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 阖闾城在哪

地理位置:

位于武进雪堰乡城里村与无锡胡埭乡湖山村之间,占地约100万平方米,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东城较小,在无锡境内;西城较大,大部分在武进境内。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东西无城墙残迹,利用宽约30-40米的直湖港(闾江的一部分)作堑壕,与外界隔断,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总长约4000米,城内现有周家、城里及东城等自然村,有5座桥梁与外界通联。

历史资料: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员伐楚还师后,奉吴王阖闾命筑此城,因以阖闾名命之。城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等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是以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安全。

文物出土:

该城墙剖面露头之土呈浅黄色,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灰陶、红陶,春秋时期的硬陶鬲足、罐片等遗物。一件陶釜的腰沿明显带有马家浜文化的特征。采集到的黑衣陶豆残片,则和崧泽、草鞋山遗址中层发现的陶豆特点相近。发现的饕餮纹、勾莲云雷纹、绳纹和方格纹、米筛纹、填线菱形纹等陶片,则具有几何印纹陶不同发展阶段遗物的特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池概况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员伐楚还师后,奉吴王阖闾命其筑大、小二城,并以阖闾名命之。阖闾大城旧址经史料记载和专家认证,即苏州古城;小城据近期考古推测,位于武进雪堰乡城里村与无锡胡埭乡湖山村之间,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其城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等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作军事要塞之用,以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今江苏苏州)安全。

学术争议

《吴地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五里三十步。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陆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不开东门者,为越绝之故也。”阖闾大城为今天的苏州千年以来是历史定论,苏州城市内外至今留有丰富的吴都历史信息,可和许多历史典籍相映证,吴王阖闾也是苏州城的建城之父。但进入新世纪后有某地方上人士对此提出疑义,但这一新观点因没有证据支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专家普遍反对这一没有根据的推测。

地理位置

《无锡志》、《元志》云:阖闾城有二:“大城在姑苏,小城在富安乡。”

一、阖闾大城: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新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大城,很多史学界人士认为阖闾大城就是苏州古城。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历史学家顾颉刚则指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二、阖闾小城:

《锡志》云:“阖闾小城在县富安乡者,地名闾江,边湖,其城犹在。土人至今有城里、城外之称。而县之梅里(亦写作梅李)乡,本有利浦及黄渎,盖取土梅里以筑闾江之小城,或有之耳。”

历史资料

据史料记载,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员伐楚还师后,奉吴王阖闾命,运润州利湖土筑阖闾大、小二城。不足,又取黄渎土。

《无锡志》、《元志》皆云:阖闾城有二:“大城在姑苏,小城在富安乡。”

一、阖闾大城:

我国第一部史书《史记》中,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记:“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司马迁又在《春申君传》有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请注意:“吴”、“阖闾”、“春申君故城”、“江东一都会”这四大不可割裂的关键词。司马迁亲历吴越,“登姑苏,望五湖”,参观过阖闾故城,而故城为楚春申君之封地宫室所在。这个“都会”即苏州。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明确写道:“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使伍子胥在姑苏建筑大城。”

唐代张守节竭一生精力撰写《史记正义》,被史界认定是对《史记》“最为详备的注释”。“正义”者,历代注释经史之名也。张守节在《史记?吴太伯世家》首句“吴太伯”之后,注释云:“寿梦卒,诸樊南徒吴,至二十一代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953年5月在苏州作《中国古代城市》学术讲演时说:“苏州是历史遗迹最多的地方,苏州城是吴王阖闾时伍子胥所造,到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中国最古的一所城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者高泳源先生上世纪在《古代苏州城市布局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写道:“苏州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历已二千四百余年,虽备经战乱,饱受沧桑,城垣屡遭破坏,然迭经重修,其位置和范围基本没有改变。”

二、阖闾小城:

春秋时阖闾小城,地处吴、越、楚三国边缘。其东北靠环弯胥山湾、照天湾,东南面浩荡太湖,西南临南山,其地势十分险要,是战略要地,在此边防重地建此军垒,其展示战略军事家的护国宏图。吴国筑此城,为防范楚越犯境。如越、楚来犯,进则可攻,退则可守。

其筑阖闾小城之旨甚明,因迫于当时形势,为防楚、越犯境。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云:吴小城(即小阖闾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若如此,其城之周则为太伯城之四倍。《吴越春秋》云:“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吴地记》云:“小城八里六百六十步。”其城之周,少则亦为太伯城之二、三倍大。

区位布局

一、阖闾大城: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的八座水陆城门,为阊、胥、巫(“平”)、齐、娄、匠(“相”)、盘、蛇(居南)门。其东西之间,“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南北之间,“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据此推算,大城总周长约三十八里左右。前述四十七里,应为三十七里之误。

