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履新环保部的清华校长及其最后一次演讲 陶校长的演讲 ppt

2015-01-29 独家网



  1月27日,陈吉宁在清华以校长身份最后一次面对学生演讲(演讲内容附于文末)



之前在人人网盛传的清华学生的偷拍作品,因此张照片,陈吉宁这位“亲民校长”也被冠以“模范丈夫”的称号。

正文:

消息传了两天,才等来了官方宣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正式接任环保部党组书记一职。



“亲民校长”陈吉宁

又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仅仅一年多前,跟他搭班子的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和平才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如今,清华再为官场贡献一员重将。



陈吉宁(左)与胡和平(右)陪同习近平考察清华

不过,不到3年之内从正厅级跳到掌舵部委的正部级职位,还是从中国最顶尖学府的校长位子上离任,即使陈吉宁素来低调随和,其背后意义也很难不被深入解读。而他作为最近高校官员变动里最闪耀的那颗星,无疑将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几年的环保时,极为重要的角色。

过去十几年,清华最“激进”的校长

消息是在上周一传到内部人士耳中的。



据说,那天中组部到清华考察,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陈吉宁要走了。随后,无论是这位校长开始张罗着搬家,还是会议室里他不再如过去那样“掌控会议进程”,都清晰地透露着要走的信号。

笔者打听到的消息是,清华内部早已传说他要走,但是一直没说去哪里。如今尘埃落定,大家反倒觉得,传说的那几个职位都没有环保部适合他。

即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华学生,也能体验到自2012年2月上任以来,陈吉宁带来的不同。



这位清华本土校长,上任时并不为清华学生所熟悉。他不是院士(考虑到清华有多少院士,就不会觉得这个标准很奇怪了),专业是环境工程,虽然根正苗红,且已任常务副校长多年,但从来,舞台之上人们只认主角。



不过,他没用两年时间,就趁着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东风,用轰动全国的清华教改让人们认识了他。在清华内部人士看来,这位在媒体上以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转被点赞的校长,凭着雷厉风行的改革作风,在清华做了三件大事。



你们别嫌太具体,笔者尽量简短介绍完这三件事,其实挺能看出来他的改革思路的。

第一个是人事制度改革。做的主要思路就是不同的序列采取不同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序列是教学科研序列。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高校的清华,开始采用类似国际上通行的tenure制。比如一个新应聘到清华的讲师,需要在六年之内评上副教授,这样才能确保一直留在清华,将自己的教职变成终身制。这样的方式对于国外大学来说,司空见惯。



陈吉宁还试图在清华分出教学序列和研究序列,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致力于教学,那就不用研究成果来考核。这无疑直指了国内高校多年来的弊端。要知道,我们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二,论文产业达10亿人民币规模,旧制度可是做了不少贡献。

第二个是时下流行的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将清华的课堂搬上网的过程中,他亲自兼任了在线教育领导小组组长。



陈吉宁与毕业生合影

第三个是去年轰动全国的清华教改,三个大文件的出台,和持续了一整年的教育工作讨论会,让上述看过文件的内部人士表示,这是要把清华都要大改了的节奏……

去行政化也是他所致力的工作,当然,如今已变成未竟的使命。在清华,过去每年都会开一个全校机关干部大会,但2014年底,改成了全校机关骨干大会,从干部到骨干,一词之差,前者是身份的象征,后者是工作的职能。



虽然陈吉宁只在校长任上干了3年时间,但让清华的许多老人感觉,经历了本世纪以来多年未有之变局。

“政治素人”的改革希望

看到台湾媒体用“政治素人”这个词形容陈吉宁,觉得好笑之余,还是有些道理。虽然,“政治素人”这个用来形容从普通人“突变”的政治明星的词,显然不适合形容早已位至部级的陈吉宁。



当然啦,你们那些说起“素人”就不怀好意的宅男,还是先不要插话。



陈吉宁的劣势在于,他从1981年上大学开始,除去博士期间的几年留英经历外,全在清华。陈吉宁的优势在于,他是环保领域真正的专家,并且,是一个经过了验证的改革者。

他所履新的这个部委,是货真价实的压力部门。尽管2008年才在部委改制时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但随着国家层面对生态问题的升格,公众对环保问题的高度关注,他的部门重要性早已凸显。



十八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中,新增加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有相当一部分压力落在了初入官场的陈吉宁肩上。不知是好是坏的消息是,他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咨询。

他所面对的环境问题,北京的雾霾,河北的烟囱,内蒙古被排污的沙漠,蔓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遍及中国的白色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即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让人头疼的难题。

当然,环保部对他这张脸也很熟悉。作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前主任的他,与环保部打交道可谓频繁。而在他诸多的头衔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也凸显着他的权威。



他是不是中国环保的“异类”?

