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善说海第六品思考题答案499--571 入菩萨行论 原文

第79节课

499、怨敌因我们而堕落受苦,那我们会不会有恶报呢?修行人依靠怨敌的伤害而修安忍,怨敌是否也会因之而得到利益?请详细分析。

答:他人因损害我们而堕落,原因虽然是由我们的宿业所引发,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没有损害他人的发心,只有以慈愍去修安忍的善法意乐。如是发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结行也是善法,因此,我们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绝不会导致堕落地狱的苦果。

虽然我们藉他人的伤害而成就安忍,但这个过程中,是自己发起修行安忍的意乐,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根门而成就善法,个人发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发心修持者本人得到。而他人的伤害,其因是嗔恨烦恼,其行为是损害恶业,其结果也会是恶趣。一切善恶业都是由发心的善恶而决定,如《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恶劣的心念行为,导致恶果,善良的心念、行为会导致善果,因果规律便是如此。

500、既然安忍的功德如此之大,那在遇到他人损害时,能否以怨报怨、以牙还牙,促使他也修安忍呢?为什么?

答: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面对他人的损恼,如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人进行伤害行为时,心相续为烦恼所制而无有自主,如果在此时遇到了抵抗损害,如同火上浇油,嗔心会更炽盛。他在这种情形下,根本不会去考虑修持安忍,只会更增加他的损害恶业。而且,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安忍难行也会毁损,自己的菩萨行也就退失了。

501、电视上出家人或修行人的形象,以前对你有什么影响?学习了本论之后,你有哪些改变?

答:请自己发挥。

502、面对别人的讥讽、诽谤和谩骂,你应该如何修安忍?你做到了吗?

答:我们应作仔细观察:他人对我的讥毁伤害,是损害了我的心呢?还是损害了我的身?首先来看自己的心,心没有颜色、形状,没有来处、住处、去处,一切的一切了不可得,本体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不会存在受伤害的可能性。

那么身体会不会受到讥毁伤害呢?身体是地水火风无情法组成,本身不会有任何苦乐感受,所以不存在受损害的问题。

若谓“心将身体执为我所,所以身体能以痛苦加害”,这也不合理。因为心自己的本体都不存在,那它所执著的身体会存在吗?

除了身心之外,没有其他可受苦损之处。所以,任何言语对我们不会有任何损害,有什么理由生嗔恨呢?

第80节课

503、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答: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对你不喜,然而他人对你讨厌,对你的现生、后世不会有任何毁损。

如果自己修行很圆满,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不欢喜,生厌憎心,对今生是不会有损害的,后世也不会因之受损而得到恶报,既然是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无损害,那就毫无必要去对讥毁生嗔心。

504、学佛或出家之后,家人依靠自己造恶业,为了防止他们造业,应随顺他们吗?为什么?

答:不应该,如果为了让他们满意,从而舍弃见解、舍弃学佛,那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世间上的流言蜚语各种各样,对你的今生不会有危害,对来世也没有什么影响。尽管出家学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对佛教产生不满,但这是众生的业力现前,并不是你故意去害他们。假如为了博得他人赞叹,从而失坏自己的道业,或者为了让世人满意,自己从此不修忍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对自他的今生来世无有任何利益。

505、有人说:“讥毁障碍我得到利养,若没有人供养,我饿死了怎么办?”对此应如何回答?

答:即使障碍你获得利养,也不应该生嗔恨心。因为利养是带不到后世去的,而为了利养所造的恶业却会如影随形,从而感受漫长的恶趣痛苦。所以你宁可现在迅速死去,也不要以邪命过活。苟且偷安地过日子,纵然可以活得长久,但最终必定要面临死亡和堕落的痛苦。

506、邪命分为哪五种?你具备几种?

