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总管”的倒掉与中国智库 中国智库网

刚刚发表了关于“令计划现象”的一片博文,但总觉得“令计划现象”,值得思考的还有许多侧面,是那篇博文没有涉及的,但却是更深层次的。

说实在的,对于令计划这支大老虎的垮台,本人的感受与众多网友是一样的。但,还有一种惋惜之情,或许这种心情表述出来会挨骂,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说出来比较好。主要是因为,看了令计划“成长经历”——当然也是他沉浮和倒掉的轨迹——,觉得这家伙在一定意义上还真是个人才。

首先他算年轻,58岁,相对于他所抵达的政坛高位,这可是个可持续发展的黄金年龄。还有,这家伙竟然没上过大学,在进入“官场体制”之前是个普通的印刷工人,因为酷爱学习、长期坚持自学钻研而增长了知识才干。工作勤勉认真,上下人缘相当不错。年轻时成才经历,奠定了他日后发展的基础。

在令计划的轨迹中,有没有行贿买官,不敢说。但从看到的相关资料中,发现他从迈进官场到平步青云,好像还真的主要靠自己的勤奋和才干。“早在山西时,就有很多人夸奖令计划字写得好、口才好、文章好。一份1975年9月13日发送的共青团平陆县委员会文件显示,作为拟稿人,令计划至少会写正楷和仿宋以及行书三种钢笔字体,均非常工整漂亮。他手写的稿件近十页,笔迹丝毫不乱。”进团中央是有“伯乐”发现人才的结果,当时团中央书记是韩英,韩英擢升令计划应该是慧眼识才之举,而令计划也没有让韩英失望,在团中央表现相当出色,“有人用三个‘善于’评价他: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善于领会上级意图、善于总结和归纳。”专门找出12月15号令计划在《求是》上那篇文章《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确善于领会领导意图,的确善于归纳总结,的确善于用某种特别有利于宣传的语言风格进行表述,真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妙笔生花,不管咋说,是个笔杆子。

看了关于令计划“成长经历”的文章,对他的“优点”似乎还应该增加一条:低调——遇到记者时都会说一句“辛苦了”,经常向记者说的另一句话是:“不要宣传我。”这不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吗?

惋惜之余,进一步沉思的时候,冒出一个题目:“假如令公子没玩车震,假如令计划不出事、甚至不贪腐会怎样?”

——这个题目的出现,顺着回答这个题目应有的逻辑往下想,竟然令人惊出一身冷汗!

因为,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是:已经身居高位的他还会再度升迁,他的人生还会更加辉煌,他权力会更大,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假如历史允许一点假如,谁又能否认这样的预测顺理成章呢?

那不很好吗?既然他有才能,有那么多优点,如果很清廉的话,岂非国之幸事?民之福分?如果令计划不倒,甚至继续坐大,肯定会有人将其“成长经历”写成“励志”的书籍,会让许多年轻人争相效仿,尤其容易让年轻公务员尊为偶像。谁知道在近年考入公务员的庞大阵容中,有多少青年才俊,会瞄着一路飙升的令计划在设计自己的“人生计划”呢?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这也是促使本人在上一篇博文之后再发博文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令计划现象”需要更多反思的关键所在!

或许正是由于令计划这些突显的“优点”,才使得反腐具有更为深刻的含蕴:中国的官场文化和用人机制当中,有着更为内在的沉疴重弊!

相信善于领会领导意图,是令计划超出同僚的一个突出特征,相信太多的领导无比喜欢这样的“优点”。不仅领会,还要做出更为精彩的解释和阐述,当然决不会锋芒毕露地透出任何独立思考的蛛丝马迹,更不会有任何批判性、质疑性的思想征兆。或许,这正是一种让所有立志涉政者所艳羡的“为官之道”,但也正是中国官场贪官频出的玄机之一。

肯定有人会说,这是政治需要,权力体制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官员都象“公知”一样还不乱套了?——无需否认,这样的奇谈怪论肯定严重地有市场。但是,政坛确有规则,但决不是如此的道术。中国历史,抹不掉许多朝代的谏官,抹不掉陆贾、贾谊、魏征、包拯、海瑞……大批不仅敢于死谏而且冒犯天颜、承担责任的权高位重的人物。先进政治制度之中官员智囊、政府智库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有迹象表明:中国智囊、智库改革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当下顶层设计的严重关注。

拿下令计划,意义不仅在于反腐,还在于中国官场用人准则、用人制度、智库建设等,需要根本的观念变革!身为“首席高参”、“大内总管”、“笔杆子”的令计划,善于揣摩领会上级意图,只不过是一种深谙为官之道、升迁之道的“能力”。独立思考,建言献策,明察弊端,了解民意,反映实情,敢说真话,这样的官员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中凤毛麟角,就是有了也备受压抑、甚至是打击排斥,绝非中国梦所需要的政治新常态。

“大内总管”的倒掉与中国智库 中国智库网
为官的能力,当然包括组织能力;其实还有一个词:罗致能力,后者更加无形微妙。这样的能力为官不可缺少。但是,宗法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血缘、亲缘、姻缘、地缘等等作为纽带而形成势力范围,这与现代社会法治秩序完全拧紧。当下中国,有个词儿叫“利益集团”,但是会玩儿的人一定会发掘利用宗法纽带,当然既包括各种“缘”,有人罗致,有人勾连,上级部下秘书司机老乡情人故旧校友老乡同行圈子山头不一而足,但一定要有利益,其核心作用的是权力,可以称为“现代版宗法关系”,也可称为“宗法关系丰富发展”,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在宗法意味中若明若暗,法术势齐备,让你既受威逼又感诱惑。“大内总管”令计划就是个会玩儿的高手,家族鸡犬升天,山西帮若隐若现。“低调”、“不要宣传我”的同时,早已招募纳亲,盘根错节。可以跨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合法非法。至此人们对于每当打一个老虎都会抖搂出一串儿“牵连者”便见怪不怪了。

是“体制坑害了贪官”还是“贪官利用了体制”?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是“好孩子变坏了”还是“坏孩子善于伪装”?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是“儿子坑爹”还是“爹坑儿子”?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这种问题分辨不清也不必要分辨,所以我在前一篇博文提到“政治新常态”,想想还是很重要的。政治新常态,要比经济新常态艰难得多!

中国需要高质量的智库,中国各级各类政府需要高品位的智囊,中国智库在思想和战略研究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在决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程序性,在思维方式上具有超前性、整体性、辩证性及逻辑合理性,在思想资源上具有时代性、变革性、人民性、传统型、国际性,在结构上具有法理性而严格杜绝各种新旧交融的宗法色彩……

最近,中国智囊、智库变革问题已经在反腐进程中挺显端倪,这不是偶然的。如果说中国梦真的能奏响福音,这样的端倪一定是基调部位的旋律。

但愿,从庙堂高层到民间,从体制内到知识界已经充分意识到:拿下令计划,比拿下周永康,意义更深刻。但愿,大小令计划的络绎不绝,千万别新常态。













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37747.html

更多阅读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当此中日钓鱼岛争端持续之际,我认为有必要回顾一下两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西方人对亚洲的入侵,使中日两国面临同样的危机,但是由于两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的不同,同是出于自强目的的政治改革,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值得我们当代人

声明:《“大内总管”的倒掉与中国智库 中国智库网》为网友讨你半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