陈吉宁在清华以校长身份最后一次面对学生讲话时,谈了一本叫做《Outliers》的书。这本书几年前一度十分畅销,作者Malcolm Gladwell曾是纽约客记者,十分善于讲故事。在引入国内时,翻译成了《异类》。



笔者恰好在这书刚出版时就读过,实话说,并不欣赏。像所有畅销书一样,这本书的道理过于极端,说理过于简单,很容易找到漏洞,当然,也很有闪光点。陈吉宁通篇演讲,都在用这本书讲“选择与坚持”的道理。索性就从这两方面稍微普及一下这本书说了什么。

基本上,这是一本“反成功学”的书。

说到选择,在这本书里的选择论,就像蜜蜂一样,能不能成为蜂王首先看出身,不是看努力程度。比如说,比尔·盖茨能成功,是因为他小时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可以彻夜玩电脑的孩子。

说到坚持,Gladwell的“一万小时定律”早已风靡世界,相信读者们早已有所耳闻。大意就是,即使像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也练到了超过10000小时,才写出了那些传世作品,之前只能算是抖机灵。

陈吉宁本人,恰好可以在这种视角之下稍作审视。



坚持层面,他在环境领域,已经坚持30余年,直到当上校长还坚持带研究生,可以说,早已有着超过10000小时的历练。无论是否天才,按照Gladwell的说法,无疑已是环境领域的专家。

如今,专家型官员的名头,他当之无愧。而这过硬的知识和项目背景,也应当是他接棒环保部的最重要原因。

选择层面,他在环保部的履新,真的到了不折不扣的起步阶段。他自己说,每件事情的起步阶段都很重要。现在就是陈吉宁的重要时刻。



笔者在清华见过几次陈吉宁,一只腿跨在自行车上,一只腿站在地上,跟同样跨在自行车上的老师聊天。学生们匆匆驶过,没几个人看他一眼。网上一片点赞,清华人倒觉得自然,这应该是他从34年前进入清华时就熟悉的场景。

如今,环保部应该没有他单腿跨自行车的地方,身边也不会有傲娇地冲过去的学生,取而代之的是,13.6亿双难以忍受雾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难以忍受绿水青山褪去,荒漠戈壁袭来的眼睛。不知他褪去了清华的外衣,是否真的能如清华体育场上刷的大字那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起码,他应时时想起体育场墙上那句“幸福生活一辈子”,对环保人来说,这应是对人民负有的使命。

附2015年1月27日陈吉宁在清华大学2015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选择与坚持

亲爱的同学们:
那个履新环保部的清华校长及其最后一次演讲 陶校长的演讲 ppt

今天,共有1318名同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奋力拼搏完成学业表示祝贺!同时,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辛勤培育你们的家人和一路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今天这个场合,给大家讲点什么。大家知道,在过去几次毕业典礼上,我曾经讲过理想、担当、良知、敬畏等这样一些关于价值信念的话题,勉励同学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肩负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重任。这既是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希望,也是我自己经历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选择与坚持。前不久,我在台湾访问的时候见到一本书,书名叫《Outliers》,书的内容与去年全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很吻合,我就买了下来,在回北京的路上很快读完了。书中讲了很多故事来说明社会环境、机遇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过,我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了一些新的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怨天尤人。这本书讲到加拿大冰球国家队的故事,作者发现在这些国家队选手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他们大部分人都出生在1、2月份,很少有在年底出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加拿大这个冰球运动狂热的国家,教练们会挑选9到10岁的小选手组成“巡回赛小组”,而分组的时间界线恰好是1月1日,换句话说,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一组。对10来岁的孩子来说,几个月的年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那些大月份出生的小孩发育更成熟,更容易在同组竞争中胜出。而一个小选手一旦被选中,他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参加更多的比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人就进入到国家队。大月份出生的运动员从一开始幸运地获得了那些微小的机会,并通过努力逐渐把这些机会累积成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国家队选手。这个规律不仅存在于加拿大冰球运动中,在美国的棒球运动、欧洲的足球运动甚至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类似现象。