答: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507、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之理。

答:比如一个人做梦享受了百年快乐,另一个人做梦只享受一瞬间的快乐,但这两人醒过来以后,梦中拥有的快乐都是一去不复返。同样的道理,有人以邪命养活过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暂的时间,但他们临终的时候,原来享受的快乐都不会再现,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者,即便获得丰厚利养,能长时间地尽情享乐,可是在死亡时就像遭受强盗抢劫一般,丝毫也无权带到后世,最终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离开人间。

第81节课

508、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如果你追求利养时,有人在中间造违缘,你就对他生嗔恨心,这样不仅没办法净除罪障、积累福德,反而依此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前面也讲过,对菩萨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够摧毁千劫的福德,过患非常非常可怕。假如为了利养而嗔恨造障碍者,自己的罪业会增长、福德会灭尽,不但没有任何利益,且对修行有极大障碍。

509、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么罪过。”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

答:屠夫猎人等活一天就要造一天的恶业,如果让他们死了,也就解救了很多众生,他们也少造恶业。当然,这只是民间的说法,凡夫去杀死他们,超度不了,肯定有过失。但是针对造恶业者说,确实是早点死了比活着好。

510、遇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

答: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若真正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声和利养是可以的,但若纯粹是为了个人,那拥有这些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我们今后遇到名闻利养时,也应以这种态度来面对。

511、若谓:“别人诽谤我,会令大家生怀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断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谣的人特别可恨。”对此请以理破斥。

答:既然你是为护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们听信谣言生邪见而失坏善根,那你为何不嗔恨诽谤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事业非常兴盛,有人就对他无因诽谤,令许多信徒产生邪见、毁坏善根,你为什么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经》中记载,舍利子和目犍连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诽谤,你怎么不为他们愤愤不平?甚至个别大德受诽谤时,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兴地跟别人一起谈论,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说别人过失,你非常快乐,说自己的过失就忍无可忍,这是什么原因?你不是口口声声说生嗔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吗?这样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完全是我执和我所执在作怪,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所以,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512、有些居士学佛,家里非常反对,经常砸佛像、烧经书。这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不能让众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弃学佛。这种做法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办?

答:不对,这是一种不懂佛法的愚笨做法。如果去随顺他们,从而舍弃正法,断了解脱的慧命,不仅你造下了舍法罪,而且这个恶业得由他们共同承担,恰恰把他们全部推进了地狱火坑!如果你闻思过佛法,对教理有所了解,那么在遇到家人反对时,更应精进学佛,以慈悲心把功德回向给他们,让他们早日迷途知返,走上解脱之道。

第82节课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毁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答:如果自己有能力,应予以制止。若无能力,应掩耳不听,内心不要随烦恼对他生嗔恨心或害心,而应如理如法地观修,了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以澄明的心去安忍这一切。若对毁谤上师的人生嗔,这种做法有违上师教言,并不是在报答上师的恩德。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千万不能为此而打架骂人。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答:怨敌害你实际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缘催动下不得不做,这完全是因缘的产物,和无情法一样。所谓的怨敌,也只不过是内心烦恼所控制的工具,如果没有烦恼的指使,并没有自主伤人的能力;而烦恼也只是因缘的产物,如幻如梦,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自性,在这一连串的因缘所生法中,该嗔恨的对境根本就不可找到。

当别人辱骂我们时,可以这样去观察,使自己直接感到伤害的是恶语;恶语的来源是口腔声带等发音器官;而操纵这些器官的是心识;他的心识又是谁操纵的呢?烦恼,烦恼出于何处呢?烦恼出于如幻如梦的缘起。这一串因缘中,应该嗔恨谁,不能昏官断案,不问青红皂白,胡乱责怪。而我们由长期的错误串习,放过了无情法的语言,只是盲目地抓住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有情法——“人”。如果去分析“人”,他也只是由地水火风无情法与心识而组成,而心识也只是缘起幻化法,根本找不到一个有能动作用的本体。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后,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答:懂得因果业报、缘起等佛法的人,对此中的关系、责任会一目了然。双方都由无明愚痴覆心,作害者不懂佛法,也不懂世间法,不能逃脱责任;受害者生嗔同样也如是,不知自业感召,反而对此生起了嗔恨烦恼,也造了很大的不善业,双方都在造恶业,同样犯了错误。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请自己发挥。

第83节课

517、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答: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当别人对你贪执之境造违缘时又生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么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后一问请自己发挥。

518、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答: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死囚,若因断手而得以活命,何乐而不为呢?同样,若以忍受辞亲割爱等修行的小苦,而能脱离地狱等大苦,难道不是很好吗?