《吴地传》记载,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顾颉刚先生在上述的学术讲演中,讲到古时人居高坡,后迁居平地,仍要堆土作屋基时说及苏州公园。他指出:“现在的苏州公园,从前是吴王的宫,古代叫高平里。我小时从言桥到王废基,还要上高坡,后来才爬平了。”

《吴地传》记载:“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小城东,从武里西。”

《吴地传》还记载,大城外有“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

以上说明,作为吴国都城的阖闾大城是由外郭、大城和小城(即子城,亦称宫城)三座城垣组成,和当时各地诸侯的都城营建规制基本一致。《墨子?非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为佐证。

二、阖闾小城:

东城村东南,即今湖山桥西北角桥脚边,原有安师桥一座(解放后造湖山桥时拆除),为吴军水师大本营驻地,其地相传有盖天芦苇隐蔽战船。南护城河上有三条河直通太湖:向东经闾江村前入湖者为闾江;向西经古大河过今雪堰中学东,向南入湖者为泖湖江(又名蝴蝶江);由安师桥出向东南入湖者为南江。此即所谓“三江”。相传狠歼越军主力于夫椒者,即由安师桥飞出三江之水师为之;正面强攻,两侧迂回包抄,旧恨新仇,一鼓作气,置越军于死地。由此,越王勾践夫妇及其范蠡大夫,皆为吴阶下囚。

城外城,原为南护城河西南岸之村落。后随人口增多,其村落向河之北延伸,形成部落,为西城村。城里村在南护城河北,即延伸出来的西城村之东北角,今其地有前头巷、强巷、蒋巷几个小村落。城里村之东有南北走向城墙,将东城、西城分隔开;其东为东城,今属胡埭镇闾江村;其西为西城,今属雪堰乡。

城外村之北,故城桥之南,有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70米,高约1米许一块高地,今其高地上尽是淡竹。因其地南北两端曾有角似官帽,俗称“官帽地”。其地人云为点将台,台东为重兵驻地,台西为操兵场。一云点将台在城外村东南,即今一片稻田处。一云点将台在今胥山顶一片平坦地上,登高可望远,观敌动静以布兵,山湾深处藏兵将,召之可来,挥之即去。其将帅家属皆居闾江后巷与虎弄里,其地附近有供官兵饮用的天井泉和永宁泉在,天井山顶向东相传有烽火台和防御工事小长城在。

阖闾大城规模

目前所见最早记述阖闾大城规模的是《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1、成书于东汉明、章帝之间(公元60—70年左右)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举伍子胥为“行人”(春秋战国时管朝觐聘问的官名),接受伍“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的建议,委派伍子胥建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

2、成书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越绝书》卷二《吴地传》中则详细记述了吴大城的规模:“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吴越春秋》与之基本一致。

3、唐末陆广微《吴地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苏州地方志,书中也明确记载了阖闾城筑建的规模:“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辑者注)伍子胥筑,大城周四十五里三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与前记亦无不同。

4、无锡高燮初主编《吴地文化通史》第三篇第二十六章(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桑荟撰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许辉修改、统稿)记:“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将都城迁到苏州,派伍子胥筑城。新筑的城因近姑苏山以及姑苏台而被称姑苏城,规模宏大,城周47里,有八门,大城内筑有小城,即内城,城高4.8丈。阖闾所筑的姑苏城奠定了今日苏州城的规模。”

阖闾城 阖闾城在哪
阖闾大城特色

阖闾大城根据南方水乡的特点,设立水门,有陆门八,水门八。《吴地传》载:“从阊门到娄门,陆道广二十三步(约30米),平门到蛇门陆道广三十三步(约40米),水道广二十三步(约36米)。

秦汉“六尺为步”,阖闾大城内街道、河道宽达30—40米,超过了北方诸侯都城,且条条街河都由陆水八门连通城外。据《史记?春申列君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当时城内已有“四纵五横”的河道网沟通。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罗城”目有“苏州城作‘亚’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盖指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射台、华池、华林园、石龙七处王宫、台榭和苑圃)八门,皆通水陆”等记载,与以上史籍所记相符。

顾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指出:“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是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此即为阖闾大城最大的特色。