这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起步阶段都很重要,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忽视它,不要因为是刚开始就不认真去做。同学们,你们离开学校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积累未来发展优势的那个机会。希望大家迈好这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决不要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是要长期坚持,全心投入,不要轻易放弃。大家在学校时有不少观看高水平演出的机会。当我们陶醉于婉转悠扬的乐曲时,经常会赞叹演奏者的高超技巧,并可能会将此归功于他们的非凡天赋。《Outliers》这本书却讲了另外一个发现: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从5岁左右开始学琴,到20岁时,那些具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潜质的学生都至少练习了10000小时,那些被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小时,而那些被认为将来只能成为一名音乐辅导老师的学生只练习了4000小时。这就是所谓的“10000小时法则”,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准,他(她)的练习时间通常需要超过10000小时。这个法则也应验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著名人士身上。比如,比尔·盖茨就几乎把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都用在了计算机程序开发上。从1968年他上七年级开始,到大二退学创办微软公司,这期间盖茨持续编程有7年时间,远远超过10000小时,据说当时世界上有盖茨这样经历的人不超过50个。因此,当1975年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时代的黎明时刻,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去拥抱第一缕曙光的人,自然非“盖茨”们莫属。前不久,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清华演讲,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放弃”。我们的古人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一件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没有这样的积累,即便机会到了你的面前,也很难能把握住。所以,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持续的投入。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二点体会。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要懂得取舍,有所不为,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去年下半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清华有一个对话活动。当被问到“在过去3年中哪些是你做的最困难的决策”时,库克回答说,最难的是“决定不做什么”。因为苹果公司有太多伟大的、令人兴奋的想法。他又被问到,是不是要从好的想法中选择最好的想法,去掉次好的想法?令人惊讶的是,库克说,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想法,但苹果公司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同学们,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对优秀的人而言,选择更是人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今天你们走向社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诱惑,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挫折。每当这时候,你都是在回答与“选择”相关的问题。我希望大家,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能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大众福祉出发,选择最有价值的事情,专心专注地做下去,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事业中让自己从优秀走向更加优秀。

同学们,刚才我讲的是自己从很多人、很多事中得到的三点感悟。当然,即使大家做到了这三点,也未必一定能获得你所期望的结果。刚才童之磊校友就讲到他从2000年创业至今,所经历的多次挫折和失败。但我相信,只要做到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勇于舍弃,你们就会从自己的每一次经历中收获对成功与失败更为深刻的理解。那时候,世界依然属于你,创造精彩人生的空间依然为你敞开。正如敬爱的朱镕基学长在纪念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时,对清华同学们讲的那样,“要大胆地试,不要怕失败;你们还年轻,失败了也无所谓”。

谢谢大家!

本文由独家网根据侠客岛文章及清华大学新闻整合而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6247.html

更多阅读

最后一次十七岁女生 重返十七岁

最后一次 十七岁女生——祝福生命祝福爱昨晚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音乐推荐网站,里面的歌曲大都是没有发行过的地下歌曲,私人歌曲,却充满了丰富的情韵和真实的生活,感触很深。里面有一首歌叫《最后一次》,歌手的名字就叫十七岁女生。网站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全过程 最后一次科举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全过程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

最后一次熊出没•紫色神秘卷 熊出没最后一集

最后一次熊出没·紫色神秘卷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7月第1版主编:陈永林副主编:资中勇点评:孟陈诚开本:32开定价:14.5页数:170ISBN:978-7-5342-7577-7主编简介:陈永林,《微型小说选刊》主编。已发表2600余篇小说

声明:《那个履新环保部的清华校长及其最后一次演讲 陶校长的演讲 ppt》为网友那些花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