519、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么做?

答: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因为对前后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没有正见摄持的修行很容易误入歧途,只是一种茫然的迷信,遇到别人的问难时,自己也是哑口无言。

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520、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么样修安忍的?

答:请自己发挥。

第84节课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答:1)“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的各种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2)“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3)“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4)“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答:在于内心。人世间如同火坑般的险恶苦境中,痛苦障难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种安乐的心态,对这一切才能正确的对待,顺利的将苦难转化为修行助缘。要不然外境最好,自己也会非常痛苦。如果能净化自心的烦恼,原先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会变成安乐。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时人们每天都要批斗他,但他却显得特别安乐,在私下告诉别人:“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欢乐,现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欢喜之中。”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答:1)倘若对方因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他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么你为何不同样称赞,而让自己也一起享受快乐呢?

2)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而你不希望他们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支付酬资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种做法,会使你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失去。

3)当别人称赞你有功德时,你就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你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你就感到不乐意呢?

4)如果对方发过菩提心,则可以劝他:你原先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安乐,因而发起了“成佛利众生”的菩提心,现在有情自己获得了安乐,为何你反而要为之而嗔恨呢?

52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答: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

毁坏今生的公案:慧期僧人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详见《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答: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1)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2)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3)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4)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

第85节课

526、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著的对境时,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

答: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著、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因为你在发菩提心时,曾于上师三宝前立誓:“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既然自己的身体都能舍弃,更何况身外之物呢?如果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

527、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528、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么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答:前一问请自己发挥。

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529、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没必要生气。因为不论是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530、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么?

答:请自己发挥。

第86节课

53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答:1)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2)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3)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4)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532、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答: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以此恶业将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

53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答:如果能断除烦恼心,说明自己的修行正确;如果烦恼有增无减,那修行可能误入歧途,米拉日巴尊者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已经步入正轨,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53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于一旦,你会怎么对待?

答:随缘而转。别人造违缘的话,说明因缘不成熟,那就放下吧,没必要为此怀恨在心,更不可像世间人那样,拿着刀子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53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53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么破斥?

答:度化众生靠的是修证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这些功德,即使他没有什么名声,也能够利益广大众生。西藏人有种说法是:“是真金,虽在泥土中也会发光。”你真正有了修证功德,就会像太阳升起来一样,不管乌云有多么浓厚,阳光也不会被遮挡的。如果自身没有功德,纵然名声如雷,但这除了给你带来麻烦外,也利益不了任何众生。

第87节课

537、“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答:请自己发挥。

538、你有没有分清楚生活与生活的意义?今后你有哪些打算?

答:请自己发挥。

539、为什么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哭泣?

答:在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同样,在圣者眼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与孩童对沙屋的贪执一样可笑,无有实质意义。只是口头上的一种言词,这种言词对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因之坚固我执。在轮回的大梦里,若为了拼命追求名声而丧失财产、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区别?

540、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我们自然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作者说这不应理?