阖闾小城考古发现

当地人云,城里小学边城墙里曾挖出“阖闾”字样城砖。西城村出土文物有格子黄瓦片、铜矛、陶碗,西周到春秋时流行吴地的曲折纹、回纹、席纹等几何形印纹陶器,均道出此城建于春秋无疑。东城村公路边井中出土文物有陶罐、陶碗。在一处城墙中挖出的棺材,上下堆叠有五口之多,皆为印刻历史朝代的见证物。西城村出土的石斧、鹿角、护心镜(一云铜镜)、短剑、西城村东南的兵器库,故城桥边的千人坑(一云杀人坑)、永贞古币、洋人头象钱币,均是阖闾小城历经兵变、战乱的见证。现其地居民除土著外,大多在大动干戈、改朝换代前后由外地迁入;北宋末,金兵犯中原,黄河流域难民陈氏迁入,江西龚氏亦迁入;元初,有姑苏杨氏迁入,元末明初,有经商者陆氏迁入;亦有民国时期因苏北屡遭水灾,泰兴、东台、启东、扬州等地难民迁入的。

阖闾小城文保现状

阖闾小城为我国著名历史文物之一,长期来,因不被重视,土城墙倒塌,城门、城楼、吊桥等早已不见。又遭不同程度破坏,逐渐荒废。北伐前,尚有狼出现。1932年,锡宜公路穿城而过。解放时,城墙高出地表仅二至三米不等。后因建窑挖城墙泥制坯与种桃树等,渐渐使阖闾小城面目皆非,今仅存护城河和土城墙、故城桥残迹。1959年,党和政府重视对古迹文物的保护,阖闾小城被定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又重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土城与锡宜公路相交处,和城外村西、桥之北各设置高约2米、宽约1米,金山石制的“阖闾城”碑一块,以引起重视。

相关诗篇

阖闾大、小二城,在古吴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它们与吴王、伍子胥紧紧地连在一起,见物思人,历代文人瞻仰遗址,缅怀古吴兴衰,留下催人泪下的诗篇。

闾江 明代 潘绪

雨馀桃浪漫鱼矶,鸭绿溶溶好染衣。

我欲南湖寻乐事,买舟未趁鳜鱼肥。

阖闾城 明代 丁镛

(其一)

冬冬筑吴城,城高防越兵。

越人兵未起,长城已先倾。

(其二)

霸事已云古,荒城空草莱。

可怜城上月,曾照越人来。

阖闾城 清代 严绳孙

君王东徙筑雄都,尚有离城水一隅;

山拥蛇门回震泽,浪翻犀甲走姑苏。

碧桃坞在荒烟上,青笠渔归落日孤。

自古兴亡俱寂寞,西风啼杀夜栖乌。

明曹时中诗

(其一)

西施本绝色,谁解失雄图?

却怪千古后,荒城始属吴。

(其二)

筑城本防吴,倾城乃亡国。

终古恨绵绵,女墙青草碧。

阖闾江垂钓 清末民初 吴廷铨

把钓江干感慨生,阖闾古迹剩荒城。

夫椒远树寒烟色,槜李沉戈怒浪声。

白石山前归倦鸟,碧桃坞里长新荆。

古今代谢休闲管,换酒烹鲜卧月明。

开放分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2/140846.html

更多阅读

洛克王国巨魔之眼在哪如何获得 洛克王国紫藤怎么获得

洛克王国巨魔之眼在哪如何获得——简介洛克王国巨魔之眼是一种能够让恶魔宠物拥有特殊的能力的宠物技能石,可以使玩家携带的恶魔宠物具有和敌人交换血量HP方面的能力。那么对于巨魔之眼来说,其位置在在哪,玩家该如何获得呢?洛克王国巨

炉石传说激活码在哪激活的方法 不败传说礼包激活码

炉石传说激活码在哪激活的方法——简介由于炉石传说官网没有封测激活码激活入口,很多朋友昨天拿到激活码却不知道在哪激活,这里我把自己成功激活的方法分享一下炉石传说激活码在哪激活的方法——工具/原料炉石传说国服激活码可以上

赛尔号魔狮迪露在哪? 魔狮迪露怎么打视频

赛尔号魔狮迪露在哪?赛尔号魔狮迪露在哪?——步骤/方法赛尔号魔狮迪露在哪? 1、赛尔号魔狮迪露在斯诺星岩洞。具体路线如下图: 首先来到斯诺星,点击如图地方进入岩洞。赛尔号魔狮迪露在哪? 2、点击红色蜗牛壳进入岩洞

乔安发行的船票怎么得/怎么用 乔安发行的船票在哪刷

乔安发行的船票怎么得/怎么用——简介DNF押镖师乔安·费雷诺,在大转移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买卖——遗忘之地寻宝。但是想进入遗忘之地,是需要乔安特别发行的船票的。DNF乔安发行的船票怎么得?又怎么使用呢?乔安发行的船票怎么得/怎么用—

声明:《阖闾城 阖闾城在哪》为网友日暮途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