米汤说:如果你能够自己预测哪个板块会是接下来的热点,那么干脆直接去买这个板块的股票算了,还要基金经理干吗?我们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打理,就是相信他买卖股票的能力比我们强,如果基金经理在那里调仓,我们在这里调基金经理,会不会搞笑了一点?觉得自己比基金经理更高明,就自己动手炒股,不觉得自己比基金经理高明,就老老实实拿着基金长期持有,越俎代庖的事情,还是少做一点的好~~

好了,既然我们已经认准开放式基金是需要长期持有的,我们的信念已经坚定了,要在吕俊或者某某明星基金经理的领导下勇往值钱,不勇往就不值钱了,这时忽然传来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吕俊或者某某明星基金经理突然辞职了,这时充分信赖这个基金的死忠基民最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我该怎么办?我已经不止一次碰到网友问我:某某基金经理撂挑子不干了,我就是因为信任他才买了这个基金长持的,现在他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呢?是卖了这个基金还是继续持有甚至继续加仓?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国内基金身上,从我们能够获得资料来看,史上最伟大的基金经理之一彼得林奇离开麦哲伦基金以后,该基金的业绩也出现大幅下滑,尽管富达基金公司派出了三位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接替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这只旗下的旗舰基金,但是该基金的业绩仍然仅略高于大盘平衡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基金经理的人事变动给基金本身造成的不确定因素要远远多于外部环境的变动。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无法给出一个唯一准确的答案,如果能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也不会把基金经理的人事变动作为长期持有基金的一个最严重的消极变数了,更不会把这一点作为我不关注主动型开放式基金的理由了。我只能说,当基金经理发生变动的时候,你首先要看这个基金公司整体来看是不是你比较信赖的,如果当初你选择这个基金的理由完全是由于看好这个经理而非公司,那么确实可以选择适当调仓,如果你更了解或者说更信任这个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当然这一点国内的基金公司很少具备)和公司诚信,那么也可以选择继续持有,但是,对于刚刚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建新舱或者进行增持,恐怕不是一个太好的主意,毕竟还有那么多具备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的基金,我们实在没必要把宝押在一个初出茅庐的基金经理身上,把自己的钱交给新手来磨练自己的水平,有多少人会有这种主动牺牲的小白鼠精神?

作为我自己而言,我希望最好不要出现我刚投资一只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就换人的局面,这会让我觉得既被动又尴尬,毕竟这时候选择减仓还是继续持有都是蛮折磨人的,那么我的解决方法还是远离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之地,改为选择基金经理是谁并不重要的指数型基金。

到此为止,我已经阐述了自己不太关注开放式基金的几大理由,现在总结一下并得出最终的结论:
第一:既然大多数主动型基金(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主动型基金)很难跑赢大盘,我们为何不选择投资指数?甚至在大调整或者熊市来临时,一个以适当指数为投资标的的指数型基金也是有很大概率跑赢大盘的。

第二:开放式基金(包括开放式指数型基金)本身存在的制度问题,导致基金公司总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作出一些有利于增收、但是不利于基民特别是长期投资基民利益的事情,比如大比例分红,比如拆分,甚至还包括不控制规模(这里多一句嘴,刚才提到的彼得林奇曾操盘的麦哲伦基金,在其离职后业绩下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富达基金公司始终没有封闭该基金,任由规模急剧扩张造成的)。不想承担这种风险的基民,可以考虑场内规模固定的基金品种,比如封闭式基金,比如ETF。

第三:主动型基金中决定业绩的最重要因素是人,也就是基金经理,在我们选择长期投资主动型基金时,却无法确保自己信赖的基金经理能够一直操盘该基金,如果也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的基民,还是可以选择投资指数基金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不愿自己分析市场分析行情的投资者,那么比较适合你的长期投资品种就是ETF指数型基金。当然凡事没有绝对,比如主动型封闭式基金虽然不一定跑赢大盘,经理也会更换,但是存在折价率,长期的潜在收益率大;再比如有些开放式基金已经出现常年封闭的迹象,不但规模固定而且不分红;再比如某些人买基金如同娶老婆,买了以后雷打不动也是有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我的分析仅从我个人的理念出发,只作为大家选择投资品种的一个借鉴,我从来不会说哪个品种就是比其他品种好,因为投资品种的好坏总是因人而异,甚至因时而异的,希望大家能够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市场,看待我们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5473.html

更多阅读

“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好读书 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名人读书名言精华第一部分: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声明:《好文:封闭基金学习——封基系列论坛ZT 转贴》为网友江微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