答:这种赞美我们的声音,如果去分析,它是一种很短暂的法,显现后无间即入于寂灭,不再存在。而它本身又是一种无情法,不可能有“我要赞美某人”的分别意念。它只是一种响声,由微尘的不同振动频率而组成,与自然界的水声风声没有区别,对这样的无情现象,理应不能生执爱,认为它在赞美自己而为之高兴。

第88节课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答: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么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么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可见,你的说法自相矛盾。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

答:赞美称誉会使自心掉举散乱,琐事应酬不断,且损坏自己的厌离心,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答:因为赞誉名声能让自己陷于虚假的名誉中,为它所拖累、障蔽,愈来愈趋向于危险的罪业恶趣。这时若有人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名声迷网,使我从障蔽中解脱,那此人对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会一迷不返,堕落在罪恶险坑,造不可思议罪业而堕入恶趣,而他的诽谤却使我从这危险中摆脱出来。所以,被他人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是好事。

544、“佛陀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怎么样对待众生?”这两句话当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答:请自己发挥。

第89节课

545、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546、为什么说三乘佛法都强调不害众生?请具体分析。

答:《别解脱经》中可以体现出,小乘的主要原则就是不害众生。大乘佛教在不害众生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利益众生。而密宗无上乘,则是大利益众生,从下往上依次递进。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应修持安忍波罗蜜多,不伤害众生。

547、你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一般是怎么样处理的?舜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请自己发挥。

548、有些人抱怨:“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安忍并不是在没有人的环境中,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修。修安忍必须要依靠众生,若没有众生的损害,对谁生起安忍之心?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这是修安忍最好的机会,千万不能生嗔恨心。

第90节课

549、有些人看到佛像就马上磕头,看到怨恨的敌人就咬牙切齿,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恭敬佛像可以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而敌人也是一样,依靠他的损害,自己才有机会修安忍,才能圆满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二者都是修行所缘,故应平等恭敬。

550、有人说:“敌人虽然是修安忍最殊胜的助缘,但他并没有利益我的发心,所以不应将功德回向给他。”请以理驳斥这种说法。

答:敌人确实没有想帮你的念头,然而世间上很多法都没有饶益人的分别念,但我们也会对它极力供奉。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佛塔、佛像、舍利等,这些都是没有心识的法,如果以没有利益你就不应对其供奉为理由,那对这些都不应去顶礼供奉,甚至连佛陀也不能去供奉了。但这是每一个三宝弟子不会承认的。

551、在寂静的地方修安忍,任何人也不接触,这样会有效果吗?安忍应当怎么修?

答:虽然这也可以,但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和传承上师们修安忍的方法,并没有说跟任何人都不见,只闭关就可以了。一般而言,仇敌嗔害越强烈,所受的苦恼越厉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翻阅诸佛菩萨与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不依靠怨敌的嗔害而修成安忍的事例,恐怕是没有的。

所以,修安忍必须要出来接触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在那个过程中,看自己的忍耐力有多强,依靠种种违缘逐渐强化你的忍心,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提升。

552、现在有些人宣称自己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这是非常愚痴的说法!如果你有释迦牟尼佛功德的亿万分之一,这也是可以,但可能不会有的。佛陀在漫长的时间中,变成外道、婆罗门、仙人、非人、旁生等,他的安忍心是怎么样修的,慈悲心是怎么样修的,布施心是怎么样修的?不说别的,看一看麦彭仁波切著的《释尊广传》中佛陀因地时的公案,哪个人能比得上?

553、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答:基: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众生。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第六品思考题答案499--571 入菩萨行论 原文
道: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

果: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

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第91节课

554、你看到佛塔佛像和看到普通众生时,态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对吗?为什么?

答:请自己发挥。

555、“众生与佛完全相同”,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答: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同时没有佛陀也不行。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

但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很大差距。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于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无法与佛的无边功德事业相比。

556、“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答:1)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

2)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

557、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答:1)教证:《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

2)理证:如果没有众生,发心便无由可起;再者学道积资粮的过程,需要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最后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558、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答: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

第92节课

559、如果你周围的人特别恶劣,经常无事生非、造谣诽谤,你会怎么对待?为什么?

答:以欢喜心去对待。因为这些人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实际的功用,这不是一般的愚痴,而是断毁解脱功德至命的愚痴行为。以这份实实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我们至心恭敬供养。

560、世间的爱和佛陀的爱有什么区别?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答:世间的爱,所爱的范围有限,且带着自私的成分,非常虚伪、不可靠。而佛陀的爱,如同阳光一样普洒有情,是一切众生的无伪无偏至亲之导师,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佛陀因地时宁可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

561、如何才能报答上师和佛陀的恩德?你做到了吗?

答:上师诸佛视三界众生如爱子,愿他们都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尽一切力量让众生欢喜,那么上师佛陀一定会感到欣慰,这才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成佛度尽众生的心愿,去付诸实际行动,供奉微尘数的诸佛,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报佛恩德。

562、“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待?

答:请自己发挥。

563、为什么说杀害众生来供养上师或佛陀,是非常颠倒的行为?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

答:1)教证:佛在《月灯经》中曾问阿难:“一个人从头到脚遍满火焰,这时在他前面摆满各种妙欲,他有没有快乐之心?”“绝对没有。”佛说:“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看见三界众生遭受种种痛苦,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

2)理证:害众生(有法),不能令佛欢喜(立宗),令佛伤心之故(因),如杀儿欲令母喜一样(比喻)。

上师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乃至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所以,众生快乐,上师诸佛就会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

3)比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比如请一位母亲做客,将被杀儿子的肉放在她面前,这位母亲会不会欢喜?同样,一切佛菩萨对所有众生就像母亲一样关照垂念,杀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养,诸佛都不可能欢喜。”

第93节课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么?

答:实际上这是对诸佛圣尊最大的伤害,这种供养也没有意义。损害众生会令诸佛圣尊悲伤,即使表面上的善法再大,对众生有害的话也劳而无功,是让诸佛圣尊不悦之因,护法善神也会因此而远离。因此,从现在开始,要以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修行中心,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恶业,尽心尽力去饶益众生。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答:请自己发挥。

566、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答: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第94节课

567、为什么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答: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具有远见的人,纵有力量也不会报复,因为他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568、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1)害: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2)利: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答:如果有能力的话,哪怕救一个生命,功德也是无量的。但若实在无能无力,在其耳边无条件地念一些宝髻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号,对此众生也必定有利益。

570、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

答: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

修习安忍: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571、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事情上?

答:请自己发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7618.html

更多阅读

寻找懂球帝第六关答案 寻找懂球帝动态福利图

寻找懂球帝第六关答案——简介网易寻找懂球帝第六关答案寻找懂球帝第六关答案——工具/原料智能手机、网易新闻客户端、寻找懂球帝第六关答案——方法/步骤寻找懂球帝第六关答案 1、1、“足球不是生死,但高于生死”这句名言是谁说

我叫MT第六季主题曲歌词与片尾曲歌词 我叫mt主题曲歌词

我叫MT第六季主题曲歌词与片尾曲歌词——简介此篇特点:合集、超全、准确片尾曲:我既不好心并不坏一不高兴闪电箭给你但是我强力 我愿意带着你怎么会有这么一只话痨母牛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穿着增强装 她说她强力奶有木

(太极拳秘境)第六集(全集)记录解说词 创新之路第六集解说词

第六集 <太极拳秘境>白鹤亮翅---太极拳拆招(下)欢迎收看运动空间,在今天的节目中您将看到:太极拳秘境。*凡练太极拳者,必知白鹤亮翅,但要说真懂此招者辽辽无际。太极拳六大琉派概有白鹤亮翅一招,但其外形和用法却即然不同。太极拳秘境

第六届灞陵红歌会热潮启动严建设 严建设博客

第六届灞陵红歌会热潮启动【严建设】昨天门房人说,严师傅,又有你的一个请帖。人间四月天的晚春季节,我应邀作嘉宾驱车来到了毛西乡,到了灞陵原上,参与2015年第六届灞陵新区杯暨民族复兴中国梦,最美歌声传万家大型公益社区歌会。也就是红

转电子书:《呼兰河传》第六章

《呼兰河传》第六章一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的……王

声明:《入菩萨行论·善说海第六品思考题答案499--571 入菩萨行论 原文》为网友思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